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中国传统节日:传承千年的文化盛宴-除夕篇
除夕:岁末的华章,家庭的盛宴
除夕,又被称为“年三十”,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这是一天,一年的辛勤和劳作画上完美的句号,新一年的希望和期待在此刻孕育。在寒冷的冬天,一家人围坐在餐桌旁,热闹的鞭炮声和欢声笑语此起彼伏,这就是除夕,一个热闹、温馨、充满期待的节日。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个特别的节日,感受那份属于除夕的独特魅力。
第一章:除夕的起源
说到除夕的起源,我们要回到一个古老的传说。相传,有一种叫做“年”的怪兽,每逢冬末都会来袭击村庄。人们为了抵御它,开始用红色的对联、灯笼和鞭炮来驱赶它。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习俗逐渐演变成了我们今天所见的除夕。另外,还有一个关于古代一位智者用红纸、火光和鞭炮吓跑一群恶狼的故事,这个故事也成为了除夕的象征。
第二章:除夕的习俗
除夕的习俗丰富多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贴对联和门神。对联通常用红纸写成,上面写着吉祥的话语,如“迎新春事事如意,辞旧岁岁岁平安”。门神则是被画在门板上的神祇,用来驱邪避灾。此外,还有吃团圆饭、守岁、放烟花鞭炮等习俗。在南方,人们还会在除夕夜进行舞龙舞狮等表演,以驱赶“年”这个怪兽。
第三章:除夕的食俗
除夕的晚餐是一家人团聚的时刻。在中国的许多地方,都会有寓意着“年年有余”的鱼菜和代表着“团团圆圆”的汤圆。鱼菜通常会在年夜饭的最后上桌,而且不能吃完,要留一点在盘子里,表示“年年有余”。而汤圆则是在除夕夜的最后时刻吃,它象征着“团团圆圆”。除此之外,各地区还有特色的年夜饭,比如广东的海鲜、四川的火锅、西北的羊肉等。
第四章:除夕的传承与发展
尽管除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但它的习俗和意义在不同的时代和地区都得到了发展和改变。现代的除夕夜,人们不再仅仅是为了驱逐怪兽而燃放鞭炮和贴对联,而是更加注重家庭团聚和庆祝新年的到来。无论是通过传统的电视春晚还是各种网络直播活动,人们都以各种方式欢庆这个特殊的日子。同时,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西方的圣诞节等节日也在逐渐影响中国的年轻一代,他们也开始在年底为家人和朋友送上祝福和礼物。
结语:除夕-岁末的华章,家庭的盛宴
除夕是一个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节日。它既承载了人们对过去的珍视和对未来的期待,也是家庭团聚、共享幸福的时刻。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无论习俗如何演变,除夕的本质——家庭的团聚和对新年的祝福都不会改变。让我们在除夕之夜,共同欢庆这一美好时光的到来。
“年三十”,为啥时有时无?
农历新年将至,不少人发现去年的除夕是腊月二十九,今年的除夕是腊月三十。年三十为啥时有时无?
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杨婧解释说,我国农历中的月是按月亮盈亏圆缺变化的周期定义的,称之为“朔望月”。一个朔望月的平均长度为29.53天,并非整数,而一个月的天数要用整数表示,因此有时是小月29天,有时是大月30天。同时,为了保证农历每月的初一必须是朔日,所以大小月的安排也不是固定的,这需要通过精确的计算来确定。
那么,如何确定一个月有多少天呢?中国的农历历法规定,以月相“朔”所在的那一天为每月的初一,这样相连两个“朔”之间的天数就为一个月。
农历辛丑牛年的腊月初一(公历2022年1月3日)至农历壬寅虎年的正月初一(公历2022年2月1日)之间恰逢小月29天,所以农历壬寅虎年前一天的年三十就被“省略”了;农历壬寅虎年的腊月初一(公历2022年12月23日)至农历癸卯兔年正月初一(公历2023年1月22日)之间正好是大月30天,所以农历癸卯兔年前一天的年三十自然也就不会“缺席”。
杨婧表示,腊月逢小月的情形并不少见。2013年、2016年、2022年,以及从2025年到2029年的连续5年,都没有年三十。不过,由于平均月长稍多于29天,所以每年大月出现的次数要稍多于小月。
“朔日的确定是根据月亮和太阳的真实位置来确定的,而且朔望月周期本身也长短不一,所以年三十时有时无并无明确规律可循,但也正是因为这种不确定性,也给我们带来一些不期而遇的惊喜。”杨婧表示,虽然年三十会“消失”,但不管是腊月二十九还有腊月三十,作为传统节日的除夕却一直都在。
新华视点(记者:周润健)
海报制作:方金洋
新华社国内部、新华社天津分社联合制作
星空工作室 出品
来源: 新闻夜航
好消息!2024年春节过年时放鞭炮,各地开始调整政策年味的回归!
