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加拉国新增1193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 累计378266例
当地时间10月11日,孟加拉国宣布过去24小时内新增1193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治愈1495例,死亡24例。截至目前,该国共确诊378266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治愈292860例,死亡5524例。(总台记者 孔佳佳)
(编辑 杨晓晗)
山东东营概况
东营市是山东省地级市,成立于1983年10月,是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位于山东省东北部、黄河入海口的三角洲地带,东经118º5´,北纬38º15´。
东营是古代大军事家孙武的故里。山东地方代表戏曲吕剧的发源地。中国第二大石油工业基地胜利油田崛起地。被评为中国“六大最美湿地之一”。
1982年8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向国务院请示成立省辖地级市——东营市,1982年11月10日国务院以〔82〕国函字249号文件批复了省政府请示,划原惠民地区的垦利、利津2县,广饶县的4个公社,沾化县的4个公社,博兴县的1个公社和3个大队,成立省辖地级东营市。1983年8月30日,国务院以〔83〕国函字175号文件批复了山东省人民政府请示,把广饶县划归东营市。1983年10月15日,召开东营市成立庆祝大会,东营市正式挂牌。
东营区位优势明显,东临渤海,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北靠京津唐经济区,南连山东半岛经济区,向西辐射广大内陆地区,是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节点、山东半岛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连接中原经济区与东北经济区、京津唐经济区与胶东半岛经济区的枢纽位置。
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东营市建市前的历史主要沿广饶、利津、垦利3县历史追溯。广饶县位于市域南部,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县;利津县位于市境西部,金明昌三年十二月(1193年1月)以永利镇升置利津县;垦利县境大部系黄河新淤地,1943年在垦区抗日的基础上建立垦利县。至建市前,三县的建置、隶属迭次变更。[5]
夏代至殷末,东营为季艹则氏、逢伯陵、蒲姑氏居地。
西周至战国时期,市域内已成陆部分均为齐国地。秦代属齐郡。
折叠
两汉时期
西汉时期,境内属千乘郡和齐郡。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首置广饶县,属齐郡。广饶县境分属2郡5县之地,即千乘郡之千乘县、琅槐县;齐郡之广饶县、巨定县、利县。利津南部之地属千乘郡之漯沃县、蓼城县。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 2年),广饶曾一度被封为侯国。王莽新朝时,市境属建信郡。南部为千乘县、琅槐县地,西部为施武、延亭县地。
东汉初期沿西汉建置。汉明帝永平三年(公元60年),以千乘郡改为千乘国。永元七年(公元95年)改千乘国为乐安国。市境属乐安国。南部置利、益、博昌3县(广饶、巨定、琅槐3县废),西部置有蓼城县(漯沃县废)。
折叠
魏晋隋唐
三国时期,属魏国青州乐安国博昌、利县、蓼城县地和冀州乐陵国漯沃县地。
西晋时,复置广饶县,属齐国。市境西部部分属冀州乐陵国漯沃县和青州乐安国蓼城县。东晋至南北朝时期,市境先后为后赵、前燕、后燕、前秦、北魏等国属地。其行政建置,皆相因袭,市境属青州齐郡和乐安郡、冀州乐陵郡。
