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梦里的那些妖精
一个人最脆弱的时候,是睡觉的时候。最无能为力的时候,是梦里的时候。传说一些妖精白天法力不够,害不了人,于是悄悄潜入夜里,通过梦境去害人。这就叫梦魇。想起来写这一篇,是因为昨天夜里睡了的时候,和先生竟然梦的是同一个梦境。梦里好像有人花言巧语引诱我去终南山走一趟,我不肯去,那人便要很热情的抓我手腕,手从袖中伸出,却是个细长骨节凸起的手。这时梦里先生来救我,呵斥走了对方。对方还说一定要我去一趟,去了便有大好处。惊的一身冷汗,还讲了梦话。
早晨起来心有余悸,讲了这个梦,我先生说他也梦到一样的场景,看见有人拽我,便来救我,大声吓退对方。简直就是同一场景、同一个故事的两个不同视角。这梦挺玄的,让我想起了三个关于妖梦的故事。
前两则,记录在清朝的一本叫做《子不语》的书。前段时间还有粉丝问过我这里边的故事呢。
记载故事一、
柘城的李少司空的小儿子继迁是一位进士。李司空和太夫人死后,某一年,继迁也病重了,就梦见太夫人让他服用人参。于是告诉了医生。医生说:“不对啊,你的病和人参的药性是冲突的,绝对不可以吃人参。”当晚,他又梦见太夫人给他说:“别听那个医生胡说八道,你怎么连你娘的话都不听了?你要想活命,非得靠人参不可。我还留有几颗人参,在哪里哪里,你可以去拿来用。”于是去那里一找,还真的有一些人参。赶紧煮了服用,结果半夜就忽然发了癫狂,死了。
记载故事二、
射山的陆征君,梦见他的父亲孝廉公说:“我的墓被水泡了,难受死了。臯亭山的山顶有一个地方,是某家的地盘,正在出售,你赶紧去买下来,然后把我的墓迁移到那里,我的神灵就靠那块地了。”于是陆某就去查问,还真的有这么一块地在出售,于是花了大价钱买下来。迁坟那天,才发现原来的墓穴里根本没有水,而且还不断的冒出暖和的地气来,这才后悔莫及。迁坟后,陆某的日子过的每况愈下,子孙流离颠沛。
第三则故事,记录在清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中,叫做《七婿同死》
故事中以真实的人名开始,讲述了他所见闻的一个故事。此人的一个老远亲,生育了七个女儿,都已经出嫁了。其中有一个女婿,一天夜里做梦,梦见和他和其他六位女婿一起,都被红绳栓绑在一起,便疑心这个梦不祥。这时候,此人岳父去世,7个女婿都去吊唁。这个做玄梦的女婿猛然想起了自己那个噩梦,便不敢和另外六个女婿一起睡觉、吃饭。一直有心躲避他们,刻意不让七个人同处一起。偶然相聚,也只是稍稍坐一会儿便神色慌张借故避开了。
大家感到他的不对劲,于是都来问他,他便讲了那个玄梦,而大家都不肯相信,怀疑他是另有原因,或者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儿,甚至根本就是个不孝顺的人,所以躲躲闪闪,不过以梦为借口罢了。
有一天晚上,岳父那家备办了酒席,请女婿们来喝酒。主人家为了防止他再躲闪退席,扫了其他人的兴,便在外边把门锁死了。突然灵堂起了火,因为门锁,七个女婿一时逃不出去。这七个人竟都被烧死。
人们这才明白,这个女婿如果没有过分担忧这个玄梦,就不会刻意躲避另外六个人;不曾刻意躲避这六个人,则主人家就不会为了防止他扫兴退席而锁门;不锁门则七个人未必都会烧死,梦魇(或者译为灵怪)故意用梦来引诱他,使他们如同梦境里一样一个也逃不脱,这不知是因为前生有什么冤孽。七个人同做这家的女婿,又同时烧死,这也不知道是因为前生有什么冤孽。七个女儿同出生在这户人家,同时成为寡妇,冥冥之中大约也不是偶然的吧。
