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准八字(寇准算命)

宋朝皇帝八字不好,死了只能葬在低洼处,风水先生想出了个绝招

北宋的皇陵有个奇怪的地方,那就是他们七个皇帝都把陵墓修在远离开封二百公里之外?而且宋陵的南面入口处要高于北面的地形?

按中国传统的丧葬习俗,进入南边的陵区后,往北的建筑群落应当越走越高,那么宋陵为何偏偏要背道而驰呢?

原来呀,这是风水先生特意这样设计的。

宋陵,即宋朝北宋(公元960-1127年)帝陵,位于巩义市境内,有皇帝及皇后、大臣等的陵墓300余座,是中国中部地区规模最大的皇陵群。

宋陵开创了一个王朝的所有皇帝都葬在一处的先河,这个巨大的陵墓群,几乎涵盖了北宋所有的皇帝,北宋九帝中除徽、钦二帝被金人掳去囚死在漠北外,其余七帝均埋葬在巩义,加上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的陵墓,统称\"七帝八陵\",还有著名大臣如寇准、包拯等人的陵墓也在其中。

后来南宋的皇帝也一直打算着等光复了北境,就把他们的陵寝迁到宋陵,可惜最终没能如愿。

现在来说说为何宋陵的南面入口要高于北面的地形。

宋代帝王为了稳坐江山,也是十分迷信风水的,他们的陵墓自然要请风水先生好好设计一番。

宋代的风水先生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把老百姓的姓氏统统按照古代音乐中的五音(宫、商、角、徵、羽)排列,叫“五音姓利”。

在选择地势时,要根据姓氏的音属来定。

而宋代皇帝赵姓属角音。

按风水先生的说法,角音的人死后应选在西北低洼处。

经过勘察,在开封附近没有适合角音的地势,只好向西北方寻找,最后选在了河南的巩县。

这里方圆数十里地势平缓,自东南向西北倾斜,完全符合风水先生的要求。

宋陵还根据“昭穆之法”,南为前,北为后,东为昭,西为穆,等级高的陪葬人员置于昭,等级低的陪葬人员置于穆。

整个皇陵有皇后陵22座,亲王、公主、皇子皇孙、诸王夫人墓144座,包拯、寇准、高怀德、赵普等名将勋臣墓9座,帝系宗亲陵墓近千座。

延伸阅读:

四川出现了僵尸,真相竟如此离奇

美机用燃烧弹轰炸日本东京,东京一片火海,一半建筑物被摧毁

日军甲级战犯绞刑真实视频,天理昭昭,报应不爽

北宋名相——寇准,一生大起大落,正直敢谏,足智多谋,勇于任事

寇准

他天资聪颖;

他少年得志;

他忠义双全;

他勇于任事;

他足智多谋;

他刚直敢谏;

宋太宗赵光义夸赞他:“朕之魏征”;

宋真宗赵恒敬重他,视他为“国之柱石”;

他辅佐宋太宗、宋真宗两位皇帝,深得信任。

他力劝宋真宗御驾亲征,击败辽国,取得大捷;

他开创了宋、辽两国长达120多年的和平;

他居功至伟;

他大起大落;

他的一生堪称传奇;

他就是北宋名相——寇准。

一、自幼聪颖

公元961年8月27日,寇准出生于陕西省渭南市下邽县。

寇准

他的家族是名门望族。

他的远祖曾在西周周武王时,担任司寇,因功被赐“寇”姓。

家族世居山西省太原市,后迁入陕西省西安市,最后定居于下邽。

他的父亲寇湘,是后晋国公,官至太师尚书令。

寇准自幼聪颖,且勤奋好学,七岁时,就作诗《咏华山》,名扬天下,有“神童”之称。

《咏华山》

“只有天在上,

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

回首白云低。”

二、少年得志

公元980年,19岁的寇准考中进士,先被外放为知县,后被召回开封,担任谏官。

公元989年,寇准向宋太宗赵光义进谏。

宋太宗赵光义

结果,忠言逆耳,赵光义不愿再听,起身离去。

寇准一把扯住赵光义的衣袖,将他拉了回来,直到赵光义听取了他的进谏,才让赵光义离去。

群臣弹劾寇准目无君上,胆大妄为。

赵光义反而十分欣赏寇准,并高兴地对群臣说道:“朕得寇准,就好像唐太宗得到魏征一样。”

唐太宗李世民

魏征

三、刚直敢谏

寇准刚直敢谏,多次让赵光义下不来台。

一次,寇准进谏时,赵光义听不进去,多次示意寇准不要再说了,结果寇准还是不依不饶的进谏。

寇准

赵光义被激怒,大声斥责寇准道:“鼠雀还知道领会人的意图呢,你怎么还不如鼠雀呢?”

于是,寇准被罢免,外派为官,离开开封。

四、圣眷优渥

寇准离京赴任后,赵光义十分想念,常常闷闷不乐。

一日,赵光义向大臣问道:“寇准现在怎么样了?”

大臣回答道:“寇准去的是好的州郡,应该不会吃苦吧。”

寇准

第二日,赵光义再向大臣问道:“也不知道,寇准现在怎么样了?朕十分想念他。”

大臣明白赵光义的心意,便顺势说道:“陛下思念寇准,一刻也不能停止。臣听说寇准到任后,每日酗酒,不知道是不是也在思念陛下?”

