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邓姓小孩子取名字大全恢弘有力气吞山河-可爱点
我们都知道名字是要伴随人的一生的,因此面对刚出身的宝宝,父母们都希望可以为自己的宝宝取个好听又独特的名字。下面是可爱点小编整理的邓姓小孩子取名字大全的内容,一起来看看吧!(1)可以选用带有家长期望的字起名邓姓家长们在给自己的男宝宝起名时,肯定是希望名字中带有父母的各种期望,有的家长会期望孩子以后能做一个正直的人,有的家长会希望孩子以后能是志向远大的,有的家长希望孩子健康平安就好。例如“超”、“博”、“睿”、“安”、“伦”、“俊”,等字都是带有期望的字,不管是寓意哪种期望,家长们肯定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能越来越好。(2)可以选用突出阳刚之气的字起名邓姓家长们为自己的男孩起名时,应当选用看起来带有阳刚之气的字眼,例如:雄、绍、杰、嵩、志、霆、豪等字眼都带有阳刚之气,名字中带有这样的字能让名字看起来大气还富有内涵,还符合好听好记好读的特点。(3)可以选用古诗词中的句子起名邓姓家长们在为自己的男孩起名时,如果在以上的两个方法都没有起出自己满意的名字,不妨参考下古诗词来进行起名,自古以来使用古诗词起名是很多家长都会借鉴的方法。古诗词有很多富有内涵的句子适合用来起名,起出来的名字不仅诗情画意,还能让名字富有内涵。
01、邓景明、邓弘致、邓景澄
02、邓文滨、邓子平、邓祺祥
03、邓博明、邓文星、邓良翰
04、邓康胜、邓运鸿、邓明智
05、邓兴邦、邓和正、邓昊嘉
06、邓星腾、邓巍昂、邓涵煦
07、邓承天、邓天泽、邓良奥
08、邓文成、邓宏达、邓鸿宝
09、邓元思、邓锐思、邓景辉
10、邓向文、邓智刚、邓嘉慕
11、邓昆纬、邓锐逸、邓敏学
12、邓安志、邓康震、邓飞翮
13、邓英睿、邓阳华、邓元勋
14、邓昂杰、邓凯康、邓驰皓
15、邓俊楠、邓彬炳、邓彦君
16、邓向明、邓奇玮、邓经艺
17、邓兴为、邓宏才、邓凯旋
18、邓振海、邓旭尧、邓弘扬
19、邓景行、邓弘化、邓哲圣
20、邓昆颉、邓博达、邓明哲
21、邓光赫、邓志国、邓明俊
22、邓瀚玥、邓烨霖、邓正奇
23、邓运浩、邓昌茂、邓嘉平
24、邓承运、邓宏博、邓骏年
25、邓子轩、邓志勇、邓兴德
26、邓烨磊、邓敏达、邓哲瀚
27、邓心远、邓俊材、邓英喆
28、邓景浩、邓志泽、邓光辉
29、邓兴旺、邓德明、邓卓君
30、邓鸿光、邓天成、邓意远
以上是邓姓小孩子取名字大全的全部内容!有没有给你们带来灵感呢!
详细分析:根据五格姓名测试,学会了自己给自己算一算!
五格指的是天格、地格、人格、外格、总格,五格天阳地阴,如何结合五格利用于姓名之中算命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吧!
五格姓名测试五格姓名怎么测试呢?举个例子:如万濮淞,天格:16(土)人格:33(火)地格:30(水)外格:13分(火)总格:45分(土)。天格、人格、外格、总格为吉划,地格为凶划。
一、确认三才搭配的吉凶。
什么是三才呢?三才就是一个人姓名的天格、地格以及人格天人地三格(土火水)的组合是不利的。虽然能获得一时的成功,但是基础运太差,容易受到各种挫折。
二、确认五格搭配的吉凶。
性格:人格33画,五行属阳火,此人具有阳火的特性,性情急进,血气旺盛,手腕灵活,富活动力。名利心甚重,智谋才略具备,感情猛锐,有如烈火之气魄,但也有气狭者。大都富有成功,盛名一时,但也可能中途生出枝节。
事业:从姓名可以看出,人格与地格,人格与外格,天格与人格。这三种关系决定着事业的起落,好与坏。从此名字可以看出此人,虽然事业会有所成功,会经受挫折,若是基础运不稳的话,会导致事业失败。
爱情:地格与人格代表着夫妻关系,人际关系。人格是吉划,地格为凶划,地格克人格,这说明夫妻关系偶尔会有许多矛盾,而事业上会出现小人,给自己添加不少麻烦。
计算五格数时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汉字的笔画数要以繁体字来计算。
二、有些特殊部首按规定笔画计算。
(1)“氵”四点水算四画。如:清、洁等;(2)“扌”手旁算四画。如挑、拨等;(3)“月”算肉旁六画。如服、肪、脉等;(4)“艹”算六画。如英、苹、蓉等;(5)“辶”算七画。如达、迈、迅、过等;(6)左“阝”算八画,阳、阴、陈、陆等;(7)右“卩”算七画,如即、邓、邝等;(8)“王”算五画,如琬、珀、玫、瑰等;(9)礻(示),以示字计为五画;(10)衤(衣),以衣字计为六画;(11)“犭”算四画。如狄、猛、独等;(12)忄(心),竖心旁,以心字计为四画;(13)名字中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的字要分别按1、2、3、4、5、6、7、8、9、10画。
姓名内涵对人生命运的作用力是在不断使用中久而久之产生的。从人格和外格的数理关系可推断人生的性格和一生总的情况;从地格数理可知年轻时期人生历程及其与子女、部下、同事的关系;从总格数理可推断人在中年以后的人生历程;从天、人、地三格数理的关系可推断人的健康状况和生活顺利与否;从天格与人格的数理关系可推断事业成功率的高低;从外格与人格的数理关系可推断家族亲缘厚薄及本人的社交状况。
五格姓名测试相互关系人格克天格
老是给长辈出状况,天生的叛逆型,主观意识强烈,“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的心态,对于父母、师长的教诲往往不能服气,总是我行我素,不过内心里也未必不孝顺,或者可说属于“孝而不顺”型。
人格克地格
充满大男人主义的味道,子女的体质较弱,病痛也较多,常在子女的照顾上烦心,在表现上又好像很照顾子女,唯令人感受不到照顾子女的心,不过并非代表不关心子女。
行事风格较具侵略性,对别人要求较高,对部属而言,属于一丝不苟,严厉型的主管,家庭方面也是权威十足,对于各种求财的欲望强,筹划多,为人私心较重,巧言令色,喜居上位驱使别人,具有强烈大男人主义,主观强,固执己见,喜以命令口吻做事。
外格克人格
为人已经是低声下气了,很奇怪就是交不到很知心的好朋友,好像谁都是他的债主,经常被朋友拖累。好事没份,倒楣麻烦事一堆,有时破财还不一定消得了灾,更奇怪的是发生过的事已受到教训,然而毫无自知之明,又经常往火坑里跳。不应碰的却偏喜欢去碰,每每吃力不讨好,又得不到人家的感恩图报,蛮惨的。
总格人格比和
为人是一个说到做到且表里如一的人,为人坦率,不会做作,也不喜奉承,与人交往时,或许无法得到立即的认同,但好酒是愈陈愈香,最后一定会得到认同,为人信用很好,每每言出必行,不会打折扣,所以可以取得人家的信任,适合自行创业,虽然不是一炮而红的型,但也能顺顺利利地,一步一步迈向成功之路。
地格生外格
本该在家里有很好的享受,却禁不起外界的诱惑,受其影响而劳碌奔忙,喜往外及接受大自然,认为外面灯红酒绿世界较有趣味,虚华而不实在。
邓姓氏的汉字演变和姓氏文化过程荀卿庠整理
一、文字演变
二、姓氏读音
拼音:dèng
注音:ㄉㄥˋ
繁体字:鄧
汉字结构:左右结构
造字法:阝
简体部首:阝
邓的部首笔画:2
总笔画:4
笔 顺:折捺折竖
五笔86:CBH
五笔98:CBH
UniCode:U+9093
四角号码:77427
仓颉:ENL
GBK编码:B5CB
规范汉字编号:0185
〈名〉
(1) 古国名
邓,曼姓之国。今属 南阳。从邑,登声。——《说文》
(2) 在今河南省邓县。公元前678年为楚所灭
邓侯吾离来朝。——《春秋·桓公七年》
申吕应 邓。——《国语·郑语》
袭楚至 邓。——《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3) 古地名
(4) 春秋蔡地,后属楚。在今河南省郾城县东南
蔡侯郑伯会于 邓。——《春秋·桓公二年》
(5) 春秋鲁地。在今山东省汶河以南、运河以北地区(清兖州府境)
(6) 战国楚地,秦置邓县,是故邓侯国。在今湖北省襄樊市北
(7) 战国魏邑,在今河南省孟县西南
(8) 姓(邓通:西汉人,以自铸铜钱而成为巨富,后世常用此名比喻富有。邓禹:东汉新野人,字仲华。随汉光武刘秀作战,为东汉开国功臣。邓骘:人名,东汉安帝刘祜的舅父,封为上蔡侯,任大将军)
三、姓氏起源
一源于曼姓,出自商高宗武丁给叔父曼季的封地,史称邓国(今湖北襄阳邓城),属于以国名为氏。《贵姓何来》关于邓姓的解释:"邓氏出自曼姓,是以国名为氏的。在殷商时期,国王武丁封他的叔父为邓侯,建立邓国,故址在湖北省襄阳邓城(邓国故址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春秋时,邓国为楚国所灭,其国君的后代有的就用国名'邓'作自己的姓氏。”两周时期,邓国是周王朝南方较为重要的诸侯国之一,历经西周、春秋,一直延续了有六百多年,后邓况徙居南阳新野。递传到曼公第47代孙禹公,禹公中兴汉室,辅佐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王朝,因“云台首功”而受封为“云台二十八将之首”。
汉和帝刘肇在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去世,禹公孙女邓绥进入了刘氏东汉王朝权力中心,直至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垂帘听政的皇后。我邓氏家族也成了东汉王朝最具权势的外戚家族。
禹公世居新野,而新野在东汉时归南阳郡管辖,故我支邓氏在东汉因禹公“云台首功”、“禹公十三子,后世皆可法”被称为南阳郡邓氏。
亡国之后的邓侯子孙,为纪念故国便以国名为姓氏,称邓氏,史称邓氏正宗,亦称曼姓邓氏。
二源于蒙古族,属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蒙古族珠尔奇氏,亦称朱尔奇氏、珠勒沁氏,源出成吉思汗四世祖合布勒的长子斡勤巴儿合黑,以长子地位挑选百姓中最勇敢善战者单建主儿乞氏族,在元朝时期为蒙古主儿乞氏部落,世居萨尔哈占(今新疆河萨尔托海乡萨尔哈仁村)。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Jurki Hala。
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珠尔奇氏多冠汉姓为邓氏、朱氏。
三源于满族,属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 《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德敦氏,满语为Dedun Hala,满语“站”,世居黑龙江流域,后多冠汉姓为邓氏、杜氏等。
⑵.满族栋阿氏,亦称东鄂洛氏,满语为Dongga Hala,世居那木都鲁(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后多冠汉姓为邓氏、佟氏。
