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记载,汉武帝亲手酿成了巫蛊惨祸之后,做了哪些悔悟的事?
历史记载,汉武帝亲手酿成了巫蛊惨祸之后,做了哪些悔悟的事?巫蛊之祸呢是一宗纵观整个历史都十分罕见的冤假错案。之所以说是十分罕见的,那是因为在整个案件的调查过程当中。因为受到牵连,或者被杀头,或者被判以其他刑罚的人竟然高达10万人。要知道在西汉那个时代呢,10万人数规模的军队已经接近了,朝廷可以征召军队人数的极限。
图片源于网络
可想而知呢,巫蛊之祸这千古大案究竟给西汉王朝造成了多大的损失,而要说到这宗案件的是始作俑者的话,一共有两个人。一位就是汉武帝刘彻本人,而另外一位则是汉武帝在晚年之时十分宠信的大臣江冲。那为什么要说汉武帝本人是首当其冲的始作俑者呢,这就要说到汉武帝本性当中的多疑。
而这种多疑的话也主要来自于他的先祖,也便是西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刘邦在位之时呢,由于开国之后封了很多的异姓王,后来便爆发了鹰部之乱。刘邦也因为在征讨鹰部的时候呢被流石所伤,最后一命呜呼。所以呢,刘邦生前便立下了规矩,绝对不会给异姓封王,同时呢,这也是刘邦拿命换回来的教训。而刘邦死后,便出现了皇权和后权之间的争斗。
图片源于网络
但是既为的汉惠帝性格懦弱,吕后性格又十分的强势,便出现了吕后专权和外戚干政的局面。汉惠帝所说的话,所发布的政令的基本上没有人采纳。而这些先祖们的经验和教训呢,随着皇位的更迭同样便传到了刘彻的心中。
再加上他原本就是一个心思缜密的人,而且还读信虚无缥缈的方数。再有便是这宗大案呢,恰好是发生在他年老崩溃之时。所以当时他才并未经过多番思索和查证,便任凭江冲的诬告和伙同他人所提供的伪证。开始大开杀戒。这里还有一点要说的是,在他所杀的人里面,有很多还都是他的至亲。
图片源于网络
其实通过这一点的,我们也能够从中读出汉武帝的一个潜意识。那便是任何对他皇权有威胁的人,他都必须要铲除,而且毫不留情。最后呢,再说一个能够证明汉武帝猜忌心很重的例子。那边是他决定将皇位传给他年仅八岁的小儿子刘福玲时。却对刘福玲的母亲高毅夫人下了毒手。而他心中的理由便是担心刘福玲年纪太小,而高毅夫人便有可能会像吕后那样干预朝政,甚至还极有可能会窜夺他流失的大汉王朝。
好了,说完汉武帝呢,就得接着再来说一说江冲这个心胸狭隘的小人了。要说江冲呢,就要涉及到整个巫蛊之祸事件的经过了。而且,整个事件的导火索也源自于江中心中最担心的一件事情。在江冲得到汉武帝的宠幸之时呢,汉武帝已经是年迈多病,时日无多了。而且,汉武帝很早就已经立了魏皇后的儿子,也便是皇长子刘剧为太子。
图片源于网络
这也就意味着呢,在汉武帝荣誉归天之后,刘剧便会自然而然地登基称帝。然而,当时江冲却和太子刘据有着很大的矛盾。所以,一旦刘剧登基,最先要收拾的肯定就是姜冲以及他的党羽。于是呢,为了自保江冲,心中便胆大包天地想出了一个奸计。当然,他之所以有这样的胆量呢,便是基于汉武帝对他的宠幸。
就在汉武帝的病情逐渐加重的时候,江冲便利用汉武帝毒训方数这一弱点。诬告说汉武帝的病之所以会越来越重,全部是因巫蛊所引发的。而所谓巫蛊指的便是通过以针来扎木头人偶的方式来诅咒某人。汉武帝听闻之后呢,便命江冲去调查此事。江冲在受命之后,便指使湖人巫师到处挖掘,搜寻在地下埋的人偶。还抓捕了很多在夜间筑导和自称能够见到鬼的人。再有,便是让人假造住到现场,从而呢便能够把罪名坐实。
图片源于网络
他便对那些收捕来被指控的嫌疑者是将铁酪烧灼的刑法,强迫他们认罪。当然,江中如此大动干戈的做了这么大的一个动作,主要有两个目的。首先,便是为了能够让汉武帝相信的确存在巫蛊之事。其次,便是为了给后面诬陷太子做铺垫。因为呢,没过多久,他就成功地在太子宫里挖到了一个带有汉武帝生辰八字的木头人偶。当然,这个人偶呢,自然是江中事先就已经埋在了太子宫区域之内的。然而,可惜的是呢,面对这样的栽赃,太子刘剧没有能够理智地去面对,反而让恐惧占据了自己的内心。他即刻便将江冲斩首,同时呢也将跟随江冲胡作非为的那些湖也全部烧死了。
做完这些事情了,刘剧的恐惧不断没有减少,反而在不断地增加。致使他担心他的父皇汉武帝会将他绳之以法,竟然假传圣旨,调动兵马,以求自保。而当汉武帝得知了此事之后,呢,也开始调动兵马征讨刘据。就这样,双方大军在混战了五日之后,太子刘据兵败逃亡。最终在感觉走投无路的时候上吊自杀。而就在刘巨子后,他的母亲,也便是西汉的一代贤后,魏子夫,也上吊自杀了。
图片源于网络
要知道想当初刘剧在调兵自保的时候,魏子夫便曾经找刘彻据理力争过。只是当时汉武帝心中想得更多的是他的皇位和江山,所以从根本上失去了理智。除了魏子夫之外呢,还有很多的皇亲国戚,同时呢也是汉武帝的骨肉至亲,都死在了汉武帝的猜忌之下。而最后呢,我们就来看一下,在巫蛊之祸过后,汉武帝又是如何悔悟的。等到巫蛊之祸所引发的风波结束之后呢,汉武帝这才渐渐地醒悟过来。
这才知道当初江冲所谓巫蛊害人,全部都是子虚乌有的事情。正是因为江冲的欺骗,才致使他犯下了一个弥天大错。所以说呢,他变得从心底痛恨江冲,于是便立刻命人诛杀了姜冲的三族,以消心头之恨。之后呢,他又修建了私子宫。并且还在魏太子自杀的地方建了一座归来望思之台,以表达他心中对太子刘剧的哀思。除了这些呢,在公元前89年的时候,刘彻还在轮台写了罪己诏。隶属了自己当政以来诸多的弊病,其中就包含巫蛊之祸。
图片源于网络
而此后又过了两年了,刘彻便真的荣誉归天了。纵观整个巫蛊之祸事件,起因是江冲为了自保的动机。看中,方朔而又多疑的汉武帝完全被江冲所利用,最终才酿成了牵连10万人之多的千古大案。说到这里呢,我想每个人的心里都不禁会唏嘘。如果对世间的名利太过执着,那就相当于服用了一种上瘾的毒药。稍有得失呢,便会欲罢不能。
好了今天的内容到这里就要结束了,喜欢小编的客观欢迎点赞关注哦!