赵光义一句话也没有说,只是默默垂泪。

不久,赵光义就征召寇准,任命他做参知政事。

五、册立太子

公元995年,寇准返回开封。

赵光义立即召见寇准。

刚刚见面,赵光义就对寇准说道:“你怎么回来得这么慢呢?”

寇准双目垂泪道:“要不是陛下亲召,臣也无法回来啊。”

寇准

当时,赵光义旧病复发,脚肿得十分厉害,自知不久于人世。

看到寇准,赵光义亲自撩起衣服,给寇准看自己的脚。

赵光义对寇准说道:“朕今年57岁了,年老体衰,朕欲选择储君,却无人可以商议。今归来,你觉得朕的儿子中,谁可以承继大位?”

赵光义和寇准说这些话,证明赵光义是十分信任寇准的。

但是,为人精明的寇准却不愿回答,因为熟读史书的他知道,一旦回答,他就会卷入皇室内部斗争,甚至会为此送命。

于是,赵光义屏退左右,示意寇准但说无妨。

赵光义

寇准说道:“陛下为天下选择储君,不可以与后宫嫔妃、太监宦官商议,不可以与朝廷近臣商议,只能由陛下您亲自决断。”

赵光义沉思良久后说道:“你觉得朕的第三子——赵恒如何?”

寇准答道:“知子莫若父,陛下认为可以,那就可以确定下来。”

于是,赵恒便被赵光义册立为太子。

赵恒

赵恒从府邸,前往东宫。

开封城的百姓纷纷涌上街头观看,欢欣跳跃道:“真是少年天子啊。”

赵光义听说后,十分不高兴,召见寇准道:“人心都归附于太子,置朕于何地?”

寇准答道:“陛下为国家选择出深得人心的太子,这是陛下的圣明,也是国家的福分啊。”

赵光义转悲为喜,请寇准喝酒,大醉后,方才停止。

六、御驾亲征

公元997年3月,赵光义驾崩,太子赵恒继位,是为宋真宗。

宋太宗赵光义

宋真宗赵恒

赵恒刚刚登基,辽国就大举入侵。

赵恒很惊恐。

王钦若是江南人,请求赵恒巡幸南京,陈尧叟是四川人,建议赵恒巡幸成都。

赵恒问计寇准。

宋真宗赵恒

寇准说道:“谁建议陛下巡幸南方,谁就罪该万死。如今陛下英明神武,将帅团结一致,如果御驾亲征,敌寇自会逃走。退一步讲,不需进攻,只需坚守,以逸待劳,待敌疲惫时出击,亦可稳操胜券。陛下为何要抛弃宗庙社稷,巡幸南京、蜀地,使得天下人心崩溃,敌人长驱深入,如此,天下还能保得住吗?”

于是,寇准请求赵恒御驾亲征。

澶州之战

七、渡过黄河

赵恒亲率大军,驰援澶州城,行至黄河南岸。

当时,位于黄河北岸的澶州城正被辽军攻打,双方交战激烈。

澶州宋辽之战

澶州宋辽之战

有大臣向赵恒建议道:“请陛下安营扎寨,根据局势变化再作决断。”

赵恒颇为心动。

寇准面见赵恒道:“陛下如果不渡过黄河,那么人心就会更加动摇,敌军就会更加肆无忌惮。不渡黄河,这不是树立神威,争取胜利的办法。澶州城的将士们还在为国拼杀,陛下还有什么顾忌而固步不前呢?”

赵恒面露犹豫。

寇准

寇准走出营帐,召见执掌禁军的殿前都指挥使高琼道:“你常年蒙受国恩,今日愿意报效国家吗?”

高琼态度坚定地回答道:“愿以死报效国家。”

寇准再次走进营帐,高琼紧随其后。

寇准对赵恒说道:“陛下对臣的话有疑虑,何不试着问问精通军事的高琼?”

高琼躬身奏对道:“陛下,寇大人说的是对的。”

赵恒疑虑消除。

高琼

寇准再次说道:“机不可失,陛下应当尽快渡过黄河。”

高琼不等赵恒表态,就指挥禁军将赵恒抬上御座,渡过了黄河。

当赵恒登上澶州城楼,远近将士看到天子御盖,皆欢呼雀跃,声音传到数十里之外。

而辽军面面相觑,惊愕恐慌,不成队列。

八、射杀敌将

赵恒将军务全部委托给寇准。

寇准秉承旨意,独断专行。

一日,赵恒命太监前去探视寇准。

太监返回后,回禀道:“陛下,寇大人在城楼上饮酒、赌钱、唱歌、说笑、酣睡。”

赵恒高兴道:“寇准如此,朕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寇准

宋、辽相持十余天。

辽国统兵大将萧挞览到两军阵前视察军情,进入宋军新配备的武器——八牛弩的射程之内。

宋军下级军官张环发现了这一情况,没有请示,立即组织士兵射击,一箭射中萧挞览额头,将之射杀。

视察军情

九、辽宋议和

主帅阵亡,辽国暗中遣使,前来议和。

寇准不允,意图携大胜之威,一举收复幽云十六州。

宋辽之战

而赵恒却厌倦战事,同意和辽国议和。

曹利用被赵恒任命为议和使节。

赵恒对曹利用交底道:“每年送一百万岁币给辽国,你都可以答应。”

