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的智慧:世间没有净土,求神拜佛之后,人还是得靠自己
一般我们提起《西游记》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几乎都是86版《西游记》电视剧。
看过《西游记》原著小说的人也许不是很多,但没看过86版《西游记》电视剧的人,估计还真没几个。
但86版《西游记》虽然经典,却也难免会有一些不足。
比如86版《西游记》为了照顾青少年群体,更多的注重神通变化,打斗效果。
对于青少年群体难以理解,或不适合接触的人情世故部分,几乎全部都给抹除了。
这就让一些人产生了一种错觉:《西游记》是一种儿童文学,是给小孩子看的。
其实《西游记》原著小说以神魔为名,通篇写的都是世俗人性,严格来说还真有点“少儿不宜”的意思。
鲁迅先生曾评价《西游记》说:故虽述变幻恍忽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而玩世不恭之意寓焉。
虽然《西游记》讲的是奇异玄幻的满天神佛,但语言幽默风趣,让神魔妖怪之间也讲人情世故,用无厘头恶搞神仙的方式,讲述人间的寓言故事。
实际上来说,《西游记》更适合有一定社会阅历的成年人品读,才更容易领会其中深意。
少儿化的《西游记》影视剧作品虽然为原著传“名”,但不能帮助我们发掘这部小说中的“实”。
比如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西游记》这本书讲的是什么?
从“名”上来看,无疑是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故事。
但从“实”的角度来说,真是这样吗?
取经之人不读经不知道大家注意过没有。
《西游记》里唐僧师徒虽然辛辛苦苦西天雷音寺,把如来的三藏真经取回了东土大唐。
但实际这几位主角都还没有读过三藏真经,就已经被召回西天雷音寺接受封赏去了。
在《西游记》最后一回中,八大金刚把唐僧师徒送回长安时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
金刚道:“前日观音菩萨启过如来,往来只在八日,方完藏数。今已经四日有余,只怕八戒贪图富贵,误了期限。”
唐僧师徒从雷音寺得到五千零四十八卷经书以后,连同通天河里真经落水的最后一难,真经在他们手里总共才不到八天时间。
他们就是个个长着“扫描眼”,五千零四十八卷经书八天他们也“扫描”不完。
况且取经团队之中,除了唐僧的本事是从佛经里学来的以外,其他四位的本事都是自己修炼道术得来的。
有意思的是,唐僧在团队之中最大的本事,就是“没本事”……
唐僧师徒能够成佛飞升,靠的不是皓首穷经,而是因为他们只是经书的搬运工。
如来的三藏真经是给谁读的?
可以肯定的是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小白龙都不读,甚至派唐三藏去西天取经的唐王李世民也不会去读。
只有东土大唐的尼姑和尚,善男信女们也许会读。
但他们能不能靠研读这三藏真经,像唐僧师徒那样修成正果?答案不说大家心里也清楚。
实际上来说,这个世界上不会存在什么经书能够让人“白日飞升”。
再好的经书也只能提供理论依据,怎样将这些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来,还是得靠读经书的人自己努力。
《西游记》中孙悟空在被如来佛祖镇压之前,双方曾有过这样一番对话:
(孙悟空)厉声高叫道:“你是那方善士,敢来止住刀兵问我?”如来笑道:“我是西方极乐世界释迦牟尼尊者,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的意思就是礼敬。
如来第一次见到孙悟空时,也念了一声佛。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细节。
凡夫俗子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可以求助于神佛。
但神佛们遇到困难时,又该向谁求助呢?
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都是佛,难道如来也像凡人一样向“同事”求助吗?
释迦摩尼佛的“礼敬”,并没有招来阿弥陀佛帮助。
最终降伏孙悟空的,还是他自己的智计神通。
唐僧师徒五人之中,除了唐僧以外的四个人都不会念经。
但他们四个人却都有自己修炼而来的神通法力,都有降妖除魔的能力。
反而是唐僧这个念的一嘴好经的师父,不但肉眼凡胎屡遭欺骗,还几次被孙悟空嘲笑“脓包”“皮松”。
孙悟空从来不读佛经,甚至见了佛祖菩萨都不一定愿意下跪磕头。
但最后他得到果位是“斗战胜佛”,一点都不比唐僧的“旃檀功德佛”差。
唐僧的果位是“求”来的,但孙悟空的果位却是“斗”来的。
而且孙悟空虽然不读经书,但在人情世故方面的悟性却远在唐僧之上。
西行路上唐僧教训孙悟空十有八九是错的,而孙悟空教训唐僧时却基本都是正确的。
对比之下,读经书和靠自己之间的差距,可谓高下立判了!
