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穆禄氏(舒穆禄氏是什么旗)

康熙年间同名的伯爵——舒穆禄氏和博尔济吉特氏

看过很多文章,发现对于四格这个人的描述许多是张冠李戴,没有真正搞清楚过。特意发文澄清。

“伯四格”与“都统伯四格”从一开始就是两个不同的人,而不能混淆一起。

“伯四格”,姓舒穆禄氏,正黄旗满洲人。没错就是武勋王扬古利那家的,乃扬古利二弟冷格里曾孙,冷格里卒,其子穆成额袭,再之后传子穆赫林,穆赫林即四格之父,四格于康熙四年正月袭一等伯,曾任正黄旗满洲第四参领第十一佐领第二任佐领,康熙四十九年初卒。

康熙实录载:吏部题、一等伯四格因病解退、销去恩诏所得拜他喇布勒哈番、再一拖沙喇哈番。余一等精奇尼哈番、应以其长子德敏、袭替。得上□日、著伊第三子吉当阿袭替。

此四格,即为舒穆禄氏。查《清史稿·世爵表》也可以对上。

初  封 一次袭 二次袭 三次袭 四次袭 一等子 冷格里正黄旗满洲。国初积军功,授一等总兵官。今汉文改为一等子。卒。谥武襄。 穆成额冷格里子。天聪八年袭。 穆赫林穆成额子。崇德五年六月袭。顺治九年正月,恩诏晋封二等伯,又晋一等伯。 四格穆赫林子。康熙四年正月,袭一等伯。 吉当阿四格子。康熙四十九年二月,降袭一等精奇尼哈番。今汉文改为一等子。坐事革。

所以,很多人把德敏、吉当(党)阿,记为 博尔济吉特氏四格之子,或者“都统伯四格”之子是错误的。

再说“都统伯四格”,姓博尔济吉特氏,奉义公、额驸恩格德尔第三子巴特玛之子。但此爵位并非来自恩格德尔,而是其弟莽古尔岱,莽古尔岱传给二子,之后无嗣,爵位回到恩格德尔之子巴特玛这,巴特玛病退,由额森承袭,额森以庸劣解退,爵位到了其兄四格这。雍正七年四月因党附苏努,革去爵位,留散佚大臣,爵位改由班达尔沙袭,直到乾隆十年,卒。

《清史稿·世爵表》记载:

初  封 一次袭 二次袭 三次袭 一等伯 莽古尔代正黄旗满洲。天聪八年五月,自蒙古来归,授三等昂邦章京。顺治二年二月,加为二等。七年三月,恩诏加为一等。九年正月,恩诏超封二等伯。又以恩诏晋一等伯。是年卒。 巴特玛莽古尔代兄之子。顺治九年七月袭。康熙三十一年十二月,以病退。 额参巴特玛子。康熙三十一年十二月袭。三十七年十月,以庸劣解退。 四哥额参兄。康熙三十七年十月袭。缘事革。后降袭。

这个人一直活到了至少雍正年,而且“都统伯四格”这样的称呼,最早应该是从康熙五十七年十一月开始。

《雍正实录载》记载:

七年己酉春正月辛亥,鄂尔泰奏万寿节日,云南庆云见。命宣付史馆。丁巳,命陈元龙、尹泰为大学士。壬申,复蒙古恩格德尔侯爵为三等公,以其曾孙噶尔萨袭。蒙古二等伯明安晋封一等侯,令其孙马兰泰袭。都统伯四格有罪监禁,上念其祖莽固尔岱之功,释之。癸酉,命侍郎法保等察修直隶至江南大道。

综上澄清,一是吉当(党)阿 乃舒穆禄氏四格之子(吉当阿后来也任高官);获罪的是“都统伯四格”,即博尔济吉特氏四格,与宗室联姻频繁,其嫡母乃努尔哈赤第十一子巴布海独女,其女儿后又嫁给宗室弘晟,即那位已革诚亲王之子。

附二位主要履历:

舒穆禄氏四格,主要履历:

康熙三年十二月壬午,以故一等伯穆和琳子四格、袭爵。

康熙十年三月丙辰,调镶白旗蒙古副都统四格、为满洲副都统

康熙二十二年三月辛未,以内大臣伯四格、掌銮仪卫事务

康熙二十八年十一乙巳,以銮仪卫銮仪使四格、为正黄旗护军统领 

康熙三十一年八月戊寅。祭大社、大稷。遣内大臣护军统领伯四格行礼

康熙三十一年十二月壬寅,授都统希福为建威将军,噶尔玛为左翼护军统领,四格为右翼护军统领

康熙三十二年,解护军统领

康熙三十四年五月,降,解内大臣

康熙四十九年三月癸巳,吏部题、一等伯四格因病解退、销去恩诏所得拜他喇布勒哈番、再一拖沙喇哈番。余一等精奇尼哈番、应以其长子德敏、袭替。得上旨日、著伊第三子吉当阿袭替。

博尔济吉特氏四格,主要履历:

康熙三十六年十一月己未,一等伯额参、以庸劣革退。命其亲兄四格、袭爵。

康熙四十九年十二月乙亥 ,内大臣步军统领费扬古妻故遣内大臣伯四格侍卫十员送饭奠茶酒

《职官表》记 康熙五十一年,授任内大臣

康熙五十五年十一月丁卯,散秩大臣伯四格、为镶红旗护军统领。甲申,升镶红旗护军统领四格为正黄旗蒙古都统。

康熙五十七年十月乙巳。享太庙。遣都统伯四格行礼。十二月壬申,袷祭太庙。遣都统伯四格行礼。

康熙五十八年十月庚子。享太庙。遣都统伯四格行礼。

康熙五十九年二月己酉。春分。朝日于东郊。遣都统伯四格行礼。 

康熙五十九年四月丁酉。享太庙。遣都统伯四格行礼

康熙五十九年八月丙辰。秋分。夕月于西郊。遣都统伯四格行礼。

康熙六十年二月戊戌。祭大社、大稷。遣都统伯四格行礼。

……

雍正七年四月乙酉。吏部题、一等伯四格、缘事革职。销去五次恩诏所得拖沙喇哈番。余二等精奇尼哈番。以其亲伯之曾孙班达尔沙袭替。

雍正十年十月戊辰。著参赞散秩大臣四格带回。沿途管束。到鄂尔多斯时。四格著回京。

雍正十二年八月己酉。谕办理军机大臣等。原任尚书特古忒、著前往达里刚爱地方。协同散秩大臣四格、办理事务。

雍正十二年十一月戊子。额驸兴德、著给予十年俸银。前往达里刚爱军营。协同散秩大臣四格等、操演蒙古兵丁,效力行走

……

乾隆十年六月壬戍,予故原品休致、食半俸、正黄旗满洲散秩大臣四格、祭葬如例​​

八旗中最尊贵的为何不是正黄旗?与此人有关

努尔哈赤和他的子孙能够由弱到强,最终入主中原离不开八旗军。八旗制度始设于1601年,当时还只有正黄、正白、正红、正蓝等4个旗。随着队伍的壮大,1615年才增加了镶黄、镶白、镶红、镶蓝等4旗,八旗制度正式形成。

根据五行学说,“土”位于中央,可以掌控周围的“金”、“木”、“水”、“火”,因此被历代帝王所重视。再加上“土”在颜色上属黄色,所以帝王有穿黄袍的讲究,这便是为何“陈桥兵变”时,赵匡胤加身的是黄袍而不是白袍黑袍。努尔哈赤虽然是女真人,但也接触过许多的汉文化,因此对这一套也相当的信奉。所以说,如果要论八旗中哪一旗最尊贵,从颜色上来看,要么是正黄旗、要么是镶黄旗。再加上正黄旗是最早诞生的4个旗之一,所以肯定是正黄旗最尊贵。

这个说法对,但不全对。

为什么这么说呢?自正黄旗诞生开始,就一直由努尔哈赤亲自统领。作为女真人的大汗,一切资源肯定会向他的正黄旗倾斜,因此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正黄旗都是八旗中实力最强、地位最尊的。但这个情况在努尔哈赤的晚年发生了变化,因为宠爱阿巴亥,他将自己正黄旗分给了她的三个儿子: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兄弟统领,自己手中只留了一个镶黄旗。至于为何要给正黄旗而不是镶黄旗,想必此时镶黄旗的战斗力已经超过了正黄旗。

身为君父,在可以选择的前提下,自己手中直接掌控的必定是精锐。不难看出,此时的镶黄旗的战斗力绝对不会输给正黄旗。就发展过程来看,正黄旗是在初期发展快,到了中期则是镶黄旗发展得快了。打个比方,正黄旗是在从0到1的这个过程中发展快,而镶黄旗则是在从1到100的这个阶段。因为镶黄旗的旗主是努尔哈赤本人,所以它的地位也一定会会上升。即便皇太极接班后将正黄旗收了回来,到两者已经是无法同日而语的了。

多尔衮率清军入关时,他的身份是正白旗旗主。因为多尔衮是摄政王,所以正白旗在他手中,是其余六旗中发展最快的。多尔衮死后,皇帝又将正白旗攥在自己手里,因此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被合称为“上三旗”。其余的五旗则被称为“下五旗”,两者虽同属八旗,却有着天壤之别。在后金和清朝近300年的历史上,几乎所有的名人都出自上三旗。其中镶黄旗的则占据着“半壁江山”。

​清朝最尊贵的11个姓氏:瓜尔佳氏、钮祜禄氏、博尔济吉特氏、舒穆禄氏、叶赫那拉氏、辉发那拉氏、乌拉那拉氏、郭络罗氏、伊尔根觉罗氏、董鄂氏和富察氏,无一例外都是镶黄旗出来的!镶黄旗的人决定着清帝国的走向,难道不是最强最尊贵的么?为什么慈禧太后给自己娘家抬旗,要抬进镶黄旗而不是正黄旗,还不是因为镶黄旗才是最高贵的?八旗源于努尔哈赤,让镶黄旗最尊贵的,也是努尔哈赤。

清朝八大姓氏是哪几个?有没有高低之分?1644年5月25日清朝迁都

萨沙历史上的今天。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清朝八大姓氏是哪几个?有没有高低之分?1644年5月25日:明朝将领吴三桂同意让大批满族部队穿越长城,随后清朝摄政王多尔衮将首都迁往北京。

吴三桂当时并没有拒绝满清的权力,因为他已经没有什么选择!

在李自成溃败以后,吴三桂要么选择同满清决战,要么选择做汉奸同满清合作。

如果同满清决战,李自成在一片石被击溃的先例在前,吴三桂是毫无胜算的。

这种情况下,吴三桂为了维护自己利益,就选择做汉奸,放满清军队入关。

其实,吴三桂也没有办法不放。就凭借吴三桂手下区区几万人,根本挡不住满清军队。大明北方军政都已经崩盘了,李自成又在溃败中,吴三桂孤掌难鸣。

满清八大姓,准确说是满族八大姓有很多种版本。

这八大姓,是满族人地位比较高的八个姓氏。

学者一般认为《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中的八姓相对合理,也就是:

瓜尔佳氏、钮祜禄氏、舒穆禄氏、赫舍里氏、他塔喇氏、觉罗氏、佟佳氏、那拉氏。

我们挨个来说,

瓜尔佳氏:号称满族第一大姓。

这个姓氏曾经占据满族半壁江山。明末的统计数据,瓜尔佳氏共有752户,号称“居满洲全族之半”。

因为人数多,满清创建后瓜尔佳氏做官的很多。

如费英东是满清开国5大臣之一,地位显赫;鳌拜则是康熙朝四大辅臣之一。

满清灭亡以后,瓜尔佳氏主要改姓关。

当时的满族早已完全汉化,他们很崇拜汉族的关圣帝君关羽,将姓氏改为关。自然,瓜尔佳氏还有很多其他姓氏,比如有石氏、鲍氏、汪氏、李氏、高氏、顾氏、白氏。

女影星关晓彤,就是瓜尔佳氏后裔。当年满清垮台以后,八旗子弟失去了国家发给的生活费。这些人平时只知道吃喝玩乐,提篮架鸟,吹拉弹唱。进入以后,他们很多人只能依靠吹拉弹唱混口饭吃。当年的社会风气,这种艺人属于下九流,甚至说“娼优不分家”,正经人家是不会让孩子干这行的。旗人干这行,也是迫不得已的求生行为。建国时的北京文化圈,有很多满族人。

关晓彤的爷爷关学曾,就是什么“单琴大鼓”第二代传人。上世纪20年代的关家,落魄到“过年都吃不上一顿饺子”,关学曾10岁就上街卖臭豆腐,后来被迫在街上唱曲卖艺。

就这么混了几十年,最终混成北京曲艺家协会主席。这个主席可是非同小可,在中国演艺圈是非常有能量的,子孙后代也享受余热。

钮祜禄氏:

钮祜禄氏的实力也很强,很多人位高权重。

额亦都家族在满清建国时期是开国5大臣之一,儿子子遏必隆为康熙初年四大辅臣之一,乾隆时代的大权臣和珅也是这个家族。

另外,满清有6个正宫皇后出自钮祜禄氏,最后一个就是慈禧的顶头上司慈安皇太后。

满清灭亡以后,瓜尔佳氏主要改姓郎、钮。

大家都知道的钮祜禄氏就是:甄嬛。

甄嬛并不存在,历史上类似人物是孝圣宪皇后,是雍正的妃子,乾隆的生母。

钢琴家郎朗也是满族,东北人,满族姓氏为钮祜禄氏。他的父亲是个二胡演奏师,爷爷也是搞音乐的,是文艺世家。

舒穆禄氏:

这个姓氏祖是回鹘人,在辽代为契丹人服役,对应的汉人姓氏是萧,就是萧峰的萧。

金朝打垮辽国后,他们又为女真人服役。

到了明朝时期,舒穆禄氏也是女真的大姓氏。

比较出名的人物,是库尔喀的武勋王扬古利家族。

舒穆禄氏比较分散,一些蒙古人也有这个姓氏。

满清灭亡以后,舒穆禄氏改为舒、徐、宿等几十个姓氏。

一说作家老舍原名舒庆春,他的满族姓氏为舒穆禄,父亲还是八旗兵。

只是老舍已经汉化的不能再汉化,比汉人还像汉人。

赫舍里氏:

这个姓氏也比较有名气。

满洲正黄旗家族的以硕色、希福都是这个家族的祖先。

康熙朝辅臣索尼、重臣索额图、孝诚仁皇都是他们家族成员。

满清灭亡以后,赫舍里氏改为赫、何或者英。

他塔喇氏的名人,就是清末著名的珍妃。

英达、英壮、英宁三兄弟一说 都是赫舍里氏,他们的父亲英诺诚也是文艺圈的,准确地说曾担任过文化部副部长。英诺诚是1986年成为文化部副部长的,在第二年也就是1987年他就主持了《末代皇帝》这部电影。谁都知道,《末代皇帝》是尊龙、陈冲等联合主演由贝纳尔多·贝托鲁奇,讲述了溥仪的故事。甚至英诺诚在电影中,饰演有着极大热心和耐心的战犯管理所所长。

觉罗氏:

很多人认为觉罗氏就是爱新觉罗,根本不是这么回事。觉罗氏是一个很大的姓氏,爱新觉罗则是其中的一部分。觉罗氏同爱新觉罗的区别,类似于全中国姓王的和北京姓王的。

满族同一姓氏分为无数部落各自发展,才出现了这种情况。

觉罗氏是个大姓,包括:伊尔根觉罗、舒舒觉罗、西林觉罗、通颜觉罗、阿颜觉罗、呼伦觉罗、阿哈觉罗、察喇觉罗等氏。

爱新觉罗在觉罗氏中,原只是个微不足道的小姓,不属于满族八大姓,直到清朝建立成为国姓,地位才逐渐提高。

以往觉罗氏为自己脸上贴金,自称是宋代宋徽宗和宋钦宗的后裔,本来就是汉人的皇族。

自然,这话是在满清灭亡以后才说的,很多觉罗家族改姓为赵,也就是以皇族后代自居。

但觉罗氏不是汉人,这点已经用现代科学证明。

上海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现代人类学重点试验室在2014年的一份研究显示,通过比对爱新觉罗氏几组后裔的Y染色体单倍型类群,得知清宗室的Y染色体属于通古斯民族常见的C2b,而赵宋汉族后裔中未发现此类型,因此至少可以排除爱新觉罗氏为北宋后裔的说法。

甚至,爱新觉罗的血统同蒙古人更亲近。

复旦大学学术报告《爱新觉罗皇族的Y染色体》,爱新觉罗的类型属C2(旧作C3)的北支,即C2b1a3a* (C-M401*, (xF5483)) ,和蒙古相关族群常见的“星簇”比较接近,但Y-STR相差甚远,在满族也并非常见。

