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的起源(农历的起源和创始人是谁)

农历到底有多强?一文读懂农历!我们真的应该好好重视它了

你现在看到的是一张非常普通的2023年日历,它包含两套日期记载系统,一个是公历(阳历),一个是农历。

不难发现,农历的日期记载不太显眼,这是因为现在中国的主历法是公历(阳历),而农历只是作为一个副历法存在。

然而,整个日历中除了那些较大的关于日期记载的阿拉伯数字之外,其它所有内容都来自农历,包含节气,属于什么年,以及每一天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等民俗习惯。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农历,为什么它能够包含这么多的信息,这些信息又是否科学,以及它为什么只是作为副历呢。

很多人把农历当作阴历,但其实农历并不是阴历,它是阴阳合历。

人类使用的历法一般情况下只有三种,阴历,阳历,以及阴阳合历。

阴历的制历原理就是月亮的圆缺周期,阳历则是地球的公转周期,阴阳合历自然就是把两个结合在一起。

在肉眼探索自然的年代,月相变化相对来说是比较好观测的,所以包括中国在内的几乎所有古文明最早推行的历法,都是阴历。

古时候的中国人,把完全看不到月亮的那天称作朔日,定为初一,而月亮最大最圆的那天称为望日,定为十五。

一个朔望周期要么是29天,要么是30天,但是你可能还记得,月球的公转周期只有27.32天,怎么圆缺周期会多出两三天呢。

这个其实和地球的公转有关系,因为地球公转,地球相对太阳的位置一直在发生变化,最终导致在地球上看到月球的运行周期其实有29.5天。

虽然月球的朔望周期不是整数,但是通过一个周期多一天,另一个周期少一天,两个周期就可以完美协调。

所以用阴历记录日期是完全没问题的,不记得日期的时候抬头看看月相就好了,但是它无法反馈四季变化,这对于需要农耕的文明来说就不够用了。

现在我们知道四季变化是因为地球绕太阳公转的活动周期造成的,但古人不知道,他们只能通过观测大自然的周期性变化来确定,这便是最早的阳历。

在古希腊,人们通过尼罗河的水位周期性变化,根据泛滥、退水和枯水,把阴历分成三个部分,也就是三个季节。

古代中国人则更加高明,我们最早是通过星象变化确定了四季,这样测量的结果精度明显会更高。

他们主要观察的就是北斗七星,因为地球的公转和自转,北斗七星在一天的不同时刻,以及一年的同一时刻所在的位置和亮度都会有所不同。古人根据初昏时,北斗七星斗柄朝向确定了四季

到了这里,我们日期中年、月、日的概念就都已经出现了,四季变化的一个周期就是后来的年,而月亮圆缺周期就是后来的月,天黑天亮便是日。

我们前面提到过现在的农历相当于是阳历的副历,其实在中国的传统历法中,阳历基本都是作为阴历的副历在使用的,只是它不叫阳历,而是叫节气。

现在我们都知道一年有24个节气,农历的每个月都有两个节气,本质就是在阴历中提示节气,和现在我们日历本上阳历日期提示农历日期基本一样。

节气反应的就是四季变化,其目的是指导农耕,我们前面提到过,记录四季变化的本质就是阳历。

虽然最早的节气并不是直接根据地球公转确定的,但是它所反馈出来的信息就是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不同位置。

二十四节气肯定不是同时确定的,最初它只有两个节气,冬至和夏至,因为这两个节气是最好观察到的,只要在地面立一个杆,看它的影子变化情况就可以了。

当一年中杆子的影子最长时,就说明是冬至了,最短就是夏至,有了冬至和夏至,春分和秋分自然而然就出现了,再对半分一下就好了。

为了更加方便指导农耕,随着时间推移,其它节气也相继出现,第一次囊括二十四节气的历法是西汉时期的太初历,这便是最早的农历,它既能体现阳历的内容,也体现了阴历的内容,所以从农历诞生开始,它就是阴阳合历。

不知道你发现问题了没有,阴历一个周期要么29天,要么30天,而阳历或者地球公转一个周期有365.242天,两个怎么弄都无法整除,这样随着时间推移的话,肯定会出现冬夏倒置。

古代制作历法的人,其实在长期观察中也发现了这一点,历法日期和观测现象随着时间推移就会越来越不一致,为了让两者保持一致,从古至今使用的都是置闰法,通俗地说就是把日期给人为的加上,或者减掉。

对于农历来说,阴历部分一年是12个月,大小月穿插,一年下来总共有354天,比实际阳历差了10.242,所以每隔两三年就要来个闰月,来把少掉的日期给加上,让冬天还是冬天。

