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解密|丁: 简单的笔画却有多种意义 别小看了“丁”字哦
视频加载中...
大家好!欢迎来到“汉字解密”,我是李健。
这几天我们已经连续学习了几个姓氏字,在中国的姓氏中有一个姓氏是笔画最少的,这就是“丁”字。过去有人自嘲没有文化,便说自己“目不识丁”。虽然丁字笔画简单,但是丁却是一个含义丰富的汉字。
“丁”是一个象形字,“丁”的甲骨文字形就像竹钉或木钉的方形的顶部。
金文丁字更粗壮,表示下部尖,上部大,是更加清晰的象形字,字形像钉子的侧面形状。
篆文将金文字形中向上突起的钉盖写成“人”形,同时突出了钉针的柱形,隶书将篆文字形中顶部的钉盖写成一横。
楷书字形中的“丁”则进一步线条化。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中注解到“丁,钻也。象形。今俗以钉为之,其质用金或竹,若木”,也就是说“丁”的本意是竹木或金属制成的顶宽足尖的契子。
“丁”的甲骨文字形是这样的“”,像是从上往下看的钉子头部的形状。它最初的意思就是“钉子”,“丁”也是“钉”的古字。钉子一般都是由金属制成,质地坚硬,所以“丁”就隐含了“硬实、强健”等含义。比如《史记》中“丁者,言万物之丁壮也。”清代学者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也有“夏时万物皆丁实”。
由此可见“丁”的含义多与“强壮、旺盛”等含义联系在一起,所以古代很多君王对“丁”都是青睐有加,根据史料记载,商朝就有多达七位帝王的帝号选择了“丁”,比如“太丁、沃丁、仲丁、祖丁、武丁、庚丁、文丁”等。虽然,商朝帝王选用“丁”字作为帝号应该与天干地支有关,后来丁”字用得如此频繁,也和它“强壮、旺盛”的寓意有关。比如人们常说的男丁,就是身体强壮的男性。
在我国古代,男性往往是家庭和社会的主要体力劳动者,而男性在一般意义上则应该是强壮有力的。对于国家来说,赋税徭役也必然是以男性为主的。比如唐代房玄龄等编撰的《晋书》中就有关于赋税徭役的记载“丁男课田五十亩,丁女二十亩,次丁男半之,女则不课”,很显然,青壮男性的赋税相对而言是最重的。
跟“男丁”相关的,我们能从文献里看到“壮丁、田丁、矿丁”等,比如梁启超《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惟有鬻身入苙,充某制造厂之工匠……某矿务公司之矿丁。”从这些词语来看,“丁”明显与男性有关,但“丁”字仅仅只是指男性吗?
在表示“人”的这种意义上来说,“丁”有时也不仅仅指男性,比如“添丁入口、人丁兴旺”,这里的“丁”字也显然表示包括女性在内的“人口”。
另外,在中国的川菜系列中,有一道名菜,叫“宫保鸡丁”,这里的丁,不是指的成年的公鸡,而是形容把鸡肉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样子。我们平常做饭做菜,常常把萝卜切成萝卜丁。把肉切成肉丁,把藕切成藕丁,都是小块的意思。
下期预告:从明天开始,我们来认识一组跟上古时期渔猎相关的汉字。明天第一讲,网。最早的网是用来做什么的?渔网的网为什么可以用来表示网络?汉字解密,下期解密“网”字,敬请期待。
咬文嚼字,吾字表示什么意思?从零开始还是从一开始?(1)