寇准在赵恒营帐外,拦住曹利用道:“即使有皇帝的旨意,你答应的数目每年不得超过三十万岁币,超过三十万岁币,我必杀你。”

曹利用

不久,曹利用签订和约归来。

十、大喜过望

听闻曹利用归来,当时赵恒正在吃饭,急命太监前去询问。

宋辽议和

宋辽议和

太监向曹利用询问岁币数目。

曹利用答道:“两国议和,事关机密,不见陛下,恕我无可奉告。”

太监说道:“我正是奉陛下之命,前来询问,曹大人不说,我无法交差。不如曹大人说个大概数目,这样曹大人既没有泄露机密,我也好交差?”

曹利用不愿得罪人,便竖起了三根手指。

太监便向赵恒复命。

宋真宗赵恒

赵恒听到曹利用竖起了三根手指,面色难看道:“每年三百万岁币?多是多了点,但是能够换得宋辽两国和平,也算值得的。”

吃过饭后,赵恒召见曹利用。

赵恒安抚曹利用道:“虽然每年要送给辽国三百万岁币,但是和约总算是签订了。爱卿也是劳苦功高.......”

赵恒

曹利用愣住了,起身奏对道:“陛下,臣签订的和约是每年三十万岁币,而不是三百万啊。”

赵恒大喜过望道:“每年三十万岁币,这太值了!”

十一、居功至伟

公元1004年,宋朝和辽国正式签订的这个和约就是“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维持了宋、辽两国之间长达120多年的和平,宋朝的财政收入急速增加,到公元1021年时,宋朝一年的财政收入已经达到15085万,是唐朝时的十倍。

120多年间,宋朝经济飞速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出现了一大批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又把文化推向了新的高峰。

宋朝是一个经济最繁荣的时代,也是一个艺术文化最繁盛的时代。

宋朝

澶渊之盟签订后,寇准认为自己是居功至伟的,而宋真宗也对寇准十分感激。

每次退朝,宋真宗都会目送寇准的背影离开。

百姓们更是感恩寇准为他们打出了和平。

皇帝感激,百姓爱戴,寇准的声望达到了顶峰。

十二、得意忘形

之后,每天寇准都把朝中官员召到自己家中通宵达旦的饮酒狂欢。

寇准变得得意忘形,烂醉如泥。

朝堂上无数明枪暗箭都瞄准了他,而他却浑然不知。

寇准

北宋时,北方经济文化都强于南方,因此北宋朝堂上一直有南北之争。

寇准作为北方宰相,曾对赵恒说道:“祖宗家法,宰相不用南方人。”

歧视南方人,让寇准得罪了一大批朝廷官员。

寇准

赵恒待寇准优厚,而寇准表现得却居功自傲、咄咄逼人,这为寇准命运的急转直下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十三、用人唯私

寇准担任宰相,用人唯私。

百官们怨气很大,便集体拿着选官条例,去质问寇准。

寇准狡辩道:“宰相的职责在于选贤任能,罢黜小人,假如按照选官条例,只不过是堂吏的职能罢了。”

这让百官十分不满。

寇准

王旦,是宰相的热门人选。

赵恒对王旦说道:“寇准喜欢把朝廷官职许诺给亲近他的人,把这看成是他个人的恩赐。等你做了宰相,一定要引以为戒。”

宋真宗赵恒

十四、王钦若

寇准愈发地放纵自己,赵恒对他的不满也与日俱增。

王钦若

大臣王钦若嫉恨寇准,于是对赵恒说道:“陛下敬重寇准,是因为他对国家有功吗?”

赵恒回答道:“是的。”

王钦若说道:“臣认为澶渊之盟,这不是功劳,而是耻辱啊。陛下以万乘之尊,被辽国人打到澶州城下,被迫签订城下之盟,这怎么能够算功劳?这是奇耻大辱啊。”

赵恒脸色大变,十分不高兴。

宋真宗赵恒

王钦若继续说道:“陛下听说过赌钱吗?寇准这是拿着陛下和大宋江山作为赌注,孤注一掷,侥幸赢得了赌局。风险是陛下承担的,而如今荣耀却都让寇准一人占去。赌输的话,陛下和大宋江山损失最大。陛下和大宋江山在不知不觉中成为赌徒寇准的赌注,这实在是太危险了。”

自此,赵恒不再感激寇准,对寇准愈发地冷漠。

公元1006年,寇准被罢相,被贬斥离开开封城。

十五、举荐丁渭

丁渭是个十分有才能,但是也是个心术不正,人品不好的大臣。

丁渭

在寇准还没有担任宰相时,寇准多次向宰相李沆举荐丁渭,希望重用丁渭。

李沆深知丁渭的为人,十分诧异道:“你真的希望重用丁渭,他这个人人品可是不好。”

寇准回答道:“我知道丁渭人品不好,但是他十分有才能,你总不能一直压着他,不给他升官吧?凭借他的才能,他肯定是要位居高位的。既然如此,该重用就重用他吧。”

