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乔氏一家亲
文/乔 斌中华乔姓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源自人文初祖轩辕黄帝之姬姓后裔,是名副其实的炎黄贵胄。它犹如一株根深蒂固,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孕育了民族融合的累累硕果,传承着悠悠华夏五千年之璀璨文明。它更似一条源远流长,百川汇聚的通天大江,必将伴随着中华文化的发展涓涓不息,浩浩汤汤。
中华乔氏在生生不息的漫长历史进化中,历经出仕、移民、战乱、以及避祸、附籍和少数民族联姻、汉化改姓、译姓等,兼容并蓄,海纳百川,逐渐形成了目前“天下乔氏一家亲”的泱泱大姓。
乔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源流汇集、多民族融合的姓氏,目前人口约241万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8%左右。
乔姓贵姓,吹尽黄沙始见金。直到秦朝乔姓依然族势显赫。据出土文物秦印记载,乔氏在秦代各大姓氏中排位前十。但唐宋时期发展式微,在北宋版《百家姓》中,排名仅占第282位。然后历经沉寂终于在明清之际迎来了复兴,人才呈井喷式涌现,突出显示了乔氏“忠孝传家远,诗书衍庆长”的优秀传统家风。进入新世纪,乔姓发展平稳,一路顺风顺水,终于在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跃居全国姓氏排名第96位,正式入围中华姓氏百强之列,现为我国颇具影响力的姓氏之一。
乔姓天然具有优秀的基因和顽强的生命力。研究表明,即使在趋于衰落的汉唐时期,在广大中原区域,尤其是梁国故地,乔氏依然是赫赫有名的大家旺族。据《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载:“宋州梁国郡四姓之首有乔氏”。又据《唐贞观八年条举氏族事件》载:“宋州梁国郡三姓有乔氏”。显而易见,广大的中原地区是乔姓昌盛之福地。
一、乔姓之滥觞
乔姓拥有悠久的历史,其源头可追溯到上古伏羲氏与女娲氏时代。其时一个称为有蟜氏的显贵母系氏族部落,招赘了少典氏。“娶有蟜氏之女安登,有身孕游于华阳九龙山,感而生子,育姜水之上,遂以姜为姓,以火德王天下,故曰炎帝。”所以,所谓的有蟜氏(或有嬌氏、有娲氏),其实就是三皇之一的神农氏。
1、有蟜氏
有蟜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且十分显贵的氏族部落,自黄帝之前一直延续到夏代,属上古姬姓氏族部落的分支之一。《国语》:“少典娶于有蟜氏。”
夏禹时期,有蟜氏仍然是名门望族。据《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载:“禹三十未娶,行到涂山,恐时之暮,失其度制,……因取涂山,谓之女娇。”涂山即会稽,在河南嵩山。《中国上古史论》禹之妃女娇,又作女趫,亦即有蟜氏之女(亦作女娲之女)。
2、有喬氏
清代历史学家、藏书家吴任臣在《山海经广注》里说“乔人,双木续足之戏,今日躧跷。” 何光岳在《炎黄源流史》中解释:蹻即长股,就是今天所谓的高跷或踩高跷。踏高跷可能是乔人的习俗。也许因为多蛇虺的缘故,用踏高跷可以避毒蛇咬腿脚。伏羲氏、女娲氏时期,人们崇拜蛇,女娲部落尤为崇拜蛇(相传他们是蛇的化身),所以任其繁衍,为避免伤害蛇虺他们只能以踏高跷行走。
3、喬结氏
喬结氏最早出现在战国楚竹书中。战国楚竹书《容成氏》简1载有:“容成氏……卢氏、赫胥氏、喬结氏、仓颉氏、轩辕氏”。《相姓源流》也记载有“……喬结氏、仓颉氏、轩辕氏……”这之后有有熊氏(公孙轩辕)。
显然,早在轩辕黄帝之前,就存在着与乔姓有渊源的家族,这是乔姓的萌芽阶段。
二、乔姓之源流
乔姓是由多民族长期交互融合而成的姓氏,犹如一条汇聚了众多源流的浩瀚长河,其主流是炎黄贵胄,据信源于姬姓,与橋相关,属于以地为名之姓氏。相传黄帝生于轩辕之丘(山东寿丘),定都于有熊(今新郑),逝世于河南荆山,葬于橋山(在今陕西省黄陵县城北。《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崩,葬橋山)。守黄帝陵主祭祀的龙苗,实为黄帝姬姓后裔,他们指山为姓,得姓橋(公元前约2596年左右),即橋氏。另据《元和姓纂》及《万姓统谱》所载,黄帝母族有蟜氏居蟜山或橋山,善于造桥,工于建造,属于能工巧匠。黄帝归葬桥山不过是树高千丈落叶归根,可因缘际会的是催生了桥姓一族,乔姓始祖自此开宗立派,繁衍生息不息。
南北朝之北魏王朝后期,陕西桥氏去木字旁改为乔氏,取高远之意,渐渐地各地相沿成习,并世代相传。该支乔氏与桥氏同源同宗,史称乔氏正统,乔姓就此成型,定于一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汇聚整个中华乔氏绵绵长河的,除了炎黄正脉,还有少数民族的支源,包括匈奴族的乔氏,鲜卑族的乔氏,蒙古族的乔氏,达斡尔族的乔氏等等。一方面他们本身就具有炎黄血统,另一方面由于长期与汉人通婚,显然已经与轩辕后裔的血脉融为一体。
