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凭什么敢号称“中华龙脉”?一岭分南北,一脉承华夏
秦岭位于中国版图的正中央,由多座大大小小的山峰组成,号称“中华龙脉”。
狭义上的秦岭是指陕西省南部、渭河与汉江之间的山地,广义上的秦岭西自昆仑山,横贯陕南,延及大别山,东止张八岭。
那么,秦岭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凭什么敢号称中华龙脉?
一岭分南北,南北不同天其实,早在2500多年前,先秦典籍《周易》就将秦岭称作“龙脉”。秦岭山峦巍峨,长度约1600多公里,山域面积达40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000米以上,它的主峰太白山为最高峰,海拔3771.2米。
地理学家将这座横亘在中国中部、标准东西走向的秦岭山脉,与七大水系之一的淮河连成一线,作为中国南北方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同时也被赋予了多种地理意义。
秦岭不仅是地理分界线,更是气候分界线。秦岭北坡高峻陡峭,犹如一堵“大墙”,高度正好阻挡了冬季冷空气南下,同时也阻挡了暖湿气流北上。
在气候、降水和温度上南北迥异,导致南北两地在农业、饮食、生活习惯上存在强烈的差异,形成“南船北马、南米北面、南涝北旱”的地理格局。
现如今,依旧有许多关于南北方差异的对比,小到菜市场买菜方式,大到地理人文,南北两地的人们互相“调侃”,不亦乐乎!
秦岭还是多条重要河流的发源地,由于海拔高,暖湿气流受地形抬升,多降水,再加上丰富的植被能净化水源,被称为我国的“中央水塔”。
以北有黄河,以南有长江,北面孕育了的“八百里秦川”,也就是关中平原;南面滋养了“天府之国四川盆地”。
一脉承华夏,孕育中华文明秦始皇统一华夏之前,秦岭被称为“昆仑”,因坐落于长安城之南,在先秦时期秦岭又被称为“南山”或者“终南山”。
直到在司马迁《史记》中发现“秦岭,天下之大阻”的描述,“秦岭”这个称谓才有了正式的文字记载。
位于华夏腹地的秦岭,被历史学家赞誉“一座山脉,半部中国史”,是华夏文明龙脉。
周王朝在秦岭脚下镐京建都,也就是现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创立了影响深远的西周之礼。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横扫六合,在秦岭脚下的咸阳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后来将秦始皇陵修建在秦岭骊山。
秦朝末年,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打败项羽入主关中,建立西汉;后来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失败,都与秦岭有关。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都城选在了长安,秦岭在唐朝时期被称作是“圣地”,唐朝历代皇帝死后几乎都葬在了陕西一处,因此也有了历史上的“关中十八唐帝陵”,埋葬了18位皇帝,包括武则天的话,其实是19位。
“得关中者得天下”,在秦岭的庇护下,关中地区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秦岭先后见证了13个王朝的更迭和兴衰,秦岭脚下的长安,也就是现在陕西省西安市,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古代都城。
与此同时,秦岭拥有多座著名的山峰,诸如终南山、华山、太白山、翠华山、南五台等,孕育和积淀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华山
例如,五岳之一华山是道教的发祥地;终南山上的楼观台,曾是老子讲授《道德经》、传播道家文化的地方;五台山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儒学思想在秦岭脚下发扬光大,孔庙、关公庙随处可见......
更有无数文人墨客咏叹过秦岭,李白、杜甫、柳宗元、韩愈、苏轼都曾留下过脍炙人口的名篇。
秦岭,一座被历史熏陶过的山脉,更是中华文化根脉所在,它用丰富的资源和庞大的身躯,养育和守护了一代又一代华夏人民。
即使它从地理上天然分割了南北方,也没有疏离南北两地的人们,反而给华夏子女们增添了不少乐趣,创造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中国,是当之无愧的“中华龙脉”!
秦岭凭什么敢号称“中华龙脉”?一岭分南北,一脉承华夏
秦岭位于中国版图的正中央,由多座大大小小的山峰组成,号称“中华龙脉”。
狭义上的秦岭是指陕西省南部、渭河与汉江之间的山地,广义上的秦岭西自昆仑山,横贯陕南,延及大别山,东止张八岭。
那么,秦岭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凭什么敢号称中华龙脉?
