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生植物为什么不怕照不到阳光?
俗话说“万物生长靠太阳”,植物需要光合作用,那就更离不开阳光了。曾经有些业余种花者买回来吊兰,放置在阳光最充足的阳台上,而且定期浇水,精心呵护。可是,吊兰并没有长得越来越茂盛,相反叶子一天天发黄,情况变得越来越糟糕。
原来,在种类万千的植物界中,有些植物喜欢“晒太阳”,有些却害怕“晒太阳”。喜欢“晒太阳”的植物需要有充足的阳光照射才能生长良好,否则就会“萎靡不振”,这类植物叫阳生植物。而那些害怕“晒太阳”的植物,只需要很少的光照就能生长,放到阳光直射的地方反而会被“晒死”,这类植物叫阴生植物。吊兰恰恰属于害怕“晒太阳”的阴生植物,将它放在光照强烈的阳台上,当然就难以长好。
吊兰
如果对阴生植物叶片内的显微结构进行观察,就更能说明问题了。例如它的叶绿体通常具有较大的基粒,基粒片层数目也较多,叶绿素含量高,因此能在较低的光照条件下充分地吸收光线。而且,阴生植物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比值小,能够强烈地利用蓝紫光。其实,肉眼也能做出大致的分辨,通常情况下,阴生植物的叶片颜色比较深绿,说明它含有较多的叶绿素,以帮助植株在相对微弱的光线下最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
植物这种喜阴与喜阳的“性格”,并不是短时间形成的,而是经过长期适应不同环境的结果。有些植物长期生活在太阳直射、光照强烈的环境中,而有些植物,长时间生长在幽暗、“不见天日”的山谷、树林中,久而久之,植物适应了各自的生活环境,形成了喜阴或喜阳的特点。当然,阴生植物并不是一点阳光都不需要,只是相对微弱的光照就可以满足它的生长需求了。
杜甫《小至》中,冬至阳生春又来,是什么意思?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浮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杜甫《小至》
54岁的杜甫,在四川夔州过的冬至。他的祖籍虽然是湖北襄阳,但他出生在河南巩县,近亲兄弟姐妹多半在此。河南应该算是他此时最想回去的家乡。
54岁放在古代官僚级别也不算老年,但是杜甫其实已经和官场脱了节。自45岁安史之乱中投奔肃宗,有了左拾遗的官职,由于太过耿直,得罪了皇帝,他的官并没有做多久,就下课了。此时国家不太平,他失去了薪水保障,开始了颠沛的生活。去秦州,下四川,拖儿带女,忍饥挨饿,最后落脚在夔州。在这里,他替公家管理田庄,并自己买了点果园,和家人一起劳动,略有积蓄。但是接近十年的颠沛忧患,也让他有病缠身。或者在短暂难得的清平里,他感到了自己的日暮,于是开始筹备回乡。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冬至在古代是一个重大的节日节日。周朝以冬至为一年的开始,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古代的太阳象征帝王,这一天,虽然是太阳行在黄经270度,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是太阳离北半球最远的一天,但是也是太阳回归的开始,在冬至交节之后,太阳逐渐北行。
所以古代帝王这天会有隆重的祭天仪式,冬至虽至,是深冬,也是太阳开始回归,春天虽然没有到来,但预示春天的脚步已经从南方走来。
