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后主曾说“政在葛氏”,葛氏是诸葛亮吗?
蜀汉后主曾经说过:“政在葛氏,祭在寡人。”意思是说,自己只主持祭祀天、地、祖宗等礼仪活动,军、政、财、文大事统统由姓葛的大臣一手操办。这里的葛姓大臣究竟指谁?熟悉三国历史的读者都知道,当然是指诸葛亮。那么,诸葛亮怎么姓葛?他的复姓作何解释?
说诸葛亮他家原本并不姓诸葛,那倒是真事。他家的姓氏来源,《三国志·诸葛瑾传》裴注有两说。一是《吴书》:“其先葛氏,本琅琊诸县人,后徙阳都;阳都先有姓葛者,时人谓之‘诸葛’,因以为氏。”说他家原本姓葛,琅琊郡诸县(今山东诸城市)人氏,后来迁到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而阳都先已有姓葛的,为了区别就被称为诸葛了。二是《风俗通》:“葛婴为陈涉将军,有功而诛。孝文帝追录,封其孙诸县侯,因并氏焉。”说是秦朝末年的葛婴,是陈涉(即陈胜)的大将,立下功勋却被冤杀。葛婴的子孙,被汉文帝追封为诸县的侯爵,家族为了显示荣耀,就把“诸”字加在姓氏前面,变成诸葛了。
两种说法,一说诸县是其原居地,一说是其封爵地,但是关键点完全相同:即原本姓葛,后来与诸县发生关系,才变成诸葛。而且诸葛亮的老祖宗葛婴,当初还跟着草莽大英雄陈胜、吴广,闹过一阵子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运动,在《史记·陈涉世家》留名青史,其中透露出来的信息,颇堪玩味。
你可能有疑问了:姓氏是一个家族的标志性符号,能够变来变去吗?
清初大学者顾炎武,喊出振聋发聩口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那一位,在其名著《日知录》中说,上古的姓与氏,并非一回事。以周代贵族为例,两者区别主要有二:一在功能上,姓用来“别婚姻”,即区别婚姻对象;氏用来“明贵贱”,即区别身份贵贱。古代先民知道近亲通婚会造成生育不繁衍,即《左传》所谓的“男女同姓,其生不蕃”。为了避免近亲通婚,就有“姓”的产生。而同一家族中,各个分支的成员各自在社会上自行打拼,身分会有升降。高贵者为了显摆身份,就有“氏”的出现。二在性质上,姓是血缘基因符号,血缘基因不会变,所以姓也不能随意改变。而氏是身份贵贱符号,身份贵贱会发生改变,“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身份改变了,氏也会发生变化。
但是,战国的大战乱,开始颠覆这一切。接下来刘邦从底层崛起,手提三尺剑开创汉朝,传统社会翻了个底朝天,以往与贵族制相配合的姓氏文化无法继续保持。于是汉代以后,姓与氏混为一体,上至天子,下至草根,都有各自的姓氏。而且这时的姓氏,既用来区别婚姻,也可以发生改变。诸葛亮的先世将葛氏改为诸葛氏,就是这种社会流变大背景下的产物。
《三国志·后主传》裴注引《魏略》云:“及禅立,以亮为丞相,委以诸事,谓亮曰:‘政由葛氏,祭则寡人。’”同书《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死后,蜀地老百姓还把他继承侯爵的儿子诸葛瞻,尊称为“葛侯”。刘禅所称的“葛氏”,百姓口中的“葛侯”,都与诸葛亮家族最初的姓氏完全吻合。
东汉末年再次爆发社会大,造成改变姓氏成风。有的是为了躲避仇家,有的是因为过继给别人。最匪夷所思者要数孙吴的是仪。他家原本的姓氏,正好就是姓氏的“氏”,所以叫做氏仪。后来他在北海郡当幕僚,长官孔融这位大名士开玩笑说:“你这个‘氏’字,是‘民’字没有上边的笔画部分嘛,暗指目无上级,很不好呀。应当改为同音的‘是’字才对。” 氏仪听了立马就改,从此变成是仪,在《三国志》立传了。对此风气,有人站出来严厉批评。曹魏的管宁,专门写了《氏姓论》,反对“妄变氏族”,认为这是“违圣人之制”。但是,在那战火纷飞的大年代,连生命往往都保全不住,遑论身外的姓氏?所以管宁的批评,并未产生多大的矫正作用,只给后世的我辈,留下回眸鉴史的宝贵信息而已。
43岁的阿姨,还能学习一技之长吗?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葛氏正骨推拿艾灸,做完后,感觉浑身舒坦。这让我忽然蹦出来了一个想法,就是:我能不能去学习一下这门技术,充实自己的同时,再考虑去开个这样的门店,实现一下我的个人价值呢?当然,又立刻有几面小鼓在敲:你能行吗?学得会吗?你已经43岁了呀!学了去开店,生意能好吗?学费就得两万呢你有钱吗?万一学不会或者中途退缩了,钱不就打水漂了吗,,,,,
这段时间以来,我一直在看这方面的资料,也不会去盲目莽撞地去做,这个年龄,虽没有年轻人那么有冲劲儿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魄力了,但有的是沉稳和淡定。
其实,我最清楚自己的缺点,就是坚持不了去做一件事情。但是,这个事情,我坚信它是正确的,因为我觉得这是一个大趋势,健康的大趋势!我不能再让自己一直这么无所事事下去了,俗话说,学会武艺不压身。认定一件事,并坚信它是对的,然后,朝着那个方向,坚定不移地去做,一定能行!
