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面临困境时,他发现一个网络域名
“你怕不怕?”
“怕,但我必须去做,这是我的职责使命。”
2017年12月,孙兴文从他熟悉的民商事审判领域调入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人民法院执行局从事执行工作,2019年任命为员额法官。短短三年时间,办理执行案件1300余件,平均每年办案超过400件,执行到位金额数亿元。
凭着“担当、毅力、创新”这六字秘诀,孙兴文在执行实践中不断成长。他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执行工作千头万绪,执行案件纷繁复杂,我必须保持耐心,想尽一切办法查找被执行人的财产线索,才能把当事人的胜诉权益兑换成真金白银装进他们的口袋。”
直面人身威胁,他不为所动
基层法院执行工作需要和当事人频繁打交道,扣押车辆、腾迁房产等强制执行措施极易引起被执行人的强烈反抗。在这个矛盾爆发的集中点,执行法官往往面临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和人身风险。
王某(化名)是孙兴文经手的一起执行案件的被执行人,因以各种理由拖延履行判决义务,拒不偿还欠款,孙兴文依法对王某名下的房产进行拍卖。涉案房产系学区房,市场价格较高,易于拍卖,拍卖公告张贴后,王某强烈不满,扬言若敢拍卖房产就弄死孙兴文。
面对威胁,孙兴文直言道:“威胁法官是没有用的,若不履行判决义务,我们坚决依照法律程序拍卖房屋,法律的尊严绝不容践踏!”
以死相逼、口头恐吓……孙兴文说,这种情况自己都见过,这些苦练“拖”字决的“老赖”、逍遥于奢侈生活的“失信人”,他们不是没有钱,只是不想还,了解他们的心理后,执行法官需要顶住压力,想尽办法把“不想还”变成“必须还、尽早还”。
孙兴文多次传唤王某等人释法明理,明确告诉他们,若不偿还欠款将依法按程序推进拍卖工作,并制作了相关笔录,确保步步依法进行、事事纸上留痕。
在一次又一次的拉锯战中,王某渐渐明白威胁恐吓法官毫无用处,眼见涉案房产经评估后即将上线拍卖,王某终于服软,主动到法院将案款一次性付清。
执着事实真相,他不懈追寻
涉案房产在不动产权证书上登记的地址与被执行人实际居住房屋的楼号、楼层号、单元号、房号均不一致,到底哪个地址正确?
“有些案件的执行过程是很艰难的,除去被执行人阻挠外,执行标的本身信息有误也给工作带来很多困扰。”孙兴文说。
在两起借款合同纠纷中,为了查明涉案房产的真实地址,孙兴文与小区物业、社区街道、不动产登记中心、公安部门反复沟通联系。在实地走访调查后他发现,该小区房屋几乎都存在不动产登记证书载明的地址与实际的楼号、楼层号、单元号、房号不一致情形。
孙兴文申请调取了该小区的全部楼层图纸,协调自然资源局工作人员到该小区,对照图纸逐个比对确定各楼层的住户信息,查验定位涉案楼层。
经过多次论证、入户走访,孙兴文终于找到了证房不一致的原因。原来,该小区每幢楼都有一层网点,公安和测绘公司在勘查时,将一层网点确认为一楼,但小区开发商在标号时,未将一层网点进行标号,直接从二楼住宅开始标为一楼,导致楼层号、房号不一致。确认两套涉案房产真实准确位置后,涉案房产顺利进入司法拍卖程序。
“执行法官不仅要具备福尔摩斯似的抽丝剥茧能力,还要具备解决执行困难的耐心,才能为申请执行人胜诉权益提供法律上的保障。”
智对科技挑战,他巧动脑筋
新型财产类型不断出现,传统的执行方式、执行措施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如何在法律框架内寻找财产线索、丰富执行方式、拓宽财产执行的边界,是孙兴文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在一起生命权纠纷中,被告未按生效判决履行赔偿义务,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孙兴文依法传唤被执行人到法院,被执行人述称没有任何财产,因网络查控均未发现被执行人名下有可供执行的财产,案件执行陷入困境。后来,孙兴文通过天眼查查询被执行人公司情况时,发现被执行人名下有一个网络域名。
网络域名是否可以执行?内心有了这一疑问后,孙兴文立即查询大量法律规定,未发现有不允许拍卖网络域名的禁止性规定。为确保万无一失,他又函询该网络域名的管理机构,管理机构函复该域名可以转让,且受让人没有限制。
孙兴文立即组织双方当事人对网络域名进行议价,当事双方一致同意该网络域名的参考价为3万元,合议庭合议后决定以21000元起拍。拍卖过程中,14人报名参加竞拍,经过57轮竞价,最终以50190元价格成交。
工作之余,孙兴文注重总结推广执行经验,在法院微信公众号上开创了“兴文在执行”专栏,以一名执行法官的视角讲述案件执行过程、普及执行法律知识,成了一名“网红法官”。
在孙兴文眼中,面对花样频出的被执行人,有时成功执行的机会只有一次。“一旦错过,执行的难度就会更大,保障申请执行人的权益就会变得遥遥无期。因此,既要做好万全的准备,又要谋定而动,果断出手,才能将申请执行人的胜诉权益落到实处。”
#奋斗者正青春#
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当青春遇上了法院人,他们会用怎样的奋斗去诠释法治力量,绘就青春亮丽底色?