至于闰哪一年的哪一个月,其实现在也是有国家标准的,就是“定冬至无中气置闰法”。

正常情况下一个农历月有两个节气,月中之后的那个节气就是中气。

简单地说,当两个冬至之间有超过12个完整农历月的时候,这一年就是闰年。

在闰年,肯定至少有一个月是没有中气的,因为两个冬至之间总共就跨越了11个中气,那么没中气的这个月就不是一个完整的月,它就称作闰月,而它的名称是根据它前一个月来定的。

比如今年是闰二月,那么就是2月之后的这个月没有中气,它是闰月,而名字沿用前一个月,就叫作闰二月。

我们可以看下:本该属于闰二月的中气谷雨,到了3月初一去了。

有了置闰法则之后,其实即便古人不是直接观察到地球的公转周期,但是他们得到的一年的平均时长和地球公转周期已经高度重合了。

从周朝开始,我们的历法就是采用平年12个朔望月,闰年13个,大月30天,小月29天,只要当时的置闰规则合理的,那么800的年周朝历史里,其历法总天数和800个恒星年的总天数误差不会超过0.2天。

当然,古人的观察手段比较粗糙,置闰规则很难不离谱,但他们也可以经常调整,保证不出现冬夏倒置,这样短时间内误差都不会太大。

好了,到了这里,我们应该已经了解到农历的一些基本规则设定了,但是我们还没有回答前面抛出的问题,农历提示的那些信息到底有没有依据。

这就要说到农历中最有意思的部分了,循环。

农历指导农耕,或者说它的强大部分,现在来看确实是没多少意义了,因为中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气候差异巨大,二十四节气指导农耕最多只适用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并不能代表全国,而且我们现在的气象观测比古代是更加先进了,不太需要依托农历。

这可能是农历现在被当做副历的原因之一,当然更重要原因是,使用公历更方便和国际接轨。

但无论如何,农历绝对是世界上从古至今,最美,最讲究的历法,其中的循环对称,阴阳协调,对周围事物的反馈,没有一部历法是这么全的。

从古至今,农历沿用的都是古老的干支纪年法,相传这种纪年规则可能在夏朝的时候就出现了,古人通过星象观察,总结出十天干和十二地支,至于具体怎么得到的,以后有机会我们再专门出一期。

天干和地支各自都有一半是阴,一半是阳,在干支纪年法中,天干和地支两两组合,但是必须阴配阴,阳配阳使用,所以总共得到60个组合,就像这样(下图),这就是六十一甲子的由来。

在古人的思维中,日期就像是现在的数学中缝9进10一样,缝30日进入月,缝12月进入年,而年的更大单位就是甲子,60年等于一甲子。

但是甲子之后就没有更大单位了,进入循环。

所以,在农历中其实是没有2023年这样的概念,无论是哪一年,它都是取自六十甲子中的一个,比如今年就是癸卯年。

另外,2023年是兔年,这样的说法也不对,生肖是搭建在六十甲子上的,因此正确的说法是癸卯兔年,所以如果你的孩子是今年1月1日到1月22日出生的话,他不属兔,属虎。

其实,也正是这种周而复始的循环,赋予了农历上“宜避”的意义,因为循环在古人眼里意味着周遭事物的再现,此时此刻,在过去都应该曾发生过。

不过,这种添加了“宜避”信息的一般都是被称作黄历,它是在农历基础上发展来的,以前大部分人家里挂的都是这个日历本。

简单总结一下,农历的全,是它包含了周遭一切的循环规律,昼夜的变更,月相的切换,四季的变化,以及更长周期的星象变化,地球历史上没有一部历法是这样去设置的。

我们现在主要使用的阳历,它其实只包含了地球公转周期变化,也就是四季变化,它连月的概念其实都没有,所以阳历的日期和月亮圆缺没有半毛钱关系,阳历可以是10个月,也可以是13个月,只是因为一些历史文化渊源,导致它正好是12个月而已。

