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治(致治之本惟在于审量才授职务省官员)

承藉猛政,和静致治

【东城南陌】评《世说新语·政事第三21》总169

【东城南陌】评:古“东阳”,今金华,《世说新语》中写金华的不少,此为一处。山遐为政“施峻以治”,甚为严厉,王濛以“清约见称”为人温润恬和,为政则是宽和、清静无为,此则专叙“山遐去”,“王长史索”,意在体现抑“严政”、倡儒家“温而厉、威而不猛”,中和平衡的治政理想。然而王濛还是比较谨慎,没有一概否定山遐的“严政”,懂得相得益彰,故有“承藉猛政”之说。

【原文】山遐去东阳,王长史就简文索东阳,云:“承藉猛政,故可以和静致治。”  【译文】山遐离开东阳太守职位后,左长史王濛到简文帝那里要求出任东阳太守,说道:“凭借前任严厉的措施,我自然可以用宽和的、清静无为的办法使得社会安定。”

《贞观政要》摘要

卷一 君道第一凡五章

1.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2.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3.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4.夫为人臣,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所以共为理也。

卷一 政体第二凡十四章

1.古之帝王为政,皆志尚清静,以百姓之心为心。

2.天下稍安,尤须兢慎,若便骄逸,必至丧败。

3.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卷二 任贤第三凡八章

◎房玄龄杜如晦魏徵王珪李靖虞世南李勣马周

1.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疏贱。

2.良冶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朕方自比於金,以卿为良工。

3.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卷二 求谏第四凡十一章

1.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

2.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

3.明主思短而益善,暗主护短而永愚。

4.人君必须忠良辅弼,乃得身安国宁。

卷二 纳谏第五凡十章

卷二 直谏附凡十章

1.自古有道之主,以百姓之心为心,故君处台榭,则欲民有栋宇之安;食膏粱,则欲民无饥寒之患;顾嫔御,则欲民有室家之欢。

2.竭泽取鱼,非不得鱼,明年无鱼。焚林而畋,非不获兽,明年无兽。

卷三 君臣鉴戒第六凡七章

1.君臣本同治乱,共安危,若主纳忠谏,臣进直言,斯故君臣合契,古来所重。若君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亡,不可得也。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2.古来帝王拨乱创业,必自戒慎,采刍荛之议,从忠谠之言。天下既安,则恣情肆欲,甘乐谄谀,恶闻正谏。

3.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体,心庄则体舒,心肃则容敬。

4.任之虽重,信之未笃,则人或自疑。人或自疑,则心怀苟且。心怀苟且,则节义不立。节义不立,则名教不兴。名教不兴,而可与固太平之基,保七百之祚,未之有也。

5.君子乃能怀德荷恩,玄感、化及之徒,并小人也。

卷三 择官第七凡十一章

1.致治之本,惟在於审。量才授职,务省官员。

2.致安之本,惟在得人。

3.今欲求人,必须审访其行。

4.乱世惟求其才,不顾其行。太平之时,必须才行俱兼,始可任用。

5.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父不能知其子,则无以睦一家;君不能知其臣,则无以齐万国。

卷三 封建第八凡二章

1.国家大事,惟赏与罚。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咸惧。

卷四 太子诸王定分第九凡四章

卷四 尊敬师傅第十凡六章

1.上智之人,自无所染,但中智之人无恒,从教而变。

卷四 教戒太子诸王第十一凡七章

1.自古侯王能自保全者甚少,皆由生长富贵,好尚骄逸,多不解亲君子远小人故尔。

2.君子小人本无常,行善事则为君子,行恶事则为小人,当须自克励,使善事日闻,勿纵欲肆情,自陷刑戮。

卷四 规谏太子第十二凡四章

1.君臣之礼,父子之亲,尽情义以兼极,谅弘道之在人。

卷五 仁义第十三凡四章

1.为国之道,必须抚之以仁义,示之以威信,因人之心,去其苛刻,不作异端,自然安静。

2.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仁义积则物自归之。

3.仁义之道,当思之在心,常令相继,若斯须懈怠,去之已远。

卷五 论忠义第十四凡十四章

卷五 孝友第十五凡五章

1.仁孝之性,岂隔华夷?

卷五 公平第十六凡八章

1.古称至公者,盖谓平恕无私。

2.君人者,以天下为公,无私於物。

卷五 诚信第十七凡四章

1.不畏雷霆,直言进谏,则是正人,顺情阿旨,则是佞人。

卷六 俭约第十八凡八章

1.自古帝王凡有兴造,必须贵顺物情。

2.不作无益害有益。

卷六 谦让第十九凡三章

1.自守谦恭,常怀畏惧。

卷六 仁恻第二十凡四章

卷六 慎所好第二十一凡四章

1.君犹器也,人犹水也,方圆在於器,不在於水。

卷六 慎言语第二十二凡三章

1.欲出一言,即思此一言於百姓有利益否,所以不敢多言。

卷六 杜谗邪第二十三凡七章

1.谗佞之徒,皆国之蟊贼也。或巧言令色,朋党比周;若暗主庸君,莫不以之迷惑,忠臣孝子所以泣血衔冤。故丛兰欲茂,秋风败之;王者欲明,谗人蔽之。

卷六 悔过第二十四凡四章

1.为人大须学问。

卷六 奢纵第二十五凡一章

卷六 贪鄙第二十六凡六章

1.备尽忠直,益国利人,则官爵立至。

2.大丈夫岂得苟贪财物,以害及身命,使子孙每怀愧耻耶?

