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罗-汉字的艺术与中华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一、文字演变
二、姓氏读音
拼音:luó
注音: ㄌㄨㄛˊ
繁体字: 儸
旧繁体字/异体字:
汉字结构: 上下结构
造字法:罒
简体部首: 罒
五笔86:LQU
五笔98:LQU
UniCode:U+7F57
四角号码:60207
仓颉:WLNI
GBK编码:C2DE
规范汉字编号: 1108
罗的部首笔画: 5
总笔画: 8
笔 顺: 竖折竖竖横撇折捺
捕鸟的网:罗网。
张网捕捉:罗掘(用网捕麻雀,挖掘老鼠洞找粮食。喻用尽办法筹措款项)。门可罗雀(形容门庭冷落)。
搜集,招致,包括:罗捕。罗致(招请人才)。网罗。包罗。罗织罪名(虚构罪名,陷害无辜)。
散布:罗列。
过滤流质或筛细粉末用的器具:绢罗。
用罗筛东西:罗面。
轻软有稀孔的丝织品:罗绮。罗扇。
量词,用于商业,一罗合十二打。
同“脶”。
姓。
三、姓氏起源
源流一
源于 姓,出自为颛顼帝之孙祝融氏后裔的封地罗国(河南罗山),属于以国名为氏。妘姓,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据典籍《说文通训定声》记载:郐、路、逼阳、鄅等姓,都是古时的妘姓国,始祖为祝融。祝融,名黎,为帝喾时的火正(掌管民事、火种),后人尊为火神。因其有大功于民,能光融天下,帝喾便命曰祝融。祝融的后裔分为八姓,即 、董、 、秃、 、 、斟、芈,诸多史书均称为“祝融八姓”。
罗国(河南罗山)在周庄王姬佗七年(公元前690年)被楚武王熊通所灭,于原地另置鄢国(河南鄢陵)。失国后的祝融氏的子孙就逐渐向南迁移,最初迁居枝江(今湖北枝江、宜宾一带),遂以故国名为姓氏,称罗氏。至周王朝末期又南迁至今湖南汩罗地区。
源流二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初期官吏罗氏,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罗氏,是两周时期的一种官职,专职掌管天下鸟、禽的捕捉与饲养,以供王公贵族欣赏和食用。在典籍《周礼·夏官·罗氏》中记载:“罗氏,掌罗乌鸟。”在诸侯国中,亦设置有罗氏之官职。春秋时期“好鹤亡国”的卫懿公姬赤特别喜欢仙鹤,他在宫廷的定昌、朝歌西北鹤岭、东南鹤城(今山西长垣鹤寨)等处均大养仙鹤,由罗氏照料。卫懿公还给他饲养的仙鹤冠有官位品级俸禄:上等竟食大夫禄,较次者士禄。他外出游玩时必带鹤,载于车前,号称“鹤将军”。其时,专门为卫懿公饲养鹤照料仙鹤的饲养员就是罗氏。周惠王姬阆十七年(卫懿公九年,公元前660年)冬天,北方翟狄族人趁卫懿公荒淫奢侈、国人多怨的机会,从邢国的夷仪(今山东聊城)进攻卫国,攻击到荥泽时(今河南郑州广武山和大伾山以北、黄河北岸大堤以南一带地区),卫懿公慌忙发兵抵抗,征召将帅时手下大夫们都说:“君好鹤,鹤可令击翟”。卫懿公又向国人“受甲”(征兵),国人们也都说:“叫鹤去抵抗敌人吧,它们高官厚禄,我们那里比得上它们能打仗呢!”卫懿公无奈,只得带少数亲信赴荥泽迎敌,结果兵败被杀。后来宋恒公子御说连夜出兵,才将狄族人的进攻阻止住,并把卫国臣民救过了黄河,在曹邑(今河南滑县)另立姬申为新卫国君主,是为卫戴公。
在为卫懿公饲养鹤照料仙鹤的罗氏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罗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三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叱罗氏族,属于文化上汉化改姓为氏。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太延五年(公元439年),北方鲜卑族拓跋部落灭北凉建立北魏。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北魏孝文帝采取汉化政策,下诏改鲜卑姓为汉姓,其中叱罗氏改姓罗,在史籍《魏书》、《广韵》、《元和姓纂》、《姓解》、《通志》等文献中均有相同的记载,“叱罗氏后改为罗氏”。
据史籍《文苑英华》记载:夫人讳某,恒州代郡太平县人。祖某,父协,周大将军,南阳郡公。按史籍《周书》中的记载:叱罗·协在唐建德三年(公元574年)被赐爵南阳郡公,那位长孙夫人罗氏,就是叱罗·协之女,代郡罗氏就是复姓叱罗氏所改。
源流四
源于蒙古族,属于帝王赐改姓为氏,或汉化为氏。
⑴.明朝罗秉忠,蒙古族人,原名孛尔只斤·克罗俄零占,是孛尔只斤·察合台的后裔、沙州卫都督佥事孛尔只斤·昆皆莱(困即来)之子。其兄孛尔只斤·克罗俄喃哥既袭父职,明英宗朱祁镇命孛尔只斤·克罗俄零占为指挥使,协理卫事。不久,孛尔只斤·克罗俄喃哥率一千二百余人内徙,诏居之东昌、平山二卫,给田庐什器,所以抚恤甚厚。到孛尔只斤·克罗俄喃哥病逝后,以孛尔只斤·克罗俄零占为都指挥使,代领其众。明英宗北狩时,塞上多警。朝中大臣们恐怕已经投降的蒙古族人乘机为变,朝议欲徙之南方。适逢贵州苗族造反。明英宗令大都督毛福寿南征,乘机擢孛尔只斤·克罗俄零占为都督佥事(相当于专门科室的科长),率所部前往贵州围剿苗族起义军。孛尔只斤·克罗俄零占后来积战功至左都督,在明天顺初年(公元1457年),明英宗赐其姓名为“罗秉忠”。明成化初年(公元1465年),川南和滇东地区的山都掌蛮(即僰人,行悬棺葬俗的古老民族)反叛不服明朝政府,明宪宗朱见深令尚书程信率十四万大军征讨,罗秉忠以游击将军之职率军随行。明军抵达永宁时兵分六道,罗秉忠率所部由四川金鹅江进攻,大破山都掌蛮,论功晋封为顺义伯。明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罗秉忠逝世,明宪宗赐谥号为“荣壮”,由其子罗监粲(克罗俄监粲)正式受封为世袭宣慰司指挥使。罗秉忠的后裔子孙,遂世称罗氏至今。
⑵.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①蒙古族巴岳特氏,亦称巴乐特氏,以地为氏,世居阿巴噶(今内蒙古锡林郭勒阿巴噶镇)、巴岳特(今山西天镇、阳高边外)、西拉木兰(今河北承德围场)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ayo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罗氏、巴氏、白氏、丰氏、陈氏、联氏、高氏、包氏等。
②蒙古族“黄金家族中”的内蒙古翁牛特旗孛尔只斤氏,是成吉思汗三弟哈赤温之后裔,多冠汉姓为罗氏、 氏。
①蒙古族哈荣古德氏,冠汉姓为罗氏。
源流五
源于突厥族,出自唐朝时期西突厥阿史那部斛瑟罗可汗,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在史籍《通志》、《古今姓氏书辩证》中,都记载有唐朝时“斛瑟罗氏,改为罗氏”的记载,在史冀《唐书》中记载:斛瑟罗原为西突厥阿史那部可汗,在唐朝则天皇帝武曌圣历二年(公元699年),斛瑟罗因被原来游牧于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玛克)一带的突骑施部首领乌质勒所逼迫,率部众七万余人内迁归附于大唐王朝,后逝世于长安。
在斛瑟罗的后裔子孙中,后逐渐汉化者,取先祖名字为罗氏,这就是西域罗氏的由来。
源流六
源于满族,属于以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清稗类钞》中记载:
⑴、满族波罗军氏,亦称博尔津氏,满语为Borj1n Hala,汉义“波浪”,满族姓氏,世居阿布海克勒伦(今内蒙古克鲁伦河流域),所冠汉姓待考。
⑶、满族博和罗氏,满语为Boholo Hala,世居萨哈禄(今黑龙江沿岸),所冠汉姓罗氏。
⑶、满族郭尔罗氏,亦称郭啰啰氏、郭络罗氏、郭博罗氏,以地为氏,满语为Gorolo Hala,汉义“钩、躬身、放纵”,世居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沾河(今吉林双阳河流域)、马察(今吉林浑江)等地,所冠汉姓为罗氏、郭氏、高氏、国氏。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
⑷、满族鄂木绰氏,满语为Emuco Hala,亦称鄂穆绰氏,瓦尔喀女真,世居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至俄罗斯滨海地区南,包括赫席赫、鄂漠和苏鲁、佛讷赫托克索等地)、佛讷赫村(今黑龙江宁安)等地,后多冠汉姓为罗氏、鄂氏。
