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
“寿比南山”是一个成语。
南山,是指秦岭的终南山,喻“长寿”。
“寿比南山”,用来比喻人福气像东海一样浩大,寿命如终南山一般长久。
西周召伯虎写过一首诗,叫《小雅•天保》,被收录在《诗经》中。
“天保定尔,亦孔之固。俾(读作bǐ)尔单厚,何福不除?俾尔多益,以莫不庶。天保定尔,俾尔戬穀(读作jiǎn gǔ)。罄无不宜,受天百禄。降尔遐福,维日不足。天保定尔,以莫不兴。
如山如阜(读作fù),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吉蠲(读作juān)为饎(读作chì),是用孝享。禴(读作yuè禴)祠烝尝,于公先王。君曰卜尔,万寿无疆。神之吊矣,诒尔多福。
民之质矣,日用饮食。群黎百姓,遍为尔德。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
这是一首臣子祝颂君主的诗。
“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周克商之后,鉴于殷商灭亡的教训,周人遵循“畏天之威”、“敬天之命”之道,奉行德政,以民为伤,国家日渐安宁,一些歌颂上天、歌颂君主的诗歌便应运而生了。
这首诗的大概意思是说:上天保佑您安宁啊,王位稳固、国家昌盛、国力倍增、财富丰盈……种种福禄都赐予您,万事万物都兴盛起来。上天保佑您安宁啊,福禄太平、诸事随顺、受天百禄……福气长长久久,唯恐每天缺零星。上天保佑您安宁啊,万物兴盛、
福如高山大阜、又如百川归海,延绵不绝滚滚来,没有什么不日增。择吉日,沐浴、备酒食,贡献给祖先;春夏秋冬四季繁忙,也要献祭先公与先王,先祖传话祝福你寿无止境万年长。神灵也被感动,降临来赐您运鸿福多;您的人民是多么地纯朴啊,吃饱喝足就心满意足了!黎民百官万众一心,都来感激您的恩情。您像天上的明月、东升的太阳、长寿的南山 ……您就在那里, 经久不衰!您像松柏一样永远繁茂,福寿都由您传承。
全诗共六章:第一章祝愿宣王受天命即位后地位稳固长久,第二章祝愿上天将竭尽所能保佑宣王一切顺遂,第三章祝愿上天保佑国富民强,第四章写择吉日祭祀祖先以期周之先公先王们能够保佑新王,第五章写祖先受祭降临后带来国泰民安、万众一心的好运气,第六章祝愿王将长寿、国将强盛。
全诗处处渗透着对年轻君王的热情鼓励和殷殷期望,表达了臣子对君主的忠贞和对上天的虔诚之心,也反映了周人的天命观。
作者召伯虎(即召穆公),是周朝的重臣名将,和方叔合称为“方召”。
当时周厉王暴虐,召虎多次劝谏无效;最终,国人不堪忍受,发起。
“国人”围攻王宫,周厉王逃到彘地(今山西霍县东北)。
当时太子姬静藏匿在召穆公的府上,国人到召府搜寻,情急之下,召穆公以自己和太子同龄的儿子做替身,上演了一出“狸猫换太子”。召穆公的儿子被国人用乱棍打死,太子死里逃生。
此后,召穆公和周定公一起主持朝政,史称“共和行政”或者“周召共和”。
周厉王死后,太子即位,是为周宣王,
“周召共和”方才结束。
后因少数民族淮夷不服,周宣王命穆公领兵出征,平定淮夷,《诗经•江汉》中的“江汉之浒,王命召虎”,指的就是这件事。
召穆公不仅是周朝的重臣名将,也是一个杰出的诗人。除了这首《小雅•天保》,他另外一首《小雅•伐木》也颇为脍炙人口!