我们在讲【而】字的时候讲到,er,ü,i在古汉语中其实是一个音,都读(i),而发这个音的字有共同的意思,就是:在某个主体母体本体本分本职多出来一点这么一种象,比如耳朵的【耳】字,什么是耳朵?耳朵可不光表示人的耳朵,任何东西多出来一点都可以是它的耳朵,比如木头长出一点的东西就是木耳,篮子多出来一点的东西就叫蓝耳,某个金属焊接多出来一点也可以叫做它的耳朵。【而】发er音,其实也是一种耳朵,这个耳朵可以链接很多东西,正如上面提到的,篮子的耳朵可以绑绳子,金属的耳朵可以焊接电线或者其他金属。所以耳朵的作用是干嘛的,是可以用来链接其他东西的。【而】字在文章中经常起的作用是什么?就是链接,什么是链接?我们可以认为是“继续”,或者是“续接”,我们看【继续】两个字,在普通话里,一个是(i)音,一个是(ü)音,上面我们说了,这两个音其实和er这个音是一个意思,都是:在某个主体本体母体上多出来一点这个象,什么是继续,就是原来做了很多工作,这个是母体或者说是本体,接着做呢?就是这个母体长了耳朵,这个母体加了一点。【继续】这两个字我们也可以认为是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启】字也是(i)这个音,还有沿袭的【袭】字也是(i)这个音,什么是沿袭?其实就是继承,在原有(母体)的基础上添加一点。还有什么字可以做承上启下的作用呢?比如【迪】字,【迪】也是(i)这个音,那么它为什么也这个音,它所表达的意思是?上面我们说了,(i)是指某个母体上多出一点这个概念,那么【迪】也是此意,这一点可以表示什么?可以表示续接,继续,继承,可以看成是这个主体的耳朵,也可以看成是和别处链接的东西,当然,其实也可以是某个东西的起点,所以【起】字也是(i)这个音,这个【起】字更多的意思其实是表示起始,也就是开始的那么一点,所以【始】字也是(i)这个音。即(i)即表示耳朵,也表示连接,还表示起始,当然,这些意思都是由同一个象衍生的,即某个主体上多出来的一点。上面说的【迪】字也有“起始,开始”的意思。因为这一点本身就可以表示开始。当然,“开始,起始”只是【迪】字它的音带来的意思,它还有别的意思,它还有“由着,随着,遵循,照搬,沿袭”等意思。同音字基本都是可以相互解释的,因为同音意味着同义。再比如【基】字,也有开始的意思。旭日东升的【旭】字,也是这个音,什么叫做旭日!就是刚开始的太阳,或者说刚冒出一点头的太阳,所以也是此象,【宇】表示的是屋檐,什么是屋檐?就是屋子的延伸,也是多出来的一点点。再如,含英咀华的【咀】,现代字典的解释为,“比喻欣赏、体味或领会诗文的精华”,它把【咀】字的意思解释为“细嚼”,实际上这种解释是错误的,【咀】其实也是某个主体多处一点这个概念,读【咀】的时候,我们嘴巴是凸出来一点的,或者说是嘟起来的。其实它的意思也一样,也是凸出来一点这个概念,所以什么是【含英咀华】?说的是含苞待放的花骨朵,或者说是花蕾。花蕾凸出来一点的样子。而不是像现代字典说的什么“读书吸取精华”。再比如,香港有个地名叫做“尖沙咀”,其实它就是尖尖的凸出来一点的地方,在我们国家其实有很多地名都带有【沮】字,大家翻开一些三维地图查看一下,其实这些地方都是某个大地方延伸出去的一点点,凸出来的一小部分。所以从上面的很多很多字中,我们能看到,无论是er音还是(i)音,还是(ü)音,都表示某个主体多出来一点,当然实际上,他们是一个音(i)。
【吾】字其实还有另外一个读音(yu),他可能原本是和【余】,【予】,【愚】等字同音的,它可能是是古人在表示“我”这个意思的时候不知道写哪个字,所以写错了,所以出现了这么多表示“我”的字。但是没关系,同音可以表达同样的意思。
那么【吾】读yu的时候是什么意思呢?是不是也是“某个主体母体上多处一点这个象”呢?我认为其实是的,为什么呢?因为这个象可以表示“开始,起始”。
我们在表达“我”的时候还可以说成是“自己”,那什么是【自】?我们说“自从,自始”,其实说的是开始,起始。也就是【自】可以表达“我”,也可以表达“开始”,那么【我】相当于“开始”,而表达“开始”用的是(ü/i/er)这个音,所以表达“我”的时候用了【余】,【愚】,【予】等同音字。