⑸、满族罗察氏,源出清康熙年间俄罗斯战俘内附入满洲八旗者,讹为鄂温克姓氏,以族为氏,满语为Loca Hala,定居索伦(今黑龙江嫩江以西地区),后多冠汉姓为罗氏等。
⑹、满族罗佳氏,满语为Lo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西克屯(今黑龙江伊春小兴安岭西克林,为萨满聚居的地方)等地。后有达斡尔族引为姓氏者。后多冠汉姓为罗氏。
⑺、满族罗岳氏,满语为Loyo Hala,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后多冠汉姓为罗氏等。
⑻、满族萨克达氏,原称巴雅拉氏,后以地为氏,满语为ala,汉义“苍老”,世居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阿扈河(今黑龙江宁安南六十公里处)、叶赫(今吉林梨树)、萨克达(今辽宁抚顺峡河流域)、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那木都鲁(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德里倭赫(今辽宁抚顺东浑河畔)、黑龙江等地,所冠汉姓为多为罗氏、苍氏、仓氏、麻氏、骆氏、李氏、祖氏、高氏、海氏、萨氏、里氏、陈氏、老氏、英氏、印氏、巴氏、色氏、臧氏、礼氏、佟氏、陀氏、翁等。
⑼、满族觉罗禅氏,出自清朝宗室与人私生子的专称姓氏,不得入皇家玉牒,皆被赐姓为觉罗禅氏,满语为Giolocan Hala,以明确其族皆非正支,后有冠汉姓为罗氏者。
源流七
源于苗族,出自明朝时期西南地区苗族,属于汉族融入苗族化为氏。清雍正时期撰著的《云南通志》记载:“苗子有九种,黔省最多,正滇则宣威,镇雄亦有,多是花苗……多田、罗、陈、蔡四姓”;清乾隆时期撰著的《贵州通志》说:“西苗,在平越,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升平越防御千户所置,治所在今贵州福泉,及清平,所属有谢、马、何、罗、卢、雷等姓”。这在清朝学者李宗防的《黔记》中也有相同的记载。清朝学者刘人熙在《湖南各县调查笔记》中记录泸溪县的苗瑶族情况时说:“士人蟠林菁者,为吴、龙、廖、石、麻五大强族,外有彭、罗二姓亦强”;时期的学者刘锡藩在《岭表纪蛮》中,根据滇、黔省志记载,称西南部各地苗族的姓氏以“杨、韦、陈、罗、田”等十六姓为最多;当代学者石启贵在《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中记载,苗族姓氏中以包括罗氏在内的二十一个大姓人数最多。
显然,原本是汉族的罗氏族人在历史上融入了苗族,后成为苗族大姓罗氏一族。
源流八
源于布依族,出自春秋时期古罗国后裔,属于以国名汉化为氏。布依族罗氏为古罗国后裔,罗国被楚武王熊赀强行迁到今湖南汨罗地区,国人以原国名为姓氏,称罗氏。在汨罗地区那里定居了一段时间之后,其中一支越过罗霄山脉到达了江西地区。
后来,这支罗国族人又从江西辗转迁徙到广西地区,成为今天的布依族。唐朝时期,西原蛮首领就姓罗,当时的西原地区在今广西左、右江流域。
源流九
源于彝族,出自贵州水西彝族,属于以汉化改姓为氏。彝族罗氏,据文献《贵州府志》记载:贵州水西彝族“安氏,其先曰济火,本姓罗氏”。据今贵州彝族当地人说,其先为烈显族源的苏纳、义陇家支,后世子孙由于分迁五个不同的地区,而有了五个姓氏,其中有一支迁到大方城东瓜林而冠汉姓为罗氏。
另外,又有彝族俄母氏在明朝时期的改土归流运动中,改汉姓为罗氏。
源流十
源于土家族,出自贵州水西彝族,属于以汉化改姓为氏。楚武王熊通在周庄王姬佗七年(公元前690年)灭罗国时,有一部分罗国人不愿臣服于楚国,便和卢国、庸国之遗民一起向西越过神农架,进入川东,定居阆中地区,成为“板楯蛮七姓”之一。
板楣蛮为古代巴人的一支,因曾使用“虎皮衣楯”的武器而得名。东晋著名学者常璩在《华阳国志》中记载:汉高祖“复除民罗、朴、昝、鄂、度、夕、龚七姓不供租赋”。在史籍《后汉书》中,也记载了板楯蛮因为汉高祖刘邦建国立有汗马功劳,而被免去租赋之事。
源流十一
源于瑶族,瑶族罗姓有很多并非改姓而来,有些瑶族以前还和当地汉族罗姓共同扫坟,同当地汉族系为同源,由于瑶族喜欢单门独户的迁徒,容易跟宗亲走散,又不似宗族集居地保有族谱,故易失去联系。瑶族罗姓故老相传,古时罗姓与罗姓相遇,会互相问其族源来历,有周罗,姬罗,楚罗,外地罗,本地罗,北上罗。周罗特点善编织罗网,喜好养鸟,打猎,源出周地,非姬姓,故而称周罗。姬罗,源出周地姬姓,特点家传有易经的片段,零散的口诀,也有周罗的特点。此二者多为汉族瑶族。楚罗,世居楚地,特点罗卢同宗,也有易经零散片段零散口诀,此易为古老版本,连山易范围,多见与苗族罗姓。外地罗,外出大漠返还的罗姓。本地罗,世代都在楚地范围之内的,北上罗,源出罗部落北上变周罗姬罗外地罗的统称。这些不同的罗,源出同地,去往各地,时隔千年又相聚,姓氏不只是单纯的姓氏问题,还意味着族群与亲人,别人不会无缘无故的跟你同姓。意味着亲人的离与聚,意味着生存的苦难与艰辛,意味着战乱的悲苦,意味着族亲的过往和去向。民族不同没有什么关系,说什么语言没有关系。兄弟娶了不同民族的老婆,孩子跟着妈妈学语言了,有什么奇怪?不做仔细研究,就贸贸然然地说别人是改姓的,等同于被亲人抛弃,这是我的个人感觉。是出自广西西部背篓瑶,属于以汉化改姓为氏。居住在广西西部一带的背篓瑶族人,认为密洛陀是他们的始祖女神。在他们中流传着这样的《创世歌》(《勒俄特依》):“密洛陀让他们走,密洛陀叫他们结婚。兰和罗成双,韦和蒙结对……”这就是背篓瑶兰、罗、韦、蒙四大姓的起源。据说,瑶族罗氏的始祖叫罗得元。在瑶族蒙姓中还有大蒙、小蒙的区别,据说大蒙的始祖生了七个儿子,分别姓蒙、兰、韦、罗、潘、袁、卢七姓,是瑶族罗氏的另一个来源。另外,瑶族勒的楼氏,汉姓也为罗氏。
如今,瑶族罗氏主要分布在广西的巴马、东兰、田东、都安、南丹县大瑶寨等地区。
源流十二
源于土族,属于以汉化改姓为氏。土族罗氏,源出古鲜卑吐谷浑部罗古尔氏,后逐渐成为土族,以地名称罗古尔·孔(种油菜籽的人)。罗古尔出产油菜籽,后来就成为“油菜地”的称谓。
罗古尔人以擅长种油菜而闻名于远近,故土族语言译成汉语,取罗古尔氏第一个字罗为自己的汉姓,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十三
源于京族,属于以汉化改姓为氏。京族原称“越族”,自称“安南”,其祖先是在四百多年前从越南所涂山、春花、宜安、瑞溪等地陆续迁到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防城各族自治县的山心、漓尾、巫头、潭吉诸岛上的。
据调查,今京族共有包括罗氏在内的三十一个姓氏,罗氏京族居住在漓尾。
源流十四
源于拉祜族,属于以汉化改姓为氏。拉祜族人到清嘉庆年间开始出现姓氏,但当时只有李、石、张三姓。后采,由于拉祜族与汉族和临近民族的交往日渐频繁,他们的姓也增加了,如今拉祜族中有包括罗氏在内的多个姓氏。
源流十五
源于哈尼族,属于以汉化改姓为氏。明朝初期,云南临安知府赐给滇南土官李、赵、陈、钱等汉姓,是哈尼族使用汉姓的开始,后来在与汉族交往过程中,一些哈尼族人也开始使用汉姓了。
如今哈尼族中使用的汉姓有包括罗氏在内的多种姓氏。
源流十六
源于黎族,属于以汉化改姓为氏。据《明史》记载: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琼州属县生黎峒首罗显、许志广、陈宗等三十三人来朝”,说明在明朝时黎族中便有了罗氏。
如今罗氏黎族人主要居住在海南省的乐东县。
源流十七
源于白族,属于以汉化改姓为氏。明、清两朝时期,云南兰州(今云南兰坪)白族土知州、土舍官在改土归流运动中,均流改为汉姓罗氏,世代相传至今。今白族中有许多罗氏族人。
源流十八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以汉化改姓为氏。今仡佬族、侗族、东乡族、回族、壮族、朝鲜族、羌族、布朗族、俄罗斯族、仫佬族、佤族等少数民族及台湾高山族中,均有罗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罗氏,世代相传至今。
四、得姓始祖
据典籍《说文通训定声》记载:郐、路、逼阳、鄅等姓,都是古时的妘姓国,始祖为祝融。祝融,名黎,为帝喾时的火正(掌管民事、火种),后人尊为火神。因其有大功于民,能光融天下,帝喾便命曰祝融。祝融的后裔分为八姓,即 、董、 、秃、 、 、斟、芈,诸多史书均称为“祝融八姓”。
