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赋一涵BM综合测评|原来「开放型孩子」长大后是这个样子!
来了,来了,开放型又来狙击各位的心脏了。
老规矩,先科普再讲道理。
开放型性格纹型图
通常左右手大拇指出现以上纹型,判为开放型概率较高
开放娃小时候的亚子...仔细注意开放娃的成长历程
注:为避免有赘述之嫌,开放型性格的娃,简称「开放娃」你会发现两字足以形容:胆大!
包容性兼可塑性极强的开放娃,自小就表现出一种「放得开、出得众、不见外」的王者姿态。
即使对于未知领域TA们会感到紧张或表现抗拒,但仍然能状起胆子完美应对、假装毫不怯场。
就凭这份大方和果敢,已经能引得众人鼓掌。
问开放娃除了胆大还有什么优点?
以下 ⬇
相比整合,TA们同样活跃但更显低调;
相比模仿,TA们同样心思细腻但处事相对大条(不拘小节、不易受伤);
相比认知,TA们同样务实诚恳但为人更灵活;
相比完美,TA们同样上进有追求但不过分约束自我(活得更轻松开心);
相比逆思,算了,逆思无敌。(逆思的嘴,扎心的刀)
就这方面,没有哪个性格类型能与逆思齐头并驱)
开放型性格的孩子如何培养
总之:
家有一娃名开放,如有一宝待绽放。
对待潜能无限的开放娃,家长一定要好好喂养抚养。
ps: 开放娃养得好会让你惊艳,养不好则让你嫌弃。
TA们前期可能会出现单纯(傻)、反应慢、憨的症状。
但家长一定要多用耐心和鼓励待之,有事没事多表扬:「哇,你真棒」、「你就是个小天才」这样来帮助开放娃树立自信,其潜能也能被尽早激发。
当开放娃长大后...
众所周知,开放型是六大性格中最坦诚直率的。
在TA们的世界里:
白就是白,黑就是黑,绝对没有五彩斑斓的黑!问长大后的开放娃是什么样的?
颜值与能力齐飞,品质共魅力一色。
情商不断升级,智商永远在线。
不管在任何领域任何岗位,学习能力超强、轻松get新技能的宝藏开放男\开放女总能给你惊喜。
BM测评
开放型是个乐天派。永远正能量满满,像太阳一样温暖。
再加上TA们的大气爽朗,会让人莫名地想要接近。
心甘情愿地听TA瞎白话。开朗是开放最好的保养品,TA们开心了就哈哈哈。
不开心了就哭会儿,哭完了继续哈哈哈。总能轻易引爆自己和燃烧别人的沙雕体质。
你以为开放偶尔是个段子手,不,实际TA还是个哲学家。
讲话一套套的,道理一堆堆的,最擅长开导别人,哪怕自己内心纠结得要命。
开放活得相当通透且肆意。TA们明白自己不是人民币,做不到让所有人都满意。
所以他们从来不会care别人的diss,只会把关心和注意放在重要的人身上。
开放型性格孩子的性格特点
或者说这是开放型与生俱来的简单天性?
不喜欢处理复杂多变的人或事,喜欢按部就班。
因此开放的择偶观也是相当不含糊的。
TA们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不会搞暧昧而是明确地表示或划清界限。
一旦喜欢就会一直喜欢下去,倒不是说有多专情,只是TA们懒得变。
也不知道什么样的人能与开放型结为配偶。这么幸运的事真是,想都不敢想!
ps: 如果你有幸遇到开放型请一定要珍惜。
因为人生可以有过错,但绝不能有错过!!!
乐观积极又努力上进的TA们,总能轻易感染到周遭的人。
让人不自觉地就想要和TA们一起朝气蓬勃、欣欣向上!
————————优雅DE分割线————————
如果你想快速了解自己和朋友的天赋性格与喜好,可以借助BM测评,快速而精准的找到自己的天赋与优势,让自己成为不可替代的人。
一赋一涵BM测评介绍
一赋一涵BM测评维度分析
限时活动:喜迎教师、中秋、国庆三节福利重磅来袭
转发此篇文章集赞50个,可在一赋一涵BM微信公众号留言领取一份成人测评哦!惊喜等你来!
