钱币赏析:清风云际会背龙虎风云图花钱
清风云际会背龙虎风云图花钱其实一直被误会了很多年,此文将找到了充分的证据来为它翻案,相信很多玩花钱的朋友都犯过同样的错误,就是将所有带有龙和虎图案的花钱都称为“龙虎斗”,连一些玩花钱收藏的老手也避免不了也曾犯过这个错误,俗话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谦虚能使人精进。
清“风云际会”背龙虎风云图花钱一枚,直径47.36mm,极美品
“龙虎斗”这个词能在各位朋友心目中的错觉,应该都是源于一部70年代的电影,叫《龙争虎斗》,李小龙主演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影片的经典和那段时期信息摄取的匮乏,这部电影就像一样根植在各位脑海中,在之后的几十年里,只要一看见龙和虎摆在一起大家便习惯性的称它为“龙虎斗”,甚至有一道粤菜的菜名就叫“龙虎斗”,食材是由。毒蛇和狸猫组成,并传名海内外。
清“层云际会”背“龙虎风云”花钱一枚,直径46.6mm
在古代,龙和虎放在一起称为“风云际会”,风云际会并不是指龙和虎之间的斗争,更不是指天气,而是指贤主与良才之间的相逢,英雄与英雄之间的相遇,产生惺惺相惜的感觉。我始终认为一个收藏爱好者最基本的素质和道德观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这也正是笔者作此文的初衷。
下面咱们来列举一些证据:
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曾作《浪淘沙令》,原文如下: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谈笑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清“层云际会”花钱
用白话文来说就是:伊尹吕望两个衰翁,都经历了贫穷与达通,一个曾是钓鱼翁,一个就是一帮耕。若是当年无人识。空老倒死不得志。商汤、周武王这样的明君得与伊尹和吕尚这样的贤才相遇,在兴邦立国的大业中如同云生龙,风随虎一般。直到如今千年之后,有谁敢与他们来论功。
这首诗足以证明龙和虎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而非“龙虎斗”这样的对立关系。
结合这枚“风云际会”花钱,来讲讲风和云龙和虎的关联,下面在列举易经里提到的相关段落:
《周易·乾》:“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覩”。
上面这段文字足以证明古人习惯将云比作龙,风比作虎,再看易经里的卦词便更加具象。
“九五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覩,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
原文翻译:九五爻说,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同类声音频率相互感应,同类气息相互求合,如水流往低湿处所,火接近乾燥东西,如龙吟祥云出,虎啸谷风生,有德行的圣人一出现,天下都看到了,依存天气阳性的便上升,依存地气阴柔性质的便下降,都是各自相随于同类的。所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覩”,龙为水物,云为水汽,故龙吟云出;虎吼威猛,荡谷飘风,故虎啸风生。这是在比喻有相同特质的东西会彼此吸引,相互感通,有美好内在或人格的人只要一站出来,万物便能清明地见到,有如在天翱翔的飞龙。
喻为签文:的确可以说是上上签。放入两性之间求解,当然也是偏向美好的预测。求签之人与其所求对象,自然是“云龙风虎”,相应相求。只是,求签之人是否有心让自己成为拥有美好内在之人,当是关键所在。之所以圣人出而能万物覩,是因为圣人能明白人民的疾苦,因此才能感通天下。有德之人,位之有德。