五、人口分布
罗氏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十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一千三百三十八万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左右。
湖北宜城为罗氏之发源地,后再往南迁,先由湖北襄阳迁至枝江,再迁至长沙,最后于汉景帝时在江西南昌繁衍成当地望族。
先秦时期,罗氏一直活跃在湖北、河南、甘肃地区。到楚文王时,罗姓族人向南进入湖南的汨罗县。秦汉时,罗姓已经播迁到江西南昌地区,一直到宋朝,罗姓在江西发展很繁荣,为江西的大姓。随后罗姓从湖南和江西向南进入两广地区,向西进入湘西和湘南,再向西进入川东、贵州、云南。到了唐朝以后,尤其在明朝,罗姓已经分布到祖国的大江南北,在广东、福建、四川等地得到了稳定的发展,清初罗姓进入了台湾。
宋朝时期,罗姓大约有3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4%,排在第五十二位。江西为罗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罗姓总人口的38.8%。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四川、安徽、湖南四省,占罗姓总人口的70%,其次分布于河南、福建、山西、广西四省,又集中了19%。全国形成了以赣皖湘、四川为中心的两个罗姓人口聚集区。
明朝时期,罗姓大约有7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75%,为明朝第二十四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罗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要快。由于罗姓主体早在秦汉时期已迁离北方进入江南地区,中国北方几次战乱对罗姓的伤害相对要轻。江西仍为罗姓第一大省,约占罗姓总人口的29.4%。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四川、湖南,这三省罗姓大约占罗姓总人口的49%,其次分布于福建、浙江、陕西、广东、甘肃五省,又集中了33%的罗姓人口。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南方迁移,其中向西北的移民也很明显。全国重新形成了湘赣浙、四川两大块罗姓人口聚集地区。
当代罗姓的人口已达1410多万,为全国前20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1%。从明朝至今600年中罗姓人口由70万激增到1400余万,增长达20倍之多,罗姓后人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罗姓人口增长率是呈上升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广东、湖南三省,大约占罗姓总人口的41%,其次分布于江西、云南、贵州、湖北、广西、重庆,这六省市又集中了38%的罗姓人口。四川居住了罗姓总人口的17%,为罗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云贵川渝、粤桂湘鄂闽赣两块高比率的罗姓区域。在近600年间,罗姓人口流动方向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南和东南的迁移,向西、向南的移民成为主流,同时也出现了向西北河西走廊的流动。罗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罗姓在长江以南地区是比较常见的姓氏之一。罗姓在云贵、川渝大部、粤桂、湘赣大部、福建西端,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达1.44%以上,中心地区可达3%以上,其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0%,居住了大约63%的罗姓人群。在海南、台湾、闽浙大部、湘赣北部、川渝北端、安徽南部、河南东南角以及西南角、陕宁南部、甘肃、青海东部、内蒙古西部和北端、黑龙江西北角,罗姓在当地人群中的分布比例在0.48%一1.44%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0.6%,居住了大约23%的罗姓人群。
六、家谱文献
湖南邵阳罗氏族谱,(清)罗朝扬等纂修,清嘉庆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
湖南长沙罗氏族谱二十二卷,首五卷、次三卷,()罗希佛纂修,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卷首第二册。
湖南浏阳、长沙罗氏二修族谱,首两卷,(清)罗华、罗位云等纂修,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册,今仅存卷首上、下册。
湖南浏阳、长沙罗氏三修族谱,(清)罗泰阶、罗寿仁、罗贞卿等纂修,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9年)丕振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
湖南宁乡、益阳罗氏重修族谱,(清)罗联俊等纂修,清道光七年(公元1872年)豫章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卷首。
湖南宁乡罗氏续修族谱,(清)罗光炳、罗隆俊等纂修,清道光七年豫章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卷首。
湖南宁乡罗氏八修宗谱,(清)罗斐成纂修,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卷首。
湖南宁乡罗氏九修族谱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罗庶丹、罗肿甫等纂修,六年(公元1917年)谕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卷首。
湖南湘乡罗氏续修支谱四卷,(清)罗汇唐罗文动罗湘南等纂修,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湖南上湘田心罗氏族谱七卷,首一卷,(清)罗大谱、罗大胄等纂修,清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明德堂木活印本一册,今仅存卷首。
湖南衡阳,湘潭六甲罗氏六修族谱,著者待考,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尊敬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遗训、寿序两部份。
湖南邵阳罗氏六修族谱,首一卷,(清)罗楚书、罗光黻修罗光昌纂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豫章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卷首。
湖南邵阳,祁阳铁塘罗氏八修族谱二十七卷,首一卷,()罗培晃、罗远湄等修罗基滋等纂七年(公元1918年)崇彝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册,今仅存第六卷、卷首。
湖南邵陵罗氏族谱首一卷,(清)罗玉峰修罗凌云罗家声等纂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卷首。
湖南邵陵罗氏族谱三卷,首一卷、末一卷,(清)罗伯定、罗伯谨等纂修,清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湖南新化罗氏重修族谱,首一卷,著者待考,清乾隆九年(公元1883年)新化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卷首。
