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图荐读|五本世界名著推荐,帮您精进自我
世界名著凝聚了世代人类思想与艺术的精华。在品读经典名著的过程中,我们能让思想得到启迪,能让心灵受到滋养。今天,唐图将五本世界名著推荐给读者朋友。
01
《山伯爵》
图书信息:
作者:大仲马(法)
索书号:I565.44/80-2=15:1,I565.44/80-2=15:2
馆藏地:社会科学文献借阅区(二)
推荐理由:在人类文学史上,《山伯爵》是真正能被称为改变人生的伟大小说。它给几千年来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带来了任何挫折都不能削弱的希望。“人类全部的智慧就包含在这五个字里面:等待和希望!”
主要内容:年轻的水手埃德蒙▪唐代斯在与恋人成婚之际,遭人陷害被捕入狱,被关押在伊夫堡长达14年,后成功出逃,发现了藏于山的巨额宝藏。唐代斯改名为山伯爵,踏上了复仇之路。
02
《战争与和平》
图书信息:
作者:托尔斯泰(俄)
索书号:I512.44/57=3:1,I512.44/57=3:2
馆藏地: 社会科学文献借阅区(二)
推荐理由:《战争与和平》展示出俄国历史转变时期社会面貌和人民精神状态的全景式、多层次的图画,战场上血与火的较量,青年贵族不同人生道路的选择,广大人民群众高昂的爱国热忱,城市与乡村富有诗意的对比,都在人民为国战争的主题下统一起来,使它成为俄国一定阶段历史生活的客观缩影。
主要内容:这本小说以1812年的俄法战争为背景,讲述了战火背后的世事无常和生离死别。时至今日,它仍被众多作家、读者盛赞为“世界文学中最伟大的作品”。小说的主人公皮埃尔,在经历家国离乱、痛苦磨难后,最终获得成长,收获幸福。
03
《巴黎圣母院》
图书信息:
作者:雨果(法)
索书号:I565.44/34-4=18
馆藏地:社会科学文献借阅区(二)
推荐理由: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作家、诗人雨果的第一部浪漫主义小说,是雨果写作生涯中最成功的作品之一,代表着当时欧洲浪漫主义小说方面质的飞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主要内容:小说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巴黎圣母院的故事:副主教克洛德出于其内心的占有欲和邪恶性,企图设计骗局对吉普赛女郎埃斯梅拉达图谋不轨,而外表丑陋的敲钟人卡莫西多虽倾尽全力营救埃斯梅拉达却未成功,埃斯梅拉达还是被判了死刑。最终卡莫西多愤怒地将克洛德摔下了教堂,自己也为埃斯梅拉达殉情了。
04
《大卫▪科波菲尔》
图书信息:
作者:查尔斯▪狄更斯(英)
索书号:I561.44/25-4=7:1,I561.44/25-4=7:2
馆藏地:社会科学文献借阅区(二)
推荐理由:《大卫▪科波菲尔》是查尔斯▪狄更斯的长篇小说,被他视作“宠爱的孩子”。通过主人公大卫一生的悲欢离合,多层次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和各个不同阶层的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的人生哲学和道德理想。
主要内容:大卫自幼丧夫,母亲改嫁后因受继父的虐待而死去。他被送到寄宿学校读书,备受摧残,之后又被送到工厂到姨婆家,姨婆抚养他,让他学习法律,他的性格也在苦难、折磨中成熟,最终走上了正确的人生道路。
05
《哈姆莱特》
图书信息:
作者:莎士比亚(英)
索书号:I561.33/4-2=11
馆藏地:社会科学文献借阅区(二)
推荐理由:《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悲剧,体现了莎士比亚戏剧的最高成就,具有深刻的悲剧意义。其中对复杂的人物性格的描摹以及丰富完美的悲剧艺术手法,代表着整个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最高成就。