李沆凝视寇准片刻,微微一笑道:“以后你不后悔就好。”

丁渭一味讨好宋真宗赵恒和皇后刘娥,替他们解决了很多麻烦,逐渐成为赵恒、刘娥两人的心腹。

宋真宗赵恒

皇后刘娥

十六、再任宰相

公元1019年,丁渭举荐59岁的寇准再任宰相。

当时,丁渭已经权倾朝野,但是无论资历,还是威望都不及寇准。

他举荐寇准再任宰相,就是希望借助寇准的资历威望,为他大权独揽服务。

寇准

寇准的学生看出丁渭的意图,对寇准说道:“老师生性耿直,称病不去,这是上策;再任宰相,这是下策。”

寇准没有听从学生的建议,而是忧心国事,于6月赴京上任。

十七、溜须拍马

在迎接寇准的宴会上,寇准的胡须沾上了菜汤,丁渭立马起身为寇准擦拭。

寇准笑着对众人说道:“丁大人,你一直都是这样为你的上司溜须拍马的吗?”

丁渭脸色极其难看。

丁渭

丁渭举荐寇准再任宰相,就是希望寇准成为一个不管事的摆设,方便自己大权独揽。

结果,寇准心忧大宋社稷,忠于宋真宗,忠于太子,对于丁渭的种种不法行为,屡屡予以驳斥。

寇准、丁渭两人关系急速恶化,势同水火。

十八、再次罢相

晚年的宋真宗赵恒得了中风,脑子经常犯糊涂。

一日,他听从丁渭的谗言,突然提出要废黜太子。

近臣李迪劝谏道:“陛下你可只有太子这一个儿子,你要瞎折腾,便宜的只能是你叔伯兄弟家的孩子。”

赵恒方才停止。

宋真宗赵恒

赵恒不能理政,太子赵祯只有4岁,朝廷事务,都由皇后刘娥代为决断。

刘娥信任丁渭,对丁渭言听计从。

寇准为此忧心忡忡,他给赵恒上书道:“陛下病重,太子年幼,应该为太子选择正直忠诚的大臣辅佐太子,治理天下。”

赵恒同意了寇准的奏疏,命寇准辅佐太子,处理政务。

寇准

事情泄露,皇后刘娥罢黜寇准宰相之位,并将之逐出京城。

十九、晚年凄惨

寇准被贬,赵恒卧病在床,并不知道。

清醒时,赵恒常常询问宫人道:“怎么多日没见宰相寇准?”

宫人们知道实情,却不敢告知。

宋真宗赵恒

公元1022年3月23日,宋真宗驾崩,享年55岁。

年仅7岁的太子赵祯登基称帝,赵祯就是宋仁宗。

朝廷政务皆由太后刘娥决断,刘娥任命丁渭为宰相。

宋仁宗

丁渭欲置寇准于死地,便诬陷寇准谋害宋真宗赵恒。

寇准巧妙应对,虽免于死罪,却被贬至广东省湛江市雷州县。

二十、沉冤昭雪

寇准在雷州兴修水利,收徒授艺,传播中原儒家文化,为雷州文明开化做出巨大贡献。

公元1023年10月24日,寇准病逝,享年63岁。

寇准

寇准遗骸归葬故里,沿途百姓争相跪拜,痛哭流涕。

公元1033年,太后刘娥病逝,宋仁宗亲政。

同年10月,宋仁宗为寇准平反昭雪,敕令恢复寇准太子太傅、莱国公爵位,赠中书令,追赠谥号为“忠愍”。

寇准

寇准自幼聪颖,少年得志,一生走得极其顺畅,直至澶渊之盟,立下不世之功,人生达到顶峰,则愈发放纵自我,纵欲狂欢,最终,被奸臣进献谗言,失去宋真宗信任,导致罢相。

再任宰相,又和丁渭不和,卷入宋朝皇室内部争斗,斗争失败,又被罢相,一贬再贬,直至郁郁而终。

他的人生,宛如过山车一般,大起大落,让人唏嘘不已。

然而,他一心为国,忠心为民,正直敢谏,足智多谋,勇于任事,胆略过人,让他最终被宋朝皇室所尊崇,被百姓所敬重,被历史所铭记。

寇准是北宋名相,他的一生堪称传奇。

北宋名相寇凖生平概况

寇凖即寇准(961年-1023年10月24日),字平仲,汉族,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太平兴国(980年)五年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县,改大名府成安县。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历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后两度入相,一任枢密使,出为使相。乾兴元年(1022年)数被贬谪,终雷州司户参军,天圣元年 (1023年) 九月,病逝于雷州。

皇佑四年(1053年),宋仁宗诏翰林学士孙抃撰神道碑,谥\"忠愍\",复爵\"莱国公\",追赠中书令,仁宗亲篆其首曰\"旌忠\"。故后人多称\"寇忠愍\"或\"寇莱公\"。寇准善诗能文,七绝尤有韵味,有《寇忠愍诗集》三卷传世。与白居易、张仁愿并称渭南\"三贤\"。