湖南新化罗氏续修宗谱,首四卷,著者待考,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新化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卷首第一~四册,纪事至清光绪九年止。
湖南新化罗氏续修宗谱,首一卷,著者待考,清宣统年间新化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卷首,纪事至清宣统年间。
湖南新化罗氏续修宗谱首四卷,著者待考,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新化木刻活字印本二册,今仅存第八十八卷、卷首第二~四下册,纪事至清宣统元年。
湖南新化罗氏通谱二十六卷首一卷,()罗元鲲修、罗联焘等纂三十年(公元1941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正编卷首。
四川简阳罗氏族谱四卷,(清)罗元镒编,清光绪年间(公元1875~1908年)简阳罗氏祠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四川彭县罗氏支谱,()罗启聪等纂修,三年(公元1914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四川内氏族谱八卷,()罗懋昭等续修,年间内氏祠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一卷、第四卷、第八卷。
浙江上虞罗氏支分谱,(清)罗振玉等纂修,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董山罗氏宗谱辑略,(清)罗贵岑等辑略,清康熙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二册。
浙江慈溪罗氏宗谱十卷,(清)罗兆鹏等纂修,清乾隆年间木刻活字印本十册。
浙江慈溪罗氏宗谱三十五卷,首两卷,()罗贤赞等纂修,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三十七册。
安徽无为罗氏四修宗谱六卷,(清)罗鸿远等纂修,清同治年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
江西豫章罗氏重修宗谱,(清)罗宪通等纂修,明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木刻活字印本。
罗氏重修宗谱,著者待考,明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木刻活字印本。
罗氏庙事志七卷,(清)罗应鹤著,明万历年间木刻活字印本。
罗氏家谱,(清)罗万锦、罗万绣纂修,稿本。
七、郡望堂号
郡望
豫章郡:亦称南昌府、南昌郡。原为春秋时期的洪州之地,战国时期秦国置为九江郡。楚、汉之际置豫章郡,治所在豫章(今江西南昌),其时辖地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南朝陈时包有今江西锦江流域、南昌、清江、九江、历陵、彭泽、柴桑等十八县和两个候国,即今江西省北部地区。隋朝时期为洪州治所。唐朝以后又改为豫章郡洪州,后期曾改为钟陵县,再后又改为南昌。五代时期的南唐及明、清诸朝为南昌府治,明朝初期曾为洪都府治,其时辖地均为今江西省南昌市。
襄阳郡:东汉朝建安十三年戊子(公元198年)分南郡、南阳两郡各一部份置襄阳郡,治所在襄阳(今湖北襄樊襄城区),其时辖地在今湖北省襄樊市、南漳县、宜城县、当阳县、远安县等一带,治所在襄阳(今湖北襄樊襄城区)。
长沙郡:周朝即有该地,战国时期楚国始建郡,秦灭楚后承之,治所在临湘(今湖南长沙),其时辖地在今湖南省东部、南部一带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省全州市、广东省连县、阳山县等地。西汉改郡为长沙国,东汉仍改回为郡。
堂号
豫章堂:以望立堂。
尊尧堂:宋朝时候,豫章人罗从彦是大儒陈颐、程颢的再传弟子。他谨慎地遵守老师的教训,隐居不愿做官,传朱熹的理学,著有《尊尧录》。人们称他“豫章先生”。清朝人廖绍朱在《罗氏族谱序》中云:“罗氏之先系出周之罗国,厥后子孙以国为姓。汉大农令怀汉公(即珠公)肇迁豫章,世为豫章罗氏。”学者罗元鲲考证,罗珠“实为罗氏鼻祖,分布天下者皆其后也”,故豫章为罗氏郡望。豫章堂号源此。
八、字辈排行
大成谱派衍(全国通行班次)罗氏族谱字辈
旧派 珠公43世 <盛>字辈起
盛应实用君,成彦伯公叔;以之懋宪光,秉兴克允福。亨运会时来,贤嗣序昭穆;富有本 日新,德业世常录。
新派
忠孝全鸿烈,芳名振豫章。立朝荣甲第,奕世萃冠裳。理学家声远,英才国瑞长,灵礽同绍述,庆衍发麟祥。
湖南平江南江黄冈派
齐宋文宣宇,宗定永高庠。庇荫家庭立,宽宏宦宰良。庙廊膺帝宠,完产庆安康。主度宸宫廓,官寮守宪章。
山东菏泽罗氏字辈:“真梓世袍 文士自樊 思怀克秀 清明传玉永 衍述继续常 守正行大道 宗圣兆吉昌 本固恩德广 源修庆善祥 家风忠厚显 建业兴隆扬 友谊照全国 启承繁万乡 根基盘石定 同心辅鲁邦”。
湖南桑植、湖北仙桃、红花堤罗氏字辈:“季道伏存暹人宏大士万瑞嗣胤延世益昌启俊贤自承祖宗德文国福朝先荣显旌加远希绍永兴蕃”。
湖南安化罗氏字辈:“辰梦文兴绍远泰万天寿日祥光发鸿开俊彦正芳华贤才昌盛宗英拔慎守先贤烈昌隆代贵荣绵延敷善泽蔚焕益明新礼义贻来哲诗书训后人道高期立达教迪久同遵辅佐贻梁栋仪型重玉金辉煌馀藻采培植积兰芬麟瑞资钟毓鹏程庆允升源长咸锡福嘉运启崇英”。
湖南滦湾罗氏字辈:“教振家声大宜克笃茂本培元植基广泽迪惟前光恒崇先烈继序其荣宏开佑锡”。
湖北天门罗氏字辈:“楚用钦邦世显文方盛永吉祥士宝其昌功德远扬笃滇贤良赞绪丕美家道之光”。
湖北安陆罗氏字辈: “正大光明国修齐治平传昌家仁义礼信尊贤忠良华方万载世久增常和卫兴邦。”
重庆南川区水氏字辈:应汝祖宗庆,兴旺佐朝廷。正大光明远,洪先在高升。水强。
重庆城口县巴山镇黄溪罗氏字辈:国玉天心锡,家仁世泽隆,惟贤思自学,明道正直中。
湖南桑植城关镇罗氏(包括湖北仙桃、红花堤等地同族)的派次是:
季道伏存暹,人宏大士万,瑞嗣胤延世,益昌启俊贤,自承祖宗德,文国福朝先,荣显旌加远,希绍永兴蕃。
湖南安化罗氏(杞公)老派语共28字:
辰梦文兴绍远泰,万天寿日祥光发,鸿开俊彦正芳华,贤才昌盛宗英拔。
新派语共80字:
慎守先贤烈,昌隆代贵荣,绵延敷善泽,蔚焕益明新,礼义贻来哲,诗书训后人,道高期立达,教迪久同遵,
辅佐贻梁栋,仪型重玉金,辉煌馀藻采,培植积兰芬,麟瑞资钟毓,鹏程庆允升,源长咸锡福,嘉运启崇英。
湖南滦湾市罗氏派次为32字:
教振家声 大宜克笃 茂本培元 植基广泽迪惟前光 恒崇先烈 继序其荣 宏开佑锡
湖北天门罗氏所用派序为:
楚用钦邦世显文方 盛永吉祥 士宝其昌(罗钦顺立)功德远扬 笃滇贤良 赞绪丕美 家道之光(时新增)
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毛坝镇弹子村罗姓字辈:崇烈万世光启元怀远扬 鸿儒宣章德抡魁占贤良(罗翊声)
广东揭阳、棉湖、普宁、潮州罗氏所用派序为:国朝凤宣隐 克仕光恩文 邦端贞德裕 世绍礼义尊 尧舜宗英俊 孔曾道永存 天嘉明福善 万有继凳云 承平开泰运 先哲衍经论 益智连科捷 蓝田耀玉琨
湖北荆州公安罗氏所用派序为35字(罗荣):海大万庭文 于一之国士 宏才光祖德 诒安承先代 理学少书香 孝友家为政 功名卜永昌
重庆奉节罗氏所用派序为32字:
北京凤鸣 绍运天仕
元言联映 国远永启
祯祥瑞世 弘扬华夏
四维孔兴 豫章鼎盛
湖北鄂州(鄂城)舜隆公罗氏所用派序旧谱为32字,1994年重新续谱新派32字(罗俊):
旧谱:肇霖云彰定家安邦 元万正一大士文光 为(从)善必(有)福 修德永昌道生本立实茂名扬
续谱:继承祖志访贤效良延绵泽远训在义方才华俊秀 功勋辉煌与世同运长发其祥
贵州省思南县青杠坡镇罗氏字派(30字):
尚国正经纬,安民广茂开;
虞继显光恺,周宇扬旺仪;
古今相济美,世德久光明。
旧派为:国正天心顺(有用:庭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
注明:豫章罗氏 堂号:豫章堂 祖籍:今江西南昌
明朝朱洪时八大房分派天下有诗八句为记:
平地干戈闹如蛙,黄兵赶散隔天涯。 马福太守麒麟保,允服麒麟攀桂花。 一户分为千百户,百户分为万万家。 有人记得诗八句,是吾子孙永不差。
九、姓氏名人