3.鸟栖於林,犹恐其不高,复巢於木末;鱼藏於水,犹恐其不深,复穴於窟下。然而为人所获者,皆由贪饵故也。

卷七 崇儒学第二十七凡六章

1.夫人虽禀定性,必须博学以成其道,亦犹蜃性含水,待月光而水垂;木性怀火,待燧动而焰发;人性含灵,待学成而为美。

卷七 文史第二十八凡四章

1.若制事出令,有益於人者,史则书之,足为不朽。若事不师古,乱政害物,虽有词藻,终贻后代笑,非所须也。

卷七 礼乐第二十九凡十二章

1.依据礼典,务从简约,仰效先哲,垂法将来。

2.人之修短,不在老幼。

卷八 务农第三十凡四章

1.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

2.安人宁国,惟在於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

3.若所行皆遵正道,自然常与吉会。且吉凶在人,岂假阴阳拘忌?农时甚要,不可蹔失。

卷八 刑法第三十一凡八章

1.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

2.凡有死刑,虽令即决,皆须五覆奏。

3.比来有司断狱,多据律文,虽情在可矜而不敢违法,守文定罪,或恐有冤。

4.夫作甲者欲其坚,恐人之伤;作箭者欲其锐,恐人不伤。何则?各有司存,利在称职故也。

卷八 赦令第三十二凡四章

1.天下愚人者多,智人者少,智者不肯为恶,愚人好犯宪章。

2.国家法令,惟须简约,不可一罪作数种条。格式既多,官人不能尽记,更生奸诈,若欲出罪即引轻条,若欲入罪即引重条。数变法者,实不益道理,宜令审细,毋使互文。

3.诏令格式,若不常定,则人心多惑,奸诈益生。

卷八 贡赋第三十三凡五章

1.任土作贡,布在前典,当州所产,则充庭实。

卷八 辩兴亡第三十四凡五章

1.后嗣若贤,自能保其天下;如其不肖,多积仓库,徒益其奢侈,危亡之本也。

2.观古人君,行仁义,任贤良则理;行,任小人则败。

卷九 征伐第三十五凡十三章

1.兵者,凶器,不得已而用之。

卷九 安边第三十六凡二章

1百姓,实天下之根本,四夷之人,乃同枝叶,扰其根本以厚枝叶,而求久安,未之有也。

卷十 行幸第三十七凡四章

1.不敢轻用人力,惟令百姓安静,不有怨叛而已。

2.若欲君臣长久,国无危败,君有违失,臣须极言。

卷十 畋猎第三十八凡五章

1.凡上书谏正,自有常准,臣贵有词,主贵能改。如斯诋毁,有似咒诅。

卷十 灾祥第三十九凡四章

1.如朕本心,但使天下太平,家给人足,虽无祥瑞,亦可比德於尧、舜。若百姓不足,夷狄内侵,纵有芝草遍街衢,凤凰巢苑囿,亦何异於桀、纣?

2.夫为人君,当须至公理天下,以得万姓之懽心。

卷十 慎终第四十凡七章

1.安不忘危,理不忘乱,虽知今日无事,亦须思其终始。常得如此,始是可贵也。

中国史学名著《贞观政要》原文·注释及译文 「卷三·论择官」

《贞观政要》是唐代史学家吴兢著的一部政论性史书。全书十卷四十篇,分类编辑了唐太宗在位的二十三年中,与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大臣在治政时的问题,大臣们的争议、劝谏、奏议等,以规范君臣思想道德和治同军政思想,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它是中国开明封建统治的战略和策略、理论和实践的集大成。

择官第七

【原文】

贞观元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致治之本,惟在于审①。量才授职,务省官员。故《书》称:任官惟贤才。又云:官不必备,惟其人。若得其善者,虽少亦足矣;其不善者,纵多亦奚为②?古人亦以官不得其才,比于画地作饼,不可食也。《诗》曰:谋夫孔多,是用不就。又孔子曰:官事不摄,焉得俭?且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③。此皆载在经典,不能具道。当须更并省官员,使得各当所任,则无为而治矣。卿宜详思此理,量定庶官员位"。玄龄等由是所置文武总六百四十员。太宗从之,因谓玄龄曰:"自此倘有乐工杂类,假使术逾侪辈者④,只可特赐钱帛以赏其能,必不可超授官爵,与夫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遣诸衣冠以为耻累⑤"。

【注解】

①审:审察。②奚为:奚,疑问词。奚为即有何用处。③腋:狐腋下的皮毛,纯白珍美。④侪(chái)辈:同辈,同一类的人。⑤耻累:负担,包袱,拖累。

【译文】

贞观元年,唐太宗对房玄龄等人说:"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审慎。要根据一个人能力的大小授予官职,务必精减官员人数。所以《尚书》说:只选取贤良和有才能的人做官。同时《尚书》还说:官员不在多,在于用人得当。如果任用了好官,尽管人数不多也可以让天下得到治理;用了不好的官,人数再多又有什么用呢?古人说不根据才能选择官员,就像在地上画饼不能充饥一样。《诗经》有句话:参谋的人如果多了,决策的时候反而不知所从。孔子说:官员不处理政务,官吏怎么会得到精简呢?孔子还说:一千只羊的皮,不如一只狐狸的毛。这些至理名言都载入史册,数不胜数。现在应当审查官吏,让他们都能够发挥各自的作用,那么国家就可以无为而治了。你应该仔细考虑一下这个问题,确定官员的人数"。房玄龄等人于是拟定出文武官员共六百四十人,唐太宗接受了这个数额,并对房玄龄说:"从今以后,如果谁有音乐、杂艺等一技之长,超过一般人的,只可以赏赐给他们钱财丝帛,一定不可奖赏过度,授予他们官职。从而让他们和朝廷的栋梁之才并肩而站,同桌而食,致使绅士、大夫引以为耻"。