再说通俗点,爱新觉罗的同尼伦蒙古人有着接近的基因。

换句话说,爱新觉罗的祖先很可能是蒙古人,而并不是我们之前认为来自于贝加尔湖地区的胡里改人。

佟佳氏:这个姓氏势力也很大。

努尔哈赤的元妃开国五大臣之一的扈尔汉、康熙帝生母孝康章皇后、雍正年间重臣隆科多等都是自该氏,尤以康熙一朝势力最大。

明星佟大为,就是佟佳氏后代。

那拉氏:他主要是明朝末期海西女真四部贝勒的家族姓氏,最有名的就是出身叶赫(苏完)地区的慈禧太后了。

那英自称是叶赫那拉的后代。

这八大姓的统一特点是人口多,历史比较悠久。

但你要说高贵不高贵,这不好说。

就拿爱新觉罗为例,努尔哈赤起家之前,在汉族军阀李成梁家做家奴。

你说他这个姓氏高贵还是不高贵?没法下结论。

就同汉人的赵钱孙李一样,满族八大姓只是一个姓氏而已,哪有什么高贵不高贵。

另外,最近几十年曾经对所谓的满族进行过基因溯源,结果让人啼笑皆非。

这些自称的满族人,就基因上竟然绝大部分都是北方汉族,根本不属于少数民族。

声明:

本文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的百度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古代内蒙古的十大名门望族详解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打败林胡、楼烦两个游牧民族之后,在今呼和浩特托克托县建云中城。

燕将秦开击败东胡之后,构筑燕北长城,在今内蒙古赤峰市南建右北平部,治所在宁城。

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击败,余部聚居乌桓山和鲜卑山,形成后来的乌桓族与鲜卑族,乌桓山和鲜卑山都在内蒙古境内。

汉朝全盛时,在漠南地区置五原郡、朔方郡,辖境相当于今巴彦淖尔市、包头市和鄂尔多斯市一带。

北齐、北周和隋唐时突厥势力左右蒙古高原。

公元599年,隋文帝时,厥突利可汗在突厥内战中战败只身南下归附隋朝,隋文帝册封突利可汗为启民可汗。在隋朝的大力扶持下,突厥启民在内蒙古建立。

公元611年,隋炀帝时,西突厥处罗可汗亦降隋,隋朝短暂的控制了大约今内外蒙古全境。

公元630年,李靖攻灭厥,在颉利可汗故地置定襄都督府、云中都督府。

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了大蒙古国,先后攻灭西辽、西夏、花剌子模、金朝等。

公元1260年,忽必烈即位称帝。公元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次年将都城从上都迁都至大都。

内蒙古自古以来都是北方民族活跃的地方,先后有很多的部族逐渐繁衍成为世家大族,现在就古代内蒙古的十大名门望族进行一一详解。

蒙古包氏:包氏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多民族、同源流姓氏。其一出自春秋时楚国大夫上将军包胥的后裔。其二源于风姓包氏,包羲太昊伏羲氏后裔包豕韦为风姓包氏,蒙兀室韦乞颜部孛儿只斤氏族成吉思汗·铁木真统一草原各部为蒙古族,成吉思汗后裔蒙古族包姓,为蒙古族第一大姓。其三源于宋朝时赐羌王榆龙琦姓包,名包顺,后裔形成羌族包姓。其四源于满族汉化改姓为氏。

蒙古族包姓主要分布内蒙、 外蒙、新疆、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青海、甘肃、云南。汉族包姓主要分布江苏、 浙江、 福建 、 广西、 安徽、四川、江西、海南、山东。包氏的主要郡望为丹阳郡、上党郡、蒙古。包氏的主要堂号有丹阳堂、上党堂、天骄堂。其中蒙古天骄堂铁木真后人在清朝形成忠勇报国的圣武家风。

赤峰于氏:于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其一源自古炎帝姜姓齐国公子、文学家淳于髡的后裔淳于氏,在唐代时避讳宪宗李纯改单姓于氏。其二源自周武王分封其第二子邘叔于邘,建立邘国,邘叔的子孙就以国名为氏,有的姓了邘,有的则去邑旁姓于。其三源自北魏的万忸于氏,在孝文帝汉化改革时,恢复本姓于。其四源自达斡尔、鄂伦春、土、回、高丽等改于姓者。于氏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辽宁、黑龙江、吉林、河北、河南、江苏、内蒙古等省,其中山东为当代于姓第一大省。

于氏的主要郡望为河南郡、东海郡、河内郡、京兆郡、广陵郡。于氏的主要堂号有河内堂、京兆堂、黎阳堂、河南堂、广陵堂、东海堂、忠肃堂、救民堂、大驷堂等。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于氏以红显永文久祖为字辈。

克什克腾舒氏:舒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其一源于己姓,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莒国寿舒,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其二源于姬姓,出自西周初年周武王所封的群舒国之后裔,属于以国名为氏。其三源于蒙古族、满族、土家族、彝族等汉化改姓。舒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四川、湖南、江西、湖北为多。

舒氏的主要郡望为京兆郡、巨鹿郡、平阳郡、邓城。舒氏的主要堂号为京兆堂、虞江堂、平阳堂、堂、京北堂、巨鹿堂、阆风堂等。

蒙古族舒穆尔氏,世居克什克腾,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舒氏、徐氏、苏氏。满族舒穆禄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石抹部,世居科尔沁,后有蒙古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舒氏。

科尔沁布氏:布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其一源于羌族,出自战国时期赵国大夫布子,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其二源于嬴姓,出自春秋末期晋国子卿姑布,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其三源于芈姓,出自西汉东平的姑布子,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望出东平。其四源于龟兹国,出自唐朝时期西域龟兹国王布失毕,其后裔子孙多有入居中原者,后有取先祖名字的谐音汉字为姓氏者,称布氏。其五源于氐族、满族、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等汉化改姓。

布氏人口总数很少,分布却很广。天津武清,山西太原,河北景县、涉县、辛集、获鹿,辽宁清原,新疆塔城、布尔津,广西田林,广东新会,四川合江,云南邱北、马关等地均有布氏族人分布。布氏的主要郡望为洛阳、东平郡。布氏的主要堂号有洛阳堂、东平堂。

蒙古族布鲁特氏,出自元朝时期蒙古布鲁特部,世居科尔沁,所冠汉姓即为布氏。蒙古族布尔哈齐氏,世居乌鲁特,所冠汉姓即为布氏。蒙古族功格喇布氏,世居克什克腾,所冠汉姓即为布氏。蒙古族布尔哈齐特氏,世居察哈尔,所冠汉姓即为布氏。蒙古族布尔图氏,世居克什克腾,所冠汉姓为布氏、和氏、何氏等。蒙古族布古鲁特氏,世居察哈尔,所冠汉姓为布氏、甫氏、全氏等。蒙古族布楞都尔本氏,世居乌鲁特,所冠汉姓中有布氏、本氏等。

蒙古云氏:云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其一源于妘姓,祝融后裔受封于郓罗地,号为妘子,其后裔子孙遂为妘氏,后省去女旁而为云氏,形成云氏。祝融的支庶后裔子孙被封于鄠国,春秋时期为楚国所灭,其国民子孙以国名为氏,后简去邑旁成为云氏,简化为云氏,史称云氏正宗。其二源于妘姓,帝喾时的火官祝融之后封于郧国,春秋时为楚国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后简去邑旁成为云氏。其三源于缙云氏,出自黄帝时期夏官之后,夏官的官名就叫做缙云氏,属于以官职名为氏。其四源于鲜卑族、蒙古族、达斡尔族、满族、苗族、彝族等。

云氏的主要郡望为琅琊郡、河南郡。云氏的主要堂号为琅琊堂、河南堂。蒙古新巴尔虎云硕布部,亦称永谢布氏、永舍布氏、和尔氏,世居巴尔古,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云氏、荣氏、永氏等。著名的蒙古族无产阶级革命领袖乌兰夫,实际上就是出自该支蒙古族云氏家族。

赤峰倪氏:倪氏是一个多源流多民族姓氏。其一出自曹姓,黄帝后裔邾武公将次子封于郳,建立郳国,子孙以国名为氏,称为郳氏。战国时郳国被楚国所灭,为避仇改氏为儿,再后又改为倪姓。其二出自远古颛顼帝后人邾侯之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其三出自商诸侯儿伯,子孙为倪姓。其四源于鲜卑族,北魏代北复姓贺郳氏改郳姓,后又改为倪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其五源于蒙古族、满族、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汉化改姓。

倪姓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江苏、湖北、上海等省市为多。倪氏的主要郡望为千乘郡。倪氏的主要堂号有千乘堂、经锄堂、敬业堂等。内蒙赤峰倪氏以占玉凤洪为字辈。

蒙古金氏:金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体。其一出自少昊金天氏。其二出自古有金国,国人以金为氏,伏羲臣金堤为其后。其三源于地名,出自汉朝时期金城郡,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其四源于官位,出自汉朝时期官吏执金吾,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其五源于官位,出自三国后期曹魏时期官吏金曹,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其六源于蒙古族、满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汉化改姓。

如今金氏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河南二省,其次分布于山东、辽宁、安徽、江苏、湖北、上海六省,其中浙江为当代金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东南皖苏沪浙、中原豫鄂、东北三省三块金姓聚集区。

金氏的主要郡望为彭城郡、京兆郡。金氏的主要堂号为京兆堂、丽泽堂等。元太祖成吉思汗十七世孙俺答汗名阿勒坦,意为金,后裔一支改汉姓金,成为蒙古族金姓。

赤峰褚氏:褚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其一源于姬姓,出自周王朝邑地褚,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其二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宋国恭公之子子段的封地,食采于褚邑,在今河南洛阳,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其三源于官位,出自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官吏褚师,亦称市令,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其四源于满族、蒙古族汉化改姓。如今,褚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江苏、辽宁为多。

褚氏的主要郡望为河南郡、颍川郡。褚氏的主要堂号有河南堂、颍川堂、四备堂等。内蒙古赤峰褚氏以印文昭国士广德继忠功万世成祥永九天英福东为字辈。明末清初蒙古副都统萨尔图·褚库逝世后,其子萨尔图·海存承袭其职爵,并以父名褚库为姓氏,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在褚库氏族人中,还有后裔子入伊斯兰教者,以先祖之名汉化为单姓,成为今天的回族褚氏,世代相传至今。

呼伦贝尔那氏:那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姓源姓氏。其一源于春秋时期以地名为姓,权国灭亡后,国人被迫迁往那处,在金湖北沙洋县西南那口城,后以地名那为姓。其二源于汉朝时期的那县,在今宁夏固原,在当地的少数民族中,有按汉俗以地名称那氏。其三源于大宛国,出自汉朝时期大宛国破落那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其四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慕容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其五源于蒙古族、回族、满族、鄂温克族、彝族等汉化改姓。

那氏的主要郡望为丹阳郡、京兆郡、天水郡。那氏的主要堂号为丹阳堂、天水堂、京兆堂、循法堂等。蒙古族纳伊氏,世居呼伦贝尔,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为那氏、纳氏、伊氏等。蒙古族纳雅氏,源出元朝时期蒙古那雅勤部,以部为姓,世居扎鲁特,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中有那氏、纳氏等。蒙古族鼐奇特氏,源出元朝时期蒙古七十二姓中的那颜吉歹氏,世居克什克腾,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为那氏。蒙古族那莫氏,源于辽国时期蒙古乃蛮部,以部为氏,世居敖汉、乌鲁特,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为那氏、莫氏等。蒙古族纳赖氏,世居乌鲁特,所冠汉姓即为那氏。

科尔沁乔氏:乔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体。其一源于姬姓,出自远古时期为黄帝守灵之后裔,黄帝逝世后葬于桥山,子孙中有留在桥山守陵看山的,于是这些人就以山名为氏,称为桥氏,属于以地名为氏,桥氏改为乔氏。其二源于匈奴族、蒙古族、达斡尔族、满族、土家族、回族等少数民族汉化改姓。

乔姓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河南、山东、江苏、山西四省,其次分布于河北、内蒙古、陕西三省,其中河南为当代乔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北部豫晋冀、东部鲁苏两个乔姓聚集区。

乔氏的主要郡望为梁国、顿丘郡。乔氏的主要堂号有梁国堂、顿丘堂、文惠堂、纯洁堂、在中堂、三友堂、善益堂、金陵堂、南有堂、枣临堂、爱竹堂、问心堂、飞鸣堂、积庆堂、世胄堂等。蒙古族乔噶木克氏,世居科尔沁,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乔氏。蒙古族乔噶穆特氏,世居喀喇沁,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乔氏、齐氏等。

内蒙古的世家大族有很鲜明的民族特色,在时代的发展中,逐渐吸收其他民族文化,发展成为影响一方的大家族,并且传承了下来。

后金史王公、贝勒传记

#古籍里的历史#

一 舒尔哈齐

舒尔哈齐,姓爱新觉罗氏,塔克世第三子,努尔哈赤同母弟。生于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小努尔哈赤五岁。五岁那年,生母病故。

明万历十一年(1583)五月,舒尔哈齐随从努尔哈赤起兵,从此成为兄长的得力助手。是时,舒尔哈齐仅有部众百余人。后来,明廷任命努尔哈赤为建州左卫都督佥事,在建州内部称努尔哈赤为“都督”,称舒尔哈齐为“二都督”。在努尔哈赤的兄弟中,唯舒尔哈齐“初为贝勒”。

舒尔哈齐是努尔哈赤的同胞兄弟,又颇具胆识和才干,名声与地位日益显赫。他不甘心居于兄长之下,私下培植自己的势力。万历二十三年(1595)八月,舒尔哈齐向明廷朝贡,回到建州后,与其兄分庭抗礼。当时,努尔哈赤部下有精兵万余名,战马700余匹;舒尔哈齐部下精兵5000余名,战马400余匹。同年十二月,朝鲜使臣申忠一访问建州,分别向他与努尔哈赤赠送礼物,兄弟两人也分别回赠礼物。努尔哈赤设宴款待,舒尔哈齐也于翌日款待,其规格、礼仪毫不逊色。万历二十五年(1597)七月,舒尔哈齐第二次到京师向明廷朝贡,明廷官员有意示好,称他为“建州卫都督”“都指挥使”。舒尔哈齐竟欣然接受,明廷视他与努尔哈赤同为建州女真的首领。

舒尔哈齐的锋芒毕露,威胁到兄长的首领地位,两人之间的关系出现裂痕。万历二十七年(1599)九月,努尔哈赤发兵征哈达,命舒尔哈齐为先锋,率1000人先行。哈达部事前得知情报,列阵以待,舒尔哈齐迟迟不敢发起进攻。努尔哈赤率大军到后,气愤地说:“此来岂为城中无备耶?”又呵斥:“汝兵向后!”努尔哈赤指挥自己统率的军队攻城,舒尔哈齐愤然带兵后退。哈达被攻克后,兄弟之间的裂痕已经形成。

随着努尔哈赤之子褚英、代善的崛起,在明朝敕书的分配上,努尔哈赤与其二子各40道,而舒尔哈齐仅30道。且努尔哈赤、褚英各据一宗族“穆昆”,舒尔哈齐则与代善同据一穆昆。在利益分配上的劣势地位使舒尔哈齐心中愤愤不平。

万历三十五年(1607)正月,兄弟之间的矛盾开始激化。这时,蜚悠城主策穆特黑苦于乌拉的虐待,愿意前来归附。太祖令舒尔哈齐及贝勒褚英、代善,诸将费英东、扬古利、常书,侍卫扈尔汉、纳齐布率3000人往迎。是夜,天气阴晦,行军中,纛上有白光闪亮,舒尔哈齐说:“吾从上行兵屡矣,未见此异,其非吉兆耶?”欲还兵,褚英、代善以为不可如此。到达蜚悠后,尽收环城屯寨500户而归。乌拉贝勒布占泰发兵万人于途中截击,褚英、代善力战,大败乌拉。在战斗过程中,舒尔哈齐率500人止步于山下观望,常书、纳齐布别将百人随从舒尔哈齐。褚英、代善既已经破敌,乃驱兵前进,绕山而行,未能多斩获。师还,努尔哈赤论常书、纳齐布止山下不力战之罪,当死。舒尔哈齐曰:“诛二臣与杀我同。”努尔哈赤乃宽宥死罪,罚常书金百,夺纳齐布所属人马。从此之后,努尔哈赤不再派遣舒尔哈齐统兵出战。次年(1608)三月,灭辉发之战,努尔哈赤以舒尔哈齐之子阿敏率兵与褚英前往。

舒尔哈齐居家,常常郁郁不乐,对长子阿尔通阿、三子扎萨克图说:“吾岂以衣食受羁于人哉?于是,舒尔哈齐率其部属移居黑扯木。努尔哈赤闻知后大怒,三月十三日,迫使舒尔哈齐返回,尽夺其全部财产,将其两子阿尔通阿、札萨克图及宗室阿席布、大臣乌勒浑蒙兀处死。阿敏由于是富察氏所生,诸贝勒力保,得以不死。舒尔哈齐承认过失,求兄长宽恕。同年,努尔哈赤归还其全部属人。然而,此后舒尔哈齐仍然心怀郁郁,努尔哈赤无法容忍,将其囚禁。万历三十九年(1611)八月十九日,舒尔哈齐死于禁所,时年48岁。原葬于永陵,天命九年(1624)四月,迁葬东京陵,顺治十年(1653)五月,追封为和硕庄亲王。

