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状元看八字(高考状元八字都有文昌吗)

一生为民,被人称为穷状元,殿试写下八字,被皇帝直接钦定

大概每个时代都有着不同以往的风采,在岁月的流逝中,它们用自己的双手书写着完全不相同的传奇,江湖之远,庙堂之高,各有各的韵味,各也有各的传说。他们的故事就这样一代一代地被人们所传颂、所记忆,成为一段又一段的佳话。大抵和现在的我们差不多,当年的读书人也是要经过考试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只是我们是高考,而他们则是科举。当年的科举可与现在的情况不大一样,它极为重要,可以说是寒门弟子想要跨越阶级局限最为简单的一条道路了,那时的骆成骧便是靠着这个踏上仕途、实现自己理想抱负的。出生在四川省的他自幼便聪慧过人,爱读圣贤之书。他的文风和当年的杜甫一样朴实无华,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却总能在第一时间抓住人们的眼球。他的为人也同他的文章一样,都这么简单纯粹,一心为民一心为国。似乎那时的他就像是现在你我住在隔壁家的小明,从小不仅成绩好,还特别受到老师的喜欢。在他第一次参加乡试的时候,便成功中了举,只是第二年的他却没有那么幸运,名落孙山的他没有就此气馁,而是选择让时间沉淀这段过去,两年以后,厚积薄发的他成为了进士。而在这之后便是极为重要的殿试,因为在这之中皇帝可能会亲自看你的文章,若你文章写得好能入得了皇帝的眼,说不定就可以直接飞黄腾达,前途不可限量了,骆成骧同样也很期待自己能够成功。清末的殿试早已和以前不同,不是写那些古板的八股文,而是叫学子写有关于国家政治的策论,让才华有充分的发展空间,也好让上位者从中可以一眼挑选出优秀的人才。作为澎湃热血的青年,骆成骧洋洋洒洒地写下了他心中的答案。尽管当时的光绪帝是个人尽皆知没有实权的帝王,可是经过一番思考,他仍旧写下了八个字:“主忧臣辱,主辱臣死”,而这短短的一行字,也深深地触动了当时作为皇帝的光绪,于是当即非常激动,将其封为了状元。事实证明骆成骧的确是个成为好官的人,他之后的所作所为也没有辜负皇帝当年的一番苦心,他做官清白,为人正直,公正无私,处理了很多地方上的不平之事。为官一生,崇尚简朴,吃饭穿衣也从来不因为自己的身份而过度铺张浪费,只要能蔽体就行。当时有人还想给他修一座状元府,但是都被骆成骧婉言拒绝。当年的他还被老百姓称为最穷状元,但他只是物质上的不讲究,心灵上仍是十分富有的。他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从来便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明白这天地之间,只有老百姓才是他尽职尽责的对象。为国、为民的人总是会青史留名,他的形象不会因为历史的改变而褪色,他始终为我们留下了一个坚毅的背影,在他的为官生涯里一直保持一颗初心,为天地立心,为万民立命,这一辈子都行得正、坐得端,是个真君子,也是真正的儒家学士。

148分“语文高考状元”的满分作文《手机论》,开头八字,很惊艳

手机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备品,也许很多人并不知道,10年前在北京高考试卷中,有一篇作文就是以手机为主题,让考生谈一谈对手机的看法。

这样的作文题目,其实让考生有着很大的发挥空间,因为大家都会有话去说。但是如果想要写好并不容易,因为大家的立意往往是相同的,很难写出自己的特色。

但是在当年的高考作文中,却有一篇满分作文。这篇作文的作者叫做孙婧妍,语文148分。

她给作文起的题目叫做《手机论》,看起来平平无奇,但其实开篇的第1句话,就已经赢了。

“其形也善,其用也泛”,简简单单的8个字,却点出了作文的主题。作者全篇几乎都用文言文的方式在论述自己对手机的看法。仅仅是这一点就已经很不容易,需要极其深厚的文言文功底。

因为如果文言文掌握得不够透彻,那么写这样的文章很容易出现语法上的漏洞,反而还不如写白话文更容易得分。

读完整篇文章,不难看出作者的构思是非常严谨的。在开篇的前几段,作者表达的观点和其他考生应该无异,比如前两段说的手机带给人们的便利,第3段说了手机的弊端,第4段做了一个小小的总结。

但是从第5段开始,作者思路的独特之处就表现了出来。她从手机说到了人,指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那就是手机究竟是利还是弊,取决于用手机的人。

