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拾遗是什么官(左拾遗是什么官职)

常说“路不拾遗”,“拾遗”是个啥官?唐朝诗人都有谁做过拾遗?

唐朝有多位大诗人都曾经当过“拾遗”,个个都是牛人,“拾遗”在当时是什么官职呢?都有哪些大诗人当过这个官呢?

“拾遗”是个什么官?

“拾遗”是唐代的谏官名。公元685年(武则天垂拱元年)设,置左、右拾遗分属门下、中书两省,职掌与左、右补阙相同,职位稍低于补阙。

《大唐六典卷八•门下省》对左拾遗的典注为:“皇朝所置。言国家有遗事,拾而论之,故以名官焉。”就是帮助皇帝审视哪些旨意赦令不便于时、不合于理,同时担任举贤荐良、考察忠孝、监督官员的职责,隶属谏诤机构。

封建时代中央政府设立谏诤机构,有一批谏议大夫、拾遗、补阙、正言、司谏之类,有点类似现在的监察部门。

“拾遗”位从八品上,比“七品芝麻官”(县官级别)还要低,其实是一个没有实权且容易得罪人的小官,但好处是能与皇帝接触频繁,属于皇帝近臣近侍。

唐代哪些大诗人当过“拾遗”?

陈子昂,唐代著名文学家、诗人、诗歌理论家,初唐诗新人物之一。公元684年(唐文明元年)进士及第,以上书论政得到女皇武则天重视,授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因直言敢谏,后世称其为“陈拾遗”。

张九龄,盛唐时期一代名相、著名诗人,为开元盛世做出重大贡献。张九龄少时聪明敏捷,善于属文。公元707年(唐神龙三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后太子李隆基亲自策问,升为右拾遗。李隆基即位为玄宗后,于公元712年(唐先天元年)12月,改任张九龄为左拾遗。

王维,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公元721年(开元九年),进士及第,任太乐丞。公元735年(开元二十三年)官拜右拾遗。

高适,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公元749年(唐天宝八年),进士及第,授封丘县尉。公元755年(唐天宝十四年),五十二岁时官拜左拾遗,转监察御史,佐哥舒翰守潼关。

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756年(唐天宝十五载),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七月,太子李亨即位,是为唐肃宗。时已44岁仍仕进无门的杜甫,于八月只身北上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虏,押至长安。公元757年(唐至德二载)四月,杜甫冒险从城西金光门逃出长安,穿过对峙的两军到凤翔(今陕西宝鸡)投奔肃宗。五月十六日,被肃宗授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

白居易,唐中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与元稹合称“元白”,又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公元803年(唐贞元十九年)入长安,31岁的白居易进士及第,公元808年(唐元和三年)任左拾遗。后官至太子少傅、刑部尚书,封冯翊县侯。

以上,就是目前我所知道的任过“拾遗”的唐朝诗人。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白居易干的年俸三百石的县尉工作,杜甫为何却要推辞?

公元807年5月,35岁的白居易在陕西周至县当县尉,看到农民们正冒着烈日赶着收夏粮,脚下土地晒得火热,背上又被太阳烤得皮开肉绽,于是感慨:自己不用这么辛苦就能每年有三百石粮食的工资,真是幸运啊。

当时官吏发工资,一般是一半发钱,一半发实物。白居易说他一年收入折合三百石粮食。当时的粮价根据《唐代粮价研究》在每斗30文到50文之间波动,一石等于十斗,所以说白居易的年收入当时是9万钱到15万钱之间。我们取个中间数,12万钱。

周至县

当时普通人什么标准?史载当时雇一个园丁,一年只需要十几石粮食即可。当然古代阶级分化比现在严重十倍,普通人和官员阶层的消费方式完全不一样。官员要养一大家子,赏赐仆人,官场应酬,再怎么省每月没个几千钱是不够的。

唐代有详细的俸禄表,白居易当的县尉这个职位相当于今天的分管副县长,负责官吏考课、学校、租赋、户籍等。按照规定,月俸应该是二万钱,一年就是24万钱,白居易的工资整整比正常标准少了一半。这是为什么呢?