主要内容:丹麦国王暴毙,国王的弟弟继承了王位,还娶了旧日的王嫂。王子哈姆雷特在痛苦中见到了父亲的鬼魂,鬼魂告诉王子自己是在睡梦中被弟弟夺去了生命、王位和妻子,并嘱咐哈姆雷特一定要为他报仇,于是哈姆雷特开始了曲折的复仇历程。
七巧板、九连环、鲁班锁 原来古人也这么会玩
铁皮青蛙、滚铁圈、打弹子、挑游戏棒……这是“80后”孩子的玩具;俄罗斯方块、魔方、变形金刚……这是“90后”孩子的玩具。七巧板、九连环、鲁班锁……而这些传统玩具,今天“10后”的孩子会玩它,千百年前的古人也会玩它。
9月17日是第23届上海旅游节首日,上海观复博物馆年度大展“智·趣—中国古代玩具展”在上海中心大厦37楼正式开幕,展期将长达一年。此次展览荟萃近百件中国古代玩具,上溯汉唐、下至,巧夺天工、类型多样,展现“小儿科”也有“大智慧”,并揭开“童年玩伴”跨越千年的秘密。
玩具是人类在生产生活闲暇时的消遣产物。中国古代玩具源远流长,随着时代的更替一直在民间流传并发展演变,在华夏大地各个地域创造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以寓教于玩、寓教于乐为主要目的。
此次展览的近百年古人玩具分为节令类、棋类、观赏类、益智类,以“豢养中的玩具”“文人的玩具”“成长中的玩具”“茶酒中的玩具”“文物中的玩具”五个主题展出。
观众通过这些玩具,可了解古人并非只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同样追求益智、益趣、修身。例如,七巧板、九连环、鲁班锁等玩具,是智力游戏与古典数学相结合的中国古代玩具代表,西方人称其为“中国的难题”,这些“难题”涉及了数学中的几何学、拓扑学、图论、运筹等多门学科。中国象棋、双陆棋、围棋等博弈游戏,既蕴含了中国的阴阳哲学理念,也具有军事对抗性质。中国传统礼仪和宴饮游戏投壶,诞生于先秦时期并一直延续至清末,文以乐嘉宾、武以习礼仪,既简单易操作又具文明高雅范儿,成为其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黄花梨盒装黄花梨七巧板
清代
可变换摆弄出千百种图案的七巧板,由宋代一种叫燕几的家具演变而来。燕几即七张小桌可拼成一个大桌以添情趣,明清时还有蝶几、七巧桌等。七巧板是正方形薄板截成七块,可组合成多种图形。清代已经非常普及,材质多种。
这套清代盒装七巧板,盒子与板成套,十分难得。盒子与板皆采用黄花梨制作,因黄花梨成材缓慢、木质坚实、花纹漂亮,所以尤为珍贵。
铁质九连环
清代
九连环是一种流传于民间的中国传统智力玩具。它是以金属丝制成9个圆环,将圆环套装在横板或各式框架上,并贯以环柄。按照一定的程序反复操作,可使9个圆环分别解开,以解开或合二为一胜出。
在16世纪的欧洲,已经有了九连环的记载。1550年,巴黎刊行的数学文献,清楚地讨论过这“中国难题”。到了19世纪,格罗斯用二进制数给了它一个十分优美的解答。对于人们来说,九连环不仅是一种玩具,而且是智慧的象征。
这件清代的铁质九连环为环环相扣的状态,保存完整,不知当时难倒了哪位想挑战的古人?
黄花梨球形鲁班锁一对
清代
鲁班锁,又名孔明锁,具体起源时间目前无考,也属于历史悠久的益智类玩具,相传是鲁班或者是诸葛亮发明的。它对于放松身心、开发大脑、灵活手指均有好处,是老少皆宜的休闲玩具。
展览中的一对黄花梨鲁班锁呈球形,亦可称为鲁班球、孔明球,图片为其中之一。无需钉子或绳子,将六块半圆形木片交叉固定在一起形成圆球状,看似简单,其实内中奥妙无穷,如果不知其窍,则很不容易拆解组合,需要经过一点的训练才能完成。黄花梨颜色沉稳,色泽油亮,保存完整,十分难得。
瑞兽纹铜投壶
清乾隆
玩具并不是孩子的专利,从古至今皆然,瑞兽纹铜投壶就是代表。《礼记·投壶》说:“投壶者,主人与客燕饮讲论才艺之礼也。”投壶是从先秦延续至清末的中国传统礼仪和宴饮游戏。古代君子需要学习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投壶属于射礼。其玩法是把箭向壶里投,投中多的为胜,负者照规定的杯数喝酒。