⑶.满族董佳氏,亦称董家氏、栋佳氏,满语为Dong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融入鲜卑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董佳城(今辽宁新宾)、嘉木湖(今辽宁新宾)、嘉哈(今辽宁新宾夹河村)、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等地,后多冠汉姓为邓氏、董氏、陈氏等。
四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汉化改姓为氏。
今壮族、哈尼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邓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邓氏,世代相传至今。
四、得姓始祖
《姓氏急救篇注》说:“邓,古国名,本曼姓,其后称邓氏。以国为姓,是为得姓受姓之始。
早在炎黄二帝时,一个以邓(登)命名的远古部落就已出现在今山东荷泽市巨野县一带。这一部落的首领邓伯温曾在黄帝时加入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并跟随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
黄帝的子孙本来姓姬。邓姓虽然也属黄帝子孙,但由于该姓源于帝喾的儿子契的系统,所以人们认为邓姓源于子姓。
契生昭明,昭明生相土,相土生曹圉(音语,Yu),曹圉生冥,冥生振,振生微,微生报乙,报乙生报丙,报丙生主壬,娶妻名扶都,扶都见白气贯月,感而生天乙,是为成汤。成汤为圣王,创立了商朝。
入商以后,商王武丁把其叔父分封到了邓地,建立邓国。《路史·后纪九》记载:“初,武丁封叔父于河北蔓,曰蔓侯,有曼氏、蔓氏等,优、邓其出也。”《世本》说:高宗武丁“封叔父于河北,是为邓侯,后因氏焉”。
成汤传19世至小乙,小乙之子武丁,是个开拓性的君主,将商朝的版图大大扩展。
武丁占领当今河南省的地区,在汉水、淮河之间分封了很多小侯国。武丁封其叔曼季于河南省邓县,称其地为邓。曼季立国于颍川昭陵之间,国名为邓国。因此,曼季是邓姓的远古始祖。
进入春秋后,郑庄公和楚武王的夫人都是邓氏女,并积极参与国家政事,表现出较高的见识和才能,展示了邓国丰厚的文化底蕴。《春秋·桓公七年》载:“邓侯吾离来朝。”邓侯到鲁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一次重大的外交活动,通过访鲁,提高了邓在东周列国中的政治地位。
周桓王十七年(前703年),楚国派往邓国的使者道朔和另一名巴国使者在邓国南境遭到(夏阝)(you)国人袭击,财物被掠,人被诛杀。楚王闻讯大怒,派斗廉率领楚巴联军攻打(夏阝)国。邓国知道后则派了养甥和聃甥率军援助(夏阝)国,爆发了“楚巴与邓之战”,经过三次进退后,楚巴联军采用前后夹击的战术,打败邓国。
15年后,当楚文王率军借道邓国北上攻打申、吕二国时,作为文王舅舅的邓国侯设宴招待了这位实力强大的外甥。这时,邓国以骓甥、聃甥和养甥为代表的一批大夫,极力主张乘机杀掉楚文王。但邓侯固执己见,不听劝告。结果,楚伐申返回的那一年,攻打邓国。邓国最后终于被楚国灭掉。
楚灭邓后,楚公子被封到邓陵,后称邓城,在今湖北襄樊市襄城郊区西北,其封邑楚公子的后代,姓"邓陵"。递传到曼公第47代孙禹公,禹公中兴汉室,辅佐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王朝,因“云台首功”而受封为“云台二十八将之首”。
邓国亡国之后的邓侯子孙和邓国百姓为了纪念邓国,便纷纷改姓邓氏。如邓扈乐在周宫廷内任卿士,邓廖为良将于楚,邓季为贤大夫于吴。
五、人口分布
邓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当今姓氏榜上位居第二十六位,属于超级大姓系列,人口约七百三十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58%左右,并以四川、广东、福建、湖南、江苏、江西、台湾等省最多,其中在中国的北方地区,也有大量的邓氏族人分布。
邓姓发源于今天湖北襄阳古邓国,大举南迁于东晋之时,而播迁入闽、粤则早于汉代。汉代中期,邓况自楚徙居南阳新野。至东汉初,因族人为光武帝刘秀的中兴汉室立下大功及与东汉皇室的亲戚关系,一跃而成为东汉最显赫的家族。但至东汉安帝时,有人诬告邓弘等曾反对立安帝,引起安帝不满,因而使邓氏遭受了一次大的劫难。此后,南阳邓氏不断外迁,有南至湖南、湖北者,也有西至山西、甘肃者。
西晋末年"永嘉之乱"时,有南阳邓叔攸迁至福建宁化石壁乡,后又分支泉州等地(这一说法存在重大谬误,西晋良吏邓攸在“永嘉之乱”,没有避居今福建宁化禾口石碧村,更谈不上是邓氏最早入闽始祖。)
东晋十六国时,中原邓氏大举南迁,分布于江南许多省份,以江西、江苏居多。总之,邓姓早期主要还是以河南省境为其繁衍的中心,其首先迁入的地方是今山东高密县一带。与此同时,已有邓姓南迁入今四川、广东等地。至晋代,邓姓的子孙在北方已落籍于山东、河北、陕西、山西、甘肃、安徽等地;在南方已迁居到今江苏、湖南、四川等地。至唐代,南阳邓氏分衍出的支派更多,分别居于甘肃、山西、湖南、河南等省的一些地区。
宋代时邓姓在南方已播及江西、湖北、福建、广西等地。
明代福建人邓显祖移居台湾,此后,闽粤邓氏又有一些人向台湾迁徙,进而又有徙居海外者。江西邓氏向浙江迁徙,在建德市与兰溪市交界处原有三大村落源心村、邓宅村、桥亭村大多数村民为邓姓。
当代邓姓人最集中的地方是中原地区、长江流域及沿海一带,其中江西、湖南、河南为最广泛的分布区,四川、广东、福建、江苏次之。
六、家谱文献
邓氏五修族谱:十六卷:[湖南醴陵],(清)邓声誉主修,邓声溢纂修,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木活字本,湖南,醴陵,惇叙堂,始迁祖:[元]邓朝卿,始迁祖朝卿,字廷相,配张氏生明远、昇远,世居醴西南阳桥杉栋湾,至元末避灾举家从次兄仁仲公徙居江西太和县、既而分徙永丰,复迁庐陵县旧市街,续娶李氏、生子四。帆洪武初挈归原籍,惟第三子仁远及其孙必盛不与焉。至八派祖积伟公及十派祖日胜公兴怀故土,相继旋梓、此又南阳桥邓氏既分复合之一大转机也,然诚远去世而无嗣,受远有嗣而失考,遂以明远、仁远、昇远分为三大房支祖。卷一谱序、凡例、家箴、家训、律例、祠规、山水图并赞、宗祠图并记、引派并列等,卷二传春分祀记、状分祀田记、斯文会田记、宗祠碑记、墓志铭、案约汇编等,卷三享祠图、墓图引、享祠墓图并记、墓并记,卷四墓图并说,卷五、卷六世系,卷七至卷十七齿录。
[湖南湘乡],上湘茶冲邓氏续修族谱:二十二卷,首二卷,末一卷:[湖南湘乡],(清)邓续中等纂修,清光绪十六年(1890),木活字本,湖南,湘乡,敦睦堂,始迁祖:[明]邓安宁,始迁祖邓安宁,明洪武七年由江西太和县迁居湘乡茶冲。卷首上叙、纪名、凡例、族管田亩、祭田纪略等。卷首下祠堂图、契约、碑记、家训、传等。卷一至卷二十二世系表。卷末抚子总录。
邓氏五修族谱:十三卷,首一卷:[湖南益阳],(清)邓增焯等修,清同治2年(1863),木活字本,湖南,益阳,两秀堂,始迁祖:[明]邓德卿,始迁祖德卿,明洪武初自江西泰和圳上迁居益阳。卷首序、宗源、传赞、寿序、墓志、像赞、凡例、契约、家政、跋等,余卷世系。
昌江邓氏接修族谱:二卷,首一卷:[湖南平江],(清)邓翰伟等修,清嘉庆22年(1817),木活字本,湖南,平江,南阳堂,始祖:[明]邓发经;始迁祖:[清]邓传镜;始迁祖:[清]邓传美;始迁祖:[清]邓万邦,始祖发经,字纶元,明十七年自湖北沙市迁居湖南宜章三溪。始迁祖七世孙传镜(字胜瑞)、传美(字华生)、八世孙万邦(字维君)于清初迁居平江。卷首序、家训、八戒、传赞等,卷一系图,卷二系表。
六甲邓氏族谱:[湖南汉寿],(清)邓玉峰等纂修,清光绪27年(1901),木活字本,湖南,汉寿,龙阳,遗经堂,始迁祖:[明]邓思明,一世祖思明,明成化间自江西吉水迁居常德府龙阳县大围盽,为六甲派始祖。卷首谱序、墓志、贞节传、家训、宗祠图、茔山图、源流世纪、世系图考、迁徙图、世系图、世纪,卷四至十三世纪。
邓氏重修族谱:[宁乡],(清)邓云台等纂修,清道光18年(1838),木活字本,湖南,宁乡,南阳堂,先祖:邓祥泽;先祖:邓祥学;先祖:邓祥业;先祖:邓祥仕;先祖:邓祥任;先祖:邓祥儒,参见清邓经弼修《邓氏宗谱》条目。残卷载谱序、行状、诰勅、垂丝、世系等。
邓氏族谱:[巴陵],(清)邓毓材等纂修,清光绪24年(1898),木活字本,湖南,岳阳,巴陵,南阳堂,始迁祖:[明]邓尔那,始迁祖尔那,明初由江右迁楚,卜居巴邑龙湾。存卷为谱序、源流序传、节孝传、寿序、行略、家训、仕宦等。
邓氏纯房侃堂支下谱帙,清,钞本,存卷为世传。
邓氏宗谱:八卷,首一卷:[宁乡],(清)邓述村等纂修,清同治10年(1871),木活字本,湖南,宁乡,南阳堂,先祖:邓祥泽;先祖:邓祥学;先祖:邓祥业;先祖:邓祥仕;先祖:邓祥任;先祖:邓祥儒,参见清邓经弼修《邓氏宗谱》条目。卷首谱序、家规条例等,卷二垂丝,卷三至八世系。,清,木活字本,报本堂,存卷为世系。
邓氏宗谱,清,木活字本,南阳堂,存卷为世系。
上高儒里邓氏族谱:不分卷:[江西南昌],邓斯文纂修,清道光间,木活字本,江西,五义堂,始迁祖:邓遐,始迁祖遐公从河南南阳新野宦寓江西南昌。谱内录儒里邓氏重修族谱自序、凡例、援古、家训、历代像图、居址图引、坟塋图、砧基、源流世系、世系图表等。
七、郡望堂号
郡望
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国的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国的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区。战国时期魏国的南阳,一部分属韩国(公元前263年,秦国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取南阳,韩本部与上党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秦朝时期南阳郡设于秦昭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为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以宛为治所,置南阳郡。两汉之际,南阳郡辖二十六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之间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后逐渐缩小。隋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废,隋朝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复置。唐朝初期废黜,元、明、清诸朝的南阳府治在南阳,即今河南省南阳市。
