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权林七风水,民权林七水库图片

民权县林七乡村庄建村来历大全

林七乡地图

林七乡古为商部落属地;周之采邑;后为古戴国腹地;秦以后,甾县、谷县、考城、考阳、成安、戴邑及东梁州、北梁郡治所皆设乡境;明至清属考城县;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归睢州;1928年划归民权县;

林七乡地处黄河中泓,岁月悠悠,黄患频频,名胜古迹多没于水。现仅存林七集南1.5公里处“葵丘会盟台”遗址。

林七乡建村年代表

林七

约建村于元朝后期,清乾隆后期,此处为黄河渡口,林氏在此以摆渡为生,因林排行第七,故名“林七口”。

清咸丰年间,与代家岗、史家台合筑一寨,仍名“林七”。

西何庄

据《何氏族谱》载;何氏源于庐江,后散居四川、陕西,山西等地。明宣德七年(1433年),先人何祥领全家自山西迁至辉县,明万历三十七年(1610年)复迁山东定陶城东二十里西台集,后迁此。

因东二里许有一何庄,故名“西何庄”。

小陈庄

据传清道光年间,陈姓由山东省曹县陈庙集迁此,因村小人少,故名“小陈庄”。

高庄

清道光九年(1829年),高姓由山东曹县迁此。

李庄

清嘉庆年间,李姓由考城西关迁此。

王庄

清乾隆三年(1738年),王姓自南刘庄迁此。

冯庄

明洪武二年(1369年),洪、冯两姓奉旨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后洪衰冯旺,故名“冯庄”。

王岗

清嘉庆年间,王氏自王桥迁此,为避水患,筑一大岗定居,故名“王岗”。

王岗

张庄

清嘉庆年间,张姓自老颜集张庄迁此,故名“张庄”。

王新庄

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王岗村住户稠密,部分王氏族人迁此另建新村,故名“王新庄”。

前园子

该村原为山东曹县吕园子财主吕姓的田产。

清同治年间,现褚庙乡尤楼张氏族人到此租田耕种,兼为吕家看守柴禾园子,落户于村西略偏北近百米处,称“张庄”。

后佃户渐多,遂成村,因在吕园子前,故名“前园子”。

王三窑

清嘉庆年间,王氏自山东曹县迁此,农耕之隙,经营砖瓦窑业,家庭富足,当地言富为“暄”,得名“王暄窑”。

后村人扩展此业,三窑鼎足而立,财源亨通,遂易名“王三窑”。

东新庄

1950年,有五户村民自前园子迁此,取名“五新庄”。后为区分,按方位易名“东新庄”。

西北新庄

1950年,十余户村民自前园子迁此,按方位命名“西北新庄”。

王葛庄

相传王氏先人久闯江湖,善舞花枪,曾落户山东定陶,建“一枪王”村。

清乾隆中期,其后裔迁居现址建“王家岗”。

后葛氏族人自仪封迁入,易村名“王葛庄”(现村无葛姓)。

十家庄

1957年,王葛庄住户拥挤,王、高、崔等10户村民,经上级有关部门允诺迁此。

大陈庄

清乾隆后期。陈氏自山东曹县迁此,称“陈庄”。后为区别于现林七集西陈庄,改称“大陈庄”。

范关庙

明洪武元年 (1368年),范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筑关羽庙一座,故名“范关庙”。

小王岗

清同治年间,王氏从魏廷楼迁此,为避水患建村于土岗上。因村西有大王岗,习称“小王岗”。

李楼

清咸丰年间,李氏从今北关镇石井村迁此,筑楼得名“李楼”。

吴园子

相传清咸丰年间,吴氏从吴庄寨迁此,买田置园子称“吴园子”。1932年筑寨,村周寨墙尚存。

安庄

相传,安氏原从山西洪洞县迁居顺河、流通。后由流通迁此,故名“安庄”。

侯店

明洪武年间,有一侯姓在此开店,后渐盛成村,故名“侯店”。

赵庄

清乾隆年间,赵氏由山东捌潭迁此,故名“赵庄”。

小孙庄

清乾隆年间,孙姓由伏庄移此,因西有大孙庄,故称“小孙庄”。

此处东汉至元朝年间为考城县治所在,后被淹没,无遗存。

王双楼

明初宋姓在此居住,名“宋双楼”。

后宋衰,王姓于清嘉庆年间由王小庄迁此,改名“王双楼”。

王小庄

相传清康熙年间,王姓由河里王庄迁此,故名“王小庄”。

村东0.5公里处,立"葵丘会盟台"石碑一通,为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大会诸侯的地方。