公元807年已经是唐朝安史之乱过去四十多年,但中央朝廷的权威和财政资源仍然没有恢复,吐蕃和党项等族频繁入侵,周至这个县地处交通要道,是军队把守的要地,所以历经战乱,一度有接近20年的时间,县城整个都是一片废墟,连官员都没处办公。白居易去当县尉的时候,新县城才刚刚重建没几年,户口凋敝,所以地方官吏发的工资达不到标准也算正常了。

白居易感激这相对微薄的俸禄,能在诗中表示心满意足,其实这是他的一贯习惯。后来他升了官,当了“左拾遗”,年工资上涨到30万,当了京兆户曹,每月都有四五万钱,他都一一写在诗里,并对这收入表示满意,还经常谦虚的表示自己配不上这么高的收入。

白居易

相比之下,同为唐代三大诗人的杜甫就没这么识相了,杜甫的出身和白居易一样都算是低级官宦子弟,但读书考试远远不如白居易,白居易三次参加科考成绩都不错,科举得官被认为是当时最硬的也最容易得到升迁的。而杜甫呢,多次参加科举失败后,选择了到处走门路,用诗文奉承权贵,以求推荐的求官之路。像造成安史之乱的重要人物杨国忠,就被杜甫作诗热烈赞美过。

杜甫科举不顺,起点不如白居易,在长安蹉跎了十年到处碰壁,甚至一度沦落到吃救济粮,自己采药赚生活费的地步。

这期间他愤愤不平的作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过去教科书喜欢说这是他心怀穷苦百姓而作,但我们细细研究就会发现不对,在长安的这十年他基本上到处和那些文人朋友和高官处混饭吃和乞求提拔,平日里来往的也不是普通老百姓,”朱门酒肉臭”,其实是对自己不能一起吃酒肉而愤愤不平。

一边在高官门下低声下气的写诗拍马屁,另一边又饱含愤懑的作诗写自己的怨恨之情,杜甫当时就是以这么一副两面人的生活态度活在长安。

不过他最终还是等来了一个任职机会-----陕西河西县县尉(在今天的陕西韩城)。

唐朝的县城分为“赤,畿,望,紧,上,中,中下,下”几个不同级别,河西县行政等级比白居易的周至县低,但也算不错的地方。

由于还是安史之乱之前,做那里的县尉,至少每月二万钱也是能保证的,就算隔几天到长安红灯区平康坊饮酒,(消费一次一般不超过一千钱)也不是承担不起。对于穷到吃救济粮的杜甫来说,河西县尉应该是个雪中送炭的好职位。

但这时的杜甫已经43岁,早已没有少年时的雄心壮志,他的那群文人朋友平日里多是吃酒作诗,实际工作能力要打一个大问号,而县尉这职位工资相对虽高,但责任重大,需要主管治安,巡视乡间(同是县尉,他和白居易职责有区别),杜甫一听就缩了头。在他自己的诗里,他说他是不忍心去鞭挞百姓,还要向乡间小人折腰。

当时的县和今天的县不是一个概念,一般来说有个上万人算是很好了,有些甚至只有几千人,只相当于今天的镇。做这里的基层岗位,当然是要和小人物打交道,打击乡村流氓,和小地主打交道肯定是少不了的,事实上县尉是很多唐朝士人当官的第一步,杜甫却嫌弃这工作做不了。

杜甫放弃了这个职位,选择了一个相对清闲,月俸也少得多的职位“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这职位工资只有2000-4000文,不过穷惯了的杜甫也表示还能接受,不过还是挑剔这工作内容太琐碎,干起来不那么痛快。

说白了,按现在的职场观念来看,杜甫这人是根本不想干实际的活,小时候就是读书,长大了以后就是作诗和喝酒,到处应酬,到了四十多岁后有了当官机会,却也没有勇气像自己的诗里那样从基层做起,为国家为庶民奉献了。只能选个无前途的闲职混着。

然后又运气不好,才上任一个月碰到安史之乱,长安都被攻陷了,杜甫又没了官做。

和他比起来,白居易出身差不多,但读书比杜甫强,科举出身,本身就高他一头,同样干着辛苦的县尉工作,却努力的熬过了两年时间,一步步爬上来,白居易日后历任知府都干得有政绩,必然是在县尉时积累的基层工作经验影响。