绩效从M-到E,我的心路历程 | 字节跳动员工分享
每年3、4月是公司的绩效季。今天,字节范儿想和大家分享四个有关绩效的真实故事:
他们中,有人经历过绩效不理想的困顿,有人捱过了漫长的瓶颈期,也有人经历过几个创业项目……曾经排山倒海的各种滋味,在今天能心平气和地讲出,是因为顺利过来了。
往之不谏,来者可追。无论你从会议室走出时是什么心情,希望他们的经历,能给你带来一些启发。
校招萌新如何理解“优秀”标准字节跳动相信年轻人的力量,每年都有大批校招新人加入。从校园到职场,优秀的标准不再是考到90分就能得A那么简单,在追求极致的评价体系下,我们要学会理解更高标准的“优秀”。
一毕业就了加入了抖音团队,入职五个多月时,leader叫我去会议室聊绩效。
然后知道自己业绩拿了M-。我当时还是萌新,并没真正理解绩效这几个字母的含义。
现在回想起来觉得自己挺缺心眼的,leader说给M-是因为产出不够多,我这才听明白原来M-只是勉强达到要求。
仿佛拿到多年前那张没及格的物理试卷,内心升腾起难言的羞愧。我一路咬牙念了名校,挤过校招的人山人海,加入最优秀公司的爆款产品,以为找到一份还不错的工作就高枕无忧了,但M-清楚地告诉我:躺赢是不可能躺赢的,人生是一场马拉松长跑。
Leader说,公司绩效标准比较严格,实际上有利于拉高我的标准。这句话我当时记下了,没能体会其中真意。后来我两次绩效,一次M+,一次E,渐渐理解leader的良苦用心。
高标准,意味着一种高期待。我知道公司、leader和身边的同事,都在期待我做出更多成绩,有更多突破。这种被期待的感觉,其实非常好。
在leader的帮助下,我逐渐知道优秀的标准在哪里——但凡和业务相关的技术,都瞄准行业最前沿,无论想落地什么功能,都会先穷尽市面上所有能找到的资料,拿出最solid的分析,努力做到比竞品的产品经理更了解对方产品。
从小我就不是最聪明的那个,可我不认为一个天赋稍逊的人,就没有资格攀登无人之境。如今我有幸站在行业的最前沿,渴望能有更多创造,“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相信一切才刚刚开始。
面对职场瓶颈,早发现早治愈人到中年,难免遭遇职场半坡。前期保持高速跑,积累了许多乳酸,中年爬一个大坡,很累很辛苦,不知什么时候再跨一步就能迈过瓶颈到下一个阶段。
现在我能心平气和地在这里回忆职场瓶颈,是因为我顺利过来了。
我的瓶颈期应该是两年前来的,连续三次调级窗口没有晋升,眼见着带的实习生在业务上独当一面,成为团队骨干开始带人,我这个老师傅却卡在中间动不了。
我的日程里排满了大大小小的会,忙碌一天下来,又觉得自己好像没干什么事,代码写得少了,但也没觉得离业务更近。经历过的人,应该懂那种中年码农的尴尬。
Leader说,他也经历过这个阶段,让我试着把这个坎儿拉到五年、十年,放在整个职业生涯和人生来看,会发现这根本不是个事儿,几年后再回来看还会觉得很好笑。我相信他说的都是真的,可在晋升失败的当下,挫败感还是淹没了我。Leader帮我分析晋升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我个人是有成长积累的,只是距离岗位要求还有距离。
绩效评估后,我更看重leader给回来的反馈,知道自己在哪方面得到别人认可,在哪方面可能还有些问题。公司发展速度快,身边人也在加油跑,一直在被身边人和公司发展拉着不断提升,但真正的动力还是靠自驱。
年纪越大,越知道“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是不现实的,我没法预测几年后流行什么语言,寒冬什么时候来临,能做的只有不停提高自己的技能、认知和影响力。