之后她又把目光放远,从科技的角度尝试了手机的利弊,最后总结全文,点明观点。

这样的一篇作文往往是引人入胜的,让人欲罢不能。因为她的观点呈现出递进形式,非常吸引人,有让人看下去的欲望。

整篇作文通读下来,我们能够明显发现作者用了很多类比的方式,以此来阐述手机的利弊。这样能够让读者读起来更清晰,也更容易理解。

不过这并不是每一位考生都能做到的,必须要有开阔的思路,否则在高考考场如此紧张的地方,根本无法想出。

相信很多考生写这篇作文,主题都是手机,围绕手机阐述它的利弊,这样几乎不会走题。但是孙婧妍却不同,她把关注点放在了人的身上,这样的立意就已经让她能够脱颖而出,再加上她扎实的作文功底,能够得满分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很多网友都会羡慕像孙婧妍这样的学霸学生,但是大家只看到她们高考成绩通知单上的高分,却不知道在高分的背后,他们究竟付出了多少。

想要写好作文,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达到的。在高考后有媒体采访过孙婧妍,让她说一说是怎样成为学霸,怎样写出满分作文的。

总结起来无外乎这两点。第一就是阅读的重要性。其实写作文并没有什么技巧,多读书是最简单而又最有效的方法。如果孩子能够养成多读书的习惯,那么想要写好作文并不难。

孙婧妍就是一个爱读书的孩子,而且她读的书不会拘泥于某一个类型,上到天文下到地理,古今中外,实事政治……她全部都不会错过。

从上学之后,她就一直坚持阅读,哪怕是在高考前夕,她也从不会因为各种理由放弃阅读。更重要的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她还会做好笔记,摘抄其中的好词好句,把这些都转变为自己的知识。

除了阅读之外还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去模仿。当然模仿并不是抄袭,而是取长补短。孙婧妍在众多的书籍中,会挑选自己喜欢的书籍和欣赏的作者,然后去模仿他们的写作风格。

在不断的模仿过程中,她会做出自己的判断,比如自己更适合哪种风格,写什么样风格的文章会更加得心应手。久而久之,她从模仿变成有自己的风格,自然也就能写出不是千篇一律的好作文。

所谓兴趣是最大的老师,如果学生把写作文当成一种负担,那么自然很难写出高分作文,顶多也只是完成任务而已。

但是如果真正爱上了写作,那么便会觉得写作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写出好作品也就指日可待。

清朝史上最牛考生写下8个字被皇帝钦点为状元,知道是哪8个字吗?

骆成骧,何许人也?

骆成骧旧照

骆成骧,字公啸,男,汉族,云南省会泽县城郊锁水阁人。1865年(同治四年)五月十二日出生。

后随继父移居四川资中县。

他的父亲虽是个农夫兼小贩,却不甘心让儿子过一辈子贫苦的生活,

他督促年幼的骆成骧学习圣贤之书,希望骆成骧能通过科举进入仕途,从而光耀门楣。

骆成骧的一生经历了甲午海战、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护国倒袁、

五四运动、军阀混战等.

清朝历史上唯一 一位,也是最后一位四川籍状元,在四川他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天才,

曾因8个字被皇帝钦定为状元。

也就是这样一位状元,教书上瘾,想尽一切办法为教育做贡献。

骆成骧幼年就表现得很聪明,过目不忘,很多经文看一遍就知道大意,这让养父非常高兴。

认为他以后必然有出息,并将他送入锦江书院,锦江书院就是四川大学的前身,

很快,骆成骧就显露出了他“初为文字,即惊俗儒”地过人才华。

锦江书院的夫子看到年纪幼小的骆成骧下笔不凡,非常惊奇。

四川学政张之洞巡视锦江书院,看到骆成骧的文字,断定这个孩子以后一定会有大“造化”。

他也不负众望在锦江学院成绩优异,学习刻苦,为人谦虚,是学院当时的优秀才子。

1893年(清光绪十九年)在四川考中乡试。成为了进士。第二年入京会试落第,困留北京。

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骆成骧参加殿试,那场殿试中,光绪皇帝亲自出题。

“为何开创之初财富少而愈富,承平之后财富多而愈贫?是否由于会计不精呢?”

