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太清宫灵验吗(沈阳太清宫看事)

老沈阳名噪一时的木雕绝技,源于故宫,如今他是“守艺人”

1958年10月,为迎接新中国诞辰10周年,人民大会堂在京修建。当时,因其规模庞大、技术繁杂、文化艺术水准高、建造周期极短,被视为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全国各地选派能工巧匠进京,“李氏宫廷木雕”老艺人闫玉仲凭借精湛的手艺入选木雕组,有幸参与了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之作。

闫玉仲正是马成文的师傅。与一般家族性传承不同,“李氏宫廷木雕”第二代传人李德清无儿无女,便将手艺传给了闫玉仲等几位异姓徒弟,由此,这项曾在老沈阳名噪一时的木雕绝技,罕见地从“家传”改为“师传”。1972年,马成文正式拜闫玉仲为师学习木雕,他先后参与北京圆明园,沈阳太清宫、慈恩寺、皇寺等古建筑修缮工作,于一敲一凿、一斧一刨间将祖师辈技艺传到今天。

人物小传

马成文 沈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李氏宫廷木雕”代表性传承人、国家技师。辽宁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员、辽宁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会员、沈阳市工艺美术雕塑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沈阳市工艺美术协会会员、沈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李氏木雕起源于沈阳故宫

史书记载,中国木雕艺术起源于新石器时期。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形成了诸多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各有千秋的流派。

“李氏宫廷木雕”创始人李祖光,清朝末年从河北来到关外,他木雕手艺精湛,很快在老沈阳城里扎下根,专为沈阳故宫制作各种木雕工艺品。那时,手艺人去皇宫当差必有惊人绝活,李祖光制作的家具、摆设,造型新颖、雕工一流,一直被皇宫贵族所用。

到了李祖光儿子李德清这一代,李家在沈阳开办了东北唯一一家为宫廷服务的木雕作坊,一时声名鹊起。时期,张作霖大帅府和奉系军阀各家公馆的木器雕刻,也点名由李家木雕作坊专门承制,中街的老字号店铺,如内金生鞋店、吉顺丝房、天益堂药房都是李家常客。

李德清一生无儿无女,他将“李氏宫廷木雕”的手艺传给了闫玉仲、史建忠、徐永基等一众弟子。1956年,国家推行公私合营,李家木雕作坊和祖传工具一并上交,李德清的徒弟也离开作坊,分配到国营美术社上班。其中,闫玉仲先后参加了人民大会堂建设、北京故宫修缮,史建忠选派去朝鲜前线给志愿军做沙盘,用师传的“李氏宫廷木雕”手艺为新中国建设服务。

先学做人再学手艺

马成文是沈阳人,与闫玉仲的二儿子是小学同学。上世纪60年代初,学校提倡同学们课后结伴学习,每天晚上,马成文都会去闫家。那时,马成文刚刚10岁,却对木雕产生了浓厚兴趣。学习之余,他最爱看闫师傅做木雕,有时手痒,就尝试着在小木板上刻。

马成文学艺的心思,被闫玉仲看在眼里,便有意带着教他。1972年,马成文年满十八,正式拜闫玉仲为师。当学徒的日子,马成文最难忘师傅的教导——先学做人再学手艺。儿时贪玩,不懂事,马成文和师兄弟跑到附近农家偷苞米,结果偷得太多吃不了,全都捂馊了。闫师傅发现后,大骂徒弟一顿。

这件事情对马成文的触动非常大,日后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坎坷不平,他耳边总会响起师傅的话,“做人就像雕木头一样,要干干净净,要精雕细琢,没到最后打磨,看不出好坏。”

木雕成了“糊”

改革开放初期,批量生产的现代家具快速抢占消费市场,手工雕刻的传统木雕家具渐成劣势。那段时间,马成文的师兄弟挣不到钱,为了生存纷纷改了行。马成文的日子也不好过,他曾修过北京圆明园,沈阳太清宫、慈恩寺、皇寺、清真寺等古建筑,都是作为农民工打工,没有挣到多少钱。