人物生平

书香门第

寇凖先世曾居太原太谷昌平乡,后移居冯诩,最后迁至华州下邦。寇凖出身于名门望族,其远祖苏岔生曾在西周武王时任司寇,因屡建大功,赐以官职为姓。父亲寇湘于后晋开运年间考中进士甲科,后应诏任魏王记室参军,因屡建功勋,被封为国公,追赠官职至太师尚书令。寇凖天资聪明,又勤奋好学,十四岁时已经写出了不少优秀的诗篇。十五岁时就能精习《春秋》。

步入仕途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19岁的寇凖考中进士。宋太宗选取进士,往往到殿前的平台亲自看望提问,年纪轻的人往往不予录用。有人教寇凖增报年龄,寇凖说:“我刚刚准备要踏上仕途,怎么可以欺骗陛下呢?”后来考取了,被授官大理评事,被派往归州巴东任知县,任满改任成安知县。以后他又先后升任盐铁判官、尚书虞部郎中、枢密直学士等官。

端拱二年(989年),寇凖曾奏事殿中,大胆进谏。由于忠言逆耳,宋太宗听不进去,生气地离开了龙座,转要回内宫。寇凖却扯住宋太宗的衣角,劝他重新落座,听他把话讲完。事后,宋太宗十分赞赏寇凖,高兴地说:“我得到寇凖,像唐太宗得到魏徵一样。”

寇凖在宋太宗朝群臣中,以刚直足智著名。淳化初年,北宋朝廷处理了两桩受贿案。情节严重的王淮,赃钱以千万计,仅被撤职仗责,不久又恢复了原职;而情节较轻的祖吉,却被处以死刑。寇凖知道这是王淮的哥哥、参知政事王沔搞的鬼,心中忿忿不平。

淳化二年(991年)春天发生了一次大旱灾,宋太宗召集近臣询问时政得失。群臣多认为是天数所致,寇凖则说:“《洪范》里说,天和人的关系,相互应和就像影子和回声,大旱是因为刑罚有不公平的地方。”宋太宗很生气,起身回到宫中。过了一会儿,召寇凖询问刑罚不公平的情况,寇凖说:“希望把二府的官员召来,我就说。”皇上下令召二府的官员来,寇凖就说:“不久前祖吉和王淮都触犯法律接受贿赂,祖吉受贿较少却被杀头,王淮因为是参政王沔的弟弟,收受钱财千万,只受杖刑,仍官复原职,这不是不公平是什么?”宋太宗把这件事问王沔,王沔叩头谢罪,于是宋太宗严厉批评了王沔,并且知道寇凖可用。当即任命寇凖为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任同知院事,开始直接参预北宋朝廷的军国大事。

寇凖在枢密院与知院张逊发生了严重的意见分歧,一天,寇凖与与温仲舒一起外出,在路上碰到一个疯子迎着他的马喊万岁。判左金吾王宾与张逊向来交好,张逊就嗾使他把这件事禀告宋太宗。寇凖引温仲舒作证,张逊让王宾单独上奏,言辞很严厉,并且互相指责对方的短处。宋太宗很生气,贬谪了张逊,寇凖也被免官任青州知府。

但这时宋太宗已离不开寇凖了,寇凖去青州后,宋太宗闷闷不乐,经常询问有关寇凖在青州的情况。第二年,寇凖就被召回京师,拜为参知政事。至道元年(995年)又加给事中。

劝帝立储

当时宋太宗在位日久,一直未立皇储。这件事也一直是令宋太宗头疼的事情。因为宋太祖驾崩后,其子德昭未能继位,宋太宗以皇弟身分践祚,并且宋太祖之死还有“烛影斧声”之谜,也就是说宋太宗有杀兄夺位之嫌。因此宋太宗传位,就面临两个选择:立自己的儿子,还是立太祖的儿子。当时一般大臣都讳言立储一事。大臣冯拯曾上疏请立皇储,被太宗贬到岭南。从此朝野上下很少有人再敢议论此事。

寇凖刚从青州还朝,入见宋太宗。宋太宗当时正患足疾,让寇凖看过伤情后,深情地问道:“你怎么现在才回京?”宋太宗觉得有点过意不去。接着宋太宗便向寇凖问起应立谁为皇太子。寇凖已猜到宋太宗这次召见他的目的,他早已成竹在胸,但他并没有直接回答宋太宗的问题。

寇凖塑像寇凖说:“为天下选择国君,不能与后妃、中官(宦官)商量,也不能与近臣谋划;应选择众望所归者立为太子。”宋太宗低头想了好久,屏退左右的人,轻声问道:“襄王怎么样?”寇凖心中暗喜,便顺水推舟地说:“知子莫若父。陛下既然认为襄王可以,就请决定吧。”第二天,宋太宗便宣布襄王赵恒为开封尹,改封寿王,后立为皇太子。

宋太宗与太子拜谒祖庙回来,京城的人们拥挤在道路两旁喜气洋洋,争着看皇太子。这时人群中有人喊了声“少年天子”。宋太宗听后很不高兴,问寇凖:“人心归向太子将把我放在什么位置?”寇凖连连拜贺说:“陛下选择的皇储深得人心,这是国家的福气。”宋太宗恍然大悟,赏寇凖对饮,大醉而罢。此后宋太宗更加依重寇凖。有人给宋太宗献了个宝物:一通天犀,宋太宗令人加工成两条犀带,一条自用,另一条赐给了寇凖。