葵丘会盟台

郑庄

明万历末年,郑氏自曹县魏湾迁此,开垦黄河滩地,故名“郑庄”。

林南庄

明正统年间,李氏自葛岗集(今王桥镇辖)迁此,因村北一里处有大片树林,故名“林南庄”。

邵铺

据《南氏家谱》载;明崇祯年间,南氏自山东东昌府南门楼迁此,开垦荒地,立一新庄,名“南新庄”。

清顺治年间,邵氏迁此开茶铺,因柳河至考城(今北关)官道经村西,过路行人常在此饮茶歇息,称“邵铺”。

李叉楼

据《李氏家谱》载;明洪武年间,李氏自山西洪洞县迁至考城县葛岗集(今属王桥镇);

清乾隆年间,李氏四世又迁此,后建一楼未起。黄河涨水,地基下陷,仅盖一叉子(意为楼未盖起,人称楼叉子),习称“李叉楼”。

金庄

清乾隆中期,金氏自今褚庙乡张仙庙迁此建村,故名“金庄”。

董楼

清乾隆中期,董氏自山东曹州迁此,勤俭持家,建楼一座,得名“董楼”。

手工编织历史悠久,家家会苇编,户户织席篓。

杨庄户

据《杨氏族谱》载;杨氏先人明初曾在御林军中任职,永乐年间朱棣经此地,赐杨氏后裔田园一方,由此得名“杨庄户”。

大李岗

明初,李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建一牌坊,名“李牌坊”。

清乾隆年间,黄水淹村,水退后,重建一村于土岗之上,故名“大李岗”。

李岗

曹岗

清朝中期,曹氏自山东曹楼村迁此,居于岗上,故名“曹岗”。

王岗

明洪武年间,王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居土岗上,故名“王岗”。

桑李岗

明洪武年间,桑、李二姓先后自山西洪洞县迁此,为避水患,居土岗上,故名“桑李岗”。

司庄

据司姓牌坊记载;明永乐年间,司姓自山西洪洞县迁居兰封司胡同,清康熙年间迁司楼,同治年间司楼在此设一下庄子,故名“司庄”。

前杨庄

清乾隆年间,杨氏由曹县迁此,因居杨庄之前,故名“前杨庄”。

杨庄

据传申姓原居此,称“申楼”;明初,黄河决口村毁于水。

《杨氏族谱》载;明永乐年间,杨氏祖杨云随军自江南六安州迁武安堂之南,后迁八里庙之东,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由八里庙迁此。

小王庄

明末王姓迁此,名“王庄”。王姓人财两旺,良田千顷,盖楼一座,后渐衰,部分王姓外迁,故又改称“打锅王楼”(意为衰败)。

1947年因王庄较多改称“小王庄”。

东何庄

《何氏族谱》载;明洪武年间,何姓自山西洪洞迁曹县,清乾隆年间由曹县迁此,因西边有一何庄,故名“东何庄”。

东付庄

据《付氏族谱》载;付氏原居山东曹州。明洪武年间,兄弟五人分居,一支迁此,名“付庄”,1982年改称“东付庄”。

前、后胡楼

据《胡氏族谱》载;胡氏原居安徼省凤阳县胡家楼,兄弟二人均为进士。

明洪武年间,随朱棣北征,并有一人任总兵之职,后二人奉旨治理黄河,因年迈告老归田,钦赐田宅于考城西关胡道口。后兄弟二人又迁后胡楼,因兄弟不睦,二门南迁一里许,称“前胡楼”,原村称“后胡楼”。

