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一共多少笔画(杨一共多少笔画啊怎么写)

以“杨”与“扬”为例说文字混用

估计很多读古书的人都会有印象,古书中扬州,也写作杨州,有时候东汉的扬雄也有写作杨雄,为什么一个字会出现两种写法?这个问题也有很多学生经常问我,很多学生以为是古书抄错写错了,还有学生因此大做文章,写了一篇文章讨论。实际上这是古书中的一种文字通例现象,它并不是个别的而是普遍的,也就是说在古书中这种文字相互混用不区别。今天我们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古书中的文字通例问题。

欧阳询的“社”

智永真草千字文中的“吉”

古人写字常出现形近字相混的情况,尤其是在做偏旁的时候一些字形非常接近的字常常混用不相区别,比如土与士,字形上只有笔画长短的区别,但在书写中这种区别很容易被忽略掉,所以常见古籍中土与士都写成一个字形。比如上面所列图片的社、吉就是如此。但是字形相混就会出现一些识别的问题,而且没有区别特征就会造成文字的混乱。所以文字在演变过程中约定俗成的形成了一个区别特征,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古籍中有些以土作偏旁的字就多了一个点画(如上图的“社”),作为区别特徵。但有些区别特征并没有保留,只存在于手写文字中,在刻本和印刷体字完全找不到。

实际上这种情况在古籍文献中非常多,我们回过头说标题中所说的扬州的扬。杨、扬如果从标准的楷书来区分的话,木、扌当然有明显区别,但是从实际书写的角度来说,木、扌区别就没那么突出了。我们举个例子:

上面两个字都是欧阳询写的,一个是技字,一个枝,如果我不告诉你答案,不容易分出来哪个是技,哪个是枝。答案是前一个是枝,第二个是技字。也就是说在古籍文献中,这两个偏旁没有任何区别,如果没有文义对照,单从字形上无法辨别区分。因此在古籍文献中,扬州写作杨洲就没有什么可奇怪的了。那么从什么时候开始这种混用呢?如果从所见文献来看,木、扌相混从秦汉时期就开始了。我们看到西汉简中就有很多木、扌写法一致的情况。

杨与扬不仅是木、扌相混,这两个字所从的“昜”与形近的“易”也有混用的情况,而且混用例子可以追溯到秦代。“易”字在秦简中就常见写作“昜”的情况,比如在秦简中就出现了很多这样的例子,岳麓书院藏秦简中就有很多两字相混的例子,比如:

1698:●諸上對、請、奏者,其事不同者,勿令同編及勿連屬└,事別編之。有請,必物一牒,各勶(徹)之,令昜<易>智(知)。其一事

这枚简的原图如下,可以看到原简的书写情况。简上“昜”书写比较清楚。但按照释文,这枚简说的是上奏文案时,要把每件事分别开,使其达到“容易明白”的目的。简中“令昜<易>智(知)”就是这个使其达到“容易明白”意思。所以这里的“昜”肯定是“易”的讹混写法。在岳麓书院藏秦简中这种情况还有很多,再举个两个例子:

1731:牘一行毋過廿二字。書過一章者,章□之└。辤(辭)所當止,皆腏之,以別昜<易>智(知)爲故。書卻,上對而復與卻書及

1707:而過百牒者└,別之,毋過百牒而爲一編,必皆散取其急辤(辭),令約,具別白昜<易>智(知)殹(也)。其獄奏殹(也),各約爲鞫

上面这两枚简中的“昜”两者对比就更容易知道了,还应该是容易的意思,所以从文义就可以分析出这两枚简中的“昜”和还是“易”的混用。

1698:●諸上對、請、奏者,其事不同者,勿令同編及勿連屬└,事別編之。有請,必物[3]一牒,各勶(

既然昜、易单独出现时都相混,那么就意味着昜、易作偏旁时也会出现相混的情况了。这在汉碑中就出现过比如:

曹全碑中的“楊”

这是《曹全碑》中的“杨”字,可以清楚的看到右侧所从是“易”而非“昜”,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昜、易作偏旁时相混的例子。

