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未来?文王神卦真的有那么准,历史上的周文王究竟会占卜术吗
相信《周易》这个名字大家都有所耳闻?
《周易》又称《易经》,是一本流传千古的“奇书”,学界对它的最高评论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被誉为“大道之源”。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周易》就是一本成形于周代的占卜之册。不管怎样,谈到《周易》的作者,总要牵扯到三个人:伏羲、孔子、周文王姬昌(史书好像更倾向文王推演六十四卦一说),但我们对这个问题不做深究,探讨的只是周文王推演天数、预卜未来的神奇之术是否真实?
根据民间传说,《文王神卦》几乎是洞穿世事无所不能的,在中国经典的古典名著《封神演义》中,更是将文王的这种占卜预测能力演化到极致,其中有几处,听来简直叫人匪夷所思:
第一次是商纣王召姬昌入朝欲加谋害之时,骇人听闻的一幕出现在,皇帝的圣旨还没到西岐,姬昌已经坐在家里提前预知了未来(他早已算到自己到朝歌后会有七年的劫难),之后果不其然,姬昌一到朝歌便被扣押,在羡里城被关押整整七年之久。
第二次是在朝堂之上为纣王推算天下,文王姬昌只掐指轻轻一算,便准确地预知了商朝还有二十八年天数,且天子不得善终(这一点亦在之后应验);紧接着又算出次日午时太庙将会起火,纣王不信,遂严令禁止人不得在太庙焚香,然而到了翌日午时,空无一人的太庙还是毫无来由地燃起一场大火。
第三次发生在文王的长子伯邑考入朝代父赎罪的时候,伯邑考因演奏乐曲得罪纣王,被下令乱刀剁碎做成肉饼,并赐给姬昌食用,结果这个噩耗同样被姬昌早早算出,伤心的父亲流了一夜眼泪,次日送饼的使者到来,姬昌明知是子肉,却含泪忍痛连食三饼,终使自己保得性命,熬过七年的劫数,为将来的灭商兴周留住了火种。
值得注意的是,《封神演义》不但将文王姬昌的占卜之术渲染得离奇莫测,在奇人异术、神仙鬼怪的设置上更是五花八门,光怪陆离,两派神魔依托商、周两家各逞法力,斗得眼花缭乱、不可开交,有图为证:
最终的结局是:
无道的统治者被人民推翻,各路神仙魔道、英雄好汉一一封神上榜,天下尽归西岐所有,正称得上是众望所归,周文王姬昌遂成为一国奠基之君。
也可以说,正是这些广为流传的民间传说和极尽神话色彩的演绎,才将文王的占卜之术推到更加玄幻深远的高度。
那么,历史上的周文王究竟会不会占卜术?
对于这个问题真可谓是莫衷一是,如果单从历史角度出发,作为开国奠基的一代英主,文王姬昌的成就无疑是全面的,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对他的治国、亲民、仁政均是推崇备至,因此《周易》一书体现的更是他的一种政治主张。
至于他本人是不是个算命大师,纠结这一点又有什么必要呢?
观音灵签 第七十七签
【签诗】
梦中说得是多财 声名云外终虚来
水远山遥难信实 贵人指点笑颜开
【智慧】
此签有“笑里藏刀”之意,奉劝当事人勿心怀不轨。语言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项工具,可以用来救人,也可以用来杀人。有人可能天生伶牙俐齿,在当下就能让对方深信不疑,能言善道的同时“心里想的”也很重要。如果心存善念,那么说出口的话也会是好话;反之,如果只是表面上说得好,心里却充满怨恨,那“语言”就变成了一种杀人于无形的工具。
【典故】范雎相秦
范雎(?~前255年)亦作范且,字叔,魏国芮城(今山西省芮城县)人,战国时期著名政治家、纵横家、军事谋略家、战略家、外交家、秦国宰相,因封地在应城,所以又称为“应侯”。
范雎辅佐秦昭襄王上承秦孝公、商鞅变法图强之志,下开秦始皇、李斯统一帝业。他是秦国历史上继往开来的一代名相。李斯曾高度评价范雎:“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范雎本是魏国中大夫须贾门客,因被诬陷通齐卖魏,差点被魏国相国魏齐鞭笞致死,后在郑安平的帮助下,易名张禄,潜随秦国使者王稽入秦。
前271年,范雎见秦昭王之后,提出了远交近攻的策略,他主张将韩、魏、赵作为秦国兼并的主要目标,同时应该与齐国等保持良好关系,秦昭王拜范雎为客卿。前266年,他又提醒秦王,秦国的王权太弱,需要加强王权。秦昭王遂废太后,并将国内四大贵族赶出函谷关外,拜范雎为相。
范雎为人恩怨分明,掌权后先羞辱魏使须贾,之后又迫使魏齐自尽。又举荐郑安平出任秦国大将,王稽出任河东郡守。凡是以前帮助过他而处境困苦的人,他都给予酬谢。
范雎任相后,还创修褒斜栈道,发展秦同巴蜀之间的往来交通,最终“使天下皆畏秦”。
后长平之战爆发,范雎设计在外交上孤立赵国,防止各国合纵,两军对垒三年后,范雎又以反间计使赵国启用无实战能力的赵括代廉颇为将,助力长平,使得白起大破赵军。
晚年举荐蔡泽接替自己的相位,辞归封地,不久病死。秦昭襄王说过:“昔周文王得吕尚以为太公,齐桓公得管夷吾以为仲父,今范君亦寡人之叔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