【原文】

贞观二年,太宗谓房玄龄、杜如晦曰:"公为仆射①,当助朕忧劳,广开耳目,求访贤哲。比闻公等听受辞讼②,日有数百。此则读符牒③不暇,安能助朕求贤哉"?因敕尚书省,细碎务皆付左右丞④,惟冤滞大事合闻奏者,关于仆射。

【注解】

①仆射:唐时负责行政的尚书省最高长官,左、右仆射各一人。②辞讼:诉讼状文。③符牒:公文。④左右丞:唐时尚书省仆射之下的官职。

【译文】

贞观二年,唐太宗对房玄龄、杜如晦说:"你们身为仆射,应当帮助我排忧解难,广开耳目,求访贤能之人。听说你们每天要处理几百件诉讼,这样整天阅读公文都来不及,怎么能够帮助我寻访贤才呢"?于是唐太宗下令尚书省把细碎的事情交给左右丞处理,只有冤案被延误应该奏请皇上这样的大事,才交给仆射处理。

【原文】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朕每夜恒思百姓间事,或至夜半不寐,惟恐都督①、刺史②堪养百姓以否。故于屏风上录其姓名,坐卧恒看,在官如有善事,亦具列于名下。朕居深宫之中,视听不能及远,所委者惟都督、刺史,此辈实治乱所系③,尤须得人"。

【注解】

①都督:唐武德七年,改总管叫"都督",掌督诸州兵、马、甲、械、粮廪等,总判府事。②刺史:官名。隋初罢郡,以州统县,州的长官,除雍州称牧外,其余称刺史。唐时改郡为州则称刺史,改州为郡则称太守。③治乱所系:关系国家的太平和。

【译文】

贞观二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我每天夜里总想着民间的事情,有时到半夜还睡不着,就是担心都督、刺史能否安抚百姓。所以在屏风上记下他们的姓名,坐着躺下都可看看,他们在任上如果做了好事,也都记在他们的名下。我住在深宫之中,看不到也听不到远处,所依靠的就是都督、刺史。这些地方长官实在是关系到国家的太平和,特别需要选择得力的人"。

【原文】

贞观二年,太宗谓右仆射封德彝曰:"致安之本,惟在得人。比来命卿举贤,未尝有所推荐。天下事重,卿宜分朕忧劳,卿既不言,朕将安寄"?对曰:"臣愚岂敢不尽情,但今未见有奇才异能"。太宗曰:"前代明王使人如器,皆取士于当时,不借才于异代。岂得待梦傅说①,逢吕尚②,然后为政乎?且何代无贤,但患遗而不知耳!"德彝惭赧③而退。

【注解】

①傅说(yuè):商代贤相。相传原是傅岩地方从事板筑的奴隶。商王武丁梦中得一圣人叫傅说,乃派人寻访,果得到傅说。传说被任为大臣,治理朝政。②吕尚:本姓姜,名望,又称姜子牙。其祖原居东方,与禹一起治水有功,封于吕,遂从其封姓。传说,吕尚早年贫穷,曾在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宰牛卖肉,虽有才华,然怀才不遇。后听说文王求贤,遂到渭水支流钓鱼,果为文王所赏识。民间常称他为"姜太公"。③惭赧(nǎn):因羞愧而脸红。

【译文】

贞观二年,唐太宗对右仆射封德彝说:"天下太平的根本,在于得到合适的人才。近来我让你向我推荐人才,却不见你有所行动。天下的事情如此繁重,你应当为我分担忧虑,你不向我推荐贤才,那我又能向谁询问呢"?封德彝回答说:"下臣虽然不才,怎么敢不尽心尽力呢?只是现在我还没有发现出类拔萃的俊杰"。唐太宗说:"过去圣明的君主很善于使用人才,从众多的人才中选拔杰出者加以重用,不一味地依靠前朝的遗老遗少。哪里像商代的国君武丁在梦中见到了他以后的丞相傅说,周文王占卜找到了将要辅佐他的姜太公,然后才开始治理国家呢?况且哪一个朝代没有贤才,恐怕是被遗漏不被发现罢了"。封德彝听后,惭愧地退了下去。

【原文】

贞观三年,太宗谓吏部尚书杜如晦曰:"比见吏部择人,惟取其言词刀笔①,不悉其景行②。数年之后,恶迹始彰,虽加刑戮,而百姓已受其弊。如何可获善人"?如晦对曰:"两汉取人,皆行著乡闾③,州郡贡之,然后入用,故当时号为多士。今每年选集,向数千人,厚貌饰词,不可知悉,选司但配其阶品而已。铨简之理④,实所未精,所以不能得才"。太宗乃将依汉时法令,本州辟召,会功臣等将行世封事,遂止。

【注解】

①刀笔:这里指文章。②景行:崇高的德行。③乡闾:即乡里。④铨(quán)简之理:选补官员的规章制度。

【译文】

贞观三年,唐太宗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我发现吏部选择官员,只看他文才是否出众,而不看他的道德品行。几年之后,这些人的劣迹渐渐败露,虽然对他们进行了处罚,但是对老百姓已经造成了伤害。那么,如何才能够选拔到优秀的官员呢"?杜如晦说:"西汉和东汉选择的官员,他们的美德闻名乡里,成为众人的楷模,然后他们被州郡推荐,最后才被任用,所以两汉以选拔人才出众而著称。现在每年所选的人才,多达数千人,这些人外表谨慎忠厚、言语巧加掩饰,不可能很全面地了解他们。吏部只能做到授予他们品级和职位而已。选补官员的规章制度,实在不够完善,所以不能得到真正的人才"。太宗于是打算依照两汉时的法令,改由各州郡推荐人才,但因为功臣等人将实行世袭封官授爵制,这件事就停止了。