舒尔哈齐有子9人,其中有爵位的有5人,即:阿敏、图伦、寨桑武、济尔哈朗、费扬古。

二 褚英

褚英,姓爱新觉罗氏,努尔哈赤长子,生于明万历八年(1580)。母亲佟佳氏是努尔哈赤的元妃。褚英自青年时随父征战,迅速成为辅佐其父的得力助手,率军征战的主帅。

万历二十六年(1598)正月,褚英年仅19岁,奉命与叔父巴雅喇、大将噶盖、费英东等领兵一千,攻东海女真安楚拉库。日夜兼程,直逼安楚拉库城下,攻取二十屯寨,其余尽招抚之,获人畜万余而归。因功卓著,努尔哈赤赐其“洪巴图鲁”的称号。二十九年(1601)四旗初建,褚英为正白旗旗主。

万历三十五年(1607)正月,东海女真不堪忍受乌拉贝勒布占泰的侵害,其瓦尔喀蜚悠城主策穆特黑前来建州,请求归附,派兵保护。褚英与其叔贝勒舒尔哈齐、弟代善徙蜚悠城新附之众。夜间行军,天气阴晦,军旗上有白光闪亮,舒尔哈齐怀疑不吉利,欲班师,褚英与代善坚持进兵。抵蜚悠城,收其屯寨五百户以先行,乌拉贝勒布占泰派兵万余人于途中截击。扈尔汉所部只有二百人,褚英、代善策马鼓励说:“上每征伐,皆以寡击众,今日何惧?且布占泰降虏耳,乃不能复缚之耶?”将士大受鼓舞,因分军夹击,敌大败,俘获其将常柱、瑚里布,斩三千级,获马五千、甲三千。翌年,偕贝勒阿敏伐乌喇,克宜罕山城。布占泰与蒙古科尔沁贝勒翁阿岱合兵出乌喇二十里,望见我军,知不可敌,乃请盟。

努尔哈赤嘉奖出征将士,褚英以奋勇当先败敌,复赐号“阿尔哈图土门”,译言“广略”。褚英骏勇善战,屡立战功,十年间,两获封号,在众兄弟中享有威望,也深得努尔哈赤器重。然而,随着权力与地位的提高,褚英居功自傲,努尔哈赤深以为忧:“若令长子当政,而长子自幼心胸狭窄,并无治国宽大之心怀。傥令其弟当政,但焉能弃其兄而令其弟执政?为父我若荐用长子,使之专主大国,执掌大权,或可弃其偏心而存公诚之心耳。”[7]遂于万历四十年(1612)六月,立褚英为继承人,希望他执政后能够心胸开阔,团结诸弟。是年褚英33岁。

褚英急于立威,结怨于位高权重的“五大臣”(费英东、额亦都、何和礼、安费扬古、扈尔汉),对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等诸弟肆行欺辱,逼迫诸弟发誓:“不拒兄言,不将我之所言告于父汗。”还威胁说:“父汗曾赐尔等财帛良马,父汗故后,其赐尔等之财帛马匹,则岂不废之?再者,凡与我不睦之诸弟及众大臣,待我即位后皆诛之!”

褚英诸弟与“五大臣”被逼无奈,共同商议:“我等如此受侮而汗弗知。若告于汗,又畏于执政之阿尔哈图图门。因掌政之主而惧怕之,我等将有何生路?汗故后,彼即不养我等矣。莫若将我等无以为生之苦,告知汗而后死。”于是,共同向努尔哈赤告发褚英。努尔哈赤听后十分震惊,令四子与五大臣各缮写一书。努尔哈赤执其文,当面质问褚英:“此乃尔四弟、五大臣控告尔之文书,著尔阅之。尔若自以为是,亦可上书辩驳。”褚英阅毕,无言以对。努尔哈赤说:“尔若无言可辩,是尔之过也。”训斥褚英:“我不顾国人议论,仍令尔掌矣!夫掌政之国主汗、贝勒,须宽大为怀,秉公治国。如此虐待同父所生之四弟及为父我擢用之五大臣,使彼此不睦,安容尔执政耶?”废黜褚英执政。其后,努尔哈赤两次亲征乌拉,只让其留守。

褚英不反躬自省,转而怀恨于父,乘其父率兵第二次出兵乌拉之机,令属下将出征的父汗和诸弟及五大臣名字分写咒文,望天地而焚之。很快被属下告发。努尔哈赤十分震怒,于万历四十一年(1613)将褚英幽禁。两年后,褚英仍不知改悔,努尔哈赤于万历四十三年(1615)将褚英处死,其属人分由其子杜度及莽古尔泰、皇太极分领。

三 代善

代善,努尔哈赤次子,明万历十一年(1583)七月出生,褚英同母弟。代善精于骑射,勇敢善战,深得父亲喜爱,得与其兄褚英一体看待。万历二十七年(1599)攻灭哈达一役,代善16岁参战,功绩卓著,始称贝勒。万历二十九年(1601)建四旗,代善为正红旗旗主。

万历三十五年(1607),代善与舒尔哈齐、褚英徙东海瓦尔喀部斐悠城新附之众,乌拉贝勒布占泰遣其将领博克多率万人截击于路。代善见乌喇兵营于山上,分兵缘山奋击,乌喇兵败逃窜,代善驰逐博克多,自马上左手攫其胄而斩之。时值大雪天寒,代善督战益力,乌喇兵败,僵卧相属,又俘获其将常柱、瑚哩布。师还,太祖嘉奖代善勇敢克敌,赐号“古英巴图鲁”。

万历四十一年(1613)正月,努尔哈赤亲统三万兵马攻乌拉,代善随行,率先攻占逊扎塔、郭多、郭谟三城。布占泰率三万军前来迎战。努尔哈赤见其势盛,有所犹豫。代善说:“我师远伐,利速战,虑布占泰不出耳。出而不战,将谓之何?”努尔哈赤说:“我岂怯战?恐尔等有一二被伤,欲计万全。今众志在战,复何犹豫!”因麾兵进,与乌喇步兵相距百步许,代善从太祖临阵奋击,大破之,克其城。乌喇兵溃走,代善追歼过半。布占泰逃奔叶赫,所属城邑尽降,编户万家。

万历四十三年(1615)八月,长兄褚英被处死,代善列众弟兄之长,又系元妃佟佳氏所生,因此继褚英为执政。十一月,定八旗制,努尔哈赤自领两黄旗,代善主两红旗。天命元年(1616),封代善为和硕贝勒,以齿序称大贝勒,居四大贝勒之首。其地位显赫,仅次于努尔哈赤。

天命三年(1618)四月,努尔哈赤以“七大恨”誓师征明,首战抚顺,行军途中遇雨,努尔哈赤意欲回师。代善进言:“我师既入明境,遽引还,将复与修好乎?师既出,孰能讳之?且雨何害,适足以懈敌耳。”太祖从之。夜半雨止,拂晓,围抚顺,明将李永芳以城降。东州、玛哈丹二城及台堡五百余俱下。师还,出边二十里,明将张承荫率兵来追。代善偕皇太极还战,复入边,破其三营,斩承荫及其裨将颇廷相等。

天命四年(1619)三月,明廷以杨镐为辽东经略,统率10万大军,四路分进合击,企图一举消灭后金。努尔哈赤亲率师西御抚顺明兵。代善将前军,引兵自太兰冈趋界凡,与筑城役夫屯吉林崖。努尔哈赤至,以右翼兵益左翼,先趋萨尔浒。明兵出,后金兵仰射,不移时破其垒。吉林崖军自山驰而下,右翼渡河夹击,破明兵,斩明将杜松等。马林出三岔口,以三万人军于尚间崖。代善将三百骑驰尚间崖,见明兵结方营,掘壕三匝,以火器居前,骑兵继之,严阵以待,遣骑告努尔哈赤。明兵突至,代善跃马入阵,其将士奋进,斩获过半。翌日,代善以二十骑先还,努尔哈赤亦还,闻刘挺兵深入,命代善率先至诸军御之。出瓦尔喀什,刘挺已至阿布达哩冈,皇太极率右翼陟山,代善率左翼出其西,兄弟率部夹击,明兵大溃,斩刘。明辽东经略杨镐所遣四路大军皆败。

同年七月,代善从努尔哈赤攻克铁岭。八月,努尔哈赤伐叶赫。师至,努尔哈赤攻叶赫东城,代善攻叶赫西城。东城下,布扬古及其弟布尔杭古乞盟,代善谕而降之。

自褚英死后,代善外统重兵,内辅国政,与明作战,智勇兼备。努尔哈赤曾言:“待我死后,将我诸幼子及大福晋交由大阿哥抚养。”暗示代善为汗位继承人。

天命五年(1620)三月,小福晋塔因查密告,代善与继母大福晋关系暧昧,引起努尔哈赤的猜疑。九月,又有人告发代善偏听后妻谗言,虐待前妻之子硕托。九月二十八日,努尔哈赤召集诸贝勒,宣布废除代善执政。

天命六年(1621)正月十二日,努尔哈赤率代善及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德格类、济尔哈朗、阿济格、岳托对天盟誓:“吾子孙中纵有不善者,天可灭之,勿令刑伤,以开杀戮之端。”“昆弟中若有作乱者,明知之而不加害,俱坏理义之心,以化导其愚顽,似此者,天地裕之,律子孙百世延长。”

同年二月,努尔哈赤命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四大贝勒轮月执政,两月一轮。至天命七年(1622)三月,确立八贝勒共理国政的体制,亦由诸贝勒共同协商推举汗位继承人。代善曾参与攻占沈阳、辽阳的战役,多斩获。后金进入辽沈地区后,天命六年(1621)七月,与莽古尔泰迁金州之民于复州。天命八年(1623)二月,率部在义州地区捕抓蒙古运粮兵。五月,随父至海州视察,六月,复州发生民变,又奉命前去镇压。天命九年(1624),代善巡视复州,得知皇太极上年在乌尔古代受贿案处理失宜,奏告努尔哈赤。皇太极及其追随者济尔哈朗、德格类、岳托皆受到斥责,五大臣之一的何和里由皇太极旗下转属代善。

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努尔哈赤病逝,汗位归属未定。代善两子岳托和萨哈璘提议由皇太极继位,代善立即表示支持:“此吾夙心也。汝等之言,天人允协,其谁不从。”翌日,代善即以其议告诸贝勒,遂一致拥戴皇太极即汗位。朝会的时候,代善、阿敏、莽古尔泰三大贝勒列坐于皇太极左右。

天聪元年(1627)五月,代善从皇太极攻锦州、宁远。天聪三年(1629)十月,从皇太极绕道蒙古,从洪山口入长城攻明,下遵化,逼京师。十二月大军北还,二十七日于蓟州遭遇明军,代善指挥左翼四旗巴牙喇大破之。次年(1630)正月,至遵化,困明援军,破其七营,射杀明兵部侍郎刘之纶。二月中,随皇太极出关。

天聪五年(1631)八月,后金围大凌河城。九月,皇太极、代善统兵两万迎击四万明援军,大败明军,总兵吴襄逃遁,副将张吉甫等多名将领死于阵。监军张春被俘,不跪,皇太极欲处死,代善力劝,始将其赦免。

皇太极实行改革,加强集权,代善等诸贝勒权力不断被削弱。是年,阿敏、莽古尔泰相继受惩处,代善不自安,请于诸臣朝见时不再与皇太极并座。代善曰:“上居大位,我亦不当并列。自今请上南面,我与莽古尔泰侍坐于侧,诸贝勒坐于下。”

天聪六年(1632),代善随皇太极出征察哈尔。天聪八年(1634)五月,随皇太极收察哈尔蒙古余部,掠明边关。

天聪九年(1635)九月二十四日,因代善袒护莽古济一事,曾予以惩罚。然而,代善对皇太极仍不失恭敬,和睦相处。

皇太极即帝位,建元崇德,国号“大清”,叙兄弟子侄功,以代善为第一,晋和硕礼亲王。

崇德四年(1639)十一月,代善从皇太极猎于叶赫,射獐,马扑倒,足伤。皇太极下马为代善包扎伤处,酌金卮劳之,流泪说:“朕以兄年高不可驰马,兄奈何不自爱?”遂停止打猎,返还盛京,皇太极指示其兄代善乘舆缓行,日行十余里,保护代善而归。

崇德八年(1643)八月九日,皇太极病逝。肃亲王豪格、睿亲王多尔衮争位。双方僵持不下,豫亲王多铎一度推举代善。代善无意争位,提议立时年6岁的皇九子福临为帝,获一致赞同。福临即位,代善为三朝元老,以花甲高龄,特许上殿勿拜。

代善子孙多建功立业。封爵者有岳托、硕托、萨哈璘、瓦克达、玛占、满达海、祜塞七人。顺治五年(1648)十月,代善病逝。赐祭葬银万两,立碑纪功。

四 阿敏

阿敏,舒尔哈齐次子,生于明万历十四年(1586)。生母富察氏,先嫁舒尔哈齐,后为努尔哈赤所夺,为大妃。阿敏幼习骑射,稍长从父征战,屡立战功。

万历三十六年(1608)三月,阿敏奉命同努尔哈赤长子褚英率军五千攻乌拉宜罕山城,一举攻克,阵斩千人,获甲300副,凯旋。其父舒尔哈齐与努尔哈赤矛盾日益加剧,最终被幽禁而死。阿敏赖诸贝勒劝谏,加之母富察氏后来成为努尔哈赤的继妃,得以免死,被努尔哈赤收养。

万历四十一年(1613)正月,阿敏从努尔哈赤进攻乌拉。乌拉贝勒布占泰率3万兵迎战。诸将欲战,努尔哈赤制止。阿敏曰:“布占泰已出,舍而不战,将奈何?”在诸将劝说下,努尔哈赤下令决战,遂破乌喇。阿敏骁勇善战,颇为努尔哈赤器重。天命元年(1616),与代善、莽古尔泰及皇太极并授和硕贝勒,号“四大贝勒”,执掌国政。以年齿序,称阿敏为“二贝勒”。阿敏为镶蓝旗旗主,继领其父所遗部众。天命年间,该旗61牛录,占八旗全部牛录1/4。多于代善两红旗,颇有实力。

天命四年(1619)三月,明辽东经略杨镐发兵四路,企图一举消灭后金。阿敏从努尔哈赤击破明兵于萨尔浒山。又参加迎战明总兵刘挺于栋鄂路,代善等继之,阵斩刘挺。还击明将乔一琦,一琦奔固拉库崖,与朝鲜将领姜弘烈合军。阿敏率军进攻,姜弘烈投降,乔一琦自刎而死。

天命六年(1621)二月,阿敏与代善、皇太极、莽古尔泰三大贝勒,轮月分掌国中机务。三月,从努尔哈赤攻占沈阳、辽阳等地。七月,驻守朝鲜海岛的明将毛文龙偷袭镇江(今辽宁丹东),努尔哈赤命阿敏与皇太极率兵3000,将镇江沿海居民迁入内地。十一月,阿敏又领兵5000,从镇江渡鸭绿江入朝鲜境,与毛文龙所部激战,斩杀明官兵1500人,毛文龙仅以身免,逃匿朝鲜海岛。

天命十一年(1626)四月,努尔哈赤率军攻喀尔喀巴林部。阿敏奉命与代善、莽古尔泰、皇太极及诸贝勒领兵进攻西拉木伦。同年十月,又奉命与代善等率精兵万人攻喀尔喀扎鲁特部,杀其贝勒鄂尔寨图,尽俘人口牲畜而还。

皇太极即汗位之后,阿敏与皇太极的矛盾公开化。皇太极率诸贝勒大臣哭临努尔哈赤灵前,阿敏使甲喇章京傅尔丹奏请皇太极:“我与诸贝勒议立尔为主,尔即位后,使我出居外藩可也。”被皇太极严词拒绝:“若从此言,是自弱其国也。”十月,阿敏同代善往攻蒙古喀尔喀扎鲁特部,他本人及其亲党居功自傲,代善进行劝阻,阿敏反而对代善出言不逊。

天聪元年(1627),皇太极为解除对明作战的后顾之忧,任阿敏为主帅,率济尔哈朗、阿济格、杜度、岳托、硕托等将领,统大军进攻朝鲜。临行前,皇太极叮嘱:“朝鲜屡世得罪我国,然此行非专伐朝鲜。明毛文龙驻近朝鲜海岛,屡收纳逃人。我遂怒而徂征之,若朝鲜可取,顺便取之。故用兵两图之。”可见,皇太极出兵朝鲜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以武力逼迫朝鲜切断与明朝的联系,使其在后金对明作战中倾向后金或中立。然而,在出兵朝鲜的作战期间,阿敏贪婪跋扈乃至于国家的野心暴露无遗。