隋朝,初期罢郡存州,实行州县两级行政,开皇三年(公元583年) 移千乘于广饶,广饶县名改为千乘,属青州。十六年(公元596年) 废漯沃县置蒲台县,辖永利镇,属棣州。大业三年(公元607年) 复改州为郡。青州改为北海郡,棣州改为渤海郡,市境分属之。
唐朝,复改郡县制为州县制,又在州县之上设“道”,市境南部先属河南道乘州千乘县,后属河南道青州千乘县。市境西部属河北道棣州渤海县、蒲台县。
折叠
宋元时期
宋朝,初废道制。宋太宗至道三年(公元997年) 在州县之上设置“路”。广饶县地属京东东路青州千乘县。利津县地先属河北路,后属河北东路滨州渤海县。金朝统一北方后,仿宋制,实行路、州(府)、县三级行政。金熙宗天眷元年(公元1138年),改千乘县为乐安县,属山东东路益都府。明昌三年十二月(1193年1月) 以永利镇升置利津县,属山东东路滨州。
元朝统一中国后,首设行省。市境南部属中书省山东东西道宣慰司益都府乐安县,西部属中书省山东东西道宣慰司滨州利津县。
折叠
明清时期
明朝,废除行省,设置直隶区和承宣布政使司,下设府、州、县。市境南部属山东承宣布政使司青州府乐安县,西境属山东承宣布政使司济南府滨州利津县。
清朝,实行省、府、县三级行政,市境南部属山东省青州府乐安县。西部属山东省济南府利津县和沾化县(局部),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改属武定府。
折叠
近现代历史
中华时期,1913年废府实行省、道、县三级。市境南部属山东省胶东道乐安县。1914年,政府改定全国重复县名,乐安县更名为广饶县。1915年改属淄青道。1927年废道,直属山东省。市境西部初属山东省岱北道利津县、 沾化县地,1915年改属济南道,1928年直属山东省。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市境大部为日本军队侵占,境内割据分立,政区不统一。其中,中国领导的抗日有1939年后成立的益(都)、寿(光)、临(淄)、广(饶)四边县政府,隶属清东督察专员公署;1940年建立的广饶县抗日政府(1942年2月撤销);1941年初建立的广北县行政公署,1943年改称广北县政府;1941年9月建立的垦区建设委员会,1942年改称垦区行政委员会,1943年4月改称垦利县政府,隶属清河区行政公署。1944年以后,以上均隶属渤海行政公署。
建立的:1938年10月,山东保安十六旅建立广饶县政府,只存在4个月;1938年2月,地方游击部队刘景良进驻利津城,建立地方,历时仅11个月。日伪:1937年12月,日军第一次侵占利津城,建立伪。后日军主力撤走,伪为刘景良部摧垮。1939年,日军二次侵占利津城,再建伪,隶属伪山东武定道。1939年2月,侵占广饶的日军组织伪广饶县政府,隶属伪山东青州道。
解放战争时期,利津与垦利县同属渤海区第四专署。1949年四专署改称垦利专署。1945年,广北县、四边县撤销,建立广饶县政府,隶属渤海区清河专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0年5月,撤销渤海行政区,市境内广饶、利津、垦利均隶属于惠民地区行政公署。1956年,垦利县建制撤销,垦利、利津合并为利津县。1958年,沾化、利津合并为沾化县。惠民专区与淄博市合并为淄博专区,境内广饶县、沾化(含利津)县、县级孤岛人民公社属之。1959年,孤岛人民公社撤销,恢复垦利县。1961年,沾化、利津县分置,惠民地区与淄博市分开。境内广饶、利津、垦利及沾化局部隶属于惠民专区。1983年10月东营市建立。
行政区划
东营
建市初,东营市划为东营、牛庄、河口3个区,广饶、利津、垦利3个县,3个镇、55个人民公社,1780个生产大队。1984年撤社改乡、撤队改村。1987年6月,牛庄区与东营区合并为东营区。此后多次进行乡镇规模调整,撤、并了一些乡镇。至2011年底,东营市有40个乡镇街道(14个街道、23个镇、3个乡)。[1]
2016年东营市划为3个区,2个县:
东营区有6街道4镇(文汇街道、东城街道、辛店街道、胜利街道、黄河路街道、胜园街道,牛庄镇、六户镇、龙居镇、史口镇)。
河口区有2街道4镇(河口街道、六合街道, 义和镇、仙河镇、孤岛镇、新户镇)。