西天极乐和中华福地《西游记》中如来佛祖曾经这么评价过四大部洲:
我观四大部洲,众生善恶,各方不一:东胜神洲者,敬天礼地,心爽气平;北俱芦洲者,虽好杀生,只因糊口,性拙情疏,无多作践;我西牛贺洲者,不贪不杀,养气潜灵,虽无上真,人人固寿;但那南赡部洲者,贪淫乐祸,多杀多贪,正所谓口舌凶场,是非恶海。
在如来的眼里,四大部洲之中三大部洲的人都过得简单充实,幸福快乐。
只有南赡部洲的人倒霉,整天勾心斗角,贪心不满,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如来的这种看法,也是正是唐僧等人去西天取经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东土大唐的僧众看来,东土大唐的世道人心早已腐化堕落,人人沉迷苦海而不知清醒。
而托生在西牛贺洲的人,才是有福的。
因为那里的人“不贪不杀”“人人固寿”,人称西天极乐世界。
但实际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在《西游记》第九十一回里,唐僧在天竺金平府第一次遇到天竺和尚时的场景却是这样的:
四众正看时,又见廊下走出一个和尚,对唐僧作礼道:“老师何来?”唐僧道:“弟子中华唐朝来者。”那和尚倒身下拜,慌得唐僧搀起道:“院主何为行此大礼?”那和尚合掌道:“我这里向善的人,看经念佛,都指望修到你中华地托生。才见老师丰采衣冠,果然是前生修到的,方得此受用,故当下拜。”
天竺国的僧人看经念佛的目的,竟然是为了修到有幸托生到东土中华地!
这跟唐僧当年发愿到西天取经的原因何其相似!
东土大唐的僧人以为西方是极乐净土,拼了命的到西方拜佛求求经。
而西方天竺的僧人,又为了能够托生到中华福地看经念佛。
东边的想往西边去,西边又想往东边来。
大家都固执的认为这个世界上有纯洁无暇的“极乐净土”,只是在自己看不到的地方而已。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里,有一篇名为《西僧》的小故事,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搜搜看。
大意是有两个西域来的和尚,服饰和相貌都跟中国人很不一样,他们自称是从西域跋山涉水而来,一个要去五台山,一个要去泰山。
因为在西域那儿,传说中国有四大名山:华山,泰山,五台山,珞珈山,这四座山上黄金遍地,观音菩萨和文殊菩萨都还活着,就住在这些山上。
如果僧人能够有幸见到他们,就可以肉身成佛。
这两个西域僧人嘴里的四大名山,就跟中国人说的西天极乐一个样子。
他们当年十二个人一起上路来的中土,一路上的艰难跋涉死了十个人,只有他们两个人有幸到达中土。
蒲松龄评价说,如果去西天取经的队伍和这支队伍的人在旅途的中间遇上,一定会相视一笑,各回各家,各找各妈了。
但从现实人性的角度来说,如果真有这么两只队伍相遇,双方沟通以后,心理素质再强,也难免道几句“握草”直抒胸臆吧?
净土之内也有潜规则《西游记》这部小说中最精彩的地方,就是唐僧师徒一路历尽艰险终于到达雷音寺以后,好不容易等到如来答应传经了。
如来座下负责传经的阿傩和迦叶两位尊者,却又向唐僧师徒索要“人事”。
得不到满足的他们,就直接给了唐僧师徒没有字儿的白纸。
如果不是燃灯古佛派白雄提醒,唐僧师徒这一趟艰难跋涉,差点白跑了!