一岭分南北,南北不同天其实,早在2500多年前,先秦典籍《周易》就将秦岭称作“龙脉”。秦岭山峦巍峨,长度约1600多公里,山域面积达40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000米以上,它的主峰太白山为最高峰,海拔3771.2米。
地理学家将这座横亘在中国中部、标准东西走向的秦岭山脉,与七大水系之一的淮河连成一线,作为中国南北方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同时也被赋予了多种地理意义。
秦岭不仅是地理分界线,更是气候分界线。秦岭北坡高峻陡峭,犹如一堵“大墙”,高度正好阻挡了冬季冷空气南下,同时也阻挡了暖湿气流北上。
在气候、降水和温度上南北迥异,导致南北两地在农业、饮食、生活习惯上存在强烈的差异,形成“南船北马、南米北面、南涝北旱”的地理格局。
现如今,依旧有许多关于南北方差异的对比,小到菜市场买菜方式,大到地理人文,南北两地的人们互相“调侃”,不亦乐乎!
秦岭还是多条重要河流的发源地,由于海拔高,暖湿气流受地形抬升,多降水,再加上丰富的植被能净化水源,被称为我国的“中央水塔”。
以北有黄河,以南有长江,北面孕育了的“八百里秦川”,也就是关中平原;南面滋养了“天府之国四川盆地”。
一脉承华夏,孕育中华文明秦始皇统一华夏之前,秦岭被称为“昆仑”,因坐落于长安城之南,在先秦时期秦岭又被称为“南山”或者“终南山”。
直到在司马迁《史记》中发现“秦岭,天下之大阻”的描述,“秦岭”这个称谓才有了正式的文字记载。
位于华夏腹地的秦岭,被历史学家赞誉“一座山脉,半部中国史”,是华夏文明龙脉。
周王朝在秦岭脚下镐京建都,也就是现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创立了影响深远的西周之礼。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横扫六合,在秦岭脚下的咸阳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后来将秦始皇陵修建在秦岭骊山。
秦朝末年,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打败项羽入主关中,建立西汉;后来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失败,都与秦岭有关。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都城选在了长安,秦岭在唐朝时期被称作是“圣地”,唐朝历代皇帝死后几乎都葬在了陕西一处,因此也有了历史上的“关中十八唐帝陵”,埋葬了18位皇帝,包括武则天的话,其实是19位。
“得关中者得天下”,在秦岭的庇护下,关中地区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秦岭先后见证了13个王朝的更迭和兴衰,秦岭脚下的长安,也就是现在陕西省西安市,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古代都城。
与此同时,秦岭拥有多座著名的山峰,诸如终南山、华山、太白山、翠华山、南五台等,孕育和积淀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华山
例如,五岳之一华山是道教的发祥地;终南山上的楼观台,曾是老子讲授《道德经》、传播道家文化的地方;五台山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儒学思想在秦岭脚下发扬光大,孔庙、关公庙随处可见......
更有无数文人墨客咏叹过秦岭,李白、杜甫、柳宗元、韩愈、苏轼都曾留下过脍炙人口的名篇。
秦岭,一座被历史熏陶过的山脉,更是中华文化根脉所在,它用丰富的资源和庞大的身躯,养育和守护了一代又一代华夏人民。
即使它从地理上天然分割了南北方,也没有疏离南北两地的人们,反而给华夏子女们增添了不少乐趣,创造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中国,是当之无愧的“中华龙脉”!
中国龙脉上埋着三大帝王墓,为什么至今无人敢挖?