据《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犬戎与夏人同祖,皆出于黄帝。”《史记·匈奴列传》亦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 说明匈奴人本身就是炎黄后裔。秦汉时期,匈奴贵族四大姓族中就有乔氏,亦称丘林氏,世代为匈奴国辅政卿相,颇为显赫,族人繁衍兴旺,多达官显宦,后与汉族乔氏相融合一,并香火传承不断。北方匈奴乔姓进入中原,相当程度改变了汉族原有乔姓的结构和比重,使得乔姓内涵更加厚重。
另据考证,源于东胡而融于匈奴的鲜卑族,当然也是黄帝的后裔。他们在与汉人交往中,逐渐被汉化,其中的乔姓就属于汉化改性而来。
乔姓汉人与乔姓匈奴人、乔姓鲜卑人的共祖就是轩辕黄帝,大家虽属不同的民族,其实是血浓于水的手足兄弟。
中国西部、北部以及东北部的少数民族,大都是匈奴和鲜卑族分化而来。而南方拥有乔姓的傣族、苗族、布依族、锡伯族等,据《山海经·大荒南经》多处载明,亦属于炎黄子孙。所以可以说所有南、北方汉化了的少数民族乔姓与汉族乔姓同为炎黄子孙,根本就是一家人,大家同舟共济,共同演绎了乔姓的发展传奇。
另有极少数泊来的民族如土族、回族等,也有乔氏人口分布,其来源除了民族融合外,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统改为汉姓乔氏,但已非乔氏主流。
统而言之,天下乔氏一家亲,就连少数民族的乔氏也是手足情深。纵有极少数泊来的民族,他们也因长期与汉人通婚,已经与轩辕后裔血缘融为一体。多元的文化必然铸就了乔氏优秀的人文基因,同时也造就了今天乔家人恢弘的气魄、宽广的胸怀和崇高的思想境界。
此外,血型分布也可以作为了解乔姓渊源的一个窗口。众所周知,特定人群的血型分布可以佐证其来源构成。B型血是古代以食肉为主的北方游牧民族与汉族相融合而造成的;A型血是由南方的楚苗南蛮等菜食主义农耕民族融入华夏演变而来的;AB型血是B型血人南下跟A型血人融合而成的;O型血是来源于黄帝集团和东夷集团的。这对了解我们先祖遗传信息大有助益。
乔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比例为:O型占31.8%,A型占28.4%,B型占30.3%,AB型占9.5%。这些数据从侧面印证了乔姓源头的真实信度。
三、乔姓之嬗变
考证姓氏渊源,乔姓称谓不一,盖因先民刚开始使用字符表意,文字还处于草创阶段,既不统一也不规范,有很强的随意性,所以一个地域就有可能用到几个相近的字符来表示。然而综合上述字形、字音和相传的事件以及人物关系来分析,还是不难判断传说中的主体其实就是乔姓同一氏族的人,而所有有关的文字符号也不过是乔字的异体字而已。
黄鹤杳然去,乔字成一统。汉代时“桥”、“乔”已经通用。西魏时期,宇文泰下令让他的下属桥勤把 “桥”字的“木”字旁去掉,统一写作“乔”。之后“乔”的主体字便由“桥”改作了“乔”,而“桥”则取代了“乔”成为了异体字。
对乔姓这个符号的简化与规范,宇文泰功不可没,因为它顺应了姓氏由复姓向单姓发展,由繁笔向简笔再向拼音文字进化的历史规律。
其它汉化了的乔姓也相沿成习,如傈僳族的荞姓,在明代时也像“桥”字去掉木字一样,去掉了偏旁部首草字头,改写作乔。
汉字简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方向。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推出了《汉字简化方案》。在这个方案里,乔姓符号由“喬”简化为“乔”后,一直沿用至今。
据《说文解字》,喬是会意字,上下结构,上面从“夭”,下部从“高”省笔,表示高而上曲之意。金文中的乔字,乃是在“高”字的上端增加一个“弯钩”,表示主干挺直,上部可向外扩展,示意基础十分高大和牢固后可以向外延伸、弯曲和跨越,整体保持平衡,有高远之貌。乔字几经演变,终于定型。
四、乔氏之图腾
乔是有虫乔氏的简字。有虫乔氏图腾由危屋、耒、蛇和灵台四部分合成。有虫乔氏蛇图腾,具有祭天权,与少典氏联姻,分化出了人文始祖炎帝族和黄帝族。乔氏图腾表明,乔龙苗是天下第一孝子,华夏大地上只有乔氏才享有祭典天地之权!
上述图案中,危屋乃集权议事之地,并非普通先民居所。危者,高而惧也,含有威慑、肃穆、不可侵犯、至高无上之意。凡有悖宗族旨意的宵小之辈,都将在这里接受应有的惩罚,所以它又是执法场所。
耒是一种耕种农具,代表民众赖以生存的农业生产力。
蛇则是远古有虫乔氏的图腾(实为有蟜氏)。有虫乔氏以养蚕为主,从事纺织业,所以它所代表的是富民的工业生产。
灵台则是先祖祭奠天地的广场。
整个图腾言简意赅,四个元素包罗、印证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发展轨迹,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敬天守法,和谐发展。乔氏在中央集权制领导下,加强工农业生产,维护社会正常秩序,为社会的良性发展保驾护航!
乔氏族徽,是当时万国的国徽。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也是根据乔氏族徽这一理念演变设计而来!所以,乔氏族徽是当之无愧的中华民族族徽!