二十六史精选故事120、汉武帝的太子一家,也惨遭横祸
汉武帝十分残暴,连他的太子一家,也在巫蛊之祸中死于非命。
巫蛊,是一种巫术,远古时代就有,到西汉时期十分盛行。常见的方法是:制作一小木人,上面写着被诅咒者的名字和生辰八字,埋于地下,施以魔法,能使人生病或死亡。这显然是荒唐的,但那个时候的人们都相信。
汉武帝特别痛恨巫蛊,在他晚年的时候,制造了一起大冤案,数万人被杀,包括太子一家,史称巫蛊之祸。制造巫蛊之祸的首恶分子,是一个叫江充的家伙。
《汉书》记载,江充,是赵国邯郸人,原名叫江齐。江齐有个妹妹,善于弹琴歌舞,嫁给了赵王的太子刘丹。江齐经常出入王宫,对刘丹的事情知道很多。后来,江齐与刘丹交恶,刘丹要抓他,江齐吓跑了。刘丹抓住江齐的父亲、哥哥,把他们全杀了。江齐悲愤,发誓报仇,改名江充,西行入京。
江充到长安以后,立即上书,告发刘丹与同母姐姐,与后宫妃妾通奸,以及勾结豪强、杀人越货等等不法行为。汉武帝大怒,下令逮捕刘丹,欲判死刑。赵王是汉武帝的异母哥哥,苦苦为儿子求情。汉武帝免了刘丹死罪,但废去了他的太子之位。
江充揭发了刘丹的罪行,立了功,汉武帝便召见他。江充精心打扮了一番,身穿织丝禅衣,头戴丝帽,帽子上鸟羽作缨,走动时摇冠飞缨,风度翩翩,加上他身材魁梧,仪表堂堂,汉武帝一见,觉得他与众不同,对身边人说:“都说燕赵多奇士,看来不假。”汉武帝与江充谈论国家政事,江充回答得体,武帝很满意,当即把他留在朝中,任命为谒者。
不久,汉武帝命江充出使匈奴,问他有什么计划。江充很自信地回答:“根据情况,随机应变,将计就计,不必预先谋划。”江充出使任务完成得很好,武帝认为他有能力,特意任命他为直指绣衣使者,专门监察皇亲国戚的越礼奢侈行为。
这个差事,一般人是不愿意干的,而江充却干得很带劲。他通过明察暗访,掌握了许多贵戚的不法行为,奏明汉武帝,一一予以处罚。权贵们对江充又恨又怕,汉武帝却认为江充忠诚正直,奉法不阿,于是越来越宠信他了。
有一次,刘嫖车队在皇帝专用的驰道上行走,这属于越礼行为。刘嫖可不是一般人物,她是汉武帝的姑姑和岳母,并为汉武帝当皇帝出了大力。江充不管这些,照样予以处罚。
又有一次,太子刘据的家臣也驾车在驰道上行走,江充毫不客气地将车马扣留。太子知道以后,派人向江充道歉并求请,说:“都怪我平时管教下属不严,车马不要了,只是请您不要报告皇帝。”江充却不给太子面子,径直上奏了汉武帝。汉武帝夸赞说:“作为人臣,应当如此。”
这两件事情传开,江充威震京师。有人劝他不要过多地得罪皇戚,江充却说:“我只忠于皇帝一人,其他任何人违法,我都照办不误。”汉武帝听说了,感动不已,认为江充是天底下第一大忠臣,遇有大事,都交给江充去办。
俗话说,大奸似忠,凡是大奸之人,必定貌似忠诚,江充正是这样。江充以大忠的假像,取悦了皇帝,但得罪了大批权贵,特别是得罪了太子,等到太子即位,有他好果子吃吗?对此,江充心里十分清楚。于是,他想先下手为强,设法陷害太子。当时,卫青、霍去病已死,卫皇后失宠,太子没有靠山,经常连皇帝的面都见不到,而江充则日夜服侍在皇帝身边,江充自信能够扳倒太子。
汉武帝一生,信奉鬼神,追求长生不老,但到了晚年,身体状况却越来越差。江充趁机上奏说:“皇上时常有病,臣担心,是有人用巫蛊之术加害皇上。”汉武帝相信了,命江充全权负责查办此事。
江充很有谋略,他先从宫外查起,大造声势。江充组织了许多巫师,到处掘地,寻找木头人,还真挖出了不少。天知道这些小木人,是真的从地下挖出来的,还是江充他们事先藏在身上,用来嫁祸的。江充逮捕了大批人犯,严刑拷打,相互诬告,为此被杀的有好几万人。
汉武帝见真的挖出了大量小木人,更加相信了,但身体状况依然不见好转。江充阴险地说:“臣怀疑,宫中也有巫蛊之气。只有您身边亲近的人,才能知道皇上的生辰八字啊!”汉武帝一听,觉得有道理,马上下诏,让江充负责,在宫中挖掘小木人,并派韩说、章赣、苏文三个大臣协助他。
汉武帝严令说,不管涉及到谁,一律重办,概不宽恕。江充得到尚方宝剑,更加肆无忌惮。他先从不受皇上宠爱的嫔妃宫中挖掘,果然挖出了一些。汉武帝大怒,把这些嫔妃一律处死,一时间,搞得风声鹤唳,人人自危。最后,江充带人来到太子宫中,四处挖掘,真的发现了小木人,上面写着汉武帝的名字和生辰八字。
太子听说以后,目瞪口呆,百口莫辩。当时,汉武帝在甘泉宫养病,卫皇后和太子几次要去探望,都没有得到回复。太子自知事态严重,赶紧去找老师石德商量。
石德一听,觉得大事不好,太子如果出事,他也跑不了,于是狠了狠心,说:“这分明是江充陷害太子。现在皇上生死不明,奸臣当道,不如假称皇帝诏令,把江充等人收捕入狱,查清楚他们的阴谋。”太子见不到父亲,也没有其他办法,就采纳了石德的意见。
太子派门客假传皇帝诏令,去逮捕江充等人。江充被擒,韩说不服诏令被杀。可章赣和苏文逃走了,径直跑到甘泉宫,报告皇帝,说太子造反了。汉武帝还不太相信,派人去了解情况。
太子见把江充押来,两眼冒火,大骂道:“你这个该死的奴才,害了赵国还不够,又来害我们父子。”当即把他斩了,又烧死了巫师。
太子派人报告母亲,卫皇后见事已至此,无可奈何,只好派自己宫中的卫队去帮助儿子。太子对外宣称江充造反,下令释放狱中囚徒,又号召百姓组成军队。太子为人宽厚,素有贤名,市民纷纷参加,太子很快拥有了几万人。
太子还想征调北军,北军是朝廷保卫京师的精锐部队,当时统领北军的是司马迁的好朋友任安。任安接到调兵符以后,知道有假,紧闭军营大门,并不出兵。太子又想征调其他的朝廷军队,也没有成功。看来,汉武帝对军队的控制力,是相当强的。
太子率兵攻打丞相府,丞相刘屈氂逃跑了。丞相府长史骑快马直奔甘泉宫报告,汉武帝这才相信,太子确实造反了,心中大怒,立即下诏令,调集长安附近的军队,由刘屈氂率领,组织平叛。汉武帝还下发诏书,许诺捕杀反叛者给予重赏。
刘屈氂率领朝廷大军,与太子的民军展开血战。双方混战了五天,血流成河。太子的民军,终究打不过训练有素的朝廷军队,最终失败。太子见大势已去,带着几个亲信向城外逃去。当时,城门已经关闭,有军队把守。负责把守城门的是将军田仁,田仁同情太子,打开城门,放太子走了。
事后,刘屈氂大怒,要杀田仁。御史大夫暴胜之也同情太子,劝阻了刘屈氂。汉武帝知道以后,十分震怒,当场腰斩了田仁,逼迫暴胜之自杀。统领北军的任安,由于闭门不出,既不帮太子,也不帮丞相,也被汉武帝腰斩了。
汉武帝下令,凡是太子的门客,一律斩首;凡是跟随太子的百姓,一律诛杀全家。太子的儿子、女儿,以及妻子、儿媳全被杀死,卫皇后自杀。太子有个孙子,还在襁褓之中,也被投入监狱。这样,又杀死了几万人。
汉武帝杀人不眨眼,一杀就是几万几万的,其残暴程度,丝毫不逊于秦始皇。儒家宣扬的仁爱,在汉武帝眼里,狗屁不如。所以,笔者认为,汉武帝推崇儒学,只不过是挂羊头卖狗肉而已。
太子刘据逃出城去,向东跑了三百里,到了湖县,身边只有两个儿子跟随。湖县在今河南省灵宝市西北一带。湖县有户人家收留了他们,但主人家贫寒,靠织卖草鞋奉养太子。
太子不忍心连累主人受苦,想去找一个富有的朋友,不料走露了消息,县令李寿带兵包围了那户人家。太子知道跑不掉了,关上门后上吊自杀。兵卒张富昌一脚把门踢开,第一个冲进屋去,杀死了那家主人,接着又杀害了两个皇孙。
太子之事尘埃落定之后,汉武帝大封有功之臣。跟随刘屈氂打败太子的莽通、景建、商成丘三人被封侯;杀死太子和皇孙的李寿、张富昌也被封侯,其他有功人员一一封赏。
汉武帝一面封赏,一面心里也觉得别扭。别人杀死了自己的亲骨肉,他却要表彰奖励人家,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干得这叫什么事啊?!