此件双耳制投壶,底部钤刻“乾隆年制”款识。双耳饰双龙戏珠纹,颈部分三层分饰龙纹、蕉叶纹、江崖纹。细长颈,鼓腹圈足,颈部腹壁以弦纹分割,腹壁四面出戟,装饰龙、鱼、龟、犬、马等瑞兽,瑞兽均匀排列于海浪纹中活灵活现,栩栩如生。铜壶整器古意盎然、落落大方、凝重典雅。
陶珠(捶丸)
宋代
这个小球是不是很眼熟?没错,这就是中国古代的高尔夫,或者说曲棍球——捶丸。
关于捶丸活动的最早记述,见于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年)署名为“宁志斋”之人所编写的专门论述捶丸的著作《丸经》。根据《丸经·集序》中“至宋徽宗、金章宗,皆爱捶丸”的记述,可知捶丸形成期的下限至晚在北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
捶丸所用的球杆,俗称“棒”。因为木制的球杆经不起时光的蹉跎,大部分早已腐烂了,所以目前见到多的是骨制、陶制、瓷制等捶丸。
青玉鸠车
宋代
小朋友爱玩的玩具小车,古代就有了。古人所说的“鸠车”,意思就是儿童玩乐之车。
展览中的鸠车为青玉质,带沁色。一大一小两只斑鸠雕刻得十分饱满,小鸠伏于大鸠背部,大鸠尾羽呈扇状散开,为宋代典型摆件。鸠车的玉轮被均分为六瓣花叶,可以转动。
唐三彩玲珑球一对
唐代
玲珑球,是中国雕刻中的一种特殊技艺。球体表面镂刻各色花纹图案,球内由大小数层空心球连续套成,交错重叠,玲珑剔透,各球均能自由转动,且具同一圆心。
唐三彩玲珑球通体直径5.1厘米,色彩艳丽,外层套球为镂空雕制,内置活动小球,该造型取自绣球,可作把玩之用。
来源:浦东发布
古人的智慧:七巧板的“进化史”
明清家具研习社
你玩过七巧板吗?简简单单的七块板,竟能拼出千变万化的图形。
但是谁能想到,这个曾风靡世界的益智玩具竟和一种中国古代家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七巧桌与七巧游戏是否有什么关系?”
“七巧桌是从七巧板演变来的吗?”
“这是中国文人的创造吗?”
这是一九九八年十月的一天,一位名叫雷彼得的美国学者,非常想了解陈设在苏州古典园林留园揖峰轩内的一套红木七巧桌的情况。
濮安国先生应有关方面的邀请去了留园,就在揖峰轩与雷先生夫妇见了面,经介绍双方后,雷先生一下子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
这套七巧桌何年代制造,是否是苏州生产的产品?为什么要镶大理石面?七巧桌的设计意味着什么?
留园揖峰轩
雷先生说他是世界智力玩具协会的,每年都来中国进行考察。接着说:“中国古代智力游戏中最有名的是七巧板。在十九世纪七巧板风靡世界,尽管七巧游戏很受欢迎,但是没有人知道七巧的来源,也没有比在十九世纪再早的七巧游戏了”。
说完又继续问:“七巧桌与七巧游戏是否有什么关系?”“七巧桌是从七巧板演变来的吗?”“这是中国文人的创造吗?”等等。
濮安国先生表示自己对古代智力游戏没有什么兴趣,知之甚少,关于“七巧”、“七巧桌”也仅略知一二,于是就雷先生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与答复。
七巧桌
· 七巧板 ·
七巧板,又名”益智图“、”七巧图“,起源于中国,18世纪传到国外,立刻引起极大的兴趣,有些外国人通宵达旦地玩它,并叫它“唐图”,意思是“来自中国的拼图”。
清 七巧图 故宫博物院藏
历史上关于七巧板的记载最早见于清嘉庆甲戌十九年(1814年),桑下客在《正续七巧板图合壁》序言中说:
七巧之妙,亦名合巧图,其源出于勾股法。
《七巧板图合壁》
但是七巧板的历史也许应该追溯到我国先秦的古籍《周髀算经》,其中有正方形切割术,并由之证明了勾股定理。
当时是将大正方形切割成四个同样的三角形和一个小正方形,还不是七巧板。现在的七巧板是经过一段历史演变过程的。
清代 象牙七巧板
清代陆以湉在《冷庐杂识》中记载:
宋黄伯恩燕几图,以方几七,长短相参,衍为二十五体,变为六十八名。明严瀓蝶几图,则又变通其制,以勾股之形,作三角相错形,如蝶翅。其式三,其制六,其数十有三,其变化之式,凡一百有余。近又有七巧图,其式五,其数七,其变化之式多至千余。体物肖形,随手变幻,盖游戏之具,足以排闷破寂,故世俗皆喜为之。