【原文】

贞观六年,太宗谓魏徵曰:"古人云,王者须为官择人,不可造次①即用。朕今行一事,则为天下所观;出一言,则为天下所听。用得正人,为善者皆劝;误用恶人,不善者竞进。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戒惧。故知赏罚不可轻行,用人弥须慎择②"。徵对曰:"知人之事,自古为难,故考绩③黜出陟,察其善恶。今欲求人,必须审访其行。若知其善,然后用之,设令此人不能济事,只是才力不及,不为大害,误用恶人,假令强干,为害极多。但乱世惟求其才,不顾其行。太平之时,必须才行俱兼,始可任用"。

【注解】

①造次:鲁莽,轻率。②弥须慎择:特别要慎重选择。③考绩:考察政绩。

【译文】

贞观六年,唐太宗对魏徵说:"古人说过,君主必须根据官职来选择合适的人,不能轻率任用。我现在办一件事,就被天下人看到;说一句话,就被天下人听到。任用了正直的人,干好事的都得到劝勉;错用了坏人,不干好事的就争相钻营求利。奖赏和功绩相当,没有功劳的就会自动退避;惩罚和罪恶相称,坏人就有所戒惧。由此可知赏罚绝不可以轻易使用,用人更需要慎重选择"。魏徵对答说:"知人善任这件事,从古以来就是很难的,所以在考核劳绩、决定贬降还是升迁时,要察看他的善恶。如今想找人才,必须仔细察访他的品行。如果了解到真是好的,然后才可任用。假如此人不会办事,只是才力不够,还没有什么大害处。错用了坏人,假使他能力强会办事,那为害就太多了。但在乱世只求有才能,可以不管品行。太平时候,必须才能、品行都好,方可任用"。

【原文】

贞观十一年,侍御史①马周上疏曰:"治天下者以人为本,欲令百姓安乐,惟在刺史、县令。县令既众,不可皆贤,若每州得良刺史,则合境苏息,天下刺史悉称圣意,则陛下可端拱岩廊之上,百姓不虑不安。自古郡守、县令,皆妙选贤德,欲有迁擢为将相,必先试以临人,或从二千石②入为丞相及司徒③、太尉④者。朝廷必不可独重内臣,外刺史、县令,遂轻其选。所以百姓未安,殆由于此"。太宗因谓侍臣曰:"刺史朕当自简择;县令诏京官五品已上,各举一人"。

【注解】

①侍御史:为御史台中的官员,主管审讯案件,弹劾百官。②二千石:汉时称郡守为二千石。③司徒:官名。西汉哀帝时,改丞相为大司徒,与大司空、大司马合称"三公"。东汉时改称司徒,与司空、太尉合称"三公",历代相因。在汉代,大司徒(司徒)身居宰相要职,国有大事,三公共议。三国以后多以丞相掌握实权,司徒成为虚衔,授予有资望的大臣,无实职。④太尉:武官名。秦朝时中央设太尉,掌全事,以后历代都设太尉,辅佐皇帝处置军政要事,掌握兵权。

【译文】

贞观十一年,侍御史马周上疏说:"人才是治理好天下的根本。要想让百姓安居乐业,关键是选好刺史和县令。县令那么多,不可能都是贤才,如果每个州都能有一个好的刺史,那么整个州就可以安定繁荣了。如果全州的刺史都符合皇上的心意,那么陛下就可以高枕无忧,百姓就不用忧虑不能安居乐业了。自古以来,郡守、县令都是精心挑选德才兼备的人担任,打算提拔为将军或宰相的,一定先让他们做一段时间的地方官进行考察,有的从郡州官员升为宰相、司徒或太尉。朝廷千万不要只注意皇帝身边大臣的选拔,而忽视州县两级主要官员的选拔。百姓不能安居乐业,恐怕与此有关"。于是太宗对侍臣说:"刺史由我亲自挑选,县令就由在京五品以上的官员每人推荐一人"。

【原文】

贞观十一年,治书侍御史刘洎以为左右丞宜特加精简,上疏曰:"臣闻尚书万机,实为政本①,伏寻此选,授任诚难。是以八座比于文昌②,二丞方于管辖,爰至曹郎,上应列宿,苟非称职,窃位兴讥。伏见比来尚书省诏敕稽停,文案壅滞,臣诚庸劣,请述其源。贞观之初,未有令、仆③,于时省务繁杂,倍多于今。而左丞戴胄、右丞魏徵并晓达吏方,质性平直,事应弹举,无所回避,陛下又假以恩慈,自然肃物④。百司匪懈⑤,抑此之由。及杜正伦续任右丞,颇亦厉下。比者纲维不举,并为勋亲在位,器非其任,功势相倾。凡在官寮,未循公道,虽欲自强,先惧嚣谤⑥。所以郎中⑦予夺,惟事咨禀⑧;尚书依违⑨,不能断决。或纠弹闻奏,故事稽延,案虽理穷,仍更盘下。去无程限,来不责迟,一经出手,便涉年载。或希旨⑩失情,或避嫌抑理。勾司以案成为事了,不究是非;尚书用便僻为奉公,莫论当否,互相姑息,惟事弥缝。且选众授能,非才莫举,天工人代,焉可妄加?至于懿戚元勋,但宜优其礼秩,或年高及耄,或积病智昏,既无益于时宜,当置之以闲逸。久妨贤路,殊为不可。将救兹弊,且宜精简尚书左右丞及左右郎中。如并得人,自然纲维备举,亦当矫正趋竞,岂惟息其稽滞哉!"疏奏,寻以洎为尚书左丞。

【注解】

①政本:施政的根本。②文昌:星官名。③令、仆:指尚书令和仆射。④肃物:整肃,和顺。⑤匪懈:不敢懈怠。⑥嚣谤:浮薄的诽谤。⑦郎中:官名。唐代在六部各设四司,每司置郎中一人主事。⑧咨禀:请示汇报。⑨依违:犹豫不决,模棱两可。⑩希旨:观望、顺从上司的旨意。勾司:审案的官吏。天工人代:指君主代天理物,官员所做的事都是天事。

