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影壁墙,八字影壁墙在什么情况下用

南京明孝陵宝城八字墙影壁探迹

来源:金陵晚报

游览世界文化遗产明孝陵,游人向北进入最后一道内红门就进入了陵宫最后一个院落,纵深约133米,突然见到宝城和两侧一堵墙。周围茂林竹修,森严壁垒。但你怎么也难以见到朱元璋与马皇后埋葬灵柩的地方圜丘(金顶)。关键是一道气势磅礴的宝城与两侧八字墙影壁起到了屏障作用。近来笔者实地探迹,就宝城八字墙影壁作些研究。

古建筑影壁种类

影壁是属于古建筑中的小品。它的功能、形态又有些什么特点?这是我们首先所要了解的。古建筑学家楼庆西说:“影壁是设立在一组建筑院落大门的里面或者外面的一堵墙壁,它面对着大门,起到了屏障的作用,不论门内或门外的影壁,都是和进出大门的人打照面的,所以又称为照壁或照墙。”古时院落建筑必分院内和院外,为了保持院内建筑环境的安静与私密性,院内需隐,院外需避,在院内外之间隔一道墙即能起到隐避的效果,这道墙壁称为“影壁”可能就此而来。

笔者爬梳资料,影壁所处的位置可分立在门外、立在门内和立在大门两侧及其他四种位置。设在门外的影壁是指正对院落大门或还有一定距离的一堵墙壁,如北京颐和园东宫门影壁,南京夫子庙棂星门影壁都是大门前影壁。设在门里的影壁立在大门的里面,与大门有一定距离,正对着入口,它是起到一种屏障的作用,避免人们一进门就院内一览无余,所以这种影壁大都作为皇帝和皇族居住的建筑,如北京紫禁城里有多处设有这类影壁,如养心殿等。不过在中国北方规模大的四合院也设有这种影壁,以起到屏障作用。立在门两边的影壁除了起屏障作用外,还具有很重要的装饰作用,为两侧增添了大门的气势,如北京乾清门呈八字形分布在大门的左右,与大门组成一个装饰。

如果再从影壁的制作材料来区分:又可分为一是砖影壁,从顶到底全部用砖瓦砌筑,这种占大多数。二是琉璃影壁,这种并不是从里到外全部用琉璃制作,只是在砖砌时外包以琉璃构件,如北京、大同九龙壁,壁身用琉璃砖拼嵌砖壁外面,整顶用琉璃瓦,壁座用石构件不用琉璃。三是石影壁,这类并不多,只是北京紫禁城景仁宫一座不大的影壁。四是木影壁,这类露天经不起风吹雨淋,容易被腐蚀损坏,但多带顶部出檐以防雨淋。

宝城八字墙影壁造型

据《明孝陵史话》载:“明孝陵宝城两侧各有一道黄色琉璃瓦覆顶红色墙体的影壁,壁上四角及中间装饰有精美的砖雕艺术作品,由于特别形制也被称为八字墙。”因为它在门的两侧各建有一大一小两堵墙,小墙与门平行并和门室相接,大墙成一角度与门相接,整体平面呈八字形。与常见的设在门对面的影壁不同,它具有分隔的功能,是院落围墙的一部分。这种八字形向内收进的形制,使人进入内红门后不能立即见到院后情景,增加了明孝陵宝城前广场的内聚力,同时也起到了对内主体建筑的装饰和烘托,凸现了皇家陵寝宏大壮丽,气势磅礴。

据专家任青载文:“陕西岐山早周遗址出土四合院实例,推测影壁最迟在西周时期已经出现。”后来古建筑强调大门的位置,随着门屋逐渐后退,两侧墙体向内收进为八字形,八字墙的形制被逐渐定型,到明中期风靡普及。

当然明孝陵宝城八字墙影壁出现与明初烧制城砖技术成熟所分不开的。因为八字墙墙体完全用砖砌,坯砖烧制后极为坚固,工匠在砌筑上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快速性特点,而又便于进行装饰,这样坯砖便成为成熟装饰构筑物。