对待玄梦,最好最好不要放在心上,最好是完全忘掉,否则你心中揣着玄梦,太执着于其中的含义,就会陷入一种冥冥中的陷阱,被一环扣一环的带到坑里。这也就是为什么佛家说:“远离梦想颠倒之言”。特别是梦境中的一切,皆不可当真,若当真,真的按照梦里所引诱的去做了,那一定非常倒霉。传言梦境中的妖怪、梦魇,会幻化成你最熟悉的面孔,来引诱你去做某件事。而且你不同意、或者不乐意时,就会在梦中呵斥、甚至强迫你一定去做。就好像第一个故事里,梦魇化作男人母亲的样子说:“你连你母亲的话都不听了吗?”这样来逼迫你入坑。
也会变作自己亲人的样子,来诱骗你。否则你是不会相信的。梦境有心理梦,也有玄梦。心理梦境都比较浅薄,属于那种你醒了,就知道自己大概为什么会做这种梦的情况。比如看了某个电影片段、或者白天受了某种心理情绪的影响。但是玄梦,属于那种,你醒了之后怎么想,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做这种梦的情况。完全摸不着头脑,而且梦境还特别清晰。这种玄梦就要注意了。
面对这种玄梦,一定要梦醒就立刻说出来,让人给你出出主意,让人给你聚聚人气。能把梦魇吓走。不要自己憋在心里犯嘀咕,更不要自己偷偷按照梦境的指示去做。哪怕你是梦到神仙下凡让你去做某件事,都要梦醒后先跟“大活人”们商量一下,那样霉运很难找上你,梦魇也很难“忽悠”住你。不要一意孤行就按照梦里的指示去做。
今天跟粉丝聊了下,他也有同样经历。说有一天梦见在水库中钓鱼,钓到一条红色的泥鳅,泥鳅张口求饶,说只要放了它就能有好处,结果这位面粉在梦里就放了它。梦里水面飘上来很多人民币,面粉捞了一晚上,最终累醒了。一大早就觉得这是好兆头,瞒着睡着的老婆,拿起渔具坐凳,骑者摩托就奔去水库,念着今天能钓大鱼。结果前夜下雨,在水库边上一滑,连人带车都滚到浅滩了。摩托把腿压骨折了。住了一段时间院,受了不少罪。今天他跟我聊起来,说,住院止疼之后,他又想那个梦。泥鳅不就是滑吗?红泥鳅不就是滑一跤见血吗?人民币浮上来,我还去捞。这不就是老子的钱打水漂的意思吗?
他说要是当时哪怕是跟老婆打个报告的话,老婆肯定也是不让他这么一大早就去钓鱼的。他也正是怕老婆管,坏了他的好运、减了他的兴致,所以准备偷偷快去快回。这一下就倒了大霉。
还有一件事,是原来在列车上,一个人聊她自己的身世时说到的。她说跟奶奶感情特别好,但是奶奶去世多年,有一次她梦见奶奶说没钱了,让她烧点下来。结果第二天她真的去买了纸钱偷偷在坟地里烧。大家知道,烧纸钱是讲日子的,不能再不对的时间烧。结果被她们村子种地的人看到,嘲笑她家没主事人、教出来的丫头脑袋少根筋。结果半天这事儿就传开了,她在家被父亲狠狠揍了一顿,小指被打骨折。那年她大概十五六,委屈之下便辍学远赴沿海打工,一打就是十多年没回家。原来很好的学业和前途也被荒废了。
这是两件真事儿。更加深了我对玄梦的理解。就是:做这种梦,不管你梦到了什么、哪怕是梦到亲近的人、或是已故长辈让你去做某些事情,都要在梦醒之后,先找人商议一下,不能自己独断就立马去做。否则才是掉入了梦魇的陷阱呢。一步一步被它引诱到坑里,害到自己。
孩子梦到妖怪大哭?心理学家:安慰剂效应,帮你赶走噩梦里的妖怪
今天早上碰到邻居送孩子上幼儿园,孩子迷迷糊糊的,眼睛都睁不开。邻居说,昨晚孩子做噩梦,半夜哭醒了,说妖怪把他吃到肚子里去了,安抚了好久才再次入睡。
我问孩子妖怪是什么样的,他一下子来了精神,边比划动作边说:妖怪眼睛发光、牙齿很长、爪子特别锋利,会吃小朋友,然后露出害怕的表情。我告诉他那只是噩梦,我们现实中没有妖怪,他不相信,说今天晚上妖怪还会来我们家的。