最后来说说这枚花钱,正面篆书“风云际会”,背面龙虎相会图,直径47.4mm,厚度为2.6mm,这是一个非常适合把玩的尺寸,一把刚刚好能捏住,不大也不小。这个品种一直未被广泛重视,最大的原因是因为它的存世量太稀少,甚至少到很多泉友都不曾知道它的存在。
清代铜钱上的官方字体以隶书、楷书和宋体为主,其实篆书在清代已经不常使用,篆书体是中华文明最传统最经典的一种文字书体,甚至可以说是中华古文字的灵魂和象征,它在清代铜钱上的出现是为了突出钱币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观音灵签 第六十五签
【签诗】
眼前欢喜未为欢 亦不危时亦不安
割肉补疮为甚事 不如守旧待时光
【智慧】
此签有“自作主张”之意,奉劝当事人莫固执己见。人很主观,有时心里打定主意,纵使很多人持反对意见,也依然会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做,结果往往不如预期,甚至一败涂地。须知很多时候我们对事情的看法不见得能面面俱到,因此对于旁人的规劝应有雅量去接受。就算已经犯下了过失,只要勇于承担,相信大家仍然会接纳你,事情不至于到无法收拾的地步。
【典故】越王勾践栖会稽山
越王勾践三年(前494年),勾践听说吴王夫差日夜秣马厉兵,准备攻越。勾践决定先发制人讨伐吴国,范蠡劝阻,勾践不听,坚持继续发兵。后夫差派遣全部精锐出动,攻打越军,在夫椒大败越军。勾践仅以五千兵退守于会稽,吴军进而围困越军。
勾践追悔不已,范蠡建议勾践向吴王夫差请和,并入吴国为臣,于是勾践令大夫文种去吴国求和,表示勾践愿意携带妻子入吴为臣。夫差同意勾践之请,吴相国伍子胥反对此事,认为上天要吴国灭越,不能同意越王的请求。
文种回到越国后,将吴国的态度告诉了勾践。勾践听闻决定杀妻灭子,与吴国决一死战。文种认为吴国太宰伯嚭生性贪财,可以送予财货,以离间吴国君臣。勾践认为可行,就派人送予伯嚭财货美女。
伯嚭果真接受了越国的贿赂,去对吴王夫差进言:“若继续进攻越国,必然使得勾践杀妻灭子,焚烧宫室,与吴国拼死一战,到时会越国上下同心,仅剩的五千人会同仇敌忾,到时会更难从中取利。”吴王夫差认为有道理,接受了越国的请和。伍子胥告诫吴王:“如今天赐良机,不灭越,此后将追悔莫及!”吴王夫差不听伍子胥之言,赦免了越王勾践,并从越国撤军。
勾践被困会稽时,叹气说:“ 我难道此生就如此了吗?”文种说:“当初商汤被桀囚禁在夏台,周文王被纣王关押在羑里,晋文公重耳逃亡北翟,齐桓公小白逃亡莒国,最后都称霸天下。由此观之,这点委屈能算什么?”
福建福清石竹山求签很灵验,身价248亿的曹德旺四次上石竹山求签
#娱兔迎春#
他一生中求过4次签,每到一次人生转折点就求一次签,命运的轨迹也随之转变一次。
他是谁?
今天要讲的这个人就是福耀玻璃的创始人:曹德旺。
正是一次次的求签,让他走向了今天的玻璃大王,下面我们来看看他一生中的4次求签。
曹德旺的家乡福建福清有一座山,以石奇竹秀、道教名山、祈梦圣地名扬天下,山上有一座庙观,释、道混合,供奉着“九仙公”,曹德旺对这座庙观的评价是“灵验”。
曹德旺在他的书《心若菩提》中写到“据说,福清的几位巨富都在石竹山上祈过梦,因此香火特别旺”。
一上石竹山
曹德旺第一次去石竹山是陪一位潘姓朋友祈梦。在山脚下买好香、纸钱后,潘姓朋友从山下一路磕头磕到山上,曹德旺慢慢跟在后面,一边观赏一边往山上走。
到了庙里,姓潘的朋友焚香烧纸,然后对曹德旺说:我现在在祈梦,你也过来试试。这位姓潘的朋友说完后,就进入房间席地而躺,闭上双眼。曹德旺看到朋友这么做,感到好奇,便躺了下来,可怎么也睡不着。
就在曹德旺辗转反侧的时候,突然老潘被惊醒,拉着曹德旺说:“我梦见了火车,火车上都是货物,一下子冲进了我的家里,感觉像是要发财了。”后来经过大师傅的解释,老潘猜测果然没错。
由于曹德旺睡不着觉,所以只能找大师傅求签。抽到的签语是“虎啸凤鸣不觉奇怪”。他就询问说,我可不可以到香港去发展呢?