知道了上面的文字相混现象,如果再见到汉代扬雄写作杨雄就不用在奇怪了。而且依此规律总结一些形近字形,我们就会发现很多有趣的用字现象,大家可以尝试探索下去。不过古代以手抄为主,所以容易出现形近字形在手抄过程中出现互相讹混的情况。而现在,随着电脑越来越普及,字形互相讹混的情况可能会减少,但带来的是“网吧”写成“王八”一类的同音替代别字问题。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古代重视规范字形,因此出现了大量的字书,而我们今天应该重视规范字音,这样才能避免产生过多的假借字。

“杨” 姓的由来和汉字书法演变「书品百家姓」

文:高天晨

杨姓在宋代的《百家姓》中位列第16位。现在,杨姓总人口约有4000万,是中国人口第6大姓。其中,四川杨姓人口约有380万,四川是杨姓第一大省。

杨姓最早源于春秋时期的杨国(今山西省洪洞县),为隋朝、南吴的国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杨伯侨是杨姓的得姓始祖。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杨姓的姓氏起源以及“杨”字的汉字书法演变的过程。

杨姓的来源

“杨”本意和太阳相关。很多人说自己姓杨,都说是“木易杨”其实是说错了,繁体字“楊”是“木”和“昜”yáng 组成。“昜”比“易”多一横

“木”指扶桑,也称杨树,生长在东方大海上的汤谷(在今连云港云合山),“昜”古同“阳”,是“日升汤谷”的形象描写。以此为图腾的始祖就是古老的杨氏族,由此产生了杨姓族徽,最终形成了姓氏。

1、源自姬姓:

出自黄帝之后西周王族,有三种说法,其源均为周朝王室。

①源于周武王孙,叔虞次子,晋侯燮父之弟。

②源于周宣王子长父。

③源于晋武公子伯侨。

2、源自扬姓

古时杨扬不分,以邑为氏。

3、源于改姓而来:

改杨姓,主要由同源、避难、避仇、收养、过继、赐姓以及少数民族改姓等构成。

王大有先生绘制的“杨”姓姓氏图腾

杨姓祖先——杨伯侨

杨伯侨(公元前724年~?),侨亦作桥、乔,又名文实,东周时人。周襄王念其先人功勋,封伯侨于杨(国名,今山西洪洞县东南),称杨侯,他的六世孙杨道为避难始以祖地杨(邑)为氏,由此,为杨姓祖先。

“杨”字的造字本义和汉字书法演变

昜,是“陽”的本字,表示日照。楊,表示喜阳的果树。所以本意就是杨树,杨树喜欢日照充足的湿热之地,昜引申为繁荣昌盛的样子,用以标记“杨”字的含义。

“杨”字的字源图示

“杨”字的字体演变

“杨”字历代书体写法赏析

【篆书】

金文

金文“多友鼎”中的“杨”字体结构凝练,笔势秀丽,拙朴可爱

石鼓文

石鼓文是秦小篆的先声,字形方正、大方。横竖折笔之处,圆中寓方,字形雍容。

石鼓文中的“杨”

小篆

小篆的杨,汲取了先秦篆书的共性,婉转整齐,线条流畅大方,秀美多姿,笔画匀称。

清篆

清代吴昌硕所写的篆书“杨”,取法石鼓文“圆中寓方”的特点,用笔老辣苍劲,古意盎然,行笔中并非如小篆一般笔画均匀,而又力量的变化,如苍松老枝,刚强而又有生命力。

【隶书】

简牍

《包山楚简》中的“杨”字,是篆体结字以隶书的形态出之,风格秀丽而又雄强,波磔鲜明,极具动态,别有风格,由此可见由篆变隶的轨迹。

《包山楚简》中的“杨”

汉隶

《石门颂》中的“杨”,体现了明显的汉隶风格,彻底没有了篆书的味道,具有动态气势,结体有度而潇洒,意趣张扬。

《石门颂》中的“杨”

【楷书】

魏碑

《孙秋生造像记》中的“杨”,呈现明显的刀笔之势,方整遒劲,仆厚古拙,峭拔劲挺;力量外拓;章法处理上行列也较为整齐,显得纵有行而横有列,虽字字独立,但并无可板之感。

孙秋生造像记中的“杨”

唐楷

虞世南楷书“杨”,外柔内刚,萧散洒落,笔致圆融冲和而有遒丽之气。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唐初四大书家。

