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是曹操的第一功臣,被誉为“吾之子房”,为何却被害死
212年,曹操征讨孙权时,要求汉献帝派荀彧到前线劳军。当荀彧来到前线时,曹操趁机将其留在军中,免去荀彧为尚书令的职务,任命为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在曹操率军南下后,荀彧被迫服毒自尽,终年五十岁。当年,曹操曾称赞荀彧为“吾之子房”,为何却又将其害死呢?
一、荀彧是怎么死的?
史书上关于荀彧的死法的记载有两种,第一种是忧愤而死。荀彧是在191年投靠曹操的,当时的曹操势单力孤,正是在荀彧等人的帮助下,才能够“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北方地区。自196年开始,荀彧就担任尚书令,“居中持重”,在曹操征战时,可以直接处理各种军国事务。可是212年,曹操却通过“调虎离山”之计,免去了荀彧尚书令的职务。
荀彧是何等聪明的人,这意味曹操对他的不信任,结果在这种复杂的情况下忧愤而死。第二种是服毒自尽。当时,曹操派人给荀彧送去一个食盒,荀彧打开后,却发现里面什么也没有。关于空食盒的寓意,后世做出了很多猜想。古人讲究“食君之禄 忠君之事”,曹操的意思是你荀彧效忠的汉朝终将灭亡,所以你已经没有可以吃的俸禄了。
二、曹操、荀彧因何翻脸?
不管是哪种死法,荀彧之死都和曹操有直接关系,甚至可以说是被曹操害死的。那么曹操为何与荀彧反目成仇呢?事情也发生在212年,这年年初,董昭这些人向曹操上书,“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曹操在征询荀彧的意见时,遭到了反对。荀彧认为“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由于得不到荀彧的支持,曹操只得将这一计划搁置,不过他很生气,“太祖由是心不能平”,但当时却无法发作。所谓的“进国公、加九锡”是曹操篡汉的第一步。荀彧反对这一计划,其实就是反对曹操篡汉,那么他就成为曹操的敌人。直到荀彧死后,曹操才顺利实现“进国公、加九锡”,成为魏公,并且定都于邺城。
三、荀彧、曹操之间恩怨?
自191年开始,荀彧就追随曹操,两人共事的时间长达二十多年,而且还结为儿女亲家,那么他为何还反对曹操呢?原来荀彧出身士族名门颍川荀氏,家学渊源,世代为汉朝效力,因此有浓厚的汉室情节。其实荀彧与诸葛亮一样,他的理想也是“兴复汉室”。荀彧想利用曹操的力量兴复汉室,而曹操也想利用荀彧这些士族的力量开创霸业。
曹操想夺取汉室江山时,必须得到士族的支持。当时,荀彧的声望最高,“德行周备,非正道不用心,名重天下,莫不以为仪表,海内英俊咸宗焉”。然而,荀彧却坚决反对曹操加九锡、进国公。曹操对付那些不听话的士族,向来是用的刀剑,前有孔融、后有崔琰,中间的那个人就是荀彧。
参考资料:1.《三国志》;2.《资治通鉴》
荀彧是曹操的第一功臣,被誉为“吾之子房”,为何却被害死
212年,曹操征讨孙权时,要求汉献帝派荀彧到前线劳军。当荀彧来到前线时,曹操趁机将其留在军中,免去荀彧为尚书令的职务,任命为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在曹操率军南下后,荀彧被迫服毒自尽,终年五十岁。当年,曹操曾称赞荀彧为“吾之子房”,为何却又将其害死呢?
一、荀彧是怎么死的?
史书上关于荀彧的死法的记载有两种,第一种是忧愤而死。荀彧是在191年投靠曹操的,当时的曹操势单力孤,正是在荀彧等人的帮助下,才能够“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北方地区。自196年开始,荀彧就担任尚书令,“居中持重”,在曹操征战时,可以直接处理各种军国事务。可是212年,曹操却通过“调虎离山”之计,免去了荀彧尚书令的职务。
荀彧是何等聪明的人,这意味曹操对他的不信任,结果在这种复杂的情况下忧愤而死。第二种是服毒自尽。当时,曹操派人给荀彧送去一个食盒,荀彧打开后,却发现里面什么也没有。关于空食盒的寓意,后世做出了很多猜想。古人讲究“食君之禄 忠君之事”,曹操的意思是你荀彧效忠的汉朝终将灭亡,所以你已经没有可以吃的俸禄了。
二、曹操、荀彧因何翻脸?