当然,【吾】读(wu)也是对的。为什么呢?(wu)这个音又表示什么意思呢?上一节,我们讲到,u(屋)这个表示的是“像雾一样的东西”,可以延伸为粗大,覆盖,大概的样子,当然他们也是多义一象,也就是说,覆盖也是大概的样子。粗大也是大概的样子。关于u(屋)音所表达的意思这里就不赘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上一篇文章。总之,wu这个音有“大概的样子”这个意思。我们先来看【雏】字,他是(wu)这个音,为什么呢?我们知道,【雏】可以表示幼小的动物,比如【凤雏】,【雏鸡】,【雏燕】等等,但它为什么可以表示“小动物”呢?因为小动物就是大概的形状,还没长开的样子,或者叫做【初态】,比如有些动物刚出生不久,眼睛还没睁开,还没长毛,爪子还没伸出来,所以他们还只是【雏形】,【刍狗】指的其实也是“大概样子的狗”,现代字典把【刍狗】解释为“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实际上并不一定要用草扎成,用其他东西做也可以,比如毛发,塑料,纸,泥巴,石头,秸秆,豆萁都是可以的,只是狗大概的模样。所以叫【刍狗】,u这个音所表达的意思。诶,我们看模样的【模】字也是(u)这个音。什么叫模样,就是大概的样子。上面我们说了,这个大概的样子,可以延伸为初态,比如我们想要做某个产品的时候,我们先画出这个产品大概的样子,那么这个产品大概的样子是不是也是这个产品的初态?所以这个音即表示大概的样子也就是初态,所以【初】字也是(u)这个音。和它对应的还有【孺】,就是很小的小孩,或者说是还没长开的小孩,人的初始形态,还有【处】,我们说,其实他们本义是覆盖的,未开的状态。我们知道还有一句话叫做“静若处子动若脱兔”,这个【处子】现代字典解释为“,闺房未出阁的女孩子”,其实这个解释是错误的,处子其实表示很小的孩子,也就是未长开的孩子,跟【雏】的意思是一样的,当然,有时候它指的是【初心】,【处子】这个词在各种诗词中还是很常见的的,大多表示的都不是这个意思,而是表达像孩子一样的【初心】,因为很多男的也叫处子,或者说是【赤子之心】,我们看【赤】字,也是上面说(i)这个音,也有“开始的,初始的”意思。和【雏】像对应的还有什么呢?比如【出】字,比如这个成语“出自”哪里啊,就是成语最开始的地方,【出】字说的也是开始,再比如同音的还有【父】,【母】,【祖】,这三个字其实有共同的意思,比如“人文之父”,我们可以说成“人文之祖”,其实也可以说是“人文之母”,其实这三者都有饱满的粗大的意思,也有“开始”的意思。什么叫“人文之祖”就是“人类文化最先开始的人”。简单的说,u(屋)这个音有开始的意思,所以从这点上看,【吾】表示的也是开始。也就是说我们用什么来表示“自己本身”呢?用的就是“开始”这个概念。
为什么(i)音可以表示开始,(wu)音也可以表示开始呢?一件事情或者一种东西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我们可以说,从1开始(一开始),也可以说是从0开始。两种说法都是可以的。那【一】就是(i)这个音,【始】字也是(i)音,伊始的【伊】字也是这个音,所以【伊始】其实就是【一始】,表某个事物刚凸出来一小点的样子,表示开始了。因为大部分东西一开始的时候都是比较小的。所以其实它还是某个主体凸出来一点的样子,这一点表示小,也表示开始。人生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其实可以从你小时候开始,也可以说是从你父母结合那个时候开始的。你小时候相当于1,从你父母开始呢?相当于从零开始,从大概的样子开始。
上面说的很复杂,但其实它的结论很简单,但我们要探究并不是一个不经过思考的结论,而是汉字背后的原理。我们其实可以做个小结:
【吾】读yu相当于1,表开始对应的有【自】,【己】,【起】,【余】,【予】,【愚】,【台yi】。【吾】读wu相当于0,也表开始。对应的有【初】,【雏】,【出】,【处】,【父】,【母】,【祖】,【础】,【姆】,【牡】等字。
当然,表示开始的除了(i/ü/er)和(u)这个音之外,还有别的音。我们下节继续。
「源于商丘的成语典故」析毫剖芒
来源:商丘日报-商丘网