安定郡:汉武帝西汉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114年)置郡,治所高平(今宁夏固原)。辖境相当于今甘肃省平凉地区景泰、靖远、会宁、平凉、泾川、镇原及宁夏中宁、中卫、同心、固原等地及宁夏回族自治区西部。又有安定县,在今甘肃泾川北,并属于安定郡。东汉移治临泾(今甘肃镇原),废安定县。十六国时期再置安定县,并为郡治。东晋又移治安定(今甘肃泾川)。隋、唐两朝安定郡即泾州。唐朝后期曾改保定郡,县亦名保定。大金国时期为甘肃省泾川县,为泾州治所。
此支邓氏,开基始祖为汉末武威太守邓晋生。
邓少毅宗亲在他的文章《邓氏春秋》称:
安定邓氏始自骘公第7代孙邓晋生,因他出任武威太守而留居安定(今甘肃烃川),此后便从新野邓氏中分出,称安定邓氏。
邓晋生生子名邓羌,在十六国前秦时历官并州牧、尚书左仆射。邓羌裔孙邓素,唐朝时任兵部郎中,封南阳县伯,迁属蓝田(今属陕西)。邓素二子:邓元挺、邓元机,分别官至吏部侍郎、兵部郎中。此外,唐代时又有著作郎·邓行俨,也称邓羌的后代。
高密郡:又称高密国,西汉汉宣帝时改胶西郡置高密国,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高密市,治所在高密,辖境包括今山东胶州和潍坊一带。东汉时期改郡为县,隶属北海郡。南北朝后宋改为郡,治所在桑犊城(今山东潍坊),其时辖地在今山东高密市一带。
此支邓氏,开基始祖为东汉太傅、高密侯邓禹。
平阳郡:西汉置平阳县,治所在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三国时期魏国正始八年将河东郡分出一部分设置平阳郡,治所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当时辖地在今山西省藿县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一带地区,即今山西省临汾市。
此支邓氏,开基始祖为西晋邓攸。
邓少毅宗亲在他的文章《邓氏春秋》称:
平阳邓氏:始自西晋尚书右仆射邓攸,因家于平阳(今山西襄汾)而称平阳邓氏。邓攸自称是新野邓禹之后,有兄子名邓绥,也知名于两晋之时。
长沙郡:周朝即有该地,战国时期楚国始建郡,秦灭楚后承之,治所在临湘(今湖南长沙),其时辖地在今湖南省东部、南部一带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省全州市、广东省连县、阳山县等地。西汉改郡为长沙国,东汉仍改回为郡。
此支邓氏,开基始祖为东晋荆州刺史邓粲。
邓少毅宗亲在他的文章《邓氏春秋》称:
长沙邓氏:东晋时,有荆州刺史邓粲,曾任车骑将军桓冲别驾,也是东汉太傅邓禹的后裔。
陈郡:秦朝时期置郡,治所在陈县。西汉朝初期改为淮阳国。东汉朝章和二年(戊子,公元88年)改为陈国,治所在陈县(今河南淮阳),汉献帝时改回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太康县、西华县、商水县、淮阳县、郸城县、柘城县一带地区。三国时期曹魏国将其管辖区域限制在今河南的太康、西华、商水、淮阳、郸城、柘城等五、六个县的范围之内,其中的太康县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称阳夏县。隋朝开皇初年(公元581年)废黜,隋、唐两朝时期皆改为陈州淮阳郡。
此支邓氏,为晋代广州刺史邓岳之族所在。
邓少毅宗亲在他的文章《邓氏春秋》称:
陈郡邓氏:两晋时,有广州刺史邓岳和著名将领邓遐父子,也是汉太傅邓禹之后;两人祖居陈郡陈县,亦即今淮阳县。
洛阳郡:秦始终置县。以今河南洛阳城为中心的河洛地区,历史上被称为“河南”,与“河东”、“河内”相对应,是华夏民族最早的政治活动中心。今天郑州市大部地区就跟洛阳地区分道扬镳。洛阳现辖偃师市、孟津、新安、洛宁、宜阳、伊川、嵩县、栾川、汝阳等一市八县和涧西、西工、老城、廛河、洛龙区、吉利、高新七个城市区。
此支邓氏,为东汉大将军邓骘后裔。
邓少毅宗亲在他的文章《邓氏春秋》称:
洛阳邓氏:东汉大将邓骘的后人中有一支世属洛阳,称洛阳邓氏。唐代时,有尚书右承、扬州长史邓景山,便是以洛阳为郡望的邓姓人。
宜春县:西汉时期置宜春县。晋朝时期改名为宜阳。隋朝时期设袁州,改宜阳为宜春,治所便在宜春(今江西宜春),其时辖地在在今江西省宜春市一带地区。元朝时期为路。明、清两朝均为袁州府。时期废府改县,治所在今江西省宜春县。
南雄县:治所在今广东省南雄县。
宣城郡、南唐郡
这两个郡号是南唐李改邓之邓氏的郡号。
其中宣城郡是以邓天和牧地安徽宣城得之。
南唐郡是由南唐时期李改邓得之。
堂号
南阳堂:以望立堂。南阳郡邓氏多以此为堂号,意指为南阳郡禹公后裔。
安定堂:以望立堂。
高密堂:以望立堂。
平阳堂:以望立堂。
长沙堂:以望立堂。
洛阳堂:以望立堂。
宜春堂:以望立堂。
南雄堂:以望立堂。
陈郡堂:以望立堂,亦称陈国堂、淮阳堂。
谦恕堂:源出东汉时,邓禹第六子邓训为郎中。谦(谦逊不骄傲)恕(对人宽恕)下士(以礼待下属),士大夫都归附他,所以叫“谦恕堂”。邓训用恩惠和信义对待羌胡,少数民族都感激他,喜欢他,都来通好。朝廷封他寿平侯。
魁宿堂
是福建汀州府莲城县(今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为其主体区域)德恢公于宋代为避战乱迁江苏阜宁邓家灶一脉独有的堂号。今德恢公后人又从江苏阜宁邓家灶分迁散居于安徽、上海等地。
东汉堂:由贵州习水的一个邓氏宗亲(邓三祝公的后裔)提供的贵州习水邓氏族谱中看到。据此支族谱记载,其世系与南阳郡邓氏存在较大差异。
世德堂、敦本堂:敦本堂是今福建龙岩新罗小池卓洋邓氏友兴公迁今湖南醴陵的邓氏后裔在醴陵当地兴建了尊奉松峰(友兴)公为始祖的宗祠,友兴公后裔以此为堂号。
其总堂是世德堂,是福建龙岩新罗小池卓洋邓氏、所有外迁各地敦本堂友兴公后裔的总祠堂,自明朝创建至今已经数百年。
此支邓氏分布于今天的湖南醴陵、浏阳与环洞庭湖各县市;江西萍乡、湘东等地;还远及四川成都周围包括金堂和重庆包括巫山一带(原太昌镇(今巫山县大昌镇公平村)),已繁衍至少超过五六万之众。
每年的农历八月初一是此支邓氏在龙岩小池卓洋邓氏宗祠世德堂祭祖大典之日,已经当地邓氏独有的一个盛大节日!
宣训堂:此支邓氏分布于今湖南衡南、安仁、慈兰、邓冲、广西、贵州、四川、云南等地,已繁衍至少十万之众。
本堂始祖邓公仲全,明朝时任衡阳指挥使。
云台堂:福建汀州府千四郎祖贤公后裔迁浙江武义后裔所创立的堂号。
九睦堂:湖南长沙金圫邓氏的堂号
此支邓氏位于今天的湖南长沙县榔里镇金圫村,在历史上相当富有,曾建有家族内部的免费学校。
爱德堂:今福建龙岩新罗区东肖邓氏及红坊悠远邓氏通用堂号,为闽沙邓氏光布公后裔一脉。
崇本堂:今江西永新、兴国等四县邓氏通用堂号,此支邓氏由今福建龙岩永定县合溪乡王社村迁江西永新、兴国等四县,是福建简公后裔一脉,为当地旺族。
光裕堂:今福建三明闽沙邓氏的堂号。闽沙邓氏尊光布公为开基祖,此支邓氏人丁兴旺,代有人才。如当代邓子基是我们中国财经界的泰斗。
敦伦堂:今武义县东南部金岩村邓氏家族堂号,“敦伦堂”即以传统伦理规范为堂号,劝戒训勉后代子孙。敦伦,即敦睦夫妇之伦,也可谓敦睦人伦,家和万事兴。
此支邓氏由福建汀州府上杭县古田里东乾(今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蛟洋古蛟新区东乾村)迁出。清初因族人经商来到浙江,寄居于金、衢、严(州)、处(州)四府,其中部分邓氏定居武义南乡二十都唐里(今熟溪街道塘里村),建宗祠名曰善继堂。联十公长子碧进从唐里迁武义南乡双坑葛塔村(今熟溪街道甘塔村),联七公长子虞章迁到武义南乡双坑管岭脚村(上甘塔),他的四子志荣迁居金岩村,为金岩村始祖。
武威堂”、“汝南堂”:凤山廖邓氏家族之邓氏的堂号,当地98%之凤山廖邓氏、廖氏都以此为堂号!
八、字辈排行
广西桂林一支邓姓字派是:处之邦焕子,九玉学尚时,一海如天大,士延万世兴,必以宗承绍,宏开正可期,春秋还道始,文武象恒奇,载隆应有兆,长升福临斯。(祖居湖南长沙,现居广西桂林。)
四川筠连邓氏的字辈是:九桂存X继会之,文玉贤绍久世天光,为国朝宗学正良,廷凤家兴荣友瑞,洪开秀仕元呈祥……
四川省崇庆县崇德乡邓氏的字辈是:依启文天兴,万元庭玉光,如月华普照,美帮家世代,昌[“依”字辈应该是最早来四川的先祖辈。]
四川德阳中江邓氏的字辈是:1.X正学光大,武绍为天成。2.天启元有义;朝廷重德能。
四川德阳什邡的邓姓族谱辈分排字:公国长天寺,玉廷文字开。远举君之策,兴红显大财。
四川省自贡市富顺县邓氏的字辈是:世命启成正中洪文元少先盛举聂昌泼(博)达家明自时来。
四川省宣汉县梨子乡邓姓宗派:天齐文子学,玉启芝明德,光宗显丕承,世泽常自守,昭代广贤能,忠厚洪先业,大猷思永升,咸恒依此道,久远福禄增。(本族湖广始祖邓退然,据传自湖北省麻城县高杆堰洗脚河迁入四川,现居四川省宣汉县梨子乡境内,是当地旺族。)
四川广元市邓姓字派:新河敬益县,景礼春帮汝,公道忠时敏,洪福定显成,天元如可用,才高以崇兴,国志有奇士,朝廷正联科,应尔昌荣盛,俊杰开玉宇,文武润乾坤,世代秉大宪,家强富万民,仁义继先祖,恩德照汗青。(本族老祖宗是明朝末1628[戊辰]景善、景元、景福四品官在朝中被害,充军到湖南、江西等地避乱。景善的后代入蜀南充巨石乡书房坝,景元入何良村、景福入金凤铜罐岩村。安居三百年中,邓姓人才辈出,繁鼎兴旺。)
四川省渠县邓氏辈份顺序:广平正大光明德,永怀忠良和顺心,客成仙代传家讯,又有龙常种田人。
四川荣县邓氏字辈:林有华朝正,兴高泽裕亨;光昭乾绍永,其祥世代荣;思锡儒修耀,奎元国运纯;邦隆家炳泰,学士寿恒春。
荣县邓氏另一族字辈:世崇思万代,绍永大长春;广荣真祥禄,林济富东江。
四川武胜县邓氏字辈:文孔登茂国,尙仕开祥雲。祤君章鸿瑞,锦泰永具兴。存良从安化,本玉怀为兴。
四川遂邑邓姓字辈大概是:师承志尚子孙贤,永继怀荣惠爱宣,华国文章昭盛瑞。
四川万源邓姓的排行:富贵云华显,大元福禄兴。
四川德阳中江冯店邓始字辈:前垂世择安邦定太平明壹百富财德点汉林开心朝员仕文志景重
四川邓氏字辈:,国家强顺兴,光彩正书生,成龙英秀士现居贵州
河南镇平邓氏字辈:“受彦先观凤盛贤仁敦福永远维新”。
河南南阳邓氏字辈:“天喜传元丰秀齐怀足泽”。
河南邓州邓氏字辈:“光明照林湍然后定德安”。
河南漯河郾城邓氏字辈:“行九永玉友耀儒业大振家声易经教训万程世代荣昌”。
河南周口淮阳邓氏字辈:“明锡道笔亨一朝文运振万世德诒宏
河南禹州邓氏字辈:“鸿声丕振泰连增昌学从孔孟步立端方诗书礼乐布海贤良荣延万代大德耿光”。
河南鲁山邓氏字辈:“九桂存继会之文玉贤绍久世天光为国朝宗学正良廷凤家兴荣友瑞洪开秀仕元呈祥”。
