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中国传统葬礼
中国传统葬礼
中国传统葬礼的主色调为白色,故亦有帛事之称,与喜事(红色)相对。随死者的宗教信仰和经济情况,整个过程中经常混杂有关的佛教、道教或风水仪式。随着现代化带来的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世界文化的交融,现在的华人葬礼更是参杂了各宗教(佛家、道教)、地方文化、民族文化(如日本)等,传统治丧仪制主要过程得以保留,但如丧仪、丧服制、孝服制等传统已被“简化”,完整依儒家旧制者已鲜有见闻。
中国传统葬礼
流程
其主要过程有:
小殓:为遗体净身整容,穿上寿衣。这个步骤要尽早,甚至有时在断气之前就进行。因为过几个小时,由于肌肉细胞死亡,会出现称为尸僵的四肢僵硬现象,影响穿寿衣。寿衣不能用皮质,因传统认为这样死者会转世成动物。寿衣(丧服)多采用中国传统服装。
报丧:正式通知远近各处的亲友死亡时间、情况和葬礼安排。经常有严格的形势和顺序规定。
奔丧:亲友携带礼品、礼金、挽联、花圈等从外地来参加葬礼。
停灵:又称暂厝,将遗体在灵堂停放若干天,等待前来奔丧的亲友;同时有助于确定死亡而不是昏迷假死。灵堂可为家中大厅、临时搭制的灵棚、或殡仪馆的专用房间。灵堂内设悼念条幅、亡者遗像、供奉亡者的食品(供品)、香、蜡烛、纸钱等。另外,在暂时不能正式安葬死者的情况下,将棺材寄放在寺庙等地,等待未来下葬,也可称作停灵。
守灵:停灵期间,已在场的亲友,特别是死者的晚辈在灵堂轮流守护亡者的遗体,接受奔丧者的吊唁。在整个葬礼期间,死者亲近的晚辈(称为孝子/孝女)穿不缝边的白色粗麻布衣服或褂子,腰系草绳或麻绳,脚穿草鞋,称为孝服。
丧服,为哀悼死者而穿的服装。中国古代丧服自周代已用素服(素衣、素裳、素冠等),均取红色,并有五服制度,即按服丧重轻、做工粗细、周期长短,分为5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斩衰,最重的丧服。用最粗的生麻布制做,断处外露不缉边,丧服上衣叫“衰”,因称“斩衰”。表示毫不修饰以尽哀痛。洪武七年(1374)立为定制,子为父母皆斩衰三年。清制同。
齐衰,亦作“齐缞”。“五服”中列位二等,次于斩衰。其服以粗疏的麻布制成,衣裳分制,缘边部分缝缉整齐,故名。有别于斩衰的毛边。具体服制及穿着时间视与死者关系亲疏而定。适用于为祖父母、伯叔父母、兄弟、未嫁之姐妹。
大功,其服用熟麻布做成,较齐衰稍细。为堂兄弟、未婚的堂姐妹、已婚的姑、已婚的姊妹。已婚女为伯父、叔父、兄弟、侄、未婚姑、姊妹、侄女等服丧。
小功,其服以熟麻布制成,视大功为细。为伯叔祖父母、堂伯叔祖父母,未嫁祖姑、堂姑,已嫁堂姐妹,兄弟之妻,从堂兄弟及未嫁从堂姐妹;外亲为外祖父母、母舅、母姨等,均服之。
缌麻,“五服”中最轻的一种。用较细熟麻布制成,为本宗之族曾祖父母、族祖父母、族父母、族兄弟,以及为外孙、外甥、婿、妻之父母、表兄、姨兄弟等。
大殓:当着家属的面,将亡者移入铺有褥子的棺材,盖上被子,钉上钉子封棺。富裕的人家可能用内棺和放置随葬品的外棺两层。
出殡和下葬:把棺材送到墓地埋葬。出殡开始的标志是孝子将一个瓦盆摔碎,称为“摔盆儿”。由孝子执“引魂幡”带队,有乐队吹打,沿途散发纸钱到墓地。下葬仪式有道士、风水师协助。
烧七:下葬后,亲友每七天去墓地看望并烧纸钱,一共去七次共四十九天。还有类似的招魂、超渡、烧纸钱等活动,称为“做七”。第四十九天的仪式称为“断七”,为正式葬礼部分的结束。
“头七”由儿子、孙子办理。其中嫡长子、嫡长孙负责“孝子”身份持哭丧棒主祭。
“二七”为小七
“三七”由出嫁女儿、女婿、外孙子女主办操持祭奠,披麻戴孝。俗称“姑奶奶送”、“姑爷送”。如果死者没有外嫁女,就由外嫁的侄女或侄孙女来做。
“四七”是小七
“五七”为出嫁孙女、孙女婿主办祭祀
“六七”是小七,
“七七”又称“满七”或“圆七”、“断七”,由儿子、孙子主办祭祀,有始有终,功德圆满。
守孝:按儒家的传统 实际服孝3期,每期9个月,共27个月,孝子应该守护在父母墓的周围。服孝期间(实际上一般在百日内),不剃头、刮脸、剪指甲、饮酒、夫妻同房、外出等;逢春节或亲友举办庆典,亦不拜礼和庆贺。家中女眷也要素妆。现代社会若家中有丧事,第一年春节不去各家拜年。
牌位:家人用香烛祭品供奉写有死者名字的牌位。
扫墓:亲友于清明节、抑或重阳节期间修理、打扫墓地。
中国传统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