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进一步展现新时代法院干警勇敢追梦、蓬勃向上的时代风采,记录下他们闪光的青春印迹,“奋斗者正青春”征稿活动火热开展,现面向全国各级法院征集法院干警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奋斗故事。
我们将择优刊发在最高人民法院“两微一端”、天平阳光app、人民法院报“两微一端”等全媒体平台。
投稿邮箱:fyb_zhfxw@163(邮件主题请注明 “奋斗者正青春”)
投稿内容:文图/视频作品+200字以内的视频说明。
拥有“多重身份”的法院人,快来和我们一起分享感动、传递力量,留住青春吧!
来源: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 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人民法院
作者:何文婕 吕佼 | 编辑:柳杰
初见复旦,一生复旦——建校118年迎来118位新生现场领录取通知书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胡慧中 赵天润)7月13日,复旦大学2023年本科新生录取通知书颁发仪式在光华楼志和堂举行。今年是复旦大学建校118周年,118位来自上海、北京、浙江、安徽、江苏、广东、山东等省市的本科新生,现场领取录取通知书,成为点亮百年星空的“新复旦人”。
118位新生以家庭为单位,一一上台与复旦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金力合影。金力代表学校,向同学们致以最衷心的祝福。他勉励新生们与“第一个复旦”一起向未来进发,在复旦努力寻找自己愿意追求一生、奉献一生的领域,凭借兴趣和热爱,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使下,在自己的领域内改变点什么、创造点什么,甚至开拓点什么。
视频加载中...
视频由复旦大学提供。
“我家孩子立志学习生物,得到与校长合影的机会,非常兴奋。”2023级自然科学试验班张子涵的母亲陈志芳说,“对孩子来说,这是对他入学复旦,开启人生新阶段的一种激励;对家长来说,我们见证孩子的重要时刻,感到非常自豪。”
2023级外语类保送生、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中学的周思瑞作为新生代表发言。在参与录取通知书宣传视频拍摄的过程中,他了解背后的故事。“我觉得,今天拿到的录取通知书,便是我们来到复旦之后的第一堂课。这堂课的意义,在于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在于让我们目光坚定而步履轻盈地走未来的路。”
新生们给来现场见证人生高光时刻的父母亲友鞠躬致谢,并把鲜花送给家人。现场参加颁发仪式的同学们还收获了一份“小礼包”,包括一个帆布袋、一个卡套、一本《复旦通识100》的书。
毕业于上海中学的李康贤这次带着妈妈一起来领取入学通知书,“31年后,我终于替妈妈圆梦复旦”。李的母亲在1992年、1996年高考和考研中两次与复旦大学失之交臂,心存遗憾。为此,李康贤立志要考取复旦大学。
“高考后填志愿,所有的批次里,只要有复旦的选项,我的第一志愿都填报了复旦大学。”他对基础学科兴趣浓厚,尤其了解到复旦的物理学系创建70周年,是全国顶尖的专业。最终,他通过强基计划圆梦复旦物理学系。
黄睿彬同学独自从广东来到上海领取录取通知书。他通过高一时参加的化学竞赛结识了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孙兴文,自那时起坚定了学习化学的目标,笃定了来复旦大学求学的梦想,“希望这次颁发仪式会成为大学生活美好的开端”。
“初见复旦,一生复旦。”2023级外语类保送生、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中学的张欣盈曾听太外公讲徐悲鸿与复旦的故事,去邯郸路学琴的路上,初次见到复旦大学就心生感慨:“这就是我梦想中大学的模样”。
当天来现场领取录取通知书的新生,有两位同学都出生于复旦大学百年校庆日:2005年5月27日。18周岁的他们,与118周岁的复旦相遇。
叶龚言毕业于上海中学,一直以来对理工科兴趣浓厚,通过综评录取到技术科学试验班。汲乐晨同学的父母都是“复旦人”,她从小就在光华楼附近“晃悠”,复旦于她而言,如同一位老友。她从小学就坚定了学医的目标,最终如愿通过综评录取到临床医学(8年制)专业。
汲乐晨还深入了解复旦校史,观看电影《望道》,明白了陈望道老校长选定5·27校庆日的良苦用心。“追望大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征程。”怀着救死扶伤的初心,汲乐晨将在暑期阅读文献,为学业作准备。她也期待着聆听复旦上医名师的课。
值得一提的是,复旦大学图书馆还为所有新生准备了特别的“见面礼”——票据夹+藏书票贴纸。票据夹由复圕文创工作坊成员、古籍整理研究所2021级硕士生张知瑾设计,名为“玉雪香圕”;藏书票贴纸由文献信息中心纸质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方向2022级硕士生陶晗珂与曹度设计。
责任编辑:梁国胜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擅自邀请孙姓艺人演出,罚!他曾承认有5年吸毒史
6月15日,
“酒吧擅自邀请涉毒艺人孙兴被罚5万”
相关话题冲上热搜,
引发关注。
据北京青年报15日报道,近日,浙江宁海县迪迪酒吧有限公司因未经批准举办营业性演出,被宁海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罚款5万元。