经笔者默察,宝城八字墙分列在两侧,造型和普通的墙体一样,可分为上中下三部分,即上面的壁顶、中间的壁身和下面的壁座。壁顶部分的作用和房屋顶部一样,作为墙体上部的结束,并伸出檐口以保护壁体。形式是四面坡的庑殿式顶,看起来壁顶面积不大,但上面依然覆盖琉璃瓦,上铺简瓦滴水,在正脊两端有正吻,重脊前端有小兽,四角一样有起翘,具有屋顶一样的各种部件装饰。壁身部分是砖筑的主体,占据影壁的极大部分,也是进行装饰的主要部位,这样黄色琉璃瓦的墙顶和红色的墙体映衬使得整体更加富丽堂皇,象征着皇家权力和财富。壁座部分是整座影壁的基座,为石质须弥座。这种原始形式的须弥座,都是印度古代建筑基础。辗转传入中国后,主要作为一种佛教艺术手法为特征的产物。大家看到的南京明代城门须弥座通常以四块石料构成砌面体,石料自上而下分别为:上枋、上枭(两道皮条线),东腰(刻椀花结带和方胜结带),下枋、下枭(两道皮条线),圭脚(刻双勾云纹)。现存多处明代遗存都是这种须弥座石构件,可以清楚地看到它的雕作风格就是束腰部分纹饰主要是如意头椀花结带和方胜结带,其特点纹饰简洁,线条流畅,涡卷谨密,富有动感。不过笔者特别要指出的是,宝城八字墙影壁须弥座增加了四道切面体石构件,这样看起来既别致高雅又宏大壮丽。

宝城八字墙影壁装饰

宝城八字墙影壁从装饰布局来看,多集中在壁身四角上。古建筑影壁中心称为“盒子”,四角称为“岔角”,两侧共有16道岔角装饰。装饰形式为砖雕,经过预先烧制的砖,经平雕、浅浮雕手法,通过抹灰黏合,将纹样构件嵌贴在墙上岔角,这样特别要求砖质细腻,质量要求高。从装饰内容来看,植物花卉缠枝纹是宝城八字墙影壁砖雕主要题材。

缠枝纹为古代纹样之一,又称“串枝纹”“卷草纹”“蔓藤纹”。据《中国纹样辞典》条目:“这类纹样以各种花草的茎叶、花朵或果实为题材。它常以柔和的涡旋形、S形、波形形式构成,典线或正或反地相切,或呈连续的波形,或向四周作任意延伸,空间缀以花卉。波线上填叶子,构成花叶繁茂。”

还有的即成单独纹样或连续纹样,连续纹样其构成方式以几个单位反复交替排列,构成条状或块状图形,条状转为块状即为四方连。

经笔者考证,缠枝纹样在不少国家均有典型样式,埃及、希腊、罗马以缠枝棕榈、忍冬、茛苕为典型样式。在佛教传入中国后,建筑装饰纹样接触外来缠枝植物纹。自晚唐开始务实水平不断提高,缠枝纹样日臻成熟,纹样中的花卉翻转迎合,动静背向的生动姿态描绘得栩栩如生。人们喜爱的牡丹、萱草、菊花等常以缠枝形式出现,在元明清各代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通过实察宝城八字墙影壁岔角装饰,以祥花瑞草图案作边饰主体装饰,采用涡旋形、波形、S形几何典线为组合骨架,有似一种“运动”与“生长”趋向。这些雕砖风格规范、精细、活泼,崇尚古朴,不求浮华,具有朴实传统建筑文化内涵和浓郁民族风格特色,被视为中国明代前期砖雕艺术的代表作。叶庭甫

关于老北京四合院的这道影壁,有个不成文的规矩

资料图 新华/TAKEFOTO供图

老北京的四合院常有一道影壁。过去老北京人喜欢串门,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在影壁前问上一声:“家里有人吗?”或咳嗽一声,以示有人来了,既给主人一个提示,也是一种礼貌。