人都是有两面性的。汉武帝一方面雄才大略,做出了丰功伟绩;一方面又愚昧昏庸,干出了不少荒唐事。汉武帝之所以制造了巫蛊之祸,是因为他太信神了。请看《新视角读(汉书)》之六十一,求神拜仙愚昧荒唐。
中国取名之讲究与姓名学(上)
中国取名之讲究与姓名学(上)
前言
名字自带磁场。好名叫着顺口,听着欢欣,可补五行,可助运势;不祥之名则反之。取了磁场好的名字,终生受其益而不自知;取了磁场不好的名字,终生受其害而不自知——故曰“百姓日用而不知”。
何为名?名之体大,排在利前。名之用大,千古难越。
东汉文字学家许慎认为,名字最初是因夜晚相遇、辨识需要而产生的,故《说文解字》:“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
“名”又释义为自己的“命”,则更显古人眼中名之重要。古贤士尹文子有:“形以定名,名以定事,事以验名。”讲先定名,后成事。
西汉大儒董仲舒倡导审察名号,教化万民。汉武帝推行“立为名分,定为名目,号为名节,制为功名”,“以名为教”。故中国儒教,立下三纲五常,被后人称为“名教”,也就是“正名分”而以礼教化的意思。晋朝袁宏《后汉纪·献帝纪》:“夫君臣父子,名教之本也。”佛教以一句“阿弥陀佛”名号成为净土宗之根本,原理就是“名以招德,罄无不尽”,以名字含摄无量的福德智慧。可见每个名字,都会产生它的磁场效应。名字是否吉祥,成为每个人都关心的问题。
中国人注重名,是从人一出生的起名开始了。名字伴随和影响着人的一生。
姓名用短短的三两个字,蕴含着文学、哲学、音韵学、健康学、术数学、文字美学,还蕴含着全息科学。其浓厚的文化内涵和实用价值,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在此浅谈一下中国姓名学、如何取一个好的名字,以及名字的夫妻配。
姓名、姓氏与名字
姓名、姓氏与名字在古代是有区别的。
姓名,是姓与名的结合。名字,是名与字的合称。《礼记·檀弓上》:“幼名,冠字”。《仪礼·丧服》:“故子生三月,则父名之。”古代一般在孩子3个月大的时候,由父亲取名。20岁行成人礼、即冠礼时,再取“字”。孔颖达:“年二十,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古人的名与字之间往往要互相映衬,互相补充。例如:诸葛亮,字孔明,名是亮,字的意思是很亮。屈原,名平,字原,平与原二字同意相连。孔融,字文举,融为名,意为融会贯通,才能“文举”,文章一举成名。时至今日节奏加快,孩子出生一般不到三天就要取名,名与字不再区分,名即名字。
何为姓氏?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姓氏者,标示家族血缘之符号也”。《通志·氏族略》曰: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妊人(女子)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天下同姓是一家,故而同姓不婚。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古代的氏,有以姓为氏、以国名为氏、以邑名为氏、以居住地为氏、以兄弟次第为氏、以官职为氏等,甚至以职业为氏,如:巫、卜、陶、匠、屠等。所以今天,姓氏即姓。
古人取名方法与宜忌
如何取名?取名的关键是选好字。上古时期比较简单,如殷王固定用天干入名,主癸生天乙,是为开国皇帝殷汤。汤之后,又有帝外丙、帝仲壬、帝太甲、帝沃丁等,殷商的最后一位皇帝叫帝辛,即是商纣王。
到先秦时期,起名的讲究开始多了起来。《左传·桓公六年》记载,鲁桓公因太子出生,咨询鲁国大夫、取名大师申繻怎么给太子取名,申繻提出取名选字“五原则”:“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具体解释是:“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在具体选字时,要“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
孔子名“丘”,就是其父按“以类命为象”的原则所取的。孔子生下后头顶特别,《史记•孔子世家》记载“生而首上圩wéi顶”,即头顶是从四周向中间凹陷的,故取名“丘”。而孔子的儿子孔鲤出生时,恰好鲁昭公赐他一条鲤鱼,孔子就给儿子取名“鲤”,这又是依“取于物为假”的原则。
到了汉代,尊老、称谓、身份、德行等辞成为取字时的首选,在先秦常用的伯、仲、叔、季四字基础上,又增加了元、长、次、幼、少、公、翁、君、臣、侯、宾、士、民、郎等字。如公学始祖、汉景帝时期的文翁,名党,字仲翁;《盐铁论》的作者桓宽,字次公;汉武帝时位列九卿的朱买臣,字翁子。
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了取二字名风气,并出现两个特点:一是助词“之”受宠,如东晋名臣王坦之;二是父子、长幼之间用字不再避讳,名字中出现同字现象。比如王羲之、王献之。
唐朝,非常忌讳与帝王、坏人等重名,不用凶字、坏字。唐宋时期,予、臣、汝、友一类称谓字,以及可、如、斯、也等一类语助字,开始受到青睐。宋人取名还出现一种复古倾向。汉代的尊老字,如“老、叟、翁”等常入名中,如《东京梦华录》的作者叫孟元老;《鹤山集》的作者叫魏了翁。
宋代取名,一是“字辈取名”盛行,二是取名时开始出现参考阴阳五行、生辰八字、属相宜忌等等。
八字,又叫“四柱”,即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时的干支,分别称作年柱、月柱、日柱、时柱。四柱加起来,刚好是八个字。“八字取名法”,就是先判断八字的金、木、水、火、土“五行”是否平衡。如果不平衡,叫命柱缺陷,需要在取名时进行弥补。如命里缺“火”,就要取带“火”、“日”、“光”、“丙”、“午”的字。
所谓属相宜忌,例如你是属兔的,兔与龙犯“相穿”,取名就不能带“龙”、“辰”;兔与鸡犯“相冲”,取名就不能带“酉”。又如属兔、属羊、或属猴的,取名就不要带“虎”、“寅”字,虎威难犯之故。有些属龙的孩子,家长会直接取名“小龙”,也犯忌讳。因为在中国民间,小龙就是蛇,就会“龙化为蛇”,结局往往不好,如李小龙。其属相宜忌有很多,现实中也颇有验证,现在已经发展完善为“十二生肖取名法”。
名字产生歧义或触犯忌讳是古人所不允许的。这里讲三个历史故事。
宋朝的宋郊,是中国科举考试中为数不多的“连中三元”者之一,御史说他姓符国号,名应郊天,郊和交同音,交含有交替的意思,于国运不吉祥。于是宋仁宗命其改名,宋郊因而改名宋庠,字伯庠改为字公序(庠序,古代乡学,泛指学校)。
又《明皇泳化类编》记载,有个学子名叫孙曰恭,参加永乐年甲辰廷试获第一名。但明成祖朱棣看到名字后不高兴,觉得“曰”、“恭”二字加起来很像“暴”字,就把状元给了第二名邢宽,孙曰恭变成了榜眼。
再说谭延闿,他是的好友,也是的铁哥们,曾做过南京国民政府主席。谭延闿25岁考中光绪甲辰科会元,光绪皇帝有意点为状元。慈禧那年突然过问,正要下笔圈其名字时,发现谭延闿既是湖南人,且又姓谭,忽然想起那位令她最为痛恨的湖南籍“乱臣贼子”谭嗣同,就改点刘春霖为状元。当时天下大旱,春霖之名甚为吉利。谭延闿因此被降为二甲第三十五名进士。
问:前面的宋郊为什么能“连中三元”?为什么他的名字犯忌而仍然可以官至宰相?