孙悟空得知真相以后气愤无比,直接冲上雷音寺找如来讲理。
然而如来却这么告诉孙悟空:
“你且休嚷,他两个问你要人事之情,我已知矣。但只是经不可轻传,亦不可以空取,向时众比丘圣僧下山,曾将此经在舍卫国赵长者家与他诵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脱,只讨得他三斗三升米粒黄金回来,我还说他们忒卖贱了,教后代儿孙没钱使用。你如今空手来取,是以传了白本。白本者,乃无字真经,倒也是好的。因你那东土众生,愚迷不悟,只可以此传之耳。”
看见没?西天净土也有“潜规则”,端坐莲台的佛爷也讲个“法不空施”!
不管你心有多诚,经历了多少磨难,到得极乐净土也得掏个“门票钱”!
世间哪有净土?没钱极乐世界一样难行寸步!
当年让人家上路取经的时候一口一个“功德无量”,如今到了灵山佛前,却又问人家强索什么“人事”……
不得不说,如来这一波先用“回馈免费”拉人,再讲“迫不得已”收费割韭菜的操作,足足领先世界一千多年!
生活在大唐时代唐僧师徒,面对如此先进的“营销”手段,当然毫无反抗之力,为了不白跑一趟,只好交出他们吃饭的家伙紫金钵盂。
唐僧当年为了消灭东土大唐的“贪欲”,千辛万苦来到西天雷音寺求取三藏真经,来到灵山以后才发现,不但佛祖驾前的尊者有“贪欲”,就连佛祖自己也要算着价钱“出货”……
此时此刻唐僧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呢?
几年前一个朋友曾经在街上碰上一个假和尚,手拿印着佛像的小卡片到处“结缘”,说是不要钱的。
朋友不听劝,拿了人家一个。
假和尚先是一本正经的跟他讲佛法,还要记下他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回到寺庙以后为他祈福念经。
就在朋友喜滋滋的报完以后,假和尚拿出一个本子,上面写着以前“结缘”的施主的布施,少则三五百元,多则成千上万……
咳!
人家不要小钱,而是大钱!
若不捐款,已有生辰八字,难免佛前咒之。
届时轻则百病缠身,重则全家身死……
朋友气的三尸神暴跳,但为了安心还是按照“最低标准”交出了“善款”。
我想唐僧师徒在交出紫金钵盂的时候,心情应该跟我那位朋友差不了多少吧?
结语在《西游记》第五十二章中,唐僧曾经问孙悟空离灵山还有多远。
孙悟空是这么回答唐僧的:
“你自小时走到老,老了再小,老小千番也还难。只要你见性志诚,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
唐僧师徒要取的“真经”,其实从来都不是如来的三藏真经,而是他们内心之中被迷信魔障遮掩的本真自我。
正所谓: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这个世界上如果有“极乐净土”,它不会在你看不到的远方,只会在你自己的内心之中。
如果你的生活眼前只有苟且,那么到了远方也注定以诗之名继续苟且……
《西游记》看起来好像是在宣扬宗教精神,但实际上它是在劝人不要迷信,与其求神拜佛,倒不如反求诸己,才能见心明性领悟大道。
这种思想是儒释道三教的共通之处,儒家说“反求诸己”,佛家说“渡人自渡”,道家说“道法自然”,其实都是一个意思。
神佛都是外物,他们的水太深,你把握不住!
与其求他们,倒不如自己放自己一条生路……
西游记里蓄谋已久的一个局,如来、观音、老君、玉帝各除一大患
唐僧西天取经的真实目的到底是什么?取经其实很简单,佛祖派人送到大唐就行了。菩萨为此给出的理由是,我要给你送去,你得经太容易就不会珍惜。既然如此,那就派人去取也无妨。只是,既然有了这样一个声势浩大的取经团,单独为了取经就有点可惜了。要是能利用取经这件事,再做点其他事情岂不更妙?
