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毅:让追求卓越成为一种习惯 | 十佳青年评选
欢迎关注展现优秀青年风采的上海高院头条号↑↑↑
第三届上海法院十佳青年评选活动如期而至。从今天起,上海高院头条号每日将陆续推送23位候选人的成长故事,敬请期待。
奋斗为本 追求卓越
张宏毅(上海浦东法院)
成长故事我生在山东,在“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青岛长大。我的名字“宏毅”出自《论语·泰伯篇》:“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士”,在中国文化的概念里,是一种具有正面精神力量的人格范式,具备“智、仁、勇”的品质,也就是孔子说的“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历史上,能被称作“士”的人,无论文士、武士、侠士还是隐士,都是具有较高人格风范的人——爸妈给我起这个名字,寄托着他们对我的期望。
好在,我也没有让爸妈失望。高考时喜中青岛市区文科状元;本科毕业入选“复旦大学第九批人才工程预备队”,免试直升研究生,兼任法学院本科生的辅导员;研究生阶段还是“上海市三好学生”。2007年考入浦东法院后,从法官助理到团委书记,从普通的承办法官到全院首位“80后”副庭长、审判团队负责人,先后荣立个人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还被评为首届“浦东新区好干部(十佳法官)”、上海法院办案标兵……
这一路奔腾,也顺,也辛苦,可就是有那么一股子劲儿,一直在。
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法律这碗饭,真的“不好吃”。好法官,更不是一天能养成。
今年,万众瞩目的《民法典》如期而至,法律人皆自嘲戏语“专业选的好,年年在高考”。然法律实践之难,又岂止在法条“立、改、废”之间。有时,它是关于自由边界的探讨,天平的一端是法律对权利人的赋权,而另一端则是更大场域视角下的公共利益;有时,它是刚性与柔性的衡平艺术,是复杂的法律问题,也可能是法律范畴之外的心结情绪,判有判的犀利,调有调的温度;有时,它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的勇气之战。面对这些困难和挑战,我从未退缩,也从不抱怨,而是勇敢面对。
这是一起涉外买卖合同纠纷案件。原告是中国公司,被告是瑞士公司,双方对于案件管辖权是在中国还是瑞士存在极大争议,而这涉及合同条款的理解、外国法的查明与适用等多个问题,案情复杂,可供借鉴参考的案例一时无迹可寻。刚拿到案子的时候,我感觉是“一个头两个大”,实在无从下手。“法官是不能拒绝裁判的”。我就像在大学里写论文一样,从中国知网、同方数据,各个法律网站上查找资料,那段时间我差不多快成了“网络爬虫”了。随着与同事、专家探讨的逐步深入,案子渐渐理出了眉目。恰在此时,市高院与华东政法大学建立了外国法查明的合作机制,犹如雪中送炭。我按照工作程序,委托华东政法大学外国法查明中心进行了外国法查明。最终,我根据检索到的外国法律、判例以及专家意见,裁定该案应在瑞士管辖。该案是我院启用外国法查明合作机制的第一案,后来还被评为“上海法院涉外商事审判十大典型案例”。
独立办案8年来,我交出了这样一份成绩单:累计主审各类商事案件近2,000件,还担任审判长参与审理案件300多件;2016年以来月均结案23件,结案工作量位列全庭第一;零差错、零瑕疵.....