澶渊退敌

至道三年(997年),宋太宗驾崩,太子赵恒继位,即宋真宗,寇凖任尚书工部侍郎,宋真宗很早就想让寇凖做宰相,(只是)

担心他性格刚直,难于独自担任。[1]

辽国乘宋主新立,更加频繁地骚扰边境。

咸平二年(999年),辽军大败宋军于高阳关,俘宋并代都部署康保裔,大掠而还。

咸平六年(1003年),辽军再侵高阳关,宋军副都部署王继忠又被俘降辽。这两次战争极大地震惊了北宋朝廷。景德元年,边境告急文书频传,说辽军又要大规模入侵了。这年六月,参知政事毕士安向宋真宗推荐寇凖为相。毕士安说:“寇凖天资忠义,能断大事;志身殉国,秉道嫉邪。眼下北强入侵,只有寇凖可以御敌保国。”八月,寇凖与毕士安同日拜相。

景德元年(1004年),寇凖以集贤殿大学士的官职排在毕士安(参知政事)之下。

九月,辽圣宗耶律隆绪和他的母亲萧太后,率20万大军,从幽州出发,浩浩荡荡,向南推进。辽军由威虏军攻定州,被宋兵阻击,便把兵锋转向东南。当辽军南下。“急书一夕五至”的时候,北宋统治集团的上层人物大多惊惶恐惧。参知政事王钦若是江南人,主张迁都金陵。枢密副使陈尧叟是四川人,提议迁都成都。他们主张用躲避辽国的办法,应付辽国的入侵。宋真宗本来就无心抗敌,更表现得惶恐不安。只有寇凖与毕士安坚决主张抵抗,当宋真宗问他们的意见时,王钦若、陈尧叟二人正好在场。寇凖心里明白,迁都之议就是他们提出的,但他却假装不知,对宋真宗说:“谁是替陛下筹划这个计策的人?他的罪可以杀头。现在陛下是神明威武的皇帝,武将和文臣都很团结,如果您亲自领兵出征,敌人自然而然就会逃跑。不这样,那就出奇兵打乱敌人的计划,坚守阵地消磨敌人的士气,使敌人困乏疲惫。从疲劳和安逸的敌我形势来看,我们有必胜的把握。为什么要抛弃太庙太社,到楚、蜀这样边远的地方去呢?问题在于人心崩溃了,敌人乘势而入,天下还能够保住吗?”

寇凖的意见终于阻止了妥协派逃跑避敌的主张。为了消除王钦若对宋真宗的影响,寇凖把他从宋真宗身边调到天雄军前线去防辽兵。

寇凖派探子到前线侦察情况,根据对敌情的分析,制定了一套抗敌方略。他指出:“目前敌人已至深州、祁州以东,我方大军在定州及威虏等地,东路别无驻军。应一面调天雄军步骑万人,驻守贝州,派孙全照指挥,遇敌掩杀;另一方面招募民兵,深入敌后,袭击敌人据点,兼以报告敌情。这样就可以振奋军威,安定人心,打乱敌人的军事部署,并可与刑州和沼州的军事据点构成犄角之势,以便攻守。万一敌骑南下攻人贝州,即应增援定州,向东北进攻,牵制敌人后方,使敌兵不敢纵深作战。”同时寇凖特别强调指出:为了鼓舞士气,争取更大的胜利,宋真宗必须渡过黄河,亲临前线。

寇凖一方面同妥协派斗争,一方面积极备战。他派人到河北把农民中的优秀青年组织起来,加以训练,发展民兵队伍,并规定:河北民兵杀敌,所在官军应给以声援;民兵中有杀敌立功者,同样给予奖赏。寇凖还派人携带钱物慰劳河北驻军,并出银30万两交给河北转运使,用来收购军粮,充实军资。

十月,辽兵攻下祁州,向东南推进,经贝州,直扑澶州城下。这样一来,不仅河北大片领土陷入敌手,而且仅隔一河的都城汴京也暴露在辽国骑兵的威胁之下。事实摆在面前,只有坚决抗敌才是惟一的出路。怯弱的宋真宗在寇凖的督促下终于决定亲征。但统治集团内部仍然有不少人对抗敌没有信心,甚至当时的宰相毕士安也以自己抱病在身,以及太白星白天出现对大臣不祥为借口,不愿随驾北征,并对寇凖促使宋真宗亲征说三道四。

在寇凖的督促下,宋真宗让雍王留守京师,自己起驾北上。当车驾缓慢行至韦城时,辽军日益迫近的消息雪片似地从前方飞来。臣僚中又有人劝真宗到金陵躲避敌锋,于是真宗又动摇起来。寇凖十分懂得把握军心民心和“取威决胜”的军事法则。他提醒真宗在大敌压境,四方危机的情况下,只可进尺、不可退寸。三寇凖明确指出,进则士气备增,退则万众瓦解。殿前都指挥使高琼也支持寇凖的意见。宋真宗车驾终于北行到达澶州。北宋时,黄河还是从澶州流过的,将澶州城一分为二。