五、乔姓之迁徙分布
乔氏发祥于陕西黄陵县桥山,然后迫于生存压力一直向外扩展。长子守基,弟支外迁成为主要模式,而且它的迁徙路线图具有明显的时代性。首先,在桥山兴起之后,逐渐衍播于陕西、山西、内蒙古、河北、河南等黄河流域一带。其次,在南北朝时期开始向西南发展,越过长江进入湖南、四川等地。其后各地桥姓去木为乔,已经遍布黄河两岸和长江流域。然后是宋元时期,北方乔氏族人为避金、元之兵祸而南下,渐渐向东南地区发展,进入山东、江浙一带,并形成了以河南为中心,向四周放射性梯度分布状。最后是明清时期,乔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有别于宋元,由东南向中原和北部的回迁成为主流。乔氏名人亦层出不穷,人口达到了历史鼎盛时期。同时亦有沿海乔氏族人经港台而迁徙海外者,主要散布于东南亚及欧美等国。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元末明初的18次大移民,乔姓族人挈妇将雏,背井离乡,从山西洪洞大槐树下东迁山东、河北,西入陕西,南下河南、江苏等地,四海为家,落地生根开枝散叶。近现代乔姓族人更是闯关东、下南洋、走西口,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路艰辛一路歌,身心安处是故乡。
现在乔姓族人星罗棋布于全国各地,北京,上海,江苏新沂、宿迁、盐城,河南开封、商丘、漯河、周口、滑县、项城,河北尚义、魏县,山东泰安、宁阳、泗水、平邑、龙口,内蒙古乌海,山西太原、介休、平遥、祁县,新疆塔城,安徽泾县,广东新会,广西田林,云南泸水,四川合江等地集中了大量的乔姓人群。其它地方亦有乔姓人口零星分布不等。
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傣族、苗族、布依族、傈僳族、锡伯族、达斡尔族等多个民族有乔姓。新加坡等国也有乔氏华侨聚居。至于其它海外乔姓华人,因无序迁移,不成规模,几不可考。
有宋以来的一千年间是乔姓发展的黄金时期,人口增长了近五十倍,集中分布于豫鲁苏晋四地,约占乔姓总人口的55%。其次冀蒙陕三地又聚集了23%的乔姓人口。河南为当代乔姓第一大省,居住了24%的乔姓人口。全国基本形成了北部豫晋冀和东部鲁苏两个乔姓聚集区。
本是同枝叶,各自有代谢。乔姓分布区域虽广但不均衡,基本呈现“二八律”。在内蒙古中部、晋豫、京冀大部、宁夏北部、陕西大部、山东西部和东部、皖鄂北部、黑吉东部,居住了大约45%的乔姓人群,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33%以上,中心地区高达到0.8%以上,覆盖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3.6%左右。而在内蒙古东部、辽宁大部、吉林西部、 河北东部、天津、山东东部、江苏大部、皖鄂中部、陕甘宁南部,居住了大约33%的乔姓人群,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22%—0.33%之间,覆盖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2.2%左右。以上百分之八十的乔姓人口仅占据了百分之二十的国土面积,而其余百分之二十的乔姓人口则散居于全国百分之八十的广袤地区。
六、乔姓之贤哲
《中国名人大辞典》收入了乔姓历代名人53名,占总名人数的0.12%,排在名人姓氏的并列第146位;乔姓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16%,排在并列第109位;乔姓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09%,排在并列第151位;乔姓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1%,排在并列第143位。
乔姓历史上名人遍地,群星满天。他们是乔家的佼佼者,更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值得世人敬仰。
乔龙苗:黄帝姬姓后裔。史载黄帝娶方雷氏生龙苗。黄帝崩,葬桥山,龙苗率子孙于桥山为黄帝守陵墓,因山得姓,当时写作桥。乔姓始祖,人称中华第一孝子。
乔 伯:史载黄帝娶雕鱼氏生乔伯。舜帝封于资者,有乔伯。其为中华历史上第二位乔伯(伯是远古乔氏历代世袭伯爵)。
乔 宏:武王伐纣时,率六军,亲破营垒,有功于国,拜为大司徒,赐姓乔,去木为乔姓者较早之人,这是第三位乔伯。
乔 仁:梁国(今河南商丘县)人,乔玄七世祖。汉成帝时官至大鸿胪,著有《礼记章句》49篇,号称“桥君学”。
乔 玄:号称乔公,西汉大鸿胪,儒学大师,历任三公。曾著《礼记章句》49篇。
乔智明:鲜卑族,字元达;鲜卑前部人。十六国时期前赵国著名将领。历任隆虑、共二县县令,百姓多喜爱他,号称“神君”。后依附西晋成都王司马颖,先后任辅国将军、折冲将军。
乔 勤:乔玄后世孙,北魏时期任平原内史。史料有桥去木为乔的记载。是桥改为乔的始作俑者。
乔知之:冯翊人(今山西大荔),天宝进士。唐朝名臣,武则天时期,左司郎中。以文词著称,著有《文集》二十卷。
乔 琳:并州太原人,唐朝宰相。
乔匡舜:字亚元,广陵高邮人,五代南唐文学家,谥贞。
乔执中:字希圣,高邮人(今江苏高邮)。宋朝名臣,北宋进士,官至刑部侍郎,中书舍人,给事中。通经术,宋绍圣初年,以宝文阁待制知郓州。
乔行简:字寿明,婺州东阳人(今浙江东阳)。宋朝名臣,宋光宗绍熙进士,官至右丞相。历官淮南转运判官、宗正少卿、秘书监、吏部侍郎、刑部尚书、参知政事兼知枢密院事。晚年任宰相,封鲁国公,死后谥文惠。著有《周礼总说》、《孔山文集》。
乔三教、乔仲常:均为河中人(今山西永济蒲州镇),宋朝著名画家。
乔 吉:字梦符,号笙鹤翁,又号惺惺道人。太原人,元朝著名散曲家、戏曲作家。作品风格清丽,明清人多以他同张可久并称为元散曲两大家。其作现存《两世缘》、《扬州梦》、《金钱记》三种,今人辑《梦符散曲》。
乔 达:大都人(今北京),元朝著名画家。以山水见长。
乔 彝:晋宁人。元朝名人,为人刚正有节,时贼陷晋宁,彝命家人整冠肃衣,先令妻子依次投井,己随赴之,赐谥纯洁。
乔允升:字吉甫,洛阳人,明朝名臣,刑部尚书。
乔 宇:字希大,太原乐平人(今山西昔阳),明朝名臣,吏部尚书。与王云凤、王琼并称“晋中三杰”,亦称“河东三凤”。其文稿尚有《乔庄简公文集》、《游嵩集》等刊留至今,时称北方文苑之魁。受赠少傅,谥庄简。
乔 林:如皋人(今江苏如皋),清朝著名画家、篆刻家。
乔光烈:上海人,清乾隆进士,清朝名臣,湖广巡抚。曾亲身教农民种桑养蚕,人称乔公桑。著有《最乐堂文集》六卷、《诗集》一卷。
乔德瑞:山东东平人,前清进士,大清光绪皇帝御师,光绪皇帝亲笔题写“御师”匾赠给老师,并亲赐在梁山县戚村修牌坊、立旗杆。
乔用迁:字见斋,湖北孝感人,清朝名臣,嘉庆进士,太子少傅,授内阁中书,充军机章京,后历任广西南宁知府、道员,广东按察使,山西布政使,升贵州巡抚。
乔松年:字健侯,号鹤侪,山西徐沟人(今山西清徐)。著名将领、文学家、书法家、藏书家。清朝重臣,曾任工部主事、苏州知府、常镇通海道、两淮盐运使、江苏布政使、安徽巡抚、河东河道总督等职。受赠太子少保,谥号勤恪。著有《萝藦亭遗诗》、《萝藦亭札记》、《萝藦亭文钞》、《论语浅解》、《乔勤恪公奏议》等,编有《纬捃》、《乔氏载记》等。
乔致庸:字仲登,著名晋商,曾汇通天下,生意遍布全国,各地票号、钱庄、当铺、粮店200多处,资产达数千万两白银,人称“亮财主”。同治初年耗费重金扩建祖宅,修建了著名的乔家大院,被专家学者誉为“清代北方民居建筑的一颗明珠”。
乔冠华:中国外交家,早年留学德国,获哲学博士学位。第九届中央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部长,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顾问。
乔 良: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少将。
乔 羽:知名词作家,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歌剧舞剧院院长、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主席。代表作有《让我们荡起双桨》、《我的祖国》、《祖国颂》、《夕阳红》、《爱我中华》、《难忘今宵》、《赞美冰雪》等。
乔 红:中国乒乓球女队教练。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女子单打冠军,女子双打冠军,在其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国际乒联的世界女子单打排名第二位。
“太山不可丈尺,江海不可斗斛。”族中贤哲群星璀璨难以备述,他们的忠孝精神和家国情怀是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是催人自强使人奋进的满满正能量,是我辈弘扬乔氏传统美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钦佩敬慕,难以尽言,歌以咏!