老北京四合院的影壁多为砖瓦结构,也有木头加瓦檐的。俗话说:“直来直去损人丁。”意思是说室内外空间的设计不要直来直去,否则会对人有不利的后果。影壁还有遮挡视线、保护隐私的功能,在白天即使大门敞开,外人也看不到宅内情景。影壁虽不是房屋主体,但设计巧妙、施工精细,起着烘云托月、画龙点睛的作用。

影壁也是突显主人身分地位品味及财力的一个重要地方,影壁从上到下分三个部分,最上是筒瓦,像房上瓦的作用一样,把雨水引到远离影壁主体的地方,免得侵蚀影壁主体。中间是影壁的主体,一般是条砖砌出框架,中间有各种吉祥文字或是图案。下面是须弥座,一般是山海景色。

寻常的影壁分三种:一是大门以里,“一”字形,如果是单独一个影壁就是独立影壁,如果地方小而在厢房的山墙上直接砌出影壁形状的称为“座山影壁”。二是大门以外,有“一字影壁”及“雁翅影壁”,起到装饰作用和遮挡作用。三是位于大门的东西两侧,呈八字形,称作“反八字影壁”或“撇山影壁”。在这种影壁的烘托陪衬下,宅门显得更加深邃、开阔、富丽。

有些家庭,为了装饰点缀院落,也会在院落一进门处的正对面,修建一个影壁,也即是一堵砖墙。在正对大门的这一面,一般都有花卉、松竹图案或者大幅的书法,通常上书福、禄、寿等象征吉祥的字样。

也有一部分影壁,绘上吉祥的图案,如松鹤延年、喜鹊登梅、麒麟送子等等,给四合院内制造了一种书香翰墨的气氛。也有的农家采用五谷丰登、吉祥如意、福如东海的字样或图画,图的是个吉庆有余。

影壁实物以陕西周原遗址发现的为最古,距今已有3100年历史。影壁流传至今,不仅住宅有影壁,帝王的宫苑、寺观、衙署等几乎都有,可以说影壁已是老北京建筑共有的特色了。在北京有两座影壁中外闻名,它们都被称为“九龙壁”,其一是在故宫内的宁寿宫,门前有一座大影壁,由彩色琉璃瓦砌就,壁上用琉璃砖镶嵌成九条蟠龙,这就是“故宫九龙壁”。北海九龙壁位于北海公园北岸西侧的大圆镜智宝殿真谛门前,比故宫那个还大,而且是中国现存的三座九龙壁中唯一的双面影壁。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

流程编辑:王宏伟

襄城乾明寺照壁:为何说它是镇寺之宝?

照壁是自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建筑物。在一些旅游景区的大门外或门内,游客会看到一面像墙壁一样的建筑,上面雕刻有各种各样的图画,非常精美。另外,在有庭院的农村家庭,一进大门,也可以看到一面墙,上面是粘贴有山水画的瓷片,许昌人叫它“影背墙”。襄城县乾明寺的明代修建的照壁,被人称为镇寺之宝。

乾明寺照壁有“天下第一壁”之称

襄城乾明寺俗称背影寺。位于县城南的首山之阴,因东经八卦方位的乾位,所以叫“乾明寺”。乾明寺始建于唐武德年间,五代后唐清泰元年(934年),高僧省念禅师又在首山北麓开山重建。元初曾遭兵焚,多数建筑被毁。到了明成化年间(1465年—1479年),主僧深别源,才将乾明寺重建成功,主体建筑占地150余亩,有“中州第一禅林”之誉。

乾明寺塔林及其它地面建筑“”时被毁,院内有千年银杏树至今犹存。乾明寺古建群造型古朴,在做法上多因袭古制,有很强的地方特点,是研究中原地方建筑的重要资料。其中照壁,为一字形砖砌照壁,是全省保存不多的明代照壁之一。

照壁整体保存完好。

正面为“黄帝首山采铜图”,记载了黄帝采首山之铜,铸九鼎以定天下的传说。就此,曾写有《颍河散记》一书的襄城县颍阳镇纪拐中心小学教师邓军说,据《 史记》记载:“黄帝采首山之铜,铸鼎荆山下”。而荆山就在平顶山市南郊。《庄子.徐无鬼》也记述了“黄帝将大隗于具茨之山,至于襄城之野,七圣皆迷。”这都与乾明寺照壁上的内容相对应。