这基本说明了渊源,即宋代的燕几到明代发展为蝶几,到清初再演变成七巧图。
· 燕几 ·
“七巧板”十九世纪广泛传播于世界各国,被西方人称为“唐图”,意即“中国的图板”,是中华民族智慧的一种体现。
说起“唐图”,自然与唐代有关,它的发明是受了唐代“燕几”的启发。“燕”通“宴”,所谓“燕几”,就是唐朝人创制的专用于宴请宾客的几案。
到了北宋,任官秘书郎的黄伯思对这种“燕几”作进一步改进,设计成六件一套的长方形案几系列,既可视宾客多少拼合,又可分开陈设古玩书籍。
宋代 黄长睿撰有《燕几图》
燕几除用于宴席外,又可陈设古玩、书籍等。“燕几图”能灵活变化为25种形式,76种格局,如长方形桌、T形桌、门字形桌等。其摆放有规律有法则,类似今日的组合家具。
《燕几图》示范的部分组合形式
案几有大有小,但都以六为度,因取名“骰子桌”。他的朋友宣谷卿看见这套“骰子桌”后,十分欣赏,再为他增设一件小几,以便增加变化,所以又改名“七星桌”。七巧板的雏型,就在这兼备实用价值和艺术审美的图形拼合中产生了。
《燕几图》(局部)
《燕几图》可谓中国第一部家具设计专著,作者以超群的聪明和智慧,创造出中国家具史上“第一部组合家具设计图”。
美中不足的是,黄伯思的燕几中只有长方形,虽然可以拼出多种巧妙的图形来,毕竟变化有限。
套几可以说是燕几的发展,是清代制作的十分有特色的家具。“套几”就是一组有同样造型但大小不等的方形或者长方形几案,三个或四个一组,因此有时候又称其为“套三”、“套四”。
清代 红木绳纹套几(一套四件)
套几由外到里相互嵌套,逐一减小,可以叠在一起使用,也可以分开单独使用。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变化,同时可分可合,便于陈设,使用方便,成为当时最为流行的家具类型之一。
· 蝶几与匡几 ·
元明两代,中国的组合式家具顺应都市生活的需要,有了长足发展。许多能工巧匠都借鉴黄伯思的《燕几图》,运用平面木块进行“纸上谈兵”式的设计。
到了明代,有个明叫严澄的官员根据《燕几图》的原理,大胆引进三角形,设计成一套十三件的几案系列,合起来呈蝶翅形,被称作“蝶几”、“蝶翅几”。其分开组合的图形可达百余种,明代的戈汕据此编成《蝶几图》。
《蝶几图》局部
用“蝶几”拼的图形比“燕几”图形要复杂丰富得多,它以斜角形为基本原理,能组成亭、山、鼎、瓶、蝴蝶等形状,变幻无穷,与《燕几图》有异曲同工之妙。
《蝶几图》示范的部分组合顺序
《燕几图》与《蝶几谱》,可谓家具史中的姊妹篇,对后世影响极大,后世多认为《蝶几谱》较《燕几图》更加巧妙。蝶几的聚散结合,不仅使空间的布局灵活,而且,各种造型也丰富多彩、雅趣儒风。
此外,在《燕几图》和《蝶几谱》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匡几图》。
匡几透视图
“匡几”类似于后来的“多宝格”,组合变化比“燕几”、“蝶几”更加丰富。其结构更是衔接白然,属于牢固的榫卯结构拆卸开来可以装在一个小箱子内,组装后则可以作为陈列文物、古器的架子或柜子来使用,既方便实用,又变化万端。
· 七巧桌 ·
如果说“燕几”、“蝶几”的产生是我国古代文人智巧活动与造物思想相结合的结果,那么其衍生出来的组合家具——七巧桌,不得不说是在这样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出的更加完美、科学的形式。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红木嵌黄杨木七巧几
七巧桌构思巧妙,甚为奇特,是清代主张造型花样翻新多变的设计。七巧桌是由1张小方桌与大小不同的5张三角形小桌,以及1张呈平行四边形的小桌组合而成。七巧桌可以组合成正方形、长方形、梯形等等,供不同人数就坐时使用。可聚可散,可采用各种构成方式加以变化。
黄花梨七巧桌
形态高雅,制工精美,每于隆重节日,七巧桌上摆列精美的筵碗等,再配上等佳肴美酒,典雅至极。
晋江东石玉记藏七巧桌及酒具