史载宋郊小时候曾积阴德。宋郊与弟弟宋祁在读书时遇到一位僧人,僧人看到他们相貌后说:“弟弟会考取第一名,哥哥也会考得中。”
后来春试完毕,那位师父又见到宋郊,他高兴地说:“你很像曾经救活了好几百万条的生命。”宋郊说:“我是一个穷书生,哪有能力救这么多性命?”那位师父说:“那怕是微小的虫类也是有生命的。“宋郊说:“有一天下大雨,蚂蚁的巢穴被暴雨所浸,我用竹子编了一个竹桥救它们。难道您指的是这一件事吗?”僧人说:“这就对了,这一次考试令弟会考中状元,但是现在你却不会输给他了。”
放榜时宋祁果然考中状元。可是章献太后说弟不应位在兄前。于是就把宋郊改为第一名,而把宋祁调到第十名。宋郊、宋祁,史称“二宋”。可见歧义虽然会影响人的命运,但有德(阴德)则可以补救。古人认为德能培福,厚德载物。司马光说过:“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以为子孙长久之计”。
古人忌讳重字名、姓名同字同音。名字重字,在古代往往是身份低贱者用名,旧时的侍妾、青楼女子多双名,如秦淮名妓陈圆圆。
古人取名时还很注意字的读音声调。起名不同于作诗,要慎用双声叠韵字。两个字的古声母相同是双声,如季玲珑;两个字的古韵母相同是叠韵,如董黄光,不好念。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要搭配合宜。两个字的姓名,尽量避免阳-阳(如吴良)、上-上(如柳永,称呼时一般要把姓氏异化为阳平,这样就成了刘永)、去去(如杜栋)的组合。三个字的姓名,尽量避免阴-阴-阴、阳-阳-阳、上-上-上、去-去-去等组合,这些组合读起来会很拗口。
当代取名的“五要”
无论是自己给孩子取名,还是找专业人士取名,我在实践中总结出“取名五要”:一要传承古代先贤取名的基本原理原则;二要符合时代潮流,注意字美、意美、音美;三要精通命理,有平衡八字命局的基本功;四要照顾全家名字的和谐,磁场互助;第五要具备较深厚的文化修养、道德涵养、解字功夫、周易功底等。“五项全能”,就有资格做一名大众信服、受人尊重的“取名师”了。
文字有磁场,名字有信息。我们用肉眼看不见的,我们可以用“心眼”去看,用心体会。所选之字,须深究字义,还要考虑其出处、用处。无论什么字,如果出自《诗经》,就散发出雅正之气息;如果用在《论语》,就承载着孔颜心法;如果用在《心经》,就潜通般若,字字光耀。而同样的字,若用在小说、影视、网络中的一些低俗文章和评论之中,那就是文化垃圾,散发出污秽之气。所以,有些家长或师傅取名用字很讲究出处,这是有道理的。再就是,如果一个名字出自道德修养和文化修养深厚的人,该名也会得其加持,自然是吉祥之佳名。如果名字出于自私卑劣之辈,则所起名字的磁场也就很难让人放心了。古代请高人名士、高僧大德取名,意在于此。
为何要“字美、意美、音美”?意不美影响运气,音不美叫着难听,字不美直接影响到长相。
说名字影响长相,似乎很难理解,只有深入研究后才会深信不疑。如果你是尖下巴的父母,生的小孩将来是尖下巴的几率就很大,取名时就莫用“霞”、“龙”等字。因为名叫“霞”、“龙”的孩子脸型很少有尖下巴的,像郑海霞、伏明霞、贺龙、成龙等,都不是尖下巴。一些字形特别、笔画不太规则的字,要记着慎用。如“嫣”字,用在女孩虽然能表示美丽、笑起来好看,但也潜在着牙齿或嘴唇形状不正常的问题,严重者会成为一生的隐痛。“慕”字,下巴左右两边宽窄或胖瘦容易不均匀。“玲”字,有下巴底部生痣或留下小疤痕的风险。
有些字含有刑伤的信息,如爽、羽、效、校、刚、角、网、双、利、剑、色等。
就以本人名字“刚”为例说明。2019年,我将本文首次在头条和大众网发出,兰州市某先生留言:“刚”字犯剪刀煞、立刀煞,必受刑伤手术之苦。他意思是说,“刚”字左边的“冈”,里面的叉叉“乂”是剪刀煞;右边的立刀旁,为立刀煞,故犯金刀之刑。他说的是对的!我青少年时期做过两次手术,29岁那年遭遇车祸头皮划开17厘米。
楚霸王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于楚汉之争兵败至乌江,自刎而死。三国关羽,曾经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最后却败走麦城,首级被砍下来送给曹操。二人都是千古英雄,却落得身首异处。从姓名学看,“羽”字带四刀,故凶险,特别不利武将。
再如三国时期曹爽,虽然权倾一时,但结局是被司马懿擒获杀掉,并诛三族。当代女星郑爽,红极一时,突然被,对她的乃是了前途,也算是“诛心”之刑。原来“爽”字的左右两胁隐藏着四把剪刀。
问:为何名字中有这些字会被刑伤?凡是名带刑伤之字,一定会犯刑伤吗?答:不一定。人心不同,德行不同,感应则各自不同故。若怕万一感应到刑伤,还是不用这些字为好。
起名要兼顾谐音。
如某先生乳名“淄博”,但在当地农村读音是“肢跛”,结果五六岁时打针扎坏了神经,一条腿残废了,至今50岁已残疾40多年。又如一人叫“李锐剑”,谐音“利锐剑”,此人犯了杀人罪。马来西亚女星江倩龄,谐音“欠龄”是短寿的意思,结果于2019年3月去世,年仅29岁。其它像“樊司乐”会被人读成“烦死了”,“夏柯”会被人读成“下课”等。
当然,谐音也有好的。如歌唱家刘欢,二十多年前,他唱的《少年壮志不言愁》一歌火爆中国的街头巷尾,我当时听到“刘欢”的名字,感觉这就像一个小偷或小混混的名字。后来随着阅历的增长,及对姓名学的研究,才明白“刘欢”谐音“流欢”,水之流欢,正如音乐旋律之源源不断,配本人之歌喉与音乐天赋,正是与谐音名副其实。再如某县人民医院院长叫殷好治,相对于他的身份,“好治”这个名字真是再吉祥不过了。
一家人的名字应该互补或者和谐一致,这在古人眼里是理所当然的,所以古书没有单独强调,导致现在多数取名者并不知道这个原则。虽然三年前我提出来,但人微言轻,估计很多人看不到,看到者也很难一下子意识到重要性,何况不清楚怎么做。在此举例说明,同时略示“八字起名法”之步骤。
如2017年6月11日辰时,湖北关金峰与严国云夫妇生下一对双胞胎男孩,要求给俩宝宝取名。怎样取呢?分三步:
第一步,看缺什么。根据孩子的出生四柱“丁酉 丙午 己巳 戊辰”,判断出俩孩子的五行都缺金水。这时起名就要补金或补水了。
第二步,正式起名。我们看父名为“峰”,母名为绕峰之“云”,云峰交感(易之咸卦)为夫妇正配,降而为天泽、为沛泽。于是顺理成章地就为两个孩子分别取名“关天泽”、“关沛泽”,不但都补上了水,还通过同一个“泽”字,暗示了双胞胎、亲兄弟。“天”为大故,哥哥叫“天泽”。“金峰”、“国云”、“天泽”、“沛泽”,全家的名字构成了一道靓丽的云山雨泽风景画,互相映衬。
第三步,点出寓意,揭示磁场。“天泽与沛泽,即是以天上洁净之甘露,沛然而下,润泽万物;寓示要以淳淳之心,关爱他人;则天道好还,宝宝们必终生得到周围人的关爱。”父母会得此心,孩子必然能潜通此义,从而助宝宝健康成长。另外,“泽”是兑卦,兑居酉位,则名字又暗通孩子的属相“酉鸡”,妙合“十二属相取名法”。
改名要点补充
改名原理同起名。再补充三点:
一、能不改就不改,必须改就尽早改。改名的第一步,是先验证原名是否真需要改。确实需要改,才可以改。有的孩子八字偏枯,有生命危险,就要尽早改名,早日弥补。2019、2020、2021三年,太岁分别是亥、子、丑,是水旺的三年,八字火弱者最容易犯白血病、心血管疾病。非常痛心的是这三年就有几个女孩子与年轻人的父母十万火急找过来改名,她们都是癌症晚期,经过放疗化疗已经生命垂危了。然而,“临时抱佛脚”的父母们,此时孩子可得救乎?