是年正月,阿敏等将领率八旗劲旅渡过鸭绿江。十四日,攻克义州城,尽屠城中官兵,俘其城中居民。然后,兵分两路:一路南下,攻毛文龙所居皮岛,斩明军无算,毛文龙败走;一路东进,连克朝鲜定州、郭山、安州、平壤,驻军中和。朝鲜国王李倧被迫求和,遣使迎接后金军。阿敏与诸贝勒答书数其罪有七,力拒之。贝勒岳托劝阻阿敏说:“朝鲜与我非仇,既破一道,今又不可进兵。”诸将皆赞成岳托,独阿敏以为不可,于是进兵黄州,李倧又遣使来。二月五日,阿敏率军至黄州,总兵官李永芳进曰:“我等奉上命仗义而行,前已遗书言遣大臣莅盟即班师,背之不义。”阿敏怒斥说:“我岂不能杀尔蛮奴,尔何得多言!”后金军师复进驻平山,国王李倧逃走江华岛,派臣进昌君至军,阿敏令吹角督进兵。岳托乃与济尔哈朗进驻平山,遣副将刘兴祚入江华岛责李倧。李倧遣族弟原昌君李觉等至军,为其设宴。宴毕,岳托议论还师一事,阿敏说:“吾恒慕明帝及朝鲜王城郭宫殿,今既至此,何遽归耶?我意当留兵屯耕,杜度与我叔侄同居于此。”杜度变色说:“汗王乃我叔,我何肯远离,何为与尔同居?”济尔哈朗也极力劝阻阿敏,诸贝勒乃定议允许与李倧盟誓。阿敏迫于众议,无奈率军回国。临行时,阿敏对诸贝勒大臣说:“朝鲜王虽已盟誓,吾等并未与盟。军还时,可仍纵兵掠之。”贝勒岳托及诸贝勒劝阻:“盟誓既成,复纵兵肆掠,恐非义也。且此行俘获已多,当和议未成之先,军士掠取,犹属无伤,和议既成,复行掠取,咎岂不在吾等乎?”阿敏不从,复令八旗将士分路纵掠三日,财物、人畜悉行驱载而归。至平壤,复强令李宗弟李觉与之誓天地,刑白马,结“平壤之盟”后,乃班师。

阿敏纵兵掠三日,乃还。上迎劳于武靖营,赐御衣一袭。继之,从皇太极伐明,围锦州,攻宁远,斩明步卒千余人。

天聪四年(1630)正月,后金军攻克明遵化、永平、迁安、滦州等城。皇太极欲长期据守此关内四城。二月,皇太极返回盛京。三月,阿敏奉命同贝勒硕托,率兵5000镇守四城。时明军在统帅孙承宗部署下,援兵四集,渐成合围之势。五月,明军大举,集兵强攻滦州,固山额真纳穆泰力不能支,于五月十二日夜,弃城逃奔永平。阿敏得知滦州失守,惊慌失措,决定放弃永平,撤兵回沈阳。阿敏令遵化守将固山额真察哈喇等亦弃其城,遂尽杀已降的明将吏,城中百姓,收其金帛,夜出冷口东还。

皇太极正在派遣贝勒杜度救援,闻阿敏等弃四城而归,上御殿,集诸贝勒大臣宣谕,罪阿敏等人。阿敏等至,令其驻扎在距城15里的地方,向他们宣读谕旨,予以诘责。皇太极念及士卒冲锋陷敌,前仆后继,感伤堕泪。三日后,皇太极召诸贝勒大臣集阙下,御殿,令贝勒岳托宣曰:“阿敏怙恶久矣。当太祖时,嗾其父欲移居黑扯木,太祖坐其父子罪,既而宥之。其父既终,太祖爱养阿敏如己出,授为和硕贝勒。及上嗣位,礼待如初。师征朝鲜,既定盟受质,不愿班师,欲与杜度居王京,济尔哈朗力谏乃止。此阿敏有异志之见端也。……诸贝勒子女婚嫁必闻上,阿敏私以女嫁蒙古贝勒塞特尔,及宴,上不往,常怀怨愤。太祖时,守边驻防,原有定界,乃越界移驻黑扯木。上责以擅弃汛地,将有异志,阿敏不能答。上出征,令阿敏留守,惟耽逸乐,屡出行猎。岳托、豪格出师兵?先还,坐受其拜,俨如国君。及代守永平,妄曰:‘既克城,何故不杀其民?’又明告曰:‘我既来此,岂能令尔等不饱欲而归?’略榛子镇,尽掠其财物,又驱降人分给八家为奴。明兵围滦州三昼夜,拥兵不亲援,屠永平、迁安官民,悉载财帛牲畜以归。毁坏基业,故令我军伤残。”皇太极命众议其罪,一致表态:“当诛。”皇太极将阿敏幽禁。留庄六所、园二所、奴仆二十、羊五百、牛二十,余财产悉给济尔哈朗。崇德五年(1640)十一月,阿敏卒于幽所,终年55岁。

五 莽古尔泰

莽古尔泰,努尔哈赤第五子,万历十五年(1587)出生于赫图阿拉旧老城。其母为努尔哈赤继妃富察氏。

莽古尔泰自幼习练骑射。万历四十年(1612),从父征讨乌拉部,莽古尔泰请渡水击之,太祖说:“止!无仆何以为主?无民何以为君?我且削之。”莽古尔泰等奉命率部尽毁乌拉六城城池,焚烧城内房舍、粮食。布占泰惊慌失措,认罪求和。

天命元年(1616),授和硕贝勒,与兄代善、叔伯兄阿敏、弟皇太极,合称四大和硕贝勒。以齿序为三贝勒。所主正蓝旗,天命年间仅21牛录,得自褚英原白旗。

天命四年(1619)三月,明辽东经略杨镐遣总兵杜松以6万人出抚顺关,刘挺以4万人出宽甸。莽古尔泰从太祖至界藩,伏兵于萨尔浒谷口,伺机截击明军。是时,后金军据吉林崖,明兵营萨尔浒山,莽古尔泰又偕贝勒代善等以千人增兵吉林崖。后金军合兵攻击萨尔浒,大破明军,明主将杜松战死。刘挺对两路明军覆灭全然不知,率兵出宽甸,进逼赫图阿拉。莽古尔泰奉命与代善、皇太极急赴东线迎战。当明军进入阿布达里岗,埋伏周围的八旗兵突起,刘挺部全军覆没,此战后金大获全胜。八月,努尔哈赤征讨叶赫,莽古尔泰奉命同代善、皇太极率兵围叶赫西城,努尔哈赤则亲率八旗兵攻叶赫东城。

天命五年(1620)八月,莽古尔泰随从努尔哈赤征明。明总兵贺世贤、副将鲍承先等各率兵出沈阳城20里来战。莽古尔泰随父率八旗兵飞驰迎战,明军退兵。努尔哈赤下令追击,莽古尔泰一马当先,率本旗健卒百人追杀李秉诚、赵率教所部明军,直追杀到沈阳城东,渡过浑河而回,莽古尔泰因功获奖。

天命六年(1621)七月,努尔哈赤命皇太极、阿敏等率兵3000人,迁镇江沿海居民于内地;命莽古尔泰与代善率兵2000人,迁移金州民于复州。

天命十年(1625)正月,明发兵万人,由海上至旅顺口葺城驻兵。莽古尔泰奉命率兵六千往攻,克其城而归。

十一月,察哈尔林丹汗果兴兵攻科尔沁,奥巴遣使告急,莽古尔泰奉命同皇太极、阿巴泰等率兵往援。时林丹汗攻奥巴居城,连日不下,闻莽古尔泰援军至,弃驼马无数,落荒而逃。

天命十一年(1626)四月,莽古尔泰奉命与代善、阿敏、皇太极及诸贝勒领兵进攻西拉木伦,诸贝勒人困马乏,中途而返。独莽古尔泰率兵2000,乘夜渡河击之,俘获牲畜甚多,得胜而归。察哈尔林丹汗侵科尔沁部,围克勒珠尔根城,莽古尔泰奉命赴援,至农安塔,林丹汗遁。

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努尔哈赤病逝。汗位归属成为焦点。皇太极继承汗位,莽古尔泰虽附和众议,内心却不服。

天聪元年(1627)五月,皇太极攻明锦州、宁远。兵至宁远城东,与明总兵满桂遭遇,三大贝勒皆不欲强攻,皇太极身先士卒,诸军才继而跟进。莽古尔泰率正蓝旗兵,攻明右屯卫,多有斩获。又同济尔哈朗、阿济格、岳托等率师,前往塔山护卫运粮士卒。明军2万人前来,莽古尔泰率兵激战,明军丢弃马匹甲胄,夺路逃走。

天聪三年(1629)十月,皇太极首次入关攻明,大军行至蒙古喀喇沁之青城,莽古尔泰与代善密议班师,声称:“我兵深入敌境,劳师袭远,若不获入明边,则粮匿马疲,何以为归计。纵得入边,而明人会各路兵环攻,则众寡不敌。且我等既入边口,倘明兵自后堵截,恐无归路。”皇太极坚持进军,莽古尔泰固执不从。皇太极得到岳托、济尔哈朗等诸贝勒的支持,迫使代善、莽古尔泰放弃自己的主张。

是月,莽古尔泰与多尔衮、多铎率军破明汉儿庄,招抚潘家口守将金有光等人,自汉儿庄与皇太极会合,克洪山口,直取遵化,连战皆捷。明崇祯帝急令宁远巡抚袁崇焕入关救援。十一月初,明山海关总兵赵率教率军4000人驰援遵化。莽古尔泰、阿济格率兵激战,大败明军,阵斩赵率教,擒中军副将臧调元。莽古尔泰随即同多尔衮、多铎、杜度、萨哈璘、豪格等率兵3000人,前往通州视察渡口。二十日,皇太极进逼北京,与明袁崇焕、祖大寿率领的明军战于广渠门。莽古尔泰率护军2000先进,阿巴泰、阿济格、多尔衮、豪格继之。后金军形势不利,莽古尔泰与多铎殿后。遇到明军来战,随即追杀之。十二月,莽古尔泰与代善、阿巴泰、阿济格等率护军及火器营兵500人,随从皇太极前往视察蓟州形势,遇明军来援,全歼来敌。

天聪四年(1630)十一月,莽古尔泰随皇太极出猎扎木古,强夺属下猎物,皇太极斥责说:“如此夺取,彼随役之人,身甲马疲,一无所得,将何以为生耶?”莽古尔泰理亏,将所夺之鹿还给猎主,却将野猪献给皇太极。皇太极大怒:“朕焉用此物为?何贝勒所见之鄙也!凡事虽小,不可忽视,恐积小成大耳。”令莽古尔泰还给射杀者。

天聪五年(1631)三月,皇太极亲自撰御书三封,分致莽古尔泰、代善两大贝勒、议政十贝勒和八大臣。要求臣下对其执政六年的功过加以评价,同时追究诸贝勒因审理刑狱不公,导致民怨沸腾的责任,为颁布《离主条例》、设立六部准备条件。莽古尔泰对自己在私宅断案不以为然,声称:“未有明知而敢枉断者。”六部设立后,司法审断归于济尔哈朗执掌刑部,莽古尔泰权力受到削弱。

同年八月,在围困明大凌河城时,莽古尔泰所部伤亡严重,向皇太极请求将原先调出的部下调回。皇太极说:“我闻尔部,凡遇有差遣者,均多违误。”莽古尔泰不服,顶撞说:“我部下人,凡有差遣,每倍于人,何尝违误?”皇太极心中不快,说:“果尔,是告者诬矣。我等可打赌问之。若告者诬,则诛其诬告者;若告者实,则诛其不听差遣者。”言毕,翻身上马欲走,莽古尔泰愤然曰:“为汗者,宜从公开谕,何独与我为难耶?我为汗一切承顺,仍不中意,是欲诛我也!”莽古尔泰在言语之时,手抚佩刀,怒目而视。莽古尔泰同母弟贝勒德格类见此情景,指责莽古尔泰说:“尔之举动,不成体统矣!”谁能容忍?以拳殴之。莽古尔泰大怒,说着便随手拔出佩刀五寸许,皇太极左右护军扬古利等皆不敢动。代善见此举动,斥责莽古尔泰道:“与其如此悖乱,不若死矣。”莽古尔泰自知闯下大祸,当晚到皇太极帐外请罪。皇太极派扬古利传谕莽古尔泰:“白日拔刃欲杀我,晚间复来何为?”并斥责与莽古尔泰同来者:“尔等携尔贝勒前来,必欲使我兄弟相仇害耶?尔等若强来,必致我等相斗矣。”拒不接见。十月,莽古尔泰以御前“露刃罪”革去大贝勒,降为贝勒,夺五牛录,罚银万两及马匹等物。十二月,诸臣朝贺时,代善提出皇太极南面独坐。莽古尔泰已无力与皇太极抗衡。

天聪六年(1632)五月,莽古尔泰从皇太极进攻察哈尔蒙古,林丹汗逃遁,从归化城入明境。七月还师沈阳。十二月,莽古尔泰逝世。

天聪九年(1635)十月,莽古尔泰同胞弟德格类亦病故。十二月,莽古尔泰家人冷僧机告发:莽古尔泰与德格类、莽古济格格盟誓怨望,将危上,以莽古济格格夫琐诺木为证。搜得牌印十六,文曰“大金国皇帝之印”。追夺莽古尔泰爵。莽古济格格及莽古尔泰子额必伦坐死,余子并黜宗室。

六 济尔哈朗

济尔哈朗,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生,舒尔哈齐第五子。万历三十九年(1611),舒尔哈齐卒,为努尔哈赤抚养,封为和硕贝勒。

八旗建立,济尔哈朗在其兄阿敏镶蓝旗。天命五年(1620)九月,位列八和硕贝勒,共议国政。同年,为镶蓝旗固山额真。同月,奉命与代善、杜度等率兵前往广宁驻防。天命十年(1625)十一月,察哈尔林丹汗率军围科尔沁蒙古,努尔哈赤亲率诸贝勒前往救援。至开原,派济尔哈朗与莽古尔泰、皇太极等率精兵5000人前往。林丹汗闻讯后逃遁,济尔哈朗等还师。天命十一年(1626)四月,努尔哈赤以喀尔喀五部背盟,遣济尔哈朗随代善、阿敏、皇太极率精兵1万人前出征,俘获大量牲畜而还。

天命年间后期,济尔哈朗跟随皇太极出征,颇受皇太极器重。天聪元年(1627)济尔哈朗跟随阿敏出兵朝鲜。朝鲜国王李倧请求议和,阿敏仍欲攻其国都。岳托邀济尔哈朗商议,济尔哈朗曰:“吾等不宜深入,当驻兵平山以待。”于是,济尔哈朗与岳托、阿济格共议,遣刘兴祚、巴克什库尔缠前往江华岛与朝鲜国王定盟,盟誓后才告以阿敏,然后率师凯旋。同年五月,从皇太极出兵伐明,围锦州,偕莽古尔泰击败明兵。复移师宁远,与明总兵满桂遇,裹创力战,大败明军。

天聪二年(1628)五月,偕同豪格讨伐蒙古固特塔布囊,临阵斩杀顾特塔布囊,俘获甚多。

天聪三年(1629)八月,伐明锦州、宁远,焚其积聚。十月,皇太极亲率大军攻明,济尔哈朗偕岳托攻大安口,夜毁水门以进,击明军马兰营援兵。及旦,明兵立二营山上,济尔哈朗督兵追击,五战皆捷,降马兰营、马兰口、大安口三营。引军趋石门寨,歼明援兵,寨民出降,追至马兰营,尽歼之。十一月,与皇太极会师遵化,随即奉命往掠通州一带。

天聪四年(1630)正月,济尔哈朗从皇太极围永平,击斩叛将刘兴祚,获其弟兴贤。攻克永平后,与贝勒萨哈璘驻守,察仓库,阅士卒,置官吏,传檄下滦州、迁安。三月,阿敏、硕托率兵代戍,济尔哈朗等率师还沈阳。后来,阿敏因弃永平四城,被处以幽禁。济尔哈朗继掌镶蓝旗。九月,济尔哈朗率诸弟盟誓:“我父兄所行有过自催罪戾,若我等以有罪之父兄为是,而或生异心,天必谴之,夺其纪算,使之夭折。若有人潜毁我等,愿上与诸贝勒,审察而详处之。”

天聪五年(1631)七月,后金创设六部,济尔哈朗掌管刑部。

同月,济尔哈朗随从皇太极发动围困大凌河之役,济尔哈朗率军为后继。八月十六日,济尔哈朗与贝勒多铎率兵3000人,用红衣大炮轰攻明军城台,焚毁近台房屋百余间。

天聪六年(1632)五月,济尔哈朗奉命同岳托等率右翼军2万人,往略归化城及黄河等处,还趋归化城,收其众千余人。

天聪七年(1633)五月,明将孔有德、耿精忠叛明,自登州投奔后金,明总兵官黄龙以水师截击。皇太极得报,遣济尔哈朗与阿济格、杜度率兵至镇江迎接。六月,皇太极以攻明、朝鲜及察哈尔何者为先,令诸贝勒大臣各陈己见,济尔哈朗建言:“明乃吾敌国,宜举兵深入其境,焚其庐舍,取其财物,因粮于敌,此制胜之策也。但彼处痘疹可虞,皇上亲往,不可久留。若速回,又恐功亏半途。莫若令贝勒大臣各立军令状,率兵往攻,取其近京数城,屯兵久驻。伺隙窥便,以期必胜,何如?又思山海以东,锦州以西,屡以兵挠其耕获,使之不得休息。复带梯牌炮车,分兵之半,于山海关外立营,其半绕入关内,内外交攻,彼必势穷力绌矣。”

天聪十年(1636)四月,皇太极称帝,建元崇德,分叙诸兄弟子侄军功,济尔哈朗受封为和硕郑亲王。

崇德三年(1638),皇太极兵分三路攻明,济尔哈朗所统一路从前屯卫、宁远中间进发。济尔哈朗同多铎率兵复至中后所城,明祖大寿恐惧,不敢出战。随后,济尔哈朗率兵攻克模龙关、五里堡二屯台,俘获马、牛、驴、骡等无算。