垦利区有2街道5镇(垦利街道、兴隆街道,胜坨镇、黄河口镇、永安镇、郝家镇、 董集镇)。
广饶县有2街道6镇1乡(广饶街道、乐安街道,大王镇、稻庄镇、丁庄镇、李鹊镇、大码头镇、花官镇,陈官乡)。
利津县有2街道4镇2乡(利津街道、凤凰城街道,陈庄镇、汀罗镇、 盐窝镇、北宋镇,明集乡、刁口乡)。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东营市位于山东省北部黄河三角洲地区,黄河在东营市境流入渤海。东营市地理位置为北纬36°55′~38°10′,东经118°07′~119°10′。东、北临渤海,西与滨州市毗邻,南与淄博市、潍坊市接壤。南北最大纵距123公里,东西最大横距74公里,总面积7923平方公里。
地质地貌
东营市地处华北坳陷区之济阳坳陷东端,地层自老至新有太古界泰山岩群,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和二叠系,中生界侏罗系、白垩系,新生界第三系、第四系;缺失元古界,古生界上奥陶统、志留系、泥盆系、下古炭统及中生界三叠系。凹陷和凸起自北而南主要有:埕子口凸起(东端)、车镇凹陷(东部)、义和庄凸起(东部)、沾化凹陷(东部)、陈家庄凸起、东营凹陷(东半部)、广饶凸起(部分)等。
地势沿黄河走向自西南向东北倾斜。西南部最高高程为28米(大沽高程,下同),东北部最低高程1米,自然比降为1/8000~1/12000;西部最高高程为11米,东部最低高程1米,自然比降为1/7000。黄河穿境而过,背河方向近河高、远河低,背河自然比降为1/7000,河滩地高于背河地2~4米,形成“地上悬河”。东营市微地貌有5种类型:古河滩高地,占东营市总面积的4.15%,主要分布于黄河决口扇面上游;河滩高地,占东营市总面积的3.58%,主要分布于黄河河道至大堤之间;微斜平地,占东营市总面积的54.54%,是岗、洼过渡地带;浅平洼地,占东营市总面积的10.68%,小清河以南主要分布于古河滩高地之间,小清河以北主要分布于微斜平地之中、缓岗之间和黄河故道低洼处;海滩地,占东营市总面积的27.05%,与海岸线平行呈带状分布。
折叠
气候降水
东营市地处中纬度,背陆面海,受亚欧大陆和西太平洋共同影响,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基本气候特征为冬寒夏热,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早春冷暖无常,常有倒春寒出现,晚春回暖迅速,常发生春旱;夏季,炎热多雨,温高湿大,有时受台风侵袭;秋季,气温下降,雨水骤减,天高气爽;冬季,天气干冷,寒风频吹,多刮北风、西北风,雨雪稀少。主要气象灾害有霜冻、干热风、大风、冰雹、干旱、涝灾、风暴潮灾等。境内南北气候差异不明显。多年平均气温12.8℃,无霜期206天,不小于10℃的积温约4300℃,可满足农作物的两年三熟。年平均降水量555.9毫米,多集中在夏季,占全年降水量的65%,降水量年际变化大,易形成旱、涝灾害。
折叠
土壤类型
东营市土壤分为褐土、砂姜黑土、潮土、盐土及水稻土五个类别。褐土主要分布于小清河以南区域,占东营市土壤面积的4%左右,是东营市粮棉菜高产稳产区。砂姜黑土主要分布于小清河南褐土区的低洼处,占东营市土壤总面积的0.6%,该土壤适种小麦、玉米、高粱等浅根作物,在农业上是较有潜力的土壤类型。潮土占东营市土壤面积的59%,是东营市主要的耕种土壤,经耕作改良适种小麦、玉米、棉花等作物。盐土在近海呈带状分布,占东营市土壤总面积的36%,自然植被有芦苇、黄须菜、茅草、蒿子等,以开发水、牧养殖(植)为主。水稻土主要分布于利津、垦利老稻区,占土壤总面积的0.2%。
折叠
河流水文
黄河东营段上起滨州界,自西南向东北贯穿东营市全境,在垦利县东北部注入渤海,全长138公里。
东营市除黄河外共有骨干排水河道30条。以黄河为分界线,黄河以南属淮河流域,有小清河及其支流淄河、阳河、泥河子、预备河,支脉河及其支流小河子、武家大沟、广蒲河、五干排,广利河及其支流溢洪河、东营河、老广蒲河、五六干合排、六干排,永丰河及其支流三排沟,张镇河、小岛河20条河流;黄河以北属海河流域,有潮河及其支流褚官河、太平河,马新河,沾利河,草桥沟,草桥沟东干流,挑河,神仙沟及其支流新卫东河10条河流。