什么事情需要借助取经团之手来完成呢?那就是,佛祖、菩萨、太上老君、甚至玉帝想做却不方便直接出手做的事情。咱们一起来看看。
1、金池长老,菩萨忍你已经很久了
刚收了一个悟空,菩萨就急于让他为自己完成一件事了。这就是铲除金池长老这个老油条。
金池长老,观音菩萨流云下院的主持。他在这个下院已经浸淫二百五六十个春秋了。这么多年把持一个寺院,此老早就已经成精了。要说找金池长老的毛病吧,也能找到,比如说,他常年结交黑风山的妖怪黑熊精总是实事吧。可偏偏这黑熊精虽然是妖,但心中却有佛性,以此来给金池定罪恐怕难以服众。
真正让观音菩萨感觉不高兴的其实是金池的袈裟收藏癖。按道理说,金池身为一寺主持,他喜欢收藏袈裟,也并不过分啊。可问题是,这些袈裟到底怎么来的?是赠与?是交换?还是采用巧取豪夺呢?甚至说,其中有没有杀人越货的行为存在,这些事情要查起来也很麻烦。
金池长老的这个收藏爱好已然成癖,他的贪心已经根植于骨子里难以自拔。对于观音菩萨来说,金池的贪心程度已经超出她忍耐的极限。但如果想换掉金池,观音菩萨也必须拿出一个非常合理的理由来。毕竟金池长老圆滑得很,想找他的毛病也非易事。既然如此,那么观音菩萨的这块心病,就由取经团帮助解决吧。
只要你贪心,无论如何隐藏,总会露出狐狸尾巴来。
唐僧师徒二人一到,金池马上就问:既然二位来自大唐上国,想必一定带着什么宝贝给老衲开开眼呢?
就这样,悟空把锦襕袈裟拿出来跟金池斗宝了。
这财一露了白,可就把金池长老的贪心和杀性都勾了出来。
观音菩萨不禁暗中感叹,果然你看到好的袈裟不但想占有,而且还要杀人呢。
金池长老指挥徒弟们放火要烧死唐僧和孙悟空的行为,都一一被菩萨记录下来。接着,悟空借来避火罩,给金池长老来了一个大火反烧。虽然烧得是自己的流云下院,观音菩萨也没有阻止,因为禅院烧了还可以重建,而这金池长老要是还继续活着,简直就是一个祸害啊。
就这样,大火过后人们才发现,唐僧住的三间禅房安然无恙。而锦襕袈裟却丢失了。金池长老一时着急,“咣”的一声,撞墙自杀了。
这件事中其实透着蹊跷。按道理说,金池长老活了二百七十岁了,他不会这么想不开的。况且说,他身边不可能一个人都没有。手下有那么多大小徒子徒孙,看到他撞墙,这些年轻力壮的小和尚们,一定会拼命去保护他的。那么理由只有一个,是有人暗中推着他去撞墙的,其他人自然来不及阻止。如此结局,也算金池长老贪心和杀人的报应了。
金池终于死了。等到唐僧和悟空离开之后,流云下院很快又会重建。到时候,再找一个新的主持,这里的香火依然会兴旺起来。
2、蝎子精,看你还敢蛰佛祖不
曾经有人问,《西游记》里哪个妖精最厉害?这个问题不好说。但有一个妖精,胆子足够大,就因为佛祖推了她一把,她一个倒马毒,就蛰伤了佛祖的中指,这就是敌毒山琵琶洞的蝎子精。
《西游记》中来自灵山的妖精也不少。有黄风岭的黄风怪,其本体是一只黄毛貂鼠。还有陷空山无底洞的金鼻白毛老鼠精,是一只老鼠成精。这两只鼠辈一个偷吃了琉璃盏内的清油,一个偷吃了香花宝烛,但最终都没有被处死。一个被灵吉菩萨带去见如来,一个被李靖和哪吒父子救走了。究其原因,偷嘴吃毕竟不算什么大错,所以都可以教化。
而这个蝎子精就不一样了。仗着自己有倒马毒的功夫,连佛祖都敢蛰。这就有些不知道进退了。
而这个蝎子精也的确是有些本事。悟空、八戒双战她不下,都被他倒马毒蛰伤。一个蛰了头皮,一个蛰了嘴巴。
如果说,前面金池长老被诛是因为太贪心的话,那么蝎子精被诛就是因为实在太张狂了。
兄弟俩都被蛰了,正在一筹莫展之际,观音菩萨及时赶到。菩萨就是这么神通广大,总是在最关键时刻出现在最需要的地方。菩萨告诉了悟空和八戒关于蝎子精的来历出身。然后说了一句,此妖十分厉害,连我也近她不得。