前王庄

明万历年间,王姓由睢州王行迁此,居王庄前,故名“前王庄”。

后王庄

明嘉靖年间,王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村东十里周王庄,后由周王庄迁此,取名“王庄”。后有王姓迁此村前,故此村称“后王庄”。

祝庄

明初,祝姓由曹县古营集祝奶奶庙迁考城冯庄,清乾隆年间,黄河决口村毁于水,为避水患自冯庄迁此。

何菜园

据《何氏族谱》裁;何氏原居安徽省庐江县,始祖何祥于明宣德七年(1433年)首迁河南辉县,后复迁山东定陶县城东20里西台集,明万历三十七年. (1609年)六世祖一支自西台集迁入睢州北八十里(今址)定居,以开菜园为业,习称“何菜园”。

罗庄

罗姓由宁陵陆湾村迁此。

何庄

18世纪初,何氏后裔从山东西台集迁此,故名“何庄”。

伏庄

清嘉庆初期,伏氏后裔自伏楼(今庄子镇伏楼)迁此,故名“伏庄”。

周庄

清乾隆末年,周氏后裔从睢州迁此一岗上居住,故名周岗子,也称“周庄”。

大孙庄

清嘉庆初年,孙氏后商自葛岗集今属(今属王桥镇)迁此。习称“旧县集”,为原考城县治所在。

考城县地图(此图上南、下北、左东、右西)

朱庄

清康熙末年,朱氏后裔自朱老家(今属北关镇)迁此。

新朱庄

1978年,朱庄部分村民迁此建新庄。

焦庄

据《焦氏家谱》载;清道光末年,焦庭训举家从孙道口迁此,故名“焦庄”。

焦庄

赵庄

据《赵氏家谱》载;清嘉庆年间,赵氏自山东省曹县赵庙村迁此定居,故名“赵庄”。

小胡楼

胡氏于清乾隆中期迁此,筑小楼而得名。

张庄

明崇祯年间,张氏自清莲寺村(今属庄子镇)迁此,故名“张庄”。

北陈庄

中华十八年(1929年),陈姓自蔡堂南陈庄迁此。

王庄

清康熙年间,王朝聘举家自山东省成武县王堂村迁此。

村民喜豫剧、坠子、扬琴、曲子等,农闲时部分村民搭班外出唱戏。逢春节、元宵节,村人喜制作烟火、花灯。

孙道口

明洪武元年 (1368年),孙氏从山西洪洞县迁至小堤河南岸道口处,故名“孙道口”。

马道口

明初,马氏自山西洪洞县迁小堤河南岸一道口处,故名“马道口”。

老郭庄

清康熙年间,郭姓由山东省定陶县迁此,名“郭庄”。后郭氏部分族人外迁,称此为老家,故名“老郭庄”。

庞庄

明万历年间,庞姓居河南三关庙(已不存),清乾隆年间黄河决口,为避水患,一支迁山东定陶,一支迁湖北,长门迁今址,故名“庞庄”。

东安庄

据《安氏族谱》载;安氏祖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由晋来考,遂至流通集,分为老三门。长门、二门迁居大安庄,三门迁此,取名“安庄”,1982年因重名冠以方位改名“东安庄”。