骆成骧答道:“非会计之不精,实出之多而入之少也。”

进而指出财政上入不敷出的症结在于“兵额太广、靡费太多、侵渔太多、上下相蒙、隐忍不言。”

而最为严重的则是官吏们上下相蒙的贪污。

“人君节俭行为及其影响”,骆成骧认为:“人君奢侈,大臣效之;大臣奢侈,士庶效之”,

实则隐约沉痛地批评了慈禧太后骄奢淫逸所造成的败坏风气,

呼吁“念民生之日思物力之有限,躬行节俭未天下先”。

在殿试中,他的文章引经据典,针砭时弊,

文章言词恳切,辨理精微,展现了他的一腔热血和抱负。

最后他还在答卷上写了八个大字:“主忧臣辱,主辱臣死”。

此八字才是最为点睛之句。让当时的光绪帝着实感动。

其策论“言词异切,文句恳诚,辨理精微”。光绪帝同正副考官议阅后,特“钦定第一”,成为状元。

光绪感觉终于有一个知心人能够为他考虑,为他分忧解难了,他非常高兴。

就这样,骆成骧成为四川省唯一一位状元。四川人都觉得骆成骧给四川争了光,把他中状元的事情传为佳话。

按照正常的成长逻辑,骆成骧应该去参与政治,去完成自己报效国家的愿望,但当时的晚清王朝,已是摇摇欲坠,政治救不了国家。

作为一个读书人,骆成骧自知:只有靠教育,国家才能强大,才能在世界立足。从此,他便坚定地投身于教育救国的事业。

骆成骧

1898年春,与杨锐等同乡京员在北京创设“蜀学堂”,讲习新学。

调任山西当学政时,因为骆成骧的功名最高,孔祥熙的父亲请他书写香火牌位,为祖宗 “点主”。

之后送了他一千两白银,他全部用于助学,奖励成绩优异的学员。

四川都督陈宦在离开成都北上时,以办学生军的名义,向骆成骧赠送四千元大洋。

骆成骧照单全收,转脸就赠濒临解体的四川高等学校,成为四川大学史上第一位捐赠如此巨款的兴学重教之士。

骆成骧还把自己的薪酬积累在一起,捐出去修造学校。

结果可想而知,他对教育越慷慨大方,他自己就越穷得当当响,其用餐仅有二菜一汤,非常简单。

以至让前来游览的地方官员们都非常吃惊:“状元何以清贫如此?”骆成骧回答道:“门生有此足矣!”

到了晚年他家无恒产,厨灶屡空,连米都买不回去,吃了上顿没下顿。

即使如此,骆成骧也没有改变他对教育的态度,我可以穷一世,国家教育不能穷一辈子。

除了直接捐款,骆成骧还乐于办学教书。

他筹办北京蜀学堂、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四川高等学校(四川大学前身)、成都资属中学,为国家培养大量有用之才。

他去桂林法政学校、四川高等学校、四川法政学校、成都高等师范学校。

四川国学专门学校教书,甚至母亲去世,在他回乡“丁忧”期间,他都在资中重龙山三贤祠设馆教书,梁启超打趣他说:“状元公教书有瘾”。

在骆成骧的教育生涯中,对于巴蜀教育的贡献最为突出。

1912年年底,骆成骧出任四川官立高等学校(今四川大学前身)校长,他大量引进西学,开设新学科,革除旧学陋习。

后来,学制变更,教育部下达命令:取消高等学堂。

这所学校面临着结束。

骆成骧为了四川广大学生的前途,不顾教育部的禁令,在1913年2月和7月,又招收了两届正科新生。

1916年,学校添招的这批学生即将毕业,为了能让学生们的学籍获得认可,骆成骧亲自到教育部去要求承认。

他为的是把四川高等学校延续下去,作为开办四川大学的基础。

他发动社会名流、各校校长、地方官绅等联名上书四川省长公署,要求“主持地方筹款”、“速建大学”。

在社会舆论的强烈要求下,省议会决定在四川高等学校基础上,由省拨经费改办国立四川大学,高等学校总算可以保住了。

因为骆成骧热心教育,又是饱学之士,人们尊称他为成都“五老七贤”之一,位列七贤之首。

骆成骧一辈子都在同读书人打交道,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

他深知筑巢才能引凤,办学才能有学生,有了学生,国家才会有人才,骆成骧为此,孜孜不倦地努力着。

骆成骧重视教育,经常对教育进行改革。

他常说“误人子弟犹如男盗女娼”,所以非常注重教学质量。

在桂林法政学校执教时,他将学生分为“官班”和“绅班”,官班主要是有科举功名和世家阀阅的人。绅班主要招收无功名的士绅及其子弟,他们彼此之间竞赛优胜。

广西中丞张鸣岐率领所属官员来到学校上课,他像对待学生一样,将官员们全部安排到“官班”,严格按照分班规则执行,这也算是一种“因材施教”吧!