虞世南楷书“杨”

【行书】

行楷

赵孟頫《闲居赋》中的“杨”,笔意安闲,气韵清新,通篇行楷结合,方圆兼备,体态优雅,体现出赵氏书法独特的书卷气和富贵气。

赵孟頫《闲居赋》中的“杨”

行草

颜真卿的行草《祭侄文稿》中的“杨”,写法引篆入行,圆笔中锋,善用枯笔,苍劲而有质感,以圆笔求筋力的风格被后世称为“颜筋。这种圆笔的善用,和王羲之行书的方笔呈现出明显的不同。

颜真卿《祭侄文稿》中的“杨”

【草书】

孙过庭草书《书谱》中的“杨”,可见其继承魏晋笔法,妍丽多姿,体态具有动感而可爱。

孙过庭《书谱》中的“杨”

陈、李、杨、吴、王、汪、郑、赵、张、韩等姓氏钢笔字写法建议

姓名,我们天天写,处处写。写好姓名所含的字,是每个人最基本的愿望。特别是姓氏,简直是我们心中神圣的图腾。在学习和交流中,把自己的姓氏写得漂亮得体无疑会收获许多赞许,也使自己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倍增。然而,许多人写得并不好,以至于不愿在大庭广众下很自信的去签名。今天,我们探讨一些姓氏的钢笔字写法。从细节入手,以行书为主,发现每个字笔画及结构上的书写要领,期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当然,每个人对自己姓氏的研究远比我广泛详尽,所以,这仅仅是点滴建议,有用则取之,无用则弃之,藉此娱乐足矣。

陈 左耳旁简化为横折,较右旁稍短小,以突出右旁。右旁“东”中折画要短,并快速上翻写竖钩,这是“陈”结体成功的关键。两点宜上不宜下,下沉则无精气神。简化字“陈”由繁体“陳”的草书演变而来,故草书“陈”写法与行书大同小异。

李 上面“木”的横竖都要缩一点,以突出撇捺。下面的弯钩不可软弱,要坚挺有力。全字结体稳重大方,如谦谦君子。当然,正如第二个“李”,也可以写得活泼生动,斜中取正。是为草书写法,提高了速度。

杨 “杨”不易写出神采,可通过牵丝把笔画关联起来,从而增强字的动感。改右旁折笔为折弯结合,形成笔画的变化和对比。左右偏旁一高一低,参差互补。“杨”繁体作“楊”,书写草书时,左上“旦”以过笔符弧弯代之,故简化字“杨”也是繁体“楊”之草书。

吴 上面“口”写作倒梯形为佳,上拓下收。“天”的两横宜短并向右上倾斜,呈繁密之势,以对比于撇。捺可变为长点,体现行书变化特点。全字要写得挺拔灵动。

王 “王”字笔画简单。不宜写得过于平正,可斜中求正。竖稍向右倾斜,中横缩为一点,与上下横形质有异。

汪 仅比“王”增加三点水。两偏旁之间可用牵丝关联。全字左疏又密,体态稍斜。

郑 左旁“关”宜紧凑,为右旁造势。两点不可散开。两横短而稍斜,逐渐聚拢。右耳旁大开大合,弯中含直,一竖定乾坤,力度饱满。全字左密右疏,左高右低。

赵 “走”的行书有多种常见写法,均可套用。例字“赵”属灵动型。“土”下横稍长稍斜,使全字重心平稳。长捺不必一波三折,快速出笔,如同利剑出鞘,力度饱满。左上短撇及点占空间要小,增加“走”周围疏朗感。

繁体"赵”左疏右密,左旁以草书符号代之,一气呵成。右旁笔画聚集,镂空分明。

张 简化字“张”为繁体字“张”的草书变体。右旁“长”横画取斜势,宜短以突出主笔竖。上撇缩为点,下捺变为长斜点。所有笔画处于一种微妙的动态平衡。

韩 笔画在两偏旁中累积,中间显得疏朗,左右密中间疏。左旁改变笔顺用力翻笔上挑,以牵丝带出右旁。右旁横画缩短,与主笔竖形成对比。

左旁也可以用极简略的草书符号代替。

一个字行草书的写法有多种,我们可采用常见写法多加训练。日常姓氏书写中,楷书较少用,这里不再举例。

百家姓-“杨”