从来就没有天生就会的事,我只是那个愿意下“笨功夫”的人。
先定一个小目标我所在的浦东法院,是身处改革开放最前沿的一家法院。上海浦东这片广袤而富有活力的土地,见证了改革开放的进程。30年间,很多新理念、新机制、新模式、新举措在这片热土先行先试,从生根发芽走向累累硕果。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速、商主体交易活跃,而我从事的商事审判工作作为司法保障的一环,肩负着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使命。聚焦发展、对标改革,有捕捉问题的敏锐嗅觉,有回应需求的勇气决心,这是时代交给法院人的一份使命。
作为一名青年法官,我是幸运的,因为扎根一线,我拥抱着一个“大数据”库,这个“大数据”就是每天触碰到的鲜活案件。纷繁复杂的案件就像富矿,透过它,你可以穿梭于事实和规范之间,挖掘它,你就能尝试提炼规则,这是法官职业的魅力所在。做好调研,为优化营商环境献言献策,这是我想做的事。
也许有人会问,法官办案压力挺大,平均每个工作日要结一个案子,哪里还有时间做调研?我想,“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我给自己的调研工作定了一个“小目标”:每年必须完成一项调研成果。平时案子多、工作忙,就利用周末和空余时间写课题、做调研。
执笔起草了《浦东新区人民法院服务保障浦东新区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工作的若干意见》;执笔完成了市高院重点课题《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问题研究》,还有两篇高院报批课题,一篇市法治课题。
“跨界”协助区委有关部门就“政府购买服务”开展调研;参与“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课题,助推新的运行机制落地。
深入分析“商事交易过程中表见代理的司法认定与审查适用规则”,探索类案审理思路,在最高院组织的青年法官案例评选中荣获全国一等奖;围绕着“公司监事报酬的法律属性”、“公司股东会决议不成立之诉”、“强制离职股东转让公司股权的审理思路”等问题完成的论文也先后在《人民司法》和《上海审判实践》发表;撰写的关于货运代理专项合议庭的工作报道还被《人民日报(海外版)》整版刊载。
时光总不负有心人,我们也不辜负青春。
“看哥哥像不像超能陆战队里大白”2020年的初夏,浦东机场境外旅客入境通道,十六个昼夜,难忘——作为法院防疫志愿者团队的领队,我和小伙伴们刚刚又经历一个通宵执勤。克服了一开始的紧张情绪,我们迅速进入状态,信息登记、转运协调,不容有失。一个小女孩经过我身边,“妈妈,看哥哥像不像超能陆战队里大白”。很累的那刻,心里一阵暖。
2010年,上海世博会,国庆期间志愿上岗,103万超大客流,难忘——那年,我负责统筹协调全院的志愿者岗位安排、人员调度、后勤保障、典型宣传;那年《人民法院报》在专题报道中用“万无一失”评价了我们的工作;那年,在绚烂烟花中,我和世博“小白菜”交换了徽章;以后的每一年,每每经过大红斗拱的中国馆,我目光都会多停留一会。
公益募款的“亲子马拉松”跑,我坚持了好几年;
撸起袖子去献血,我前前后后有四次,累计800cc。
青年人,内心充满光明和温暖,才会可亲可爱。
“你要做同志们的主心骨”我曾担任过院团委书记,领导要求我“要做同志们的主心骨,带领全院青年创先争优”,这份嘱托,我牢记在心。带队打辩论赛,荣获区级机关冠军;参与筹备建院二十五周年纪念活动,在传承中讲好“浦法人”的故事。担任团委书记三年间,院团委先后被评为“上海市特色团委”和“上海市红旗团委”。
司法改革以来,多项改革措施及试点方案正在积极推进。身为副庭长、团队负责人,带头示范,我义不容辞。我协助庭长探索“法官助理协助办案”新模式,带头试点“云端在线庭审”、“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改革”、“庭审记录改革”等新举措,为团队成员拥抱改革成果鼓把劲。在试点过程中,我积极听取团队成员的意见和反馈,不断完善流程和总结经验,做好团队试水改革措施的“探路者”、“引路人”。在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我所在的团队曾连续两年荣获院“十佳审判团队”称号。
青年人,聚,就成了一团火。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今年,形容“青年人”的网络热词是“后浪”。而我,作为一名“80后”,可能既是“前浪”,也是“后浪”。
但我相信,不管是哪一浪,只有坚持自强不息、追求卓越,做到有智、有爱、有担当,才会永远“正青春”,才能“勇立潮头、乘风破浪”!