在山西任提学使的时候,他以兴学为首要任务,整顿了山西重商轻文的风气。

为了加大监督力度,他经常到各地视察,而且出行时只带一科员、一仆从、一单车,就像孔夫子周游列国那样,哪怕路途再远,气候再坏,也照行不误。

到了一个地方,他就直接登上讲台给学生们演讲,勉励他们用功学习。

而对于那些废弛学务的冗员,他毫不留情,全部予以撤换,任何人说情都不为所动。于是各个州县闻风震动,全省学务有了改变。

通过骆成骧的努力,在全国学务考核中,山西学务一下子被评为全国之冠。

骆成骧的独到之处还表现在:他认为教育并不只是读书习字,还应该具备完全人格和健康体魄。

骆成骧的儿子从德国留学回来,说德国有人专门研究东方柔术。

骆成骧听了之后深受启发,他想到世界列强纷纷入侵,要想保家卫国,“坚阵肉搏之术,不得不讲”,于是他就开始有意倡导武术。

恰好成都有一个武士会,每年都有比赛。为了振兴武士会,骆成骧把自己为别人作碑文的上千元酬金全部捐赠出来。

之后,他又亲自出面募集资金,在成都少城公园(今人民公园)建国术馆。

有人问骆成骧:“你是个文人,是以文章大魁天下而名显于世的,为啥要弃文从武了呢?”他说:“我不是弃文从武,而是要文武皆备。”

他还引经据典,将文武之道的辨证关系说得精辟入微,将武术提升到了强国强种的高度:“如今国贫民弱,倘不思尚武自强,强国强种,则华夏危殆甚矣!”

他还为资中武庙题写了一副对联:“孔夫子、关夫子、两个夫子;著春秋、读春秋、一部春秋”,再次强调了中华文化的文武同源之道。

骆成骧虽然是文状元,晚年却热衷讲武,倡导“强国强种”的体育运动。

1920年,被推举为成都振兴武士会会长,他还将自己为别人作碑文的上千元酬金全部捐赠武士会。

之后,他亲自出面募集资金,建国术馆于成都少城公园(今人民公园)。

四川各地的武士闻风而动,学习柔术,比赛拳足,盛极一时。

骆成骧也勤习柔术,还喜欢射箭,并讲授射箭法。他常说:“射以观德,不仅止于御敌强身也。”

为此,他创立了“射德会”。

骆成骧铜像

1926年,时任西康屯垦使的四川军阀刘成勋,别出心裁,举行文官考试,

礼聘骆成骧为主考官,派人将他由成都迎至雅安。

考试结束,骆成骧畅游蒙山之后返回成都,不久病逝,终年61岁。著有《清漪楼遗稿》

骆成骧之墓

由于他一生太过清寒,最后是靠地方人士资助,他的儿子才扶灵柩归葬故里。

灵柩一早从文庙西街出发,沿途数万百姓为他送行,哭声震天,天黑了才走到牛市口。

桐城方旭挽联云:“提学一官同,我闻三晋云山,人思教泽歌芹泮;状元千古绝,留得半塘秋水,楼对清漪似桂湖。”

这就是骆成骧,一心扑在教育上,不图名、不图利,他那句“天下无如吃饭难,世上唯有读书高”的名言一直激励着后人。

纵观骆成骧地一生,早年苦读,博取功名,中年入仕,重教兴学,直至终老。

他是封建文化乳汁哺育而成地知识分子,背着沉重的十字架跨入变革时代。

在新的时代潮流中,他将“十字架”作武器,帮着进步力量击倒了袁世凯,

通蔡锷一样,立下了“再造”之功。虽然他本人意识不到这一点,

以为这是在为光绪报仇,将这一壮举视为“吾得为景帝杀一贼,于此可以骆成骧之志矣!”

实际上他是为国家为民族“杀”了一贼。

一生不求高官厚禄,清廉自守,故有“穷状元”之称。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csxsg.com/forum/20231221/1696086345216444.html
上一篇:鸡狗什么八字合(鸡狗八字不合怎么办)
下一篇:八字走忌运(八字走忌运出家)

网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