如月之恒,如日之升
如月之恒,如日之升
春耕夏种,秋收冬藏,秋天的叶逐渐青黄,不知从何时开始,嘉州的廊桥,逐渐腐朽,生命里,非遗文化的木桥支撑,云走失多年的灵魂,廊桥智者文采斐然,为孤寂的魂灵点燃一盏灯火。忧伤就止于银碗盛雪,那时禅意文字词半阙,空山寂静,却又人潮涌动,我在与不在,许你自取杯盏,煮茶品文,观花与参禅,你是空山来客,看我拈一朵莲花,抒写文字冷暖。却能解析入木三分,怜惜才惺惺相惜,纵是三生石上无木刻,郢都城外无归雁,却许我十年光阴,半盏薏仁,半盏百合,半盏蜜意调酒喝。如今风萧萧兮,秋素冷冽,君子有恙衣渐宽,秋素已然,寒山瘦水。嘉州,瘦影西窗文采斐然,山水一程,千里之遥,独自与枯荷把酒言欢。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即将来临。中秋节,又称中秋节、团圆节,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早在《诗经·小雅·天宝》中,就有了“如月之恒,如日之升”的咏唱。而“中秋”之说,最早出现在《周礼》之中,为秋分杞月之说,举行迎寒和祭月仪式。大唐初年,中秋节才被证实确认为民族节庆,《唐书·太宗记》中有“八月十五中秋节”的记载。北宋太宗年间,正式将八月十五定为中秋节,象征三秋之正中,万民同乐迎佳日。明清之际,中秋节成为仅次于春节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节主要的民俗活动有吃月饼、赏月、舞火龙、放天灯、饮桂花酒等。中秋节作为民族佳节能穿越千年,至今兴盛不衰,因为它以家庭为主体,以国家为载体,合家团圆,举国同庆;以和谐为基调,以共享为福祉,民为邦本,国运昌盛。
如月之恒,如日之升,中秋之夜,月光清辉泻地。苏轼因而喟叹,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换而言之,这一夜,这一月,是一年中独一无二的佳会。千百年来,炎黄子孙代代在这一天因月而喜,因月而咏,成为维系民族传统薪火相传的重要载体。故而我对中秋节更是情有独钟。少小散离老大回,童心未泯鬓毛衰。同窗相见不相识,笑问朋友侬是谁,又是一年中秋节,也是一年赏月时。赏月的第一象征,是为团圆。月亮柔美回旋的轮廓,组合成一个完整。
古希腊哲人说,圆是宇宙间最为和谐的图像,无论从哪个角度观察,从哪个部分滚动,它永远完整不变。对华夏文化而言,首尾相衔,意味着循环。就像时间,不在于静止永恒,而在于团圆后的生生不息。就像发展,不在于直线前行,更在于拥抱后的螺旋上升。所以,我们把圆作为完美的象征,把圆比作天穹的轮廓,把圆作为推演的高级符号;把圆作为人与人之间灵魂的契约,文明的纽带,是多么的美满。(王仕彬)
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
1. “寿比南山不老松”一语的出处。
(1)《南史·列传·齐高帝诸子·上》:“古来言愿陛下寿比南山,或称万岁,此殆近貌言。如臣所怀,实愿陛下极寿百年亦足矣。”
(2)《小雅·天保》第六章:“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其大意是:您像明月在天恒,您像太阳正东升。您像南山永长寿,永不亏损不塌崩。您像松柏永繁茂,福寿都由您传承。后人常说“寿比南山”,“寿比南山不老松”两词来源于此。
2.不老松不是松树。
不老松学名“龙血树”。 因其茎干肤色灰青,斑驳栉比状如龙鳞,而且受伤后会流出暗红色的树脂,像流血一样,故而得其美名。
不老松之所以被称为不老松还是有一定原因的。龙血树又叫不才树,才质疏松,树身中空,枝杆上都是窟窿,既不能做栋梁,又不能做烧柴,点着后只冒烟不起火,真是一无用处,所以称为不才,因为不才所以千百年来才得以存活至今,得以长生不老。树龄有的有两千多年,最长的有六千年以上。
3.哲学意义的不老松。
庄子所说:“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此话也体现出了庄子的处事之道:“清静无为,免祸保身!”