来源|庭前独角兽
文字:张宏毅
责任编辑 | 张巧雨
声明|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高院”
张宏毅:让追求卓越成为一种习惯 | 十佳青年评选
欢迎关注展现优秀青年风采的上海高院头条号↑↑↑
第三届上海法院十佳青年评选活动如期而至。从今天起,上海高院头条号每日将陆续推送23位候选人的成长故事,敬请期待。
奋斗为本 追求卓越
张宏毅(上海浦东法院)
成长故事我生在山东,在“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青岛长大。我的名字“宏毅”出自《论语·泰伯篇》:“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士”,在中国文化的概念里,是一种具有正面精神力量的人格范式,具备“智、仁、勇”的品质,也就是孔子说的“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历史上,能被称作“士”的人,无论文士、武士、侠士还是隐士,都是具有较高人格风范的人——爸妈给我起这个名字,寄托着他们对我的期望。
好在,我也没有让爸妈失望。高考时喜中青岛市区文科状元;本科毕业入选“复旦大学第九批人才工程预备队”,免试直升研究生,兼任法学院本科生的辅导员;研究生阶段还是“上海市三好学生”。2007年考入浦东法院后,从法官助理到团委书记,从普通的承办法官到全院首位“80后”副庭长、审判团队负责人,先后荣立个人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还被评为首届“浦东新区好干部(十佳法官)”、上海法院办案标兵……
这一路奔腾,也顺,也辛苦,可就是有那么一股子劲儿,一直在。
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法律这碗饭,真的“不好吃”。好法官,更不是一天能养成。
今年,万众瞩目的《民法典》如期而至,法律人皆自嘲戏语“专业选的好,年年在高考”。然法律实践之难,又岂止在法条“立、改、废”之间。有时,它是关于自由边界的探讨,天平的一端是法律对权利人的赋权,而另一端则是更大场域视角下的公共利益;有时,它是刚性与柔性的衡平艺术,是复杂的法律问题,也可能是法律范畴之外的心结情绪,判有判的犀利,调有调的温度;有时,它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的勇气之战。面对这些困难和挑战,我从未退缩,也从不抱怨,而是勇敢面对。
这是一起涉外买卖合同纠纷案件。原告是中国公司,被告是瑞士公司,双方对于案件管辖权是在中国还是瑞士存在极大争议,而这涉及合同条款的理解、外国法的查明与适用等多个问题,案情复杂,可供借鉴参考的案例一时无迹可寻。刚拿到案子的时候,我感觉是“一个头两个大”,实在无从下手。“法官是不能拒绝裁判的”。我就像在大学里写论文一样,从中国知网、同方数据,各个法律网站上查找资料,那段时间我差不多快成了“网络爬虫”了。随着与同事、专家探讨的逐步深入,案子渐渐理出了眉目。恰在此时,市高院与华东政法大学建立了外国法查明的合作机制,犹如雪中送炭。我按照工作程序,委托华东政法大学外国法查明中心进行了外国法查明。最终,我根据检索到的外国法律、判例以及专家意见,裁定该案应在瑞士管辖。该案是我院启用外国法查明合作机制的第一案,后来还被评为“上海法院涉外商事审判十大典型案例”。
独立办案8年来,我交出了这样一份成绩单:累计主审各类商事案件近2,000件,还担任审判长参与审理案件300多件;2016年以来月均结案23件,结案工作量位列全庭第一;零差错、零瑕疵.....