杜甫曾经身为朝官,也见证过天宝时代冬至节朝廷与民间的隆重热闹,而民间也以冬至为重要的佳节,在冬天里庆贺春之回归,就算是这荒远的四川深山,也有过年过节的氛围。一年将终,怎么不让人百感交集。
杜甫是难得的轻快。又一年冬至,又一个春天的期盼,如果从前根本思乡却难以回乡,困在窘迫里,那么今年应该小有不同。
“刺绣五纹添弱线。”
这是说的冬至之后,白天太阳会渐渐长些明亮些,而女子可以开始在日光下绣花。同时五色线也代表太阳光,会在冬至后更加多彩和明亮。
“吹葭六琯动浮灰。”
古代人真的就相信,蒹葭的灰可以感知冬至节气的到来。这种葭灰占律的仪式,从远古保留到清朝乾隆时期。那么古代冬至节,天文官员会用重大庄重的仪式表现这种神奇。虽然被当代科学证伪,但是古代人就相信,冬至节这天,会有葭灰在没有人力干涉的前提下,应对天地之气飘舞。那是一种大地春回的启示和壮观。
至少冬至节已经和人们的精神心理紧紧相关,这是春天的序曲。
2019年1月31日,江苏省淮安市,古淮河畔植物枝叶挂满了冰冻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其实柳并未发芽,而梅只是打着骨朵。但是在有希望和愿望人的心中,那是指日可待的。
你看看这柳树还有半个月就发芽了吧,那柳树已经有蓬勃的春意,蓄势待发,虽然深山多寒,有时候会遮挡日光,但是梅是报春之花,随时准备在冬天里开放呀!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这里自然的景色和家乡没有两样,让孩子来眼前,给当爹的我倒酒,我的酒杯就在手掌心。
当然由于古汉语的变迁,这句诗有不同的解读,是叫孩子斟满自己手上的酒杯,还是叫孩子在冬至节也喝一杯并亮出杯底,不得而知。但这样的温和美好的亲子互动,证明这个节气里家庭的温馨舒畅。
因为杜甫还有个愿望,一定会带着孩子家人回乡。
2020年4月15日,吉林省吉林市松花江边柳枝摇曳。
这首诗有一种岁月沉滞后的小欢喜,小欣快,不是简单的歌颂节气的到来,而是融合了人生的滋味。一切季节人生的寒冷都是一个过程,只要你心里有盼望,那么春天会提前和太阳一起投射到心底,升起人生的希望和愿望。
随着杜甫身体状态的越来越差,两年后,他正式踏上回家的旅途。只是他的盘缠是预料中的够,但安史之乱对国家造成的伤害和后遗症还在,比如回乡路,受阻地方的叛乱。而杜甫竟然在路上和船上走了两年,最后病逝在湖南的一条船上。
但是我相信他的心如同冬至后的太阳和梅花,一心向往的是安定的家乡家园,那是悲凉中不灭的希望愿望,是春天的渴望。
那么冬至节,在传统中有几个重要的为当代人忽视的知识。
一,冬至,不是冬天到了,是冬天的太阳最远。
二,冬至阳生,是冬至后太阳回归,大地春天重新归来。
你有什么要心愿对太阳祈福的,且放在冬至这天,太阳知道你的心!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
“熟地+人参”VS“熟地+黄芪”,有什么异同点?
熟地黄+人参
二药为气血双补的常用配伍。
熟地黄味甘性微温,长于补血滋阴,填精益髓;人参味甘微苦,性平,归肺、脾、心经,能大补元气,补脾益肺。
《本草从新》曰:“(人参)大补元气,生阴血。”
《神农本草经》曰:“(人参)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
《本草纲目》引李杲语:“人参能补肺中之气,肺气旺则四脏之气皆旺,肺主诸气故也。仲景以人参为补血者,盖血不自生,须得生阳气之药乃生,阳生则阴长,血乃旺矣。”
《本草蒙筌》曰:“大抵人参补虚,虚寒可补,虚热亦可补;气虚宜用,血虚亦宜用。”
