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 | 为何弥勒佛到中国成了笑口常开的“布袋和尚”?
(东西问)为何弥勒佛到中国成了笑口常开的“布袋和尚”?
中新社杭州9月20日电 题:为何弥勒佛到中国成了笑口常开的“布袋和尚”?
——专访浙江宗教研究中心主任陈永革
中新社记者 柴燕菲 赵晔娇 郭其钰
佛教于西汉传入中国后,几千年来不断适应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需要,走出了一条中国化道路,与中国传统文化融为一体。同时,中国佛教又被传播至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影响了当地的佛教文化。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浙江宗教研究中心主任陈永革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回溯佛教中国化的历程与路径,探寻中国佛教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思想价值底蕴,以及如何与不同文明对话。
资料图:灵隐寺是中国佛教著名寺院,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西北面。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佛教中国化有何内涵和要义?
陈永革:佛教从异域传来,“佛教中国化”在不同时期有不同表现形式,总的来说,佛教中国化有三方面内涵。
一是“佛教”的内涵,历史上的佛教典籍汇总为以“经律论”为主体的《大藏经》,但其中记载的佛教跟我们现在所说的佛教,随着历史际遇的长期变迁,对于其中有些内容,存在着不同解读。比如说,对于“经律论”作出人间佛教化的解读即是一例。在佛教中国化一千多年的历程中,必须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下去解读“佛教”的概念。
二是“中国”的内涵,在不同时期也不同,如南北朝作为佛教传入中国的关键时期,佛教就是利用民族交融才逐渐扎根。这一时期佛教成为国家、民族外第三种力量,能有效整合社会、民族和地区风气。
三是“化”的内涵,“佛教中国化”和“佛教化中国”之间存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微妙关系。很多传入中国的外来思潮最终销声匿迹,就因为无法中国化。从更深层说,是中国的社会、文化、民众把佛教改变了。佛教中国化虽是一个简单表述,但其背后历程错综复杂,甚至波澜壮阔。
图为杭州飞来峰景区内的布袋弥勒。 严格 摄
中新社记者:佛教中国化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佛教如何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
陈永革:几千年来,佛教中国化的总体成果是形成了世界佛教的三大体系,南传佛教、北传佛教和藏传佛教。
在我看来,佛教中国化没有完成时,今天其内涵也在不断调整、充实。比如佛教中弥勒佛的形象几经演变,最终大肚弥勒造像最深入人心,这与最初传自印度的弥勒像迥然不同。从杭州飞来峰68窟大肚弥勒佛像可以看出,其造型、服装、饰物、手串、布袋等均融合汉地形象、服装习惯,“笑口常开”的形象代表了宽容、乐观、自在的积极进取精神,这一形象是中国人思想、观念、心理的物化,是佛教中国化、世俗化的体现。
佛教如何调整自己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至少有四“化”。
一是文教化。很多佛教寺院就是当地的文化传播中心,国家力量建造的佛教中心,如唐太宗时代,几百上千人翻译佛典,这是文教传统。西安出现众多佛教祖庭寺院,就是佛教中国化的典型成果。
二是制度化。比如佛教中影响最大的出家制度,还有寺院制度、修持戒律,僧人要穿僧衣,独身、吃素等,佛教中国化能够成功在于确立并落实佛教制度。
三是民众化。佛教中国化最根本的传统就是护国佑民,被朝廷和民众所接受,这样就有了根。六祖慧能大师通过革新促进佛教与中国社会的融合,使佛教立足于、服务于现实社会,这种主张佛法落实到人世间的思想对中国佛教意义重大。
第四是现代化。随着时代不断进步,佛教也要调整适应社会发展。比如现在都提倡文明进香,这就是佛教适应现代制度的活动方式改革,其背后的重要动机就是佛教要越来越融入时代的文明化进程。
资料图:雪后的佛教圣地五台山,红墙、灰瓦、白雪、青松交相辉映,显得格外圣洁、静谧。刘永平 摄
中新社记者: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文化相融并发展,和儒家道家文化一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您如何看待佛教中国化中的文明交融?
陈永革:分析这个问题有两个观察角度。第一是空间角度,儒释道三教都存在于中国。第二是时间角度,中国历史上每个朝代对儒释道三教的解读都不一样,总体上三教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
三个学派并存于中国社会,并为中国社会提供不同的服务,儒家为知识分子、士大夫服务;佛教既为普通百姓服务,也为国家朝廷服务。简单概括来说儒家是治世;佛教是治心;道教是治身。当然,严格来说并不是佛教才“治心”,儒家的“慎独”,道家的“坐忘心法”,都涉及到了“治心”。
因此,儒释道三教都围绕人在天地间的地位、价值、追求,提供各自解答,具有普遍性。今天,我们要把儒释道都置于全球化视野中,置于与世界文明的对话中,去探究所提供的方案是否是世界文明的组成部分。
资料图:一名游客观赏香港收藏家的瓷塑藏品《弥勒佛》。中新社记者 张茵 摄
中新社记者:佛教传入并与中国文化相融、发展后,中国佛教是否又被传播出去影响了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
陈永革:首先需要澄清的一个议题是,中国佛教是“走出去”还是“请出去”的?