从来就没有天生就会的事,我只是那个愿意下“笨功夫”的人。
先定一个小目标我所在的浦东法院,是身处改革开放最前沿的一家法院。上海浦东这片广袤而富有活力的土地,见证了改革开放的进程。30年间,很多新理念、新机制、新模式、新举措在这片热土先行先试,从生根发芽走向累累硕果。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速、商主体交易活跃,而我从事的商事审判工作作为司法保障的一环,肩负着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使命。聚焦发展、对标改革,有捕捉问题的敏锐嗅觉,有回应需求的勇气决心,这是时代交给法院人的一份使命。
作为一名青年法官,我是幸运的,因为扎根一线,我拥抱着一个“大数据”库,这个“大数据”就是每天触碰到的鲜活案件。纷繁复杂的案件就像富矿,透过它,你可以穿梭于事实和规范之间,挖掘它,你就能尝试提炼规则,这是法官职业的魅力所在。做好调研,为优化营商环境献言献策,这是我想做的事。
也许有人会问,法官办案压力挺大,平均每个工作日要结一个案子,哪里还有时间做调研?我想,“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我给自己的调研工作定了一个“小目标”:每年必须完成一项调研成果。平时案子多、工作忙,就利用周末和空余时间写课题、做调研。
执笔起草了《浦东新区人民法院服务保障浦东新区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工作的若干意见》;执笔完成了市高院重点课题《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问题研究》,还有两篇高院报批课题,一篇市法治课题。
“跨界”协助区委有关部门就“政府购买服务”开展调研;参与“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课题,助推新的运行机制落地。
深入分析“商事交易过程中表见代理的司法认定与审查适用规则”,探索类案审理思路,在最高院组织的青年法官案例评选中荣获全国一等奖;围绕着“公司监事报酬的法律属性”、“公司股东会决议不成立之诉”、“强制离职股东转让公司股权的审理思路”等问题完成的论文也先后在《人民司法》和《上海审判实践》发表;撰写的关于货运代理专项合议庭的工作报道还被《人民日报(海外版)》整版刊载。
时光总不负有心人,我们也不辜负青春。
“看哥哥像不像超能陆战队里大白”2020年的初夏,浦东机场境外旅客入境通道,十六个昼夜,难忘——作为法院防疫志愿者团队的领队,我和小伙伴们刚刚又经历一个通宵执勤。克服了一开始的紧张情绪,我们迅速进入状态,信息登记、转运协调,不容有失。一个小女孩经过我身边,“妈妈,看哥哥像不像超能陆战队里大白”。很累的那刻,心里一阵暖。
2010年,上海世博会,国庆期间志愿上岗,103万超大客流,难忘——那年,我负责统筹协调全院的志愿者岗位安排、人员调度、后勤保障、典型宣传;那年《人民法院报》在专题报道中用“万无一失”评价了我们的工作;那年,在绚烂烟花中,我和世博“小白菜”交换了徽章;以后的每一年,每每经过大红斗拱的中国馆,我目光都会多停留一会。
公益募款的“亲子马拉松”跑,我坚持了好几年;
撸起袖子去献血,我前前后后有四次,累计800cc。
青年人,内心充满光明和温暖,才会可亲可爱。
“你要做同志们的主心骨”我曾担任过院团委书记,领导要求我“要做同志们的主心骨,带领全院青年创先争优”,这份嘱托,我牢记在心。带队打辩论赛,荣获区级机关冠军;参与筹备建院二十五周年纪念活动,在传承中讲好“浦法人”的故事。担任团委书记三年间,院团委先后被评为“上海市特色团委”和“上海市红旗团委”。
司法改革以来,多项改革措施及试点方案正在积极推进。身为副庭长、团队负责人,带头示范,我义不容辞。我协助庭长探索“法官助理协助办案”新模式,带头试点“云端在线庭审”、“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改革”、“庭审记录改革”等新举措,为团队成员拥抱改革成果鼓把劲。在试点过程中,我积极听取团队成员的意见和反馈,不断完善流程和总结经验,做好团队试水改革措施的“探路者”、“引路人”。在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我所在的团队曾连续两年荣获院“十佳审判团队”称号。
青年人,聚,就成了一团火。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今年,形容“青年人”的网络热词是“后浪”。而我,作为一名“80后”,可能既是“前浪”,也是“后浪”。
但我相信,不管是哪一浪,只有坚持自强不息、追求卓越,做到有智、有爱、有担当,才会永远“正青春”,才能“勇立潮头、乘风破浪”!
来源|庭前独角兽
文字:张宏毅
责任编辑 | 张巧雨
声明|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高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