附:乔氏之歌
乔氏之歌
词:乔秀伦乔幼民
曲:赵新闻
中原处处繁茂 八方绵绵无穷
根系桥山枝丛生主干皆成梁栋
去木义取高远 启迪世代贤明
铃政当效文惠公经术首推希圣
铃政当效文惠公
经术首推
经术首推希圣
惟期腾龙起风
御冠用迁希大 农栗光烈美名
吉羽词曲玉振声雄辩冠华堪颂
商界汇通天下 乒坛红侠驰聘
中华乔氏出精英惟期腾龙起风
惟期腾龙
惟期腾龙起风
惟期腾龙起风
天下乔氏一家亲
文/乔 斌中华乔姓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源自人文初祖轩辕黄帝之姬姓后裔,是名副其实的炎黄贵胄。它犹如一株根深蒂固,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孕育了民族融合的累累硕果,传承着悠悠华夏五千年之璀璨文明。它更似一条源远流长,百川汇聚的通天大江,必将伴随着中华文化的发展涓涓不息,浩浩汤汤。
中华乔氏在生生不息的漫长历史进化中,历经出仕、移民、战乱、以及避祸、附籍和少数民族联姻、汉化改姓、译姓等,兼容并蓄,海纳百川,逐渐形成了目前“天下乔氏一家亲”的泱泱大姓。
乔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源流汇集、多民族融合的姓氏,目前人口约241万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8%左右。
乔姓贵姓,吹尽黄沙始见金。直到秦朝乔姓依然族势显赫。据出土文物秦印记载,乔氏在秦代各大姓氏中排位前十。但唐宋时期发展式微,在北宋版《百家姓》中,排名仅占第282位。然后历经沉寂终于在明清之际迎来了复兴,人才呈井喷式涌现,突出显示了乔氏“忠孝传家远,诗书衍庆长”的优秀传统家风。进入新世纪,乔姓发展平稳,一路顺风顺水,终于在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跃居全国姓氏排名第96位,正式入围中华姓氏百强之列,现为我国颇具影响力的姓氏之一。
乔姓天然具有优秀的基因和顽强的生命力。研究表明,即使在趋于衰落的汉唐时期,在广大中原区域,尤其是梁国故地,乔氏依然是赫赫有名的大家旺族。据《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载:“宋州梁国郡四姓之首有乔氏”。又据《唐贞观八年条举氏族事件》载:“宋州梁国郡三姓有乔氏”。显而易见,广大的中原地区是乔姓昌盛之福地。
一、乔姓之滥觞
乔姓拥有悠久的历史,其源头可追溯到上古伏羲氏与女娲氏时代。其时一个称为有蟜氏的显贵母系氏族部落,招赘了少典氏。“娶有蟜氏之女安登,有身孕游于华阳九龙山,感而生子,育姜水之上,遂以姜为姓,以火德王天下,故曰炎帝。”所以,所谓的有蟜氏(或有嬌氏、有娲氏),其实就是三皇之一的神农氏。
1、有蟜氏
有蟜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且十分显贵的氏族部落,自黄帝之前一直延续到夏代,属上古姬姓氏族部落的分支之一。《国语》:“少典娶于有蟜氏。”
夏禹时期,有蟜氏仍然是名门望族。据《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载:“禹三十未娶,行到涂山,恐时之暮,失其度制,……因取涂山,谓之女娇。”涂山即会稽,在河南嵩山。《中国上古史论》禹之妃女娇,又作女趫,亦即有蟜氏之女(亦作女娲之女)。
2、有喬氏
清代历史学家、藏书家吴任臣在《山海经广注》里说“乔人,双木续足之戏,今日躧跷。” 何光岳在《炎黄源流史》中解释:蹻即长股,就是今天所谓的高跷或踩高跷。踏高跷可能是乔人的习俗。也许因为多蛇虺的缘故,用踏高跷可以避毒蛇咬腿脚。伏羲氏、女娲氏时期,人们崇拜蛇,女娲部落尤为崇拜蛇(相传他们是蛇的化身),所以任其繁衍,为避免伤害蛇虺他们只能以踏高跷行走。
3、喬结氏
喬结氏最早出现在战国楚竹书中。战国楚竹书《容成氏》简1载有:“容成氏……卢氏、赫胥氏、喬结氏、仓颉氏、轩辕氏”。《相姓源流》也记载有“……喬结氏、仓颉氏、轩辕氏……”这之后有有熊氏(公孙轩辕)。
显然,早在轩辕黄帝之前,就存在着与乔姓有渊源的家族,这是乔姓的萌芽阶段。
二、乔姓之源流
乔姓是由多民族长期交互融合而成的姓氏,犹如一条汇聚了众多源流的浩瀚长河,其主流是炎黄贵胄,据信源于姬姓,与橋相关,属于以地为名之姓氏。相传黄帝生于轩辕之丘(山东寿丘),定都于有熊(今新郑),逝世于河南荆山,葬于橋山(在今陕西省黄陵县城北。《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崩,葬橋山)。守黄帝陵主祭祀的龙苗,实为黄帝姬姓后裔,他们指山为姓,得姓橋(公元前约2596年左右),即橋氏。另据《元和姓纂》及《万姓统谱》所载,黄帝母族有蟜氏居蟜山或橋山,善于造桥,工于建造,属于能工巧匠。黄帝归葬桥山不过是树高千丈落叶归根,可因缘际会的是催生了桥姓一族,乔姓始祖自此开宗立派,繁衍生息不息。
南北朝之北魏王朝后期,陕西桥氏去木字旁改为乔氏,取高远之意,渐渐地各地相沿成习,并世代相传。该支乔氏与桥氏同源同宗,史称乔氏正统,乔姓就此成型,定于一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汇聚整个中华乔氏绵绵长河的,除了炎黄正脉,还有少数民族的支源,包括匈奴族的乔氏,鲜卑族的乔氏,蒙古族的乔氏,达斡尔族的乔氏等等。一方面他们本身就具有炎黄血统,另一方面由于长期与汉人通婚,显然已经与轩辕后裔的血脉融为一体。