虽是一字之差,却有不同意义。比如对日本、韩国乃至越南等东(南)亚国家来说,佛教是从中国“请出去”的。这个“请”,既是一种学习,也是一种文化传播与交流。我们并不是强调中国佛教文化的先进、优秀,但它是有价值、有意义的文化,值得学习。日韩等国家的佛典、僧人、寺院制度、活动仪式等,都与中国佛教同根同源。
中国佛教文化由此被“请出去”后,被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留下来”并“传下来”,与当地文化相结合。更重要的是,中国佛教文化成为东亚文化圈的重要构成。这个历史现象告诉我们,佛教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构成,对东亚文化圈的历史建构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中国佛教被“请出去”,也与其内容、途径和方式有关。
以浙江佛教为例,被“请出去”的东西有天台宗、华严宗,佛教制度、佛教高僧,这得益于浙江佛教的“海洋意识”。浙江佛教是全域佛教,山水佛教、山海佛教、山林佛教皆具,与日本、韩国的佛教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影响深远。从宋、元、明至近代,浙江始终为东亚佛教交流的黄金纽带。
资料图:参观者被一尊观音立像吸引。中新社记者 摄
中新社记者:佛教讲究慈悲、包容、平等、和合,这是否影响了中国人热爱和平、不喜扩张的性格形成?
陈永革:佛教思想结构中,突出慈悲、平等、包容,对众生都有无条件且无限的尊重。这种思想影响着许多中国人。
一般来说,佛教慈悲的真正蕴义有两个方面:一是个体性的、日常性的拔苦而与乐(脱离苦海并给予欢喜、安乐、关怀),其中蕴藏一种利他的功德心。二是作为一种生命态度或选择。佛教最根本的关切(信仰)是“觉悟”,归根到底是“佛的本义”,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总之,我认为佛教智慧是一种实践的、可分享的行动智慧,能引导人们去服务、奉献、利他,这一过程与中国人形成慈悲、包容、平等的性格不无联系。
资料图:泉州开元寺,是宋元时期泉州规模最大、官方地位最突出的佛教寺院。 摄
中新社记者:在中国两千多年,佛教走出了一条中国化的路。您认为未来中国佛教文化如何在与不同文明对话中更好地发出自己的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陈永革:讲好佛教中国化故事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一个有机方面,某种意义上,传播本身就是文化、就是文明。
讲好佛教的中国故事,我认为要注重三个维度:
一是强调佛教的中国化。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如果不强调这一点,就会底气不足。要有策略地讲清楚中国佛教的信仰形态、宗教形态、文化形态、艺术形态等。
二是通过讲中国佛教故事传递更多信息。那些公共的、开放的、包容的、符合现代文明潮流的内容要多讲,要挖掘自己的文化基因,形成文化标识,这是行动策略。
三是讲好中国佛教故事也要“不忘初心”。不脱离佛教的本义和情怀,从中国佛教与世界佛教文明的共鸣中,促进互相尊重,共同打造佛教与人为善、与时为善、与世为善的美好愿景。(完)
作者简介:
陈永革,现任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浙江宗教研究中心主任。2007年任日本东京大学文学部印度佛教学外国人研究员。研究领域为明清佛教思想、宗派佛教、中国哲学与宗教等。著有《晚明佛学的复兴与困境》《佛行人间:佛教社会观》《近世中国佛教思想史论》等。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国唯一与佛同名的地方,充满惊喜的滇南小城,康养城市的天花板
这是一座温暖而美好的城市。
在这里,田园与森林、道路与山峰、湖水与烟火、阳光与空气、时间与空间,这里一切的一切,都充满着宁静祥安的气息。
这是一个“偷得浮生半日闲”的好地方。
来这里,你不用花心思做攻略,也不必特意去某处知名地打卡,伴着月光入睡,沐浴着朝阳醒来,与光影一起奔跑,午后在绿荫下发着呆、喝着当地甜美的葡萄酒,月上柳梢时围着篝火跳着《阿细跳月》,一天也可以很长......
这里是弥勒!
