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上阳白发人:从诗词中看后妃们的幽怨之情
在中国古代的宫廷文化中,后妃文化是说不尽的话题。后妃,被高高的宫墙与民间社会、世俗生活,与男人世界隔离开来,使她们的生活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在整个封建社会,后妃总体上处于被动地位,多数人成为帝王争权夺势的牺牲品,或被作为帝王的玩偶和传宗接代的工具,依附于帝王而存在。但是有一些后妃能勇敢地向命运挑战,向传统的礼法挑战,向专制的政治挑战,她们弹奏出一曲曲音色各异、情调有别、动人心魄的封建专制的变奏曲。一些诗人墨客、才子佳人以及后妃本人,通过诗词书写大量的后妃幽怨的生活,这些诗词,成为了中华诗词宝库中独具特色的一抹靓色,虽然大多显得苦涩。
从吕后到慈禧,两千年的封建宫廷文化,就因为有了这一批桀骜不驯的女性,使那单调的、专一的男性帝王文化改变了颜色,改变了曲调。这变奏曲是后妃们的抗争,显示了中国古代妇女杰出的政治才干。有一些后妃还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其中尤以武则天为代表,她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在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代的唐王朝,在那当时和后世人们啧啧称羡的盛唐时期,就敢于通过精心策划把男性的皇帝推下龙椅,自己戴上皇冠,自立王朝、自建年号、自称大周皇帝,而且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那些须眉男子除了对她是一个女人不服外,对她的政治才干无不心服口服。中国古代公然称帝的女皇帝,虽然只有武则天一人,但是有不少后妃虽然没有称帝名义,却在幕后指挥,某些皇帝的行事不过是秉承后妃的意志或听从后妃的主见罢了。这种情况乃是中国古代后妃文化中一种很有意思的景观。可是,这样的后妃毕竟是太少了,一些后妃都沦为了宫斗、 陪葬的牺牲品,绝大多数后妃幽怨成疾, 黯然离世。
《红楼梦》第十八回《皇恩重元妃省父母》写贾元春被选入官为后妃,回家探亲,曾道皇宫是“不得见人的去处”,又道:“田舍之家,薤盐布帛,得遂天伦之乐;今虽富贵,骨肉分离,终无意趣。”贾元春的话道出了后妃们普遍的苦恼。她们虽然披锦裹绣,食山珍海味,居富室华屋,但是她们就像被关进囚笼养起来的珍禽一样,永远失去了自由。皇帝如能对她们加以宠幸,她们的精神 还有所着落。假如皇帝对她们也“无暇顾及”,那么一年到头,她只能形影相吊,在寂寞与悲哀中苦熬岁月。而后宫粉黛千百,能得到皇帝宠幸者又有几人?所以多数宫妃的命运实无异于囚徒。 唐代杨贵妃专宠,后宫其他嫔妃不得见皇帝一面。有美色者则被锁于别宫,实与囚徒无异。上阳宫即是囚禁嫔妃的地方。对这些嫔妃的悲苦命运,诗人元稹和白居易曾以《上阳白发人》为题分别表达了他们的愤慨之情。白居易诗中写道:
上阳人,红颜暗老白发新。绿衣监使守宫门,一闭上阳多少春。玄宗末岁初选入,入时十六今六十。同时采择百余人,零落年深残此身。忆昔吞悲别亲族,扶入车中不教哭。皆云入内便承恩,脸似芙蓉胸似玉。未容君王得见面,已被杨妃遥侧目。妒令潜配上阳宫,一生遂向空房宿。宿空房,秋夜长,夜长无寐天不明。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春日迟,日迟独坐天难暮。宫莺百啭愁厌闻,梁燕双栖老休妒。莺归燕去长悄然,春往秋来不记年。唯向深宫望明月,东西四五百回圆……
元稹诗中写道:
天宝年中花鸟使,撩花狎鸟含春思。满怀墨诏求嫔御,走上高楼半酣醉。醉酣直入卿士家,闺闹不得偷回避。良人顾望心死别,小女呼爷血垂泪。十中一得预更衣,九配深宫作宫婢。御马南奔胡马蹙,宫女三千合宫弃。宫门一闭不复开,上阳花草青苔地……
远嫁匈奴的王昭君,行进在大漠孤烟的路途上,曾用诗歌抒发自己的悲怀:
秋木萋,其叶萎黄。有鸟处山,集于苞桑。养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升云,上游曲房。离宫绝旷,身体摧藏。志念抑沈,不得颉颃。虽得委食,心有徊徨。我独伊何,改往变常。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父兮母兮,道里悠长。呜呼哀哉,忧心侧伤。
