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姓(5)|韩姓的另两个渊源:出自“祝融八姓”之一的董姓和少数民族改汉姓
封面新闻记者 黄勇
韩姓除前面讲述的出自姬姓的渊源外,还有一个渊源是出自董姓,董姓为“祝融八姓”之一。这个说法是袁义达、邱家儒在《中国四百大姓》中提出来的。
《史记·楚世家》记载,帝喾时期的火正(掌管火,安排农业生产的官员)吴回,他的儿子陆终娶了鬼方氏部落首领的妹妹女嬇(kuì)为妻。
陆终画像
鬼方氏是当时西北的一个少数民族部落,经常入侵中原的炎黄部族,后来又被称为混夷、獯鬻(xūnyù)、玁狁(xiǎnyǔn)、戎、狄,战国后被称为胡、匈奴,与后世的汉朝打得昏天黑地。这是闲话,此处不提。
陆终娶女嬇,可能是双方为各自部族利益和解而结成的政治婚姻,也有可能是漂亮的女嬇在战争中被作为战利品掳来的。
女嬇怀孕了,对陆终来说,这是一个大喜事。当爹的感觉一定很好,陆终会这样想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陆终却发起愁来。按说,怀胎10月后就该生产了,但女嬇的肚子却一点动静都没有。
随着时间的流逝,看着女嬇高高隆起的肚子,陆终成天愁眉不展,竟一病不起撒手而去了。
女嬇怀孕3年,都还没生产。有学者认为,古书中说女嬇“孕而不粥三年”,并不是真的怀孕了3年,而是指怀孕时间比一般孕妇的要长一些。
女嬇所在的鬼方氏族,可能掌握了剖腹产子的技术。
六月六日那天,女嬇实在等不下去了,在她的亲自指导下,她被实施了载入史册的中国首例剖腹产手术。但这个手术却没有现代意义上的麻药,而且指导手术的人,竟然是孕妇本人!
大家可以发动小宇宙想象一下,这个手术是怎样做下来的。
手术分为两步:最先剖开女嬇的左胁,从肚子里抱出3个婴儿;接着剖开她的右胁,再次抱出3个婴儿。
这一场手术下来,从女嬇的肚子里抱出了6个婴儿,全是儿子。这也是中国一胎六子的最早记录。
这6个儿子最终都长大成人,并各自成就了一番伟大的事业,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世本·帝系》中说:“其一曰樊,是为昆吾;其二曰惠连,是为参胡;其三曰篯铿,是为彭祖;其四曰求言,是为郐人;其五曰晏安,是为曹姓;其六曰季连,是为芈姓。”
惠连是陆终的第二个儿子,因住在董地,他的后裔子孙就以居住地名称为姓,称为董姓。
惠连后来住在韩地,也就是今山西境内的汾河下游的永济市韩阳镇,他的后裔中的一支形成韩氏族。
韩氏族在夏朝时是侯国,西周初期被灭国,子孙遂以国名为氏。
韩氏族人失国后,开始了迁徙。
他们中的一支,经今河南安阳市的韩陵山,北迁到今河北固安县的韩城,后来又东迁到了辽宁昌图县,最终由辽河进入朝鲜半岛,成为如今朝鲜和韩国的先民。
韩姓的另一个渊源是改姓,与中国其他大多数姓氏一样,也存在着大量的少数民族汉化改姓的情况。
西汉元封2年(公元前109),汉武帝派兵远征由原战国时代的燕国后裔创建的卫满朝鲜国。第二年,卫满朝鲜被灭亡。
卫满朝鲜大司马韩陶(又名韩阴),在王险城(今朝鲜平壤市)被攻破前,率部下投降,被汉武帝封为荻苴(díchá)侯,封地在今江苏灌云县一带,称为荻苴国。
韩陶家族及其属下,从朝鲜迁到封地居住。后世子孙在江浙地区繁衍生息,逐渐融入汉族,成为韩姓的一支。
南北朝时,鲜卑族拓拔部中有出大汗氏、破六韩氏部落。魏孝文帝进行汉化改革,鲜卑复姓改为汉姓。
因“汗”与“韩”音相近,出大汗氏改为单姓韩姓,破六韩氏也改为韩姓。
进入明朝,朱元璋下令禁止用少数民族的姓氏,许多少数民族为此改为汉姓,其中包括韩姓。
山东禹城市韩家寨《韩氏祖墓碑志》记载:“邑西韩氏,居韩家寨,来自西域,崇奉回教,为邑望族……”
这支回族韩氏在元朝至正元年(1341)从今青海循化县迁入山东禹城市一带。明永乐2年(1404),迁到韩家寨,其后裔子孙就以居地名汉化为韩姓。
明景泰2年(1451),西域回回族人卜尔者丁入朝归附,在南京锦衣卫任百户,其四世、五世孙均改为韩姓。
西域人实哈塔,原是安息(今伊朗)人,精通天文数术,朱元璋赐其姓为韩姓。
明朝时,今甘肃临夏地区的羌族大土司可汗氏,改姓氏为韩姓;在西南地区的彝族安韩氏,将原姓氏省文改为韩姓。
到了清朝,蒙古族哈勒图特氏、吉喇特氏,鄂温克族、满族哈尔卡拉氏,满族哈勒塔喇氏、哈斯呼哩氏、韩佳氏、罕扎氏、罕古拉锦氏、翰颜氏、赫济哩氏、金米特氏、颜济哩氏,锡伯族韩吉利氏、韩亚喇氏,柯尔克孜族嘎普韩部落,鄂伦春族卡格依尔氏、哈尔卡拉氏等,也都有改为韩姓的。
此外,在今保安族、土家族、苗族、壮族、白族、黎族等少数民族中,也都有韩姓人,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韩姓,世代相传至今。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百家姓之“韩”姓的来源
相传韩为韩荒(又叫韩流)氏族的族称。韩荒氏的始祖是封繇氏,是最早驯化野猪的氏族,以野猪为图腾。黄帝生了儿子青阳和昌意,昌意后来被贬滴到若水,生子韩流。韩流既是人名,也是其所在氏族的名称。夏朝时,韩为侯国,西周初年,韩国被灭,子孙以国为氏。另外,北魏鲜卑族有二字姓“大汗”氏,孝文帝改革时,因”汗”与“韩”音相近,改单姓韩。
韩姓发源于山西和陕西一带。战国时期的韩国建立后,曾三迁都城:平阳(今山西临汾)、阳翟(今河南禹州)、新郑(今河南新郑),从而使韩姓得以迅速繁衍,也使得韩姓在河南打下坚实基础。秦灭韩后封其地为颍川郡,成为韩氏发展繁衍的中心和著名郡望。唐宪宗时,河南河阳人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是为韩氏入广东最早者。唐朝末年,河南固始韩氏入福建。清康熙年间,有韩姓渡海赴台或移居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后及欧美。
韩姓家族名人辈小,众多贤才名士交相辉映,光照史册。如战国时韩国的诸公子之一、战国末期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韩非著有《韩非子》一书,文章峻严峭深,是先秦法家学说的大成之作。西汉名将韩信助汉高祖刘邦伐魏、灭赵、降燕、破齐,威震天下,并指挥垓下之战,击败项羽,与张良、萧何并称汉初三杰,后为吕后所杀。唐代文学家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集》,后代以“昌黎堂”纪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