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今年哪天“出九”?“九出正月,饿死老爷”啥意思?有倒春寒吗?
2023年的正月份马上就要画上句号了,而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流传着不少和正月相关的农谚。
其中笔者就听人说起过“九出正月,饿死老爷”这样一句老谚语,它说的是什么意思呢?今年多了一个闰二月,后面会有倒春寒吗?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九出正月”指的是什么?对于今年的天气,村里不少老人是比较担忧的。因为在去年好多地方长时间都是处于干旱少雨的天气。
而今年才刚立春,在南方不少地方就是持续的阴雨天气。比如笔者的家乡这边,现在都已经连续下了近一周的雨了,查阅了一下天气预报,后面这大半个月也基本都是被雨水覆盖了。
再联想到之前笔者和大家所分享的今年是“一龙治水,十牛耕田”,老话说“龙多了不治水”,而今年是“一龙治水”,从这来看雨水会比较充足啊,这也是为什么好些农民对今年的天气担忧的原因。
立春后马上就要雨水了,对于农民来说最担心的就是在后面出现“倒春寒”的天气了,尤其是今年还多了一个闰二月。闲话不多说,聊回正题“九出正月”。它的意思是说农历正月份还没有过完,但“数九”就已经结束了。
所谓“数九”,这是古人发明的一种计算寒天与春暖花开日期的方法,其具体起源于何时,没有确切的资料,但却在我国民间一直口口相传。
因为在传统文化中,九是一个“极数”,也是一个“至阳”之数,古人认为“至阳之数”的积累意味着阴气的日益消减,累至九次已到了头,意味着寒去暖来,春耕的时候也就到了。
数九现在基本都是从冬至节气这天开始的,但是在古代却是“冬至逢壬数九,夏至三庚入伏”,就是冬至节气以后第一个“壬日”才数九,而夏至节气后第三个“庚日”才进入三伏天。目前日历上都是以冬至节气这天开始数九,其中三九、四九期间一般是最为寒冷的,等到九九以后也就“出九”了。
而去年的冬至是在2022年12月22日,也就是从这一天开始数九了,其中经过81天后就“出九”了,这一天是在2023年3月13日(农历二月二十二日)。
我们从日历中也能看得出来,今年的春节是在2023年1月22日(四九第5天)开始的,正月的最后一天是在公历的2月19日,这天是正月二十九日,同时还是二十四节气中的雨水。
从这些也可以看得出来,今年的正月有“九”的,就连农历二月份也是有“九”的。
为何会“饿死老爷”?如果农历正月份就已经“出九”了会怎么样呢?其结果就是“饿死老爷”。
这是因为古人认为如果正月份就已经出九了,那么这一年将不太平,也就不是风调雨顺的年景,在立春节气后容易出现倒春寒的天气,这样会导致农作物减产,而粮食产量降低了,家家户户都没有食物可吃了,老人就会被饿死。
类似的农谚还有“九出正月,饿死猪狗”,或者是“二月没九,冻死猪狗”等,它们的意思都是相似的,都是说如果提早就“出九”了,这不是好事,后期容易出现倒春寒这样的气象灾害。那古人这话有没有道理呢?
这是因为在古代民间还有一种说法:“春脖短,早回暖,常常出现倒春寒;春脖长,回春晚,一般少有倒春寒”。它的意思是说“春脖子”短的年份,一般天气回暖比较早,但是往往在后面就容易出现倒春寒。而春脖子长的年份,回暖就会比较晚,因此不太容易出现倒春寒。
而这个春脖子长短,也就是看立春节气的时间点,如果是在春节前立春了,也就是腊月份就已经立春了,那么就是“春脖子”短,而在春节后立春,这样就是“春脖子”长。
而数九又是对应着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的,因此如果春脖子短的话,那么“出九”也就早。相反,春脖子长,“出九”也就要晚一些。比如在2020年就是“九出正月”,因为第二年的立春节气提前到了腊月二十二日,所以当年是春脖子短,在正月二十八就“出九”了。
写在后面今年是在正月十四立春,基本都已经要过完春节了,因此是春脖子长,以此来看今年出现倒春寒的概率不大。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因为多了一个闰二月,在农历三月十七日就要立夏了,意味着今年的立夏较往年来得早,可能夏季比较漫长哦,而这对于作物的生长是有利的。
何况在今年还是双春年,俗话说“一年两个春,黄土变成金”,根据古人的经验来看,今年将会是一个丰收年,希望农民种什么就收获什么。
至于具体会不会出现倒春寒,这个估计无人能给出答案,建议大家还是多关注当地的天气预报吧。
元宵节兔元素灯谜来啦,看你能答对几个?猜灯谜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元
农历正月十五
宵
元
宵
佳
节
昨日立春,今日元宵节。立春元宵喜相连,可谓喜上加喜。据统计,这种有趣的巧合,在21世纪这100年中仅有6次。为2004年、2023年、2042年、2061年、2080年和2099年。
元宵节是我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夕或灯节,这是一年之中第一个月圆之夜,而“正月”又称“元月”,“夜”又称“宵”,因此正月十五即被唤作“元宵节”。
新年伊始,大地回春,这一天人们欢聚一堂,赏花灯、吃汤圆……当然,元宵节这天最为迷人还是猜灯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