菩萨都近不得此妖之身,那谁还能降服她呀?正所谓天地万物之理,乃是一物降一物。菩萨指点道,唯一能降服此妖的,唯有昴日星官。
昴日星官本体乃是一只大公鸡,正是二十八宿中的昴日鸡。鸡是蝎子的克星。果然,昴日星官一来,一声啼鸣,蝎子精就现了原形,两声啼鸣,蝎子精就死了。
至此,这个曾经蛰过佛祖的蝎子精就算了账,为佛祖除去一患。那么咱们说句题外话,假如不借助取经团,佛祖为什么不直接宣旨让昴日星官来除害呢?一来是这昴日星官属于玉帝直属,佛祖调动还要搭玉帝一个人情;二来,佛祖有事还要请天庭来帮忙,这不弱了名头低了身份了吗?而帮助取经团来除妖,这事就顺理成章了。反正大家都是帮唐僧完成取经大业,取经之事乃是佛界与天界共襄的盛举,大家通力合作乃是分内之事呀。
3、三个大仙,稀里糊涂着了老君见死不救之道
在车迟国,唐僧师徒又遇到了虎力、羊力、鹿力三个大仙。这三个大仙的道术是道宗的天罡五雷正法。他们肯定是太上老君的门派弟子无疑。按道理说,这几位大仙天天给车迟国求雨,保佑风调雨顺,怎么最后也死于非命了呢?
三个大仙直接死因其实就是太上老君的见死不救。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平顶山金银角大王的事情。
金银角大王是太上老君的守炉童子。孙悟空经过一番斗智斗勇,已经把两个童子化成了脓水。这时候太上老君及时赶到,将两个童子又起死回生了。而此刻车迟国的三个大仙,如果太上老君也及时赶来的话,救下他们简直是易如反掌。况且说,这三大仙本就没有什么必死之理。那太上老君为什么不来搭救呢?
咱们来看一下,三个大仙到底哪里惹太上老君生气了。
其一,三个大仙就是太喜欢争强好胜了。道家心法,首先讲究的就是戒骄戒躁,要保持平常心。三个大仙动辄因为一点小事就跟人打赌,甚至不惜赌命。这真是犯了道家的大忌。
其二,三大仙道心不纯呢。咱们看看,虎力大仙跟唐僧赌的是什么?居然是比坐禅。坐禅是佛家修行的法门。你是道宗,跟人家比什么坐禅呀?身在道门,又乱习禅法,坏了道门规矩,最终必定会走入邪途。如果道门弟子都争相效仿,那还有什么道门正宗?正因如此,这样的弟子也就死不足惜了。
4、蜘蛛精到死,都不知道得罪了谁
盘丝洞里有七个蜘蛛精,按道理说,她们可真没有必死的理由。她们从来没有想过要嫁给唐僧,也没有设计去抓唐僧。唐僧身陷盘丝洞,完全是他自己个走进去的。
盘丝洞这里风景宜人,没有丝毫妖气。唐僧心血来潮,就跟弟子们说,以前都是你们去化斋,这次也该为师表现一次了。
悟空、八戒都拗不过他,就给他换上衣帽,拿上钵盂。唐僧就去化斋了。
这户人家里只有七个女子,唐僧也只好硬着头皮进去了。
蜘蛛精对唐僧还是挺客气,跟他唠起了家常。问他,你从哪来呀?在何宝山修行?化缘是修桥补路,建寺礼塔,还是造佛印经?请把缘簿拿出来看看啊。
看来这几个蜘蛛精对于僧人的事情门清啊。唐僧说,我是东土大唐差往西天大雷音取经的僧人。就是肚子饿了,化顿斋饭就行。
原来就是饿了呀。蜘蛛精们很热情,三个女子陪着唐僧唠嗑,四个女子后厨马上准备斋饭。毕竟说,她们都是蜘蛛,做得东西唐僧肯定吃不了。结果妖精们生气了,把唐僧绑起来了。
之后呢,蜘蛛精们就去濯垢泉洗澡去了。原来还是一群爱干净的女妖。
要说蜘蛛精也够倒霉的。洗澡时候,先是被悟空偷了衣服去,又被八戒下水调戏了一番。等蜘蛛精回洞之后,换了身衣服就跑了,投靠他们的师兄多目怪去了。多目怪原形是一个蜈蚣精。
说起来,从头到尾蜘蛛精从来没有说过要害唐僧的事情。倒是那多目怪,听了蜘蛛精说了唐僧的来历,动了吃唐僧肉的念头。
而最后的结局让人是大跌眼镜。七个蜘蛛精全被孙悟空打成了肉酱。而那个要害唐僧的多目怪,却被毗蓝婆菩萨收走看守千花洞去了。