“析毫剖芒”中的“析”为剖析的意思;“毫”本意为细长而尖的毛,如狼毫、羊毫等,引申为非常细微;“剖”为破开而分辨、分析;“芒”本义指植物的穗子外部、起自我保护作用的针刺,如麦芒。这一成语的意思是:分割剖析毫毛芒刺。形容剖析得非常细微透彻。
典故出自春秋时宋国人文子的著作《文子·道原》。“原”是个会意字,左上部分“厂”(读作hǎn)表示突出的山崖,右下部分像一股清澈的泉水涓涓不息地流出,是“源泉”之“源”的本字。由水源引申为开始的、最初的,又表示原来、本来。
《文子·道原》说:“圣人忘乎治人,而在乎自理。贵忘乎势位,而在乎自得,自得即天下得我矣;乐忘乎富贵,而在乎和,知大己而小天下,几于道矣。故曰:‘至虚极也,守静笃也,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道者,陶冶万物,终始无形,寂然不动,大通混冥,深闳广大不可为外,析毫剖芒不可为内,无环堵之宇,而生有无之间也。真人体之以虚无、平易、清静、柔弱、纯粹素朴,不与物杂,至德天地之道,故谓之真人。真人者,大己而小天下,贵治身而贱治人,不以物滑和,不以欲乱情,隐其名姓,有道则隐,无道则见,为无为,事无事,知不知也,怀天道,包天心,嘘吸阴阳,吐故纳新,与阴俱闭,与阳俱开,与刚柔卷舒,与阴阳俯仰,与天同心,与道同体;无所乐,无所苦,无所喜,无所怒,万物玄同,无非无是。夫形伤乎寒暑燥湿之虐者,形究而神杜,神伤于喜怒思虑之患者,神尽而形有余。故真人用心,杖性依神,相扶而得终始,是以其寝不梦,觉而无忧。孔子问道,老子曰:正汝形,一汝视,天和将至;摄汝知,正汝度,神将来舍,德将为汝容,道将为汝居。瞳子,若新生之犊,而无求其故,形若枯木,心若死灰,真其实知而不以曲故自持,恢恢无心可谋,‘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这段话的意思是:圣人不在于去治理别人, 而在于自己治理自己。品德高的人不在于其势利名位,而在于其内心得到了道,使其身全,内心得道也就等于自己得到了天下;快乐不在于富贵,而在于调和,知道以自己为大以天下为小,这样就接近于道了。所以说:尽最大努力使心灵虚寂不存它念,就要切实坚守清静,万物都在生长发展,我从而观察它的循环往复。所谓的道,化育生成万物,始终没有形状,无声而不动,无名而处于混混沌沌之中,它至大而无边界可言,极其微小而看不到核心;没有范围和空间的限制,但却是有和无等万物之根,是万物之始出。得道的人以虚无、平易、清静、柔弱、纯粹素朴体会道的真谛,不与物欲相杂糅,其德行已经达到了天地之道,所以称其为真人,也即得道之人。真人知道以自己为大,以天地为小,重视自身的修养而轻视治理别人,不以物念扰乱恬愉的心境,不以欲望搅乱性隋,隐掉姓名,有道之世便藏身而去,无道之世便显露而出,以无为为准则,做无为之事物,以不知为智,怀自然之道,与天同心,呼吸阴阳,吐故纳新,顺应自然,与阴阳同步,与刚柔共屈伸,与阴阳同升降,与天同心,与道同体;无所谓快乐,无所谓痛苦,无所谓喜悦,无所谓愤怒,与万物暗合,无非无是。寒暑燥湿之虐攻于外而伤形,形穷而神闭塞;喜怒思虑之患攻于内而伤神,神尽而形有余,精神无存,余形虽在,难能持久。所以真人用心养性,能得形神相持则恶梦不久,安枕而无忧。孔子问什么是道,老子说:使你的形貌端正,使你的视力专一,自然之气就将会到来,使你的智慧收持,使你的仪容端正,精神就将附着在你的身上,你就将会有德,你就将会有道。直视而无知的状态呀,就好像刚出生的小牛,而不要探求那些巧故,形貌像枯木一样,内心像死灰一样没有活动,真正充实了知识而不以伪诈自持,心胸宽广而不用心去谋划,“知道了天下四方的事情,能知而不以为知吗?”
由于《文子·道原》中的“析毫剖芒不可为内,无环堵之宇,而生有无之间也”,后来“析毫剖芒”就成了成语。
例句:“穷幽极微,至纤无际,析毫剖芒,刀铗锋锐,不足言其细也。”(《云笈七签》卷一○二) (663)
本文来自【商丘日报-商丘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