木雕手艺人的生活窘境,到了上世纪90年代也没有太大改观。马成文那时辛苦做木雕,半年只赚了2000元,其间还遭遇过工钱被克扣的情况。即使生活再难,雕刻再累,马成文也没想过放弃。2000年后,紫檀木、红木的仿古中式家具再度流行,马成文的木雕手艺才渐渐增值。

马成文的木雕作品构思精巧、制作精细,带有浓重的东北风情。一块上好的板材,经他一番推敲打磨,活灵活现的人物、动物便跃于眼前。打开他的工具箱,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雕刻刀及辅助工具多达上百件,能足足挂满一面墙。他常讲,一件作品必须经过反复打磨,刀具多样才能充分发挥技艺,完成木雕作品精工细刻的要求。2012年,“李氏宫廷木雕”入选沈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马成文列入代表性传承人。

老手艺后继有人

李氏宫廷木雕,从雕法上讲,刀味、木味都注重自然形态,风格多样,形态生动。对于马成文而言,非遗传承人有着双重使命,一方面要保护和研究祖师辈代代相传的手艺,另一方面要找到合适的继承人,让这门手艺发扬光大。

2015年,马成文带着儿子和徒弟创建了木雕工作室,成为非物质文化传习基地。他还常年坚持免费到社区、大学授课,普及木雕历史文化。看到许多年轻人对木雕感兴趣,马成文甚是欣慰,他常借用师傅的话告诉孩子们,先学做人再学手艺。

在他看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木雕技艺不能取巧,没有十多年的功底,绝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木雕师。如果没有正直善良的品行,耐得住寂寞的定力和恒心,以当下快节奏生活方式的冲击,很难有人坚持到最后。

令马成文欣慰的是,“李氏宫廷木雕”技艺现在有了不少继承人。他的儿子马伊光辞去了高薪的工作,得到了父亲的真传,其他十多位弟子也是各有所长。他希望,年轻一代传承老手艺的同时,也能延续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匠心精神,为“李氏宫廷木雕”技艺注入新的文化理念,保护传承好这项传统民间艺术。

帅正新闻、沈报全媒体记者 唐晓诗/文、李浩/摄

沈阳日报社新媒体中心(沈阳网)编辑 王沛霆

盛京传说 | 沈阳太清宫的传说与由来

太清宫的传说

项扬整理

节选自《沈阳传说故事选·风物集》

  在沈阳小西门外,北边一条繁华的街道上,有一座清静幽僻的院落。这里便是东北最大的道教丛林一一太清宫。

  相传,清朝的时候,本溪东边秀丽的铁刹山,有个八宝云光洞。这洞中住着个郭守真老道,人称郭主。有天早上,郭主坐在蒲迹上,就听到洞外传来一阵阵脚步声。不一会,就见一伙人,气喘吁吁地跑进来,跪在他的面前说:“道长救命!”郭主让他们起来,问道:“你们是做啥的?干嘛这祥慌慌张张的。”一个年岁大点的人说:“我们十二个人是放出的,挖了挺多的棒槌(人参)。不料碰到一伙劫道的土匪,要抢我们的棒槌,我被撵得走投无路,就跑到涧里来,求道长搭激。”郭主一听气愤地说:“这伙土匪光天化日之下,竟敢抢劫民财,真是太可恶了。你们不要害怕,都敢紧换上出家人的衣服,后面站立。”这些人换上道服,刚刚站好,一群手持刀枪、棍棒的家伙就钻进洞里来。

土匪头满脸凶气地对郭主喝道:“老道,你把那一帮人藏到哪里去了。”郭主闭着眼睛说:“没看见。”土匪头子眼晴一瞪,恶狠狠地说:“不对:我明明看着他们进洞来了,你昨说没看见,给我搜!”土匪们立即在洞里乱翻一气,可是连个人影也没看着。这时土匪头狡猾地指着站在郭主身后的十二个人说:“这些人是干什么的?”郭主仍旧不动声色地说:“都是我的徒弟。”土匪头冷笑地说:“既然抓不到那些人。就只好委屈你老道恩我们走一趟:”说罢,便把郭主带下了山。一直带到了盛京吴将军那里。