不管是哪种死法,荀彧之死都和曹操有直接关系,甚至可以说是被曹操害死的。那么曹操为何与荀彧反目成仇呢?事情也发生在212年,这年年初,董昭这些人向曹操上书,“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曹操在征询荀彧的意见时,遭到了反对。荀彧认为“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由于得不到荀彧的支持,曹操只得将这一计划搁置,不过他很生气,“太祖由是心不能平”,但当时却无法发作。所谓的“进国公、加九锡”是曹操篡汉的第一步。荀彧反对这一计划,其实就是反对曹操篡汉,那么他就成为曹操的敌人。直到荀彧死后,曹操才顺利实现“进国公、加九锡”,成为魏公,并且定都于邺城。
三、荀彧、曹操之间恩怨?
自191年开始,荀彧就追随曹操,两人共事的时间长达二十多年,而且还结为儿女亲家,那么他为何还反对曹操呢?原来荀彧出身士族名门颍川荀氏,家学渊源,世代为汉朝效力,因此有浓厚的汉室情节。其实荀彧与诸葛亮一样,他的理想也是“兴复汉室”。荀彧想利用曹操的力量兴复汉室,而曹操也想利用荀彧这些士族的力量开创霸业。
曹操想夺取汉室江山时,必须得到士族的支持。当时,荀彧的声望最高,“德行周备,非正道不用心,名重天下,莫不以为仪表,海内英俊咸宗焉”。然而,荀彧却坚决反对曹操加九锡、进国公。曹操对付那些不听话的士族,向来是用的刀剑,前有孔融、后有崔琰,中间的那个人就是荀彧。
参考资料:1.《三国志》;2.《资治通鉴》
用陕西方言解读古文中“吾子”的意思
在古文里对话里,经常会出现甲把乙称呼为“吾子……”乍一看,以为说的是“我的孩子”,其实“吾子”在古代有“您”的意思,是一种尊称,也有“我的孩子”的意思。而且两种意思共处在同一朝代。如:《祁奚请免叔向》出自《左传》
而这里划线部分出自《国语》
两部书同是左丘明所著,所以,“吾子”在那个时代应该是可以有两个意思的。那么问题来了,为啥两人对话时把“你”要称之为“吾子”呢?我认为这不是一种尊称,而是一个长辈对晚辈的爱称。
陕西话里有一个现象(陕西话里保存了很多文言文词语)。当长辈见到小孩或者年轻人的时候,长辈们经常对孩子们说话前加一个“额娃”,例如对小孩说“看额娃乖得么”,对年轻人叮嘱时说“额娃出门要多操心……”而被赞美或者叮嘱的孩子,根本不是自己孩子,甚至连亲戚关系都没有,但,正是因为这个“额娃”,让晚辈觉得心里暖暖的,所以“额娃”只是长辈对晚辈亲昵的称呼。再回来看看课文《祁奚请免叔向》里室老对叔向说“求赦吾子,吾子不许……”室老是指管家,大户人家的管家一般都是资历深的,年长的,没人请毛孩子当管家的。老管家对叔向说的这段话,翻译过来就是“人家来救额娃,额娃还不情愿……”
再看另一篇课文《公子重耳对秦客》。
先说故事背景,重耳他爸(晋献公)死了,秦穆公派人向重耳表示吊唁,一方面是吊唁,另一方面煽动重耳赶紧抢皇位。所以这种事情,秦穆公所派的人定然是位资深的老人,不可能是个小年轻。这位说了“虽吾子俨然在忧服之中,丧亦不可久也……”翻译过来就是“虽然额娃心里难过,但也不要难过太久,得到王位的时机不能丢了……”看起来像那么回事吧!当然,以上都是我个人的一些观点,希望各位老师不吝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