据《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犬戎与夏人同祖,皆出于黄帝。”《史记·匈奴列传》亦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 说明匈奴人本身就是炎黄后裔。秦汉时期,匈奴贵族四大姓族中就有乔氏,亦称丘林氏,世代为匈奴国辅政卿相,颇为显赫,族人繁衍兴旺,多达官显宦,后与汉族乔氏相融合一,并香火传承不断。北方匈奴乔姓进入中原,相当程度改变了汉族原有乔姓的结构和比重,使得乔姓内涵更加厚重。
另据考证,源于东胡而融于匈奴的鲜卑族,当然也是黄帝的后裔。他们在与汉人交往中,逐渐被汉化,其中的乔姓就属于汉化改性而来。
乔姓汉人与乔姓匈奴人、乔姓鲜卑人的共祖就是轩辕黄帝,大家虽属不同的民族,其实是血浓于水的手足兄弟。
中国西部、北部以及东北部的少数民族,大都是匈奴和鲜卑族分化而来。而南方拥有乔姓的傣族、苗族、布依族、锡伯族等,据《山海经·大荒南经》多处载明,亦属于炎黄子孙。所以可以说所有南、北方汉化了的少数民族乔姓与汉族乔姓同为炎黄子孙,根本就是一家人,大家同舟共济,共同演绎了乔姓的发展传奇。
另有极少数泊来的民族如土族、回族等,也有乔氏人口分布,其来源除了民族融合外,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统改为汉姓乔氏,但已非乔氏主流。
统而言之,天下乔氏一家亲,就连少数民族的乔氏也是手足情深。纵有极少数泊来的民族,他们也因长期与汉人通婚,已经与轩辕后裔血缘融为一体。多元的文化必然铸就了乔氏优秀的人文基因,同时也造就了今天乔家人恢弘的气魄、宽广的胸怀和崇高的思想境界。
此外,血型分布也可以作为了解乔姓渊源的一个窗口。众所周知,特定人群的血型分布可以佐证其来源构成。B型血是古代以食肉为主的北方游牧民族与汉族相融合而造成的;A型血是由南方的楚苗南蛮等菜食主义农耕民族融入华夏演变而来的;AB型血是B型血人南下跟A型血人融合而成的;O型血是来源于黄帝集团和东夷集团的。这对了解我们先祖遗传信息大有助益。
乔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比例为:O型占31.8%,A型占28.4%,B型占30.3%,AB型占9.5%。这些数据从侧面印证了乔姓源头的真实信度。
三、乔姓之嬗变
考证姓氏渊源,乔姓称谓不一,盖因先民刚开始使用字符表意,文字还处于草创阶段,既不统一也不规范,有很强的随意性,所以一个地域就有可能用到几个相近的字符来表示。然而综合上述字形、字音和相传的事件以及人物关系来分析,还是不难判断传说中的主体其实就是乔姓同一氏族的人,而所有有关的文字符号也不过是乔字的异体字而已。
黄鹤杳然去,乔字成一统。汉代时“桥”、“乔”已经通用。西魏时期,宇文泰下令让他的下属桥勤把 “桥”字的“木”字旁去掉,统一写作“乔”。之后“乔”的主体字便由“桥”改作了“乔”,而“桥”则取代了“乔”成为了异体字。
对乔姓这个符号的简化与规范,宇文泰功不可没,因为它顺应了姓氏由复姓向单姓发展,由繁笔向简笔再向拼音文字进化的历史规律。
其它汉化了的乔姓也相沿成习,如傈僳族的荞姓,在明代时也像“桥”字去掉木字一样,去掉了偏旁部首草字头,改写作乔。
汉字简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方向。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推出了《汉字简化方案》。在这个方案里,乔姓符号由“喬”简化为“乔”后,一直沿用至今。
据《说文解字》,喬是会意字,上下结构,上面从“夭”,下部从“高”省笔,表示高而上曲之意。金文中的乔字,乃是在“高”字的上端增加一个“弯钩”,表示主干挺直,上部可向外扩展,示意基础十分高大和牢固后可以向外延伸、弯曲和跨越,整体保持平衡,有高远之貌。乔字几经演变,终于定型。
四、乔氏之图腾
乔是有虫乔氏的简字。有虫乔氏图腾由危屋、耒、蛇和灵台四部分合成。有虫乔氏蛇图腾,具有祭天权,与少典氏联姻,分化出了人文始祖炎帝族和黄帝族。乔氏图腾表明,乔龙苗是天下第一孝子,华夏大地上只有乔氏才享有祭典天地之权!
上述图案中,危屋乃集权议事之地,并非普通先民居所。危者,高而惧也,含有威慑、肃穆、不可侵犯、至高无上之意。凡有悖宗族旨意的宵小之辈,都将在这里接受应有的惩罚,所以它又是执法场所。
耒是一种耕种农具,代表民众赖以生存的农业生产力。
蛇则是远古有虫乔氏的图腾(实为有蟜氏)。有虫乔氏以养蚕为主,从事纺织业,所以它所代表的是富民的工业生产。
灵台则是先祖祭奠天地的广场。
整个图腾言简意赅,四个元素包罗、印证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发展轨迹,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敬天守法,和谐发展。乔氏在中央集权制领导下,加强工农业生产,维护社会正常秩序,为社会的良性发展保驾护航!
乔氏族徽,是当时万国的国徽。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也是根据乔氏族徽这一理念演变设计而来!所以,乔氏族徽是当之无愧的中华民族族徽!