二、改字不改音。一个人的名字用了多年,家人、同学、朋友等对原名称呼习惯了,就很难改口,这时可以改字不改音。有个女孩生下来就身体不好,妈妈花上万元请人为她起名改运,所起名字叫李雨鑫。因孩子健康状况一直没有改善,这位妈妈又来找我看。我见孩子的八字是“戊子 乙丑 癸酉 庚申”,明显是缺火忌金水,腊月生更需要火来调候,所起名字却全用了带金水的字,相当于帮了倒忙。我给孩子改名为李煜心:“煜心,智慧日,照亮自他心。”“火”、“日”、“心”,均都能补火,又与原名“雨鑫”谐音,改字不改音,忌字却转为吉字。过了一段时间孩子妈妈专程来感谢,说现在“非常满意”了。
三、改义不改字。也就是无需改名,要改的是自心,是对字的取义。如本人名“刚”,含“刚愎自用”、“刚强难化”、“刚正不阿”等多义,我年轻时心高性傲,就不幸感应到了刚愎自用义,导致一般听不进劝导,“刚强难化”。大学毕业后,事业碰壁,疾病缠身;29岁又遭遇车祸,车上24人死8人,在出车祸前司机放着刘德华唱的《来生缘》,如泣如诉,唱出转瞬即逝的梦幻浮生,让心性刚强、男儿有泪不轻弹的我突然心变柔软,双目流下了泪水……然后,车祸就发生了。也许就是这一念“柔软”,让坐在车头危险地方的我们一家4口,幸免于难!其后的二十多年,就是我艰难地把刚愎自用的“刚”,向无欲则刚的“刚”转化的过程了,身体和事业也渐渐走出低谷——此为改义不改字,换心不换名。
从格取名,不可“盲从”
那么,遇到从格怎么办?命理先生取名,最容易在从格上犯错误。如炎上格,火旺从火,流年行运就喜火、怕金水,取名是否也是如此?到底是按照从旺来补火呢,还是按照缺金水来补金水?很多先生遇此拿捏不准,就会感情用事,导致错判阴阳。其实,不平衡是病、使其平衡是药,“阴阳五行平衡”、“缺什么补什么”是决定不易的大原则。所以炎上格取名,还是须用金水补救。
看一个实例。岑春煊,清末两广总督,八字为“辛酉 壬辰 辛亥 己丑”,一片金水而无火,太阴寒。虽然其行运忌火,名字却要补火,以达到水火既济、阴阳平衡目的。于1888年28岁时,他听从算命先生的话,把名字“春泽”改为“春煊”以补救。其后岑春煊在官场风生水起,与直隶总督袁世凯并称“南岑北袁”。他的八字无火,就要以名字补,以方位补;故去南方建功立业,号“南岑”。但行流年大运,为何不喜见火?其实并非不喜见火,而是微火不能驱寒,被水碰到反被水灭故,故不喜见。取名当以此算命先生为法。从格乃权,二者不可混为一谈。关于从格如何取用神,邵伟华先生早于1996年就曾经公开说明:原则不变。
两广总督岑春煊
名以适合为美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起名要尽量好听,但好听的名字未必就是佳名;名字都不愿意普通,但一个看起来很普通的名字,也许对某个人就是天赐之名。所以,起名贵在合适。
牛得草,著名豫剧丑角大师,名字似不雅,但却很适合他的角色,比原名牛俊国要响亮得多。牛饿了有草,那才有福气。
歌唱家有歌唱家的名字风格。如老一辈著名女高音歌唱家郭兰英,“兰”为兑卦,兑为金,金声玉振,所以她演唱的歌曲《我的祖国》是经典中的经典,那原始美的嗓音不光好听,还凝聚保家卫国的无穷力量,听后让人泪奔。李谷一,“一”为水,为歌声;“谷”为山谷,表歌声回荡之悠远;有此嘉名相伴,歌声飘过40余年,这位女高音歌唱家成为“春晚常青树”。男高音歌唱家李双江,“江”为水、为歌、为音乐,为连绵不绝;“双江”,则歌唱天赋再“翻倍”。
房地产老总的名字自带房地产磁场。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建筑如林;泛海集团卢志强,庐置强;恒大许家印,置家权印;长江实业李嘉诚,立家城;恒基集团李家诚,立家城;恒基创始人李兆基,立兆基;绿地集团张玉良,琼楼玉砌;恒信集团张玉强,琼楼玉砌;万科集团王石,楼起沙石;保利集团徐念沙,楼起沙石;万通潘石屹,楼屹基石。这样的例子是非常多的。
起一个满意的名字,求名者固然要做到“心诚”,起名者更需要努力提高涵养。起名涵养,不但源于起名者的先天天赋、后天博学以及敬业精神,还源于对名利的超脱、对文化的敬畏。
汉武帝凭什么这么牛
公元前141年,汉景帝刘启去世,16岁的刘彻即位,是为汉武帝。从公元前140年至公元前87年,汉武帝统治中国长达53年之久,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少数几个皇帝之一。在他统治时期,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他的文治武功也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迹。后世常用\"雄才大略\"来形容他的一生,也有人用\"六个第一\"来概括他:
第一个用儒家统一全民族思想的皇帝;
第一个使用年号纪元的皇帝;
第一个建立太学培养人才的皇帝;
第一个大力开拓疆土的皇帝;
第一个开通西域的皇帝;
第一个下罪己沼书批评自己的皇帝。
如果仔细算起来,他创造的第一还远不止这么多。今天我们就以这个历史人物的一生为线索,来追寻这个时代的点点滴滴。
汉武帝继位
汉武帝刘彻的继位是一场宫廷斗争的结果。刘彻的生母原来并不是皇后,而是宫廷里的\"美人\"。刘彻不过是景帝14个儿子中的一个,继承皇位的可能性几乎没有。
一场宫廷改变了刘彻的命运。这要说到阿娇这个人。阿娇是景帝的姐姐刘嫖(馆陶长公主)之女,馆陶长公主希望自己的女儿陈阿娇能成为汉朝皇后,就想把女儿许给当时的太子刘荣。不料遭刘荣生母拒绝。馆陶长公主震怒,遂起废太子之心。王美人即刘彻的母亲聪敏世故,发现有机可乘立刻屈意迎合,百般讨好馆陶长公主,为自己的儿子谋夺太子之位。
一曰,馆陶长公主抱着刘彻问:\"彻儿长大了要讨媳妇吗?刘彻说:\"要啊!“长公主于是指着左右宫女侍女百多人问刘彻想要哪个,刘彻都说不要。最后长公主指着自己的女儿陈阿娇问:\"那阿娇好不好呢?\"刘彻笑着回答说:\"好啊!如果能娶阿娇做妻子,我会造一个金屋子给她住这就是成语\"金屋藏娇\"的由来。
女儿定婚后,刘嫖转而全面支持刘彻,朝廷局势为之大变。经长公主一番经营,景帝废太子刘荣为临江王,贬栗姬入冷宫。不久,皇帝正式册封王美人为皇后,立7岁的刘彻为太子。景帝死后,刘彻登上皇位。刘彻是凭借妻子娘家的势力才得以青云直上,从夺取太子之位直到登基称帝。因此,在汉武帝即位的初期,他的祖母窦太后、母亲王皇后、舅舅田蚣和窦太后的侄子窦婴,对政治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汉武帝所处的时代
经过70年的休养生息,西汉的社会经济得到空前的恢复与发展,呈现出一派祥和、繁荣、富足的景象。著名史学家班固用了一段非常著名又形象的语言形容了这个时代,《汉书.食货志》:\"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人给家足,都鄙廩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因,充溢露积于外,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乘字牝者摈而不得会聚。守闾闫者食梁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
在这70年间,国家没有什么大事,如果不是遇到什么水灾、旱灾,老百姓家家都很富足,官府的仓库里和老百姓家的仓库里都装满了粮食和钱财,特别是官府仓库里的钱,非常多,以至于穿钱的绳子都腐烂了。仓库里的粮食都堆不下了,甚至了不能吃。在普通的街巷里都有马匹,马匹成群,而那些骑着母马的大家都看不起他,不让他们参与聚会。那些守门的人都能吃上肉。
但是,社会的繁庶之下隐藏着许多问题。单纯的\"无为而治\"政策已经不能解决这些问题了。这些问题主要有:政府对编户齐民的控制曰益削弱,出现了大量逃亡的人口。责族、官僚、富商、豪强的势力兴起、膨胀。史书上说他们\"无人君礼\"\"废居居邑,封君皆低首仰给“\"不佐国家之急\"。同时,北方匈奴的力量壮大,威胁严重。
时代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来强化其统治,需要新的理论和历史的开创者和开拓者。这就是汉武帝所面临的形势。
统治思想变化与调整
一个伟大时代的开创需要理论的创新。公元前140年,刚即位的汉武帝立即批准了丞相卫绾罢黜先秦法家和纵横家的建议,开\"罢黜百家\"政策之先河。但当时坚持黄老思想的窦太后还在世,汉武帝想推行儒家思想的意愿并不能实现。直到窦太后去世,汉武帝才得以顺利推行儒家思想。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汉朝设置五经博士,\"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这表示儒家思想成为替代黄老思想的惟一官方认可的思想。在此前后(具体年代有不同看法),董仲舒作《天人三策》,在《天人三策》中提出建太学,培养儒学之士,还要求凡是不在六艺之科,也就是说不是儒家思想的其他学说,都要从太学的博士中排除出去。汉武帝表示同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正式形成。此后,汉代官僚队伍中儒生的比例不断增多,儒家思想也从此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占主流地位的统治思想。