东郭庄

清朝中期,郭姓由山东省定陶县迁此,取名“郭庄”,1982年改称“东郭庄”。

郭庄寨

清朝中期,黄河水泛滥,村被淹没,水退后高、刘二姓到此,因高姓人多且居高岗之上,取名“高家岗”。

后郭姓自老郭庄(今村西南2公里处)迁此。清同治年间,郭姓人多势众,倡仪筑寨,易名“郭庄寨”。

杨庄

明初杨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名“杨庄”。

1958年,村遭火灾,房屋被烧光,村人迁往郭庄寨等村。

后郭庄寨一支又重返故址,仍名“杨庄”。因昔日曾受火患,外村人习称“火烧杨庄”。

冯庄

据《冯氏家谱》载;清中叶,冯氏从山东省龙宛峰村迁此,故名“冯庄”。

前、后卢庄

清道光年间,卢氏由宁陵县卢集迁此,村南为“前卢庄”,村北为“后卢庄”。

蔡堂

明洪武年间,蔡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家业兴旺,修一庙堂,故名“蔡堂”。

朱楼

明洪武二年(1369年),朱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后盖楼一所,故名“朱楼”。

陈庄

清雍正末年,陈氏自鹿邑迁此。

杨庄

据《杨氏家谱》载;明初,杨氏自江南六安州迁此,故名“杨庄”。

赵庄

明万历末年,赵氏自孙六口伏土山东2里赵家岗(现不存)迁此。

武堂

据《武氏族谱》载;“明洪武年间,吾祖自山西洪洞县迁至鲁西曹县西五里建村,庄曰武堂村。二世迁籍于豫东睢州北部(今处),迄今十余世矣。”故名“武堂”。

杨朱庄

清乾隆年间,杨氏自山东曹县迁此。

越二年,朱氏自朱老家(今属北关镇)迁此。经杨朱二姓协商,取村名“杨朱庄”。

林北庄

清康熙末年,李氏自山东曹县李楼迁此,村位于一大片树林之北,故名“林北庄”。

李庄

据《李氏家谱》载;明末清初,李氏自顺河集西一华里李庄迁此,仍名“李庄”。

魏廷楼

明洪武年间,一王姓名魏廷的人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后盖一楼,取名“魏廷楼”。

夏庙

明初,李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清初,建“全神庙”一座。

康熙年间,夏姓自山西洪洞县迁居庙东侧,习称“夏庙”。

王康庄

明末,王姓自山西洪洞县迁居山东曲阜,清嘉庆年间迁此,取康之意命村名。

薛楼

据《薛氏族谱》载;明洪武初年,薛氏祖奉旨由山西洪洞县首迁山东薛城,后迁居考城颜家集西北薛桥。李自成义军路经薛桥,薛氏族人箭射之,闯兵怒杀满门,二人河北投亲而幸免。后至褚庙东南薛庄居住。清康熙年间,后裔自薛庄迁此,后盖一楼,故名“薛楼”。

小杨堂

据《杨氏族谱》载;杨姓于明前期从南京水西门迁居林七口北,因建一座奶奶庙取名“杨堂”。清光绪年间,杨姓一支自杨堂迁此,名“小杨堂”。

杨堂

相传,明朝燕王(明成祖朱棣)征北路经此地时,有一杨姓部下身患重病,留此疗养,康复后居此,渐成村庄,名“杨庄”。

杨郭庄

1928年前,村南一公里处有一杨姓县令,有佃户杨、郭二姓居此耕种,后繁衍成村,故名“杨郭庄”。

后李叉楼

明永乐年间,李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名“李庄”。后李姓居官,回乡筑楼一座,未竣工而被朝廷处死,剩下一楼叉,冠以方位称“后李叉楼”。

商丘民权县的林七水库和水库上的水闸

图文:邵家大院子

商丘民权的林七水库和林七水闸是民权人记忆中从不曾老去的图腾。她们作为老一辈人创造的建设奇迹,也为后代子孙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时至今日,源源不断滋养并灌溉着民权这片热土。​

​林七水库原是黄河故道,天然的蓄水池,现在主要是引黄河水调蓄。水库自1958年动工修建,1959年建成。现在以供应商丘市的饮用水和工业用水为主,兼有防洪,灌溉和养殖等多种功能的水库。​

​附近的村民靠水吃水,许多村民养殖鱼类。水库里有野生河蚌,螃蟹,河虾和各种鱼类。​

​每次经过林七水闸,心情都无比舒展,总能唤起丝缕的幸福感。正因为如此,每次去林七送货我都愿意在水闸上走走站站。​

​深情的望着这条河,心情如这平静的水面,偶尔泛起涟漪。​

​曾几何,这里有许多小伙伴在这里游泳嬉戏,那无忧无虑的时光,藏在记忆深处。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小伙伴都长大了,有的在家发展,有的走向了远方。​