中国历代帝王,都对所谓的龙脉深信不疑,认为龙脉是国家根本,只要龙脉存在,国家就永远不会灭亡。而这三个帝王陵墓,因为都埋在中华龙脉之上,所以几千年来,任何盗墓贼和考古专家都不敢动。
第一就是黄帝陵,黄帝作为华夏始祖,历代帝王都曾祭祀黄帝陵,最著名的莫过于,汉武帝亲率18万大军祭祀黄帝陵。平民百姓也纷纷来到这里供奉,盗墓贼当然也不敢数典忘宗,所以几千年来,黄帝陵保存完好,堪称「第一龙脉」。
第二就是秦始皇陵,秦始皇作为千古一帝。死后陵墓中的宝贝让无数人觊觎,但无奈无从下手,据传秦始皇陵中有流淌的剧毒水银,机关密布。这么多年来,多少皇帝的陵墓被人盗掘一空,秦始皇陵却安然无恙,得益于这些机关的威慑力。
第三就是乾陵,它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陵墓,乾陵被人们称为「万年寿域」。耗时23年建成,建成后无数职业盗墓者,土匪军阀,农民起义军都前来盗掘,黄巢更是动用了40万大军,依旧无功而返。
如今这三个地方已经成为了著名的旅游景点,每天都有世界各地的华夏子孙到这里瞻仰祖先。
华夏龙脉的忠诚卫士
◎ 本报记者 李平 通讯员 高晨 付思萌
感言:
近年来,陕西核工业工程勘察院有限公司坚定不移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在中陕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坚强领导下,始终发扬核地质“三光荣”“四特别”精神,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拼劲,攻坚克难、砥砺奋进,不断创新生态修复理念,打造生态修复新模式,为实现秦岭区域“山青、水净、坡绿”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陕西核工业工程勘察院有限公司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把握时代主题,抓住历史机遇,发挥技术优势,以只争朝夕的拼劲、锲而不舍的韧劲、敢为人先的闯劲肩负起时代使命,以实际行动助力“双碳”战略目标早日实现。
——陕西核工业工程勘察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岳荣昌
山阳县8·12山体滑坡治理勘查设计祭祀广场效果图
在秦岭的高山峡谷之间,活跃着这样一群人,他们头顶安全帽,脚蹬登山鞋,身着越野装,穿梭于崇山峻岭,忠实履行着他们特别而神圣的职责。
他们就是一群来自陕西核工业工程勘察院有限公司(下称“陕核工勘院”)的地质工作者,被当地老百姓亲切地称之为“秦岭卫士”。
秦岭山川逶迤,气势磅礴,被尊为华夏文明的龙脉,是横贯中国中部的东西走向山脉。从地图上看,秦岭位于中国版图的正中央,是四川盆地和黄土高原的分界线,也是黄河和长江的分界线。秦岭山脉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因此,保护秦岭生态环境,事关秦岭地区发展,事关全国生态环境大局。中陕核工业集团及时进行产业微转型,围绕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谋篇布局。
陕核工勘院作为中陕核工业集团旗下全资子公司,近年来,根据中陕核工业集团的战略部署,先后在秦岭区域开展了多项生态环境修复项目,受到了各界的一致好评,为实现秦岭“山青、水净、坡绿”做出了积极贡献。
汉中佛坪应急排查现场
1 夯实人才基础,为秦岭保护筑牢技术屏障
陕核工勘院以新发展理念引领企业发展,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和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从成立生态修复公司、强化知识培训、科技创新等方面入手,助推秦岭生态保护再上新台阶。
根据中陕核工业集团的工作安排,陕核工勘院首先成立了生态修复公司。同时,为进一步在生态修复领域展现新作为,陕核工勘院积极响应号召,组建了一支由副总工程师牵头、多名生态修复领域经验丰富的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生组成的高素质专业化生态修复队伍,为当好秦岭生态卫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是强化专业知识培训。为深入了解生态修复业务领域,丰富知识储备,陕核工勘院先后组织召开“发展绿色矿业,建设绿色矿山”培训会、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政策业务培训会、“碳汇+”、“双碳”战略与绿色经济专题讲座等多项大型专题培训,并多次在中国西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学术论坛进行学术交流,及时了解生态环境保护前沿领域的新技术、新理念,不断更新技术人员知识储备,拓展工作思路方法,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技术支撑。
三是深化科技自主创新。产学研相结合是提高技术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近年来,陕核工勘院依托校企联合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平台,不断加大在生态修复产业领域的科研工作,设立秦岭区域相关科研项目10余项,完成秦创原科技创新重点项目《滑坡预警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形成《陕西省秦岭地区矿山生态修复技术图集》,取得实用新型专利10余项,并加快科研成果落地转化,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研保障。
普适型监测预警项目检查
2 做好灾害防治,为秦岭保护筑牢安全屏障
