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女性为什么称自己的丈夫为“老公”?这个称谓是何时流行开的
“老公”一词,作为妻子对丈夫的爱称,如今已经为社会大众所接受,成为了汉语语言交际中的强势词语。
但是,近年来网络上不时出现了“老公原指太监”的说法,甚至有一些文化名人还一本正经地规劝现代女性不要再称呼自己的另一半为“老公”,以免对方被无端“阉割”。
北京大栅栏商业街:慈禧太后与太监雕塑
其实,这些所谓的文化名人,也不过是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他们并不知道“老公”这个词的最初意义及背后的渊源,更不知道这个词的形成,经历了词义的引申、虚化、泛化等这样一个复杂的过程。
那么,“老公”最初的意思是什么呢?它到底是不是妻子对丈夫的称谓?这个词又与“太监”有什么瓜葛呢?
“老公”最初的意思是什么古代文献中,“老”和“公”作为两个单音节词独立存在,均有对年长者尊称的意思。
“老”字的演变
“老”字的甲骨文字形,像一个人头发散乱、手拄拐杖的样子,本义是指年老、衰老。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老,考也。七十曰老。言须发变白也。”
“老”作为对年长者的通称,从先秦时期,一直到三国、魏晋至隋唐,这个用法一直存在
如,《楚辞·九章·涉江》云:“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大意是说,我自幼就喜欢这奇伟的服饰啊,年纪老了这种爱好仍然没有减退。屈原在诗中用喜欢奇装异服来突出自己与众不同,借此表明诗人坚持不肯同流合污的志向。
甲骨文“公”
“公”字的甲骨文字形,是上“八”下“口”,也有将“口”写成“日”的。到大篆、小篆,下面的“口”才改成“厶”。厶,读作sī,就是“私”的古字。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曰:“公,平分也。”因此,“公”的本义是切开食物平分,这应该是原始社会氏族或部落内部食物共享的反映。今天我们常说的“公平”“公正”,就是从这里来的。
进入文明社会以后,“公”又用以表达官方身份或官方所有之物,如先秦文献中常见的“公子”“公田”“公家”,以及“公爵”“三公”“公卿”等等。
山西省阳泉市博物馆 西晋 位至三公青铜镜
由于“公”是公正、权力的化身,到了原始社会后期的父系氏族社会,成年男子成为群体或官方的代表之后,人们便多用“公”来称呼成年男性。
比如,《墨子》中有这样的记载:“其往也,舍者迎将其家,公执席,妻执巾栉。”是说道家阳子居刚来旅店的时候,店里的客人都得迎来送往,旅舍的男主人亲自为他安排坐席,女主人亲手拿着毛巾梳子侍候他盥洗。
又,《汉书·田叔传》曰:“叔好剑,学黄老术于乐钜公。”隋代颜师古注:“公者,老人之称也。”
古代典籍
“老公”作为复合词,在文献中最早出现的用例,似可上推至西汉。
如,刘向《说苑》:“齐桓公出猎,逐鹿而走,入山谷之中,见一老公而问之曰:‘是为何谷?’对曰:‘为愚公之谷。’”
到了后来,“老”字的词义由中性向贬义发展,词义有虚化的倾向。由此,“老公”也就变成了对老年人的蔑称,意思与我们今天的“老东西”“老家伙”相当。
如,《北史·高隆之传》:“帝将受禅,大臣咸言未可,隆之又在其中,帝深衔之,因此大怒,骂曰:‘徐家老公!’令壮士筑百余拳,放出。”
东魏武定8年(550),权臣高洋逼迫东魏孝静帝元善见禅位,大臣们都认为不应该,高隆之对此也持反对意见。
古代典籍
高洋因为其貌不扬、沉默寡言,未掌权时经常受到高隆之的嘲笑和侮辱,高洋早就对他怀恨在心,现在关键时刻又跟自己对着干,高洋隐忍了多年的怒火一下子就爆发出来。
高隆之是雍州刺史高干的儿子,但他年幼时曾过继给阉人中常侍徐成做养子。所以高洋大骂高隆之“你这个徐家的老东西”,又让壮士们打了高隆之一百多拳,然后放出来。
这还没完,过了一阵子,天保五年(554)的一天,文宣帝高洋在外出的路途上,找了个理由,把高隆之及其全家都杀了,后来又把他的尸体被挖出,弃于漳水。
“老公”是不是对丈夫的称谓语言是一种文化和社会的产品,词汇作为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常常能最敏感地反映出社会生活和思想的变化。
古代典籍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到了后来,在一些词汇中,“老”字完全虚化,失去了“年长”义,比如“老师、老乡、老鼠”等,仅仅是一个具有附加意义的词缀。
作为丈夫俗称的“老公”,也是这样的。大概到了宋代,“老公”的“老”便成为一个构词词缀,在该词中并无实际意义。
在《永乐大典》保存下来的我国现存最早的南宋戏剧剧本《张协状元》中,很多地方都出现了称丈夫为“老公”用例。
如,第十二出:“好也!保甲,打老公!老婆打老公!”