处罚事由显示,执行人员调查发现,当事人曾于2022年11月邀请港台负面艺人孙兴参加其举办的营业性演出。
酒吧负责人承认邀请孙兴参加店庆,并称孙兴主要是与大家打招呼、演唱了一首歌,并且切了蛋糕,整个过程20多分钟,没有收演出门票,给孙兴包了2万元的红包并报销来回路费。
当事人的行为涉嫌违反《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规定:“举办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文艺表演团体、个人参加的营业性演出,演出举办单位应当向演出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公开信息显示,孙兴曾参演《倚天屠龙记》《风云雄霸天下》《家有外星人》《春光灿烂猪八戒》等影视剧。2011年4月,孙兴因涉嫌吸毒和藏毒被公安机关拘捕。
有媒体曾曝光拘捕及审问孙兴的过程,其承认自己已有5年的吸毒史。
孙兴在《春光灿烂猪八戒》饰演太白金星
知多D:
对涉毒艺人复出零容忍
关于涉毒艺人能不能复出回到演艺岗位,相关部门此前已有相关规定。
◆早在2014年9月,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就发布《关于加强有关广播电视节目、影视剧和网络视听节目制作传播管理的通知》明确规定,不得邀请有吸毒、等违法犯罪行为者参演,并暂停播出其参与制作的电影、电视节目、网络剧、微电影等。
◆2021年9月,中宣部又印发了《关于开展文娱领域综合治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大对违法失德艺人的惩处力度,禁止劣迹艺人转移阵地复出。
今年2月,中国警察网曾发文表示,和平时期,公安队伍是牺牲最多、奉献最大的一支队伍,其中,缉毒警察是这支队伍中最危险的警种之一,他们用鲜血和生命守护着法律的威严、国家的安宁。
在这条罪恶的利益链上,吸毒者也是一环,倘若涉毒艺人通过一段时间的“沉寂”后再度复出,依旧活跃在公众视线中,不仅让牺牲缉毒警察的鲜血白流,也会对社会大众尤其是青少年造成不良导向,势必污染娱乐圈乃至全社会的风气。
涉毒艺人当然可以重新开始工作,但绝对不能成为公众人物,继续享受鲜花与掌声,这是对涉毒艺人和劣迹艺人划出的规则红线。
综合:北京青年报、湖北日报
来源: 广州日报
复旦开设“似是而非”课 12名教授教学生“去伪存真”
通讯员栾歆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王烨捷
一门名叫《似是而非》的课程在复旦大学校园里火了起来。
开学后长达三周的选课期间,每到周二18点30分,《似是而非》的开课教室H3409便“一座难求”,站着听课的学生每周都有。第一轮选课过程中,在课程容量为258人的情况下,《似是而非》选课人数超过1000人。
座无虚席的教室
2019年秋季学期,《似是而非》第一次出现在复旦大学的课表上。这门由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楼红卫组织开设、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卢大儒命名的课程,集结了文、理、工、医不同学科12位教授,准备了17个专题,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对伪科学的辨识能力”为教学目的,本学期开设其中的14讲。
将课程取名为“似是而非”,任课教师们并非想博眼球,“反伪科学”才是主要的初衷。“火爆不能只是表面的,我们希望同学们参与课程学习的热情与选课热情相匹配,使得本课程今后有持续下去的必要。”楼红卫说。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2018级本科生姜辛宜选择这门课的主要原因是,它的课程介绍效仿了美国华盛顿大学的“那门课”。
2018年7月,几位老师偶然在朋友圈看到了题为《美国大学开了一门课,名字叫“抵制狗屁”》的文章,发现这门课与大家之前的想法不谋而合,当即起意开设一门复旦版“抵制狗屁”课程。
“太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甚至于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对于一些常识性的东西,时常会有错误的认知,缺乏必要的判断能力,尤其是当他们面对本专业之外的一些争议时。”楼红卫说。
从《似是而非》课程大纲看,该课程并非美国翻版。
美国华盛顿大学“抵制大数据时代狗屁课程”(Calling Bull In the Age of Big Data)由信息学和生物学两名老师贯穿始终,老师试图从逻辑和传播渠道的角度揭开伪科学如何产生与传播,介绍“狗屁”的类型、常见的分辨方法、孕育“狗屁”的生态系统等。
而《似是而非》集结了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管理学、计算机科学、医学、文学、哲学、政治学、历史学在内的众多学科骨干教师,讲课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元,意图普及思维和纠正偏见。
众口难调的创新课
在《似是而非》的课堂上,不同学科的老师会从各自专业领域出发,讲述有关“伪科学”的事例。
究竟什么是“伪科学”?在《似是而非》第一节课“用数学发现谬误”上,楼红卫提出一个疑问:某防火用具推销员说,“家里发生火灾时,不能往卫生间跑,因为统计表明,火灾时,死在卫生间的人数最多”。这个说法对不对呢?