【译文】

贞观十一年,治书侍御史刘洎认为尚书左、右丞的人选应当特别精心挑选,上疏说:"臣知道尚书省日理万机,是施政的中枢,这里人员的选用任命,确实很不简单。所以左、右仆射和六部长官好比是天上文昌宫内的众星,左右二丞好像是锁管车辖,这些官员以及下至曹郎,也与上天的星宿相应,如果不能称职,占了位置会引起讥评。我看到近来尚书省承受诏敕后搁下来不迅速执行,文书案卷堆积不及时处理,我虽庸劣无能,也请让我讲一讲这种现象的由来。在贞观初年,没有任命尚书令和左右仆射,当时尚书省里公务繁杂,比今天成倍地多,左丞戴胄、右丞魏徵,都办事熟练,公平正直,事情有问题就予以指责,从不回避。陛下对他们又信任爱护,自然能整肃纲纪。各个部门之所以不敢懈怠,就是任人得当的缘故。到杜正伦继任右丞,也能够对下面严格要求。近来之所以纲纪不整,都是由于勋旧亲戚占据了位置,既无才能胜任,又凭功勋倚仗势力互相倾轧。其他官僚,也不能秉公办事,即使想有所振作,又会先因畏惧争吵毁谤而退缩。所以一般事务都由郎中定夺,遇到难事就都向上面请示;尚书也模棱两可,不能决断,有些纠察弹劾的案件应该上奏,也故意拖延,事情虽已弄得很清楚,仍然盘问下属。公文发出去没期限,回复来迟了也不指责,事情一经交办,就拖上成年累月。有的只迎合上边的旨意而不考虑是否和实情相符,有的为了避免嫌疑而不管是否在理。办案的部门只求办成就了事,不追究是非;尚书把逢迎谄媚作为奉公守法,不管对错,互相姑息,有了问题但求掩盖。而且官职应该从众人中选拔有才能的授予,没有才能就不应举荐,官是代上天办事,怎能随便叫人来做?至于亲戚元勋,只能给他们优厚的礼遇,他们有的高年老耄,有的因久病而理智不清,在当前既已做不出贡献,就应让他们休息去安度晚年。让他们长期在位阻碍进用贤能的途径,这是极不恰当的。为纠正这类弊端,应先精心挑选尚书左、右丞和左、右郎中,如果都用上称职的人,自然纲纪确立,还能纠正那种奔走争官做的歪风,这岂止是解决办事拖拉啊!"奏章送了上去,不久便派刘洎做尚书左丞。

【原文】

贞观十三年,太宗谓侍臣曰:"朕闻太平后必有大乱,大乱后必有太平。大乱之后,即是太平之运也。能安天下者,惟在用得贤才。公等既不知贤,朕又不可遍识①,日复一日,无得人之理。今欲令人自举,于事何如"?魏徵对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既以为难,自知诚亦不易。且愚暗之人,皆矜能伐善②,恐长浇竞③之风,不可令其自举④"。

【注解】

①遍识:一一考察。②矜能伐善:以为自己有才能而忌恨别人。③浇竞:轻浮地竞争。④自举:自我举荐。

【译文】

贞观十三年,唐太宗对侍臣说:"我听说,太平之后必然天下大乱,大乱之后,必然又复归太平。大乱之后,即是太平之运。要想使国泰民安,只有任用贤才。你们既然不知道贤才,我又不可能一一加以考察,这样下去是永远得不到贤才的。现在我下令让人才自我推荐,你们看怎么样呢"?魏徵回答说:"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明智。了解别人很不容易,了解自己就更为艰难。并且愚昧无知的人,都自以为了不起,时常打击比自己有才能的人。这样恐怕会助长世人攀比竞争的不良风气,我认为陛下不可这样做"。

【原文】

贞观十四年,特进魏徵上疏曰:臣闻,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父不能知其子,则无以睦一家;君不能知其臣,则无以齐万国。万国咸宁,一人有庆,必藉忠良作弼,俊在官,则庶绩其凝,无为而化矣。故尧、舜、文、武见称前载,咸以知人则哲,多士盈朝①,元、凯②翼巍巍之功。周、召③光焕乎之美。然则四岳、九官、五臣、十乱④,岂惟生之于曩代⑤,而独无于当今者哉?在乎求与不求。好与不好耳!何以言之?夫美玉明珠,孔翠犀象,大宛之马⑥,西旅之獒⑦,或无足也,或无情也,生于八荒之表,途遥万里之外,重译入贡⑧,道路不绝者,何哉?盖由乎中国之所好也。况从仕者怀君之荣,食君之禄,率之以义,将何往而不至哉?臣以为与之为孝,则可使同乎曾参、子骞⑨矣;与之为忠,则可使同乎龙逢、比干矣;与之为信,则可使同乎尾生、展禽矣;与之为廉,则可使同乎伯夷、叔齐矣。

【注解】

①盈朝:充满朝廷。②元、凯:八元、八凯,传说为舜的贤臣。③周、召:周,周公,名旦,武王之弟。召,召公,名爽,为周太保。二公曾辅成王。④四岳、九官、五臣、十乱:均指古代传说中的著名贤臣。⑤曩(nánɡ)代:从前的朝代。⑥大宛之马:大宛,古代西域国名。汉武帝时,李广利破其国,得汗血马献于朝。⑦西旅之獒(áo):西旅,西夷国。獒,大犬,武王时,西旅贡獒。⑧重译入贡:指言语不通,借助翻译而献贡。⑨曾参、子骞:曾参,字子舆。子骞,姓闵名损。二人都是孔子的弟子,以孝著称。