如果要问记录月球的运动是否有意义,那答案是肯定的,它影响地球生命的方方面面,所以它出现在历法里,应该是比较合理的,所以我一直认为农历应该被重视起来。

至于其它星辰的周期变化对地球影响与否,不好说,但是能把这些记录下来,真的是太伟大了。

农历的美不必多说,就光二十四节气就承载了数不清的诗词歌赋,这些诗词歌赋早已让节气超出它本身的作用。

另外,循环对称和阴阳协调,让整部历法就像一件最珍贵的艺术品一样完美无瑕,中国人真的骨子里就是追求美的。

\"农历\"最早源于哪个朝代

"农历"又称夏历,又名旧历,民间也有称农历为阴历的。相传起源于我国夏代,其科学性、实用性都很强,因此流传至今,还在沿用。它用严格的朔望周期来定月,又用设置闰月的办法使年平均长度与回归年相近,兼有阴历月和阳历年的性质和特点,因此实质上是一种阴阳合历。夏历把日月合朔(太阳和月亮的黄经相等)的日期作为月首,即初一。朔望月平均约29.53059日,所以有的月份是30天,称月大;有的月份是29天,称月小。夏历以12个月为一年,共354或355天,与回归年相差11天左右,所以隔三年安排一个闰月,再过两年又安排一个闰月,平均19年有7个闰月。

农历即依据地球回归年所用时间,又依据月相变化而制定,而且以身边的气象与物候条件、农事活动为参照,实用性强,因而成为四季分明、便于记忆的历法。在我国,农历历法尤其适用于中原的广大地区。特别是二十四节,指导农时的作用十分准确。如:谷雨前后,种瓜点豆;芒种三天见麦茬;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的麦子(指种麦)正应时。

一月为什么叫正月?古人怎么过年?这些春节相关的知识,和孩子一起看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春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也是每个人翘首以盼的团圆的日子

1月22日

我们将迎来2023年春节

关于传统春节的由来和习俗,

你知道多少呢?

农历一月为什么叫正月?

哪里的“福”字可以倒着贴?

古人是怎么过春节的?

这些关于春节的冷知识

带着孩子一起学起来吧——

正月初一在古代不叫春节

正月初一在古代不叫春节,而叫元旦。

辛亥革命后采用公历记年,遂称公历 1 月 1 日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农历一月为什么叫“正月”?

正月,又称端月、孟春,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夏朝的夏历把元月作为正月。

正月的“正”字,应该读作“改正”的“正”字音,为什么人们却把它读作“长征”的“征”字音呢?到了秦代,因秦始皇姓嬴名政,“正”字的读音同他的名字同音,犯了忌讳,就下令把“正月”读作“正(征)月”,一直沿用到现在。

即将到来的兔年,有384天

天文科普专家介绍,公历2023年为平年,2月有28天,全年共有365天。即将到来的农历癸卯兔年为闰年,全年共有384天。

由于有一个“闰二月”,农历癸卯兔年的384天,从2023年1月22日开始,至2024年2月9日结束。这也使得这个农历年出现了两个立春的历法现象,即“一年两头春”,也称“双春年”。

为什么过年要吃饺子?

“初一饺子初二面”。大年初一这天,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吃饺子。宋朝以前把饺子称为“角子”,或“水角儿”。元始有“扁食”的叫法。明清以来,普遍使用“饺子”一词。

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一是饺子形如元宝。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喜气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期盼。

正月不理发有科学依据吗?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中认为春天应该让头发散开自由生长,而不该剪断,诊察发爪可以断重病、决生死。

“鞭打春牛”指的是什么习俗?

牛是春耕的主力,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每到这时,民间就有迎春、鞭春、咬春的习俗,鞭牛是为了“提醒”牛,春天来了,该开始耕田了。人们舍不得鞭打真牛,就用泥或纸造个假牛,用柳条鞭打,把真牛牵过来看。

传说中,一开始是‘芒神’挥鞭,后来发展到在场的最高行政长官挥鞭,到清朝,皇上也参与进来,一人三鞭。”

“一打风调雨顺,二打国泰民安,三打五谷丰登……”鞭牛过后,小牛童还将泥牛肚子里的五谷杂粮分发给现场居民,寓意丰收、和谐。

“闰春节”是什么意思?

闰春节,又称“闰正月”。从公元1645年使用历理置闰制开始到公元 2800年,农历闰正月只发生6次,最近一次要等到2262年了。

这是因为农历是根据月亮的圆缺变化来编算的,本是为了调和回归年与汉历年计算上的矛盾。公历的一个月,有的有30天,有的有31天,2月只有28-29天。而农历,也有大小月之分,大月30天,小月29天。

2021年的腊月就恰逢小月,只有29天,因此当年也就没有大年三十。

“福”字能不能倒贴?

很多人喜欢将“福”字倒贴过来。倒贴福字,意为“福到”了。

在民俗传统中,水缸、垃圾箱和柜子才要倒贴福字。为了避讳在倒水和倒垃圾时把家里的福气倒走,便在这两处倒贴福字,巧用“福至”来抵消“福去”。

大门上的“福”字应为正贴,有“迎福”和“纳福”之意,同时显示庄重恭敬、端庄大方之意。

最早的爆竹是用什么做的?