五、乔姓之迁徙分布
乔氏发祥于陕西黄陵县桥山,然后迫于生存压力一直向外扩展。长子守基,弟支外迁成为主要模式,而且它的迁徙路线图具有明显的时代性。首先,在桥山兴起之后,逐渐衍播于陕西、山西、内蒙古、河北、河南等黄河流域一带。其次,在南北朝时期开始向西南发展,越过长江进入湖南、四川等地。其后各地桥姓去木为乔,已经遍布黄河两岸和长江流域。然后是宋元时期,北方乔氏族人为避金、元之兵祸而南下,渐渐向东南地区发展,进入山东、江浙一带,并形成了以河南为中心,向四周放射性梯度分布状。最后是明清时期,乔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有别于宋元,由东南向中原和北部的回迁成为主流。乔氏名人亦层出不穷,人口达到了历史鼎盛时期。同时亦有沿海乔氏族人经港台而迁徙海外者,主要散布于东南亚及欧美等国。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元末明初的18次大移民,乔姓族人挈妇将雏,背井离乡,从山西洪洞大槐树下东迁山东、河北,西入陕西,南下河南、江苏等地,四海为家,落地生根开枝散叶。近现代乔姓族人更是闯关东、下南洋、走西口,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路艰辛一路歌,身心安处是故乡。
现在乔姓族人星罗棋布于全国各地,北京,上海,江苏新沂、宿迁、盐城,河南开封、商丘、漯河、周口、滑县、项城,河北尚义、魏县,山东泰安、宁阳、泗水、平邑、龙口,内蒙古乌海,山西太原、介休、平遥、祁县,新疆塔城,安徽泾县,广东新会,广西田林,云南泸水,四川合江等地集中了大量的乔姓人群。其它地方亦有乔姓人口零星分布不等。
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傣族、苗族、布依族、傈僳族、锡伯族、达斡尔族等多个民族有乔姓。新加坡等国也有乔氏华侨聚居。至于其它海外乔姓华人,因无序迁移,不成规模,几不可考。
有宋以来的一千年间是乔姓发展的黄金时期,人口增长了近五十倍,集中分布于豫鲁苏晋四地,约占乔姓总人口的55%。其次冀蒙陕三地又聚集了23%的乔姓人口。河南为当代乔姓第一大省,居住了24%的乔姓人口。全国基本形成了北部豫晋冀和东部鲁苏两个乔姓聚集区。
本是同枝叶,各自有代谢。乔姓分布区域虽广但不均衡,基本呈现“二八律”。在内蒙古中部、晋豫、京冀大部、宁夏北部、陕西大部、山东西部和东部、皖鄂北部、黑吉东部,居住了大约45%的乔姓人群,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33%以上,中心地区高达到0.8%以上,覆盖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3.6%左右。而在内蒙古东部、辽宁大部、吉林西部、 河北东部、天津、山东东部、江苏大部、皖鄂中部、陕甘宁南部,居住了大约33%的乔姓人群,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22%—0.33%之间,覆盖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2.2%左右。以上百分之八十的乔姓人口仅占据了百分之二十的国土面积,而其余百分之二十的乔姓人口则散居于全国百分之八十的广袤地区。
六、乔姓之贤哲
《中国名人大辞典》收入了乔姓历代名人53名,占总名人数的0.12%,排在名人姓氏的并列第146位;乔姓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16%,排在并列第109位;乔姓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09%,排在并列第151位;乔姓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1%,排在并列第143位。
乔姓历史上名人遍地,群星满天。他们是乔家的佼佼者,更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值得世人敬仰。
乔龙苗:黄帝姬姓后裔。史载黄帝娶方雷氏生龙苗。黄帝崩,葬桥山,龙苗率子孙于桥山为黄帝守陵墓,因山得姓,当时写作桥。乔姓始祖,人称中华第一孝子。
乔 伯:史载黄帝娶雕鱼氏生乔伯。舜帝封于资者,有乔伯。其为中华历史上第二位乔伯(伯是远古乔氏历代世袭伯爵)。
乔 宏:武王伐纣时,率六军,亲破营垒,有功于国,拜为大司徒,赐姓乔,去木为乔姓者较早之人,这是第三位乔伯。
乔 仁:梁国(今河南商丘县)人,乔玄七世祖。汉成帝时官至大鸿胪,著有《礼记章句》49篇,号称“桥君学”。
乔 玄:号称乔公,西汉大鸿胪,儒学大师,历任三公。曾著《礼记章句》49篇。
乔智明:鲜卑族,字元达;鲜卑前部人。十六国时期前赵国著名将领。历任隆虑、共二县县令,百姓多喜爱他,号称“神君”。后依附西晋成都王司马颖,先后任辅国将军、折冲将军。
乔 勤:乔玄后世孙,北魏时期任平原内史。史料有桥去木为乔的记载。是桥改为乔的始作俑者。
乔知之:冯翊人(今山西大荔),天宝进士。唐朝名臣,武则天时期,左司郎中。以文词著称,著有《文集》二十卷。
乔 琳:并州太原人,唐朝宰相。
乔匡舜:字亚元,广陵高邮人,五代南唐文学家,谥贞。
乔执中:字希圣,高邮人(今江苏高邮)。宋朝名臣,北宋进士,官至刑部侍郎,中书舍人,给事中。通经术,宋绍圣初年,以宝文阁待制知郓州。
乔行简:字寿明,婺州东阳人(今浙江东阳)。宋朝名臣,宋光宗绍熙进士,官至右丞相。历官淮南转运判官、宗正少卿、秘书监、吏部侍郎、刑部尚书、参知政事兼知枢密院事。晚年任宰相,封鲁国公,死后谥文惠。著有《周礼总说》、《孔山文集》。
乔三教、乔仲常:均为河中人(今山西永济蒲州镇),宋朝著名画家。