崇德四年(1639)五月,济尔哈朗奉命攻锦州、松山、杏山等处,九战皆胜。俘获二千三百余口回师。皇太极率诸王贝勒、贝子、文武各官出迎五里许,行抱见礼。

崇德五年(1640)三月,济尔哈朗奉命为右翼主帅与左翼主帅多铎率八旗兵往义州城,驻扎屯田,以阻止山海关外宁锦地方耕种。四月,济尔哈朗等修城筑室完毕,并开垦义州东西40里田地。蒙古多罗特部苏班岱、阿尔巴岱附于明,屯杏山五里台,请以30户来归。上命率师1500人迎之,戒曰:“明兵见我寡,必来战,可分军为三队以行。”夜过锦州,至杏山,使潜告苏班岱等携辎重以行。早,明杏山总兵刘周智与锦州、松山守将合兵7000逼后金军,济尔哈朗纵师入敌阵,大败明军。九月,围锦州,设伏城南,敌不进,追击破之。

崇德六年(1641)三月,济尔哈朗统兵复围锦州,立八营,掘壕筑堑,以困祖大寿。大寿以蒙古兵守外郛,台吉诺木齐等遣人约后金献东关,被祖大寿所觉,与之战。济尔哈朗督兵攻城,蒙古兵缒以入,据其外城。迁蒙古6000余人于义州,降明将80余人。上御笃恭殿宣捷。四月,济尔哈朗败明援兵。五月,又败军,斩首2000人。六月,济尔哈朗师还。九月,济尔哈朗又统兵围攻锦州。

崇德七年(1642),济尔哈朗统兵再度围攻锦州。三月,明祖大寿降,隳松山、塔山、杏山三城以归,皇太极赏赐济尔哈朗鞍马一、蟒缎百。

崇德八年(1643),福临即皇帝位,命济尔哈朗与睿亲王多尔衮共同辅政。

顺治元年(1644),五月,睿亲王率师入山海关,定京师。顺治四年(1647)二月,以济尔哈朗府第逾制,罚银二千两,罢辅政。顺治五年(1648)三月,贝子屯齐、尚善、屯齐喀等告发济尔哈朗的诸多罪状,因罪降为郡王。闰四月,恢复亲王爵位。九月,命济尔哈朗为定远大将军,率师下湖广,一路上屡屡告捷,进驻山东。顺治六年(1649)正月以后,济尔哈朗率大军依次先后进驻长沙、湘潭、辰州、宝庆,破南山坡、大水、洪江诸路兵凡二十八营。七月,下靖州,进攻衡州,逐敌至广西全州,分军下道州、黎平及乌撒土司,先后克六十余城。顺治七年(1650)正月,济尔哈朗师还,赐金二百、银二万。

顺治八年(1651)三月,以济尔哈朗年高,免朝贺、谢恩行礼。

顺治九年(1652)二月,晋封济尔哈朗和硕郑亲王。

顺治十二年(1655)二月,济尔哈朗上疏言事,从“太祖创业之初”谈起,勉励顺治皇帝“效法太祖、太宗,时与大臣详究政事得失,必商榷尽善,然后布之诏令,庶几法行民信,绍二圣之休烈”。疏上,顺治皇帝嘉纳之。五月,济尔哈朗病重,福临帝亲临慰问,济尔哈朗奏曰:“臣受三朝厚恩,未及答,原以取云贵,殄桂王,统一四海为念。”福临垂涕曰:“天奈何不令朕叔长年耶!”说完,大为悲痛。命工图其像。翌日薨,年57岁。辍朝七日。赐银万,置守园十户,立碑纪功。

七 阿巴泰

阿巴泰,努尔哈赤第七子,生于万历十七年(1589),其母为努尔哈赤侧妃伊尔根觉罗氏。

阿巴泰自青年时期就随父兄出征疆场。万历三十九年(1611)七月,与费英东、安费扬古率师伐东海窝集部乌尔固辰、穆棱二路,俘千余人而还。天命六年(1621)闰二月,阿巴泰因战功任镶白旗固山额真。天命七年(1622)四月,后金国八旗贝勒与归附的察哈尔、喀尔喀蒙古各部联姻,阿巴泰代表镶白旗参与其事。

天命八年(1623),偕同台吉德格类等征伐扎鲁特部,其首领昂安偕妻子引牛车遁逃,阿巴泰率兵追击,昂邦章京达音布战死。阿巴泰继续进军,率兵冲入阵中,斩杀昂安父子及其部众,俘获人口牲畜而归。努尔哈赤出辽阳40里相迎,设宴慰劳,赏赐从征将士。

天命九年(1624)元旦朝仪,八旗贝勒分列入见叩头,镶白旗以阿巴泰为首,杜度属之。

天命十年(1625)十一月,察哈尔林丹汗兴兵攻科尔沁,奥巴遣使告急。阿巴泰奉命率兵往援,大胜而归。阿巴泰列名皆紧随四大贝勒之后,而居诸小贝勒之前,俗称“五王”。

皇太极即位,封阿巴泰为贝勒。阿巴泰对额驸扬古利、达尔汉说:“战则擐甲胄,猎则佩弓矢,何不得为和硕贝勒?”扬古利、达尔汉向皇太极汇报,皇太极说:“你们当时就应当劝导他,现在告诉我干什么?”天聪元年(1627),察哈尔昂坤杜棱前来归附,阿巴泰不出席宴会,说道:“我与诸小贝勒同列。蒙古贝勒明安巴克乃位我上,我耻之!”皇太极把阿巴泰说的言语告诉诸贝勒,贝勒代善与诸贝勒共同责问阿巴泰:“德格类、济尔哈朗、杜度、岳托、硕托早从五大臣议政,你不曾参预。阿济格、多尔衮、多铎,先帝在世的时候,使领全旗,诸贝勒皆先你入八分。你今为贝勒,得六牛录,已逾分了!你想与和硕贝勒抗行,得和硕贝勒,不更将觊觎耶?”这番谴责,其中关于阿巴泰在天命时的地位,明显不符合事实。阿巴泰认罪说“我诚有过”,愿伏罪。诸贝勒会议:罚阿巴泰雕鞍马、甲胄各四、素鞍马八。

天聪二年(1628),阿巴泰与岳托、硕托征伐锦州,明师退守宁远,克墩台二十一,毁坏锦州、杏山、高桥三城,师还。

天聪三年(1629),从伐明,自喀喇沁波罗河屯行七日,与阿济格率左翼四旗及蒙古军攻龙井关,夜半克之。明汉儿庄副将易爱明赴援,击斩之,尽歼明军。取其城。随后与皇太极会师,进逼河北重镇遵化。会上克洪山口,逼遵化,败明山海关援兵,克之。复趋通州,明总兵满桂、侯世禄屯顺义,阿巴泰与岳托击走之,获马千余、驼百。

明宁远巡抚袁崇焕、锦州总兵祖大寿集结两万明军屯广渠门外。阿巴泰奉命同莽古尔泰、阿济格、多尔衮、豪格等迎战明援军。当时明军伏兵甚众,诸贝勒约定:各路军入隘口必由右路进击明军;若从正路入者,与躲避敌军同罪。豪格遵约由右路冲杀,败明伏兵。阿巴泰等却从正路击溃明伏兵。收军后,诸贝勒议:阿巴泰以违犯军中约定,论罪应当削去贝勒爵位,夺其所属人员给豪格。皇太极说:“阿巴泰以顾其二子,与豪格相失,朕奈何加罪于吾兄?”予以宽免。

天聪四年(1630),从皇太极围永平,与济尔哈朗邀斩叛将刘兴祚,命守永平。明兵攻滦州,偕萨哈璘赴援,明兵败退。

天聪五年(1631)七月,皇太极创设立六部,阿巴泰掌管工部。随即参加大凌河围困战。十月,城内粮绝薪尽,兵民相食,祖大寿决意投降。密议降后,率随从佯逃锦州,伺机献城。二十九日夜,阿巴泰奉命同德格类等率兵4000改穿汉装,同祖大寿及降兵350人计袭锦州。是夜,大雾弥漫,队伍失散,遂收兵而还。计取锦州未能成功。

天聪七年(1633)六月,皇太极以攻明、朝鲜、察哈尔何者为先,征询诸贝勒、大臣意见。阿巴泰建言以攻明为先。八月,阿巴泰奉命同阿济格等统兵2000人,往掠山海关一带。因急速回师,受到皇太极的斥责:“尔等此行用兵,殊属拙笨,何不深入内地,休息士马,收取粮食,便急速还耶?”阿巴泰承认所犯过失。

天聪八年(1634)五月,皇太极率军远袭宣府、大同,阿巴泰从征。

天聪九年(1635)七月,阿巴泰以手痛,不能执弓箭,作为不习武的借口,皇太极严厉批评:“尔自谓手痛不耐劳苦。不知人身血脉,劳则无滞。惟家居佚乐,不涉郊原,手不持弓矢,忽尔劳动,疾痛易生。若日以骑射为事,宁复患此?凡有统帅之责者,非躬自教练,士卒奚由奋?尔毋媮安,斯克敌制胜,身不期强而自强矣。”

天聪十年(1636),皇太极兼并原正蓝旗,成为两黄旗之主。很快新组建正蓝旗,以其子豪格为旗主,阿巴泰为该旗贝勒。

崇德元年(1636),封阿巴泰为多罗饶余贝勒,逊于亲王。阿巴泰对此心中不满。是年,阿巴泰与阿济格等伐明,克雕鹗堡、长安岭堡,迫近延庆,分兵克定兴、安肃、容城、安州、雄州、东安、文安、宝坻、顺义、昌平10城。56战皆捷,俘十数万。师还,皇太极出城10里迎劳,酌以金卮。皇太极伐朝鲜,留防噶海城。崇德三年(1638),皇太极伐喀尔喀,阿巴泰与代善留守,筑辽阳都尔弼城,复治盛京至辽河道,道广十丈,高三尺,濬壕夹之。偕同多尔衮率师伐明,毁边墙入,越明都趋涿州,直抵山西。复东趋临清,克济南。略天津、迁安,出青山关,师还。赐马二、银五千。

崇德四年(1639),偕同阿济格攻掠锦州、宁远。

崇德五年(1640),偕同多尔衮屯田义州,分兵克锦州城西九台,刈其禾;又克小凌河西二台。偕同杜度伏兵宁远,截击明军运道,夺米千石。移师败明杏山、松山兵。是时,大军更番围锦州,阿巴泰屡往还其间。

崇德六年(1641),阿巴泰、多尔衮由于去锦州30里为营以及遣士卒还家,论罪应当削爵,夺所属户口。皇太极下诏宽免,止罚银2000。不久,阿巴泰从皇太极破洪承畴援兵13万人。

崇德七年(1642),锦州明军投降,阿巴泰偕同济尔哈朗围杏山,克之,还守锦州。论功,赐阿巴泰蟒缎70。同年十月,授阿巴泰为“奉命大将军”率大军伐明,以内大臣图尔格为副。阿巴泰自黄崖口入边,败明将白腾蛟等于蓟州,破河间、景州。趋兖州,擒斩明鲁王等。分兵掠夺莱州、登州、青州、莒州、沂州,南至海州。还军又掠夺沧州、天津、三河、密云。凡克城88,降城6,俘36万,得金12000、银220万两有奇。

崇德八年(1643)五月,阿巴泰师还,皇太极派济尔哈朗、多尔衮等郊迎30里,赐银万两。

顺治元年(1644)四月,阿巴泰进爵郡王。顺治二年(1645),统左右两翼兵镇山东。顺治三年(1646)三月,阿巴泰卒,终年56岁。

八 岳托

岳托,礼亲王代善长子,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出生,与其弟硕托同为代善原配所生。

天命六年(1621)二月,随祖父努尔哈赤攻打奉集堡,将还,谍告知明军所在位置,岳托奉命偕台吉德格类、硕托率兵追杀,大败明军。三月,努尔哈赤攻克沈阳,明总兵李秉诚引退,岳托与其父代善追击明军40里,歼明兵3000余,崭露头角。

天命八年(1623)四月,岳托奉命与阿巴泰、德格类、斋桑古等率满洲兵1000、蒙古兵1000、汉兵炮手800,征讨喀尔喀蒙古扎鲁特部。岳托等人十四日出发,二十二日,疾驰昂安居地,斩杀昂安父子,俘获其妻子、兵民、牲畜。

天命九年(1624)元旦朝仪,八旗贝勒分列入见叩头,代善为第一列,岳托则与其同母弟硕托同在镶红旗一列,岳托居首。

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努尔哈赤病逝,满洲八旗贵族围绕汗位继承人展开激烈斗争。岳托与其弟萨哈璘对父亲代善说:“国不可一日无君,宜早定大计。四贝勒(皇太极)才德冠世,深契先帝圣心,众皆悦服,当速继大位。”代善深表赞同,遂与诸贝勒共同拥戴皇太极即汗位。

皇太极即位后,岳托颇受器重。天聪元年(1627),皇太极发兵征讨朝鲜,岳托随从阿敏等人渡鸭绿江,后金大军接连攻克义州、定州、汉山三城,渡嘉山江,攻克安州,进驻平壤,平壤守将弃城走。继续进军,进驻中和,敦促朝鲜国王李倧投降。是时,阿敏想要直攻王京汉城,岳托秘密与济尔哈朗商议;军队进驻平山,再派使谕告朝鲜国王李倧。倧原岁贡方物,岳托献计:“吾曹事已集,蒙古与明皆吾敌,设有警,可不为备乎?宜与盟而归。”岳托秘密与济尔哈朗代表后金与朝鲜议和结盟。阿敏却认为没有盟誓,放纵部下士兵掠夺。岳托说:“盟成而掠,非义也。”[44]阿敏不听劝告,又令李倧弟李觉与盟,乃班师。五月,岳托随皇太极亲征明宁远、锦州。岳托与莽古尔泰等率军往塔山运粮时,与明军2万人相遇,双方展开激战,明军大败,尽弃其马匹、甲胄,夺路而逃。

天聪二年(1628),岳托奉命与阿巴泰、硕托掠夺明边境,隳锦州、杏山、高桥三城。自十三站以东,毁台堡21,杀守者30人。

天聪三年(1629),略明锦州、宁远,焚其积聚。皇太极首次毁边墙深入内地奔袭明军,岳托受命从征,与济尔哈朗率右翼兵夜攻大安口,毁水门而入,败明军马兰营援兵于城下。待到清晨,发现山上的明军兵营,与济尔哈朗分兵进击,岳托在山下预备。又发现明兵自遵化来援,岳托回首对济尔哈朗说:“我当击此。”五战皆捷。十一月三日,岳托等率右翼军与皇太极所统率的大军攻克遵化城。十五日,明大同、宣府二总兵满桂、侯世禄援军至顺义县城,岳托奉命与阿巴泰率二旗兵往击,明军大败,逼近北京,俘获马千余匹、骆驼百余头。十二月二十七日,岳托与萨哈璘、豪格率精兵四千围永平城,克香河县。

天聪四年(1630)正月,奉命与豪格率官40员、兵千人及所获人畜3000,回师沈阳。

天聪五年(1631)三月,皇太极向诸贝勒大臣征询治国之策:“国人怨断狱不公,何以弭之?”岳托奏:“刑罚舛谬,实在臣等。请上擢直臣,近忠良,绝谗佞,行黜陟之典,使诸臣知激劝。”是年,后金创设六部,岳托由于在作战中有勇有谋,受命掌兵部事。皇太极率大军攻大凌河,直趋广宁。八月六日,岳托偕贝勒阿济格率兵2万人从义州进军,与大军会师,围困大凌河城。十月,城内粮绝薪尽,祖大寿请降,以儿子可法为质。祖可法见诸贝勒,将要拜见,岳托劝阻曰:“战则仇敌,和则弟兄,何拜为?”岳托问可法:“何为死守空城?”对曰:“畏屠戮耳!”岳托解释:“前杀辽东兵民,此亦当时事势使然,然我等不胜追悔。后杀永平兵民者,乃二贝勒阿敏之事,上以其违命妄杀,已将阿敏论罪幽禁,夺其属员矣。我皇上自即位以后,敦行礼义,治化一新,抚养黎民,爱惜士卒,仁心仁政,尔等岂不闻之!”岳托用善言谕告,将可法遣归。三日后,祖大寿投降。

天聪六年(1632)正月,岳托奏言:“前克辽东、广宁,汉人拒命者诛之,后复屠滦州、永平,如今上天与我大凌河,正欲使天下知我善抚民也。臣愚以为善抚此,众多当先予以室家,出公帑以赡之。倘蒙天眷,奄有其地,仍还其家产,彼必悦服。又各官宜令诸贝勒给庄一区,每牛录令取汉男妇二人、牛一头,编为屯,人给二屯。出牛口之家,各牛录复以官值偿之。至明诸将士弃其乡土,穷年戍守,畏我诛戮。今慕义归降,善为抚恤,毋令失所,则人心附,大业成矣。”皇太极赞赏岳托的上疏,予以采纳。