​闲暇时候,去岸边钓鱼,每次都不会空手而归,收获颇丰。​

​沿着水库南岸修的水泥路,那么的幽深曲长。两边的树木郁郁葱葱。如果你在城市生活脚步太匆忙,来这里走走。岸边的风景,也会抚平你心里的焦虑与彷徨。​

​岸边苗木林,齐齐整整,不争不抢,恣意的沐浴着阳光,尽情享受着爱抚。​

​岸边,勤劳的人们栽的扫帚菜。我小时候,妈妈经常给我和弟弟蒸着吃。等它长大了,绑好,还可以扫地。​

​水库北岸,有人们种植的豆角和芝麻。骄傲的芝麻,腰杆挺得溜直,似乎在炫耀着民权人步步高的生活。​

​民权人们喜欢栽石榴树。火红的石榴不仅美味,而且寓意和人们心中所期望的一样,不仅日子红红火火,还要多子多福。​

​花生作为经济作物,收种都比较费事。勤劳的民权人大多种植花生,每季都要浇好几遍水。本地有花生加工企业,根本不愁销路。做出的卤味花生,每年回家都会当成年货买许多带回老家丰县。从前年开始就不从这里带了,因为在我家家门口的超市都能买得到。我会跟老家的邻居亲朋骄傲的说:这卤味的咸干花生是我做生意的民权县生产的。​

​这座桥上留下了许多人的足迹,从开始建成时的步行,到后来的自行车和摩托车,发展到现在的电动车和高档的小轿车。林七水闸见证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越来越好的生活。​

​我和爱人离开老家丰县,来到民权,已有十年时间。每次出来送货从林七水闸经过时,我都到处看看.水库的水依然是那么清澈,有时忍不住会捧一捧河水,闻闻她的气息,洗洗手,洗洗脸。

我知道林七水库,虽无今日黄河的雄壮,她在万千河流中也默默无闻。但看见她却带给我无比舒畅的心情,稀释了我思念家乡的情愫。​

​林七水库承载着许多人童年无限的欢乐,林七水闸衔接并运载着劳动人民对更美好生活的期望希望。衷心祝愿民权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

走,去民权县林七赶会

图文:邵家大院子

在我心中,乡村的集市,熙熙攘攘,人来人往,烟火气息浓浓的。那纯正的朴实之美,才是美的至高境界。

初冬的一早,阳光温煦。去林七赶会。沿着林七水闸往北走,第一个红绿灯处有一堆堆的绳子。

细问,原来这是商家从村民手中收购的。一捆捆绳子是用玉米穗的外皮拧成的哦。

看大姨数钱呢,付出有了回报的心情真好。你看那笑容多美,你听那笑声真甜。

卖水果和干果的摊子。

精神矍铄的老人家,刚出摊就开始忙了。手艺肯定不错。

这是换锅底的摊位。离乡的你,有多久没有看到这样的情景啦!

卖鞋的摊子。鞋子款式紧跟潮流,价格你想象不到的实惠。

文玩玉器的摊子。

这些萝卜都是村民自己种的。绝对的绿色食品,价格还不高,5毛钱一斤。

我是早上八点多来的,这家老板正在上货。

乡镇的集市,如此地淳朴安然。叫卖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如此地鼎沸与惊艳。

这里有卖的爆米花和自制的豆糁。

看看胡萝卜美不美。一块钱一斤,买了还送缨子。缨子蒸着吃特别美味。

乡镇与时俱进,周围村民开车来赶会。

初冬大葱1.7一斤,现在将近3块了。今年栽葱的村民,用民权话说叫“打住食了”。

民权沙土地多,不仅西瓜沙甜,红薯沙瓤又甘面。

我猜,漂泊在外的人,唯独忘却不了的是,家乡和家乡集市上的烟火气息吧。

一幕幕似曾相识的场面,填补着内心的悸动。

衣服质量不错,关键是价格实惠。

这位老先生说,你拍照是不是,宣传林七繁荣祥和啊。我说是的。

每个人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乡愁。无论在外面的世界多么繁华喧嚣,乡愁总能触动内心的弦,进而惊艳了岁月,温柔了时光。

回老家了,别忘了赶会。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csxsg.com/forum/20240307/1709233921414429.html
上一篇:月双子,月双子女性格
下一篇:皇家风水线,皇家风水口诀

网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