爆竹的原始目的是驱逐鬼怪,或迎神。

关于爆竹最早可靠记载见于南朝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当时的爆竹是把竹子放在火里烧,产生爆裂声。新年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爆竹。

宋代出现了火药爆竹,没有竹子的地区也可以放爆竹了。爆竹于是逐渐成为全国性的风俗。

古代的春节有多热闹?

故宫博物院和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的唐陶舞蹈女俑、唐演奏陶俑,美妙的音乐、灵动的舞蹈呼之欲出,仿佛再现着长安守岁的盛况:

饺子是人们餐桌上的美食:

新疆吐鲁番地区出土的唐代饺子实物

除此之外,唐代还有斗花、逛庙会、看杂耍、胡旋舞等等年俗。

少数民族过年有什么传统?

除了传统的春节习俗,许多少数民族都有自己过年的传统:

蒙古族历来崇尚白色,所以将农历正月称为“白月”,把过年称作“白节”。除了扫除、沐浴、布置蒙古包外,还要人着新装,马佩红缨和新鞍。除夕夜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

满族过春节时要贴窗花、对联和“福”字。年三十全家包饺子,饺子讲究有褶的,不能捏光的“和尚头”饺子,恐日子过“秃”了。

彝族同胞在大年初一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挑水回家。将一碗水和前一天的水比重量,如新年的水重,就意味着今年雨水充足。

蒙古族历来崇尚白色,所以将农历正月称为“白月”,把过年称作“白节”。除了扫除、沐浴、布置蒙古包外,还要人着新装,马佩红缨和新鞍。要把放有哈达的整只羊献给至亲好友。除夕夜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

春节不止中国有

世界上除了中国之外,还有很多国家将农历新年列为法定假期,例如:韩国、朝鲜、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毛里求斯、缅甸、文莱等。随着海外华人的增多,以及民族文化的广泛传播,越来越多外国友人也会过春节。

你的家乡是如何过年的?

有哪些年俗让你印象深刻?

快来评论区

和我们分享吧~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综合自人民网、新华网、微言教育、央视一套、北京新闻

图片来源:包图网、央视一套

本文只为传递信息,如存在文章/图片/音视频等资源使用不当的情况,请联系中国教育新闻网。

本期编辑:戚悦

觉得好看,点赞在看!

本文来自【中国教育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菖蒲生日是农历四月十四,起源于何时?和谁有关?

文房清供|菖蒲的生日来历,应和道教八仙之一吕洞宾有关

文:花木君

我国是个多神的国家,古人讲究“天人合一”,认为天地万物皆有灵。因而不论是真实人物,还是虚构玄幻,不论本土神灵,还是异乡圣贤,包括众多的山川大地,江河湖海,兽类鸟类,树木花草等等,一律敬拜。

而在其中,植物花卉也有很多神灵,比如民间传说的百花神、十二月令神等,就是其中的代表。然而,其中仅仅有一种植物,不但受到人们崇拜,而且还有生日,确实称得上有板有眼,这就是众所周知的文房清供之一——菖蒲。

菖蒲是我国认知最早的植物花卉之一,《诗经国风•陈风•泽陂》中有“彼泽之陂,有蒲与荷。”的诗句,其中的“蒲”就是指“菖蒲”。《本草•菖蒲》载曰:“典术云:尧时天降精于庭为韭,感百阴之气为菖蒲,故曰:尧韭。方士隐为水剑,因叶形也”。因而古人认为菖蒲可以去除污秽,辟邪驱鬼,因而在端午节悬挂菖蒲来祈求好运。

东晋时期的《神仙传》载有汉武帝刘彻游嵩山,遇九嶷山仙人点拨,服食菖蒲以期延年益寿长生不老的故事。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伊水》:“石上菖蒲,一寸九节,为药最妙,服久化仙。”,于是菖蒲成为延年益寿的仙草,受到人们崇拜。

而且由于菖蒲一丛并发,盘根错节,叶纤茎细,小巧葳蕤,超凡脱俗、卓然挺立,亭亭玉立,四季青翠,飘逸俊秀,简洁雅致,于无为处显丘壑,不经意间露春色。十分契合“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文人秉性气质,因而是不可多得的案头清供之物。于是人们由崇拜变为珍爱,不少文人墨客都会蓺养菖蒲在书房,作为清供赏玩之物。

而且随着文化积淀,人们对菖蒲的珍爱愈来愈深,于是随之不但崇拜,而且还给菖蒲过生日,并且言之凿凿认为是农历四月十四,每到这一天,蓺养菖蒲的人们,会给菖蒲“剃头”,让菖蒲重新生长繁茂,从实际养护来看,确实有着科学道理,可是生日又是怎么来的呢?