【译文】

贞观十四年,特进魏徵上疏说:我听说,了解臣子莫若君主,了解孩子莫若父亲。父亲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就无法使家庭和睦;君主不了解自己的臣子,就不能治理国家。而要使天下太平,皇帝无忧无患,那就要忠臣辅佐。贤臣在朝就会政绩卓越,这样就可以无为而治了。所以尧、舜、文王、武王能名存千古,他们都有知人之明,使贤才会聚于朝廷。舜派八凯管理农耕,制定历法,让八元散布教化,使国家内外归顺,建立了赫赫功业。周公、召公辅佐周成王成就一代帝业,美名传扬。难道四岳、九官、五臣、十乱这样的贤臣,只能生活在前朝,而当今唯独没有吗?这只是在于国君求与不求、喜好与不喜好而已。为什么这样说呢?像那些美玉明珠、孔雀翡翠、犀牛大象、大宛的宝马、西夷国的獒,它们不是没有手足,就是无情之物,出产在蛮荒的地方,离这里有万里之遥,但是还是有人源源不断地把这些东西带进来,为什么呢?是因为这里的人喜好它们罢了。况且做官的人都仰慕陛下的盛德,享受君主赐予的俸禄,如果君主用道义引导他们,他们怎么会不尽职尽责呢?我认为如果导之以孝,那么就可以使他们像孝子曾参、子骞那样加以重用;如果导之以忠,就可以把他们当做龙逢和比干那样的臣子而加以提拔;导之以信,就可使他们像尾生、展禽一样;导之以廉,就可以使他们像伯夷、叔齐一样。

【原文】

然而今之群臣,罕能贞白卓异者,盖求之不切,励之未精故也。若勖之以公忠,期之以远大,各有职分,得行其道;贵则观其所举,富则观其所养,居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因其材以取之,审其能以任之,用其所长,掩①其所短;进之以六正,戒之以六邪,则不严而自励,不劝而自勉矣。

【注解】

①掩(yǎn):掩盖,遮蔽。

【译文】

然而今天的群臣,洁身自好、才能出众的人非常少有,恐怕是因为朝廷求贤之心不急切,没有鼓励劝勉他们的缘故。如果用公正忠诚去要求他们,用建功立业去激励他们,让他们各尽其职,各安其位。处高位则看其举荐的人,身富则看其养育的人,闲居时看其所好,学习时看其言语,穷困时看其气节,卑贱时看其德行。量才录用,发挥他们的长处,克服他们的短处,用"六正"去勉励他们,用"六邪"去警戒他们。那么,即使不严厉地对待他们,他们自己也会振奋,不用苦口婆心地劝勉,他们也会自己努力。

【原文】

故《说苑》曰:"人臣之行,有六正六邪,行六正则荣,犯六邪则辱。何谓六正?一曰萌芽未动,形兆未见,昭然独见存亡之机,得失之要,预禁乎未然之前,使主超然立乎显荣之处,如此者,圣臣也。二曰虚心尽意,日进善道,勉主以礼义,谕主以长策,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如此者,良臣也。三曰夙兴夜寐,进贤不懈,数称往古之行事,以厉主意,如此者,忠臣也。四曰明察成败,早防而救之,塞其间,绝其源,转祸以为福,使君终以无忧,如此者,智臣也。五曰守文奉法,任官职事,不受赠遗,辞禄让赐,饮食节俭,如此者,贞臣也。六曰家国昏乱,所为不谀,敢犯主之严颜,面言主之过失,如此者,直臣也。是谓六正。何谓六邪?一曰安官贪禄,不务公事,与世浮沉,左右观望,如此者,具臣①也,二曰主所言皆曰善,主所为皆曰可,隐而求主之所好而进之,以快主之耳目,偷合苟容②,与主为乐,不顾其后害,如此者,谀臣也。三曰内实险诐③,外貌小谨④,巧言令色,妒善嫉贤,所欲进,则明其美、隐其恶,所欲退,则明其过、匿⑤其美,使主赏罚不当,号令不行,如此者,奸臣也。四曰智足以饰非,辩足以行说,内离骨肉之亲,外构朝廷之乱,如此者,谗臣也。五曰专权擅势,以轻为重,私门成党,以富其家,擅矫主命,以自贵显,如此者,贼臣也。六曰谄主以佞邪,陷主于不义,朋党比周,以蔽主明,使白黑无别,是非无间,使主恶布于境内,闻于四邻,如此者,亡国之臣也。是谓六邪。贤臣处六正之道,不行六邪之术,故上安而下治。生则见乐,死则见思,此人臣之术也"。《礼记》曰:"权衡诚悬,不可欺以轻重。绳墨诚陈,不可欺以曲直。规矩诚设,不可欺以方圆。君子审礼,不可诬以奸诈"。然则臣之情伪,知之不难矣。又设礼以待之,执法以御之,为善者蒙赏,为恶者受罚,安敢不企及乎?安敢不尽力乎?国家思欲进忠良,退不肖,十有余载矣,徒闻其语,不见其人,何哉?盖言之是也,行之非也,言之是,则出乎公道,行之非,则涉乎邪径。是非相乱,好恶相攻。所爱虽有罪,不及于刑;所恶虽无辜,不免于罚。此所谓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者也。或以小恶弃大善,或以小过忘大功。此所谓君之赏不可以无功求,君之罚不可以有罪免者也。赏不以劝善,罚不以惩恶,而望邪正不惑,其可得乎?若赏不遗疏远,罚不阿亲贵,以公平为规矩,以仁义为准绳,考事以正其名,循名以求其实,则邪正奠隐,善恶自分。然后取其实,不尚其华,处其厚,不居其薄,则不言而化,期月而可知矣。若徒爱美锦,而不为民择官,有至公之言,无至公之实,爱而不知其恶,憎而遂忘其善,徇私情以近邪佞,背公道而远忠良,则虽夙夜不怠,劳神苦思,将求至理,不可得也。书奏,甚嘉纳之。