盛京的吴将军不问背红皂白,就命人把郭主扣在院的一口大缸里,直扣了七天七夜。说来也怪,就在郭主扣在缸罪的第七天夜里,吴将军的老妈突然得了急病,危在旦夕。

吴将军连忙端来名医调治。医生看过后说:“要治好老太太的病得找一缕青枝绿叶的麦穗做药引子,才能治好。”这可把吴将军急得团团转。他想这大冷的天上哪去找青枝绿叶的麦穗呀!这时老管家忙出主意说:“将军何不找老道想想法子。”吴将军说:“老道在缸里扣七天七夜了,还不早就闷死了,老管家说:“咱们们到后院看看再说吧!”

他们来到后院后,吴将军把耳朵贴在缸边所,一点声也没有。他垂头丧气地对老管家说:“完了!我说早就闷死了,你还不信。”老管家说:·“将军赶紧命人打开缸,兴许还有救呢?”吴将军半信半疑地吩咐士兵挪缸,几个士兵吃力地拾起大缸。缸一拾开,众人都惊呆了。只见郭主满面红光坐在地上,手里握着一束绿油油的麦穗。吴将军一看,知道老道不是凡人,慌忙跑在郭主面前请罪。

郭主看他回心转意,便把麦穗给了他,让他赶快去给老太太做药子。吴将军大喜,连忙派人拿来许多金银财宝和吃的、用的、穿的东西,郭主一样没收。吴将军不解地问:“道长,这些东西你都不要,你想要点什么?”郭主说:请将军跟我到外面来。他把吴将军领到一片水泡子跟前说:“我想请将军在这修座庙。也让出家人有个安身之处。”吴将军笑着说:“你要能把泡子填平,我就给你修。”郭主也笑着说:“将军,咱们一言为定。”说完拂袖而去。

  第二天,郭主坐着火,在水面上瓢飘来飘去,怎么也不下沉,一些过路的人看了,说得特别稀奇,都围着水泡子不走。郭主向百姓说:“要看我的,往水泡子里兜一兜土。要是能用石头打着我一下,还奉送一两银子。”这下百姓更觉得有趣,四面八方地往这儿聚,人越聚越多。只见水泡沿前,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有兜土的,有扔石头的。连方圆几十里地的庄稼人所说了,也赶着马车,拉着土和石块来到这里凑热闹。可是不管谁,也打不着郭主。但是这一汪看不见底的水泡子,却很快就被抛的石头和土填成了平地。

  过了些时候,吴将军便拨出银两,开工修庙。康熙二年间,修完了这座寺院,当时叫“三教堂,后来改为太清宫。

  (曹常信 讲述)

太清宫的由来

【注】太清宫的由来。据1986年沈阳市地方志办公室编著的《沈阳之最》,1644年(顺治元年)清迁都北京后,留都(沈阳)护城河多年未疏通,部分地段淤积。1663年(康熙二年)奉天大旱,河道干涸,城外西北角的护城河被填筑基,兴建太清宫。这是护城河上规模最大、最早的建筑物。清末,护城河陆续成为东西顺城街和南北顺城路。

【补记】沈阳最早的人工河 已成为东西南北顺城街路。明代沈阳城墙的护城河,是沈阳最早的人工河。护城河外池宽三丈、深八尺,周长将近6公里。后金天聪五年(1631年),皇太极拓宽沈阳城城墙、将城墙四门改筑八门之后,重新挖掘了沈阳城墙的护城河,使之宽十四丈五尺(40余米)、周长十里又二百四十步,城内的排水系统“七十二地煞”暗渠出口,均设在护城河周边。于是,清代沈阳城城墙的护城河,在具有军事防御功能的同时,兼有排水功能。

史料记载,清代顺治元年(1644年),清兵进关之后,盛京(沈阳)成为“陪都”。当年,由于护城河多年未疏通,导致部分地段淤积。清代康熙二年(1663年),沈城大旱,河道干涸,沈阳城城墙西北角外的护城河河段被填平,兴建了“太清宫”,成为沈阳城护城河上规模最大、建筑最早的建筑物。