天聪七年(1633)六月,皇太极以征明、朝鲜和察哈尔三事何者为先,令诸贝勒大臣进言。岳托奏曰:“臣思时不可失,事宜勇断,宜乘此时,于明山海关、通州、燕京三处,先图其一,以立王基。不然,如此机会,可再得乎。皇上春秋鼎盛,不乘时以立鸿业,后悔何及。”是月,岳托奉命与德格类率左翼兵及孔有德所部万余人往取明旅顺口。八月凯旋,皇太极率诸贝勒出沈阳10里外迎接,行抱见礼,设大宴款待,亲以金卮酌酒赐之。

天聪九年(1635)六月,诸贝勒攻略山西,岳托因身染疾病,率兵1000驻防归化城。时,土默特人密告,博硕克图子俄木布派使往阿禄喀尔喀处,与明使合谋攻后金军。岳托派阿尔津、吴巴海等率兵阻截之。随后,将土默特壮丁3300余分十队,每队以官主之,颁示条约,以便管理。八月,随同大军凯旋。

崇德元年(1636)四月,岳托受封为和硕成亲王。八月,因包庇莽古尔泰、硕托及离间济尔哈朗、豪格论罪,当死。皇太极下旨予以宽免,与豪格并降为多罗贝勒,罢兵部职事。不久,又恢复原职。

崇德二年(1637)八月,皇太极命八旗两翼较射,岳托言不能执弓,上勉之再三,始引弓,弓堕地者五,乃掷去。诸王论岳托骄慢,当死,上再宽之,降贝子,罚银5000。

崇德三年(1638),岳托复为贝勒。随从皇太极出征喀尔喀,至博硕堆,知扎萨克图汗已出走,乃还。八月,后金派大军征伐明内地,授岳托为扬武大将军,以贝勒杜度为副,统率八旗右翼军队;睿亲王多尔衮统左翼。至墙子岭,明兵入堡拒守,外为三寨,被后金军攻克。堡坚固不易拔,从俘虏口中获知,岭东西有间道,岳托遂分兵正面佯攻,牵制明军,主力秘密从墙子岭堡间道攻入克台堡十一。随后,岳托所率右翼军和多尔衮所率左翼军南下,过河北,入山东,纵深2000里,破城60余。

崇德四年(1639)正月,岳托与多尔衮会师济南。岳托驻兵济南时,感染天花,卒于军中,终年42岁。多尔衮班师奏捷,无岳托名。皇太极惊问,始闻丧,大恸,辍膳,命毋使礼亲王知。丧还,皇太极至沙岭遥奠;还宫,辍朝三日。诏封为克勤郡王。

九 杜度

杜度,褚英长子,生于万历二十五年(1597)。努尔哈赤改四旗为八旗,杜度继承其父褚英部分属人,为镶白旗旗主。天命九年(1624)元旦朝仪,杜度与阿巴泰同在一列而居其后。正月,蒙古喀尔喀约特部贝勒恩格德尔请求内附,杜度从贝勒代善迎归,封贝勒。

皇太极即位之后,杜度改镶红旗。天聪元年,从阿敏等攻朝鲜。朝鲜国王李倧请和,诸贝勒许之。阿敏欲仍攻王京汉城,岳托坚持不可。阿敏引杜度欲与留屯,对杜度说:“他人愿去者去之,杜度阿哥,我叔侄二人,可留住于此。”杜度反驳说:“吾何为与尔同住,汗乃我叔父,我何为离去耶。”于是,杜度与岳托、济尔哈朗商议,派遣刘兴柞、巴克什库尔缠前往江华岛与朝鲜国王定盟。三月,班师回国。

天聪三年(1629),皇太极首次毁边墙入内地奔袭明军,杜度从征。十月初二日,皇太极率军从沈阳出发,二十日至喀喇沁青城。当晚,代善、莽古尔泰主张班师,杜度与岳托、济尔哈朗等支持皇太极,皇太极于是挥师入关。十一月二十日,皇太极率军逼近北京,与明袁崇焕军战于广渠门。杜度奉命与代善、济尔哈朗等率巴牙喇及蒙古兵击败明军援兵。十二月初,杜度与阿巴泰、济尔哈朗、阿济格等率3000兵,攻掠通州一带,攻克张家湾。二十七日,杜度等迎击明援军,伤足,犹拼死力战,全歼明援军。不久,杜度奉命率本旗巴牙喇,驻守遵化。翌年(1630)正月,明骑兵5000来攻遵化,杜度率兵击败明军,斩副将一员,获驼马千余匹。

天聪七年(1633),明将孔有德、耿仲明来降,杜度偕同贝勒济尔哈朗、阿济格赴镇江迎归。皇太极诏问伐明及朝鲜、察哈尔三者何先,杜度奏言:“朝鲜已在吾掌握,宜且勿征。女口察哈尔与我逼蔚。征之燕箍,可取大同地方兵马,以观其势。如察哈尔败遁,即深入明境。倘荷天佑,得破察哈尔,天下自然胆裂矣。”时林丹汗已远遁青海,后来皇太极派多尔衮、多铎远征林丹汗,即采纳此一主张。

崇德元年(1636),杜度进封安平贝勒。冬,皇太极征伐朝鲜,杜度护辎重后行,攻掠皮岛、云从岛、大花岛、铁山。崇德二年(1637)二月,杜度进军临津江,前一日冰解,傍晚,天降大雨雪,冰复合,全军顺利渡江。皇太极闻之,说:“天意也!”杜度从睿亲王多尔衮取江华岛,败其水师,遂克之。

崇德三年(1638),皇太极命多尔衮将左翼、岳托将右翼伐明,杜度为岳托的副将。军队越过密云东的墙子岭,明兵迎战,被击败。岳托、杜度进攻墙子岭堡,分兵攻破黑峪、古北口、黄崖口、马兰峪。是时,岳托感染天花,卒于军中,杜度统领右翼军事。杜度与左翼多尔衮会师于通州河西,越明都北京至涿州,西抵山西,南抵济南,克城20,降其2。凡16战皆捷,杀总督以下官百余,俘20余万。师还,出青山口,自太平寨夺隘而行。崇德四年(1639)四月,杜度师还,受命掌管礼部事。出兵掠夺锦州、宁远。

崇德五年(1640)六月,杜度奉命同多尔衮、豪格、阿巴泰等,率所属将士往代济尔哈朗等于义州筑城、屯田。七月,杜度同多尔衮等率巴牙喇、左翼骑兵,分三队进击明朝驻守锦州兵,大败明军。又克锦州城西9个墩台,小凌河西岸2个台堡。明洪承畴率马步兵4万于杏山城外立营,杜度同诸贝勒率巴牙喇前往迎战,明军败退,一直追杀至城壕而还。不久,杜度又奉命率右翼兵埋伏宁远路,遇明兵自关内运米千石至锦州,斩杀其押车步卒390人,俘获牲畜数百匹。冬,再围锦州。

崇德六年(1641)二月,杜度同多尔衮等围困广宁山城,击败明锦州、松山援兵,阵斩200余人。返还时,遭遇在小凌河游猎的锦州明军人,斩杀近200人。三月,由于杜度围锦州时,听从多尔衮离城远驻、遣兵私归的指令,皇太极予以怒斥。诸贝勒大臣会议认为,杜度应削爵为民,悉夺户口奴仆。皇太极再次予以宽免,仅罚银2000两。六月,杜度又率兵围困锦州。明关内援兵赶到松山来战,杜度率满、汉、蒙古兵,两翼会合,大败明军,获马570匹。九月,皇太极宸妃病重,诸贝勒随皇太极还沈阳,杜度等受命留守围锦州。

崇德七年(1642)六月,杜度病卒,终年46岁。杜度病重期间,诸王贝勒等方集笃恭殿,会议出征将士功罪,闻知杜度病逝,皇太极下令罢朝。雍正二年(1724),立碑以旌其功。

十 费扬武

费扬武,一名芬古。生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舒尔哈齐第八子。隶镶蓝旗。

天聪五年(1631),授镶蓝旗固山额真。七月,随从皇太极参加大凌河围困战。皇太极采取围城打援的新战术,费扬武奉命率所部镶蓝旗围其南面之西侧,济尔哈朗率巴牙喇在后策应。三十日,皇太极前往锦州巡视阿济格所部营地。出营伊始,适逢大凌河城内明军出城攻击,费扬武率所部镶蓝旗与两红旗、正蓝旗、镶白旗、蒙古旗等固山额真联合出兵夹击,斩杀明兵千人,明军退入城内。九月,皇太极以八旗兵扮成明军,伪装成从锦州来援的明军。祖大寿信以为真,率兵出城,企图与“援军”内外夹攻实现突围。这时,事前埋伏的费扬武等八旗兵及蒙古明安各率所部,奋起与明军激战。大寿率军仓促应战,死伤百余人,急忙退入城中,从此不敢出战。

天聪七年(1633)六月,皇太极以征明、朝鲜和察哈尔三事何者为先,征询诸贝勒大臣。费扬武进言:“我军蓄锐已久,其势可用,宜即进边,焚毁其近京之城堡,杀其人民,戮力进取,何忧事之不成!”七月,明参将孔有德与游击耿仲明等率部投降,费扬武等人奉命率诸将士前往鸭绿江入海口,迎接孔有德等归附。

天聪八年(1634),费扬武从皇太极奔袭宣府、大同边口。五月二十日,费扬武率镶蓝旗与各部先行。六月二十日,率所部镶蓝旗同和硕贝勒德格类、正蓝旗固山额真色勒、左翼固山额真等六旗兵为东路军。七月二十五日,费扬武率所部入独石口,克长安岭城,杀县城守备官。随后攻赤城,攻克其外城,并攻内城。复入保安州,奔应州与皇太极会合。此役攻掠明大小城镇台堡50余处,九月,班师回沈阳。

天聪九年(1635),皇太极发兵奔袭明山西等地。五月,费扬武奉命与主帅多铎贝勒等同往宁锦前线,牵制明军。

崇德元年(1636)五月,多罗武英郡王阿济格、多罗饶余贝勒阿巴泰等伐明,费扬武率所部镶蓝旗随征。十二月,清发兵进攻朝鲜。费扬武奉命攻城,朝鲜官兵不敢应战而逃窜,朝鲜国王李倧逃往南汉山城。费扬武等尽收财物牲畜而归。叙功,受封为固山贝子。

崇德四年(1639)五月,因受外藩蒙古贿赂罪,被削去爵位。不久,又复封辅国公。十月,阿济格等人于皇太极敏惠恭和元妃丧葬期间,在费扬武帐内歌舞作乐。三法司会议:以费扬武不加禁止,又不参奏,革去费扬武公爵,黜宗室籍为民,籍没家产。皇太极予以宽免。

崇德六年(1641)八月,皇太极发动松山决战,费扬武奉命率所部,将明军追逼至海岸,被海潮淹死者不计其数。

崇德七年(1642)十月,费扬武随同阿巴泰奔袭攻明。十一月初八,大军至黄崖口,费扬武与固山额真谭泰等,兵分两路攻入明边口,直抵蓟州。明蓟州总兵白腾蛟等率6000兵来战,两军激战,明军大败。生擒明参将1员,阵斩游击3员,获马600余匹。

崇德八年(1643)十月,费扬武驻防锦州,十二月,卒于军中,终年39岁。顺治十年(1653)五月,追封多罗贝勒。

十一 巴布海

巴布海,万历二十四年(1596)生。努尔哈赤第十一子,母为庶妃嘉穆瑚觉罗氏。

天聪八年(1634),授巴布海一等甲喇章京。皇太极命巴布海同镇国将军阿拜一同往祭祀祖陵,巴布海不待阿拜,独自先行。到达后,又擅自宰杀民间之牛作祭品。祭祀一结束,巴布海便星夜驰归。阿拜到达祖陵,想要用自己携带的祭牛偿还,主人以偿还之牛小,不肯接受而诉诸法司。法司审查属实,拟罚巴布海银30两入官,赔偿牛外,再出银10两,给予牛主。巴布海拖至3年,既不偿牛,也不交纳罚银。牛主再次告于官府,法司加倍处罚,罚巴布海银60两入官,赔偿牛2头,银20两给牛主。巴布海不服,于崇德元年(1636)向皇太极奏报,遭到皇太极的训斥,巴布海只好服从法司判决。

巴布海之妻舒穆禄氏,系一等总兵官扬古利的女儿。巴布海受制于妻,迷恋家室,不思进取。崇德元年(1636)七月二十五日,皇太极于崇政殿在文武百官面前,召巴布海跪于殿前,严词斥责,巴布海颜面扫地。

崇德四年(1639),授巴布海梅勒额真,封镇国将军。崇德六年(1641),从皇太极参加松锦决战。八月,巴布海受命率正黄旗前往塔山截击明军。全歼所遇明军。

巴布海经常以己为庶出,不受重用,时而发泄不满。崇德七年(1642)八月,巴布海对固山额真谭泰说:“愿罢我梅勒额真。堪为梅勒额真者,多于草木!”谭泰语折之,誓曰:“若口与心违者,天日鉴之!”图赖奉命差择牛录贫富,约巴布海商议。巴布海说:“我所领牛录甚富。”谭泰、图赖向皇太极奏报。皇太极遂令传问巴布海。巴布海知道系谭泰、图赖所奏,指责二人说:“我非太祖之子欤?谭泰等顾厚诬我。”廷鞫皆实,罪当死,皇太极宽宥巴布海,只是夺去爵位。

崇德八年(1643)八月,皇太极病逝,福临即皇帝位,济尔哈朗、多尔衮辅政。不久,一封讦告固山额真谭泰的匿名信,投至一等公塔瞻家。谭泰、塔瞻启奏诸王,即令法司质讯。据塔瞻家人供称:匿名信乃巴布海家太监给与。法司以巴布海夫妇及其子阿喀喇,以坐造匿名帖陷害谭泰罪弃市,抄没家产,一半入官,一半拨给谭泰,终年48岁。顺治八年(1651)八月,谭泰以迎合多尔衮获罪论死。诸王大臣议巴布海无罪,遂籍没谭泰家产给巴布海兄巴布泰。巴布海得以昭雪。

十二 硕托

硕托,努尔哈赤之孙,礼亲王代善原配所生第二子,万历二十八年(1600)生。天命后期,与同母兄岳托同在镶红旗,领该旗牛录。

天命五年(1620),硕托与他人之妻私通,败露后密谋逃往明朝。事发,硕托否认说:“我等何故潜逃?绝无此事。”代善向努尔哈赤检讨隐瞒硕托潜逃之罪,请求杀掉硕托。努尔哈赤斥责代善说:“硕托秉性庸懦,诚有过错,而岂能以妇人而罪之耶?”遂将硕托幽禁于高墙内,同谋之人尽杀之。不久,将硕托释放。

天命六年(1621)二月十一日,努尔哈赤率军攻奉集堡,令硕托同德格类、岳托等率右翼兵前往追杀,明军败退。硕托等追击至李秉诚营寨,营中2000明军惊慌逃遁。

天命十年(1625),科尔沁奥巴台吉遣使来告,察哈尔蒙古围攻科尔沁,请求后金援助。硕托奉命同莽古尔泰、皇太极等率精兵五千前往援科尔沁解围。

天命十一年(1626)四月,喀尔喀蒙古背盟,努尔哈赤率兵征讨,初七日,命硕托从皇太极率骑兵为先锋,突袭喀尔喀巴林部。首领囊努克率部众弃寨而逃,硕托等紧追不舍,射死囊努克,俘获其部众畜产无算。初九日,硕托从代善等率精兵万人,往西拉木伦河收服附近蒙古各部人畜,凯旋。十月,又从代善等进攻内喀尔喀蒙古扎鲁特部,擒其十四贝勒,获人畜而还,硕托因功受封贝勒。

天聪元年(1627)正月,硕托随阿敏等进攻朝鲜。天聪三年(1629)十月,皇太极首次入关奔袭。四年(1630),相继攻克永平、滦州、迁安、遵化四城。三月,皇太极回到沈阳,命硕托同阿敏率兵5000人,接替阿巴泰等驻守永平等四城。五月初,明军主帅孙承宗调集各路明军大举。阿敏想要杀城内汉官民众,弃永平等城,逃回沈阳。硕托流涕相劝说:“何故因失一城,而骤弃天所与之三城,并以上所抚养之人民,杀之而去乎?”阿敏不听,尽屠永平、迁安汉民,掠其财帛弃城而归沈阳。六月,阿敏、硕托还,诸贝勒大臣议阿敏十六条罪状,将其幽禁。硕托以阿敏执意还军时不能劝止,革去贝勒,夺所属人口给其兄岳托。

天聪五年(1631)八月,皇太极率军围攻大凌河城,命硕托同阿济格率部前往锦州,截击明援军。二十六日,明副将率兵6000,自锦州来攻,硕托率先冲入明阵,不顾腿部受伤,奋力击杀,大败明军,生擒游击一员,获大批甲胄马匹。皇太极赴军营,亲自用金危酌酒,慰劳阿济格与硕托。

九月,明监军道张春会同副将吴襄、宋伟率4万明军解大凌河之围。明军列阵于城外,密布火器。硕托随皇太极率2万骑兵,分左右翼列阵,直冲明营。明军枪炮齐发,矢如雨下。硕托率右翼骑兵纵横驰突,手臂受伤,仍冲杀不止,明军大败。主将张春等33员将官被俘。天聪七年正月,硕托受赐彩缎十、布百匹。