人参为补气要药,性主动属阳;熟地黄为补血良药,性主静属阴,一阴一阳,一形一气,合用则阴阳兼顾,动静结合,气血双补。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纳运正常,则阴阳气血之泉源不绝,即或有所虚损,也易恢复。若脾胃已伤,饮食难纳难化,生化之源告竭,阴血不足诸证难复。
因此治疗阴血亏虚证时,应重视培补脾胃。
缪希雍认为:“谷气者,譬国家之饷道也,饷道一绝,则万众立散;胃气一败,则百药难施。”
营血的化生虽来源于脾胃,但须借肺之宣发布散流动全身上下及内外。正如《黄帝内经》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调补脾胃,补益肺气,使其功能健旺,是治疗阴血亏虚证的一种常用而有效的方法。
人参能大补元气,补脾益肺,既为补脾要药,又为补肺要药,调补脾肺有助于营血的化生并输布于全身发挥营血的濡养作用,而气须依附于血,熟地黄补阴血可为气的生成和功能活动提供营养物质。
人参补气以生血,熟地黄滋阴以助气,补元气、滋阴血相互促进,互主生成,气足则能生血、行血,血足则能助气、化气,有相辅相助之妙。
合用益气补血之功较强,成为治疗气血两虚证的首选药对。
故《景岳全书》云:“补血以熟地为主,……而人参、熟地则气血之必不可无。故凡诸经之阳气虚者,非人参不可,诸经之阴血虚者,非熟地不可。
人参,有健运之功,熟地禀静顺之德。此熟地之与人参,一阴一阳,相为表里,一形一气,互主生成,性味中正,无逾于此,诚有不可假借而更代者矣。……阳性速,故人参少用亦可成功;阴性缓,熟地非多难以奏效。”
二药配伍,常用于气血两虚之头晕,心慌,失眠,健忘,月经过多,闭经,不孕;或精气亏损,身体羸瘦,神疲乏力,面色萎黄,耳鸣,短气。
此二药合用,即为《景岳全书》两仪膏。
若再加麦门冬即为《治法机要》三才汤,取麦冬滋阴清热,生津止渴,相配能滋阴清热,益气生津,用于热病气伤津亏的发热口渴、心烦气短、舌红少津等症。
若治疗气血两虚之心志不宁,语言健忘,可配伍肉苁蓉、白茯苓、菟丝子、远志等,如《证治准绳·类方》大益智散。
此外,人参能益气固脱,熟地黄能滋阴填精,补肾纳气,合用还有滋阴补气固脱之功,可配伍温阳之品,如附子、炮姜等,用于治疗阴阳将脱证,如《景岳全书》六味回阳饮。
熟地黄+黄芪
二药也是气血双补的常用配伍。
熟地黄滋阴补血,益精填髓;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脾、肺经,为补脾益气之良药,又能补益肺气,固表止汗。
《本草备要》言黄芪能“生血、生肌。”
《本草新编》云:“黄芪……其功用甚多,而其独效者,尤在补血。夫黄芪乃补气圣药,如何补血独效。盖气无形,血则有形。有形不能速生,必得无形之气以生之。……血药生血其功缓,气药生血其功速,况气分血分之药,合而相同,则血得气而速生,又何疑哉。”
血之与气,相互维系,互为化生,血为气母,气能生血,所谓“有形之血生于无形之气”,《类经》云:“盖精气津液血脉,无非气之所化也。”
气若充盛则化生血液的功能增强,血液充足;气若虚亏则化生血液之功能减弱,亦致血虚病变。
正如《温病条辨》所言:”血虚者,补其气而血自生”、“善治血者,不求之有形之血,而求之无形之气。”
《证治准绳》亦云:“气有神而无形,补之则易;血有形而无神,补血之药,难收速效。况气阳而血阴,阴从阳,血从气者,理也;故补气不补血,使气盛而充,则血自随而亦盛矣。”
周学海在《读医随笔·气能生血血能藏气》中亦言:“前贤为气能生血,人身有一种气,其性情功力能鼓动人身之血,由一丝一缕,化至十百千万,气之力止,而后血之数亦止焉。
常见人之少气者,及因病伤气者,面色络色必淡,未尝有失血之症也,以其气力已怯,不能鼓化血汁耳!