“宰相必起于州部“,没有在基层吃过苦受过累,一辈子却自命不凡好高骛远想做高官,杜甫这一辈子虽然做了些好诗,但无法掩盖他人生很失败的现实。

李白诗寻踪⑨|李白当过哪些官——《行路难》诗歌背景

文/马睿

《行路难三首》其一

金鐏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①直万钱。

停杯投筯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②。

闲来垂钓坐③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静嘉堂藏宋蜀本《李太白文集》卷三

【备注】

在其他版本中,①又作“馐”,②又作“满山”,③又作“碧”。

【今译】

金杯中所盛的清酒,一斗要价十千。玉盘中的美味佳肴,价值万钱。但我却放下酒杯和筷子,一口也吃不下;拔剑环顾四周,心中一片茫然。我想东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我要北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闲暇之际,我像姜子牙一样垂钓于溪上,忽然又像伊尹一样,梦见自己乘船经过太阳。仕途之路呵,多么艰难,多么艰难!歧路这么多,我究竟该向哪儿去呢?但我始终坚信:总有一天,我能乘长风破万里浪,直济沧海。

潘絜兹先生绘李太白像(马睿 临摹)

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年),踌躇满志的李白,满怀着对朝廷的希望,来到京城长安,期望凭借满腹经纶,谋到一官半职。

残酷的现实却给了李白狠狠的打击。当初离开安陆时,李白曾夸下海口:“何王公大人之门不可弹长剑乎?”,完完全全是一副志在必得、手到擒来的口气。没想到,长安城并不是那么好混的,到头来只落得个“秋坐金张馆……苦雨思白日”。

在这种情况下,李白写下了这首《行路难》。

在求官路上初遭挫折的李白不禁叹道:“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感叹之余,他并未气馁,依旧对未来充满了无比的自信,认为还有机会实现“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梦想。

李白从青年时代就胸怀“济苍生、安社稷”,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远大抱负和政治志向。为实现理想,他屡次投身仕途。那么,他一生中到底担任过哪些官职?这些官职又是干什么的?结局又如何呢?

史料记载:“李白,字太白。少为当县小吏,后于此山读书,于乔松滴翠之坪,有十载。”这段碑文中所说的“少为当县小吏”,就是指李白青年时曾在剑南道绵州府昌隆县县衙当过小吏。

唐代,“州”这一级行政机构,根据地理位置、户口人数、物产多寡、经济贫富等不同情况,分为府、辅、雄、望、紧、上、中、下8个等级;“县”这一级行政机构则分为赤、次赤、畿、次畿、望、紧、上、中、中下、下10级。不同等级的行政机构,配设的公务人员职位和数量不同。

绵州府,属于“州”中的第六级“上州”;昌隆县,属于“县”中第六级“紧县”。从全国范围来看,昌隆县的级别不算高。因此,只能配设县令1人(正七品上)、县丞1人(从八品下)、县主簿1人(从九品上)、县尉1人(从九品下),另外还有县录事1人、司户佐3人、司法佐3人、典狱8人、问事4人、白直8人、市令1人、仓督1人,皆无品级。

县令(明府,相当于县长)、县丞(赞府,相当于副县长)、县主簿(翼府,相当于县政府秘书长)和县尉(少府,相当于县公安局长)都属于流内官,俗称官;县录事、佐史、里正、典狱、问事、白直、市令、仓督和伍佰属于流外官,统称胥吏,李白担任的正是胥吏。

相对于其他胥吏,县录事的工作主要是协助县主簿进行“受事发辰,检勾稽失”,属于文职岗位,需要一定的文字功底和公文写作基础,目不识丁的大老粗是绝对无法胜任的。因此,“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的李白,很可能担任的是县录事。

在任县录事期间,李白因先后作诗讥讽县令妻子和县令,引起县令不满。李白心中惶恐,辞职隐居大匡山,读书习剑10年之久。

李白第一次从政,就这样失败了。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42岁的李白在东鲁(今山东)接到唐玄宗宣他入京的诏书,兴奋之余,写下“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千古名句。

这次入京,唐玄宗给的是什么官职呢?对此,李白曾自称“前翰林供奉”,这个翰林供奉又是个什么差事呢?