所以唐代诗人张祜写道:“汉庭无大议,戎虏几先和。莫羡倾城色,昭君恨最多。”白居易则对造成王昭君悲剧的皇帝进行了谴责,他的《昭君怨》诗道:
明妃风貌最娉婷,合在椒房应四星。只得当年备宫掖,何曾专夜奉帏屏。
见疏从道迷图画,知屈那教配虏庭。自是君恩薄如纸,不须一向恨丹青。
这些男性诗人不过是从客观角度,出于同情而为被幽闭的宫人鸣不平,虽是情意感人,似乎又隔一层。隋炀帝之侯夫人做的《自遣》诗,才真正体味昭君之苦:
秘洞扃仙卉,雕房锁玉人。
毛君真可戮,不肯写昭君。
说此诗体味之深,在于作者以自己与昭君相比,昭君还有一个可杀的“毛君”将之拖出幽闭,而自己却连一个该杀的“毛君”都遇不上,徒有花容仙态,也只能长老秘洞、雕房,这种孤苦又有谁能解救呢?联系她所作的《自感》诗所道:“庭绝玉辇迹,芳草渐成窠。隐隐闻箫鼓,君恩何处多?”“欲泣不可泪,悲来翻强歌。庭花方烂漫,无计奈春何。” “春阳正天际,独步意如何?不及闲花 草,翻承雨露多。”可知其愤怒、不平、幽怨、痛苦满胸怀,她精神上日日夜夜受着煎熬,后妃的哀鸣曲实在是凄楚动人。
就是一时得到皇帝宠幸的后妃,好景也多不长。因为帝王很少对后妃有爱情。一旦后妃色减貌衰,帝王便立刻另觅新欢,而将原来的抛置不顾。汉武帝曾宠幸陈阿娇皇后,并有金屋藏娇的传说。汉武帝后来还是把她废居在长门宫。陈皇后被幽闭在长门宫,愁闷悲思,听说司马相如文章写得好,就拿出黄金百斤赠给相如,叫他写赋为其解愁,这就是著名的《长门赋》。据说汉武帝读后有所伤感,又和阿娇皇后亲热了几天,但也不过是几天而已,最终武帝还是把陈皇后废掉了。所以梁代柳恽《长门怨》诗一针见血地指出汉武帝 “无复金屋念,岂照长门心”。唐代诗人刘阜写下了陈皇后幽闭长门宫时的心情:
宫殿沉沉月欲分,昭阳更漏不堪闻。
珊瑚枕上千行泪,不是思君是恨君。
大诗人李白也作诗感叹道:
天回北斗挂西楼,金屋无人萤火流。月光欲到长门殿,别作深宫一段愁。
桂殿长愁不记春,黄金四屋起秋尘。夜悬明镜青天上,独照长门宫里人。
汉成帝的班婕好失宠后退居长信宫时,曾写下著名的《纨扇诗》,用以自伤自悼:
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
裁成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唐代诗人王昌龄为此很不平,也写了《长信怨》诗: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金炉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俳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其实,“上阳白发人”乃是后妃中的普遍现象,翻开后妃史,可以说触目皆是后妃的哀鸣曲,她们的幽怨在她们的诗作中如泣如诉。北宋宫人所写的宫词,更加酸楚:
一入深宫里,经今十五年。长因批帖子,呼去御床前。
殿前轮值罢,偷去赌金钗,怕见黄昏月,殷勤上玉阶。
读其词,观其惆怅、无奈、忧虑的心态,怎不催人泪下。不知名的宫人尚且如此,就连有名有姓的皇后也发思无奈幽情,宋宁宗杨皇后所作宫词道:
春风淡淡水淙淙,携伴寻芳过小杠。
恼杀野塘闲送目,鸳鸯无数各双双。
杨皇后高贵无比,可是她走过小杠(即小桥)看花,无意中看到一对对鸳鸯自由自在地戏水,亲热无比,不由得懊恼与妒忌,其愁苦一句没说,然而却又尽在不言中。她还写道:“辇路青苔雨后深,铜鱼双钥昼沉沉。词臣还有相如在,不得当时买赋金。”更说明其不得君王之宠的孤寂、失望与沮丧。综观后妃所作一首首诗、一曲曲歌,可以说尽是后妃们对自己身世的哭诉与哀歌。
古语说红颜薄命,是讲一般女子身世的不幸,如果为后妃,其命运就更加凄惨。封建道德要求女子三从四德,守贞守节。帝王死了,还要带走一批年轻美貌的嫔妃,也就是说身为后妃也要随帝王死而不能生。如花似玉的年华、活泼旺盛的生命,却因帝王的辞世就要被活活剥夺生的权利,后妃们怎能不悲切哀怨?特别是那些有才华的嫔妃们,往往要对自己的身世唱出一曲曲哀伤之歌,一首首绝命词,就是后妃对吃人的封建制度的血泪控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