乔 吉:字梦符,号笙鹤翁,又号惺惺道人。太原人,元朝著名散曲家、戏曲作家。作品风格清丽,明清人多以他同张可久并称为元散曲两大家。其作现存《两世缘》、《扬州梦》、《金钱记》三种,今人辑《梦符散曲》。
乔 达:大都人(今北京),元朝著名画家。以山水见长。
乔 彝:晋宁人。元朝名人,为人刚正有节,时贼陷晋宁,彝命家人整冠肃衣,先令妻子依次投井,己随赴之,赐谥纯洁。
乔允升:字吉甫,洛阳人,明朝名臣,刑部尚书。
乔 宇:字希大,太原乐平人(今山西昔阳),明朝名臣,吏部尚书。与王云凤、王琼并称“晋中三杰”,亦称“河东三凤”。其文稿尚有《乔庄简公文集》、《游嵩集》等刊留至今,时称北方文苑之魁。受赠少傅,谥庄简。
乔 林:如皋人(今江苏如皋),清朝著名画家、篆刻家。
乔光烈:上海人,清乾隆进士,清朝名臣,湖广巡抚。曾亲身教农民种桑养蚕,人称乔公桑。著有《最乐堂文集》六卷、《诗集》一卷。
乔德瑞:山东东平人,前清进士,大清光绪皇帝御师,光绪皇帝亲笔题写“御师”匾赠给老师,并亲赐在梁山县戚村修牌坊、立旗杆。
乔用迁:字见斋,湖北孝感人,清朝名臣,嘉庆进士,太子少傅,授内阁中书,充军机章京,后历任广西南宁知府、道员,广东按察使,山西布政使,升贵州巡抚。
乔松年:字健侯,号鹤侪,山西徐沟人(今山西清徐)。著名将领、文学家、书法家、藏书家。清朝重臣,曾任工部主事、苏州知府、常镇通海道、两淮盐运使、江苏布政使、安徽巡抚、河东河道总督等职。受赠太子少保,谥号勤恪。著有《萝藦亭遗诗》、《萝藦亭札记》、《萝藦亭文钞》、《论语浅解》、《乔勤恪公奏议》等,编有《纬捃》、《乔氏载记》等。
乔致庸:字仲登,著名晋商,曾汇通天下,生意遍布全国,各地票号、钱庄、当铺、粮店200多处,资产达数千万两白银,人称“亮财主”。同治初年耗费重金扩建祖宅,修建了著名的乔家大院,被专家学者誉为“清代北方民居建筑的一颗明珠”。
乔冠华:中国外交家,早年留学德国,获哲学博士学位。第九届中央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部长,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顾问。
乔 良: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少将。
乔 羽:知名词作家,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歌剧舞剧院院长、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主席。代表作有《让我们荡起双桨》、《我的祖国》、《祖国颂》、《夕阳红》、《爱我中华》、《难忘今宵》、《赞美冰雪》等。
乔 红:中国乒乓球女队教练。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女子单打冠军,女子双打冠军,在其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国际乒联的世界女子单打排名第二位。
“太山不可丈尺,江海不可斗斛。”族中贤哲群星璀璨难以备述,他们的忠孝精神和家国情怀是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是催人自强使人奋进的满满正能量,是我辈弘扬乔氏传统美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钦佩敬慕,难以尽言,歌以咏!
附:乔氏之歌
乔氏之歌
词:乔秀伦乔幼民
曲:赵新闻
中原处处繁茂 八方绵绵无穷
根系桥山枝丛生主干皆成梁栋
去木义取高远 启迪世代贤明
铃政当效文惠公经术首推希圣
铃政当效文惠公
经术首推
经术首推希圣
惟期腾龙起风
御冠用迁希大 农栗光烈美名
吉羽词曲玉振声雄辩冠华堪颂
商界汇通天下 乒坛红侠驰聘
中华乔氏出精英惟期腾龙起风
惟期腾龙
惟期腾龙起风
惟期腾龙起风
千年名人堂︱“样式雷”——这个传奇家族与清代皇家建筑的故事
什么是“样式雷”?它是对清代200多年间,主持皇家建筑设计,雷姓家族的誉称。
清代皇家的建筑机构叫“样式房”,从事执掌绘制、设计样式房的工作,所以叫样式。雷氏家族有7代人是样式房掌案。
样式雷,他们是皇家御用建筑师,是清代当之无愧顶级建筑设计师,是整个大清最牛的建筑设计品牌。
他们设计的建筑撑起了半个北京城,故宫、圆明园、颐和园、天坛、清东陵、清西陵……
我们都熟知这些神奇而美妙的古建筑,中国五分之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都出自一个神秘家族之手。
建筑世家的兴衰起伏
雷氏家族是从雷发达来京开始,所以后人一般称雷发达为雷氏第一代,直到清朝末年,雷氏家族彻底没落,共历八代。
第一代雷发达:北漂修故宫康熙称帝后,为重修太和殿,从全国招募能工巧匠,雷发达在南京闻讯赶来,成为了“北漂”一族。因为技术高超,他不仅很快脱颖而出,还被提升担任设计工作,参与重建故宫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雷家祖先画像
主持紫禁城重修设计时,他大胆创新,保留了中轴线上大殿建筑的严格对称,但轴线两侧建筑物排布只求大致对称,而在细节处寻求变化与不同,这样,既突出了中心,体现了“居中为尊”,又形成了统一而有主次的整体。
其晚年著作《工部工程做法则例》 《工程营造录》 ,也成为了我国古代建筑设计的“指导典范”。
第二代雷金玉:名声大振真正让样式雷发扬光大,是雷发达的儿子雷金玉。雷金玉跟随父亲进京之初,在国子监读过书,后“弃文从工”,跟随父亲一起参加皇家宫殿的营造。父亲死后,雷金玉留在了营造所。