从七巧桌的组合方式上可以看到家具在室内陈设和摆置上的思考。
首先,平时大家下棋、聚集和饮茶、进餐可以拼成长方形,而随着使用心情的改变,又可根据需要组合成其他的形状,这样既改变了室内陈设方式,又丰富了生活情趣。
清中晚期 红木七巧桌
其次,七巧桌的可分合又给家庭的使用带来了选择,有时不需要聚合主可分割成不同形状的小桌,特别是可以利用分隔形状的特点,放置在室内合适的区域,这样即可灵活地改变人们的使用方式,节约空间、提高室内家具的使用率。
红木嵌大理石七巧桌的方形桌面罩安装情况
留园红木七巧桌制作于清代中晚期,其桌面长140厘米,宽70厘米,高82.5厘米,被分为两组,并分别安上一个方形的桌面罩,罩面上又被分别刻有棋局,一为围棋局,一为象棋局。
留园揖峰轩内红木嵌大理石七巧桌
留园红木七巧桌采用大理石面装饰,是苏式家具较为讲究的工艺特征和装饰特色,加上桌子下部踏脚采用“冰绽纹”的构造,使七巧桌显得格外精美、灵巧。
七巧桌一方面是艺术和技术的高度结合,把文人的修养与工匠的辛勤劳作和谐统一,创造出的绝世佳作流芳百世。
七巧桌
另一方面,一种家具的形制能带来一个世界智力游戏的传世和更多的数学思维,这不仅仅是造型观念的巧合,更是一种民族智慧的延续。
从《燕几图》、《蝶几图》到套几再到七巧桌,是一种事物向另一种事物“质”的转化,体现了文人在造物中展现的睿智和才能,给世人留下了无穷的意味和思考,或许又是古典家具的造型和设计带给今天的我们最珍贵的一份遗产和财富。
- END -
“传统文化热”兴起,“00后”网文作家为何热衷以非遗入题
四五年前开始,“00后”网文作家慈莲笙关注到了非遗文化。她最新一本短篇小说《一梭千载》讲的便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杭罗织造技艺”。“许多技艺为什么成为非遗?是落后于时代了吗?用网文来传播非遗,我觉得能让大家感受到它是跟得上时代的,是和现在的生活息息相关的。”
当下,一方面,非遗文化正与游戏IP、动漫产品跨界联合,化身文创衍生品;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网文创作者聚焦非遗题材小说创作。去年9月至今,恭王府博物馆和阅文集团联合举办的“阅见非遗”主题征文,吸引众多年轻作家参与。在平台方助推及创作者有意识的努力下,“传统文化热”正在网文领域兴起。
“00后”作者全国寻访非遗技艺
“‘绫罗绸缎’这个词人尽皆知,可如今‘罗’的织造已经到了这般地步吗?杭州福兴丝绸厂是如今唯一一家还掌握杭罗织造技艺的工厂。”慈莲笙说,非遗选题其实很广,从杭罗开始写作,是因为实地探访给自己带来了视觉、听觉的双重震撼。“我7月末去的,大夏天的杭州,一进去杭罗的厂子里,里头比外头还热,又特别吵。”这些切身体会都被她写进了网络小说《一梭千载》之中。去年9月,这部小说是参赛作品之一。
慈莲笙的小说《一梭千载》聚焦非遗杭罗
慈莲笙出生于2003年,身为年轻一代的网文作家,她最初开始创作非遗题材小说时还是在校学生。“2018年,我不到15岁,学校有一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状及弘扬’相关的课题,我和朋友一起参加了,写了一篇小论文,就这样开始了解非遗。”当时,为研究非遗保护现状,她们上网搜寻资料,却发现相关网站的页面信息停留在几年前;去实地参观东城区非遗博物馆,发现基本上无人光顾;就连收回来的调查问卷里,不少人对非遗的态度也是“没时间”“不了解”等。
自那时起,慈莲笙有意识地关注中国非遗保护现状。“我意识到网文传播面更广一些,能够让更多人看到非遗,以及我想表达的文化意涵。”以非遗为题,故事从现实生活中萌发而出。她趁学校游学、家庭出游等机会,对天南海北的非遗技艺进行实地探访。
“顺着火车线去探访。”她笑言。带上母亲、姥爷,慈莲笙走南闯北,每到一个城市,必定要走访当地最知名的非遗技艺。比如去天津,就看泥人张、木版年画、狗不理包子;去山西寻访醋厂;去苏州拜访昆曲传习所、寻找檀香扇;去南京看云锦;去杭州,既走访了杭罗的厂子,也专程去了西泠印社。这趟持续近两年的“非遗之旅”,她走出了经验:非遗美食的寻访或许是最容易的,一路“吃”过去即可;有些非遗项目在当地有博物馆或商业店铺,也都容易寻找。“也有部分非遗无法做到实地探访。比如东湖醋园,我找到了它的展示馆,但厂子不在那里。还有些地方,网站上只给了电话、地址,我第一次去扑了个空。”