【沈阳太清宫】沈阳太清宫,又名太清丛林,位于沈阳沈河区西顺城街16号。始建于1663年(清康熙二年)。据《太清官丛林历史志略》和《太清官特建世系承志碑》记载:“康熙癸卯春,奉省畿内,旱且甚。祖师郭守真,迎请至奉,尊为师长,择省垣砖城西北角楼外水泡一段。撤水填平。特建道庙一区,本名三教堂,至1779年(乾隆四十三年),房屋计三十五楹。翌年,赵一尘任监院,重修扩建,祠宇达八十八楹,规模始备,遂改名为太清宫,为道教十方常住丛林,也是东北第一丛林。以后,于嘉庆、光绪、年间都有过扩建和重修。

太清宫开山祖师郭守真,道号弘阳子,本籍辽宁省辽阳。幼年于山东马鞍山聚仙宫拜龙门派七代祖师李常明为师。后返回辽东,在本溪九顶铁刹山八宝云光洞修持三十余年。康熙初年,清盛京将军乌库礼因慕其名迎请来沈,尊为师长。 (以上据:《清史稿·疆臣年表九》、《满洲名臣传》)九顶铁刹山相传为长眉李大仙的修身之地。实际当是郭守真明崇祯三年由山东来此修庙传道。由是,使该山成为道教在东北的传播地。又据《东华全录·灾异志·旱魃之记》载:“时沈邑酷旱,遂建醮祈雨,三日甘霖降。欲酬重礼,固辞不受。唯求得城垣西北角楼一段,因地势低洼,积潦成一水池,撤水填平,建三教堂以为师焚修之所。”

当时建有大殿三楹及玉皇阁、关帝殿、客堂、耳房数处,因陋就简,初具规模。至康熙五十二年己丑(1673年)郭守真在庙羽化,即于后院建塔奉安,岁时致祭。乾隆三十年乙酉(1766年),三教堂曾遭水淹,殿宇倾圮,半就淹没,

当时,经本庙道士赵一尘竭力募化,以此翻修。乾隆三十二年丁亥(1768年),复由道士马阳震藉盛京魏将军、刑部侍郎荣及各界人民之力,大力扩充,增修外院群房及西院老基屋宇并大殿前东西两廊,四周均建以围墙。直至乾隆四十四年已未(1780年) 完竣,遂改名为太清宫。全部工程历十四年之久,计建有祠宇八十八楹,规模始具。主持设方丈,监院、职事等道侣共百余人,定为十方常住,为道教徒公有财产,永为东北道教第一丛林。嘉庆十三年戊辰,又经本庙监院闾山子为取得交通便利,将山门外围墙打通,辟为东西直路;南设照壁,内置棂栏;经两年修建,又将西院和后院西北角一带房舍,先后增修完整对称,并增改照房九间。

至此,太清宫共建有房舍一百零二间,面积为五千二百五十平方米,面貌已臻完善。光绪三十一年腊月,监院潘宗泰解职他去,葛月潭任监院。葛监院于光绪三十四年春动工重修玉皇阁及大殿,善功祠,并旧有一些房屋,于当年九月竣工。由是,太清宫遂金碧皆具,巍峨辉煌。其建筑形式与神殿之层次与国内其他著名宫观大致相同。

微说大沈阳/沈阳老建筑之五十一:太清宫

沈阳老建筑:太清宫

太清宫,又名“太清丛林”,位于沈河区西顺城街16号,始建于清代康熙二年(1663年),辽宁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传盛京将军乌库礼为挽留祖师郭守真来沈居住,以祈求降雨,建道院一所,取名“三教堂”。1779年重新扩建,更名为“太清宫”。新中国建立后,太清宫得到多次修建。现占地5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各种房屋殿堂一百余间。神殿均为硬山式建筑,雕梁画栋彰显民族风格。太清宫属全国道教重点宫观,是省市两级道教协在地。

作者:金凤鹏

沈阳太清宫,求签真的好灵好灵好灵

沈阳太清宫原名三教堂,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河区西顺城街北口。这里被当地人称为是,最灵验的一个地方。

由于疫情关门了三年,今年2月太清宫已经重新开门啦,完整攻略送给想去求签的小伙伴。

开门时间:

9:00-14:00(想求签解签的小伙伴建议上午去哦,尽量也避开周末,最近排队的人非常多)

价格(只收现金哦):

非常良心,门票2r,只收现金!