楼红卫说,“对与不对”,不在于论据的对错,而是在于从论据“死在卫生间的人数最多”到论点“不能往卫生间跑”的推理逻辑谬误:不论火灾时死在卫生间的人数是不是最多,都无法推断火灾时是不是应该往卫生间跑。他又举了类似的例子:特别有名的三甲医院每日死亡的人数超过了社区卫生中心,是不是意味着看病要避开前者只去后者呢?
“这种逻辑上的错误广泛存在于大量统计数据和新闻报道之中。它们站不住脚,经不起争论,却让人印象深刻并难以抗拒。”楼红卫说。他希望这门课能够纠正不同学科里这样令人印象深刻的偏见,提供一些思考方式。
数学之后的第二节课,来自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孙兴文,他以“‘改变’世界的分子”为题,从截然不同的角度阐述“思辨”。
“瓷片漂亮吗?那瓷片有用吗?”“化学合成的‘药’和草本植物的提取物有区别吗?”……随着翻动的PPT和逐渐深入的话题,孙兴文步入正题,向学生们介绍了分子、物质在有机化学里的重要性。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注意到,这门网红课在复旦校园里并非“百分之百受欢迎”。“与期望相比,课程能够达到的效果可能会有很大的落差,但若能达到哪怕百分之二十的目标,也是值得的。”楼红卫自认这门课并不高端,重在“通识”。
在第一节课后,助教共收集了102份课程反馈,大约10名同学建议“增加课程难度”。楼红卫没有采纳这条意见,他认为这是一部分同学的看法。课程助教、复旦大学基础数学2018级硕士生张诚纯也表示这可能是“幸存者偏差”。楼红卫认为课程难度仍要以“通识”作为标准。然而,如何在众多院系学生面前把握好这个标准,仍需要探索。
课程反馈显示,复旦大学本学期选修该课程的理工科与文科学生数量比大约为3:2。本学期,文科院系授课老师仅有4位,整体授课内容的偏理可能影响了文理学生的比例。
“水课”质疑
作为一门通识选修课,《似是而非》还在校园里面临“水课”质疑。
“课程形式有点像讲座,内容不能深入,对我批判性思维的帮助不大。”一名数学科学学院2018级的同学解释退课原因。
此外,由于每位老师的授课时间短、课程人数较多等原因,这门课在一些同学眼中是“用来凑学分的课”,课程反馈问卷中有25%的同学承认这一点。
对此,楼红卫回应:“欢迎来凑学分。不过这并不是水课,希望大家都有所收获。”楼红卫说,新闻对于阻绝或传播伪科学的作用特别大,而管理人员也尤其需要有抵制伪科学的素质。因此,他特别希望有更多新闻学院、以及今后可能从事管理工作的的同学参与到课堂当中来。
但,如何避免“似是而非”成为一门“水课”,仍是值得研究的话题。
楼红卫强调了课程论文的重要性。本学期,该课程采取“课程论文60%+平时表现20%+参与课内外研讨情况20%”的考核方式。论文写作是重头戏。这门仅有两个学分的课程,将安排三位常规助教和十几位来自不同专业的研究生组成助教组。助教组的工作主要是帮助学生写出合格的课程论文。
除了希望《似是而非》不会变成“水课”,楼红卫还希望它可以变成一门可以持续开设的“好课”。
为了更好地建设这门课,从来没有尝试过创建微信公众号的楼红卫,自己开了一个公众号“积微偶录”,以期在公众号上为每一次课程发文章。复旦大学哲学学院2019级研究生何彦昊是《似是而非》的课程助教之一。“我本来不会拍照也不会做公众号,为了这个课,找来一个相机,并学习了一下微信排版。”何彦昊说。
“未来,希望有更多的学校开设类似的课程。”这是楼红卫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