说了半天,没有什么恶行的蜘蛛精为什么一定要死呢?根本原因就是,他们实在不该强占濯垢泉啊。这濯垢泉本来是玉帝和王母娘娘的七仙女洗澡的地方。你蜘蛛精来了就给占了,玉帝如果强行出手,有以官欺民之嫌。这次,不但玉帝不能出手,就连玉帝身边的人都不能出手。
要说除掉多目怪,谁是最适合的人选呢?当然还是昴日星官。
昴日鸡不但是蝎子精的克星,更是这蜈蚣精的克星。悟空打不过蝎子精,也同样打不过蜈蚣精。于是,骊山老母来指点了。他没有让悟空去找昴日星官,而是让悟空去找昴日星官已经隐居了三百年的母亲毗蓝婆。
这样安排的目的其实只有一个,就是不想让天庭跟这事扯上任何关系。因为涉及到七仙女,天庭的人都要避嫌呢。而由悟空出手打死七个蜘蛛精,也算还了他当年定住七仙女的一个人情。
文:风林秀
参考资料:《西游记》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古典名著《西游记》对联分类赏析
《西游记》是我国古典小说中的一朵奇葩。小说结构宏伟、形象鲜明、想象丰富、富于浪漫主义,历来被我国人民群众所喜爱。同《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小说一样,很多专家学者对其从各方面进行研究。与研究《红楼梦》中的诗词对联相比,《西游记》中的对联研究成果显得非常之少。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西游记》情节精彩,场面描写壮观,历来人们主要研究其具体思想内容。第二,这与我国对联运用得太广而又从不纳入正规文学作品范畴有关。其实,在中华传统著作尤其是章回小说中,《西游记》中的对联应该是艺术价值最高,数量最多,种类最齐全的。仅从四大名著来看,《西游记》中的对联数量远远超过其他三部,《红楼梦》次之,《三国演义》中最少。而《红楼梦》中对联主要是存在于小说描述的园林亭榭,门宅店市以及诗词歌赋中。对联数量最多的也就是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联,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从程乙本)。《西游记》就大不一样了,一百回以及第八回与第九回之间的附录《陈光蕊赴任逢灾,江流僧复仇报本》一节,每回从头到尾都有很多耐人寻味的对子。例如小说第一回共五千五百字左右,而对联(含回目)就有近九十副。有的章节则上百副,若平均一回有九十副对联,那么这本书一百回就会有九千至一万副对联。这不但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而且也可以说是古典小说的一个奇迹。 《西游记》中对联种类繁多,但按内容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
回标目对联章回小说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小说每章的第一部分即回目,回目也是本章的标题。《西游记》中回目已由原先章回小说回目的单句形式发展到双句是一个大变化,也是章回小说回目正式创立的标志之一。这本书一百回以及八、九回之间的附录,除了第一百回“径回东土,五圣成真”八字对得不太工整外,其余上下联字数、句数和平仄声均相对仗。《西游记》回目最少字数是上下联各四字,一共八字(如第十一回、八十二回)。最多字数是上下联各八字,共十六字(如第十一回、二十回),兼有五、十、十四字。有人说这不如《红楼梦》每章均为十六字工整。其实,它作为章回小说早期产物,是不能过分对字数苛求的。《西游记》回目的第二大特点,即不仅使读者了解到本章节的主要内容,而且还使前后相邻几节完整地联系了起来。