唐朝建立不久,皇家就专门从社会上招聘了一批精通文学、辞章、经学、医学、占卜、炼丹、僧道、书法、绘画、棋类等技艺的人才,让他们居住在宫中(到玄宗时则常驻翰林院),随时等待皇帝召见。他们属于御用的差遣侍从之臣,主要陪皇帝消遣娱乐及文章应和,是无品阶的差事(职),史称翰林待诏。

在这一大批形形的翰林待诏中,特别受唐玄宗重视的是词学之士。为与翰林院里的其他待诏(如医待诏、棋待诏、画待诏)相区别,唐玄宗在开元十年(722年)专门把文词待诏从其他翰林待诏中擢,“入居翰林,供奉别旨”,故称翰林供奉。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唐玄宗又把翰林供奉改称为翰林学士。

严格来讲,李白担任的翰林供奉只是一个无品阶的差遣之职,还不属于官。“翰林供奉……无品秩,故常假以它官。有官则有品,官有迁转,而供职如故也。”也就是说,除僧、道外,凡是担任翰林供奉的人,均兼有其他官衔。朝廷根据其所兼任的官职确定品阶和俸禄,如白居易兼任“京兆府户曹参军、左拾遗”,唐玄度兼任“梁王府司马”,恰恰李白没有兼任何官衔,甚是奇怪。

后来,李白得罪了高力士、杨贵妃等,同时还受到张垍(玄宗女婿)等翰林院一些同僚的构陷,再加之玄宗担心李白会泄露宫廷机密等诸多原因,渐渐疏远了他。李白在宫里待不下去,只好上表辞职,被唐玄宗“赐金放还”。

人在黑暗中才能看清现实,学会放弃也是一种大智慧,李白第二次从政以失败告终。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逃往巴蜀,途中,任命第十六子永王李璘为“山南东路及岭南、黔中、江南西路四道节度采访等使,江陵郡大都督”。为壮大声势,李璘派下属韦子春带上厚礼,前后3次到庐山,聘请隐居在此的李白出任幕僚。

满怀报国之心的李白接受征辟,在宣州谒见了李璘,被辟为都督府从事。要知道都督府从事是何官职,必须先弄清楚都督府是什么机构。

都督府是唐朝在重要地区设置的一种地方军事机构。主要负责“掌督诸州兵马、甲械、城隍、镇戍、粮廪,总判府事”,同时还兼理民政,驻地所在的州被称为都督府。截至唐玄宗开元十七年(729年),全国一共设立了40个都督府,又分为大、中、下3级,李璘所在的江陵郡是5个大都督府之一。

在唐朝,朝廷委任某位将领出任某使(如都督、行军大总管、节度使、安抚使、招讨使、讨击使或按察使等)时,通常会由其自己去开府,也就是去组织一个领导班子,不需要经过中书省、门下省的委任和吏部铨选,只是在程序上向中央报告即可。战事结束后,又自行解散。这就是使府的由来,也叫幕府。

除主帅和副使外,行军司马、判官、掌书记、推官、巡官、衙推、要籍、随军等僚佐,都由主帅自行辟署,史称从事。

在这些从事中,掌书记职责比较单一,专掌“书奏表启”,往往也会挂一个殿中侍御史或侍御史的虚衔。掌书记的任职要求较高,多数由通过明经科、进士科考试,有的甚至还通过难度更大的书判拔萃科或博学宏词科考试的人担任。在唐代,白居易、高适、岑参、刘禹锡、柳公权、杜牧、杨炎、李逢吉、裴度等都担任过掌书记。也有少数没有科举功名,但因为学术造诣或人品杰出,声名远播,也会被辟为掌书记,如马炫、孔戡和柳恭等。

李白虽没参加过科举考试,却因醉草答蕃书、高力士脱靴、饮中八仙、仙宗十友、竹溪六逸等事迹而声名远播,在全国文化界有很大影响。再加之他曾在唐玄宗身边担任过翰林供奉,因此,李白担任的都督府从事,很可能是掌书记一职。

李璘于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甲辰)引师东下,至德二年(757年)正月入寻阳(今江西九江)。因此,李白入幕应在至德二年正月。李璘兵败是在至德二年二月二十日(戊戌)。由此推算,李白在幕府中前后加起来才一个多月。通过《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御》这首诗,也从侧面印证李白的任职是掌书记。