制度的变更
西汉政治社会与经济的发展,统治思想的改变,都使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要求提上曰程。汉武帝时期,西汉初期以来的许多制度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中外朝的形成
汉代传统的中央中枢政治体制是皇帝之下的丞相负责制,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主持中央政府曰常行政的运转,丞相府是行政中枢所在。但到汉武帝时,由于原有的行政中枢丞相软弱无力,不能适应汉武帝改弦更张的时代需要,武帝于是设立了一个\"中朝\"来协助他处理政务、提出各种对策建议。
中朝的人员不固定,职位也很低,但是这些人思想敏锐,锐意开拓,为汉武帝各项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积极宝贵的建议。因为\"中朝\"的地理位置处于皇帝所在的禁中,与宫廷之外的丞相府形成了内外的关系,故丞相为首的原有行政中枢被称为外朝。中外朝的形成是汉代政治史上的一个重大变化,此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丞相不再拥有实际政治权力。实际政治权力在中朝。
推恩令的颁布
七国之乱后,诸侯王的势力削弱,但仍然独霸一方,拥有种种特权,构成与中央相抗衡的力量。汉武帝于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嫡长子可以继承王国爵位外,还可以将王国内的土地分给其他子弟为列侯。\"推恩令”颁布后,诸侯国的王子都可以在王国内分得土地,这样王国就被拆分为一个又一个小小的侯国,诸侯力量大为削弱。
汉武帝又颁布了《左官律》和《附益法》,禁止人们私自在诸侯国充当官吏,禁止朝廷官吏与诸侯王交通,禁止诸侯王招募宾客从事非法活动。同时找各种借口削夺列侯的爵位。如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汉武帝以列侯所献酎金(一种供中央祭祀的黄金)的分量和成色不足为理由,夺去106个列侯的爵位。这些行动,消除了诸侯国对中央集权的威胁。
刺史制度的建立
如果说中外朝的形成是加强专制统治的话,刺史制度的设立就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为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初置部刺史\",正式设立刺史制度。这项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分全国为十三个州。即冀、幽、并、兖、徐、青、扬、荆、豫、益、凉、交趾、朔方。每州设置刺史一人,负责监察所在州的郡国的官吏。
刺史秩六百石,相当于汉朝县令的最低职级。刺史每年八月巡视郡国,年终回京师汇报情况。
\"以六条问事\"。
\"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即监察豪族兼并土地,横行乡里的情况。
\"二千石不奉沼书、遵承典制,倍(背)公问私,旁沼守利,侵渔百姓,聚敛为奸。\"即监察地方高级官员以权谋私,损害百姓的情况。
\"二干石不恤疑狱,风厉杀人,怒则任刑,喜则淫赏,烦扰刻暴,剥戮黎元,为百姓所疾,山崩石裂,祆实讹言。”监察地方高级官员执法不公平的情况。\"二千石选署不平,阿附所爱,敝贤宠玩\"。监察地方高级官员在选举时偏向袒护自己喜欢的人,使贤能的人得不到选抜任用的情况。
\"二千石子弟恃怙荣势,请托所监。“监察地方高级官员子弟仗势欺人,勾结地方官员的情况。
\"二干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政令也。”监察地方高级官员和地方大族相互勾结,破坏或阻碍政令实施的情况。
六条都明确针对地方豪强和郡国高级官吏。刺史非六条不察,刺史要严格按照相关法规行事,此六条之外的事不监察,表现出鲜明的监察专项性。刺史制度是我国古代巡视监察制度的开始,刺史直属于皇帝,直属于中央,刺史制度的设立对于加强中央集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汉武帝在首都地区设置司隶校尉,专门纠察京师百官和附近地区的官吏。从而构成了从中央到地方完整的巡视监察系统,实现了对所有官吏的权力行使的监控和全覆盖。皇权对官僚的控制更加严密。
汉武帝之前官吏选抜任用的措施主要是军功爵制。汉武帝时期,随着时代的变化,人才选抜制度的创新,需要网罗更多人才服务于国家需求。汉武帝选拔人才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内容。
察举制
\"察举\"是经地方官考察后,自下而上向中央推举官吏的一项制度,也叫\"选举\",但与我们今天的选举不是一个概念。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是一个重要的年份。这一年,汉武帝第一次下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不久,又根据董仲舒的建议,令郡国举孝廉、茂才。举孝廉是面向全体\"吏民\";当然是指有\"孝\"或\"廉\"的事迹的人。举主为郡国守相;岁举;每郡国有人数限制。开始各郡国并不重视,长期不举。
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武帝又下沼\"不举孝、不奉沼,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如果不举孝廉,就是不敬皇帝,就是为官不胜任,就要免去其官职。这样察举制才真正建立起来。除了举孝廉外,还有对已经担任官吏的人向更高一级察举的举茂才(秀才)制度,举茂才当时还没有形成制度化,到东汉才形成制度化。举茂才的举主比举孝廉的举主身份要高。举茂才,就是举秀才的举主为三公九卿、将军司隶、州牧,茂才地位较孝廉高,如茂才可以直接出任县令,而孝廉一般是先在中央为郎官,然后出任地方官。
孝廉、茂才是察举的主要科目,是常科。除此之外还有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明法、有道、敦厚、尤异、治剧、明阴阳灾异、勇猛治兵法等等科目,但这些是特科,不是每年都有。
征召
征召是针对有特殊才能的人,由皇帝下沼书征召为官。所征之人不拘一格,凡有专长并被皇帝看中的,随时征召。汉代有不少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经学家、文学家都是通过征召途径而来的。如汉武帝时的《诗》学大师鲁申公,是通过征召来的。著名文学家枚乘也是这样召来的。
征召并不是定期的,征召的人员也各不相同。但政府都很重视,命令途经各地地方要招待迎送。召来之后经皇帝提问,合格者即可得到官职。
置博士弟子
元朔五年置博士弟子,博士弟子每年考试,称为\"射策”。即抽签考试,上者为甲,次者为乙。优秀者授予官职。这类似于学校培养。
通过以上这些措施,汉武帝时代可谓人才辈出。《汉书.公孙弘卜式兒宽传》赞说:\"汉之得人,于兹为盛。\"也就是说汉朝得到的贤能的人,在汉武帝时代是最多的。我们今天很熟悉的董仲舒、司马迁、司马相如、东方朔、朱买臣、桑弘羊、张骞、苏武、卫青、霍去病、霍光等等,都是这个时代涌现出的了不起的人物。
统治思想的变更、政治制度的变化、社会发展的要求,都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强化法制,以法律的形式将一切固定下来。汉武帝时进行了大规模的法律修订,其主要内容如下。
确立新的立法思想
法律的变革首先是立法思想的变革,汉武帝时代立法思想的突出变化,是吸取董仲舒的意见,把儒家思想引入法律。儒家思想引入立法的结果是强调礼法并用,德主刑辅,这与秦以来的法家立法思想有了重大变化。从此,外儒而内法,构成汉律,也是此后二干多年封建法律制度的基本特点。
法律的制定
据《汉书.刑法志》记载,负责汉武帝时期法律制定的主要是张汤和赵禹这两个人。张汤是著名的酷吏,自小就有法律的天赋。赵禹为官廉洁,史称他从不请客吃饭,别人请他,他也从不回请,意在杜绝人情来往,史书称他\"孤立行一意而已\",即一意孤行。经过张汤和赵禹大约十几年的制定和修订,汉武帝时的法律数量大幅增加。历史记载说当时官吏的书架上摆满了法律文书,官吏们几乎看不过来。这些法律的形式大致包括律、令、科、比四种。