罗凌甫,字乘,讳凌甫,号益,程政次子,他于周朝末叶复兴了罗国,头一个以罗为姓,并且重新集结了罗氏宗人,编纂了第一步罗氏家谱。
罗珠:字怀汉,号灵知,称大农令,又称洪崖先生,君用次子;黄帝108世孙,郐公四十一世孙。生于湖南浏阳,后徙豫章(江西南昌),卒于汉景帝丙戌二年九月十八日辰时,寿九十一,葬南昌新建县大平乡西山大岭山。为罗姓始祖。
罗居厚 ,字延相,号竭中,珠公长子,居西山。仕汉武帝时袭父爵大司农。
罗瑭 ,字公秀,号柏林,令恭公次子,晋太康时辟佐郡政,事详于传。
罗含,生于西晋惠帝元康二年(公元292年),卒于东晋简文帝咸安二年(公元372年)。 字君章,号富和,东晋衡阳郡耒阳县(今衡阳市耒阳市)人, 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地理学家,中国山水散文的创作先驱。
罗友:两晋时期襄阳(今湖北省襄樊)人,晋室南迁后深受器重,任襄阳太守。
罗企生:晋代政治家,豫章南昌人。多才多艺,曾任武陵太守,为官刚正为人忠直,“企生尽忠”为一代佳话,与其弟的罗遵生被世人称“忠孝一门”,是最早为罗氏赢得巨大声誉的人。
罗遵生,字永伯,均章公次子,罗企生之弟,仕晋为著作郎,事详忠孝传。
罗士信(595年―622年),汉族,唐代名将。
罗通:唐朝军事家,隋朝镇守辽东名将罗艺之孙,为唐抗击外敌立下赫赫战功,传下“罗通扫北”的佳话,赠封护国舍人,一生故事多编剧为中国各地方戏武戏表演,且广为民间道教立庙祀神至今。
罗隐:唐代文学家,余杭人。所作散文小品,笔锋犀利,鲁迅谓其所著《谗书》“几乎全部是抗争和愤激之谈”。
罗邺:唐代诗人,余杭人。有\"素有英姿,笔端超绝\"之誉,号“诗中虎”,为唐代“三罗”之一。
罗 荣,字政卿,原籍山西太原,仕唐,大历中封六州都督、招讨使,太太保,入播州,敕封播州侯。
罗从彦:宋代理学家,字仲素,号豫章先生,南沙剑州剑浦人,闽学四贤之一。
罗存:宋代画家,今河南开封人。喜作小景山水画,极有韵致,时人评价他的画作,“披图便知登高望远,鱼鸟往还,浩然有江湖之思”。
罗点:宋代政治家,江西崇仁人。官至代理兵部尚书。淳熙二年(1175)举进士第二名,即谓“榜眼”。初授定江军节度推官,受到漕运使赵汝愚的赏识,荐为太学博士。
罗辉:宋朝名将。洪德公(名字失考):理宗景定三年(1262年)壬戌科擢进士。仕湖北咸阳县令,升抚州太守、桂林太守,累官至朝善大夫。
罗贵,1086—1147年,字以达,别字天爵,号琴轩,南雄州学廪贡,赠吏部尚书。绍兴间,率珠玑巷38姓98户上千人南迁珠江三角洲一带,水陆日夜兼程,跋涉两月,终于避过灾难,各得安居乐业。传9子46孙,后裔播迁南海、顺德、番禺、东莞等地及海外诸国。人文蔚起,富甲一方。
罗良:元代名将,福建长汀人,在闽为福建省右丞兼广东道宣尉司使都元帅。后进封晋国公,镇守汀洲、漳州两府。
罗洪先:明代理学家,江西吉水人。为嘉靖八年状元,传承“王学”之说的儒学家。著有《念庵集》二十二卷,《冬游记》一卷。
罗伦(1431—1478),明代理学家、状元。字应魁,一字彝正,号一峰。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家贫好学。成化二年进士第一,授翰林院修撰,抗疏论李贤起复落职,谪泉州市舶司提举,次年复官改南京,居二年,以疾辞归,隐于金牛山,钻研经学,开门教授,从学者甚众。学术上笃守宋儒为学之途径,重修身持己,尤以经学为务。为文有刚毅之气,诗作磊落不凡,著有《一峰集》等。
罗牧:明末清初著名画家,江西宁都人。工诗文、书画,喜饮酒,善制茶。其画林壑森秀,笔法多变,水墨清润淋漓,画风深沉粗犷,是“江西画派”的创始者。
罗贯中:元末明初杰出小说家,今山西太原人。相传他一生作过“十七史”演义,现存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其中代表作《三国演义》(简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罗万化(1536—1594),字一甫,号康洲,明代上虞东关罗村人。6岁就乡塾,旁楼勿倾,万化不为所动。穆宗隆庆二年(1568)戊辰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升侍读。
罗聘:清代著名画家,为江苏甘泉(今江都)人。画人物、佛像、山水、花果、梅、兰、竹等,无所不工。其笔调奇创,超逸不群,别具一格,为“扬州八怪”之一。其子允绍、允缵,均善画梅,人称“罗家梅派”。
罗淇,清代上虞东关篁村人,康熙十七年(1678)武进士一甲一名,钦点武状元。当时西藏叛乱,清廷命罗淇为讨伐兵马大元帅,点齐兵马10万西征,征战一年有余,多次取得胜利。
罗泽南(1807年—1856年),湘军重要创始人之一,字仲岳,号罗山,一字培源,号悔泉,又字子畏。
罗大纲(1804—1855年),太平天国奋王,原名亚旺,梅州市丰顺县汤南镇新楼种玉上围/上围古寨人。
罗荣光,字耀庭,清道光十三年(1833)出生在乾城县(今吉首)鸦溪村。罗荣光任天津总兵镇守京津门户之大沽口炮台长达24年,被誉为“天下第一海防”。
以上资料为荀卿庠在网络收集整理,为宣传国学蒙学教材识字为主,了解家族历史为辅,更多资料、更多姓氏在收集中,欢迎建议与留言……
-----------------------------------
油画般的罗中立美术馆:不去佛罗伦萨也能看《大卫》
有人说,美术馆的建筑,能让人呼吸到建筑蕴含的文化气息,启发人用心灵触摸建筑,把人领入到一片艺术的新天地中。
四川美术学院学生毕业展
罗中立美术馆位于四川美术学院大学城校区,是重庆三大省级美术馆之一,也是重庆市最大的美术馆。事实上,大家口中的“罗中立美术馆”,包含了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收租院陈列馆和罗中立美术馆3个馆。
美术馆外,斑驳彩色的图案格外醒目,这是设计团队经过多次推敲的结果,决定用废弃的碎瓷砖做材料,来拼贴彩。
值得注意的是,用于拼贴外墙图案的碎瓷砖,全部是川美到各个工厂去收购的“废品”。把废旧的碎瓷砖贴出具有艺术气息的图案,川美学生也有其功劳。
墙壁上若干的漫画人像、变幻的云彩、黄桷坪的风景、罗中立的画都呈现在了美术馆的墙壁上,美术馆的外墙壁也成为了大家前往拍照打卡的最佳选址。
此外,世界著名雕塑家米开朗基罗《大卫》雕塑的原模青铜复制品屹立在该校美术馆旁。雕塑《大卫》是被称为“文艺复兴三杰”之一、著名意大利雕塑家米开朗基罗的代表作,其原作现收藏于佛罗伦萨美术学院美术馆。
在佛罗伦萨,还有两尊大卫雕像复制品安放在公众场所进行展出,一尊是米开朗基罗广场中央的青铜像,另一尊是市政广场大门前的大理石像,这三尊《大卫》雕像常年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前往瞻仰。
此次从意大利漂洋过海来到重庆的《大卫》,是原作的原模青铜复制品。它由意大利从事传统雕塑修复已有300多年历史的家族企业用原作原模翻制而成,这一原作模具始于1910年翻制佛罗伦萨米开朗基罗广场中央《大卫》雕像复制品时用到的模具。
来到川美的《大卫》雕像高5.5米,基座高1.88米,重达1200公斤,其青铜的材质和尺寸都与佛罗伦萨米开朗基罗广场中央的《大卫》雕像完全一致。
置身其中,仿佛漫步于一幅巨大的油画中。不管从哪个视角看,都能让人为之震撼。大卫的到来与罗中立美术馆交相辉映,浓厚的艺术气息给观瞻者提供了一个可以思考人生的氛围,让人能感受到艺术给这座城市带来的温度。
馆址:重庆市沙坪坝区四川美术学院大学城校区
开放时间:早9:00到16:30
罗中立成名作《父亲》和(母亲)~《春蚕》高清详解
罗中立 父亲 布面油画 1980年 222×155cm 中国美术馆藏
作品鉴赏