“外地人来乾明寺参观,首先吸引大家的就是这面雕刻精美的照壁。”在乾明寺前办有中州国学院的青年书法家庾凯凯说。笔者在现场看到,如今这面照壁的四周被汉白玉护栏围起,整体看起来非常坚固、厚重,古香古色。

庾凯凯介绍,照壁两面还各有对联一副。正面是:“锦屏华丽漫沾天泽无疆,古刹崔巍大壮地灵攸萃。”背面是:“梵林明媚储万汇之精英,山势嵯峨壮一方之胜概。”上面的书法意境深远,字体大方遒劲飘逸。

据《 河南省志·文物志》记载:乾明寺照壁,建于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长12.93米,高4.66米,厚0.73米,上嵌多种青砖浮雕。

照壁正面砖雕。

2007年国家旅游局所编《中国旅游景区景点大辞典》这样介绍:正面嵌“黄帝首山采铜图”,背面镌“七圣迷径图”。砖雕图像古朴典雅,造型逼真生动,为全国仅有,人称 “天下第一壁。”

2013年3月,襄城县乾明寺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面墙”承载了众多文化内涵

乾明寺照壁照壁古朴端庄,浑实厚重,砖雕精,据说是乾明寺的镇寺之宝。仔细观察照壁上的浮雕,生动形象,犹如一幅繁盛的景观,有人有物,有景有树,具有一定的观赏性。

邓军说,当时的砖雕应该是做泥坯时就雕刻拼图成型了,经过烧制后,工匠再将散块的砖雕按原图像拼积木一样拼在一起,就组成了照壁上的图画,可见明代建筑工匠的精湛工艺。如今照壁上的人物或景观虽经多年风雨的洗礼,多少有所损毁,但依然不失整体的美观。

据史料显示,乾明寺寺前照壁、汝河岸边的两乐亭、寺后首山上的文峰塔与城内文庙内原有的泮池、墨香井相互呼应,有“以高垄为砚、汝水为池、山塔为笔,纳山川之灵秀,兴文风而出俊才”之意,如今是河南省内保存不多的明代照壁之一。

照壁局部砖雕。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在曹雪芹《葬花吟》中,就提到了“照壁”这个中国古建筑中的重要构件。照壁上的图案和造型,往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能够代表某一时期的审美观念、文化背景和社会风貌。通过“一面墙”,人们就能看到它所蕴含的文化与历史价值。

2011年初,襄城县启动了乾明寺照壁维修工程。经过3个多月的维修,才有了如今的完好模样。

照壁的发展源远流长

邓军说,照壁也称影壁、照墙、屏墙、影背墙等,是古代房屋建筑中庭院的一种必不可少的附属建筑物。它一般设置于大门外正对大门处,或大门内庭院之中,是旧时建筑中用作屏障的一道空墙。它既可回避视线,隐匿身物,使人无法一眼窥见宅院内部,还可以起到装饰院落的效果。就连一些古代皇家的墓葬中,也有照壁出现。

照壁的形制取决于平面布局,分为一字照壁、八字照壁、撇山照壁、座山照壁。它是集绘画、雕刻、建筑于一身,在上面装饰有山水植物、历史名人、经典人文故事等等,可谓五花八门。

为全国文保单位。

“在中国建筑历史上,如果从风水学角度讲,照壁能起到辟邪的作用。”邓军说,在古代,照壁一般是在门内或门外设立的一座墙壁,它面对着大门,不仅起到屏障的作用,在古人的眼中也是阻挡邪气、避免家中的风水流失。所以照壁的价值和实用性也使得被广泛应用于生活中,不管是古代还是现如今。一些有庭院的家庭在建房时,有的人家还会建一面照壁。

照壁承载了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被赋予了深厚的艺术内涵。所以,照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物化形式,还反映了中国古代先民的风水理念、礼制思想和审美情趣,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一部分。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csxsg.com/forum/20240401/1709222286387526.html
上一篇:八字打工运,打工的八字命理
下一篇:八字找用神,八字找用神最准的网站

网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