【注解】

①具臣:白吃饭的大臣。②偷合苟容:装样子迎合讨好别人。③险诐(bì):邪恶不正。④小谨:小心谨慎。⑤匿:隐藏。

【译文】

因此汉代刘向在《说苑》中写道:"臣子的行为,表现为六正六邪。实行六正则臣子光荣,犯了六邪之罪则臣子耻辱。什么是六正呢?一是有先见之明,在事情还没有发生之前,臣子能够预见到得失存亡的利害,使君主免于祸患,永保江山稳固,这样的臣子,是圣臣。二是虚心进谏,劝告君主实行礼义,帮助君主成就善事,避免君主犯错误,这样的臣子,是良臣。三是废寝忘食,兢兢业业,不断地为朝廷举荐贤才,不断用古代圣贤的楷模来勉励君主,励精图治,这样的臣子,是忠臣。四是明察秋毫,防微杜渐,断绝祸患产生的根源,转危为安,使君主高枕无忧,这样的臣,是智臣。五是奉公守法,不收贿赂,谦让节制,这样的臣子,是贞臣。六是国家混乱,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当面指出君主的过错,这样的臣子,是直臣。以上就是所说的六正。那么六邪是什么呢?一是贪得无厌,不务正业,苟且偷生,没有立场,这样的臣子,是具臣。二是认为君主说的话都是好的,君主的行为都是对的,只会趋炎附势,助长君主的逸乐,不顾严重后果,这样的臣子,是谀臣。三是内心阴险,外表拘谨,八面玲珑,嫉贤妒能,要想提拔谁,就只说好的,隐瞒过失,要想排挤谁,就夸大他的缺点,掩盖他的优点,致使君王赏罚不明,下达的命令又不被执行,这样的臣子,是奸臣。四是凭着自己的机巧辩才,掩过饰非,对内离间骨肉之情,对外制造朝廷混乱,这样的臣子,是谗臣。五是专权霸道,不可一世,私结友党,聚敛财富,伪造君主的诏令,以显贵自居,这样的臣子,是贼臣。六是用邪道歪门迷惑君主,陷君主于不仁不义之境,蒙蔽君主,使他不辨是非曲直,臭名昭彰,这样的臣子,是亡国之臣。这就是所说的六邪。如果贤臣做到六正,避免六邪,那么朝廷就会安宁,国家也会太平。生时为百姓造福,死后被人追忆思念,这就是为臣之道"。此外,《礼记》说:"秤杆一提,物体的轻重就称出来了;绳墨一拉,曲直就显示出来了;规矩一比,方圆也就清楚了。有德之人都明白事理,不能妄说他们奸诈"。可见臣子尽忠与否,其实不难辨别,如果朝廷能够对他们以礼相待,以法约束,行善的能够加以褒奖,作恶的能够处以刑罚,他们怎么会不尽力呢?朝廷想要提携忠正善良的大臣,贬斥不贤之臣,已经有十几年了,但是为什么没有落实呢?是因为只说不做。表面上是行公道,实际上行为不端。这样,是与非互相矛盾,好与恶相互攻击。自己喜欢的人即使有罪,也不会受到处罚,自己不喜欢的人即使清白无辜,总会有罪名上身。这就是喜欢他就会使他存活,憎恨他就会将其置于死地。或者因为小小的过失而忘记巨大的功劳,因小小的缺点而忽略良好的品行,所以君主不可以奖赏无功之人,君主的刑罚不可以漏掉有罪的人。奖赏不能勉劢大家为善,惩罚不能禁止一些人作恶。既然这样,我们希望达到邪正分明,怎么去加以实现呢?如果赏赐时不忘被疏远的臣子,处罚时不庇护亲近的人,做到公平仁义,实事求是,那么邪恶就会无处藏身,善恶自然泾渭分明。崇尚质实,不慕虚华,观察官员是否仁厚,不到一个月就会清清楚楚。那些不诚实的臣子,他们的大公无私只表现在言语上而不落实在行动上,这样的官员是不会为民着想的。如果喜欢臣子,就对他们的缺点视而不见,厌恶他们就认为他们一无是处,被一己私欲驱使、亲近奸邪的臣子,背离公正之道而疏远忠臣良将。一旦如此,即使夜以继日地为政务操劳,对治国也是于事无补的。看过奏书后,唐太宗欣然接受。

【原文】

贞观二十一年,太宗在翠微宫①,授司农卿②李纬户部尚书③。房玄龄是时留守京城。会有自京师来者,太宗问曰:"玄龄闻李纬拜尚书,如何"?对曰:"但云李纬大好髭须,更无他语"。由是改授洛州刺史。

【注解】

①翠微宫:在长安县,武德八年建,贞观十年废,贞观二十一年复修。②司农卿:唐时掌仓储等事的官职。③户部尚书:户部长官。

【译文】

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在翠微宫加授司农卿李纬为户部尚书。房玄龄当时留守在京城任职。有个官员从京城来,唐太宗问他:"房玄龄听说李纬出任尚书之后,有什么意见呢"?那个官员回答:"只听到房玄龄说李纬喜欢留胡子,再没有其他评语"。唐太宗听后,改任李纬为洛州刺史。