县录事是吏,翰林供奉是职,掌书记虽说品阶不高,但总算是官,这是李白一生中获得的唯一官职,也是最高官职。只可惜,李璘的军队被唐肃宗李亨视为叛逆,很快派兵加以剿灭,李璘死于乱军中,李白也因附逆之罪,被投入寻阳监狱。

这是李白第三次从政,也是最为惨痛的一次失败。

李白入狱后不久,宰相崔涣奉旨宣慰江南,收罗人才。李白抓住机会,献诗给崔涣求救。同时,夫人宗氏也为他四处奔走,啼泣求援。

这时,李白的运气来了。朝廷派御史中丞宋若思率兵前往河南对抗叛军,恰好路过寻阳。宋若思的父亲宋之悌生前是李白的故交,宋若思当时还兼着江南西道采访处置使和宣城太守两个职务,权力很大。

因此,宋若思出面给寻阳方面打招呼,再经过一番“推覆清雪”,不仅将李白从牢里救了出来,还聘他为幕府参谋。宋若思是以文职身份率军队赴前线,他的幕府不同于一般地方官的幕府,而带有军事性质。因此,李白的职务应该是参谋军事或参军事,简称参军。

在唐代,州府或都督府内的参军分为司功参军、司户参军、功曹参军、户曹参军、司田参军和录事参军5类,职责各不相同。据《唐六典》记载,司功参军主要有“考课、假使、选举、祭祀、祯祥、道佛、学校、表疏、书启、医药、陈设”11项职能,《新唐书》还增补了“礼乐、禄事、卜筮和丧葬”4项职能。

李白在宋若思幕府中,先后写下《为宋中丞自荐表》《为宋中丞请都金陵表》《为宋中丞祭九江文》《陪宋中丞武昌夜饮怀古》等诗文。可见,李白当时干的主要是表疏、书启、祭祀等工作。因此,宋若思给李白的官职很可能是司功参军。

江南西道采访使驻洪州府(今江西南昌),属于上都督府。因此,其府内司功参军的品阶应是从七品下。

任幕府参谋期间,李白的心情十分惬意,很快振作起来,甚至满怀信心地期望唐肃宗能拜他为“一京官,献可替否,以光朝列”,从而达到“四海豪俊,引领知归”的目的。但事与愿违,唐肃宗不仅没委以重任,反而算起了他的旧账,判处他“流放夜郎”(今贵州正安)。这完全出乎李白的意料,使他重新跌入仕途低谷。

这是李白第四次从政,依然以失败而告终。

两年后(762年),李白病逝于安徽当涂。一心要“济苍生,安社稷”的李白,始终未能如愿,真是应了那句话:“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另外,至德元年(756年)七月,唐肃宗李亨在灵武即位。不久,李亨下旨召吴王李祗到行在(皇帝的临时驻地)任职。李祗从庐江郡出发,一路奔波。不料中途因病耽误了一段时间,受到李亨的批评。这时,李白替李祗起草了《为吴王谢责赴行在迟滞表》。

再加之李白曾写过《寄上吴王三首》,明确表示“愿入兰台宫”。据詹瑛考证,这3首诗作于天宝七年(748年)。因此,李白必定在李祗的幕府中也任过职,但具体何职,史料没有记载。从李白的公文特长来看,很可能与武则天时的雍王府参军韦承庆相似,主要负责“府中文翰”。

李白还为宣城太守赵悦写过《为赵宣城与杨右相书》,可能还在宣城干过文秘工作。

李白逝世后不久,唐肃宗李亨也驾崩了,唐代宗李豫即位。按惯例,新帝登基后通常要下诏求贤,唐代宗也不例外。因为李白名气大,朝廷不知道他已去世,所以封了他一个左拾遗的官职。

在唐代,拾遗和补阙是两种职责相同的官职。官阶虽不高(拾遗是从八品上,补阙是从七品上),但都属于皇帝身边的谏诤之官和近侍之臣(供奉官)。而且,二者都是京官,分别隶属于中书省和门下省。在中书省的称为右拾遗和右补阙,在门下省的称为左拾遗和左补阙。