湖南益阳邓氏字辈:(湖南益阳檀树圹、杜家冲族,湖南宁乡谦江公族,湖南益阳克让村族,三个族共字辈)儒贤忠必太仁义佐朝宗文明邦国正祖代永兴隆含章光大德诗书俊彦功振策凌云志啟佑万年同敦化治安久中和善泽长英华承继起名禄兆熙昌孝顺先声远荣封世业扬理学辉经典炳蔚跃伦常集庆家廷盛祥开福寿徵傅心存厚道勋位定超增雄才能树立景运应时雍裕本恢麟风培元焕鼎钟紫微映栋樑圣照显军威龙腾权广宇鹤鸣赞春秋。
湖南宁乡邓氏字辈:“德庭均文子祥开殷泽傅振基先绪丕绍美功祖贤礼义承家日谋猷辅世年一支敦本厚嗣续庆云联茂林培实烈华国毓鸿章敦孝彝伦正联忠运会昌复恒成美果谦泰允安康道学宗周孔垂名受福长”。
湖南浏阳邓氏字辈:“世时支拾万亿倡民豪杰光裕志胜荣伏文英忠正兴盛朝廷傅印显祖受铭封恢宗贻锡晋德化宣家乘儒林启后程经纶新美秀隆运乐升平”。
湖南长沙邓氏字辈:
法官桥各区支派:“世法桂文景绍嗣时伯玉系志金林芳士增自大永昌英贤”;
马龙汉各区支派:“元宗文思应启土司之大有乐年逢自世博公二十三世至逢派”;
合族公定字派:“桃源文公裔下派语自公起至家声丕振毓秀锤祥克全孝友德泽弥长”。
湖南辰州邓氏字辈:邓文永兴啟,生显胜秀昌
湖北恩施邓氏字辈:“朝千新维世学启贤开国惕力运顺家昌光宗耀祖一句传方”。
湖北安陆邓氏字辈:“有志朝廷承祖德忠权家国庆宗荣”。
湖北广水刘家湾邓氏字辈:“志士文之有华继”。
湖北广水关庙龙泉邓氏字辈:“可华□继先祖文章发国启厚仁道德传家”。
湖北广水邓家河邓氏字辈:“□□□中□□□正大光明远永后传家长甚公贤山其立志克程清洁保平安月经玉连兴诗书国仁义维友道德文章”。
湖北广水杨寨镇邓氏字辈:“作之必述继圣师贤常存忠义永受高传兴家开国玉润珠联诗书长诵学业同权庭生祥瑞士尚本然行仁积德待后遵先宽宏立美广大久廷修真由已锡福在天正道宜法善事能迁成章可贵古点昭宣”。
湖北广水吴店镇邓氏字辈:“信致道永大万日玫效习世德自光昌仪型远应邦本立从培厚中(卓)行(茂)定超常(废除)云程斯有耀善泽公绵长(废除)余芳照颢锡佐啟兆佳祥(废除)林耀堂铭汉材熊境钜洪权熏均锡汝楣焕域铨浓”。
湖北广水关庙镇邓氏字辈:“有庭世少修正本兴帝国防作天文”。
湖北鹤峰邓氏字辈:“第一朝天子文武振乾坤山青万年秀国家永兴昌世代合星光”。
湖北房县邓氏字辈:昌,发,仕(世),子,自(乐)。
广东麻阳拖冲、锦和支派字辈:“仁亚卧必丹子土如尚兴学应咸永玉大开光明克绍鸿谟显熙忠善述长修齐恒振志懋德自流芳”。
广东麻阳九曲邓氏字辈:“朝廷大国昌宗德显其光记时臣明顺邦安庆文良”。
广东麻阳三跃邓氏字辈:“仁祖子文启旦思兴景国大有万世上朝纲经纶继家传功德昌绍宗先维志安泰支元良修齐增延懋盛代庆正长”。
广东丰顺邓上增支派字辈:“文成汝芝上金榜永名扬诗礼佳常盛传来益书香”。
广东陆丰邓元文支派字辈:“维玉德文干元福来坊辉广永世昌”。
广东陆丰邓定龙支派字辈:“汉武绍兴日云台报德时贤能念乃祖奕世继初基”。
广东陆丰邓荣祥支派字辈:“荣华富贵万元兴宏二广德佳丰盛”。
广东陆丰县深塘支派字辈:“就春荣庆发浪云开新费士司久永清堂”。
广东饶平下善乡支派字辈:“道位仕禹伯绍俊昌家馨振起邦国栋梁联登科甲金玉满堂荣宗耀祖长发其祥”。
重庆开县邓家场邓氏字辈:“本正源清丕振家声南阳世泽明德代兴贻谋燕翼继武鹏程芝兰玉树华贵显荣”。
重庆开县岳溪邓氏字辈:“一启遇三时正即开文学惟事可登本世代有成名家道遂兴盛植德弥长久树人信有获只在行善良祖宗传训范作述定显扬贤达能好义心思悉明光起居润天礼富贵必安康知理讲谦让友爱闻声香京都佐首领忠清是官方敬承如典模永远咸荣昌”。
重庆开县南雅邓氏字辈:“七方四邻国怀文三生阳如有益德志万世必齐昌新开富贵相龙凤朝华堂”。
重庆开县临江王家坝邓氏字辈:“天益荣嘉正光亨大发祥祖德尊贤佐士显起名邦善继前先绪忠恕悠久长一三五七九温良恭俭让”。
重庆开县观索河邓氏字辈:“启承正崇光文元绍先盛辉德志福轩历代昭穆圣”。
重庆开县大海溪邓氏字辈:“德大世泽长才高馨名香文礼津华国诗书柱忠邦传家本孝悌教子有义方正能接先序明常继南阳”。
重庆开县白鹤邓氏字辈:“宏学啟国正诗书裕厚昆朝有太平相家传世代兴”。
重庆开县温泉邓氏字辈:“三学承祖德经伦启文章忠孝传家纪世代镇朝纲崇尚昆鹏志仲厚福星兆慈惠泽迦恩昂行迪隆道海涵怀谷远天龙灵觉高浩宇映昌盛华冠圣贤昭”。
重庆开县大慈山邓氏字辈:“世学国君培成思大光明兴家扬祖德锡福振先声吉佑宏开第人文正发英希高传盛泽万载永昌荣”。
重庆开县桐子园邓氏字辈:“文三学仁永登朝廷承先启后世工常亨大臣光上国怀德生南阳可绍立前志万年必其昌高密宗功振云台伟业彰汉唐元明清伯仲叔季香五福配乾坤九品合寿长仰望尼山圣温良恭俭让皇天眷俊杰弼建甲第堂祖显从保佑奕迹本祯祥”。
重庆开县茨竹沟邓氏字辈:“士启文章承世绪光荣宗祖振家声心存正大兴隆兆代绍三登有显名”。
重庆开县天和邓氏字辈:“福寿永康宁必志知远重”。
重庆开县大慈邓氏字辈:“黄都金开选艳题名”。
重庆开县敦好温泉邓氏字辈:“昌长显胜光南阳宏翼赞高密定劻勷伟业扶新运殊勋懋对扬云台欣级第白水佐平章一脉中洲起声名重楚湘”。
重庆宣汉邓氏字辈:“万民仁义立忠信念南阳福寿景志邓伯海仲朝廷明士崇文德安邦定太平祖宗世泽远嗣孙百代兴先徽光楚北后俊起川东克绍元勋绩承家开国隆自思孝全道上可述洪功蕃茂章千杞荣名建大同智勇勤兴业诚善礼育贤”。
重庆开江邓氏字辈:“紫微宗国尚万世永昌隆继叙承先祖家祥必有光平成登治化代远庆联芳熙朝崇正学吉士应时生一本祖传久庭满玉树荣邓先波提供”。
重庆忠县邓氏字辈:“元芝文良一绍朝邦明经学礼大道维彰地开东鲁策献南阳传家忠厚教子义方英贤济昌天心福善长发其祥”。
重庆市长寿邓姓字派:我族封于商,承恩福禄长;勋名东汉盛,以后久修祥;可必英才广,从知道义彰;家声恒字振,孝友笃纲常。(本族于湖广填川时迁居长寿,先祖入川前居于湖北麻城孝感乡,迁孝感前居于江西吉安泰和,并迁居过湖南永州。)
重庆壁山县邓氏的字辈:奇才方贵显,荣华震大廷,文名著百代。
重庆开县义和大堰塘邓氏支派字辈:………怀余永元一,尚林文士起,应兆日昌荣,崇学辉先绪,至仁传世英,开基以正大,承泽自光明,宗德联芳远,国恩观允成,玺厚毓俊贤,真知善行言,庶彦策邦强,高杰耀星汉。
重庆市云阳县龙洞乡东升村上湾邓氏字辈:
上川前:祖宗文,思庆庭朝文,子大尚世国。希光承有志,应德振兴隆,汉邦。
上川后:文思廷朝文,子大尚世洪。希光承有治,运自永长隆。
后续:正德汉方见,列青玖保远。惜绍武准王,万贵兴常良。
重庆永川邓氏字辈:天礼志邓文,顯祖仁廷彦,学世有德遠,栢綠盛宏贤,朝正。我们始祖是康熙二十五年迁人四川张家场的
济南市邓氏字辈:吾志光明启国正应天心三邦原肇锡一本见资生先世昭忠德克家自发荣受中咸有福蕃庶胥怀珍
青岛市邓氏字辈:从德长怀祖
临沂市邓氏字辈:隆寿家兴茂,乾正方泰衡,岳钟灵祖宗,德厚福禄仁,增鸿光继美,日升月亮明,龙虎登金榜,富贵显华荣,文昌吐锦秀,世代赞朝庭,承先必启后,耕读子弟勤,四化展前程,神州享安宁。
济宁市邓氏字辈:有志朝廷承祖德,忠权家国庆宗荣
菏泽市邓氏字辈:应元枝绍学,洪开永世昌。文才彰祖德,泰运治家邦。福禄辉前泽,荣华裕后良。升平隆吉庆,祥瑞启书香。积善天能佑,纲常万代扬
烟台市邓氏字辈:依启文天兴万元庭玉光如月华普照美帮家世代昌
淄博市邓氏字辈:天齐文子学,玉启芝明德,光宗显丕承,世泽常自守,昭代广贤能,忠厚洪先业,大猷思永升,咸恒依此道,久远福禄增
泰安市邓氏字辈:世命启成正中洪文元少先盛举聂昌泼(博)达家明自时来
潍坊市邓氏字辈:应芝奇观,天生茂林,家传志士,宜立芳名
日照市邓氏字辈:天齐文子学,玉启芝明德,光宗显丕承,世泽常自守,昭代广贤能,忠厚洪先业,大猷思永升,咸恒依此道,久远福禄增
威海市邓氏字辈:新河敬益县,景礼春帮汝,公道忠时敏,洪福定显成,天元如可用,才高以崇兴,国志有奇士,朝廷正联科,应尔昌荣盛,俊杰开玉宇,文武润乾坤,世代秉大宪,家强富万民
仁义继先祖,恩德照汗青
九、姓氏名人
邓九公,商末周初,名将,原为殷商三山塘关总兵,曾领兵讨伐过西周,后来因为不满商纣王投靠西周,为西周开国功臣,死后封神青龙星,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邓家门村祖神庙有其画像,被当地邓姓尊为祖神。
邓通,蜀郡南安(今属四川省)商人,西汉时蜀中以邓氏钱遍天下而闻名,为邓氏家族第四十二世祖。
邓禹,东汉,南阳(今河南新野),名将,跟从光武帝刘秀破王匡、刘均等军,名震关西。天下平定,功勋显赫,封高密侯。后绘图云台,居二十八将之首,为邓氏家族的第四十七世祖。
邓芝,三国,义阳新野(今河南新野),名将,邓禹的后裔。蜀国大将军。他为将军二十余年,赏罚分明,善恤卒伍,是历史上著名的清明廉洁的军事将领。为邓氏家族第五十三世祖。
邓艾,三国,义阳棘阳(今河南省新野),名将,曹魏名将,官任镇西大将,率军灭蜀汉,为邓氏家族第五十四世祖。
邓攸,东晋,平阳(今山西省襄汾),大臣,晋元帝时南迁前后声誉卓著的名臣。
邓牧,元代,钱塘(今浙江杭州),思想家,自称“三教外人”,表示不列入儒、释、道三教正宗,著有《伯牙琴》《洞霄图志》。
邓子龙,明代,丰城(今属江西省),名将,抗倭名将,1598年援朝抗倭,战死釜山南海。
邓韍,明代,江苏省常熟,学者,字文度,号梓堂,工山水,能诗文,好宋儒书,著有《易解》、《常熟志》等。
邓世昌,清朝,广东省番禺,名将,清末海军名将、爱国将领,在1894年的黄海战役中,率致远舰奋勇作战,全舰官兵壮烈殉国。
邓廷桢,清朝,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名将,历任两广总督、闽浙总督,曾率军阻击英舰于厦门,著有《双砚斋诗钞》。
以上资料为荀卿庠在网络收集整理,为宣传国学蒙学教材识字为主,了解家族历史为辅,更多资料、更多姓氏在收集中,欢迎建议与留言……
-----------------------------------
中行-百家姓的汉字的演变
李-百家姓的汉字的演变
沈-汉字的艺术与中华姓氏文化
智-汉字的艺术及姓氏文化
王-汉字的艺术及姓氏文化
项-汉字的艺术与中华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邓姓氏的汉字演变和姓氏文化过程荀卿庠整理
一、文字演变
二、姓氏读音
拼音:dèng
注音:ㄉㄥˋ
繁体字:鄧
汉字结构:左右结构
造字法:阝
简体部首:阝
邓的部首笔画:2
总笔画:4
笔 顺:折捺折竖
五笔86:CBH
五笔98:CBH
UniCode:U+9093
四角号码:77427
仓颉:ENL
GBK编码:B5CB
规范汉字编号:0185
〈名〉
(1) 古国名
邓,曼姓之国。今属 南阳。从邑,登声。——《说文》
(2) 在今河南省邓县。公元前678年为楚所灭
邓侯吾离来朝。——《春秋·桓公七年》
申吕应 邓。——《国语·郑语》
袭楚至 邓。——《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3) 古地名
(4) 春秋蔡地,后属楚。在今河南省郾城县东南
蔡侯郑伯会于 邓。——《春秋·桓公二年》
(5) 春秋鲁地。在今山东省汶河以南、运河以北地区(清兖州府境)
(6) 战国楚地,秦置邓县,是故邓侯国。在今湖北省襄樊市北
(7) 战国魏邑,在今河南省孟县西南