记载菖蒲生日的书籍,是明代植物学家王象晋的《群芳谱》(全称《二如亭群芳谱》),其中有“四月十四菖蒲生日,修剪根叶无踰此时,宜积梅水渐滋养之。”。这是关于菖蒲明确生日的最早记载。

而“四月十四”又是怎么来的呢?我们从先秦典籍中寻找,在《吕氏春秋•士容论•任地》中有:“冬至后五旬七日,菖始生。菖者,百草之先生者也。于是始耕。”,这大概是关于菖蒲生长的最早科学记载。然而其中的“五旬七日”,“旬”指10天,翻译过来就是57天,而冬至后57天大概在立春和雨水之间,也就是农历正月,和民间所说的四月十四还是相差很远。

而再查其他古代书籍,却并没有发现关于菖蒲生日的记载,然而,我们可以作一推断。那就是古代的神仙,主要都是源自道教,佛教崇拜的是“佛、菩萨、罗汉等”,儒家信奉的则是“圣贤”。因而菖蒲的崇拜可以从道教人物中寻找。

在众多道教神仙当中,有一位非常著名的神仙,那就是“八仙”之一吕洞宾。吕洞宾是由真实人物修道成仙的,其原名吕喦(或作“岩”),字洞宾,道号纯阳子,自称回道人,河东蒲州河中府(今山西芮城永乐镇)人。《宋史•陈抟传》记载:“吕洞宾有剑术,百余岁而童颜,步履轻快,倾刻数百里,以为神仙,皆数来砖斋中,人咸异之。”。

吕洞宾是道教全真教北五祖之一,世称“吕祖”、“纯阳祖师”,现在驰名海内外的山西芮城永乐宫,其中的纯阳殿就是吕洞宾仙逝后,当地人们用来纪念的祠堂,最早修建于金末,称为“吕公祠”,后来逐渐变为道观,纯阳殿为主要建筑。

元初毁于火,随即重建,历时十余年元中统三年(1262年)改名大纯阳万寿宫,后称永乐宫。1959年至1964年间,三门峡水库的修建使得永乐宫位于库区淹没区,于是被整体搬迁到距离原址20公里许的现在位置。永乐宫最为著名的是其中的壁画,在中国艺术史上的地位极其重要,为国宝级文物保护单位。

吕洞宾著述甚丰,如《吕祖全书》、《九真上书》、《孚佑上帝文集》、《孚佑上帝天仙金丹心法》等,并留有《劝世文》等。吕洞宾生于唐德宗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农历四月十四,后来人们敬拜吕祖,因而每年在其生日时都会举办盛大祭祀,称为“吕祖圣诞”或“纯阳圣诞”。

而从明代王象晋的记载来看,似乎菖蒲的生日,应该是从元始兴起。元代道教盛行,脱胎于吕传教派的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其弟子丘处机给成吉思汗讲道,颇受成吉思汗信赖,被元朝统治者授予主管天下道教的权力。因而笔者推测,从那时起,人们就把菖蒲和吕洞宾结合在一起,作为仙草的生日,借以宣扬益寿延年,成仙得道的功效。

当然,这只是笔者自己的一点看法,由于没有更多的佐证资料,似乎有点牵强。然而,遍观诸家典籍,再没有能说明菖蒲生日的起源记载,并且这个说法更能说明人们对菖蒲这种仙草的珍爱,以及对成仙得道的崇拜,更符合文房清供的文化渊源,也是古往今来蓺养菖蒲的人士络绎不绝的原因所在,因而,似乎还能自圆其说。

最后,我们用金元时期诗词大家元好问的菖蒲词结尾,作为注脚吧:

《鹧鸪天》

【金末元初】元好问

袅袅香风响佩环。广寒仙子跨青鸾。

谁教瑞世仪周国,天赋多才继小山。

铃阁静,画堂闲。衮衣象服□团圆。

年年此日称觞处,留得菖蒲驻玉颜。

2020-3-16易花得木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csxsg.com/forum/20231203/1697209206364467.html
上一篇:网文作家(网文作家收入)
下一篇:铃星入子女宫(铃星入子女宫什么意思)

网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