拾遗和补阙的职责是专门向皇帝提意见,任职条件比较苛刻,不仅需要文字功底扎实,还要对国家忠心耿耿。唐代许多名人如陈子昂、王维、张九龄、杜甫、白居易、李邕、令狐楚、柳公权、陆龟蒙等,都以当过拾遗为荣。元稹晚年回忆,当时(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朝堂上任九卿、宰相者,几乎一半都是他年轻时在谏院的同事。由此可见,补阙、拾遗品级虽小,但潜力大,前途非常光明。

一个人喜欢做什么(兴趣)、能做什么(能力)、应该做什么(责任)和做了什么(成果),往往和他所从事的职业有紧密联系。对满腹经纶的李白来说,他喜欢从政(兴趣)、擅长写文章(能力)、对国家有强烈的责任心(责任心)、留下不少优秀的诗文(成果),左拾遗这个职务的确是非常合适他的美差,只可恨来得太晚了。

终其一生,李白都未能当上大官。老天让中国历史上少了一个普通官僚,多了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作者简介】

马睿,字为愚,四川江油人。四川省第六届劳动模范、中国李白研究会会员、绵阳市书法家协会会员。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杜甫只当拾遗,却受到最高级别的审查,唐代的三司推问有多严厉?

中国古代,有很多人会因为过失而受到审问,但是有的时候这些审问本来不应该发生。杜甫的审问就是其中之一。当时杜甫的官职是左拾遗,这是一个八品的官职,但是只当左拾遗的杜甫却受到最高级别的审查。

说句实在话,杜甫的官职实在是不应该有这样的结果,即便他犯罪也不应该到了惊动三司的地步,那么杜甫究竟是为什么会被三司推问,他是否真的犯错。

唐代的三司推问制度,具体又是怎样的?一起来看一下唐代的三司推问有多严厉?

有着浪漫理想的官员

杜甫是一个有理想的官员那么关于他最大的梦想就是学成文武艺,授予帝王家。他想让自己能够成为一代名臣。

而杜甫其实一直没有受到唐肃宗的重用,在安史之乱中杜甫被安禄山叛军给俘虏了,然后安禄山的叛军将杜甫押解到了长安城。杜甫为了去见大唐的皇帝,冒了很大的风险逃出长安。

跑到了灵武。唐肃宗并没有对杜甫有太多的感情。毕竟杜甫从长安城跑出了,就让肃宗难免心有疑虑。但是看看杜甫的样子也对杜甫的忠心感到感动,所以就授予了他左拾遗的官职。

这个时候的杜甫其实是很感激皇帝的,因为杜甫觉得自己终于有了报效祖国的机会,但是很快这种机会就变成了致命的罪过,杜甫被迫接受三司推事。

所谓三司推事是个什么东西呢,你可以想象一下电视剧里的三司会审照说杜甫的左拾遗不过是个小官,根本就用不上这玩意儿那么他究竟是哪里犯了忌讳呢?

当时推荐杜甫做官的人当中有一个人叫做房绾,这个人是唐玄宗派给唐肃宗的,我们都知道唐肃宗在灵武继位是没有禀告给他的父亲唐玄宗的,因为他的父亲唐玄宗当时被安禄山史思明给追得乱七八糟,天天逃命。

但即便如此唐玄宗对于肃宗皇帝说的不说一声,就自己登位的事情,还是颇有芥蒂的。为了控制唐肃宗,当时的唐玄宗就向唐肃宗旁边派了很多人,房绾就是其中之一。

当时的房绾担任的是相当于宰相的官职由于它的来历问题唐肃宗很久就看他不爽,但是一时半会儿又没有抓到他的小辫子,所以只能暂时放下,恰好此时房绾的门客犯了贪污罪,当时有御史就顺便弹劾房绾。

于是唐肃宗就趁机降了房绾的官,只当时杜甫和房绾是算是朋友,所以他就给唐肃宗上书表示说,不应当这么做。唐肃宗看到这份上书以后当场大怒说,我自己任免官员,你居然也要管。

简直是岂有此理,于是他二话不说就命令三司会审杜甫杜甫一看自己,不过上了个书怎么就莫名其妙地被三司会审,他哪里见过这个架势。是彻底就晕掉。

好在杜甫在做官的时候并没有做什么过分的事情,所以算是最后也没会审出什么东西出来,然后唐肃宗就没有再让杜甫继续当官。

什么是三司推事

所谓的三司推事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三司就是所谓的刑部,大理寺和御史台俗称三司。