(8) 姓(邓通:西汉人,以自铸铜钱而成为巨富,后世常用此名比喻富有。邓禹:东汉新野人,字仲华。随汉光武刘秀作战,为东汉开国功臣。邓骘:人名,东汉安帝刘祜的舅父,封为上蔡侯,任大将军)
三、姓氏起源
一源于曼姓,出自商高宗武丁给叔父曼季的封地,史称邓国(今湖北襄阳邓城),属于以国名为氏。《贵姓何来》关于邓姓的解释:"邓氏出自曼姓,是以国名为氏的。在殷商时期,国王武丁封他的叔父为邓侯,建立邓国,故址在湖北省襄阳邓城(邓国故址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春秋时,邓国为楚国所灭,其国君的后代有的就用国名'邓'作自己的姓氏。”两周时期,邓国是周王朝南方较为重要的诸侯国之一,历经西周、春秋,一直延续了有六百多年,后邓况徙居南阳新野。递传到曼公第47代孙禹公,禹公中兴汉室,辅佐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王朝,因“云台首功”而受封为“云台二十八将之首”。
汉和帝刘肇在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去世,禹公孙女邓绥进入了刘氏东汉王朝权力中心,直至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垂帘听政的皇后。我邓氏家族也成了东汉王朝最具权势的外戚家族。
禹公世居新野,而新野在东汉时归南阳郡管辖,故我支邓氏在东汉因禹公“云台首功”、“禹公十三子,后世皆可法”被称为南阳郡邓氏。
亡国之后的邓侯子孙,为纪念故国便以国名为姓氏,称邓氏,史称邓氏正宗,亦称曼姓邓氏。
二源于蒙古族,属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蒙古族珠尔奇氏,亦称朱尔奇氏、珠勒沁氏,源出成吉思汗四世祖合布勒的长子斡勤巴儿合黑,以长子地位挑选百姓中最勇敢善战者单建主儿乞氏族,在元朝时期为蒙古主儿乞氏部落,世居萨尔哈占(今新疆河萨尔托海乡萨尔哈仁村)。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Jurki Hala。
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珠尔奇氏多冠汉姓为邓氏、朱氏。
三源于满族,属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 《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德敦氏,满语为Dedun Hala,满语“站”,世居黑龙江流域,后多冠汉姓为邓氏、杜氏等。
⑵.满族栋阿氏,亦称东鄂洛氏,满语为Dongga Hala,世居那木都鲁(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后多冠汉姓为邓氏、佟氏。
⑶.满族董佳氏,亦称董家氏、栋佳氏,满语为Dong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融入鲜卑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董佳城(今辽宁新宾)、嘉木湖(今辽宁新宾)、嘉哈(今辽宁新宾夹河村)、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等地,后多冠汉姓为邓氏、董氏、陈氏等。
四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汉化改姓为氏。
今壮族、哈尼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邓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邓氏,世代相传至今。
四、得姓始祖
《姓氏急救篇注》说:“邓,古国名,本曼姓,其后称邓氏。以国为姓,是为得姓受姓之始。
早在炎黄二帝时,一个以邓(登)命名的远古部落就已出现在今山东荷泽市巨野县一带。这一部落的首领邓伯温曾在黄帝时加入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并跟随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
黄帝的子孙本来姓姬。邓姓虽然也属黄帝子孙,但由于该姓源于帝喾的儿子契的系统,所以人们认为邓姓源于子姓。
契生昭明,昭明生相土,相土生曹圉(音语,Yu),曹圉生冥,冥生振,振生微,微生报乙,报乙生报丙,报丙生主壬,娶妻名扶都,扶都见白气贯月,感而生天乙,是为成汤。成汤为圣王,创立了商朝。
入商以后,商王武丁把其叔父分封到了邓地,建立邓国。《路史·后纪九》记载:“初,武丁封叔父于河北蔓,曰蔓侯,有曼氏、蔓氏等,优、邓其出也。”《世本》说:高宗武丁“封叔父于河北,是为邓侯,后因氏焉”。
成汤传19世至小乙,小乙之子武丁,是个开拓性的君主,将商朝的版图大大扩展。
武丁占领当今河南省的地区,在汉水、淮河之间分封了很多小侯国。武丁封其叔曼季于河南省邓县,称其地为邓。曼季立国于颍川昭陵之间,国名为邓国。因此,曼季是邓姓的远古始祖。
进入春秋后,郑庄公和楚武王的夫人都是邓氏女,并积极参与国家政事,表现出较高的见识和才能,展示了邓国丰厚的文化底蕴。《春秋·桓公七年》载:“邓侯吾离来朝。”邓侯到鲁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一次重大的外交活动,通过访鲁,提高了邓在东周列国中的政治地位。
周桓王十七年(前703年),楚国派往邓国的使者道朔和另一名巴国使者在邓国南境遭到(夏阝)(you)国人袭击,财物被掠,人被诛杀。楚王闻讯大怒,派斗廉率领楚巴联军攻打(夏阝)国。邓国知道后则派了养甥和聃甥率军援助(夏阝)国,爆发了“楚巴与邓之战”,经过三次进退后,楚巴联军采用前后夹击的战术,打败邓国。
15年后,当楚文王率军借道邓国北上攻打申、吕二国时,作为文王舅舅的邓国侯设宴招待了这位实力强大的外甥。这时,邓国以骓甥、聃甥和养甥为代表的一批大夫,极力主张乘机杀掉楚文王。但邓侯固执己见,不听劝告。结果,楚伐申返回的那一年,攻打邓国。邓国最后终于被楚国灭掉。
楚灭邓后,楚公子被封到邓陵,后称邓城,在今湖北襄樊市襄城郊区西北,其封邑楚公子的后代,姓"邓陵"。递传到曼公第47代孙禹公,禹公中兴汉室,辅佐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王朝,因“云台首功”而受封为“云台二十八将之首”。
邓国亡国之后的邓侯子孙和邓国百姓为了纪念邓国,便纷纷改姓邓氏。如邓扈乐在周宫廷内任卿士,邓廖为良将于楚,邓季为贤大夫于吴。
五、人口分布
邓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当今姓氏榜上位居第二十六位,属于超级大姓系列,人口约七百三十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58%左右,并以四川、广东、福建、湖南、江苏、江西、台湾等省最多,其中在中国的北方地区,也有大量的邓氏族人分布。
邓姓发源于今天湖北襄阳古邓国,大举南迁于东晋之时,而播迁入闽、粤则早于汉代。汉代中期,邓况自楚徙居南阳新野。至东汉初,因族人为光武帝刘秀的中兴汉室立下大功及与东汉皇室的亲戚关系,一跃而成为东汉最显赫的家族。但至东汉安帝时,有人诬告邓弘等曾反对立安帝,引起安帝不满,因而使邓氏遭受了一次大的劫难。此后,南阳邓氏不断外迁,有南至湖南、湖北者,也有西至山西、甘肃者。
西晋末年"永嘉之乱"时,有南阳邓叔攸迁至福建宁化石壁乡,后又分支泉州等地(这一说法存在重大谬误,西晋良吏邓攸在“永嘉之乱”,没有避居今福建宁化禾口石碧村,更谈不上是邓氏最早入闽始祖。)
东晋十六国时,中原邓氏大举南迁,分布于江南许多省份,以江西、江苏居多。总之,邓姓早期主要还是以河南省境为其繁衍的中心,其首先迁入的地方是今山东高密县一带。与此同时,已有邓姓南迁入今四川、广东等地。至晋代,邓姓的子孙在北方已落籍于山东、河北、陕西、山西、甘肃、安徽等地;在南方已迁居到今江苏、湖南、四川等地。至唐代,南阳邓氏分衍出的支派更多,分别居于甘肃、山西、湖南、河南等省的一些地区。
宋代时邓姓在南方已播及江西、湖北、福建、广西等地。
明代福建人邓显祖移居台湾,此后,闽粤邓氏又有一些人向台湾迁徙,进而又有徙居海外者。江西邓氏向浙江迁徙,在建德市与兰溪市交界处原有三大村落源心村、邓宅村、桥亭村大多数村民为邓姓。
当代邓姓人最集中的地方是中原地区、长江流域及沿海一带,其中江西、湖南、河南为最广泛的分布区,四川、广东、福建、江苏次之。
六、家谱文献
邓氏五修族谱:十六卷:[湖南醴陵],(清)邓声誉主修,邓声溢纂修,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木活字本,湖南,醴陵,惇叙堂,始迁祖:[元]邓朝卿,始迁祖朝卿,字廷相,配张氏生明远、昇远,世居醴西南阳桥杉栋湾,至元末避灾举家从次兄仁仲公徙居江西太和县、既而分徙永丰,复迁庐陵县旧市街,续娶李氏、生子四。帆洪武初挈归原籍,惟第三子仁远及其孙必盛不与焉。至八派祖积伟公及十派祖日胜公兴怀故土,相继旋梓、此又南阳桥邓氏既分复合之一大转机也,然诚远去世而无嗣,受远有嗣而失考,遂以明远、仁远、昇远分为三大房支祖。卷一谱序、凡例、家箴、家训、律例、祠规、山水图并赞、宗祠图并记、引派并列等,卷二传春分祀记、状分祀田记、斯文会田记、宗祠碑记、墓志铭、案约汇编等,卷三享祠图、墓图引、享祠墓图并记、墓并记,卷四墓图并说,卷五、卷六世系,卷七至卷十七齿录。
[湖南湘乡],上湘茶冲邓氏续修族谱:二十二卷,首二卷,末一卷:[湖南湘乡],(清)邓续中等纂修,清光绪十六年(1890),木活字本,湖南,湘乡,敦睦堂,始迁祖:[明]邓安宁,始迁祖邓安宁,明洪武七年由江西太和县迁居湘乡茶冲。卷首上叙、纪名、凡例、族管田亩、祭田纪略等。卷首下祠堂图、契约、碑记、家训、传等。卷一至卷二十二世系表。卷末抚子总录。
邓氏五修族谱:十三卷,首一卷:[湖南益阳],(清)邓增焯等修,清同治2年(1863),木活字本,湖南,益阳,两秀堂,始迁祖:[明]邓德卿,始迁祖德卿,明洪武初自江西泰和圳上迁居益阳。卷首序、宗源、传赞、寿序、墓志、像赞、凡例、契约、家政、跋等,余卷世系。
昌江邓氏接修族谱:二卷,首一卷:[湖南平江],(清)邓翰伟等修,清嘉庆22年(1817),木活字本,湖南,平江,南阳堂,始祖:[明]邓发经;始迁祖:[清]邓传镜;始迁祖:[清]邓传美;始迁祖:[清]邓万邦,始祖发经,字纶元,明十七年自湖北沙市迁居湖南宜章三溪。始迁祖七世孙传镜(字胜瑞)、传美(字华生)、八世孙万邦(字维君)于清初迁居平江。卷首序、家训、八戒、传赞等,卷一系图,卷二系表。
六甲邓氏族谱:[湖南汉寿],(清)邓玉峰等纂修,清光绪27年(1901),木活字本,湖南,汉寿,龙阳,遗经堂,始迁祖:[明]邓思明,一世祖思明,明成化间自江西吉水迁居常德府龙阳县大围盽,为六甲派始祖。卷首谱序、墓志、贞节传、家训、宗祠图、茔山图、源流世纪、世系图考、迁徙图、世系图、世纪,卷四至十三世纪。