辽军已抵北城附近,宋真宗不敢过河,只愿驻扎在南城。寇凖力请渡河,真宗犹豫不决。寇凖对高琼说:“太尉承蒙国家厚恩,今日打算有所报答吗?”高琼说:“我是军人,愿以死殉国。”于是寇凖与高琼商议了一番,便一同去见宋真宗。寇凖对宋真宗说:“陛下如果认为我刚才的话不足凭信,可以问问高琼。”没等真宗开口,高琼便说:“寇凖的话不无道理。随军将士的父母妻子都在京师,他们不会愿意抛弃家中老小随您迁都而只身逃往江南的。”接着高琼便请宋真宗立即动身渡河。枢密院事冯拯在一旁呵责高琼对宋真宗鲁莽。高琼愤怒地驳斥道:“你冯拯只因为会写文章,官做到两府大臣。眼下敌兵向我挑衅,我劝皇上出征,你却责备我无礼。你有本事,为何不写一首诗使敌人撤退呢?”高琼命令卫士把真宗的车驾转向北城行进。渡过浮桥时高琼简直是在驱赶卫士前进。当真的黄龙旗在澶州北城楼上一出现,城下北宋的兵民立即欢声雷动,气势百倍。真宗到澶州北城象征性地巡视后,仍回南城行宫,把寇凖留在北城,负责指挥作战。宋真宗几次派人探视寇凖的举动。寇凖与知制诰杨亿在城楼上喝酒下棋,十分镇定。寇凖胸有成竹,使宋真宗不再恐慌。

自从辽国大举入侵之后,各地军民英勇抗敌。辽军虽然号称20万,却是孤军深入,供给线长,粮草不继。十月以后,辽队在战场上节节失利。尤其是真宗亲临北城时,辽军先锋萧挞览在澶州城下被宋将李继隆部将张环用精锐的床子弩射杀,极大地动摇了契丹军心。因此辽国太后萧绰及大丞相耶律隆运估计在战场上捞不到什么便宜,便转而向北宋议和,企图从谈判桌上获得在战场上得不到的好处。

宋真宗本来就没有抗敌的决心。差不多在他离京亲征的同时,宋朝的议和使节曹利用也被派往契丹军营。曹利用当时是一个职位很低的官员。在辽宋对垒的过程中,曹利用总是往来于两军之间。辽圣宗和萧太后也通过前一年望都之战中俘虏的宋将王继忠和曹利用联系。契丹提出的议和条件是要宋“归还”后周世宗北伐夺得的“关南之地”。宋方的条件是,只要辽国退兵可以每年给辽一些银、绢,但不答应领土要求。谈判在两军对峙中进行。最后终于按宋方的条件达成了协议,剩下的问题就是每年给辽银绢的数量。曹利用临行前请示宋真宗,真宗说:“必不得已,一百万也可。”曹利用从真宗的行宫一出来就被一直守候在门外的寇凖叫住。寇凖叮咛他说:“虽然有圣上的旨意,但你去交涉,答应所给银绢不得超过30万。否则,你就不必再来见我,那时我要砍你的头!”

寇凖始终反对议和,主张乘势出兵、收复失地。主战派将领宁边军都部署杨之,以夺取幽燕数州。但由于真宗倾心于议和,致使妥协派气焰嚣张。他们攻击寇凖拥兵自重,甚至说他图谋不轨。寇凖在这班人的毁谤下,被迫放弃了主战的主张。于是,在妥协派的策划下,于同年十二月,宋辽双方订立了和约。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

蒙冤遭贬

澶渊之盟固然值得称道,在这次战争中,宋军也给辽军以有力的反击,使辽朝统治者认识到宋军和中原地区的人民是不可轻侮的。从此以后,契丹就不敢发动大规模的入侵。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干戈宁息,贸易繁荣,人民生活安定。从积极抗敌到澶渊之盟,寇凖功冠朝臣,朝野上下有目共睹。但是有功之臣却由此招来不测之祸。寇凖对北宋王朝功重如山,宋真宗对寇凖十分敬重,引起妥协派官僚的嫉恨。

王钦若这个曾被寇凖斥之为“罪可斩首”的妥协派首领,对寇凖更是恨之入骨。一回到东宫,王钦若就开始对寇凖施展阴谋。在一次退朝之后,他乘机对真宗说:“陛下敬重寇凖,是因为他对国家有功吗?”宋真宗点头肯定。王钦若说:“我想不到陛下竟有这样的看法。澶渊之役,陛下不以为耻,反而说寇凖有功。”宋真宗一愣,问他原故。王钦若说:“《春秋》—书都把城下之盟当作一种耻辱。澶渊之盟实际上是城下之盟,陛下不以为耻吗?”王钦若见宋真宗不高兴,接着说:“陛下听说过吧。那些赌徒在钱快要输完时,就尽其所有押了上去,输赢在此一着,这就叫‘孤注一掷’。陛下在澶州时不过是寇凖的‘孤注’罢了,真是危险啊!”从此,宋真宗对寇凖就冷淡起来。

寇凖做宰相,选拔人才不讲门第,喜欢进用出身贫寒而有真才的人。御史台是专门批评朝政得失的机构,每当御史台官员有缺额时,他就让平时具有批评精神的人去担任。这样一来,他就更成为王钦若等人的眼中钉。在王钦若一伙的攻击下,景德三年(1006年)二月,寇凖被免去相职,到陕州去做知州。