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指出: 中国文化既不是个人本位,也非群体本位,而是将重点放在人际关系上,以伦理或关系为本位。中国传统文化肯定个人的价值和重要性,但这一“个人”并非西方近代的权利和理性的主体,而是一个具有价值自觉的道德主体,而这一主体对于群体而言又是非“主体性”的,他的道德价值必须在人伦秩序之中才得以实现。狄百瑞把儒家的这种个人意识看作是有别于西方个人主义的一种特殊的“人格主义”,“它肯定的是在社会、文化过程中得到塑造与成型的强烈的道德良知,其极致便是在天人合一之中达至自我实现感”。在结束这段特殊的时间里,中国要想形成现代的个人观念必须首先找回道德的个人,因为这才是中国文化的栖息之地。作为道德载体的个人将重新找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士大夫的理想,在之后西方思想的影响下,道德的个人会成为中国社会的知识分子的重要来源。而从社会凝聚的方式来看,时期的中国是依靠政治的理想和手段实现的,其特点是集体主义的、意识形态的。结束从某种意义上预示着意识形态的解体,尽管这种解体是缓慢的,但是个人必须寻求社会行动组织和凝聚的准则,回到道德中合乎情理,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为后来中国思想观念受到冲击和震动而转型起到了缓冲的作用。“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道德是一种对生命的态度,表现出来就是对生命的同情,满怀同情心地对待所有的生命,才是道德。是基于同为生命的一种,相互之间感同身受,彼此充满感情地爱护体贴。从这角度来说,伤痕美术的起点政治个人道德的起点,而接下来的乡土美术则在具体化个人和人道主义的道路走得根据深远,不同于歌颂莺歌燕舞的生活的50年代和的美术作品,乡土美术从人道主义的观念出发,比较客观地描绘农村中的真实存在,不回避现实生活中落后的一面。和期间流行的“高大全”的表现模式相比较,乡土美术具有“小苦旧”的特点。小是指题材小,人物地位小,是普通的农民;苦,是指他们的生活状况苦;旧,是指环境和面貌旧。与伤痕美术中抽象的个人相比,乡土美术的独到之处在于其再现了一个真实的生活空间,“父亲”那暴跳的青筋、刀刻般的皱纹、从细小的毛孔里渗出的汗珠,以及干裂焦灼的嘴唇;藏民那朴实的衣饰、慵淡的眼神、随意排放的器皿和平实的构图已经将美术中的人文关怀和生活结合在了一起。
《父亲》一画是在美国画家克洛斯巨型肖像画的启发下,采用照相写实主义手法画中国的一位普通的,贫困的,苦涩的老百姓,人物的形象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老年农民形象,老人枯黑,干瘦的脸上布满了象沟壑,又如车辙似的皱纹,深陷的眼睛露出了凄楚、迷茫又带着恳切的目光,象是在缅怀过去,又象是在期待未来,让我们感受到那牛羊般的善良目光的“通视”。干裂、焦灼的嘴唇似乎已被封干许久,仅剩一颗门牙的嘴里不知饱尝过多少的酸、甜、苦、辣,犹如耙犁一般的破伤的大手捧着一个破了又被重新锔起的粗瓷碗在喝水,细小毛孔里渗出的汗珠不知已滑落多少,稀疏口胡须,还有那象征着悲剧色彩的苦命痣,都无不打上了他艰苦劳动,生活悲惨的烙印,站在这幅巨大的肖像画面前,使人们感到了他身上特有的烟叶味,感到他的肌肤在抖动,他的血液在奔流,叫人们思考,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激起广大观众的共鸣面对《父亲》,使我们感到这是一个饱经沧桑,却又永远对生活充满希望、期待,有着乐观精神和坚韧的奋斗力的普通老农民,在他身上汇集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的百折不屈的创造力,这种强烈的视觉效果在观众的心中产生的是一股平凡而又伟大的情感,是憾人心魄的,正是罗中立毫不遮掩的把农民的“丑”真实的表现出来,才使得“父亲”的形象更加真实可信、有血有肉。
罗中立 父亲 局部
《父亲》不论是在题材内容上,还是在形式语言上,都有革新的意义,定是在特定的社会条件、政治气候下的产物,尤其是在80年代初期,社会处于变革时代,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主体意识开始觉醒,艺术的表现意识深化,这就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客观的环境。反映在艺术创作上,艺术家开始对周围身边的琐事及普通人民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改变了以革命领袖为主要描绘对象的创作方法,《父亲》就是在这样一个良好的氛围下应运而生的,构图饱满,色彩深沉富有内涵,容貌描绘得极为细腻、感情复杂、含蓄、主体形象没有被细节的刻画所影响,反而更加突出,这不仅是形式的创新,而且是主题思想的突破,显示出了画者的魄力与勇气,《父亲》开辟了刻画普通农民的复杂性格和表现内心思想的新领域,给80年代的艺术界以巨大的震动,使人们开始思考过去、当下、未来,有人说《父亲》的形象不是某一个农民的父亲,而是中国经历十年浩劫的八亿农民的父亲,也是当代中国农民的形象,这个形象所体现的力量,是支撑我们整个民族,整个国家从过去走向未来的伟大力量,这个形象有很大的概括性,又有巨大的包容性,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是《父亲》一画也反映了他构思中矛盾,他想要歌颂,赞美中国劳动人民的美德,却又对农民身上附着的封建意识感到可悲,所以画面上的农民脸上又笼罩着一丝愁云,所以说《父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特征,它不仅具有美学价值,还具有社会学价值的伦理学价值。《父亲》更象一座纪念碑,屹立在那个年代的人们的心中。
罗中立 父亲 局部
看到这幅油画,让每位读者的印像中充满了这位纯朴的农人,不禁让我感怀,这也许是作者对父亲及终年耕作土地的默默感恩。鲜明的影象总是能一下射入脑海,于是撞击到心灵的某个部位,久久不能释怀。第一次看到罗中立的油画作品《父亲》,中国农民的形象就开始在我心中定位。面朝着的黄土,背朝着的天,混着泥土的汗水,深邃不见的眼,这就是作者要表达的农民一生的缩影。自油画作品《父亲》出世至今,对它的好评从未间断,人们对画中的各部分索取得淋漓尽致,让农民的儿女能涌出泪来,让人们浮躁的内心肃然起敬,这是属于农民个人的魅力,更是这幅油画给我们带来的一种无形的力量,是“不问收种,只问耕耘”的特殊情感,是这一生贡献给土地的有力证明!
显然,我们能从画和题目中知道画中人的两个身份:农民和父亲。他是一位农民父亲。父亲为了儿女的奔波是一种无私的奉献,农民父亲为了儿女的耕作是一种血泪的劳苦。我注视画中的这位农民父亲,日光强烈照射下的脸都能反射出光来,我愈发觉得这张脸像一张明镜,照映着我们的心,明镜中仍有深深的裂痕,那是春下秋冬的风雨无阻,那是冷暖不知的岁月旅途。是的,这是父亲,农民父亲!指甲里还存有脚下的泥土,眉梢上还挂有灰色的汗珠,碗中有水已经发黄却泛起金光,笑得不知所措甚至有些麻木,就这样,感动得我们一塌糊涂。
罗中立 父亲 局部
这样一幅优秀的油画作品,将作者的才华无疑地展示出来,在中国的油画史上默默筑起一座里程碑。作者抛给我们一张父亲的脸,写实的手法与细腻的刻画竟然让读者看懂了神与神的相通。丰子恺说:“艺术鉴赏时最先由感觉,其次动感情”。我觉得,还有最后出感悟。这幅伟大的作品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已经不仅仅是父亲的形象,不仅仅是农民父亲,而是这片土地的儿子,祖辈曾经洒满血汗的这片土地,是否会有后来人依然继承这样的“父亲”,随着时代浪潮的涌入,是否还有人安心于去做这样的“父亲”,我想,这是我们当今应该引起的对二十年前这幅《父亲》的思考。作者深谙农民的困苦,懂得农民的欢乐,更理解农民的需求。《父亲》能够激起我们对于人民由衷的热爱、赞美和强烈的责任感,激起我们发自内心的感情波澜,而不只是一声悲天悯人的长叹。艺术融铸入人们的思想感情之中,深刻地表现出中国农民的力量和希望。命运给予他为土地的兴衰而抗争的责任,命运同时也给予他为家庭的成败而打拼的勤奋,命运给予父亲善良的心,纯朴的情,与世无争的信念,在阳光下晒得那么自然黝黑的皮肤。即使这一生没有受教育的机会,也从未有一声嗟怨,只要看到那秋日阳光下大片大片的金黄,微笑就一年一度地涌上心田。
罗中立 父亲 局部
作者这样鲜明的艺术语言堪称惊世之笔,心底波澜暗涌,聆听内心的震撼,是作者笔下“父亲”的呼应,不用更多的语言便能随时嗅到浓重的乡土味道。罗丹说:“像在艺术领域的其它部门一样,诚挚是唯一的法则”。诚挚的作者创造了诚挚的父亲,赋予作品强大的生命力,不禁让人感叹艺术价值可以如此之高,如此之深刻。当我们凝视一个阳光下的慈父时,它的意义已不仅限于农民的力量所在,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它已经涉及了人类灵魂的象征。
也许《父亲》那破了又锔起来的粗瓷碗,早已放进历史博物馆,今天面对《父亲》,我们仍能领受一种逼人的烧灼感。那张被疲劳所摧残,被太阳所炎晒而布满皱纹的脸,将是我们无法忘却的脸,他是你我精神上共同的父亲,也是中华民族沧桑历史的见证。《父亲》点燃我们心中沉积已久的热情,无论是作者的创造,还是读者欣赏,都是赋予艺术的伟大使命。
《春蚕》姊妹图(母亲)