进门上香5r,三柱香,进门先拜老君,顺时针拜。

求签10r,每个签都是独立的哦,抽两次就要投两个10r,没有找零。据说以前是自己抱着签筒扔签,现在人比较多,有志愿者拿着签筒,想着要求的事情,抽签就可以啦,记下竹签号码,要去取签文的。

解签免费,不过队伍很长,要有耐心。一般是排两队,有人说两个队伍的道长解签习惯不一样,有一个会更详细些,不过我过去的那次感觉排队时间都差不多。准备好想问道长的问题,不要错失机会。

注意:

大家去的话一定要小心,门口那些算卦的算卦的非常多,如果大家信这些的话,一定要找一个靠谱一点的进行算卦

愿求签的宝子们都是上上签!大吉大利!

沈阳太清宫-东北道教中心下雨不积水,抽签特别灵!

沈阳太清宫-东北道教中心下雨不积水,抽签特别灵!

在广宜街乐购的对面不远,在南北快速干道旁市府大路西顺城街广宜,有一片古代的建筑群。这是沈阳一处著名的道观--“太清宫”。道观规模不是很大,但是在沈阳乃至东北也算是很有名的,尤其是在抽签占卜上,特别灵验。尤其周围不少的大仙起名算卦的摊子和门市。

沈阳太清宫是东北地区著名的道教全真十方丛林。太清宫最初名为“三教堂”,康熙还曾钦赐《道藏》一部。请看下面的简单介绍:因为前面的文章笔者也粗略的介绍了不少,在介绍难免画蛇恬足的嫌疑,闲言少叙话归正传赶紧往下介绍:

始建于1663年(清康熙二年)。据《太清官丛林历史志略》和《太清官特建世系承志碑》记载:“康熙癸卯春,奉省畿内,旱且甚。祖师郭守真,迎请至奉,尊为师长,择省垣砖城西北角楼外水泡一段。撤水填平。特建道庙一区,本慈恩寺名三教堂”,至1779年(乾隆四十三年),房屋计三十五楹。翌年,赵一尘任监院,重修扩建,祠宇达八十八楹,规模始备,遂改名为\"太清宫\",为道教十方常住丛林,也是东北第一丛林。以后,于嘉庆、光绪、年间都有过扩建和重修。

太清宫开山祖师郭守真,道号弘阳子,本籍辽宁省辽阳。幼年于山东马鞍山聚仙宫拜龙门派七代祖师李常明为师。后返回辽东,在本溪九顶铁刹山八宝云光洞修持三十余年。康熙初年,清盛京将军乌库礼因慕其名迎请来沈,尊为师长。 (以上据:《清史稿·疆臣年表九》、《满洲名臣传》)九顶铁刹山相传为长眉李大仙的修身之地。实际当是郭守真明崇祯三年由山东来此修庙传道。由是,使该山成为道教在东北的传播地。又据《东华全录·灾异志·旱魃之记》载:“时沈邑酷旱,遂建醮祈雨,三日甘霖降。欲酬重礼,固辞不受。唯求得城垣西北角楼一段,因地势低洼,积潦成一水池,撤水填平,建三教堂以为师焚修之所。”