\"春秋决狱\"
汉武帝时期有一种特殊的法律形式,即用《春秋》这部书的思想或内容作为判案的依据。董仲舒年老归家后,朝廷每遇大事,汉武帝都派人去问董仲舒如何处理。董仲舒写了《舂秋》决狱二百三十二事,作为指导。《春秋》决狱,是儒家思想指导法律建设的结果,儒家思想开始深深地影响到法律制度。
扩大中央常备军
汉武帝在原有南军和北军基础上增加了八校尉,属北军。增设期门、羽林军,属南军。期门、羽林军多选所谓\"良家子\"(医巫商贾之外的人家),是汉武帝的近卫军,作战勇猛,名将多出其中。汉武帝还进一步加强了对军队的控制,中央军权更牢固地掌握在皇帝手中。
加强地方军和边郡军力
在地方军中增设楼船,即水军。在边郡设有屯田兵。形成边郡军事组织系统。
扩大兵源
除了正常的征发外,还将刑徒编入军队,变为刑徒兵。募兵制也开始推行。大规模地使用少数民族士兵。
汉武帝的大肆扩张使当初他即位时的富庶景象不复存在,需要新的财政措施增加收入。没有经济上的集权,政治上的集权是谈不上的。
货币改革
汉初允许私人铸币,币制混乱,贵族商人豪强手中有大量金钱,而朝廷捉襟见肘。
汉武帝决心改革币制。首先把铸币权完全收归中央。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设水衡都尉,这是铸钱的专门机构,把全国的铜收集起来运往中央。下令禁止郡国和私人铸币。还规定非三官钱(上林三官:钟官、辨铜、均输)不得流通。同时,提高三官钱的铸造工艺水平。从此,三官铸造的五铢钱通行于世,稳定了财政。我们今天在考古发现中也可以看到很多汉武帝时期铸造的五铢钱。
盐铁官营
汉初以来,盐铁私人经营,国家仅收税。盐铁私营造就了许多富商大贾和地方豪强,也造成了严重的政治和社会危机。西汉政府决心收回盐铁利益。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大司农属下的大农丞东郭咸阳、孔仅和桑弘羊共同主持商议盐铁官营之事。东郭咸阳和孔仅本人就是大盐铁商,而桑弘羊为“洛阳贾人之子,以心计\"\"言利事析秋豪矣\",桑弘羊是一个商人的儿子,非常会算计,就是关于利益方面的事他能算得清清楚楚。他们经过讨论后由大司农颜异向汉武帝提出一个计划:将盐铁收归政府管理,收入补充赋税。
均输平准
当时,各郡国都必须把本地的土特产品作为贡物输送中央,这不仅要征用大量农民从事劳役,妨碍农业生产,而且贡物运到京师后按市价售卖,还不足以偿付车船的运费。甚至有些东西在运输途中就坏了。
桑弘羊主张推行均输,主要就是为了克服这些弊端。均输的具体内容是:在各郡国设置均输官吏,令工官造车辆,加强运输力量,各郡国应交的贡品,除特优者仍应直接运送京师外,一般贡品则按当地市场价格,折合成当地丰饶而价廉的土特产品,交给均输官,由均输官负责运到其他价高地区销售。这样,既可免除各郡国输送贡物入京的烦难,减轻农民的劳役负担,又可避免贡品在运输中损坏和变质,更重要的是使国家财政能增加收入。
平准是在京师设置平准机构,国家运用均输后手中掌握的大量物资,责时抛售,便宜时收买,打击商人投机,稳定市场物价。
算缗和告缗
算缗是国家向富商大贾和者征收资产税的一项政策。各家资产甶各家自己呈报,凡呈报不实的,罚戍边一年,没收资产,一半归公,一半归告发人。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颁布算缗令、告缗令,由杨可主持。史称:\"杨可告缗遍天下,中家以上大抵遇告\",政府\"得民财以亿计,奴婢以千万数,田大县数百顷,小县百余顷,宅亦如之。\"也就是说通过算缗令、告缗令,全国中等以上的人家,都被告发了,而政府从中获取大利,算缗、告缗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政府的财政危机。
通过以上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方面的措施,汉武帝时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到空前的加强。
汉武帝征伐历史
汉武帝初年,汉政府仍然与匈奴保持着和亲关系,但随着国力的强盛,这种局面不可能再延续下去。于是,汉与匈奴的战争揭开了序幕。
汉匈战争前后打了四十多年,可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公元前133-公元前127年)
这一阶段的战争从汉武帝马邑之谋开始。公元前133年,汉武帝听取聂壹的计策,以将马邑献给匈奴为诱饵,试图围歼匈奴主力,结果被匈奴识破,计谋失败。汉匈关系也随之破裂。公元前129年,汉武帝派公孙贺、公孙敖、李广三路大军,各率万骑之兵力,出击河套地区的匈奴。与这些老将同行的还有年轻的车骑将军卫青。三路大军均无功而返,损失惨重。只有卫青这一路立下战功,直捣匈奴祭天祭祖的龙城。卫青出身贫贱,后因其姐卫子夫成为武帝的夫人而成为贵戚。卫青体恤士卒,号令严明,一心向公,在军队中威信很高,拥有杰出的军事才能,为汉武帝抗击匈奴立下了赫赫战功。他死后,与霍去病一起葬在汉武帝茂陵的旁边。
公元前127年(元朔二年),匈奴又进攻上谷、渔阳(今北京怀柔、密云附近),卫青这次从云中郡(内蒙古托克托)出击,击败匈奴,收复了河套地区的\"河南地”,设置朔方、五原两郡。河南地自秦末被匈奴占领后,历时80余年,至此收回。河南地距离长安很近,它的收复,改变了汉朝在军事形势上的被动局面。
第二阶段(公元前126年-公元前117年)
这一阶段,汉武帝开始了向匈奴的全面反击。战争的进程比较复杂,暂且不细说。经过反击,将汉朝正北面的匈奴力量大大削弱,战争转向河西走廊。但值得一提的是,在反击战中又涌现出一名优秀将领,即18岁的霍去病。他是卫青的外甥。甥舅俩在以后的年月里多次协同作战,立下赫赫战功。霍去病死后被封为冠军侯、骠骑将军。
元狩四年(前119年)春,汉武帝命卫青与22岁的霍去病各率骑兵五万,深入漠北,寻歼匈奴主力。霍去病率军北进两干多里,与匈奴左贤王部接战,歼敌70400人,俘虏匈奴屯头王、韩王等3人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人,乘胜追杀至今天蒙古国境内的狼居胃山,在狼居胥山举行了祭天封礼,在姑衍山举行了祭地禅礼,兵锋一直逼至今天贝加尔湖的所在地瀚海。经此一战,\"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
霍去病用兵灵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断,每战皆胜,深得武帝信任。他还留下了\"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干古名句。元狩六年(公元前117),霍去病病卒,年仅24岁。
经过这一阶段的全面反击,匈奴的问题得到基本解决。汉朝开发了河西地区,设置了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置郡、徙民、屯垦,对该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很大意义。我们今天仍然可以看到当时的边防遗迹。
第三阶段(公元前100年-公元前87年)
经过长期的战争,双方都需要休战。没有大的战争爆发。休战了十几年,战局再开。但这一阶段汉军已经不能保持前一阶段的优势。
公元前100年,匈奴将扣留的汉朝使节放回。汉武帝见匈奴表示友好,就派中郎将苏武为使节出使匈奴,并放回扣留的匈奴使节。但苏武到匈奴后,匈奴单于十分傲慢,甚至要杀苏武等人。经匈奴责族劝阻,匈奴单于决定招降苏武。苏武为人重气节,坚持不降。匈奴单于于是将苏武囚禁在地窖中,不给饮食。在地窖中,苏武吃天上下的雪,吞皮毛,数曰不死。于是匈奴决定把苏武流放到北海,也就是今天的贝加尔湖地区去牧羊。临行前,匈奴单于召见苏武说:\"既然你不投降,那我就让你去放羊,什么时候公羊生了羊羔,我就让你回到中原去。\"
苏武与他的同伴分开后,被流放到了人迹罕至的北海。他发现单凭个人的能力是无论如何也逃不掉的。唯一与苏武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汉朝的使节和一小群羊。苏武每天拿着这根使节放羊,心想总有一天能够拿着它回到自己的国家。这样曰复一曰,年复一年,使节上面的装饰都掉光了,苏武的头发和胡须也都变花白了。
在北海,苏武牧羊达19年之久,十几年来,当初下命令囚禁他的匈奴单于已去世了,汉武帝也死了,汉昭帝继任。新立的单于执行与汉朝和好的政策,汉昭帝立即派使臣把苏武接回自己的国家。
汉朝使者到了匈奴地区,得知苏武依然健在,故意说,汉朝天子在上林苑中射到一只大雁,雁的脚上系着帛书,帛书中清楚地写着苏武在北方的沼泽之中。单于只好把苏武等九人送还。这就是苏武的故事。
李陵、李广利投降