天聪八年(1634)六月,硕托奉命从父代善率兵攻明。大军自喀喇鄂博地方入边,攻克得胜堡后,硕托又同镶红旗固山额真叶臣等,击败明朔州200余骑兵。八月,硕托奉命偕同和硕贝勒萨哈璘率右翼兵掠夺代州,拔崞县,分克原平驿。不久,受封为贝子。

崇德元年(1636),皇太极亲率大军攻朝鲜,命硕托同多铎率巴牙喇千人围朝鲜王京汉城。朝鲜国王弃城逃往南汉山城,硕托等穿越王城追击,朝鲜巡抚率兵18000来解南汉山城之围,硕托、尼堪等率兵全歼援军。又一副将率兵5000来援,硕托等复率兵击败之。崇德二年(1637)四月,硕托奉命同阿济格攻皮岛,斩守岛总兵沈世奎及将士万余人。崇德三年十月,硕托从济尔哈朗率兵攻宁远。

崇德四年(1639)元旦,皇太极率百官行拜堂子礼,硕托在堂子内悬挂纸钱,潜上越分,降为辅国公,罚银500两。偕同阿济格伐明,俘获无数,论功,赐驼、马各一。崇德五年(1640)六月,硕托从多尔衮围锦州。因离城久驻,又遣卒私归。皇太极训斥硕托曰:“尔罪多矣!朕屡宥,尔屡犯,若不关己者。后当任法司治之,不汝宥也!”议罪削爵,改罚银千。不久,复封贝子。

崇德八年(1643)八月初九日,皇太极病逝,诸贝勒议定:立皇九子福临为帝,由多尔衮、济尔哈朗辅政。嗣君已议定,硕托却仍欲拥立多尔衮为帝,秘密串联游说,被代善拒绝:“既立誓天,何出此言?更勿生他意。”代善将此事公布于众。十六日,硕托、阿达礼以扰政乱国罪被处死。硕托终年44岁。

十三 萨哈璘

萨哈璘,代善第三子,生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初授台吉。

天命十年(1625),察哈尔林丹汗攻科尔沁,萨哈璘将精骑5000赴援,解科尔沁之围。

天命十一年(1626),萨哈璘随从父亲代善征伐喀尔喀巴林部,又征伐扎噜特部,均立有战功,授贝勒。

天聪元年(1627),皇太极率大军伐明,以巴雅喇精骑为前队。皇太极自大凌河至锦州,明兵逃走,萨哈璘截击全歼。又率偏师护卫塔山粮运,击败明兵2万人。进攻宁远,攻击明总兵满桂,萨哈璘力战,身受创伤。

天聪三年(1629),皇太极率大军奔袭明内地,进驻波罗河屯。代善等人密请班师,皇太极心中不悦。此时,萨哈璘与岳托极力赞成进取,皇太极于是进军,克遵化,逼近明都北京。十二月,萨哈璘掠夺通州,焚明军舟船,进驻张家湾。又围困永平,攻克香河。

天聪四年(1630),永平既已攻克,萨哈璘与济尔哈朗驻守。永平人李春旺讹言后金军队将要屠城,萨哈璘斩李春旺示众。随即谕告明朝官民,招降迁安、滦州、建昌、台头营、鞍山堡诸地。明兵自乐亭、抚宁攻滦州,萨哈璘率军赴援,明兵退走。贝勒阿敏前来替代,萨哈璘还师。

天聪五年(1631),皇太极诏诸贝勒议论时政得失,萨哈璘进言:“图治在人。人主灼知邪正,则臣下争尚名节。惟皇上慎简庶僚,任以政事。遇大征伐,上亲在行间,诸臣皆秉方略。若遣军,宜选贤能者为帅,给符节,畀事权,仍限某官以下干军令,许军法从事。”皇太极创设六部,萨哈璘受命掌礼部事。

天聪六年(1632),萨哈璘受命攻略归化城,俘蒙古千余。指授蒙古诸贝勒牧地,申明后金约法。

天聪七年(1633)六月,诏问征明及察哈尔、朝鲜三者何先,萨哈璘言:“当宽朝鲜,拒察哈尔,而专征明。察哈尔虽不加兵,如虫食穴中,势且自尽。至于明,我少缓,则彼守益固。臣意视今岁秋成图进取,乘彼禾稼方熟,因粮于敌。为再进计,量留兵防察哈尔。先以骑兵往来袭击蹂躏,再简精兵自一片石入山海关,则宁、锦为无用;或仍自宁、锦入,断北京四路,度地形,据粮足之地。乘机伺便,二三年中,大勋集矣。”不久,又率兵攻略山海关。

天聪八年(1634),萨哈璘偕多尔衮迎降将尚可喜,招抚广鹿、长山二岛,户口3800有余。明军再次奔袭内地,萨哈璘自喀喇鄂博攻克得胜堡。掠夺代州,夜袭崞县,拔之。王东、板镇二堡民弃堡遁。复击败代州兵。会上大同,籍俘获以闻。

天聪九年(1635),萨哈璘偕同多尔衮、岳托、豪格等收察哈尔林丹汗子额尔克孔果尔额哲,军队进驻托里图,收其全部。师还,岳托驻守归化城。萨哈璘偕多尔衮、豪格入明边境,掠夺山西。是时,诸贝勒大臣屡次请皇太极接受皇帝尊号,皇太极不允许。收复察哈尔后,诸贝勒又请上尊号,皇太极仍不许。萨哈璘令内院大臣希福等奏曰:“臣等屡请,未蒙鉴允,夙夜悚惶,罔知所措。伏思皇上不受尊号,咎在诸贝勒不能殚竭忠信,展布嘉猷,为久大计。今诸贝勒誓改行竭忠,辅开太平之基,皇上宜受尊号。”这时,皇太极高兴地说:“善。萨哈璘为朕谋,开陈及此,实获我心。诸贝勒应誓与否,尔掌礼部,可自主之。”翌日,萨哈璘集诸贝勒于朝,书誓词以进。皇太极命以众议告朝鲜,萨哈璘因言:“诸贝勒亦当遣使,示以各国来附,兵力强盛。”皇太极称赞并采纳萨哈璘的请求。

崇德元年(1636)正月,萨哈璘有疾,皇太极命希福谕曰:“群子弟中,整理治道,启我所不及,助我所不能,惟尔之赖。尔其静心调摄,以副朕望!”萨哈璘对曰:“蒙皇上温旨眷顾,窃冀仰荷恩育,或可得生。即不幸先填沟壑,亦复何憾。但当大勋垂集,不能尽力国家,乃展转床蓐,为可恨耳!”希福还奏,皇太极悲痛地曰:“国家岂有专事甲兵以为治理者?倘疆土日辟,克成大业,而明哲先萎,孰能助朕为理乎?”萨哈璘病重,皇太极屡屡亲临探视,见其身体瘦弱,泪下,萨哈璘也悲痛得不能自制。五月,萨哈璘病卒,终年33岁。

皇太极震悼,入哭者四,自辰时至午时乃还。仍于庭中设幄坐,不进饮食,辍朝三日。祭时,上亲奠,痛哭。诏书赞扬萨哈璘明达敏赡,通满、汉、蒙古文义,多所赞助,追封颖亲王。萨哈璘死后,皇太极在翔凤楼处理政务,偶尔闭目养神,梦中有人请求说:“颖亲王乞赐牛一。”按惯例,亲王薨,初祭用牛。萨哈璘是追封为亲王,初祭时未用牛,皇太极命致祭如亲王礼。

十四 阿达礼

阿达礼,萨哈璘长子,天命九年(1624)生。崇德元年(1636),萨哈璘病殁,追封颖亲王。六月,阿达礼袭封多罗郡王。

崇德三年(1638)二月,阿达礼首次从皇太极攻喀尔喀蒙古。七月,乌朱穆秦部多尔济农送女与阿达礼为妃,阿达礼奉命率贝子、大臣等渡过辽河,设宴迎接。

崇德五年(1640)三月,阿达礼奉命同济尔哈朗率兵前往义州筑城屯田。五月,皇太极命济尔哈朗、阿达礼迎接前来归附的蒙古多罗特部。阿达礼等率巴牙喇乘夜绕过锦州城南,至杏山接应归附的蒙古部众。明锦州、杏山出兵抵拒,济尔哈朗、阿达礼击溃明军,擒副将杨伦、周延州,阵斩参将李得位。随后,阿达礼又奉命与罗洛浑率兵击败西面明兵,获马匹、甲胄、器械无数。师还,皇太极赏赐阿达礼等人御厩良马各一匹。九月,阿达礼奉命同济尔哈朗、阿济格、多铎等率兵往代多尔衮围困锦州、松山。

崇德六年(1641),围锦州,降城中蒙古台吉诺木齐、吴巴什等,败明援兵于锦州南山西冈。明兵复自松山。阿达礼等围松山,明兵来犯,大败明军,斩首1400余级,外城被为清军占领。皇太极闻报,命沈阳城八门击鼓,于笃恭殿向百官宣布奏捷。

崇德七年(1642)二月,松山城内明军粮尽援绝,明副将夏承德密谋降清,约十八日夜接应清军登城。阿达礼同豪格等率兵于十八日半夜竖梯登城,生擒总督洪承畴。松山城破,锦州祖大寿于三月献城投降。叙功,赏赐阿达礼、豪格鞍马各1匹,蟒缎各90匹。部议:阿达礼犯有询隐之罪,明知多尔衮等袒护所属三旗巴牙喇,阿达礼询情附和,罚银千两。皇太极予以宽宥,同时警告阿达礼、豪格:“今后仍复如此,决不轻恕。”

六月,阿达礼奉命管理礼部事务,参与议政。此前,上御笃恭殿,王以下皆侍立,硕托奏定仪制,上御殿及赐宴,亲王以下皆跪迎,上升阶方起,驾还清宁宫亦如之。

阿达礼母遣人私携银两往明边境贸易,被家人告发。诸贝勒会议:其母被罚银1000两,贸易银3000两,俱没入官。阿达礼以家人违禁贸易,应革去郡王爵,罚银5000两。皇太极严词训斥阿达礼,警告他尔后如再违法,“必不尔贷”。阿达礼行为放荡,有人告发阿达礼在皇太极爱妃震妃丧期,仍然弹弦戏舞如故。法司审查属实,应革去其郡王爵位,尽夺所属人员,罚银5000两。皇太极再次予以宽宥。

崇德八年(1643)八月九日,皇太极病逝。诸贝勒议立福临即皇帝位后,阿达礼与伯父硕托欲拥立多尔衮为帝,秘密四处串联。十六日,阿达礼、硕托因罪被处死,其母及硕托之妻等亦被缢杀。

十五 德格类

德格类,努尔哈赤第十子,生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初授台吉。

天命六年(1621),后金军进攻奉集堡,将还,有一士卒指引明军所在之处,德格类偕同岳托、硕托进击,击败明将李秉诚。又偕同台吉寨桑古视察三岔河桥,至海州,城中官民以鼓乐迎接德格类等,德格类、寨桑古令军士毋扰民,毋夺财物,毋宿城上,毋入民居。翌日,遣视三岔河者,还报桥毁无舟楫,乃还。

天命八年(1623),德格类偕同阿巴泰征伐喀尔喀扎噜特部。天命十一年(1626),德格类又随从代善征伐扎噜特部。天聪三年(1629),德格类偕同济尔哈朗攻击锦州,焚其积聚。论功,进德格类为和硕贝勒。

天聪五年(1631),皇太极创设六部,德格类掌户部事。随从大军围大凌河,德格类率师策应,击破明监军道张春。十月,明祖大寿投降,偕同阿巴泰等伪装明军偷袭锦州,击斩甚多。天聪六年(1632),德格类偕同济尔哈朗等掠夺归化城。又偕同岳托攻城略地,自耀州至盖州迤南。天聪七年(1633),攻克旅顺口。

天聪八年(1634),德格类随从大军伐明,抚定蒙古前来归附人户,攻克独石口,入保安州,会师于应州。

天聪九年(1635)十月,德格类卒,终年44岁。皇太极亲临其丧,悲痛悼念,漏尽三鼓乃还。皇太极设幄坐其中,撤馔三日。

十六 多尔衮

多尔衮,太祖第十四子,生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生母为大妃纳喇氏。初封贝勒。

天聪二年(1628),皇太极征伐察哈尔多罗特部,破敌于敖穆楞,多尔衮因功赐号墨尔根代青。天聪三年,随从皇太极自龙井奔袭入关,多尔衮与贝勒莽古尔泰等攻下汉兒庄,奔向通州,逼近北京,击败袁崇焕、祖大寿的援兵于广渠门外,又于蓟州歼灭山海关援兵。

天聪四年(1630),还师,多尔衮与莽古尔泰先行,又击破敌军。天聪五年(1631),创设六部,多尔衮时年19岁,掌管吏部事宜。多尔衮随皇太极围攻大凌河,交战时多尔衮冲锋陷阵,明兵堕壕者百余人,城上明军炮火与箭矢齐发,后金将士伤亡惨重。皇太极切责诸将不予阻击。祖大寿密约献锦城州,多尔衮与阿巴泰等以4000士兵,乔装明军随从祖大寿溃奔,偷袭锦州。明兵迎战,兵败入城不出。

天聪六年(1632)五月,多尔衮随从皇太极出征察哈尔。七年(1633)六月,皇太极诏问征明及朝鲜、察哈尔三者何先,多尔衮进言:“宜整兵马,乘谷熟时,入边围燕京,截其援兵,毁其屯堡,为久驻计。”

天聪八年(1634)五月,多尔衮随从皇太极奔袭伐明,攻克保安,掠夺朔州。九年(1635),皇太极命多尔衮偕同岳托等将万人招察哈尔林丹汗之子额哲,行进至朔州,毁宁武关,掠夺代州、忻州、崞县、黑峰口及应州,又自归化城携降众还。多尔衮得历代传国玉玺“制诰之宝”,使额哲进上,诸贝勒劝皇太极进尊号。

崇德元年(1636),多尔衮进封睿亲王。武英郡王阿济格等率师伐明,皇太极命多尔衮偕同多铎攻山海关,吸引明师。阿济格捷报传来,多尔衮还师。皇太极征伐朝鲜,多尔衮偕同豪格别从宽甸入长山口,攻克昌州。进兵攻取江华岛,获朝鲜王妃及其二子,国王李倧请降。皇太极还盛京,命多尔衮约束后军,携朝鲜人质回归。

崇德三年(1638),皇太极征伐喀尔喀,多尔衮留守,筑辽阳都尔弼城。城成,命曰“屏城”;又修筑盛京至辽河大道。八月,皇太极命多尔衮为奉命大将军,率领左翼,岳托率领右翼,奔袭明内地。清军自董家口毁边墙入,约右翼大军会师于通州河西务。清军越过北京至涿州,分兵八路,攻城略地至山西,南下攻取保定,击破明总督卢象升部队。遂奔向临清,渡运河,破济南。回兵掠夺天津、迁安,出青山关。此次奔袭,共攻克40余城,降6城,俘户口25万有余,赏赐马5匹、银2万两。

崇德五年(1640),多尔衮统兵屯田于义州,攻克锦州城西九台堡,收割城外庄稼。又攻克小凌河西二台堡。交替击败明兵于杏山、松山之间。围困锦州,王贝勒移动兵营至离城30里,又令每旗一将校率每牛录甲士5人先归还。皇太极派遣济尔哈朗替代多尔衮统兵,传谕责问,多尔衮回答说:“臣以敌兵在锦州、松山、杏山三城,皆就他处牧马。若来犯,可更番抵御。是以遣人归牧,治甲械。旧驻地草尽,臣倡议移营就牧,罪实在臣。”上又遣使谕告:“朕爱尔过于群子弟,锡予独厚。今违命若此,其自议之。”多尔衮自言罪当死,皇太极命多尔衮降为郡王,罚银万,夺二牛录。

崇德六年(1641),清军又围攻锦州,洪承畴率13万人屯兵松山,多尔衮屡屡出击,由于明军众多,多尔衮请增派援兵。皇太极亲自统率大军,驰骋六日,前来救援,进驻戚家堡,屯兵于高桥。多尔衮请皇太极驻扎松山、杏山之间,分兵屯驻乌欣河南山,横贯海岸为营。明兵屡次退而复进,皇太极张开皇帝专用的黄盖,指挥清军,明兵退入城中。多尔衮偕同洛托等人奔向塔山道截击,明兵多有死者,于是用炮火攻克塔山外四台,擒王希贤等。不久,皇太极以贝勒杜度等替代多尔衮统兵,多尔衮暂还,不久又复出。

崇德七年(1642),清军攻克松山,俘获洪承畴,攻克锦州,祖大寿复降。清军进兵攻克塔山、杏山。毁坏锦州、克塔山、杏山三城,师还。叙功,恢复多尔衮亲王爵位。

崇德八年(1643),皇太极去世,多尔衮与诸王、贝勒、大臣奉6岁的福临即皇帝位。诸王、贝勒、大臣议:以睿亲王多尔衮与郑亲王济尔哈朗共同辅政,多尔衮与济尔哈朗誓曰:“有不秉公辅理、妄自尊大者,天地谴之!”郡王阿达礼、贝子硕托劝多尔衮自立为帝,多尔衮揭发其阴谋,诛杀阿达礼、硕托。不久,多尔衮与济尔哈朗议:罢诸王贝勒管六部事。

顺治元年(1644)正月,多尔衮拒绝朝鲜的馈赠,告知济尔哈朗及诸大臣曰:“朝鲜国王因予取江华,全其妻子,常以私馈遗。先帝时必闻而受之,今辅政,谊无私交,不当受。”因此一并禁止诸王贝勒接受外国馈赠。济尔哈朗谕告诸大臣:凡有政事,先禀告睿亲王,书名亦以睿亲王在先。睿亲王多尔衮由此始专断国家政事。

四月,福临帝亲临笃恭殿,授多尔衮“奉命大将军”印及皇帝御用的黄屋车,敕令多尔衮“便宜行事”大权,率领武英郡王阿济格、豫郡王多铎及孔有德等伐明,大军自盛京出发,进驻翁后。明平西伯吴三桂自山海关来书请求出兵援助,多尔衮得吴三桂来书,进军驻扎西拉塔拉,复书答复吴三桂:“我国欲与明修好,屡致书,不一答。是以整师三入,盖示意于明,欲其熟筹通好。今则不复出此,惟底定中原,与民休息而已。闻流贼陷京都,崇祯帝惨亡,不胜发指,用率仁义之师,沉舟破釜,誓必灭贼,出民水火!伯(指平西伯吴三桂)思报主恩,与流贼不共戴天,诚忠臣之义,勿因向守辽东与我为敌,尚复怀疑。昔管仲射桓公中钩,桓公用为仲父,以成霸业。伯若率众来归,必封以故土,晋为藩王。国雠可报,身家可保,世世子孙,长享富贵。”

多尔衮进驻连山。吴三桂有派使请求清军速进。清军夜过宁远,抵大沙河,距山海关10里。吴三桂向多尔衮报告:李自成的军队已出边外。多尔衮令诸王迎击,败李自成部将唐通于一片石,抵达至山海关。吴三桂出迎,多尔衮予以慰劳,令吴三桂所部人马以白布系肩为识,先驱入关。是时,李自成亲自统兵20余万人,自北山列阵,横贯至海,清军的兵阵不及海岸。多尔衮令曰:“流贼横行久,犷而众,不可轻敌。吾观其阵大,首尾不相顾。可集我军鳞比,伺敌阵尾,待其衰击之,必胜。努力破此,大业成矣。勿违节制!”