当时建有大殿三楹及玉皇阁、关帝殿、客堂、耳房数处,因陋就简,初具规模。至康熙五十二年己丑(1673年)郭守真在庙羽化,即于后院建塔奉安,岁时致祭。乾隆三十年乙酉(1766年),三教堂曾遭水淹,殿宇倾圮,半就淹没,当时,经本庙道士赵一尘竭力募化,以次翻修。乾隆三十二年丁亥(1768年),复由道士马阳震藉盛京魏将军、刑部侍郎荣及各界人民之力,大力扩充,增修外院群房及西院老基屋宇并大殿前东西两廊,四周均建以围墙。直至乾隆四十四年已未(1780年) 完竣,遂改名为太清宫。全部工程历十四年之久,计建有祠宇八十八楹,规模始具。主持设方丈,监院、职事等道侣共百余人,定为十方常住,为道教徒公有财产,永为东北道教第一丛林。嘉庆十三年戊辰,又经本庙监院闾山子为取得交通便利,将山门外围墙打通,辟为东西直路;南设照壁,内置棂栏;经两年修建,又将西院和后院西北角一带房舍,先后增修完整对称,并增改照房九间。至此,太清宫共建有房舍一百零二间,面积为五千二百五十平方米,面貌已臻完善。光绪三十一年腊月,监院潘宗泰解职他去,葛月潭任监院。葛监院于光绪三十四年春动工重修玉皇阁及大殿,善功祠,并旧有一些房屋,于当年九月竣工。由是,太清宫遂金碧皆具,巍峨辉煌。其建筑形式与神殿之层次与国内其他著名宫观大致相同。

乾隆三十年乙酉(1766年),三教堂曾遭水淹,殿宇倾圮,半就淹没,当时,经本庙道士赵一尘竭力募化,以次翻修。乾隆三十二年丁亥(1768年),复由道士马阳震藉盛京魏将军、刑部侍郎荣及各界人民之力,大力扩充,增修外院群房及西院老基屋宇并大殿前东西两廊,四周均建以围墙,直至乾隆四十四年已未(1780年)完竣,遂改名为太清宫。全部工程历十四年之久,计建有祠宇八十八楹,规模始具。主持设方丈,监院、职事等道侣共百余人,定为十方常住,为道教徒公有财产,永为东北道教第一丛林。

嘉庆十三年戊辰,又经本庙监院闾山子为取得交通便利,将山门外围墙打通,辟为东西直路;南设照壁,内置棂栏;经两年修建,又将西院和后院西北角一带房舍,先后增修完整对称,并增改照房九间。至此,太清宫共建有房舍一百零二间,面积为五千二百五十平方米,面貌已臻完善。

光绪三十一年腊月,监院潘宗泰解职他去,葛月潭任监院。葛监院于光绪三十四年春动工重修玉皇阁及大殿,善功祠,并旧有一些房屋,于当年九月竣工。由是,太清宫遂金碧皆具,巍峨辉煌,其建筑形式与神殿之层次与国内其他著名宫观大致相同。

三年(1914年)又经诸山公议,各界推举,葛月潭由监院转升方丈,旋即开坛演戒,以弘教旨。葛方丈,俗名月谭,道名明新,道号震庚道人,枕流道者。善书画,工诗词,道学渊深,才华横溢,诗文传于后世者颇多。

据《太清宫丛林历史法略》载:沈阳太清宫自道光三年始,经孙抱一方丈首先传戒受戒弟子三十六人。于道光十三年,赵坚忍方丈又传戒受戒弟子一百零三人;同治十三年,张耕云方丈传戒受戒弟子一百七十七人;光绪五年,魏眠云方丈义传戒一次,受戒弟子二百四十四人。

至此,太清宫戒坛曾一度中断几达四十余年,直至葛月潭方丈任职期间复又开坛传戒三次:三年(1914年)受戒弟子三百三十三人;十年(1921年)受戒弟子三百八十七人;十八年(1929年)受戒弟子达四百六十一人,三次共受戒弟子一千零八十一人。

葛方丈羽化后,由其弟子纪至隐任方丈,于二十六年(1937年)传戒一次,受戒弟子六百九十余人。三十三年(1944年),由金诚译任方丈,在职期间曾在双城县无量观及沈阳太清宫先后传戒两次,受戒弟子达九百余人。

全国解放以后,沈阳太清宫方丈岳崇岱,曾任中国道教协会第一任会长,对筹备和成立中国道协曾作了不少工作,在一九五八年羽化于沈阳。

沈阳太清宫,在初年是中国道教会关东总分在地。全国解放以后,历年均进行小型维修。一九五四年与一九五九年,又各进行了一次大型维修;修建了老君殿、玉皇殿,并同时进行了全院的彩画工程。