折叠
海域环境
东营市海岸线北起顺江沟河口,南至淄脉沟口,全长412.67公里,约占山东省海岸线的1/9。“0”米至岸线滩涂面积10.19万公顷。负10米等深线以内浅海面积4800平方公里。沿岸海底较为平坦,浅海底质泥质粉砂占77.8%,沙质粉砂占22.2%。海水透明度为32~55厘米。海水温度、盐度受大陆气候和黄河径流的影响较大。冬季沿岸有2个月冰期,海水流冰范围为0~5海里,盐度在35‰左右;春季海水温度为12℃~20℃,盐度多为22‰~31‰;夏季海水温度为24℃~28℃,盐度为21‰~30‰;黄河入海口附近常年存在低温低盐水舌。东营海域为半封闭型,大部岸段的潮汐属不规则半日潮,每日2次,每日出现的高低潮差一般为0.2~2米,大潮多发生于3~4月和7~11月,潮位最高超过5米。易发生风暴潮灾,近百年来发生潮位高于3.5米的风暴潮灾7次。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东营
东营市土地总面积1188.49万亩,人均占有土地6.43亩,是山东省人均占有土地的2.6倍。其中,农用地面积564.18万亩,占东营市土地总面积的47.47%;建设用地面积172.57万亩,占东营市土地总面积的14.52%;未利用地面积为451.75万亩,占东营市土地面积的38.01%。1855~1985年,黄河平均每年淤地造陆3~4万亩;1985年后,因黄河来水量减少,造陆速度趋缓。[2]
折叠
水资源
平均水资源总量5.32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4.47亿立方米,多集中在夏季,大部分排入海洋,利用率较低。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0.85亿立方米,主要分布在小清河以南地区,其北为咸水区。黄河是境内主要客水水源,平均径流量为358亿立方米,年际间丰枯变化较大,年均引水量10亿立方米左右,2010年共引黄河水8.26亿立方米,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提供了水资源保障。小清河多年平均入境径流量为5.82亿立方米,支脉河多年平均入境流量为2.82亿立方米。
2010年,东营市总供水量92808万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73565万立方米,地下水源供水量8555万立方米。
折叠
矿产资源
主要有石油、天然气、卤水、煤、地热、黏土、贝壳等。至2010年底,胜利油田共发现77个油气田,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50.42亿吨。沿海浅层卤水储量2亿多立方米,深层盐矿、卤水资源主要分布在东营凹陷地带,推算储量达1000多亿吨。煤的发育面积约630平方公里,主要分布于广饶县东北部、河口区西部,因埋藏较深,尚未开发利用。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渤海湾南新户、太平、义和、孤岛、五号桩地区及广饶、利津部分地区,地热异常区1150平方公里,热水资源总量逾1.27×1010立方米,热能储量超过3.83×1015千焦耳,折合标准煤1.30×108吨。
折叠
生物资源
农作物品种数百个,木本植物44科、79属、179种(含变种),其中用材树种主要有刺槐、毛白杨、旱柳、国槐、白榆等,经济树种主要有苹果、梨、枣等;草场类植物有35科、84属、93种;中草药类植物300余种,其中有采集价值的近70种;有浮游植物116种,蕨类植物4种。畜禽类约11科20余种40多个品种,主要有猪、牛、羊、鸡、家兔等;鸟类48科270种,其中国家一类保护鸟类7种,二级保护鸟类33种;水生动物有641种,其中有淡水鱼类108种、海洋鱼类85种;主要经济鱼品种有草鱼、刀鲚、鲫鱼、鲤鱼、鲈鱼、刀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