此一种气,即荣气也,发源于心,取资于脾胃,故曰心生血,脾统血,非心、脾之体能生血、统血也,以其脏气之化力能如此也。”
黄芪益气以助熟地黄补血之功,熟地黄补精血可助黄黄补气之功。
此外,若由于汗多,“夺汗者无血”(《灵枢·营卫生会》),而致阴血亏虚,黄芪兼能固表止汗以保津存阴,熟地黄可补已经耗损之津血,二药合用,气血互生,止汗保阴与补血并进,相辅相成,共奏益气补血,固表止汗之功。
二药配伍,常用于治疗气血两虚或精气不足诸证,心悸乏力,头晕目眩,少气懒言,面色萎黄,自汗,盗汗,吐血、便血、崩漏等血证,肌肤麻木,外伤痈疮,脓成不溃,肌肉不生,疮疡不敛。
可配伍当归同用加强其补血之功,如《辨证录》当归补血汤,即由熟地黄、黄芪、当归三药组成,用治男子血少,面色萎黄,不能生子者。
治疗气虚自汗,可配伍白术、山药、酸枣仁、五味子、牡蛎、玉竹同用,如《脉症正宗》自汗汤。
治疗阳虚自汗,可配伍附子、肉桂、白术、当归、白芍药等,如《魏氏家藏方》附子大建中汤。
治疗伤折疼痛,筋骨未合,肌肉未生,可配伍延胡索、桂心、没药、当归、白蔹、桑寄生,如《太平圣惠方》延胡索散。
治疗囊痈已成,肿痛发热,脓成未溃,可配伍当归、川芎、白芍、皂角刺、泽泻、穿山甲,如《外科正宗》滋阴内托散。
治疗风湿痹痛,连筋及骨,举动艰难,湿痹周身疼痛,可配伍附子、肉桂、茯苓、当归、白芍药、川芎、防风、白术,如《医方类聚》引《叶氏录验方》十味锉散。
小结
用于治疗气血两虚时,熟地黄与黄芪、熟地黄与人参在补气生血机制上较为类似,只是黄芪不如人参之大补元气,但黄芪温升之力较人参强,又能固表止汗,托疮生肌,故熟地黄与黄芪配伍还长于治疗气血两虚之自汗、盗汗或疮疡不敛、脓成难溃或外伤筋肉不生等。
治疗气血两虚时,熟地黄常同时与人参、黄芪配伍使用,《本草求真》曰:“血属有形,凡有形之物,必赖无形之气以为之宰,故参、芪最为生血药。”
现代研究也发现了人参、黄芪等补气药能促进和调控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分化,以促进骨髓造血;
人参、黄芪与当归配伍,则能提升红细胞生成素水平,刺激造血细胞的生长、分化和增殖,从而发挥其“补血”之功能。
有研究表明“补气生血”的生物学机制是通过诱导成纤维细胞、骨髓基质细胞和脾细胞等分泌较高的造血生长因子样活性物质,促进造血干细胞、干细胞的增殖分化,进而促进血细胞的生成;
通过补气又可纠正与血虚相伴的机体功能下降,从而促进骨髓造血功能的恢复和外周血细胞的趋向正常。
如四物汤为补血的代表方,实验发现该方可改善骨髓造血功能,有明显的抗贫血作用。
四君子汤的抗贫血作用虽然较弱,但其与四物汤全方组成八珍汤时,则抗贫血作用显著增强,表明气血双补的抗贫血作用较单纯补血为优。
而对于急性大失血时,补血与补气配伍,较之单纯之养血补血,疗效更好。
传统中医理论和现代药理均论证了补气药确可助补血之力,提示我们临证使用熟地黄时,可配伍补气药加强其补阴血之功,本文列举之气血双补的配伍结构仅是抛砖引玉,可推而广之,配伍其他补气之品如白术等。
故《医方考》曰:“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陈皮,皆补气药也,荣血不足而补气,此《大易》之教,阴生于阳之义也。”
若病情急重,本着重症重用之原则,因“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故尤宜重用黄芪,并配伍人参、附子等益气固脱,如《石室秘录》生气救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