一个心灵的安息之地、诗意的栖息之所。美好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篇章在这里徐徐展开。
弥勒,小巧但却充满无限惊喜的滇南小城。
01
与佛同名。
弥勒,未来佛,寓意乐观豁达、淡泊名利、与世无争,也蕴含着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祝愿。
弥勒,世界上唯一与佛同名的城市,它位于云南红河州北部,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地处黄金气候和黄金海拔带。
世界医学界公认的人类最佳生活海拔是1500米,所以平均海拔1480米的弥勒市又有“天然维生素气候带”的美誉。
世界上最大的弥勒佛就在弥勒,但它并不是因此被称为“弥勒”。
弥勒,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最初名为“木勒”,取自彝族一位大将军的名字。
在唐天宝年间,生活在此地的彝族先民分化成东方三十七部落,而其中的一支占据主导地位,该部落的首领名曰“木勒”,而在彝语中“木勒”的发音似“弥勒”,故此,弥勒就逐渐被当做官方地名。清乾隆年间,弥勒州改为县,“弥勒”就一直沿用至今。
弥勒是一座年轻的城市,它设市于2013年1月,直至现在10年都不到,但也正如此,弥勒同时也是一座有美好未来的城市。
弥勒,市区绿化覆盖率45.86%、绿地率39.5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7.45平方米,拥有星大小河湖近百个,水域面积4000余亩,特色温泉21处......在整体规划中是以一个“适宜康养的城市”为目标建设的。
所以,行走在弥勒的大街小巷中,目之所至处皆是绿意盎然,山环水抱。弥勒也因此被誉为国家卫生城市。
走进弥勒,走近理想生活。
02
在去弥勒的路上。
弥勒是一座有活力的年轻城市,但同时它走过的漫长岁月,也让这里拥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所以在弥勒,你既能感受到都市昂扬向上的气息,也能体验到古城所带来的古典气质。
安静祥和的锦屏山弥勒大佛、热情好客的可邑小镇、异域风情的东风韵、甘醇诱人的“云南红”、浓郁特色的“阿细跳月”以及各种优秀的传统文化.....无一不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东风韵小镇被誉为“中国第一魔幻小镇”的这里,因“红色土著巢”建筑群——万花筒艺术馆而爆红网络。
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建筑群,它出自艺术家罗旭之手,建造时不画图纸、不做工程计量,不用一根钢筋、一颗铁钉,仅用本地烧制的红砖搭建而成。也正是这份随心随性,造就了这“天马行空”的异域风情,让无数旅人为它停驻。
小镇里还有一片紫色的海洋,那是一望无际的薰衣草,它们自下而上遍布山坡,让这个小镇美成“滇中普罗旺斯”。
太平湖森林公园在这个面积一万多亩的生态公园里,四季温暖如春,四时风景如画。春时繁花烂漫,夏时绿盖如荫,秋时红叶斑斓,冬时意境萧瑟,难以尽诉。
不过,最特别的当属“太平公主”花园,它出自美国大地艺术家赫德之手。赫德以大地为画布,植物为笔,是利用了自然颜色及地形的高低变化塑造而成。
湖泉生态园这是一方令人治愈十足的空间,这里一步一景,亦幻亦真。在这里,花草树木、山石岛屿、小桥流水、流沙逸影相辅相成,构筑了心灵的修养之地。
傍晚时分环湖漫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诗句自然涌上心头,远处人造沙滩上孩子们的笑闹顺着温柔晚风吹来,嘴角不自觉便往上提了几分。
可邑小镇这是一个远离喧嚣,在一方乐土尽享人间繁华的快乐小镇。
“可邑”在彝族阿细语中,意为“吉祥如意”的地方,小镇以水为邻,借山而居,是当地彝族阿细人居住的地方,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阿细跳月”的故乡。
可邑小镇被群山环绕、绿林包围,处处弥漫着质朴的自然气息,也处处充斥着少数民族淳朴的民风民俗。
锦屏山到弥勒必拜大佛,而这尊大佛就坐落在锦屏山上。
由一道直线而上的天梯上山,一路上风景如画,幽静宜人;行至一半时,只见青烟袅袅,红墙黄瓦,这便是弥勒寺,作为滇东南最为著名的佛教胜地,此处云烟弥漫;登完1999级石台阶,得见弥勒大佛,大佛造型宏伟壮观,于最高处笑看世间百态。
竹园镇小镇面积不大,镇域面积仅204平方公里,但镇上却坐立着一座座带有独特历史文化的丰碑。
传承儒家思想的文昌宫、禅声袅袅的万佛寺、历史悠久的白鹤寺、诗词万卷的藏书楼云端飘渺的云端峰寺、雄浑矗立的魁星阁、八方商客络绎不绝的广东会馆、等等,闪耀着先人们聪颖智慧的结晶。