邓氏重修族谱:[宁乡],(清)邓云台等纂修,清道光18年(1838),木活字本,湖南,宁乡,南阳堂,先祖:邓祥泽;先祖:邓祥学;先祖:邓祥业;先祖:邓祥仕;先祖:邓祥任;先祖:邓祥儒,参见清邓经弼修《邓氏宗谱》条目。残卷载谱序、行状、诰勅、垂丝、世系等。
邓氏族谱:[巴陵],(清)邓毓材等纂修,清光绪24年(1898),木活字本,湖南,岳阳,巴陵,南阳堂,始迁祖:[明]邓尔那,始迁祖尔那,明初由江右迁楚,卜居巴邑龙湾。存卷为谱序、源流序传、节孝传、寿序、行略、家训、仕宦等。
邓氏纯房侃堂支下谱帙,清,钞本,存卷为世传。
邓氏宗谱:八卷,首一卷:[宁乡],(清)邓述村等纂修,清同治10年(1871),木活字本,湖南,宁乡,南阳堂,先祖:邓祥泽;先祖:邓祥学;先祖:邓祥业;先祖:邓祥仕;先祖:邓祥任;先祖:邓祥儒,参见清邓经弼修《邓氏宗谱》条目。卷首谱序、家规条例等,卷二垂丝,卷三至八世系。,清,木活字本,报本堂,存卷为世系。
邓氏宗谱,清,木活字本,南阳堂,存卷为世系。
上高儒里邓氏族谱:不分卷:[江西南昌],邓斯文纂修,清道光间,木活字本,江西,五义堂,始迁祖:邓遐,始迁祖遐公从河南南阳新野宦寓江西南昌。谱内录儒里邓氏重修族谱自序、凡例、援古、家训、历代像图、居址图引、坟塋图、砧基、源流世系、世系图表等。
七、郡望堂号
郡望
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国的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国的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区。战国时期魏国的南阳,一部分属韩国(公元前263年,秦国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取南阳,韩本部与上党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秦朝时期南阳郡设于秦昭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为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以宛为治所,置南阳郡。两汉之际,南阳郡辖二十六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之间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后逐渐缩小。隋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废,隋朝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复置。唐朝初期废黜,元、明、清诸朝的南阳府治在南阳,即今河南省南阳市。
安定郡:汉武帝西汉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114年)置郡,治所高平(今宁夏固原)。辖境相当于今甘肃省平凉地区景泰、靖远、会宁、平凉、泾川、镇原及宁夏中宁、中卫、同心、固原等地及宁夏回族自治区西部。又有安定县,在今甘肃泾川北,并属于安定郡。东汉移治临泾(今甘肃镇原),废安定县。十六国时期再置安定县,并为郡治。东晋又移治安定(今甘肃泾川)。隋、唐两朝安定郡即泾州。唐朝后期曾改保定郡,县亦名保定。大金国时期为甘肃省泾川县,为泾州治所。
此支邓氏,开基始祖为汉末武威太守邓晋生。
邓少毅宗亲在他的文章《邓氏春秋》称:
安定邓氏始自骘公第7代孙邓晋生,因他出任武威太守而留居安定(今甘肃烃川),此后便从新野邓氏中分出,称安定邓氏。
邓晋生生子名邓羌,在十六国前秦时历官并州牧、尚书左仆射。邓羌裔孙邓素,唐朝时任兵部郎中,封南阳县伯,迁属蓝田(今属陕西)。邓素二子:邓元挺、邓元机,分别官至吏部侍郎、兵部郎中。此外,唐代时又有著作郎·邓行俨,也称邓羌的后代。
高密郡:又称高密国,西汉汉宣帝时改胶西郡置高密国,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高密市,治所在高密,辖境包括今山东胶州和潍坊一带。东汉时期改郡为县,隶属北海郡。南北朝后宋改为郡,治所在桑犊城(今山东潍坊),其时辖地在今山东高密市一带。
此支邓氏,开基始祖为东汉太傅、高密侯邓禹。
平阳郡:西汉置平阳县,治所在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三国时期魏国正始八年将河东郡分出一部分设置平阳郡,治所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当时辖地在今山西省藿县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一带地区,即今山西省临汾市。
此支邓氏,开基始祖为西晋邓攸。
邓少毅宗亲在他的文章《邓氏春秋》称:
平阳邓氏:始自西晋尚书右仆射邓攸,因家于平阳(今山西襄汾)而称平阳邓氏。邓攸自称是新野邓禹之后,有兄子名邓绥,也知名于两晋之时。
长沙郡:周朝即有该地,战国时期楚国始建郡,秦灭楚后承之,治所在临湘(今湖南长沙),其时辖地在今湖南省东部、南部一带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省全州市、广东省连县、阳山县等地。西汉改郡为长沙国,东汉仍改回为郡。
此支邓氏,开基始祖为东晋荆州刺史邓粲。
邓少毅宗亲在他的文章《邓氏春秋》称:
长沙邓氏:东晋时,有荆州刺史邓粲,曾任车骑将军桓冲别驾,也是东汉太傅邓禹的后裔。
陈郡:秦朝时期置郡,治所在陈县。西汉朝初期改为淮阳国。东汉朝章和二年(戊子,公元88年)改为陈国,治所在陈县(今河南淮阳),汉献帝时改回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太康县、西华县、商水县、淮阳县、郸城县、柘城县一带地区。三国时期曹魏国将其管辖区域限制在今河南的太康、西华、商水、淮阳、郸城、柘城等五、六个县的范围之内,其中的太康县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称阳夏县。隋朝开皇初年(公元581年)废黜,隋、唐两朝时期皆改为陈州淮阳郡。
此支邓氏,为晋代广州刺史邓岳之族所在。
邓少毅宗亲在他的文章《邓氏春秋》称:
陈郡邓氏:两晋时,有广州刺史邓岳和著名将领邓遐父子,也是汉太傅邓禹之后;两人祖居陈郡陈县,亦即今淮阳县。
洛阳郡:秦始终置县。以今河南洛阳城为中心的河洛地区,历史上被称为“河南”,与“河东”、“河内”相对应,是华夏民族最早的政治活动中心。今天郑州市大部地区就跟洛阳地区分道扬镳。洛阳现辖偃师市、孟津、新安、洛宁、宜阳、伊川、嵩县、栾川、汝阳等一市八县和涧西、西工、老城、廛河、洛龙区、吉利、高新七个城市区。
此支邓氏,为东汉大将军邓骘后裔。
邓少毅宗亲在他的文章《邓氏春秋》称:
洛阳邓氏:东汉大将邓骘的后人中有一支世属洛阳,称洛阳邓氏。唐代时,有尚书右承、扬州长史邓景山,便是以洛阳为郡望的邓姓人。
宜春县:西汉时期置宜春县。晋朝时期改名为宜阳。隋朝时期设袁州,改宜阳为宜春,治所便在宜春(今江西宜春),其时辖地在在今江西省宜春市一带地区。元朝时期为路。明、清两朝均为袁州府。时期废府改县,治所在今江西省宜春县。
南雄县:治所在今广东省南雄县。
宣城郡、南唐郡
这两个郡号是南唐李改邓之邓氏的郡号。
其中宣城郡是以邓天和牧地安徽宣城得之。
南唐郡是由南唐时期李改邓得之。
堂号
南阳堂:以望立堂。南阳郡邓氏多以此为堂号,意指为南阳郡禹公后裔。
安定堂:以望立堂。
高密堂:以望立堂。
平阳堂:以望立堂。
长沙堂:以望立堂。
洛阳堂:以望立堂。
宜春堂:以望立堂。
南雄堂:以望立堂。
陈郡堂:以望立堂,亦称陈国堂、淮阳堂。
谦恕堂:源出东汉时,邓禹第六子邓训为郎中。谦(谦逊不骄傲)恕(对人宽恕)下士(以礼待下属),士大夫都归附他,所以叫“谦恕堂”。邓训用恩惠和信义对待羌胡,少数民族都感激他,喜欢他,都来通好。朝廷封他寿平侯。
魁宿堂
是福建汀州府莲城县(今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为其主体区域)德恢公于宋代为避战乱迁江苏阜宁邓家灶一脉独有的堂号。今德恢公后人又从江苏阜宁邓家灶分迁散居于安徽、上海等地。
东汉堂:由贵州习水的一个邓氏宗亲(邓三祝公的后裔)提供的贵州习水邓氏族谱中看到。据此支族谱记载,其世系与南阳郡邓氏存在较大差异。
世德堂、敦本堂:敦本堂是今福建龙岩新罗小池卓洋邓氏友兴公迁今湖南醴陵的邓氏后裔在醴陵当地兴建了尊奉松峰(友兴)公为始祖的宗祠,友兴公后裔以此为堂号。
其总堂是世德堂,是福建龙岩新罗小池卓洋邓氏、所有外迁各地敦本堂友兴公后裔的总祠堂,自明朝创建至今已经数百年。
此支邓氏分布于今天的湖南醴陵、浏阳与环洞庭湖各县市;江西萍乡、湘东等地;还远及四川成都周围包括金堂和重庆包括巫山一带(原太昌镇(今巫山县大昌镇公平村)),已繁衍至少超过五六万之众。
每年的农历八月初一是此支邓氏在龙岩小池卓洋邓氏宗祠世德堂祭祖大典之日,已经当地邓氏独有的一个盛大节日!
宣训堂:此支邓氏分布于今湖南衡南、安仁、慈兰、邓冲、广西、贵州、四川、云南等地,已繁衍至少十万之众。
本堂始祖邓公仲全,明朝时任衡阳指挥使。
云台堂:福建汀州府千四郎祖贤公后裔迁浙江武义后裔所创立的堂号。
九睦堂:湖南长沙金圫邓氏的堂号
此支邓氏位于今天的湖南长沙县榔里镇金圫村,在历史上相当富有,曾建有家族内部的免费学校。
爱德堂:今福建龙岩新罗区东肖邓氏及红坊悠远邓氏通用堂号,为闽沙邓氏光布公后裔一脉。
崇本堂:今江西永新、兴国等四县邓氏通用堂号,此支邓氏由今福建龙岩永定县合溪乡王社村迁江西永新、兴国等四县,是福建简公后裔一脉,为当地旺族。
光裕堂:今福建三明闽沙邓氏的堂号。闽沙邓氏尊光布公为开基祖,此支邓氏人丁兴旺,代有人才。如当代邓子基是我们中国财经界的泰斗。
敦伦堂:今武义县东南部金岩村邓氏家族堂号,“敦伦堂”即以传统伦理规范为堂号,劝戒训勉后代子孙。敦伦,即敦睦夫妇之伦,也可谓敦睦人伦,家和万事兴。
此支邓氏由福建汀州府上杭县古田里东乾(今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蛟洋古蛟新区东乾村)迁出。清初因族人经商来到浙江,寄居于金、衢、严(州)、处(州)四府,其中部分邓氏定居武义南乡二十都唐里(今熟溪街道塘里村),建宗祠名曰善继堂。联十公长子碧进从唐里迁武义南乡双坑葛塔村(今熟溪街道甘塔村),联七公长子虞章迁到武义南乡双坑管岭脚村(上甘塔),他的四子志荣迁居金岩村,为金岩村始祖。
武威堂”、“汝南堂”:凤山廖邓氏家族之邓氏的堂号,当地98%之凤山廖邓氏、廖氏都以此为堂号!