不老松的状态正暗合了道教的宗旨,人修为的最高境界就是无为,人无为得以长寿,物无才得以不老,因此南山是有名的道场。这里有大小洞天之说,小洞天是学道之人修行炼丹之所,位于岸边一处山崖下,可容几十人弯腰进去参观。而大洞天据说是得道之人居住的神仙福地,
4."寿比南山"的由来。
有一年琼州突然天昏地黑、电闪雷鸣,倾盆大雨连下了七天七夜。第八天,只听轰隆一声巨响,天崩地裂,琼州脱离了大陆,成了一个岛屿。琼州岛上的生灵死的死、伤的伤。所有的河流都改了道,所有的山脉都变了形,还有些河流和山脉因此消失了。奇怪的是,只有南山(今三亚市的鳌山,也叫南山)安然无恙,住在南山上的人一个也没有伤亡。传说经历了这次天崩地裂的南山人,都活了几百岁,最后成了仙。
公元748年,鉴真师徒等三十五人从扬州启航,第五次渡海时遇到飓风,漂流万里到达了振州(今三亚市)宁远河口(今海山奇观风景区二带)时,已经一点力气也没有了。南山上的人们发现了他们,把他们救了起来。他们一着南山的地,就立即睁开了眼,也有了精神。他们在振州居住了一年多,修造大云寺,传播佛教文化。这些奇怪的事一传十,十传百,因此人们都把南山叫做仙山,由此上南山来玩和居住的人也越来越多了。传说到过南 山的人有病的去病,无病的健身,个个长寿,所以人们常用"寿比南山"来祝福他人长寿。
5.寿比南山的现实意义。
海南南山不只福、寿气场浓,还真是个神山福地。洁净的空气,清澈的水源,湛蓝的天空,灿烂的太阳,温暖的气候,优美的环境,秀丽的风景,舒适宜居,每年吸引成千上万内陆“侯鸟”来海南越冬养生,很多聚住在南山一带,感觉像住到人间天堂一样,身心愉悦,延年益寿,福寿双收。许多有多年老病的游客来到海南小住后均有了不同程度的好转,尤其是呼吸、关节、心血管性疾病,这不能不说是得益于海南优异的生态环境,赋予了“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新的生命力。
如月之恒,如日之升
如月之恒,如日之升
春耕夏种,秋收冬藏,秋天的叶逐渐青黄,不知从何时开始,嘉州的廊桥,逐渐腐朽,生命里,非遗文化的木桥支撑,云走失多年的灵魂,廊桥智者文采斐然,为孤寂的魂灵点燃一盏灯火。忧伤就止于银碗盛雪,那时禅意文字词半阙,空山寂静,却又人潮涌动,我在与不在,许你自取杯盏,煮茶品文,观花与参禅,你是空山来客,看我拈一朵莲花,抒写文字冷暖。却能解析入木三分,怜惜才惺惺相惜,纵是三生石上无木刻,郢都城外无归雁,却许我十年光阴,半盏薏仁,半盏百合,半盏蜜意调酒喝。如今风萧萧兮,秋素冷冽,君子有恙衣渐宽,秋素已然,寒山瘦水。嘉州,瘦影西窗文采斐然,山水一程,千里之遥,独自与枯荷把酒言欢。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即将来临。中秋节,又称中秋节、团圆节,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早在《诗经·小雅·天宝》中,就有了“如月之恒,如日之升”的咏唱。而“中秋”之说,最早出现在《周礼》之中,为秋分杞月之说,举行迎寒和祭月仪式。大唐初年,中秋节才被证实确认为民族节庆,《唐书·太宗记》中有“八月十五中秋节”的记载。北宋太宗年间,正式将八月十五定为中秋节,象征三秋之正中,万民同乐迎佳日。明清之际,中秋节成为仅次于春节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节主要的民俗活动有吃月饼、赏月、舞火龙、放天灯、饮桂花酒等。中秋节作为民族佳节能穿越千年,至今兴盛不衰,因为它以家庭为主体,以国家为载体,合家团圆,举国同庆;以和谐为基调,以共享为福祉,民为邦本,国运昌盛。
如月之恒,如日之升,中秋之夜,月光清辉泻地。苏轼因而喟叹,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换而言之,这一夜,这一月,是一年中独一无二的佳会。千百年来,炎黄子孙代代在这一天因月而喜,因月而咏,成为维系民族传统薪火相传的重要载体。故而我对中秋节更是情有独钟。少小散离老大回,童心未泯鬓毛衰。同窗相见不相识,笑问朋友侬是谁,又是一年中秋节,也是一年赏月时。赏月的第一象征,是为团圆。月亮柔美回旋的轮廓,组合成一个完整。
古希腊哲人说,圆是宇宙间最为和谐的图像,无论从哪个角度观察,从哪个部分滚动,它永远完整不变。对华夏文化而言,首尾相衔,意味着循环。就像时间,不在于静止永恒,而在于团圆后的生生不息。就像发展,不在于直线前行,更在于拥抱后的螺旋上升。所以,我们把圆作为完美的象征,把圆比作天穹的轮廓,把圆作为推演的高级符号;把圆作为人与人之间灵魂的契约,文明的纽带,是多么的美满。(王仕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