孩子的反应逗笑了我们。做噩梦是很正常的事,大人小孩都会做噩梦,区别是大人做噩梦不会受太大影响,醒来就可能忘掉了。孩子做噩梦不一样,他们区分不了现实和梦境的具体差别,容易把两者混同,在现实中接触到一些让人害怕的影像、图片等,出现在梦中,等于是在他心中反复种植记忆,而他们会把这个印象迁移到现实中,认为这种恐怖形象是现实中存在的。
其实,孩子分不清梦境和现实的边界不要紧,我们只要帮助孩子把噩梦里的妖怪赶走就可以了。赶走这只妖怪很简单:让孩子拿上一个“武器”,假设和孩子一起重新回到梦里,然后妖怪出现了,你带着孩子一起挥动道具武器把妖怪打跑就可以。就像是利用月光宝盒回到过去,让孩子体验这一次你不是被妖怪吃了,而是打跑了妖怪。
这里借助的是心理学上的一个概念——安慰剂效应。
安慰剂效应:又名伪药效应,主要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疾病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
一、什么是安慰剂效应?
安慰剂效应是1955年由美国麻醉学专家毕阙博士(Henry K. Beecher)提出来的,也可以理解为“非特定效应” 或受试者期望效应。
这个概念的提出源于毕阙博士在二战期间的工作经历。毕阙博士是二战时期盟军战场的麻醉师。在盟军攻占意大利的一次战斗中,战斗比较激烈,产生了大量的伤员,需要紧急手术,但当时后勤供应不足,镇痛剂很快用完了。当重伤的官兵们嚎叫着需要镇痛剂的时候,军医们急得团团转,只能死马当活马医,给他们挂上生理盐水,并且告诉他们这是强力镇痛剂。意外的是,其中很大一批伤员疼痛真的减轻了,很多伤员停止了哀嚎。从战场回到哈佛的毕阙博士后来做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提出了“安慰剂效应”。
从心理学来说,安慰剂效应是指因病人自身对治疗动作的积极期望,而对病情产生减轻或好转影响的心理现象。它其实是一种潜意识的自我暗示。
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
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从心理机制上讲,它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的假设,不一定有根据,但由于主观上已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趋向于这项内容。
我们历史上著名的“望梅止渴”典故,就利用了暗示。曹操带领的军队在炎热的七八月已经饥渴到无力再往前走,大家都想找口水喝。曹操非常心急,这种状态就算到达目的地战斗力也很弱,必须给士兵们补充体力。但向导说最近的水源在山谷的另一边,还有不短的路程。曹操想出了好办法,高兴地转过马头对士兵说:“诸位将士,前边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红红的,肯定很好吃,我们加快脚步,过了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听了果然大为振奋,大步往前赶。
曹操利用的就是安慰剂效应,前方并没有梅林,但他描述的梅林景象让士兵们产生了自我暗示——赶过去就能吃到红红的梅子,因为这种积极的期望而瞬间觉得浑身充满了力气。
二、安慰剂效应为什么能帮助孩子赶走妖怪?