所谓三司推事,就是这三个部门一起审理案件,有的时候中书省和门下省也会跟着掺和一场如果说案件发生在地方不方便的话,那么三个部门会派专员赶往案件发生的地方这样的话就能够交出色的完成案件的审理。

但是让杜甫被三司会审,完全是杀鸡焉用牛刀,他之所以会被审查完全是因为。房绾之所以被降职并不是因为他的门客贪污,而是因为他是唐玄宗一派的人,而唐肃宗和唐玄宗的父子关系。

在唐肃宗灵武即位以后就已经降到了冰点,唐肃宗甚至动过不再把宣宗接回来,以免他训斥自己的念头。而房绾是唐玄宗选中的人,所以唐肃宗一直想要找一个机会把房绾给灭掉。

正好房绾的门客贪污给了唐肃宗一个很好的借口。但是这一次杜甫是不管的。他只知道他和房管有交情,门客贪污,这种事情也确实不至于让房绾受到如此严重的惩罚,所以她才向皇帝做了建言,但是房绾的离职也让杜甫彻底失去了圣心。

而且更为致命的是在唐肃宗灵武登位之前房绾曾经向皇帝唐玄宗提出了分封制王做一个平衡的说法。

当时在分封方案当中,唐肃宗得到的是一个非常糟糕的封地。这样一来唐肃宗自然就对房绾厌恶之极了,就是因为这样的缘故,恨屋及乌,房绾的到台也让杜甫被三司推事。

诗人的政治通病

需要说明白的是太过浪漫太过理想主义几乎是诗人的通病,当初李白因为在正统唐朝皇室那里得不到重用索性就投奔了永王的队伍,但是问题是永,当时在和唐肃宗争夺天下。

是个正儿八经的反贼,这种人李白居然也能跟随,足见这个人的政治敏锐度低到了何种程度。不对,他根本就没有什么敏锐度。

但凡脑子正常的人都会知道永王的人是永远都无法效忠的,除非你也打算谋反,但是李白觉得效忠谁不是效忠了,反正这个人也是唐朝皇室成员,大家都是一家人吗,所以无所谓。

永王最后失败,而李白也因为这件事情被流放,但是他的运气很好,还没有等走到流放的目的地就遇上了大赦,然后他就又回来了。

其实人有的时候是很奇怪的生物,他很可能在一个方面非常非常出色,但是在另外一些方面却幼稚得令人害怕,盛唐时期的诗人就是这样的一群人。

他们在诗词方面的成就,让后代无比敬仰,但是在另外一个方面,他们在政治方面完全缺乏敏锐度,所以最后导致的就是唐代的诗人们大多数都没有当官,即便是当了官的最后也很快就丢了官甚至有更加惨烈的下场,其实政治场是不适合诗人。

诗人的希望是快意恩仇是美丽,是豪放是有什么说什么,而盛唐时期,虽然没有什么太大了对于言论上的束缚,但是一些基本上的忌讳还是要懂的,像刘禹锡那种闲的没事儿就写百亩中庭半是苔,桃花净尽他菜花开。

种桃道士今何在,前去刘郎今又来的人,如果不是生活在唐朝,那恐怕早就全家遭殃了。诗人是一个很伟大的群体,政治家是另外一个很伟大的群体,但是这两个群体之间很少会有交集。

因为政治家考虑的是纵横考虑的是治国,而诗人考虑的是这篇文章怎么写比较好,这首诗究竟怎么样,至于会不会得罪人对于唐朝的诗人来说,这实在是不是什么需要考虑的问题。

毕竟除了刘禹锡的以外,白居易都能在《长恨歌》里明目张胆地写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这种明显骂皇帝的事也能在唐诗里面找到不少,所以缺乏政治敏锐度的人并不只是杜甫一个,甚至说缺乏政治敏锐度的诗人们并不仅仅生活在唐代。

就连宋代的大文豪苏轼也有着乌台诗案,差一点点就没有什么好下场,所以希望唐代诗人突然有政治觉悟,那是不现实的,指望政治家突然懂得诗人的浪漫也是不现实的,这就是两个完全没有交集的领域。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csxsg.com/forum/20231205/1697181665325198.html
上一篇:望气(望气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孟晚舟为什么不姓任(孟晚舟为什么不姓任姓孟)

网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