八、字辈排行
广西桂林一支邓姓字派是:处之邦焕子,九玉学尚时,一海如天大,士延万世兴,必以宗承绍,宏开正可期,春秋还道始,文武象恒奇,载隆应有兆,长升福临斯。(祖居湖南长沙,现居广西桂林。)
四川筠连邓氏的字辈是:九桂存X继会之,文玉贤绍久世天光,为国朝宗学正良,廷凤家兴荣友瑞,洪开秀仕元呈祥……
四川省崇庆县崇德乡邓氏的字辈是:依启文天兴,万元庭玉光,如月华普照,美帮家世代,昌[“依”字辈应该是最早来四川的先祖辈。]
四川德阳中江邓氏的字辈是:1.X正学光大,武绍为天成。2.天启元有义;朝廷重德能。
四川德阳什邡的邓姓族谱辈分排字:公国长天寺,玉廷文字开。远举君之策,兴红显大财。
四川省自贡市富顺县邓氏的字辈是:世命启成正中洪文元少先盛举聂昌泼(博)达家明自时来。
四川省宣汉县梨子乡邓姓宗派:天齐文子学,玉启芝明德,光宗显丕承,世泽常自守,昭代广贤能,忠厚洪先业,大猷思永升,咸恒依此道,久远福禄增。(本族湖广始祖邓退然,据传自湖北省麻城县高杆堰洗脚河迁入四川,现居四川省宣汉县梨子乡境内,是当地旺族。)
四川广元市邓姓字派:新河敬益县,景礼春帮汝,公道忠时敏,洪福定显成,天元如可用,才高以崇兴,国志有奇士,朝廷正联科,应尔昌荣盛,俊杰开玉宇,文武润乾坤,世代秉大宪,家强富万民,仁义继先祖,恩德照汗青。(本族老祖宗是明朝末1628[戊辰]景善、景元、景福四品官在朝中被害,充军到湖南、江西等地避乱。景善的后代入蜀南充巨石乡书房坝,景元入何良村、景福入金凤铜罐岩村。安居三百年中,邓姓人才辈出,繁鼎兴旺。)
四川省渠县邓氏辈份顺序:广平正大光明德,永怀忠良和顺心,客成仙代传家讯,又有龙常种田人。
四川荣县邓氏字辈:林有华朝正,兴高泽裕亨;光昭乾绍永,其祥世代荣;思锡儒修耀,奎元国运纯;邦隆家炳泰,学士寿恒春。
荣县邓氏另一族字辈:世崇思万代,绍永大长春;广荣真祥禄,林济富东江。
四川武胜县邓氏字辈:文孔登茂国,尙仕开祥雲。祤君章鸿瑞,锦泰永具兴。存良从安化,本玉怀为兴。
四川遂邑邓姓字辈大概是:师承志尚子孙贤,永继怀荣惠爱宣,华国文章昭盛瑞。
四川万源邓姓的排行:富贵云华显,大元福禄兴。
四川德阳中江冯店邓始字辈:前垂世择安邦定太平明壹百富财德点汉林开心朝员仕文志景重
四川邓氏字辈:,国家强顺兴,光彩正书生,成龙英秀士现居贵州
河南镇平邓氏字辈:“受彦先观凤盛贤仁敦福永远维新”。
河南南阳邓氏字辈:“天喜传元丰秀齐怀足泽”。
河南邓州邓氏字辈:“光明照林湍然后定德安”。
河南漯河郾城邓氏字辈:“行九永玉友耀儒业大振家声易经教训万程世代荣昌”。
河南周口淮阳邓氏字辈:“明锡道笔亨一朝文运振万世德诒宏
河南禹州邓氏字辈:“鸿声丕振泰连增昌学从孔孟步立端方诗书礼乐布海贤良荣延万代大德耿光”。
河南鲁山邓氏字辈:“九桂存继会之文玉贤绍久世天光为国朝宗学正良廷凤家兴荣友瑞洪开秀仕元呈祥”。
湖南益阳邓氏字辈:(湖南益阳檀树圹、杜家冲族,湖南宁乡谦江公族,湖南益阳克让村族,三个族共字辈)儒贤忠必太仁义佐朝宗文明邦国正祖代永兴隆含章光大德诗书俊彦功振策凌云志啟佑万年同敦化治安久中和善泽长英华承继起名禄兆熙昌孝顺先声远荣封世业扬理学辉经典炳蔚跃伦常集庆家廷盛祥开福寿徵傅心存厚道勋位定超增雄才能树立景运应时雍裕本恢麟风培元焕鼎钟紫微映栋樑圣照显军威龙腾权广宇鹤鸣赞春秋。
湖南宁乡邓氏字辈:“德庭均文子祥开殷泽傅振基先绪丕绍美功祖贤礼义承家日谋猷辅世年一支敦本厚嗣续庆云联茂林培实烈华国毓鸿章敦孝彝伦正联忠运会昌复恒成美果谦泰允安康道学宗周孔垂名受福长”。
湖南浏阳邓氏字辈:“世时支拾万亿倡民豪杰光裕志胜荣伏文英忠正兴盛朝廷傅印显祖受铭封恢宗贻锡晋德化宣家乘儒林启后程经纶新美秀隆运乐升平”。
湖南长沙邓氏字辈:
法官桥各区支派:“世法桂文景绍嗣时伯玉系志金林芳士增自大永昌英贤”;
马龙汉各区支派:“元宗文思应启土司之大有乐年逢自世博公二十三世至逢派”;
合族公定字派:“桃源文公裔下派语自公起至家声丕振毓秀锤祥克全孝友德泽弥长”。
湖南辰州邓氏字辈:邓文永兴啟,生显胜秀昌
湖北恩施邓氏字辈:“朝千新维世学启贤开国惕力运顺家昌光宗耀祖一句传方”。
湖北安陆邓氏字辈:“有志朝廷承祖德忠权家国庆宗荣”。
湖北广水刘家湾邓氏字辈:“志士文之有华继”。
湖北广水关庙龙泉邓氏字辈:“可华□继先祖文章发国启厚仁道德传家”。
湖北广水邓家河邓氏字辈:“□□□中□□□正大光明远永后传家长甚公贤山其立志克程清洁保平安月经玉连兴诗书国仁义维友道德文章”。
湖北广水杨寨镇邓氏字辈:“作之必述继圣师贤常存忠义永受高传兴家开国玉润珠联诗书长诵学业同权庭生祥瑞士尚本然行仁积德待后遵先宽宏立美广大久廷修真由已锡福在天正道宜法善事能迁成章可贵古点昭宣”。
湖北广水吴店镇邓氏字辈:“信致道永大万日玫效习世德自光昌仪型远应邦本立从培厚中(卓)行(茂)定超常(废除)云程斯有耀善泽公绵长(废除)余芳照颢锡佐啟兆佳祥(废除)林耀堂铭汉材熊境钜洪权熏均锡汝楣焕域铨浓”。
湖北广水关庙镇邓氏字辈:“有庭世少修正本兴帝国防作天文”。
湖北鹤峰邓氏字辈:“第一朝天子文武振乾坤山青万年秀国家永兴昌世代合星光”。
湖北房县邓氏字辈:昌,发,仕(世),子,自(乐)。
广东麻阳拖冲、锦和支派字辈:“仁亚卧必丹子土如尚兴学应咸永玉大开光明克绍鸿谟显熙忠善述长修齐恒振志懋德自流芳”。
广东麻阳九曲邓氏字辈:“朝廷大国昌宗德显其光记时臣明顺邦安庆文良”。
广东麻阳三跃邓氏字辈:“仁祖子文启旦思兴景国大有万世上朝纲经纶继家传功德昌绍宗先维志安泰支元良修齐增延懋盛代庆正长”。
广东丰顺邓上增支派字辈:“文成汝芝上金榜永名扬诗礼佳常盛传来益书香”。
广东陆丰邓元文支派字辈:“维玉德文干元福来坊辉广永世昌”。
广东陆丰邓定龙支派字辈:“汉武绍兴日云台报德时贤能念乃祖奕世继初基”。
广东陆丰邓荣祥支派字辈:“荣华富贵万元兴宏二广德佳丰盛”。
广东陆丰县深塘支派字辈:“就春荣庆发浪云开新费士司久永清堂”。
广东饶平下善乡支派字辈:“道位仕禹伯绍俊昌家馨振起邦国栋梁联登科甲金玉满堂荣宗耀祖长发其祥”。
重庆开县邓家场邓氏字辈:“本正源清丕振家声南阳世泽明德代兴贻谋燕翼继武鹏程芝兰玉树华贵显荣”。
重庆开县岳溪邓氏字辈:“一启遇三时正即开文学惟事可登本世代有成名家道遂兴盛植德弥长久树人信有获只在行善良祖宗传训范作述定显扬贤达能好义心思悉明光起居润天礼富贵必安康知理讲谦让友爱闻声香京都佐首领忠清是官方敬承如典模永远咸荣昌”。
重庆开县南雅邓氏字辈:“七方四邻国怀文三生阳如有益德志万世必齐昌新开富贵相龙凤朝华堂”。
重庆开县临江王家坝邓氏字辈:“天益荣嘉正光亨大发祥祖德尊贤佐士显起名邦善继前先绪忠恕悠久长一三五七九温良恭俭让”。
重庆开县观索河邓氏字辈:“启承正崇光文元绍先盛辉德志福轩历代昭穆圣”。
重庆开县大海溪邓氏字辈:“德大世泽长才高馨名香文礼津华国诗书柱忠邦传家本孝悌教子有义方正能接先序明常继南阳”。
重庆开县白鹤邓氏字辈:“宏学啟国正诗书裕厚昆朝有太平相家传世代兴”。
重庆开县温泉邓氏字辈:“三学承祖德经伦启文章忠孝传家纪世代镇朝纲崇尚昆鹏志仲厚福星兆慈惠泽迦恩昂行迪隆道海涵怀谷远天龙灵觉高浩宇映昌盛华冠圣贤昭”。
重庆开县大慈山邓氏字辈:“世学国君培成思大光明兴家扬祖德锡福振先声吉佑宏开第人文正发英希高传盛泽万载永昌荣”。
重庆开县桐子园邓氏字辈:“文三学仁永登朝廷承先启后世工常亨大臣光上国怀德生南阳可绍立前志万年必其昌高密宗功振云台伟业彰汉唐元明清伯仲叔季香五福配乾坤九品合寿长仰望尼山圣温良恭俭让皇天眷俊杰弼建甲第堂祖显从保佑奕迹本祯祥”。
重庆开县茨竹沟邓氏字辈:“士启文章承世绪光荣宗祖振家声心存正大兴隆兆代绍三登有显名”。
重庆开县天和邓氏字辈:“福寿永康宁必志知远重”。
重庆开县大慈邓氏字辈:“黄都金开选艳题名”。
重庆开县敦好温泉邓氏字辈:“昌长显胜光南阳宏翼赞高密定劻勷伟业扶新运殊勋懋对扬云台欣级第白水佐平章一脉中洲起声名重楚湘”。
重庆宣汉邓氏字辈:“万民仁义立忠信念南阳福寿景志邓伯海仲朝廷明士崇文德安邦定太平祖宗世泽远嗣孙百代兴先徽光楚北后俊起川东克绍元勋绩承家开国隆自思孝全道上可述洪功蕃茂章千杞荣名建大同智勇勤兴业诚善礼育贤”。
重庆开江邓氏字辈:“紫微宗国尚万世永昌隆继叙承先祖家祥必有光平成登治化代远庆联芳熙朝崇正学吉士应时生一本祖传久庭满玉树荣邓先波提供”。
重庆忠县邓氏字辈:“元芝文良一绍朝邦明经学礼大道维彰地开东鲁策献南阳传家忠厚教子义方英贤济昌天心福善长发其祥”。
重庆市长寿邓姓字派:我族封于商,承恩福禄长;勋名东汉盛,以后久修祥;可必英才广,从知道义彰;家声恒字振,孝友笃纲常。(本族于湖广填川时迁居长寿,先祖入川前居于湖北麻城孝感乡,迁孝感前居于江西吉安泰和,并迁居过湖南永州。)
重庆壁山县邓氏的字辈:奇才方贵显,荣华震大廷,文名著百代。
重庆开县义和大堰塘邓氏支派字辈:………怀余永元一,尚林文士起,应兆日昌荣,崇学辉先绪,至仁传世英,开基以正大,承泽自光明,宗德联芳远,国恩观允成,玺厚毓俊贤,真知善行言,庶彦策邦强,高杰耀星汉。
重庆市云阳县龙洞乡东升村上湾邓氏字辈:
上川前:祖宗文,思庆庭朝文,子大尚世国。希光承有志,应德振兴隆,汉邦。
上川后:文思廷朝文,子大尚世洪。希光承有治,运自永长隆。
后续:正德汉方见,列青玖保远。惜绍武准王,万贵兴常良。
重庆永川邓氏字辈:天礼志邓文,顯祖仁廷彦,学世有德遠,栢綠盛宏贤,朝正。我们始祖是康熙二十五年迁人四川张家场的
济南市邓氏字辈:吾志光明启国正应天心三邦原肇锡一本见资生先世昭忠德克家自发荣受中咸有福蕃庶胥怀珍
青岛市邓氏字辈:从德长怀祖
临沂市邓氏字辈:隆寿家兴茂,乾正方泰衡,岳钟灵祖宗,德厚福禄仁,增鸿光继美,日升月亮明,龙虎登金榜,富贵显华荣,文昌吐锦秀,世代赞朝庭,承先必启后,耕读子弟勤,四化展前程,神州享安宁。
济宁市邓氏字辈:有志朝廷承祖德,忠权家国庆宗荣
菏泽市邓氏字辈:应元枝绍学,洪开永世昌。文才彰祖德,泰运治家邦。福禄辉前泽,荣华裕后良。升平隆吉庆,祥瑞启书香。积善天能佑,纲常万代扬
烟台市邓氏字辈:依启文天兴万元庭玉光如月华普照美帮家世代昌
淄博市邓氏字辈:天齐文子学,玉启芝明德,光宗显丕承,世泽常自守,昭代广贤能,忠厚洪先业,大猷思永升,咸恒依此道,久远福禄增
泰安市邓氏字辈:世命启成正中洪文元少先盛举聂昌泼(博)达家明自时来
潍坊市邓氏字辈:应芝奇观,天生茂林,家传志士,宜立芳名
日照市邓氏字辈:天齐文子学,玉启芝明德,光宗显丕承,世泽常自守,昭代广贤能,忠厚洪先业,大猷思永升,咸恒依此道,久远福禄增
威海市邓氏字辈:新河敬益县,景礼春帮汝,公道忠时敏,洪福定显成,天元如可用,才高以崇兴,国志有奇士,朝廷正联科,应尔昌荣盛,俊杰开玉宇,文武润乾坤,世代秉大宪,家强富万民
仁义继先祖,恩德照汗青
九、姓氏名人
邓九公,商末周初,名将,原为殷商三山塘关总兵,曾领兵讨伐过西周,后来因为不满商纣王投靠西周,为西周开国功臣,死后封神青龙星,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邓家门村祖神庙有其画像,被当地邓姓尊为祖神。
邓通,蜀郡南安(今属四川省)商人,西汉时蜀中以邓氏钱遍天下而闻名,为邓氏家族第四十二世祖。
邓禹,东汉,南阳(今河南新野),名将,跟从光武帝刘秀破王匡、刘均等军,名震关西。天下平定,功勋显赫,封高密侯。后绘图云台,居二十八将之首,为邓氏家族的第四十七世祖。