寇凖离开东京,在河南、陕西等地作了多年的地方官。丁谓与王钦若都是一个善于奉迎之人,为了博得宋真宗的欢心与信任,他们大搞迷信活动,以伪造所谓“天书”、编造祥异等事。粉饰太平、迷惑视听。宋真宗晚年卧病不起,越发迷信和糊涂,对于王钦若与丁谓,简直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

天禧三年(1019年),形势发生了变化。丁谓主动邀请寇凖回朝再当宰相。丁谓此举别有一番用心。当时,无论从资历是从声望上讲,丁谓实在不够宰相的资格,因而他以参知政事的名义请寇凖回朝为相,以便假借寇凖的资望为自己的权势服务。这一点,局外人是清楚的。寇凖的一个门生就曾十分恳切地对寇凖说,称病不去为上策,而“再入中书”当宰相为下策。然而耿直的寇凖不听劝阻,终于在六月间赴京上任了。

丁谓对寇凖先后施展了两套阴谋。起初他一心想把寇凖拉为同党。在一次宴会上,寇凖的胡须沾了些菜汤,丁谓马上起身为寇凖擦须。寇凖不但不领情,反而十分恼火,当场训斥丁谓有失大臣之体。丁谓恼羞成怒,发誓要报复寇凖。

宋真宗得风湿病后,刘皇后参预朝政,凡事皆问丁谓。丁谓误国,寇凖、王旦、向敏中等元老重臣都上奏建议应选择正大光明的大臣来辅佐太子监国。寇凖还特别指出:“丁谓、钱惟演是奸佞之人,不能辅佐少主。”其实是在反对刘皇后预政,反对丁谓专权。病中的宋真宗也意识到丁谓专权的严重局势,批准了寇凖等人的上奏。寇凖让知制诰杨亿秘密起草太子监国的诏旨,并且准备与杨亿一起辅政。

刘皇后是四川人,她娘家的人仗势犯法,宋真宗为了刘皇后的面子,下诏赦免。寇凖坚决反对,认为必须按国法处置。为这件事,刘皇后与寇凖结下怨仇。不料,寇凖与杨亿密谋由太子监国一事被杨亿的妻弟张演酒后泄漏,刘皇后先下手为强,罢寇凖为太子太傅,封为莱国公。正在这个节骨眼上,和丁谓有私怨的太监周怀政联络同党,企图发动,斩杀丁谓,复相寇凖,尊宋真宗为太上皇,拥立皇太子即位。这件事被客省使杨崇勋出卖。丁谓连夜化装乘牛车到曹利用那里商量对策。丁谓、曹利用派兵包围了周怀政的住处。周怀政被俘后自杀。丁谓想乘机干脆把寇凖置于死地,就诬告寇凖参与密谋。寇凖虽没被问成死罪,却再次罢相,被逐出京城。[2]

客死雷州

寇凖遭贬,据说是丁谓等背着宋真宗干的。据《宋史·寇凖传》记载,寇凖被贬,真宗卧病不知,问左右的人为什么多日没见寇凖,左右臣僚都不敢回答实情。寇凖离开京城那天,大臣们由于害怕丁谓,都不敢去送行,只有王曙以“朋友之义”为寇凖饯行。参知政事李迪十分愤懑,公然宣布自己与丁谓不共戴天,甚至持手板击打丁谓。李迪面奏皇帝痛斥丁谓之奸邪,力诉寇凖之蒙冤。

寇凖再次罢相后,丁谓当了宰相,将寇凖一贬再贬。

乾兴元年(1022年),含冤负屈离开道州而向南部海滨雷州赴任。到任后,连个像样的住房也没有,但当地官员、百姓素来仰慕寇凖的为人,主动替他盖房,安排寓所。他在任上,除少数政务外,主要是读经释书,闲暇时写字、会友,每逢客至,则笑脸相迎,毫无权贵大官的样子。

在雷州时,指导当地居民学习中州音;传授农业技术、兴修水利,开渠引水灌溉良田;向群众解说天文地理,力避邪说;同时还修建真武堂,收徒习文学艺,传播中原文化,对雷州文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天圣元年(1023年),寇凖在雷州任所忧病交加,卧倒在床。此时,他以《病中诗》为题,赋诗一首:“多病将经年,逢迎故不能。书惟看药录,客只待医僧。壮志销如雪,幽怀冷似冰。郡斋风雨后,无睡对青灯。”

天圣元年 (1023年)九月,寇凖病故于雷州竹榻之上,妻子宋氏奏乞归葬故里,仁宗准奏。但因所拨费用有限,灵柩运至中途,钱已用完,只得寄埋洛阳巩县。 明道二年(1033年)十一月,宋仁宗为他昭雪,归葬下邽。敕令恢复寇凖太子太傅、莱国公,赠中书令,谥号“忠愍”。

皇祐元年(1049年),宋仁宗又令翰林学士孙抃为寇凖撰写了《莱国寇忠愍公旌忠之碑》,并亲笔为碑首篆书了“旌忠”二字。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csxsg.com/forum/20231218/1696093919237344.html
上一篇:八字要看全局(八字要看全局还是局部)
下一篇:风水与八字(户门朝向风水与八字)

网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