如第五十九回至六十一回写唐僧师徒四人在取经路上受阻火焰山,孙悟空三调芭蕉扇的故事。三回标题的下句分别为“孙悟空一调芭蕉扇”,“孙悟空二调芭蕉扇”,“孙悟空三调芭蕉扇”。每句话仅仅是中间变了个数字,就充分说明了这三部分讲的是一个故事,吸引了读者注意力。又如第七十五回《心猿钻透阴阳窍,魔王还归大道真》和第七十六回《心魔居舍魔性归,木母同降怪体真》中,连续两回的回目以“心”开头,以“真”结尾。绝非偶然,而是作者刻意为之,给读者以提示。本书回目第三大特色,就是很多对联中都含有“鬼”、“魔”、“神”、“心猿”(孙悟空)等字词。据统计,回目中有“鬼”、“魔”、“神”字共三十处,“心猿”一处在第七回、第十四回、第三十回等共十五回的回目出现过(不同版本可能略有不同)。《西游记》本来就是神魔小说的新类型,这些字词同小说中的情节一样,正是作者按一定宗教唯心主义观写出来的。
写景状物方面对联《西游记》中大量写景状物之类的对联,是《西游记》对联的主要组成部分,占对数的三分之二以上。书中联句主要存在于诗词中,同诗词一样,用语十分精炼,具有较高的艺术概括能力,容易把所吟述的事物全貌和特征表现出来,又亟富真情实意,从而给读者以鲜明生动的感受。如书中多次描写到“山”,在众多描写“山”的对联中,没有两处具有相似的痕迹。在第一回中介绍花果山时写道:
“势镇汪洋,威宁瑶海。势镇汪洋,潮涌银山鱼入穴;威宁瑶海,波翻雪浪蜃离渊。水火方隅高积土,东海之处耸崇巅。丹崖怪石,削壁奇峰。丹崖上彩凤双鸣,削壁前麒麟独卧……仙桃常结果,修竹每留云。”
这是一首赋,全篇由对仗工整的句子组成。整体描写了奇峰峻岭的花果山,又描写了山中旖旎清幽的风光。再来看第十九回《云栈洞悟空收八戒,浮屠山玄奘受心经》一节描写浮屠山时又是另一种意境:
“山南有青松碧桧,山北有绿柳红桃。闹聒聒,山禽对语;舞翩翩,仙鹤齐飞。香馥馥,诸花千样色;青冉冉,杂草万般奇。涧下有滔滔绿水,崖前有朵朵祥云。”
这四句对偶句,描绘了乌巢禅师幽雅的修行之处,令人体会到佛家的一种禅境,风格明显不同于上处。《西游记》中写景状物方面对联,不管从某一章来讲,还是从本书整体上来讲,都不是核心内容。但它们紧密穿插于上下文之中,主要起对某种事物简单的介绍或衬托修饰作用。《西游记》中这方面文字还常由“但见”、“只见”、“只闻得”等词引出来,将前后部分有力地联系起来,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更加引起了读者或听众的注意。
写人神魔方面对联《西游记》本身是一部描写神佛妖魔故事的小说。因此,从道教中的玉皇大帝、太上老君、西方佛祖释迦牟尼到天神天将、菩萨金刚再到不少妖魔鬼怪都是必须进行详写的对象。同写景状物一样,作者描写人神魔时也通过对联来表现。我国古典小说常通过这种方式来描写一个人。像《三国演义》中写到关羽:“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水浒传》中描写鲁达:“头裹芝麻万字顶头巾,上穿一领鹦哥绿贮丝战袍,腰系一条文武双股鸦青绦,足穿一双鹰爪皮回缝干黄靴。生得面圆耳大,鼻直口方,腮一部貉绒胡须。身长八尺,腰阔七围。”这些描写相比于《西游记》来说,没有《西游记》中句式灵活多变。《三国演义》中描写人物过于简单,更淡不上过多修饰;《水浒传》则过于通俗,前后写法有雷同之嫌,甚至对得不太工整。且看《西游记》第七十二回《盘丝洞七情迷本,濯垢泉八戒忘形》一回中,先描写的四个女妖:“闺心坚似石,兰性喜如春。妖脸红霞衬,朱唇绛脂匀。蛾眉横月小,蝉鬓迭云新。”紧接着又用一句“你看那三个女子,比那四个又生得不同”,引出另外三个女妖打扮:“飘扬翠袖,摇拽缃裙。飘扬翠袖,低笼着玉笋纤纤;摇拽缃裙,半露出金莲窄窄。形容体势十分全,动静脚跟千样屣。”相邻两部分,通过若干副对子,描绘了两种装扮不同的女怪。此外,中国古典女性讲究的是一种含蓄美,从衣着打扮上则可看出。而作者竟写出了“低笼着玉笋纤纤”,“半露出金莲窄窄”之类的语言,尽管在描写妖精,可仍不得不令人佩服作者的勇气与思想的解放。《西游记》中思想也不能完全与宗教观念和社会意识认同,作者对神与魔一视同仁。不少妖魔同样是写得可亲可爱,有情有味,寄人以同情形象。