杨 读音 yánɡ 部首 木 笔画数 7 五笔 SNRT 参考:楊 杨(yáng;名词)

(形声。从木,昜(yáng)声。本义:植物名。落叶乔木)

⑴ 杨柳科杨属植物的泛称

[poplar]

杨,杨木也。——《说文》 杨,蒲柳。——《尔雅》 杨与柳别。杨,枝劲脆而短,叶圆阔而尖;柳,叶长而狭,枝软而韧。——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落叶乔木,叶互生,卵形或披针形,柔荑花序,种类很多。白杨;赤杨

⑵ 姓

⑴ 落叶乔木,叶互生,卵形或卵状披针形,柔荑花序,种类很多,有白杨,大叶杨,小叶杨等多种,木材可做器物:杨柳。

⑵ 姓。

包含“杨”的词语

◆ 杨柳 【yánɡliǔ】  

[ poplar and willow ] 杨树和柳树的合称  [ willow ] 专指柳树杨柳岸晓风残月。——宋·柳永《雨霖铃》 古曲名,即“折杨柳”[a tune] 羌笛何须怨杨柳。——唐·王之涣《凉州词》

◆ 杨梅 【yánɡméi】  

[ red bayberry ] 杨梅属(Myrica)常绿灌木或乔木,叶子狭长,花褐色,雌雄异株。果实表面有粒状突起,紫红色或白色,味酸甜,可以吃。

◆ 杨树 【yánɡshù】  

[ aspen ] 几种杨树(尤指欧洲的欧洲山杨Populus tremula、北美的颤杨P.tremuloides和大齿杨P.grandidentata),它们的叶由于它们的扁平叶柄能在微风中摇动  [ poplar ] 杨属(Populus)的各种乔木的任一种

◆ 杨桃 【yánɡtáo】  

[ carambola ] 东印度一种乔木,在热带广泛栽培  ● 杨桃的果实,由绿色至黄色,通常略有酸味,中国烹调中用得很多。包含“杨”的成语

◆ 百步穿杨 【bǎi bù chuān yáng】

释义: 在一百步远以外射中杨柳的叶子。形容箭法或枪法十分高明。 (Shoot the leaves of the willow in the one hundred step. It is very clever to describe an arrow or a gun.)

出处: 《史记·周本纪》:“楚有养由基者,善射者也,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之。”

《战国策·西周策》:“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关羽)带箭回寨,方知黄忠有百步穿杨之能。【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

◆ 黄杨厄闰 【huáng yáng è rùn】

释义: 黄杨:树木名;厄:困苦;闰:闰年。旧时传说,黄杨木难长,遇到闰年,非但不长,反而会缩短。比喻境遇困难。 (Boxwood is difficult to grow, and it is not only long but also short when it meets a leap year. Metaphorical difficulties)

出处: 宋·苏轼《监洞霄宫俞康直郎中所居四咏》:“园中草木春无数,只有黄杨厄闰年。”

◆ 枯杨生稊 【kū yáng shēng tí】

释义: 稊:植物的嫩芽。枯萎有杨树又长出了芽。旧喻老人娶少妻。 (The blight of the poplar was sprouted again. The old man is a married man who marries a young wife.)

出处: 《周易·大过》:“枯杨生稊,老夫得其女妻。”

示例: 老年人聚此少艾,枯杨生稊,大非所宜。 【清·采蘅子《虫鸣漫录》】

◆ 水性杨花 【shuǐ xìng yáng huā】

释义: 象流水那样易变,象杨花那样轻飘。比喻妇女在感情上不专一。 (As fickle as the water, as light as the poplar. It is a metaphor for women to be emotionally unexclusive.)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十二回:“大凡女人都是水性杨花。”

◆ 杨穿三叶 【yáng chuān sān yè】

释义: 原指射技高超。也比喻兄弟三人相继科举及第。 (The original technique is superb. It is also a metaphor for the three brothers in succession to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and the first. )

出处: 《战国策·西周策》:“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csxsg.com/forum/20231201/1697208448363392.html
上一篇:屠苏酒真实配方(屠苏酒真实配方是什么)
下一篇:五行属木的数字(五行属木的数字1-10)

网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