金子洞坡崖画这是一处古代崖画,画面长8米,高3米,崖画绘有太阳和星辰等图像,主要表现了古代先民对自然和祖先的崇拜。
画面受损严重,但依稀可辨66个人物图像,17个彝族文字。绘画内容根据五个彝族大字之意为“炎热三月骑马到此”和左下面三行12字中的三个字,其意为“天天舞”或“天天耍”。
图源 :微博-福地弥勒
泡温泉弥勒还是一座声名在外的“温泉之城”,这里的温泉可开采量约600万立方米/年,泉水属低矿化碳酸泉。
碳酸泉因含有二氧化碳气体,会在皮肤表面呈现气泡,有轻微按摩作用,每年冬季有不少旅人慕名而来。
对了,作为云南红葡萄酒的主要产地,来了弥勒自然也不可错过一品“云南红”。
除此之外,弥勒在美食上也颇有一番心得。
03
弥勒的米线江湖。
弥勒虽小,可美食却不少。
在弥勒有一个米线江湖,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天天花式炫米粉。
弥勒的米粉在被端上桌子前须得经过7道制作工序——浸泡淘洗、磨粉、和面、压榨成型,而后煮制、漂洗、沥干备用,才能被烹饪。也因此,嗦起来特别带劲。
就像长沙清汤肉丝粉少不了辣椒,弥勒米线的美味密码是薄荷。
在米线里加入这一味个性十足的佐料,无疑是个挑战,第一口虽被袭击舌头的凶猛凉意吓到,但习惯后,那股清新的味道会让你无法自拔。
图片来源:知乎-TING
卤鸡米线弥勒美食的招牌之一,是百年传承下来的好味道。
鸡选用上好的土鸡,皮薄肉多,在特制卤味配方的中和下,不咸不腻不柴。喝一口汤,嗦一筷粉,再来一块卤鸡,唇齿生香。
酥肉米线去弥勒必吃的经典米线之一。
现场炸出来的酥肉,色泽金黄、似会发光,切成片铺放在米线上,用香菜、葱加以点缀,浇汤,出锅。食用时,“吸溜~吸溜~”大口吸入,柔韧的米线带着卤香,让人欲罢不能。
凉米线凉米线的最大特点就是大酸大甜。
米线选用软硬适中的爽滑米线,再依次往上添加花生末、花椒、蒜蓉、鸡丝、萝卜丝、芝麻粒,佐以香甜的酱油、盐、味精、浇上酸甜适度的醋汁,再配上火辣的红油,即成。
土罐米线土罐米线用三个字总结就是“麻、辣、烫”!
土罐米线用7厘米高的小土罐烹煮,在此过程中再依次装上米线、汤、薄荷、臭豆腐等等,最后以辣椒、精盐收尾。土罐米线味道浓重,属麻辣一族的经典美食。
还有,牛肉米线、羊肉米线、砂锅米线、小锅米线、凉拌米线等多种米线。
.......
人们出自种种理由奔赴弥勒,但都少不得“游一个园,泡一汤泉,品一杯酒,拜一尊佛,跳一支舞。”
佛教菩萨——弥勒佛,弥勒佛为什么称为弥勒菩萨?布袋和尚是谁?
在佛教中,我们所处的世界叫做“娑婆世界”,“娑婆”是一种佛教用语,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苦难、堪忍”的意思。每个人一出生便是从一声啼哭开始的,在人世间经历各种苦难“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等等苦”,但只要潜心修行,就可以去到西方极乐世界。
“三世因果经,六道轮回说”。是哪三世呢,就是前世、今生和后世。前世指父母,今生指自己,后世指儿女。三世因果经第一句就是“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六道轮回说指的是,把人世间分为了上三道和下三道,上三道:天道、阿修罗道和人道,下三道:畜牲道、饿鬼道和地狱道。我们现在站在这儿的人都属于上三道中的人道,说明我们前世种下了很多善因。
我们来到寺庙进入天王殿首先看到的便是大肚弥勒佛。他挺着一个大肚子笑吟吟地看着众生,有句话这么形容他“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就是让我们学习大肚弥勒的大肚能容,笑口常开的精神。 他在笑什么?为什么笑?给人们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由于大肚弥勒佛像慈颜善目,笑口常开,反而形象化的代表了大乘佛教的宽宏大量,慈悲为怀的宗旨。因此深受信众尊重。男女老少都在见到佛像时,激发出轻松愉快的心情。
据说,弥勒佛的形象是根据南北朝时期布袋和尚的形象去塑造的。南北朝时期有个布袋和尚,名叫契此。他身上挎着一个布袋,走到哪儿都带着,看见什么东西都往里面装,就有人问他了,你一个和尚,什么东西都往里面装,只往里面装不往外面拿,你这修的是什么行啊。然后布袋和尚就把他的布袋放下了,说:“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一身自在”。
这就在告诉我们要懂得舍弃,有舍才有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
弥勒佛是未来佛,他将在56.7亿年后修成佛的果位,他还不能称之为是佛,只能称之为是弥勒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