本文内容来自于网络,若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或存在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
令人振奋的消息传来,2024年春节或将迎来传统年俗的回归,市民或可放鞭炮,这一变化激起了社会热议,传统文化的保留再次成为焦点。
随着时代推进,中国传统节日习俗正经历改革。出于环保和安全等因素,近年来许多城市纷纷颁布“禁放鞭炮”政策,甚至实行“禁补禁购”。然而,最近的消息却让人眼前一亮:2024年春节,也许将迎来鞭炮燃放的景象,这个令人怀念的传统或将复兴!
2024年春节将是特殊时刻,因为多地开始纷纷调整政策,容许市民在过年时点燃鞭炮。这个改变唤起了人们心中“禁忌限制”的传统年味。多年来,环保意识崛起和城市化进程使鞭炮燃放逐渐受到限制。然而,最近的政策调整重新引发了人们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多地政策的调整也涉及到经济层面。春节是中国传统佳节,也是全国各地旅游业的黄金时机。然而,近年来对鞭炮的限制导致一些传统庙会和民俗活动减弱,进而影响了相关旅游业。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认识到,传统年俗的保留能够提升春节旅游的吸引力,刺激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多地开始调整政策以适应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
多地政策的调整也表明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源远流长的宝贵财富,而鞭炮作为春节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承载着人们的深情厚意。尽管近年来环保意识抬头,鞭炮的燃放受到限制,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从未减弱。相反,人们在发展与保护之间开始寻求平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政策的调整彰显了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的积极态度。
此外,我们也应认识到,节日庆祝不仅依赖于鞭炮的燃放。多样化的特色美食、欢乐的家庭聚会、多彩的文艺演出等同样能够丰富节日的内涵。在政策调整的背景下,或许能够在传统年俗和现代文明之间找到更好的平衡。
综上所述,多地政策的调整标志着一个新的尝试,旨在平衡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环保的需求。传统鞭炮的放宽或许会带来一些变化,但我们更需要的是文明、理性的燃放方式,保护环境的同时也保留传统的温馨氛围。让我们共同期待,2024年过年时,能够重温传统的年味,欢庆一个更加和谐的春节。
以上内容资料均来源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于网络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本文仅在今日头条首发,请勿搬运。
2023春运收官 回顾这些瞬间让人久久回味
2023年春运今天(2月15日)收官,40天的来去匆匆,40天的坚守护卫,让团聚与离别的告白画卷在此落笔。
2023年春运
回乡过年、探亲访友、
旅游观光等出行需求集中释放
春运40天来客流保持高位运行
重点物资运输繁忙有序
客货运输复苏回暖态势明显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
春运工作专班数字显示
全国预计发送旅客15.95亿人次
比去年同期增长50.5%
春运中关于“家”的感动瞬间
1月16日,农历腊月二十五
一位父亲在摄像头前
兴奋地为即将回家的孩子
展示家中彩灯布置
当他拿出孩子小时候玩的灯笼时
兴奋地说“我还给你留着呢”
网友看后瞬间泪目
“爸爸句句没说想你但句句都是想你”
团圆是对亲人无法割舍的惦念
“多花点时间陪陪父母”
团圆让疲惫的人卸下行囊
“在外面挺辛苦啊,回家过年了”
团圆让长大的人做回孩子
“在我们眼里你永远都是孩子”
回家就是春节的仪式感
无论你走多远
总有人在盼着与你团圆
江苏一小伙年后准备离家返程之际
妈妈亲手包了很多饺子
为方便儿子区分饺子馅
不识字的她在每个袋子里装好简笔画
网友:妈妈的简笔画里藏着浓浓的爱
愿这份爱,伴你开启新旅程!
科技点亮“智慧春运”
春运背后是科技的力量
面对强劲复苏的客流和货流
交通系统广泛运用先进技术
精准研判需求,科学安排运力
有序疏解客流,快捷装运货物
大规模的人员和货物
得以高效快速流动
智慧春运呵护亿万人的归途
在高峰期的广州南站
每天到达和发送旅客超60万人
10分钟内疏解25000名旅客
在作为智慧大脑中枢的
广铁集团调度所
每天可调度2500余列动车组列车
在行车调度图上
每趟车的行车计划时间精确到分秒
每趟车什么时候来、什么时候走
停靠的股道、运行的区间
所有信息都一目了然
春运背后是他们的默默坚守
春运不只有归途和返程
还有万家灯火的守护者
因为回家,所以坚守
对于一趟铁路列车而言
除了看得见的列车员
还有很多看不见的诸如火车司机、
线路工、桥隧工、供电、信号等等
岗位工种的联动配合
列车在运行,他们便一直在路上
感谢有你,一路陪伴!