苏武出使的第二年,汉武帝又派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击匈奴,几乎全军覆没。同时又派骑都尉李广之孙李陵从居延出击匈奴。李陵战败被俘,投降匈奴。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就是为李陵的失败上书辩解而被汉武帝处以宫刑。李陵投降当然不可原谅,但也有客观原因,他率五干步兵与十万匈奴勇敢作战,孤军深入,在弹尽粮绝又无其他支援的情况下被俘,他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李陵在匈奴见到苏武,对苏武的气节表示敬佩。但汉武帝得知李陵投降后,将他全家和老母亲杀死,于是李陵断绝了回汉朝的
李陵投降后,汉武帝于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再次派李广利等出击匈奴。战争中李广利的妻子因政治牵连在家被捕,李广利也在战争中失败,投降了匈奴,后娶单于女为妻,成为叛徒。
李陵、李广利的相继投降,表明汉朝对匈奴的战争处于低潮。匈奴对汉朝的态度又开始强硬起来,致信汉朝声称\"南有大汉,北有强胡。胡者,天之骄子也。\"
\"西域\"一词始见于汉代文献。(《盐铁论.西域》)西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西域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地区,包括今巴尔克什湖以东、以南及新疆广大地区;广义的西域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欧洲东部和非洲北部。汉武帝时期,狭义上的西域地区有多个民族建立的数十个国家。西汉初,匈奴的势力先到西域,并逐步控制了该地区。汉武帝逐渐认识到西域的重要性,下决心开始建立同西域的联系。这个行动是从张骞开始的。
这里还要说到大月氏的问题。在今天甘肃西部的敦煌一带,水草肥美,生活居住着一个名为大月氐的部落国家。汉武帝之前大月氐就被匈奴赶走,并用大月氏王的头盖骨做\"饮器”。大月氏对匈奴恨之入骨,但无可奈何,只得向西迁徙。汉武帝时,从投降过来的匈奴人口中获得这一消息,他想与大月氏结盟共同对付匈奴。但结盟,必须要有人去,当时,对汉朝来说,这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地方。
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汉武帝采取悬赏招募的形式招志愿出使西域者,汉中郡城固人张骞以郎官身份勇敢应募。他与堂邑父一起带领一百多人,踏上遥远的路程。他们刚一走到甘肃西部,就被匈奴抓住。不肯放行。但他们不杀张骞,而是给他娶妻生子。张骞被扣十余年,但\"持汉节不失\"。最后终于找到一个机会逃出。
张骞继续向西行,经过十分友好的大宛、康居等国,终于找到了大月氏。但十几年过去了,这时大月氏对匈奴的报仇之心早就没有了。所以没有达到结盟的目的。张骞在大月氏逗留了一年多,只好返回。返回途中,又被匈奴扣留一年多,后趁匈奴内乱,才逃回汉朝。这是已是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了。张骞历经13年的艰难险阻,虽然没有完成任务,但他的精神和意志非常坚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探险家。
张骞回来后,将他在西域的所见所闻,向汉武帝详细介绍。汉武帝知道了西域地方广大,物产丰富,同时知道蜀地还有一条路可以通西域,这促使汉武帝要开通西南通道。
元狩年间,河西走廊已经收回,从匈奴手中夺取西域已成为可能。汉武帝耀武西域,获取宝物的心理再次膨胀。于是再次派张骞带着\"数千巨万\"财产出使西域。但这次是联络乌孙出击匈奴。
这次出使,西域各国看到了汉王朝的富庶,了解了汉朝的情况,西域各国纷纷派使节出使汉朝,加强了相互之间的联系。汉朝与西域各国从此有了正式往来。汉朝向西域输出铁器、丝绸和中原的穿井术,穿井术也就是今天的坎儿井,西域向汉朝中原地区传入核桃、葡萄、石榴、蚕豆、胡萝卜、大蒜、黄瓜,天马,也就是汗血宝马,以及胡琴、琵琶、龟兹等乐器。
公元前114年,张骞去世,他先后两次出使西域,被封为博望侯,他的探险行为也被史书称为\"凿空\"。此后,汉朝通过征楼兰、姑师、大宛,通过以细君公主、解忧公主与乌孙和亲等方法,逐步打通了西域的通道。汉武帝还派使节沿着这条道路远至伊朗、印度、伊拉克,甚至到达了埃及亚历山大城。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就是经由张骞开辟的道路,以长安为起点(新说洛阳,东汉首都),通往甘肃、新疆、中亚、西亚并连结地中海的交通运输线。丝绸之路的开辟与汉武帝时期张骞通西域是分不开的。这条路首先是一条政治和军事之路,但伴随着的则是商业贸易。在汉代,丝绸之路向西输出的主要是丝绸,向东输入的主要是黄金、象牙、琥珀、宝石等物品。
丝绸之路东西两头连结着当时世界上最大最强的两个国家:汉朝和罗马帝国。据有的学者考证,第一个丝绸商队到波斯的时间是公元前106年,再由此传到罗马。丝绸之路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推进了人类文明的交流。自汉辟的不仅有西边的丝绸之路,还有海上丝绸之路和南方丝绸之路。
汉武帝的晚年
以上我们可以知道汉武帝一生做了多少事情。他把汉朝推向了高峰,也使中国古代文明走向了一个高峰,创造了大一统的封建社会形成后一个真正的顶峰。后世以秦皇汉武相比拟,正是历史的真实写照。但是,在汉武帝的晚年,长期的专制统治,使他本人及社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巫蛊之祸
所谓巫蛊是一种迷信活动,这种活动就是利用巫师对某人进行诅咒,或把某人的名字刻在木偶上埋在地下,对其诅咒。汉代人相信这么做会给被诅咒的人带来灾难甚至死亡。因此汉代法律严厉禁止这种活动。但是巫蛊却往往变成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一种手段。
汉武帝共有六个儿子,卫皇后所生刘据为太子。汉武帝末年,卫皇后失宠,一个叫江充的人获得汉武帝的信任。一次,他向汉武帝报告太子的家人走在只有皇帝才可以走的驰道上,报告得到汉武帝的赞赏。汉武帝命令江充搜查当时在长安甚至宫中十分流行的巫蛊。江充由于得罪了太子,他怕太子上台后对自己不利,就利用这个机会诬陷太子。江充先说宫中有蛊气,又派人搜查,据说果然在太子宫中找到了桐木人。
江充向汉武帝报告,太子刘据十分紧张,与太后商议,矫沼发兵捕杀江充。汉武帝非常愤怒,派丞相刘屈犛围捕太子,太子兵败自杀。汉武帝穷追巫蛊案,巫蛊之祸前后被杀的有数万人。刘据死后不久,高寝郎田千秋替太子申冤,汉武帝也发现当初江充有许多诬告不实之词,于是提拔田千秋为丞相,族灭江家,处死追捕太子的官吏。在汉武帝弥留之际,选刘弗陵为太子,是为昭帝。
汉武帝晚年提拔最后一个丞相田千秋的原因,是由于田千秋抓住了武帝暮年对巫蛊之祸颇有追悔的心情,武帝用他为相极可能是出于抚慰昔日心灵创伤的需要,这是专制政体下官僚更替无序性的典型表现。史称:\"千秋无他才能术学,又无伐阅功劳,特以一言寤意,旬月取宰相封侯,世未尝有也。\"连匈奴单于也说:\"苟如是,汉置丞相,非用贤也,妄一男子上书即得之矣。”武帝听到此言后,欲下使者吏,以为辱命,但\"良久,乃贳之\"(见《汉书.车千秋传》)。\"良久\"反映了武帝复杂的心情;\"乃贳之\"表明他承认单于所说的是事实。但汉武帝已经没有办法了。这是巫蛊之祸的政治后遗症。
轮台罪己沼
在巫蛊之祸的第二年,也就是征和三年,面对长期与匈奴的战争和好大喜功的挥霍而导致的国库空虚,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的现实。汉武帝\"悔远征伐\"。公元前89年(征和四年),桑弘羊等人上书汉武帝,建议在轮台(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轮台县)戍兵以备匈奴,汉武帝驳回桑弘羊等人的建议,并下沼反思自己,称\"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修马政复令以补缺,毋乏武备而已\"。
也就是说当前首要任务是要禁止苛暴的政策,不要滥发民力,不要增加百姓的负担,要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他说\"我在位以来,所做的很多事情使天下的老百姓愁苦不堪,我感觉到很后悔,从今以后,凡是有伤害老百姓的事,一律要罢黜\"。史称\"轮台罪己沼”。
汉武帝同时还驳回了其他事情,\"于是悉罢诸方士候神人者。是后上每对群臣自叹:’向时愚惑,为方士所欺。天下岂有仙人,尽妖妄耳!节食服药,差可少病而已'
这一年,汉武帝封田千秋为富民侯,起用赵过为搜粟都尉,推广代田法。政策开始调整转变。但两年之后,71岁的汉武帝去世,结束了他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