解签的是一位老和尚,老和尚告诉曹德旺,不能去香港,就该留在福清。
原来,曹德旺的签文上写着,“虎啸凤鸣不觉奇”,好到虎啸凤鸣都不觉得奇怪,说明曹德旺将来不是一般地好,而是好到普通人望尘莫及的地步。
结果是“那一年,老潘发了大财”,曹德旺也发达了。
二上石竹山
1983年,曹德旺乘到县里开会之机,偷溜出会场,再次来到石竹山。
他再次抽签,并询问自己的前路如何。这次为他解签的是个年轻道士,道士看到签文上写着“寒蝉唧唧笑空归”,直言这签不好,恐有大凶。
曹德旺闻听此言心中不免垂头丧气,于是一脸失望的下山,然而就在下山途中,他恰巧再次遇见了之前解签的老和尚,老和尚见他愁眉不展,主动提出可为他解惑,于是曹德旺便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了一遍。
老和尚听完后说道:“这是个好签,意思是你不要离开现在的工厂,不如坚守,等待着日后逐鹿中原。”曹德旺听进去老和尚的话,也照着老和尚的话去做了。
果然就如同老和尚说的一样,高山玻璃厂的效益越来越好。
三上石竹山
在1984年,曹德旺和另外几个人承包了玻璃厂,因为玻璃厂每年都会有亏损,其他合伙人在赚了一些钱之后就离开了。只剩下曹德旺一个人支撑着玻璃厂,他感觉压力很大,不知道自己该去还是该留,于是他第三次来石竹山求签。
这次抽到了“一生勤奋好学,练就18般武艺,今日潮来忙解缆,东南西北任君行”。
老和尚解签,“您的运气到了,今天从我这里出去后,您再也不要到这里来求问想做什么事了。”老和尚强调说:“不要问我。”
四上石竹山
上世纪90年代,曹德旺读了《弘毅大师李叔同传》,深受影响,纵观自己,虽然生意不错,但每天工作16个多小时,吃三顿饭。相较于“山寺日高僧未起,算来名利不如闲。”的惬意生活,僧人的生活更令曹德旺向往。
于是曹德旺不顾来自家庭、公司和社会的各种劝说,找到了石竹山的那位老和尚,他向老和尚说出了自己想出家的想法,老和尚让他先求个签,老和尚看了看签对他说:“曹施主,您此生有佛报,却无佛缘。”这打消了曹德旺出家的念头。
看完曹德旺四问石竹山,我真正的疑问在于:石竹山的释梦求签真的很灵吗?这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财神爷灵签 第八签
【签文】
禾稻看看结成完 此事必定两相全
回到家中宽心坐 妻儿鼓舞乐团圆
【智慧】
事到手且莫急,便要缓缓想;
想到时切莫缓,便要急急行。
【典故】孔明陇西割麦
《三国演义》第101回目录为“出陇上诸葛妆神”。
建兴九年(231年)春二月,孔明复出师伐魏,时魏太和五年,魏主曹叡即命司马懿出师御敌。司马懿安排张郃结营守岐山,自己与郭淮巡略天水诸郡,以防蜀兵割麦。孔明兵至岐山,屡遣人催李严运米,却只是不到,自料陇上麦熟,于是引姜维、魏延等前往卤城。
孔明知司马懿预知了自己割麦的行动后,当下令姜维引一千军护车,五百军擂鼓,伏在上邽之后;马岱在左,魏延在右,亦各引一千军护车,五百军擂鼓。每一辆车,用二十四人,皂衣跣足,披发仗剑,手执七星皂幡,在左右推车。三人各受计,引兵推车而去。孔明又令三万军皆执镰刀、驮绳,伺候割麦。却选二十四个精壮之士,各穿皂衣,披发跣足,仗剑簇拥四轮车,为推车使者。令关兴结束做天蓬模样,手执七星皂幡,步行于车前。孔明端坐于上,望魏营而来。
哨探军见之大惊,不知是人是鬼,司马懿得知后,遂拨二千人马去应对。孔明见魏兵赶来,便教回车,遥望蜀营缓缓而行。魏兵皆骤马追赶,但见阴风习习,尽力赶了一程,追之不上大惊。孔明见兵不来,又令推车过来,朝着魏兵歇下。魏兵犹豫良久,又放马赶来,孔明复回车慢慢而行。魏兵又赶了二十里,只见在前,不曾赶上,尽皆痴呆。孔明教回过车,朝着魏军,推车倒行。魏兵又欲追赶,后面司马懿自引一军赶到,命众军不可追之。
众军方勒马回时,左右战鼓大震,一彪军杀来,懿急令兵拒之,只见蜀兵队里二十四人,披发仗剑,皂衣跣足,各拥出一辆四轮车,车上端坐孔明,簪冠鹤氅,手摇羽扇。司马懿大惊曰:“方才那个车上坐着孔明,赶了五十里,追之不上;如何这里又有孔明?”众军心下大乱,不敢交战,各自奔走。正行之际,忽然鼓声大震,又一彪军杀来:当先一辆四轮车,孔明端坐于上,左右前后推车使者,同前一般,魏兵无不骇然。
司马懿不知是人是鬼,又不知多少蜀兵,十分惊惧,急急引兵奔入上邽,闭门不出。此时孔明早令三万精兵将陇上小麦割尽,运赴卤城打晒去了。司马懿在上圭城中,三日不敢出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