监制|陆毅
制片人|郑弘
策划|单宏鑫
编辑|马奕
视觉|喻偌洢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今年除夕为何不是“年三十”而是“年廿九”?听天文专家解释
毫不夸张地说,
相差一两分钟,
就能决定除夕是“年三十”还是“年廿九”。
除夕也叫“年三十”,
然而即将到来的除夕为何不是“年三十”,
而是“年廿九”?农历确定每月天数的科学依据是什么?
上海天文馆网络科普部部长、
上海市天文学会副秘书长施韡为公众做了科普解读。
据介绍,如今各个国家和民族采用的历法可分为三类——阳历、阴历、阴阳合历。阳历是以“回归年”即地球公转周期为参考标准的历法。使用最广的阳历当数公历,这部历法以公元纪年,平年365天,闰年366天,平均一年有365.2422天。阴历是以“朔望月”即月相变化周期为参考标准的历法。这类历法不考虑地球公转的因素,以一个“朔望月”为单位累加,一年有354天或355天。
阴阳合历是兼顾“回归年”和“朔望月”两个周期的历法。遵循前一个周期,是为了反映季节按时更替,并指导农业、渔业和牧业;遵循后一个周期,则是为了反映月相,便于纪日和纪时,并指导农业、渔业和牧业,沿海沿江地区还能将其与潮汐关联。
农历就是一部阴阳合历,其月份天数是根据月相变化周期确定的。新月为朔,满月为望,一个“朔望月”平均有29.5306天,所以农历月份的天数是30天或29天,30天俗称“大月”,29天称为“小月”。大月、小月的排布并非一大一小间隔排列,而是完全由月相决定。农历编制规定,每个月的第一天即初一,由朔出现的时间确定,这个原则叫作“定朔法”。
刚刚过去的一个朔,发生在2022年1月3日2时33分,所以1月3日被确定为农历十二月初一。下一个朔将发生在2022年2月1日13时46分,所以2月1日被确定为农历正月初一。这样算下来,这个农历十二月只有29天,因此没有“大年三十”。
上一次出现除夕是“年廿九”的情况,发生在2016年2月7日。下一个“年廿九”除夕,出现在2025年1月28日。从2025年至2029年,“大年三十”将连续缺席5年。其中有没有规律呢?“大体上有规律,但局部上似乎规律性不是很强。”施韡解释说,这是因为月球这颗卫星的体积与地球相比不算很小,因而在围绕地球公转时会不停摆动,好像地球和月球在跳着很复杂的华尔兹舞。“不妨想象一下极端的情况:如果朔发生在23时59分,农历当月的天数就会少一天;如果朔发生在0时01分,就会多一天。毫不夸张地说,相差一两分钟,就能决定除夕是‘年三十’还是‘年廿九’。”
除了根据月相来确定每月天数,农历还根据地球绕太阳的公转规律设立二十四节气,这也是农历置闰的依据。置闰的目的是把月球和太阳的运行规律结合起来,以“协调阴阳”。假如农历一年是12个“朔望月”累加,一年只有354.36天,比“回归年”少10.88天,因此农历采用19年置7个闰月的方法“追赶公历”,使公历和农历每19年只相差0.0518天。由此可见,农历是一部非常科学的阴阳合历。
转自:新华社
来源: 重庆日报
感动!这些关于除夕的记忆,哪个最戳中你?
今夜,除夕。一曲《难忘今宵》又将勾起“无论天涯与海角”的乡愁。说起除夕,你有哪些难忘的时刻?这个除夕,你是与家人相聚,还是仍坚守在工作岗位?
不久前,在关于除夕记忆的征集活动中,不少网友和小虹分享了自己的除夕记忆。哪一段记忆,戳中了你?
除夕记忆
网友JN是一名医务工作者,他最难忘的记忆是2020年那顿吃了一半的年夜饭……
2020年除夕,一批白衣天使临时受命,逆行武汉。三年来,医务工作者坚守在抗疫一线。大白服、口罩……你也许没有见过他们的脸,但你一定见过他们的身影。感谢白衣天使和所有一线工作者的付出~
网友“兰心”和“不老神话”分享了自己在上海奋斗的故事,他们有过迷惘,也曾想过放弃,但最终在这个城市扎根,拥有了自己的“小幸福”。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但在为未来打拼的时候,别忘记“常回家看看”,因为那里有惦念你的人。也愿每一位在上海奋斗的你,新年新气象!
网友“慧慧Amy”“阿华田”和“请叫我大眼”记忆里的除夕,有一道道出自家人之手的难忘美味。
是的,幸福的味道不一定是饕餮大餐。平常的滋味,因为有了“家的魔法”,就会变得不平常。
在留言里,最多的当然是关于“团圆”的记忆。
又是一年除夕
今年,你怎么过?
餐桌上又有什么美味?
欢迎留言分享哟~
编辑:万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