罗中立 春蚕 保利2014春拍 成交价4370万元
作品鉴赏《春蚕》
罗中立的《春蚕》以3883万元人民币的高价成交,这到底是一幅什么样的作品?谁买走了它?为什么值这么多钱?近日,《春蚕》的作者罗中立、现在的收藏者龙美术馆等分别接受了晨报的专访,为你揭开《春蚕》画作的前世今生。
《春蚕》的前世今生
1980年,还是四川美术学院学生的罗中立创作《春蚕》。
1980年罗中立创作的《父亲》获得了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的金奖,在这之后,罗中立决定延续《父亲》这一题材,最终创作了《春蚕》等一系列作品。罗中立告诉记者,“《春蚕》其实就是《父亲》的姊妹篇,也可以叫做‘母亲’。”
罗中立 春蚕 局部
20世纪80年代初,《春蚕》赴美展出。
《春蚕》创作完成之后,同样受到了美术界的关注。上世纪80年代初,《春蚕》参加了中国美术家协会组织的一个到美国的展览,但这张作品就再也没从美国回来。“我自己都不知道这张作品到哪里去了,应该是被美国的收藏家收藏了。”罗中立回忆到。
1985年,艺术家蒋铁峰收藏《春蚕》。
据香港佳士得提供的资料显示,1985年,美籍华人艺术家蒋铁峰从美国明尼苏达州的芬格赫画廊收藏到了这幅作品,而在这之前,这幅作品由一直由美国私人收藏家收藏。
20世纪80年代末,罗中立复制《春蚕》。
“在那个展览之后的几年,《春蚕》这幅作品都一直不知所踪,学校就让我再复制两幅。”罗中立告诉记者,复制的两幅作品,其中一幅由台湾著名收藏家林明哲收藏,“而另一幅在我本人手中”。
罗中立 春蚕 局部
2013年,《春蚕》被龙美术馆收藏。
今年,蒋铁峰将《春蚕》委托给香港佳士得进行拍卖,11月23日晚,龙美术馆在香港佳士得以3883万元人民币的高价竞得该件作品。
“700万”“2000万”……在2013年11月23日晚的香港佳士得秋季拍卖“亚洲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晚间拍卖”专场中,来自四川美术学院院长罗中立的作品《春蚕》开拍,当拍卖师报出700万港元的起拍价后,现场直接有买家加价1300万港元,喊出了2000万港元的高价。
最终报价一路走高,以4300万港元的价格落锤,加上佣金等最终成交价高达4940万港元,折合人民币3882.84万元,创下罗中立作品拍卖的最高纪录。
罗中立 春蚕 局部
创作者罗中立:《春蚕》卖多少钱和我没关系
“我也是后来听别人说《春蚕》卖了这么多钱,但是跟我一点关系都没有。”听到记者要采访关于他的作品拍出天价的事,罗中立笑着告诉记者:“这么多年这件作品都不知道倒手几次了,我也是现在才知道这幅作品的下落,所以说卖多少钱跟我没任何关系。”
《春蚕》是《父亲》姊妹篇
创作于1980年的《春蚕》,与罗中立著名的《父亲》是同一时代的作品。“其实《春蚕》就是《父亲》的姊妹篇,也可以叫‘母亲’吧,我就是想表达一种对母亲的感情。”罗中立给记者介绍,当年完成《父亲》后,他想要继续延续这一题材的创作,便画出了《春蚕》、《苍天》、《金秋》和《祈》等一系列作品。
“《春蚕》描绘的就是传统中国农耕社会里男耕女织的分工,用‘春蚕到死丝方尽’来表现一位母亲形象。”罗中立介绍,《苍天》画面中是一位站在风雨中男人的背影,《金秋》就是一位老人在吹唢呐,而《祈》则是一位老人正在烧香祈祷。
罗中立画完《春蚕》后不久,这幅作品就参加了中国美术家协会在美国举办的一个展览,但那个展览之后,罗中立也再不知道这幅作品的踪迹。罗中立告诉记者,“所有我重要的作品我都知道在哪,比如《苍天》现在被林明哲收藏,《祁》在美国,但就是《春蚕》我一直不知道下落。”
罗中立春蚕 香港佳士得2013秋拍 成交价4940万港元
《春蚕》其实有三张
可能有观众还记得,2010年四川美术学院70周年校庆在重庆举办的《山艺术川美收藏展》,以及2012年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山川蒙养20年———山艺术文教基金会川美艺术作品收藏展》,都有一幅名为《春蚕》的作品展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其实此《春蚕》非彼《春蚕》。据香港佳士得提供的资料显示,此次拍的《春蚕》是由美籍华人艺术家蒋铁峰送拍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罗中立给记者解释到,在《春蚕》出国展出后一直不见踪影,在上世纪80年代末学校又让罗中立再画了两幅《春蚕》,作品的构图和画面与首次创作的《春蚕》并无两样。“现在这两幅《春蚕》,一幅是由林明哲收藏,而另一幅在我自己手中。”
而此次上拍的《春蚕》,是美籍华人艺术家蒋铁峰在1985年从美国明尼苏达州的芬格赫画廊购买的,并一直收藏至今。而现在《春蚕》的收藏者则变成了上海龙美术馆。(来源: 重庆晨报)
望 网友评论!
画家简介罗中立,1948年出生,重庆市璧山县人,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艺术家,教育家,四川美术学院原院长 。1984年晋升为副教授,同年赴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研修,1986年3月返校。1993年晋升为教授。现任中国当代艺术院院长,全国人大代表,享受国家政府津贴的专家,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油画协会副主席,重庆市美术家协会主席、重庆市文联主席。1997年被评为文化部百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1998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画家笔下的劳动之美
【新中国美术70年】
作者:王朝刚(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副主任)
劳动是创造财富、推动发展的主要方式,勤于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新中国成立70年来,众多艺术家以绘画的形式热情颂扬劳动的价值和劳动者的精神。“五一”国际劳动节即将到来,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些以劳动为主题的艺术作品,以此向广大劳动者致以崇高的敬意。
唱响明天——打造千年雄安(油画·草图)马佳伟
引来黄河水陕北变江南(水粉画)任之玉
九州无事乐耕耘(中国画)徐悲鸿
驼铃响过毛乌素(油画)白亚林
选种(油画)常勇
粒粒皆辛苦(中国画)方增先
扬(油画)庞茂琨
鼓足干劲(油画)董希文
大建设时期的与张力
新中国成立后,广大劳动人民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一大批描绘劳动场景和劳动者形象的绘画作品应运而生。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召开了表彰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以及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大会,在全国掀起了向劳模学习的热潮。同年,中央美术学院发起了为劳模画速写的运动,吴作人的油画《特等劳动英雄李永像》在此背景下诞生,并受到徐悲鸿等业内专家的赞赏。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大批表现壮阔劳动场景的绘画被创作出来。如表现北大荒垦荒建设的詹建俊的《起家》和汪诚一的《远方来信》,表现十三陵水库建设的王式廓的《十三陵水库》、艾中信的《十三陵雷雨》,以及描绘妇女劳动者的王文彬的《夯歌》等。《起家》描绘了北大荒青年初到边疆安营扎寨的场面:满目的荒草,乌云密布,行李散放一地,一张用来支帐篷的白帆布迎风飞扬。恶劣的环境更加衬托出青年拓荒者坚韧不拔的力量和战胜一切的斗志。而《夯歌》则刻画了一群勤劳的妇女边唱歌边打夯的火热场景。画面中山脊横向起伏的线条与主体人物辐射状的构图形成极具张力的视觉效果。阳光明媚,笑容灿烂,劳动者身上散发出耀眼的光芒,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妇女劳动者的典型形象。