第八十二集团军某旅探索“精细化”训练管理 分类精进一盘棋

来源:解放军报

第八十二集团军某旅探索“精细化”训练管理——

练兵同频不同步 分类精进一盘棋

■李红玉

春水,触手生寒。平静的水面之下,第82集团军某旅中士陈玉杭身着潜水服,手持水下装备练习悬浮射击,用心体会利用浮力技巧进行固定深度射击的要领。

同一时刻的另一片水域,与陈玉杭同在一个特战小队的下士李庆军,正在训练水下着卸装这一潜水基础训练课目。

同一个小队人员训练不再“齐步走”,而是在不同水域练不同课目。这一训练新景,是该旅探索全周期“精细化”训练管理模式带来的变化。

“如果目标不明确或不合理,训练质效就很难保证。”谈起“精细化”训练管理的初衷,该旅领导介绍,过去,有的单位训练目标太高、太大,看似高标准,实则脱离了训练资源条件,往往“做成夹生饭”;有的单位训练计划简单粗放,不注重分层分类,“年年都上一年级”的情况时有发生。

该旅以科学组训为发力点,推进训练管理之变,强化设计规划统筹,区分官兵能力水平实施“目标训、差异训、分层训”,使训练从过去“一锅煮”变成现在“一盘棋”。

陈玉杭曾连续两次在陆军比武中夺得武装泅渡冠军,训练基础较好。依据旅队为官兵量身定制的个人训练目标,他通过基础训练内容考核后,率先转入带有战术背景的潜水技能升级训练。

“推进军事训练转型升级,离不开高效的训练管理。”该旅领导介绍,以往,新老转岗时训练质效缓升陡降,资源平均分配而训练水平参差不齐,这些矛盾问题较大地制约着战斗力提升,训练管理模式从简单粗放向全周期“精细化”转变势在必行。

该旅某营承担某新型步枪试验任务,起初射击成绩不太理想。营长赵成金组织人员认真研究新装备特点,突出骨干专训、集中资源保障,取代此前的全员经验式训练。在此基础上,他们系统分析据枪、瞄准、击发的痼癖动作规律,科学安排训练计划和阶段性目标。半年后,该营新型步枪射击成绩大幅提升,出色完成试验任务。

亲身经历训练管理模式之变,一级军士长赵彦俊感慨万千:“以往训练课目、兵力统一组织,看似抓训有力、整齐划一,却不适应专业更多、装备更新的练兵新形势,全周期‘精细化’训练管理优化了战斗力生成路径,提升了单位战斗力建设质效。”

东部战区陆军某旅推开“站点式”组训新路子——

场地器材不轮空 训练效益节节升

■本报记者 赖文湧 特约通讯员 廖晓彬 通讯员 池俊成

初春,闽东大地乍暖还寒。东部战区陆军某旅装甲训练场上,中士高润邦娴熟操控战车,过弯、漂移、甩尾……以一连串精彩动作通过多种复杂路段,考核成绩较以往大幅提高。顺利“闯关”并升级至下一训练站点的高润邦,将迎来新的场地和“师傅”。

高润邦兴奋地告诉记者,能够在短时间内顺利“闯关”升级,得益于旅队创新推开的“站点式”组训新路子。

新年度开训后,该旅创新组训方法,针对不同人员的训练水平,分类别设置训练内容和考核标准,百余名像高润邦一样的专业能手,跳过多个基础课目,迈入能力提升“快车道”。然而不久,问题就暴露出来:专业多、教员少,常常出现训练场地闲置和训练器材轮空现象,造成“一人练、多人看”“时间空耗、人员空等”等尴尬局面。

针对这些问题,该旅继续拓展创新,采取“功能区分、一场多用、错时轮训”等方法,高效整合装备、场地、教练员等资源,探索形成“固定式站点+滚动式参训”的组训模式。他们按照“1个主训练课目+N个辅训练课目”原则,区分旅、营、连、排、班5个层级站点,每个站点遴选1名首席教练员和1名辅助教练员,每个课目遴选1名专项教练员,对应教学分工课目,实现站点“有等级、有内容、有周期、有指标、有责任”。

组训之变,也激活了基层的创新思路。该旅合成四营为确保场地满负荷运转,实行“闯关升级”考核模式。他们在各站点设立“闯关榜”,记录考核成绩和排名,榜单一考一变化,成绩达标的人员可转入下一课目训练,未达标的人员一律“回炉淬火”。

“这种组训模式让各个层级、各类对象都能够训全、训实、训到位,也让每个人知道自己要训什么、怎么训,节奏更紧凑、目标更明确。”刚刚“闯关升级”成功的坦克七连连长姚保明说。

组训模式之变,助推训练效益节节攀升。记者在该旅看到,各训练场一派热火朝天的练兵景象,官兵训练劲头十足。统计数据显示,该旅今年基础训练的阶段考核成绩与去年同期相比提升了15%,近80%的弱训课目合格率明显提升,训练水平跃上新台阶。

短评

以科学组训提升练兵备战质效

■魏 兵

习主席在2022年开训动员令中强调“刻苦训练、科学训练、安全训练”。贯彻落实这一要求,关键在于遵循军事训练规律,对训练内容、标准、保障进行科学组织、协调和控制,以科学组训提升练兵备战质效。

新一轮国防和军队改革对我军进行了整体性、革命性重塑,训练环境和条件也呈现出许多新的阶段性特征。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新要求,军事训练只有跳出不合时宜的思维定势,以科学组训出质量出效益,才能提高训练与实战的耦合度,推进军事训练转型升级,提升练兵备战质效。

“不知致治之要,则心愈劳而事愈乖”。现在正是年度训练“固本强基”的关键阶段。各级指挥员在训练组织中,都应认真想一想: 我们是不是克服了“低效率勤奋”,告别了“低层次徘徊”?每一颗子弹、每一滴汗水,是不是真正练出了效果,提升了训练资源向战斗力转化的效率?再用实际行动,把问号拉直。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csxsg.com/forum/20231127/1697212341368861.html
上一篇:梦见死人头(梦见死人头掉了)
下一篇:杖朝之年是多少岁(杖朝之年是多少岁的人)

网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