邓芝,三国,义阳新野(今河南新野),名将,邓禹的后裔。蜀国大将军。他为将军二十余年,赏罚分明,善恤卒伍,是历史上著名的清明廉洁的军事将领。为邓氏家族第五十三世祖。
邓艾,三国,义阳棘阳(今河南省新野),名将,曹魏名将,官任镇西大将,率军灭蜀汉,为邓氏家族第五十四世祖。
邓攸,东晋,平阳(今山西省襄汾),大臣,晋元帝时南迁前后声誉卓著的名臣。
邓牧,元代,钱塘(今浙江杭州),思想家,自称“三教外人”,表示不列入儒、释、道三教正宗,著有《伯牙琴》《洞霄图志》。
邓子龙,明代,丰城(今属江西省),名将,抗倭名将,1598年援朝抗倭,战死釜山南海。
邓韍,明代,江苏省常熟,学者,字文度,号梓堂,工山水,能诗文,好宋儒书,著有《易解》、《常熟志》等。
邓世昌,清朝,广东省番禺,名将,清末海军名将、爱国将领,在1894年的黄海战役中,率致远舰奋勇作战,全舰官兵壮烈殉国。
邓廷桢,清朝,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名将,历任两广总督、闽浙总督,曾率军阻击英舰于厦门,著有《双砚斋诗钞》。
以上资料为荀卿庠在网络收集整理,为宣传国学蒙学教材识字为主,了解家族历史为辅,更多资料、更多姓氏在收集中,欢迎建议与留言……
-----------------------------------
中行-百家姓的汉字的演变
李-百家姓的汉字的演变
沈-汉字的艺术与中华姓氏文化
智-汉字的艺术及姓氏文化
王-汉字的艺术及姓氏文化
项-汉字的艺术与中华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你的名字取对了吗
姓名学是从易学象数理论中衍生出来的分支体系。它以人物为目标,依据文字的音、形、义、理、文化为依据,结合文字的阴阳五行,分析每个人特有的八字,找出最适合的名字。它是人在生活交流中通过声波传播能量的最常用到的、最持久的载体,所以,姓名决不仅仅是代表一个人称呼的简单符号,它是人类上下几千年来诸多学者、哲人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起名通常都必须经历以下六个步骤: 1、排出八字 2、根据八字选用神 3、找出用神的五行 4、根据五格剖象法选取天地人三才吉数 5、根据五行和三才选取名字 6、择吉日公布名字。
提到姓名学,就必须提到五格剖象法,它是目前影响非常大的一种取名法。在公元1918年初,日本人熊崎健翁将中国数理加以整理及应用,自创这种术数,之后在日本大行其道。七十年代末期在台湾开始流行,接着传入香港,之后又转入大陆,因此五格剖象法也称作“熊崎氏姓名学”。其中五格指的是天格、地格、人格、总格、外格。将五格剖象法和八字分析结合起来的起名方法,可称之为“现代姓名学”。其中五格剖象法的
天格:是起名的参考,没有太多的指导意义。只有不好的名字,没有不好的姓。只有在八字 极度缺火,而又姓江之类的水的个别情况除外。
人格:又称“主运”,是一个人的姓名中最重要的数,代表一生的运势。此数一定要吉数,不能为凶数。对于任何一个姓名,如果人格之数不佳,都应该改名。
地格:又称“前运”,代表前半生的运势。如果一个人超过三十五岁,此数的影响力便会退减,就算不改名也无妨。因为三十五岁之后便进入“总格”了,那是中晚年运。
总格:又称“后运”,代表后半生的运势。此数也十分关键。
外格:也是一种参考,一般弃之不用。
格式如下表:
在根据姓名计算出五格数后,就可对应市面流行的八十一数来进行吉凶论断了。
根据上述,起个好名好像也不是什么难事啊。那么问题来了,姓名学真是这样的吗?
且说世人只知五格剖象法由日本传入,却不知日本的姓名学是更早前从我国传过去的。由于术数自古以来的秘藏关系,只传了一部分,真正的核心并没有传过去,并且传到日本的部分姓名学流传至今也已失其真。
【坑1】现代姓名学是以计算姓名的笔画数,根据天格、人格、地格、总格、外格的五格数理来判断姓名吉凶。它在取格方法上、笔画数的总数和吉凶上、运用原则上与古传的有很大不同。古传姓名学在格数上仅取用天格、人格、地格以应三才之道。五格是后人妄自添加外格、总格形成。
并且在天格、人格、地格所主管人生运势上定义的阶段,古今也有所区别。现代的是天格只能做参考、人格主一生、地格主前半生、总格主后半生。而实际上是天格主早年、人格主中年、地格主晚年及终生吉凶。
在天格、人格、地格的计算方法上,古今也有所区别。古传方法是姓加名第1个字的笔画为天格,名的笔画之和为人格,姓名笔画数之和为地格。
如果天格、人格的数字不吉,地格数字吉利的话,此人仍有事业前途,如肯努力奋斗,仍有大的发展,亦可功成名就。如果天格或人格数吉利,地格数不吉,那就不合取用,所以为人取名,一定要使得地格数吉利,才算没有大的毛病,如能取得天格、人格同时吉利,那就尽善尽美了。
【坑2】在笔画吉凶上实际上要遵循的是九十九画之法,它是依据先天六十四卦的演算而得。九十九画之后才有回头数,循环不息,它和市面上流行的八十一画之法有一部分的区别。甚至有一些是吉凶相反的。每一个数实际上就是一个成卦。卦与数是如影随形的。而八十一画之法是有数无卦的。
下面列出真正的九十九吉凶数
吉数:1、3、5、6、7、8、9、11、13、15、16、17、18、21、23、24、25、29、31、32、33、35、36、37、39、41、45、47、48、55、63、65、66、67、68、73、78、81、83、86、88、89、91、93、96、98、99
半吉半凶数:26、27、30、34、38、40、42、43、50、51、53、57、58、61、71、75、77、80、84、87、95、97
凶数:2、4、10、12、14、19、20、22、28、44、46、49、52、54、56、59、60、62、64、69、70、72、74、76、79、82、85、90、92、94
【坑3】姓名学在汉字属性的定性上有很多歧义。部分常见汉字五行属性举例如下:
● 带有“木”性的常见字:
朵 栗 芊 梁 楠 桦 森 林 枫 桐 彬 杉 楚 梦 萌 乔 杏 杨 琳 茂 秀 荣 沐 植 榕 松 柏 卉 柳 檀 棠 杰 棣 樱 桑 梵 樟 相 采 标 葆 柠 枚
● 带有“火”性的常见字:
灵 灿 炉 炅 炎 炜 炬 炯 炳 烨 烽 焱 煅
● 带有“土”性的常见字:
坠 坚 佳 桂 睦 杜 幸 封 载 栽 戴 寺 持 待 诗 侍 袁 卦 奎 逵
● 带有“金”性的常见字:
金 鑫 钊 钎 钏 钒 钗 钕 钟 钡 铃 钧 钰 铭 银 锐 锁 锋
锫 锬 锚 锟 镁 钳 铁 钺 钱 钰 钊 锡 锟 锃 钏 铎 钗
● 带有“水”性的常见字:
水 冰 淼 江 河 流 湖 海 浙 汉 汪 法 洋 深 泳 洪 汀 湘 浩 潮 瀚 汐 泷 泽 汉 汗 洲
润 注 汇 池 溪 沁 洽 治 港 湾 游淡 浓 津 汤 浪 波 涯 波 涛 涌 洁 澎 湃 深
起名考虑五行时,带“木”、“艹”字或偏旁的汉字的定性为木性,带“火”字或偏旁的汉字的定性为火性,带“土”字或偏旁的汉字的定性为土性,带“金”、“钅”字或偏旁的汉字的定性为金性,带“水”、“氵”字或偏旁的汉字的定性为水性。
这种强五行属性的衡量标准在常见字上大多数是没问题的。但是这些字中的很大一部分因为过于繁杂、偏僻或意象负面,并不适合取名之用。很多时候考虑的是带有弱五行属性的字,例如带有“田”字或偏旁的汉字的定性为土性、带有“子”字或偏旁的汉字的定性为水性。像这种弱五行属性的字或弱五行掺杂的字,甚至连弱五行都无法定义的汉字,衡量起来真是众说纷纭,各说各的理。而我认为不管别人的理是什么,只要脱离八卦五行、十干十二支意象和五行体格式基本原理的,哪怕说的天花乱坠,都是有待商榷的。
【坑4】现代姓名学脱离术数根基,无坚实的理论支撑。在遇到问题时,答案千奇百怪,根据个人意愿而定。但实际上正确答案只有一个,就看对术数的理解够不够透彻了。古传姓名学与术数中的理论基石:阴阳、五行、八卦、河图、洛书、天运、三才等是有密切关系的。很多起名职业师花了一辈子心血研究都没机会学到真正的学问,连很多基本原理都没理清。譬如:有一种现象,起名时汉字的笔画数要以繁体字来计算,甚至部分特殊部首要按规定笔画计算。例如:“氵”算【水】四画。如:清、洁、江等字;“扌”算【手】四画。如:扩、扬、护等字;“月”算【肉】六画。如:服、肪、脉等字;【注:只有表示“肉”意思的“月”才算肉,比如“朦胧”不算】;“艹”算【艸】六画。如:英、苹、蓉等字;“辶”算【辵】七画。如:达、迈、过等字;“阝”算【阜】八画,如:阳、陈、陆等字;【注:左阝】;“阝”算【邑】七画,如:邓、郑、娜等字; “王”算【玉】五画,如:琬、珀、玫等字;【注:只有表示“玉”意思的“王”才算玉,比如\"闰\"不算】;“礻”算【示】五画,如:神、祈、祥等字;“衤”算【衣】六画,如:裙、衫、初等字;“犭”算【犬】四画,如:狄、猛、狮等字;“忄”算【心】四画,如:忆、快、恒等字;名字中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的字要分别按1、2、3、4、5、6、7、8、9、10画计算。
此种观点皆乃不懂易理的学者所推崇,有些起名职业师甚至案头常年存放一本《康熙字典》来查繁体字,让人无语。殊不知即使是繁体字,在中国的历史上随着朝代的演变,也会有不同的写法,那么究竟取哪一种才算正确的呢?如果遇到这样的人,就应该好好地多请教请教。得到的答案也只能是古人就是这样的用法了,实不知时事变幻,象变而理不变,用变而体不变之道理。懂了道理,自然就明白古代人、港、澳、台人要用繁体字计算,而我们大陆人就要用简体字计算。偏旁笔画数就以实际写字的笔划数算,而不能氵按水算四画,那就大错特错了。其中道理浅显易懂,如不揭破,又有几人能明。
还有一个问题也是不容易解答的,更容易被忽视的,那就是写起来龙飞凤舞的连笔划,它和中规中矩的姓名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如果一个人的姓名从姓名学的算法上不吉利,又不方便改名的话,那么建议用合古传姓名学吉数的笔画来设计一个连笔划用于日常所用,也是可以一定程度上补救的。反之同理。
唐朝国师杨筠松公言:“数和卦运灵又灵,不合卦运误尽人;天地运转即有运,上中下元不相同。天地之运合人运,配合生生妙处寻;数合人运方奇特,可使范丹变石崇;数究如何配八卦,只把阴阳分天下。”由此观之,足见姓名数是以卦及卦运最要紧。古传姓名学就是在五格上仅取用天格、人格、地格为三才之道,取得相应吉数。然后定成卦,分内外,卦气,论生克,取天心正运为主,旺气归中最佳。再分析命主八字,推排用神。用意象五行合。同时兼顾发音,根据发音的部位定出宫商角徵羽五音属性来合八字。最后要注意的就是日常习惯,要不容易让别人引起误会或遐想起诨名。
总之:起名看起来事小,实际上需要精通老祖先传下来的姓名学、八字学、易学、择日学等专业学科互相配合,才能取得一个大吉大利,合乎天运的好名字。
大体格式如下例:
亲们,看完本文,你对姓名学有了新的认识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