令人痛心的是,、等集团推行极左路线,破坏党的统一战线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使国家民族遭受空前灾难,道教界同全国人民及其他宗教界一样,也受到了冲击。一九六六年八月二十三日下午,宫内神像、碑塔、钟鼎等,被全部拆除砸碎;古藉、书画、碑帖等文物,均被焚毁或因之而散佚;至于太清宫的文史资料、档案资料亦均被焚毁无遗。

令我们万分鼓舞的是,粉碎、集团以后,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重申贯彻。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道教也和其他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各方面一样,发生了令人欣慰的转变。辽宁省道教协会于一九七九年八月份正式恢复工作,并于同年十一月份成立了沈阳市道教协会。同年十二月省、市道协再次接管进驻太清宫。省道协于一九八零年八月召开了第三届代表会议,改选了第二届理事会。

沈阳太清宫,为国务院第一批颁布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于一九八三年又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一九八零年以来,辽宁省暨沈阳市人民政府以及有关单位相继拨款数次,累近七十余万元,使太清宫原以神殿为主体形成的南北走向五进四个院宇的东西对称建筑逐渐恢复原貌。全部塑像、彩绘、雕刻等工艺,焕然一新。玉皇殿、邱祖殿、吕祖殿、三官殿、郭祖殿等殿堂内均已塑神像,并修复了善功祠,方丈房及部份寮房,其全部恢复工程于一九八五年末完成。

太清宫现有灵官殿、关帝殿、老君殿、玉皇殿、三官殿、吕祖殿、邱祖殿、郭祖殿等八个大殿。院子里游人和许愿还愿的香客什么时候都不少。在沈阳的太清宫最有名的应该就是抽签了,被誉为吕祖神签。据说这里的签都很灵验,但就是解签的道士所言甚少,就是所谓的“天机不可泄露”?

除了抽签灵验以外,太清宫还有一个很意思的景象,那就是下雨不积水。太清宫的地势比正常的街路要低很多,应该是整个房子都在地下一样,因此作为一个地势很低的宫殿,我们很疑惑为什么下雨到处积水,就是一路之隔的北顺城路金银批发市场门口下雨积水很多的时候,太清宫的里面依然是一点水也没有,整体而言,太清宫的地势要低于外面的道路,但是却从不积水。有记载显示,当初的盛京城有七十二坑,又被称为七十二地煞,是负责排水的暗道。到现在也只剩下故宫、太清宫、昭陵等四处。这些古人修建的排水暗道及时到现在也依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明代沈阳城墙的护城河,是沈阳最先的人工河。护城河外池宽三丈、深八尺,周长将近6公里。后金天聪五年(1631年),皇太极拓宽沈阳城城墙、将城墙四门改筑八门之后,重新挖掘了沈阳城墙的护城河,使之宽十四丈五尺(40余米)、周长十里又二百四十步,城内的排水系统“七十二地煞”暗渠出口,均设在护城河周边。于是,清代沈阳城城墙的护城河,在具有军事防御功能的同时,兼有排水功能。

史料记载,清代顺治元年(1644年),清兵进关之后,盛京(沈阳)成为“陪都”。当年,由于护城河多年未疏通,导致部分地段淤积。清代康熙二年(1663年),沈城大旱,河道干涸,沈阳城城墙西北角外的护城河河段被填平,兴建了“太清宫”,成为沈阳城护城河上规模最大、建筑最早的建筑物。

太清宫平时的入门门票2元(初一十五不收费这个其实很好),抽签20元一次,总体来说收费还算合理,不过门外一直一群算命的人,麻衣神相之类的,但是这就是这样的氛围。太清宫作为东北道教中心还是值得一去的一看的!有时间大家有问题可以去解解,去占卜一下!!聊以把!!!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csxsg.com/forum/20231105/1697198648349862.html
上一篇:泽地萃卦是好是坏(泽地萃卦是吉是凶)
下一篇:辅星水法详解(子山午辅星水法详解)

网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