成长是职场第一性原则,保持适度的成长焦虑和危机感,是职场人的必修课。毕竟,职级是虚的,成长是自己的,收入和职级只是成长的结果,市场最终认可的,还是个人的综合能力。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讲,瓶颈期是有价值的,早发现早治愈,到头来,我挺感谢那段艰难爬坡的日子。
挑战管理,结果我从E到了M字节跳动50%的一线leader都是90后,这里凭本事说话,不按资排辈。大胆任用年轻人的用人策略看似激进,实则根植于我们务实敢为、鼓励创新的文化沃土,并且为“团队/组织”这个有机体,提供着源源不竭的生命力。
我很早就来公司实习了,实习了一年后转正。转正不久,因为业务实在发展太快,出现很多新的需求,leader让我转去支持新业务。
对新的业务需求,leader也没有处理相关问题的经验,她直接放权给我,我就这么被推着边做边学。
我拿过一次M+,两次E,严格来说,只是业务能力比较突出,没有任何管理经验和技能,成为管理者有点像赶鸭子上架。我安慰自己,好歹带过几个实习生,当管理者也没什么可怕的,所以还是带着期待上路了。
在传统行业晋升到管理者,需要5-10年甚至更久;在互联网公司,这个时间会缩短为2-5年;对字节跳动来说,这个时间会进一步缩短为1-2年。不知道其他岗位上和我情况类似的同学表现如何,反正,我这一年拿了M。
公司对每个人的预期会参考其所在职级,对高职级的要求自然会高一些。M是符合职位预期,当然也不差。Leader沟通时说,刚晋升的同学拿M其实还是做得不错,有表现很优秀的同学刚带团队时只能拿M-,这时可能会缩小管理scope再历练积累。
其实如果我一人单打独斗,业绩继续保持E还是挺有希望的。但绩效是死的,人是活的,很幸运在一家不论资排辈的公司,我不想为了拿E原地踏步,而是要努力追求下一个阶段的预期。
在新业务上,我还在适应从“具体执行者”到“协调管理者”角色的转变。我们的业务形态非常新,面对的竞争也很激烈,前辈们沉淀出的东西,并不能完全适用于团队。还是要靠自己在日常工作中多思考沉淀,希望能在下个绩效期有更好的表现吧。
悲观者总是正确,乐观者总是成功创业者一定是乐观的,因为从无到有的创造,是天底下最难的。还好字节跳动有一群务实的浪漫主义者,既充满想象力,又有把想象变成现实的务实行动。
公司一共有多少款产品?可能没人能数得清楚。
一切产品都是过渡产品,唯有创新可以经久不衰。谁也不知道下一个爆款是什么,我们只知道舜发于畎亩,现在的明星产品,曾经也是知春路大楼里不为人知的无名项目。
这不是我经历的第一个创业项目了,刚加入公司时我还做了一个,项目最后没做出来,公司把我调去做一个已经比较稳定的业务。
第一个项目快close时,我业绩拿了M+,我不对创业项目直接负责,虽然最重大的结果没达到预期,leader对我还是认可的,不会因为项目没上线就认为组里同学没贡献。
其实如果你的要求比leader对你的要求更高,那一定会更容易满足leader的要求,如果你只是一个60分的预期,那在leader眼中只能M-甚至更低。所以我一直对自己有比较高的要求,面对不同阶段的产品,都拿出最好的状态。
可能因为我心态好吧,再通知我去做新项目时,多少有点在意料之中。对不确定性,我擅长看到积极的方面,比如公司有非常优秀的PM和研发团队,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我们,我们比别人有更大机会做好这件事。
食堂播过一个纪录片,里面有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悲观主义者总是正确,乐观主义者总是成功。
创业是一件小概率成功的事。如果提前就觉得这事儿不行,那确实“正确”的概率比较高,可始终创业的Day1精神,就是要把“理论上可能发生,但事实上还未发生的事情”变成现实。
做业务需要看长期,保持韧性。
最好的产品,永远是下一个。
*以上信息经脱敏处理后由HR授权发布,个人绩效请大家注意遵守保密原则
“幼升小”的家长看过来,这篇入学准备自评表,你能打多少分?