大家觉得呢?给小崔个鼓励或者建议吧,或者一些忠告,都可以留言告诉我哦,很是期待!
葛氏祠堂重建落成记
“祖功宗德流芳远,子孝孙贤泽世长”。葛氏一脉,同根同祖,血脉相承,源远流长。位于仲村镇葛家庄村的葛氏祠堂,经风历雨,年久失修;为响应国家修史编志、传承历史、弘扬传统民族文化号召,由葛家庄族人发起,重建家庙。历经年余时日,葛氏祠堂重建一新,于2020年8月26日举办新祠落成典礼。
是日,仲村镇就近各葛姓宗亲、平邑街道颛臾宗亲、兰陵县本家族宗亲,汇聚于葛家庄家庙,欢聚一堂,叙新话旧,共缅祖德,同贺新家庙落成。重建之新祠,气势恢宏,雄伟气派,门前松柏巍然屹立;房顶碧瓦朱檐,飞阁流丹,立柱漆红夺目,顶天立地;两侧配房精巧别致,磅礴壮观;室内石碑安然耸立,纹理清晰;始祖灵碑庄严肃穆,令人敬仰。
姓氏文化渊远流长,传承姓氏文化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一重大举措,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宗祠文化在人类社会曲折前进的脚步中逐渐形成,极具传统特色,广泛流传民间。以尊祖敬宗、敦亲睦族为核心的宗祠文化,反映了民族血脉相承的家国理念,透过宗祠的庄严神龛,透过宗祠的一砖一瓦,后人能看到历史风云、世事沧桑的无穷变幻,能感受到祖先辗转迁徙、繁衍生息的脉搏。
葛氏祠堂的落实,凝聚了族人的感情,加深了族人相互了解,弘杨了中华传统文化,充分体现了“天下葛氏一家人”的家族情怀,实现了“家族梦助力中国梦”的主旨。葛氏在绵绵不断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优秀人士,如东晋葛洪,乃道教理论家、医学家、炼丹术家。宋代名臣葛邲,进士及第,官至刑部尚书;宋代葛密乃一代清官,官至太常博士。明代太医葛林,杏林悬壶,医术高超。五代十国名将葛从周曾任兖州节度使、并封陈留郡王;近代战斗英雄葛振林:狼牙山五壮士之一,跳崖后悬挂树杈留命,享年88岁!
葛氏宗祠的顺利建成,体现了所有葛氏宗亲认祖归宗、继往开来的共同夙愿;展现了建祠策划者、组织指挥者、捐资者以及施工人员共同付出心血、汗水的劳动硕果; 体现了葛氏家族以团结奉献、兴旺发达为标志的整体家风; 彰显了以“忠诚、孝敬、克俭、仁爱”为核心的葛姓文化精神。
葛氏宗祠建成后,将以此为平台、载体,使之真正成为葛氏子孙世世代代孝祖敬宗、凭吊祭祀活动中心;敦宗睦族、明德亲民的联谊中心;葛姓氏族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道德的传播中心;激励葛氏后人,汇集宗心族力、爱国兴族,促进社会稳定、和谐、进步的教育中心。
葛氏家族一定会根基永固!家和族旺、蒸蒸日上!
图文 葛相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