他的“出场”是从挽救一场危难开始的。按古代礼制,修建宝殿必须举行上梁仪式。畅春园的上梁仪式由康熙皇帝主持,但不早不晚,偏偏在升梁的时候发生的意外,脊檩怎么也合不上榫,工部官员吓得满头大汗。
《五园三山及外三营地图》中的畅春园和西花园
有一位头脑灵活的官员找来雷金玉;雷金玉怀揣斧子爬到顶上,啪啪几斧,大梁轰隆而落。康熙大喜,当场接见并授雷金玉为工部营造所长班,开始执掌样式房。
雷金玉的才华有了用武之地,他把自己独特的工艺化作鲁班再现,对宋代以来沿用的“斗拱”进行改进,以卯口宽度为基本尺寸,形成由“斗拱”变“斗口”的新模式,让设计与施工能够更加科学地衔接。
从此,建筑所用柱子梁枋的粗细、高低,都是以“斗口”为基本单位来计算。直到现在,这项木工技艺仍无人撼动。
圆明园复原图(局部)
雍正即位后,大规模扩建圆明园,命雷金玉担任圆明园的总设计师。自此,雷氏家族真正迎来了掌控皇家建筑的样式雷时代。
雷金玉70大寿,乾隆还写了“古稀”二字,赐给了雷金玉。 雷金玉病逝后,雍正还赐了黄金100两,归葬原籍。作为一名工匠,能受到如此重视,在当时来说,非常罕见。
第三代雷声澂:生了三个有出息的儿子雷金玉病逝,幼子雷声澂仅出生三个月,无人可接班雷金玉,不得不举家南迁。
庆幸的是,雷声澂的母亲张氏并没有随家南迁,她带着三个月大的幼子与工部据理力争,最终为幼子求得成年后重掌样式房恩赐。
雷声澂虽然通过努力和父亲留下的威望,得以重新执掌样式房,但是在其成长中,既无父亲指点,又无兄长帮助,技艺不甚精湛,无太大建树。
他最大的成就可以说是生了三个有出息的儿子,让样式雷得以继续恢弘壮大。
第四代雷家玺三兄弟:最强阵容雷声澂的儿子---雷家玮、雷家玺、雷家瑞三兄弟子承父业,合力挑起家族的大量。
其中雷家玺尤为出色,他不仅设计了万寿山、香山、承德避暑山庄等皇家工程,同时还操办宁寿宫花园,负责营建嘉庆陵寝——昌陵,嘉庆时参加了圆明园绮春园建设工程,同时还建造了圆明园中的同乐园戏楼、含经堂戏楼的添建。
承德避暑山庄
但在儿子雷景修还未学成之时,雷家玺猝然去世。因担心雷景修尚未能承担执掌样式房的重任,他将掌案一职移交给同事郭九。
第五代雷景修:图样收集者父亲过世后,雷景修苦心钻研技艺逾二十年,到了道光二十九年时,终于凭借着自己丰富的建筑经验和卓越的才识,争回掌案一职。
清西陵
然而,大清朝已经进入内忧外患经济衰败的年代,无力大兴土木,雷景修在建筑上难以有所作为,不过是主持了清西陵、慕东陵工程。
他有意识地保留和重修雷氏家族的建筑画样,并对各种画样进行详细的说明和归档,这些资料足足用了三间房子才储存完,成为后世研究中国建筑最生动、最珍贵的历史级资料。
样式雷图样
英法联军烧毁圆明园,亲眼看着祖辈耗尽心血的圆明园被一把火烧灭,这个匠人世家奋起反抗。雷景修女婿被乱刀刺死,女儿带领全家老幼14口,自焚殉园。
第六代雷思起:鞠躬尽瘁雷思起为雷景修三子,他一生经历了道光、咸丰、同治以及光绪四帝,主持修建了定陵、定东陵、惠陵和西苑(即今天的),及许多贵族的府邸、园林和陵寝。
惠陵图样
在咸丰帝的定陵完工后,雷思起开始为慈安和慈禧建造陵寝。因慈安和慈禧之间的暗流汹涌,几经波折才让两位太后满意。
但在慈安去世后,慈禧开始独揽大权,她下令将建好的陵墓内部全部重新修缮。为了让慈禧满意,雷思起数次更改设计,耗尽心血,最后劳累而死。
第七代雷廷昌:晚清巨匠雷思起长子雷廷昌从小跟随父亲学习,在父亲故后,他继续接过了样式房掌班的重任。
此时慈溪大权在握,开始大兴土木,雷廷昌得以主持重建了天坛祈年殿、紫禁城太和门以及一系列的皇家陵园工程。
天坛
雷廷昌因此步步高升,直达二品,把雷氏家族的荣耀推向了巅峰。
第八代雷献彩:大匠世家的尾声雷廷昌去世后,其长子雷献彩开始担任样式房掌班,成为第八代样式雷传人,主持圆明园修复、摄政王府、颐和园、西苑、崇陵、北京正阳门等工程。
圆明园遗迹
辛亥革命后,大清王朝退出历史舞台,样式房差务也随之消,在失业的忧愁和没有子嗣的悲哀中,雷献彩郁郁而终。
清王朝灭亡后,样式雷遂变成了“无用游民”,加之民族工业的高速发展以及西方建筑文化的强烈冲击,“样式雷”家族所从事的宫殿园林陵寝设计彻底失去了市场。
一家样式雷,半部古建史在乱世中,雷家迅速衰败,迫于生计,他们开始变卖样式雷图档。由于声名显赫,这些图档十分抢手,在地摊上就可买到,致使部分图档流落海外。
幸而,这引起了建筑专家朱启钤的注意。他急忙向文化基金会提出购存建议,文化基金会便委托北平图书馆进行收购。1930年,雷家以4500块银圆的价格,将大部分图档卖给了北平图书馆。据说当时图档足足装了10卡车。
圆明三园(样式雷史料)
传世的样式雷图档,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一项极为丰硕和珍贵的遗产。古建筑研究专家曾说:“一家样式雷,半部古建史。”
样式雷图档中,图样和烫样是最主要的两个部分,是清代建筑设计最直观的表现,包括城市、宫殿、坛庙、园林、行宫、陵寝、府邸等等。
样式雷图档 宫殿
样式雷图档 城市
图样为纸质,采用写意的方法,并在图纸上注明做成什么样即可,工匠看到图纸就会明白。但需要度量的图,与现在的设计图无异。
雷家就创造性地绘制建筑物透视图,用来反映建筑构造之间的复杂关系,证明了中国古代建筑水平远远超越了同时代。
烫样是指按照实物比例缩小的木制模型,因模型需要烫蜡,还要熨斗,故称烫样。
烫样
样式雷的烫样内部的彩画结构、家具样式、梁架结构,建筑布局和空间形象一目了然,同时这些部件又是独立的,可以独立组合使用。这是雷氏家族独一无二的创造,也方便了皇室做决策。
2007年,样式雷建筑图档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样式雷图纸开始呈现在世人面前,向我们诉说这个家族的传奇故事。
古建中国-未来建筑的产业链孵化平台。融合建筑、文化、文创三大行业,汇集“资讯、商务、文化、交流”四大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