安康、汉中地处秦巴山区,是秦岭南侧生态保护的重点区域,也是陕西省地质灾害隐患点较多区域。近年来,陕核工勘院通过开展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地质灾害勘查设计、监测预警等工作,进一步提升了秦岭南部山区地质灾害防灾减灾能力,切实提高了秦岭山区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水平,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秦岭地区特殊的地质环境,是其生态系统的基础组成,也是区内地质灾害的孕灾基础,开展秦岭范围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摸清秦岭范围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育地带和数量,完成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重点防治区划定,对区内生态安全具有基础保障作用。
近年来,陕核工勘院在安康、汉中、商洛、西安、渭南、宝鸡等6市开展了1∶50000地质灾害风险调查和1∶10000城镇(街道)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工作,累计实施调查项目50多个,通过遥感、无人机航测、地面调查、勘探取样及分析测试等手段,进一步查明了区域的地质环境特征,孕灾地质背景和生态要素本底特征,基本查清了地质灾害及隐患,确定了风险区,为秦岭区域内防灾减灾、国土空间规划和地质灾害风险普查工作提供了基础资料。
与此同时,陕核工勘院大范围开展秦岭区域地质灾害排危除险,保障秦岭区域生态和人居环境。每到汛期,陕核工勘院积极主动参与地质灾害抢险工作,为秦岭区域地质灾害防治区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驾护航。
2014年,按照陕西省委省政府陕南移民搬迁的总体安排,陕核工勘院承接了安康、汉中、商洛等县区移民搬迁护坡挡墙勘查设计项目,在选点及设计中,切实发挥技术优势,实施生态搬迁,既改善了陕南地区的人居环境,也避免了对秦岭生态环境的破坏,真正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015年,山阳县“8·12”特大山体滑坡,陕核工勘院迅速出击,第一时间参与到救灾减灾排查工作中,成为现场唯一参与救援的企业队伍。技术人员直面危险、迎难而上,现场踏勘,逐一排查地质灾害隐患点,为现场救援提供技术支撑,并夜以继日优质高效完成了《山阳县8·12山体滑坡次生灾害应急处置方案》。救援结束后,商洛市委市政府和山阳县委县政府专程送锦旗致谢。
2017年,安康市遭遇60年来最强降雨天气,暴雨侵袭下的安康各地,地质灾害隐患丛生。面对恶劣的天候状况,陕核工勘院立即派出专业队伍,奔赴安康辖下各县乡村地质灾害隐患点,全力以赴完成安康市10个县区81个乡镇227个行政村320处的地质灾害点应急处置工作,打赢了灾害防治的攻坚战。
2020年,略阳县发生历史罕见的持续强降雨,被侵蚀的山体隐患遍布,接获预报预警情况后,陕核工勘院专业队伍迅速行动,在略阳全县范围内展开地灾隐患排查,累计排查隐患点322处,开展应急调查处置105处,撤离群众197户734人,最大限度地减轻了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2021年8月,勉县遭受特大暴雨袭击,最大降雨量237.7毫米,最大小时雨量72.5毫米,为该县有气象监测数据以来极值。全县18个镇(街)受灾。此次暴雨导致勉县县城出现大面积内涝,农业、交通、电力、通讯、水利等设施损毁严重。灾情就是命令,陕核工勘院火速出击,对1个街道办、17个镇300个上报灾险情点进行了应急排查,为迅速开展的灾害处置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0年以来,在自然资源部的统一部署下,陕西省逐步推广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预警普适型设备试用示范工作。陕核工勘院先后承担了秦岭区域安康、汉中、商洛、西安等多个区县2000余处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设备设计安装方案及设备运行维护任务,依托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实现监测数据的实时传输与查询,处理预警信息约2000余条/年。
为进一步提升监测预警工作效率和质量,陕核工勘院成立了监测预警专职部门,积极与各县区探讨解决在线率、阈值设定、模型优化等问题,24小时在线处置分析监测预警信息,对各县区地质灾害监测责任人进行系统培训,构筑专群结合的基础防线。据统计,监测预警平台已经有效预警地质灾害110余起,成功实现地质灾害“人防+技防”双保险,切实提高秦岭区域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水平和防灾减灾能力。
安康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评审现场
3 精心完成项目修复,为秦岭保护筑牢生态屏障
近年来,陕核工勘院立足新发展格局、把握新发展机遇,以当好秦岭生态卫士为己任,在秦岭地区矿山生态综合调查项目中,累计调查矿山367个,针对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与治理修复现状,划分了自然恢复区、人工辅助修复区和人工修复区,其中重点恢复治理区面积3668.54平方千米,并完善了174个历史遗留矿山的档案,形成了“一矿一档”,为秦岭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修复提供基础资料,为矿山生态修复监督管理提供依据。