富含禅理的对联《西游记》主题思想是复杂的,它还保留了不少“所谓义利邪正善恶是非真妄诸种”的神道说教,有些地方确实歌颂了佛法无边、善恶报应与。这与作者思想有关,也与《西游记》故事演化有关。因此,一些富含禅理的对联也就自然地出现在小说之中了。如第十四回《心猿归正,六贼无踪》开头一首诗中写的:“无体之体即真体,无相之相即实相。非色非空非不空,不来不向不回向。无异无同无有无,难舍难取难听望。”每句诗不仅对仗工整,而且明显可看出作者化用了佛教《心经》等一些经典的句子。又如第六回《荆棘岭悟能努力,木仙庵三藏谈诗》一回中,三藏法师和孤直公等四老论诗时,首先吟出一句: “禅心似月迥无尘;” 劲节老笑而即联道: “诗兴如天青更新。”三藏法师所吟一联,无疑是作为一位出家人所说出的一种蕴含禅味的句子。有些对联,虽没有直接含“禅”等字,但间接蕴含佛家禅理。如第二十六回《孙悟空三岛求方,观世音甘泉活树》前面写的:“处世须防心上刃,修身切记寸边而。上士无争传亘古,圣人怀德继当时。刚强更有刚强辈,究竟修成空与非。”这些语言既包含传统孔孟思想,老庄哲学,也宣扬了佛家讲的“空”、“忍”一些思想。总之,富含禅理的对联虽然数量不多,但在《西游记》中独树一帜,因而也是我国古典小说乃至整个对联大观园中难得的财富。
其他方面对联《西游记》中对联除了回标目、写景状物、写人神魔、富含禅理四大部分以外,还涉及其他不少方面的内容与思想。如每回结尾多采用对偶句式,在第三十一回《猪八戒义激猴王,孙行者智降妖怪》一节末尾写道: “君回宝殿定江山,僧去雷音参佛祖。”这一句正是用对联形式讲宝象国国王率百官远送唐僧师徒,最后分别,国王回朝,师徒西行。这句话同时又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西游记》中还描写了众多精彩场面,有的即用几副对联来描述。对第二十二回《八戒大战流沙河,木叉奉法收悟净》里猪八戒与沙僧在流沙河打斗的场面:“九齿钯,降妖杖。这个是总督大天蓬,那个是谪下卷帘将……这个钯去探爪龙,那个杖架磨牙象。伸开大四平,钻入迎风戗。这个没头没脸抓,那个无乱无空放。一个是久占流沙河吃人精,一个是秉教迦持修行将。”当然,《西游记》中的对联,还包括其他一些方面。正是不同种类不同内容的对联穿插于整本书中,才把这部传统小说价值提升了一个台阶。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必须同时具有较高的思想性与艺术性。《西游记》中对联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与它那完美的艺术形式和谐统一,使《西游记》不愧为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最杰出的神话小况,作者吴承恩也不愧为我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 ( 林 鑫青青导读对联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