在孩子做噩梦这个问题上,老一辈很早就掌握了安慰剂效应的用法。比如孩子梦到妖怪,老一辈一般会一只手用力打另一只手,打得很响,假装打了妖怪,然后说:“哪个妖怪吃我宝宝,打死你!”孩子看到老人打了妖怪,一般就会停止或减轻哭泣。
只是这种做法在现代看来有点治标不治本——因为孩子下次再梦到妖怪还会害怕,他只能依赖大人打妖怪。正确的做法就是带着孩子一起打妖怪,让孩子觉得自己掌握了打妖怪的能力,他会更加有安全感。
在偶像剧《就想赖着你》中有一个ELLA帮助小男孩打走噩梦中妖怪的镜头让我印象深刻:
三四岁的小男孩半夜做噩梦大哭不止,说梦到了恶魔鬼,长着尖尖的牙齿,好恐怖。ELLA饰演的保姆听到哭声立马赶过来。最后她教给男孩一个办法:拿起玩具宝剑当做武器,念咒语,把宝剑往前一砍,魔鬼就消失了。小男孩学到这个方法以后,心中的魔鬼被驱除,开心地笑了。
日本心理精神学家冈田尊司说:
暗示能起到安全堡垒的作用,当安全堡垒在了,孩子就会感觉放松。
在这个剧情中,宝剑和咒语就是孩子的安全堡垒。孩子相信宝剑和念咒语配合就能打跑妖怪,当他开始使用这两样“武器”,就产生了相应的自我暗示——妖怪一定会被我打跑。在这个自我暗示之下,对结果充满积极的期待,安全感就随之产生了。
但安慰剂效应并不是灵丹妙药,需要根据情况合理运用。如果
孩子经常做噩梦,情节很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可能是存在某一方面的身体或心理问题,还是需要尽早治疗。
三、安慰剂效应帮助孩子赶跑妖怪的前提:孩子深信父母会帮助他
安慰剂效应的运用是多样的,为了赶走梦里的妖怪,我们可以教孩子念咒语,也可以和孩子一起玩游戏,心理医生是怎么帮助自己孩子走出噩梦的呢?下面的这位心理学医生的做法,比ELLA的办法更加轻松有趣。
爱尔兰心理专家德蒙特在儿子六岁时,也遭遇了儿子梦到妖魔鬼怪的情况。
儿子哭着说:“我在学校的操场上,突然,有一群妖怪在追着我跑。”
德蒙特跟儿子说,我们可以玩个游戏,你闭上眼睛,我们一起重新回到你的梦境里。不过这次你要用你的神奇力量去制服他们。
听起来特别好玩,好像在梦境里自己还能施魔法,儿子跃跃欲试,问他是什么样的力量。
德蒙特并没有说是什么,而是让孩子更加轻松地去想象,你可以选择把他们冰冻、把他们爆炸,或者把他们变成果冻.......
听起来特别有趣。儿子马上闭上眼睛,父子两人一起进入了儿子的梦境。
儿子讲述着梦境中的情景,就在妖怪在操场追着他跑的时候,他突然使出神奇的力量,把妖怪变成了果冻!
孩子太开心了,说我刚刚手指一挥就把他们变成果冻了。
德蒙特并没有马上让游戏结束,而是接着问儿子:接下来怎么办?
孩子说:“我要放狗吃掉他们。”于是,他把叔叔家的两只小狗派入梦境,让小狗把果冻妖怪全都吃掉了。
游戏到这里,他们两个人因为一起干掉了果冻妖怪而哈哈大笑,噩梦中的妖怪也就不再可怕了。
利用神奇的力量打败妖怪,或者拿起宝剑念咒语赶妖怪,都是安慰剂效应的实际运用。被治疗者因为相信大人能帮助他驱赶妖怪,所以在进行了这一系列的动作后,感觉获得了期望的效果,赶走了心中的恐惧。
所以,在帮助孩子驱赶噩梦中的妖怪时,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孩子相信大人会帮助我赶走妖怪。如果没有相信,安慰剂效应就不成立。
最后,希望所有的父母都和孩子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在愉悦的关系中,孩子才相信你会帮助他,真正的安全堡垒不是那把宝剑或魔法,而是你对他们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