清军排兵布阵,令吴三桂军在右翼的后面。交战搏杀,大风扬沙,咫尺间不能辨认。力斗良久,士兵开始躁动。突然风止,清军自三桂阵右翼冲出,直捣敌军中坚,战马迅疾,矢如雨发。李自成登高望见,丧失士气,策马回走。清军趁势发起进攻,士兵无不一当百,追奔40里,李自成溃败遁逃。

多尔衮当即在军前宣布,以大清皇帝的制命,进封吴三桂平西王爵位。同时,下令关内军民皆薙发。多尔衮拨马步兵各万人归属吴三桂指挥,追击李自成。多尔衮与诸将誓言:“此行除暴救民,灭贼以安天下。勿杀无辜、掠财物、焚庐舍。不如约者,罪之。”自山海关以西,百姓有逃窜山谷的,都归还乡里,薙发迎降。清军进驻新河驿,派使者至盛京奏捷,军队继续前进。进军途中,明将吏有出降者,命其在官府中供职如故,维持秩序。

五月,清军进驻通州。李自成先一日焚烧宫阙,载辎重向西撤退。多尔衮令诸王偕同三桂各率所部人马追击李自成。多尔衮整军入京师,明将吏军民迎朝阳门外。

九月,福临入山海关,多尔衮率诸王群臣迎于通州。福临至京师,封多尔衮为叔父摄政王,赐貂蟒朝衣。十月,福临即皇帝位,以多尔衮功高,命礼部尚书郎球、侍郎蓝拜、启心郎渥赫建碑纪绩,加赐册宝、黑狐冠一、上饰东珠十三、黑狐裘一,副以金、银、马、驼。

顺治二年(1645),郑亲王等议上摄政王仪制,视诸王有加礼。多尔衮曰:“上前未敢违礼,他可如议。”翌日入朝,诸臣跪迎,命还舆,责大学士刚林等曰:“此上朝门,诸臣何故跪我?”御史赵开心疏言:“王以皇叔之亲,兼摄政王之尊,臣民宁肯自外于拜舞?第王恩皆上恩,群臣谒王,正当限以礼数,与朝见不同。庶诸臣不失尊王之意,亦全王尊上之心。上称叔父摄政王,王为上叔父,惟上得称之。若臣庶宜于叔父上加‘皇’字,庶辨上下,尊体制。”下礼部议行。多尔衮摄政日久,位崇功高,时常告诫诸臣尊事主上,曰:“俟上春秋鼎盛,将归政焉。”

顺治四年(1647)十二月,多尔衮以风疾不胜跪拜,从诸王大臣议:独贺正旦上前行礼,其他悉免。顺治五年(1648)十一月,南郊礼成,赦诏曰:“叔父摄政王治安天下,有大勋劳,宜加殊礼,以崇功德,尊为皇父摄政王。凡诏疏皆书之。”

顺治六年(1649)二月,多尔衮亲自统率大军讨伐大同叛将姜瓖,拔浑源。

顺治七年(1650)正月,多尔衮纳肃王福晋。十一月,多尔衮复猎于边外。十二月,病死于喀喇城,终年39岁。顺治帝给予隆重安葬,封为“义皇帝”,率王公大臣缟服迎奠东直门外。可是,多尔衮死后不久,被政敌们揭发为叛逆。福临大怒,撤销一切封爵,其墓平没,成为大清的罪人,直到乾隆时才予以平反。

十七 多铎

多铎,太祖第十五子,多尔衮同胞弟,生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生母为大妃纳喇氏。初封贝勒。

天聪二年(1628),多铎随从皇太极伐多罗特部有功,赐号额尔克楚呼尔。天聪三年(1629),随从皇太极伐明,自龙井关入,偕同莽古尔泰、多尔衮以偏师降汉兒庄城。与大军会师后克遵化,逼近北京。广渠门之役,多铎以年幼留后,明溃兵来犯,击退之。师还,进驻蓟州,多铎又击破明军援兵。天聪五年(1631),多铎随从皇太极围攻大凌河城,为正白旗后应,攻克近城台堡。明兵出锦州,驻扎小凌河岸,皇太极率200骑驰击,明兵退走。多铎追逐退兵,逼近锦州,坠马。坐骑跑入敌阵,多铎夺军校马乘以还。天聪六年(1632),多铎随从皇太极征伐察哈尔,统领右翼士兵,俘敌千余人。

天聪七年(1633),皇太极诏问征明及朝鲜、察哈尔三者何先,多铎言:“我军非怯于战,但止攻关外,岂可必得?夫攻山海关与攻燕京,等攻耳。臣以为宜直入关,庶餍士卒望,亦久远计也。且相机审时,古今同然。我军若弛而敌有备,何隙之可乘?吾何爱于明而必言和?亦念士卒劳苦,姑为委蛇。倘时可乘,何待再计。至察哈尔,且勿加兵;朝鲜已和,亦勿遽绝。当先图其大者。”

天聪八年(1634),多铎随从皇太极掠夺略宣府,自巴颜珠尔克进军。攻龙门,未下,奔向保安,克之。多铎于应州谒皇太极,又掠夺朔州,经五台山,师还。击败明兵于大同。

天聪九年(1635),皇太极派遣诸贝勒伐明,攻取山西,命多铎率师入宁、锦牵制明军。多铎自广宁入,派固山额真阿山、石廷柱率兵400人为前驱。祖大寿合锦州、松山兵3500人驻扎大凌河西,多铎率所部驰击之,大寿兵溃。多铎下令分道追击,一至锦州,一至松山,斩获无数。翌日,克台堡一,还驻广宁。多铎班师,皇太极出怀远门5里迎劳,赐良马五、甲五。皇太极大加称赞,说:“朕幼弟初专阃,即能制胜,是可嘉也!”

崇德元年(1636)四月,封多铎为豫亲王,掌管礼部事宜。十二月,多铎随从皇太极征伐朝鲜,自沙河堡领兵千人即噶布什贤兵,至朝鲜都城。朝鲜全罗、忠清二道援兵至南汉山,被多铎击败,收其马千余匹。扬古利为残兵所害,多铎捕得凶手,斩以祭。

崇德三年(1638),多铎奉命征伐锦州,自蒙古扎衮博伦界分率巴牙喇及土默特兵入明境,克大兴堡,俘其居民,途中擒明军间谍。诏令多铎与郑亲王济尔哈朗军会师,途经中后所,明祖大寿率兵来袭,多铎且战且走,夜间抵达郑亲王所,合师逼近中后所城。皇太极统率大军来到,明军不敢出战。

崇德四年(1639)五月,皇太极御崇政殿,召多铎诫告,数列其罪状,下诸王、贝勒、大臣议:削爵,夺所属入官。皇太极命降多铎贝勒,罚银万,夺其奴仆、牲畜三之一,转给睿亲王多尔衮。不久,又任命多铎掌管兵部。十月,征伐宁远,多铎击斩明总兵金国凤。

崇德五年(1640)三月,皇太极命多铎与郑亲王济尔哈朗率师修义州城,驻兵屯田,并骚扰明山海关外,毋使得以耕稼。五月,皇太极临视。蒙古多罗特部苏班岱来降,皇太极命多铎偕同郑亲王率兵迎接。途经锦州、杏山,明兵来追,清军奋起击败。

崇德六年(1641)三月,清军又围攻锦州,环城立八营,凿壕以困之。明援兵自杏山至松山,多铎与郑亲王率两翼兵伏锦州南山西冈及松山北岭,令噶布什贤出兵诱敌,清军两翼夹击,大败明军。洪承畴率13万明军增援锦州,皇太极自盛京疾驰6日,抵达松山,环城而营,明兵震怖,连夜遁逃。多铎设伏兵于道旁,明总兵吴三桂、王朴自杏山奔宁远,清军追至高桥,伏兵冲出,吴三桂等只身幸免。其后,多铎与诸王更番围松山,屡破明军。

崇德七年(1642)二月,明松山副将夏承德遣人通报,以其子为人质,约为内应。夜半,清军以梯登城,俘获洪承畴及巡抚邱民仰等。论功行赏,进爵豫郡王。又布兵驻扎宁远边外,牵制明师,俘获甚多。顺治元年(1644)四月,多铎随从睿亲王多尔衮入关,破李自成军,进爵亲王。受命为定国大将军,率大军南征,定怀庆,进驻孟津,再进驻陕州,克灵宝。再进军,距潼关20里。

顺治二年(1645)正月,李自成亲率步骑迎战,多铎率军奋击,歼其步卒,骑卒奔溃。李自成精锐略尽,遁归西安。多铎率军入潼关,进驻西安,李自成已逃至商州,南走湖广。二月,多铎率兵攻取南阳、开封,奔向归德,诸州县悉降。四月,多铎率军进泗州,渡淮奔向扬州,围七日,攻克扬州,杀明大学士史可法。五月,多铎率军进驻扬子江北岸,南明弘光不战而降。多铎至南京,奉皇帝之命受降,抚辑遗民。多铎派贝勒尼堪、贝子屯齐追击并俘获明福王朱由崧。江、浙底定。多铎奉命改南京为江南省,疏请授江宁、安庆巡抚以下官。诏令派贝勒勒克德浑代镇江宁,召多铎还京师。福临帝亲临南苑行郊劳礼,进封多铎为德豫亲王。

顺治三年(1646),命多铎为扬威大将军,偕同承泽郡王硕塞讨伐苏尼特部腾机思、腾机特等。先后斩首级数千,俘虏千余人,获驼1900百、马21100、牛16900、羊135300有余。师还,福临帝出安定门迎劳,加赐王鞍马一。

顺治四年(1647),多铎进封为辅政叔德豫亲王,赐金千、银万、鞍马二,封册增录功勋。

顺治六年(1649)三月,多铎因痘病死,终年36岁。

十八 豪格

豪格,皇太极之长子,生母为继妃乌拉纳喇氏。初从征蒙古董夔、察哈尔、鄂尔多斯诸部,有功,授贝勒。

天命十一年(1626),豪格偕同贝勒代善等人征扎噜特部,斩其贝勒鄂斋图。

天聪元年(1627),豪格败明兵于锦州,又率偏师冲塔山粮运。天聪二年(1628),偕同济尔哈朗讨蒙古固特塔布囊,诛之,收其众。天聪三年(1629)十月,豪格偕同贝勒莽古尔泰等视察通州渡口,军队逼近北京,豪格迎击明宁、锦援兵于广渠门外。明军伏兵于右,豪格以所部士兵抵挡明军,冲击至城壕,明兵大溃。豪格偕同岳托、萨哈璘围攻永平,攻克香河。天聪六年(1632),豪格随从皇太极征伐察哈尔,移师入明边境,掠夺归化诸路。六月,进和硕贝勒。

天聪七年(1633),皇太极诏问征明与朝鲜、察哈尔三者何先,豪格疏言:“征明,如徒得锦州,余坚壁不下,旷日持久,恐老我师。宜悉我众及边外新旧蒙古从旧道入,谕各屯寨,以我欲和而彼君不答,彼将自怨其主。再用更番法,俟马肥,益以汉兵巨炮,一出宁远,一出旧道,夹攻山海关,不得,则屯兵招谕流贼,驻师通州,待其懈而击之。朝鲜、察哈尔且缓图焉。”八月,略山海关。

天聪八年(1634),豪格随从皇太极自宣府奔袭朔州,偕同扬古利毁边墙,分兵自尚方堡入境,掠夺朔州及五台山,随从皇太极出征大同,击败明军援兵。

天聪九年(1635),豪格偕同多尔衮等接收察哈尔林丹汗之子额哲,抵达托里图,定盟。还抵归化城,又掠夺山西边郡,毁宁武关,入代州、忻州。

崇德元年(1636)四月,豪格进封为肃亲王,掌管户部事宜。又从征朝鲜,偕多尔衮别自宽甸入长山口,克昌州,败安州、黄州守兵于宁边城下。九月,因固山额真鄂莫克图欲胁取蒙古台吉博洛女媚事豪格,豪格不治其罪,被罢免户部职事,罚银千两。

崇德三年(1638)九月,豪格率军伐明,自董家口毁边墙入,败明兵于丰润。于是南下山东,降服高唐,攻城略地至曹州,攻取东光。又派骑兵2000击破明军,攻克献县。

崇德四年(1639)四月,豪格班师,赐马二、银万,又代理户部职务,恢复原有封爵。又偕同多铎击败宁远明军,斩明将金国凤。

崇德五年(1640)六月,豪格偕同多尔衮屯田义州,收割锦州附近的庄稼,攻克台堡九、小凌河西台堡二。明兵夜出袭击镶蓝旗兵营,被豪格击败。又攻击洪承畴于杏山,偕同多尔衮围攻锦州。因离城远驻,复遣兵还家罪,降为郡王。

崇德六年(1641),豪格再围锦州,击败松山及山海关的明军援兵,获马500余匹。洪承畴率兵13万人增援锦州,皇太极亲临前线,将驻扎在高桥。豪格等人担心遭受敌军的夹攻,请求改为驻扎在松山、杏山之间。

崇德七年(1642),松山明将夏承德秘密派人请降,以其子为人质,豪格派左右翼于夜间登梯入城,攻克松山,俘获洪承畴及巡抚邱民仰等,斩官百余、兵1060余人。豪格率军进驻杏山,又偕同济尔哈朗攻克塔山。论功行赏,恢复原有封爵,赏赐鞍马一、蟒缎百。

顺治元年(1644)十月,大封诸王,念豪格从定中原有功,仍复原有封爵。冬,平定济宁满家洞土寇,堵塞山洞251。

顺治三年(1646),豪格受命为靖远大将军,偕同衍禧郡王罗洛浑、贝勒尼堪等西征。进驻西安,攻破邠州,平定陕西。十一月,入四川,张献忠据西充,派巴牙喇昂邦鳌拜先发,大军继进,大破农民军。豪格亲自射杀张献忠,平其堡垒130余所,斩首数万级。

顺治四年(1647)八月,豪格率大军相继平定遵义、夔州、茂州、荣昌、隆昌、富顺、内江、宝阳诸郡县,四川全境平定。

顺治五年(1648)二月,豪格班师还京,顺治帝在太和殿宴慰劳。睿亲王多尔衮与豪格有宿怨,因豪格徇隐部将冒功及擢用罪人扬善弟吉赛,将豪格投入牢狱。三月,豪格死于狱中。豪格死后。睿亲王多尔衮纳豪格福晋。

顺治八年(1649)正月,福临帝亲政,为豪格昭雪,复封豪格和硕肃亲王,立碑表之。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csxsg.com/forum/20231205/1697211810368104.html
上一篇:母痣(母痣长什么样子图片)
下一篇:梦见钓鱼(梦见钓鱼一钓就上钩是什么预兆)

网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