与此同时,陕核工勘院还完成了多个秦岭地区矿山生态修复治理项目,整体改善了治理区的生态系统功能。西安市鄠邑区涝峪纸坊村甘岔沟特大型地质灾害治理项目,位于鄠邑区森林旅游景区管理局纸坊村三组,前期采矿活动形成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急需治理。陕核工勘院在施工中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遵照“自然恢复为主、人工干预为辅”的总体原则,共清理危岩浮石总面积25330平方米、沟道坡面整治工程总面积11.6公顷,场地覆土绿化34亩。西安市鄠邑区瑞德宝尔黄柏峪建筑石料矿,是秦岭北麓亟待修复治理的一个历史遗留矿点,该项目共恢复林地35.3公顷,巩固废渣约80万立方米,清除弃渣约20万立方米,达到了很好的生态修复效果。
在此基础上,陕核工勘院积极参与实施秦岭区域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治理,完成了秦岭区域多个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显著提升了秦岭生态系统质量。在实施镇坪县竹溪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中,技术人员以筑牢秦岭绿色生态屏障、维护生物多样性为方针,把改善水生态,增强堤岸保护农田能力、治理水土流失、农田生态等有机结合,达到集“生态系统稳定+生态产业发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乡村振兴”功能为一体的“河安、水畅、岸绿、民富”的目的。
在实施太白县红岩河流域上段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工程中,技术人员按照“保持水土资源,恢复自然生态”的理念,突出水资源涵养和合理利用措施,采取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辅助再生和局部生态重建的修复模式,将人工修复区划分为一带、两岸和三坡3个生态保护修复单元,实现点、线、面修复的叠加效应,实现多维度、立体式推进,最终达到提升生态功能,扭转生态系统退化趋势,逐步恢复生态多样性的目的。
国土空间规划是国家空间发展的指南,是对一定区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在空间和时间上作出的总体部署与统筹安排。近年来,陕核工勘院先后承接了安康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和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等项目。在项目实施中,陕核工勘院通过生态本底调查分析、生态脆弱性及恢复力评价等,确定城镇、农村、生态空间的主要生态问题及应对措施,并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部署,衔接国家、省、市级相关规划及任务要求,以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为主线,确定生态修复总体布局及重点项目,构建生态节点及生态廊道,确保秦岭区域生态系统有效提升。
4 倾力科普宣传,为秦岭保护筑牢文化屏障
陕核工勘院充分发挥技术优势,认真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科普知识,推广地质灾害防治经验,多次深入乡镇、学校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培训。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以来陕核工勘院累计协助安康、汉中等市县两级自然资源部门,开展培训近550余场,培训人员20000余人,切实提高了基层干部群众地质灾害的防御能力和群测群防水平,有效提升了受威胁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陕西省自然资源科普大赛是全省自然资源科技工作者、科普爱好者诠释自然资源科学知识和技术方法、弘扬科学精神,讲述山水林田湖草沙美丽故事、展示自然资源人精神风采的重要阵地。近年来,陕核工勘院切实履行高新技术企业新时代自然资源科普的社会职责,积极参加自然资源科普大赛,用实际行动传递生态修复、地灾防治科普之声。
2022年,陕核工勘院以“秦岭”为主题,深入阐述了秦岭中央水塔、中央物种基因库、天然氧吧的美名原因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讲述了秦岭的生态现状和产业发展,用实际行动传递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深远意义,取得了良好的科普效果。
绿水丰涟漪,青山多绣绮。在今后的工作中,陕核工勘院将牢记职责使命,努力当好秦岭生态卫士,在生态修复、山水林田湖草沙、矿山生态环境等领域不断探索提升,努力打造出一支生态修复铁军,让秦岭的美景永驻、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良工锻炼凡几年,铸得宝剑名龙泉。卓越的工作业绩,使陕核工勘院获得各方高度认可,先后荣获“陕西省五一劳动奖状”,陕西省国资委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西安市文明单位”等称号。此外,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中,获得中国核工业勘察设计协会颁发的“优秀勘察设计单位”荣誉称号。
编辑辣评:
为实现秦岭的“山青、水净、坡绿”,陕西核工业工程勘察院有限公司努力打造出了一支生态修复的铁军,在生态修复、山水林田湖草沙、矿山生态环境等领域不断探索提升,并得到各方的高度认可。华夏龙脉的忠诚卫士,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