同样展现劳动力量与的还有潘仕勋的《我们走在大路上》、王霞的《海岛姑娘》、刘文西的《祖孙四代》、朱乃正的《金色的季节》、陈衍宁的《渔港新医》、杨之光的《矿山新兵》、刘国枢的《县委书记》、魏传义的《歇晌》等等。作品《县委书记》中,人物手持烟杆,脚穿草鞋,披着衣服,在昏黄的油灯下凝神思考,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典型的作为普通劳动者的基层干部形象。据作者介绍,当时为创作此画,他深入巴县、荣昌与几位县委书记同吃同住同劳动,画中的主角便是几位县委书记的缩影。
历史的沉思和浪漫主义的情怀
1977年恢复高考,一大批下乡知识青年回城参加高考并进入艺术院校。改革开放带来新的春风,同时也引发了画家们对历史和生活的沉思。罗中立的《父亲》来源于除夕之夜一个守粪老人的形象:满脸沟壑,肤色黝黑,沁满汗珠,胡子拉碴。作者用巨大的尺幅、纪念碑式的宏伟构图塑造了一个饱经风霜的父亲一般的农民形象,背后是金色的麦子,老人粗糙的手里拿着一口盛水的土碗,这是一个时代的记忆。除此之外,表现下乡知青和农村生活的还有王亥的《春》、王川的《再见吧,小路》以及何多苓的《春风已经苏醒》,陈丹青的《西藏组画》则描绘了藏族劳动人民的淳朴与勤劳。
当然,改革的春风也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情怀。王大同的《雨过天晴》以清新明快的色彩描绘一个身着白衣的年轻姑娘倾斜着身体站在木凳上,擦拭雨后玻璃窗上斑驳的雨水。透过玻璃,是一片朦胧的湖光山色,寓意改革开放的万象复苏,激发了一代人萌动的心灵。
龙全的《基石》则是表现一个坐在条石上的青年采石工劳动歇息的场面。作为背景的条石交错支撑充满画面,健壮的青年和挑石用的竹棒构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皮肤的质感已经融于满是粗糙石头的背景,坚实的力量之下不失情感的温度。
詹建俊的《潮》塑造了一个在涌动着绿潮的原野上的充满信心的青年农民形象。仰视的构图,迎风而立的劳动者,展现着气吞山河的劳动魄力,这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变革的缩影。
庞茂琨的《扬》用古典主义的方式刻画了一个彝族女子洒下玉米粒的温暖一刻。灰绿的背景衬托金色的玉米粒,粮食意味着生命的延续。细腻的笔触惟妙惟肖地呈现出女子劳动的身形和自然祥和的神情。这是一首关于劳动和收获的赞歌,连时间也被凝固下来,传递着一种静谧永恒的美。
王宏剑的《阳关三叠》刻画了民工潮的场景,黑压压的人群构成很低的地平线,天空微亮,一抹阳光刚好照在路牌上,晨月依然高悬,舒朗的天空正好对比密集的人群,人群渐渐醒来并开始寻找各自的方向,迎接新世纪的到来。
劳动者的崭新风貌
进入21世纪,艺术家们更加关注生活的真实体验,着眼于劳动者的日常。忻东旺的《早点》的绘画灵感源自他在天津每天路过的早点铺。画家用细腻的笔触,生动地表现了劳动者开工之前吃早点的情形。作品赋予了极其平凡的人们以强烈的人文关怀。忻东旺在描述《早点》时这样写道:“我总有一种莫名的感动,感动于这种因地制宜和不屈不挠的生活气氛,感动于人们那种满足踏实的神情。……无论如何,这里吃的是气定神畅、六腑俱安,接下来的是新一天的开始,每个人都将迎着阳光和面对困惑,而这一切都已在人们未放下碗筷时夹杂在饭菜中。”
李晓林的作品《开采光明的人》用三联画的形式塑造了工作中的矿工形象。画家利用色粉画的特点,来表现矿工被粉尘“包裹”后产生的视觉冲击力。画面色彩凝重单纯,把工人被粉尘熏黑又在灯光的映照下所产生的斑驳效果刻画得淋漓尽致。劳动环境虽然艰苦,人物却露出乐观的笑容,呈现出劳动者的坚韧性格。
郑艺画了一系列守望乡土的画作,其中《天问》刻画了一位穿着质朴的农民借着木梯爬上房顶并仰头观望的一幕。有趣的是,作者故意让画面定格在主人公踩在高于房顶的一梯并又继续往上攀爬的动态,质朴而浪漫。作品取名《天问》,仿佛在观望那个看似熟悉而又宏大神秘的天空,用充满好奇与理想的眼睛寻找生活的未来。
陈树中的《野草滩——端午粽香》采用勃鲁盖尔式的场景构图描绘端午时节的傍晚,农民开始收工回家,妇女和孩子包粽子的温馨场面。画中有意夸大了果实、器具的体积,形成一种戏剧感和朴实的北方乡村气氛。作品通过对生活美和诗意的挖掘以及耐人寻味的乡土气息来表达对普通劳动者的关注。陈树中在接受采访时说:“如果问是否有一种力量推动我向前走,是有的,那就是‘根’和‘家园’的力量……我的情感之根就是我对家园——不仅是我自己的家园,也是全人类的家园的思考、眷恋、回忆、幻想、期盼、诠释、演绎。”
“棒棒”是重庆市井农民工的别称,他们手持用于挑重的棒棒,游走于山城的每一个角落,做一些临时和零散的工作。刻画他们的作品很多,如表现劳动间小憩的赵晓东的《一支香烟》、以民工形象为素材的王世民的《山城街头的棒棒军》和沈桦的《民工NO.33》都是其中优秀的代表。这些作品中的民工,在城市里用点滴汗水积累着幸福,创造着未来,谱写着劳动的价值,平凡而伟大。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信息快速增长的新时代,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只有掌握了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才能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财富。由此,大量描绘新型劳动者的作品闪耀出全新的光彩。魏占峰的《航天人》、庄园的《工作中的一次谈话》、王兆伟的《中国梦——坚守科技前沿》、白晓刚的《取土样的研究员》等作品,或是直接描绘劳动者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用知识与创新能力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或是细腻刻画劳动者的形象,讴歌其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观众不仅能在这些作品中欣赏艺术之美,更能感受到时代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的点滴变化。
当前,我们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每一位建设者都要“撸起袖子加油干”,用智慧和劳动来实现新作为,展现新气象,创造新辉煌。劳动带来收获和幸福,劳动者的光芒也将永远璀璨。
《光明日报》( 2019年04月28日09版)
带孩子来重庆,一定要来打卡的罗中立美术馆
#头条创作挑战赛#
你知道吗,在重庆有一个造型非常特别的美术馆——罗中立美术馆,位于沙坪坝大学城,四川美术学院大学城校区,是重庆三大省级美术馆之一,也是面积最大的美术馆。
美术馆的外墙是用上万的废弃彩色瓷砖拼接而成的,非常有特色。
军哥去打卡的时候美术馆正在展出重庆本地“川美写生三剑客”翁凯旋、侯宝川、梁益君173件风景画作品展。
美术馆免费参观,可以在门口扫码进行现场预约,刷身份证入场。军哥没带身份证说了一下也放进去了。展览馆还是比较大,有好几层楼。
美术馆对面就是大学生的后花园——熙街商业步行街,街区里面拥有大大小小的诸多宝藏商家,都是深受大学生们喜爱的,各种美食也特别多,因为都是针对学生党,所以大都物美价廉。带着孩子逛完美术馆一定要在这里吃个饭。
熙街到了周末晚上更是人山人海,各种摆摊娱乐项目数不胜举,还有不少校园歌手及乐队在露天演唱。可以好好感受一下大学生的校外生活,做为一个周末打卡遛娃的好去处。
带孩子来重庆,一定要来打卡的罗中立美术馆
#头条创作挑战赛#
你知道吗,在重庆有一个造型非常特别的美术馆——罗中立美术馆,位于沙坪坝大学城,四川美术学院大学城校区,是重庆三大省级美术馆之一,也是面积最大的美术馆。
美术馆的外墙是用上万的废弃彩色瓷砖拼接而成的,非常有特色。
军哥去打卡的时候美术馆正在展出重庆本地“川美写生三剑客”翁凯旋、侯宝川、梁益君173件风景画作品展。
美术馆免费参观,可以在门口扫码进行现场预约,刷身份证入场。军哥没带身份证说了一下也放进去了。展览馆还是比较大,有好几层楼。
美术馆对面就是大学生的后花园——熙街商业步行街,街区里面拥有大大小小的诸多宝藏商家,都是深受大学生们喜爱的,各种美食也特别多,因为都是针对学生党,所以大都物美价廉。带着孩子逛完美术馆一定要在这里吃个饭。
熙街到了周末晚上更是人山人海,各种摆摊娱乐项目数不胜举,还有不少校园歌手及乐队在露天演唱。可以好好感受一下大学生的校外生活,做为一个周末打卡遛娃的好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