在慈莲笙看来,既然以非遗为题创作小说,自己了解得越多,写出来的作品越能让读者眼前一亮。同时,她也会将自己对非遗传承、文创开发的思考,与非遗传承人交流。
在《一梭千载》里,慈莲笙描述了一个主角利用符合时代审美的创新,将杭罗技艺发扬光大的故事。这种杭州的丝绸品种,由纯桑蚕丝以平纹和纱罗组织联合构成,绸面具有等距规律的直条形或横条形纱孔,孔眼清晰,质地刚柔滑爽。“书中我写到了杭罗的起源、发展,包括它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衰落、工艺流失、无人传承等问题。更重要的是展现我对杭罗之美的理解。”在她看来,用网络文学的方式传播非遗,目的是让更多人跨越地域局限了解非遗文化,“比如杭罗,它是杭州的、浙江的,同时也是中国的。又比如北京、扬州都有漆器文化,北京是金漆镶嵌,扬州是雕漆嵌玉,这说明非遗的诞生虽然和地域有关,但文化是共通的。普通人只要喜欢非遗,哪怕只做一点点贡献,都有用。”
用网络文学拓展传统文化影响力
与慈莲笙热衷于创作非遗题材相似,“00后”网文作家饥鱼则对神话传说题材情有独钟。“我从2020年开始写作,一写就写了3年。大学我读的是酒店管理专业,目前也正在酒店实习,但我想毕业后应该会成为全职作家。”饥鱼告诉记者,他一直喜欢阅读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尤其是志怪题材,也爱看《聊斋》《聊斋新编》等影视剧。“我写的小说都是蛇文化题材,蛇没有足,却能行、能走,远古先民敬畏它,进而衍生出蛇类的图腾文化,十二生肖里有蛇,还有《白蛇传》等传说故事,这些都是我的灵感来源。”
饥鱼的小说《世间白蛇仙》取材自《白蛇传》等传说故事
在饥鱼看来,网络文学是一种传播方式的创新。“网络小说可以跨越时间、空间的限制,创新文化传播的范围和深度。而且网络小说相对于古典文化,更加平民化、大众化,它可以让更多人认识、了解传统文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前发布的《2022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究报告》显示,传统文化深入内容题材,引发“儒道流”“红楼”等国风热潮,仅阅文平台上,就有超5万网文作家在历史、古言等题材网文中运用非遗元素。
有网文作者从民间传说、传统习俗和神话故事中获取灵感,比如阎ZK的《镇妖博物馆》,油炸咸鱼的《不可思议的山海》,唐甲甲的《中医许阳》;有网文作者将非遗传承与现实主义、古装爱情、青春校园等题材相结合,让笔下角色从事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职业或行业,比如唐四方的《相声大师》、柳下挥的《猎赝》,意千重的《画春光》等;也有作者将非遗元素作为故事的重要元素,将传统文化之美落实在小说的细节上,如孑与2《唐人的餐桌》、相思不再念《我靠传播非遗爆红全宇宙》等。
“传统文化根植于我们的基因中,一方面,我们的主流价值在倡导关注现实、关注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我们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有大量可挖掘的内涵。所以网络文学中的故事、素材、元素,很多取材于传统文化。”在中国传媒大学互联网信息研究院专任研究员李安看来,身处转型期社会,年轻人面向未来,需要找到自己的根,“无论是中国的作家还是西方的作家,没有一个创作者可以离开传统,可以离开传统文化。网络文学也得有根、有源头。”
栏目主编:施晨露 文字编辑:施晨露
图片来源:阅文集团提供
来源:作者:张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