为了孩子能上个心仪的小学,现在的家长们使出了浑身解数,有买学区房的、迁户口的,还有很多咱也不知道的办法,都是为了想让孩子能够有更好的教育环境。
家长的发心值得肯定,但是搞定了入学的事情,怎么让孩子做好“幼小衔接”,也是特别重要的一件事,2019年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的主题是「科学做好入学准备」,对应的正是学前教育热点“幼小衔接”。
各位有“幼升小”的家长可以对照下表看一下,这篇入学准备自评表,能打多少分呢?注:填“是”得 2 分,填“基本是”得 1 分,填“否”不得分。得分越高,说明你为孩子做的入学准备越好。(表格来源: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如果你对照表格打完分,觉得分数较低,应该对“幼小衔接”加大重视的,建议你继续往下看。
幼小衔接是为了帮助孩子从幼儿园生活平稳地过渡到小学学习生活。家长要认识到幼小衔接的重要性,因为孩子从幼儿园升入小学,无论是客观环境,还是学习内容、学习时间的长短、学校日常作息时间等,对孩子自理能力和独立性的要求都有很大的不同。
当前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衔接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家长和老师共同努力,让孩子顺利升入小学。
问题1: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本质不同,容易造成幼儿园和小学之间有空白区域,会导致幼儿园和家长对幼小衔接工作的盲目与偏离。
如果幼儿园对“幼小衔接”应该做的重点工作理解不到位,就容易选择把小学知识拿到幼儿园提前灌输,比如一年级的拼音、写字、数学等,这种情况叫什么呢?——小学化。
年初我给孩子考察新幼儿园的时候,去到第一家幼儿园,接待我们的招生老师专门给我重点介绍她们从小班开始就教拼音、写字、算数,否则孩子上中大班跟不上等等,我在教室外面看着里面的小朋友一个个跟着老师念拼音,招生老师还比较自豪的跟我说:“你看我们常规多好,好多家长都认可我们的教学理念!”我苦笑一声,领着孩子敬而远之。
小学化情况严重的时候,都出现了教育部发文专门督查幼儿园小学化问题,但是在这里我要为幼儿园说一句:小学化的根源绝不应将帽子扣到幼儿园的头上,但凡一个负责任的园长和老师,都不希望把孩子提前培养成一个个的“小大人”。所幸的是今年这次学前教育宣传月的主题正好对准了“幼小衔接”,最起码幼儿园有明确的工作方向了。
问题2: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比较重视,但由于认知水平的不同,会出现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或者是自认为自己的教育方式最正确。
比如说,有的家长觉得幼小衔接很重要,虽然我不会教,但是我可以给他报班呀!还有的家长认为自己更专业,多学点没坏处,于是各种兴趣班、特长课,从周一到周日,带着孩子转战于各种课外辅导班,孩子压力大,哪里有压迫哪里就会有反抗,有的孩子是明着逆反,有的孩子是会隐忍,早晚一天爆发,家长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家长钱也花了,孩子也累得不行,得不偿失。
还有的家长,觉得孩子的童年要轻松快乐,于是对孩子的培养也不设定目标,没有规划,让孩子愉快的“放飞自我”,错过关键阶段的培养,到了小学出现“三年级现象”又后悔不迭。
那有人说了,重视了不行,不重视也不行,那到底该咋整?给你看一个当前各地学前领域的主题活动新闻截图,关键词在于:科学。
问题3:不懂孩子的成长规律,盲目跟风易被误导。幼小衔接不科学,将来上学要吃亏。
幼小衔接是为了帮助孩子更好地从幼儿园生活过渡到小学学习生活。因此,家长应从自身到孩子、从作息时间到心理等方方面面做好充分准备。
现在确实有很多校外的辅导班、学前班,但并不是所有的辅导班内容设置都是科学且符合幼儿心理发展规律与幼小衔接需求的,家长如果不懂得一些幼小衔接方面的知识,很容易被忽悠。因此,请家长再回头看一看开头的那个对照表,相信会多一分甄别。
蒙台梭利认为:0-6岁是孩子第一个敏感期阶段,6-12岁是第二个重要的敏感期。如果第一个阶段没有得到良好发展,到了6—12岁还会有弥补的机会;第二个阶段如果没有弥补好,那TA长大成人后,很有可能在潜意识当中一直被童年所困扰。
家长送孩子第一次上幼儿园的时候都会面临“分离焦虑”,这个一般2个月左右孩子就会适应,主要是生活环境的变化;但是孩子第一次上小学这个阶段,TA面临的是生活+学习环境的变化,对自主成长的要求更高。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愿每个从幼儿园大班毕业的孩子,都能顺利度过幼小衔接,自信而又健康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