第二六出:“劝你莫图它做老公,它毕竟是个鬼头风。”
第二八出:“我有个无缘老婆,有个老公去赴试,寄我三文买个科记。”
古代书房
宋代话本小说《错斩崔宁》亦载:“你在京中娶了一个小老婆,我在家中也嫁了个小老公。”
这里的“老公”,显然都是指“丈夫”。可见,至迟在宋代,“老公、老婆”开始用于夫妻称谓,“老公”正式成为妻子对丈夫的爱称和俗称,并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
在元曲中,也有不少类似的用例。如《玉清庵错送鸳鸯被》三折曰:“我今日成就了你两个,久后你与我寻个好老公。”
元杨显之《酷寒亭》第三折[黄钟尾]白:“高成,我老公不在家,我和你永远做夫妻,可不受用。”
《窦娥冤·第一折》:“不知他怎生知道我家里有个媳妇儿,道我婆媳妇又没老公,他爷儿两个又没老婆, 正是天缘天对。”
元杂剧壁画
到了明清时期,“老公”表示丈夫的用法,在文学作品中大量出现,这表明“老公”作为“夫之俗称”,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公认的极其普遍的称谓语。
如,《水浒》第二十回:“大官人怎么无认得?他老公便是每日在县前卖熟食的。”
《古今小说》卷一:“后日嫁个恩爱老公,寸步不离。”
《警世通言》卷二:“那婆娘不达时务,指望煨热老公,重做夫妻,紧挨着酒壶,撒娇撒痴,甜言美语,要哄庄生上床同寝。”
《金瓶梅》第二十四回:“王婆笑道:‘我不是风,他家自有亲老公。’”
《西游记》第三十五回:“这样个宝贝也怕老公,雌见了雄,就不敢装了!”
古代典籍
到了近代,很长一段时间内,“老公”作为夫妻称谓词一度退出历史的舞台。
有学者分析认为,这是因为在清朝的文献记载中,“老公”新增了一个贬义含义,那就是“太监”。
比如,谈迁《枣林杂俎》一书中,记述闯王李自成发动农民起义,攻占北京时逐驱宫中太监,即言“群呼打逐老公”。
《红楼梦》第八十三回中说,太监去贾府见贾政贾赦,贾赦便对下人道“请进来”时,“门上的人领了老公进来”。
《官场现形记》第九回亦有类似说法,“他就立刻进京,又走了老公的门路”。
“老公”在今天是如何流行开来的分析相关网络发帖和语言类学术论文,言及“老公”即“太监”的例证,在明末清初以来的一百余种清人笔记小说中,少之又少。
古代夫妻
即使“老”字和“公”字碰巧连用,多数并无“太监”之意,甚或全无此意。即使偶然有实指“太监”的例证,也是极其微乎其微的个案,而且还是特指有身份地位的大太监。
在当时,大太监尊称为“老公公”,宫中办事的中层太监叫“公公”,但宫内数以万计操杂役的下层太监是不配称“公公”的,他们叫“净军”。
语言是变化的,是有时代的痕迹的。在涉及一些规范用语时,我们首先要了解语言背后的渊源,不能因为“老公”一词在过去曾有“太监”的引申义,便不允许今天的人们将这个词用作对丈夫称谓,这是犯了忽视语言发展历史原因,以及词汇本身发展特性的错误。
古代女子
“老公”这一带有亲昵意味的称谓,是民间文化与情感合力打造的结果。在现实生活中,也很少有人会把那些文化名人的忠告当回事,无论是在书面语中,还是在口头词上,女人们总是无所顾忌地把自己的丈夫或情人亲昵地称作“老公”。
有趣的是,把丈夫称作“老公”,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前,在我国绝大多数地方几乎是没有,女子们大都习惯把自己的丈夫称作“爱人”。
但是,在南方不少地方,比如广东、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福建、安徽、上海、江苏、浙江、江西、湖南等地,一直将丈夫称作“老公”,或发音近似的“老倌”“老官”“老翁”。
在北方地区,“老公”一词的流行,是源于粤语。
在广东、香港、澳门等地,一直保持着女人称呼丈夫为“老公”的这一农村或市井习惯,很普遍也很流行。
莫高窟敦煌壁画中的妇女
如,清光绪广东《嘉应州志》和广东《东莞县志》 均记载:“妻谓夫曰老公,亦曰夫主。”
广东《赤溪县志》和广东《恩平县志》亦载:“妻谓夫曰老公,亦曰丈夫。”
广东《开平县志》载曰:“妻谓夫曰老公”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广州、港澳等粤方言区对外交流比较早,经济发达程度也比较高,粤地方言也随之脱颖而出,成为一种强势方言。
一时间,粤语这种说起来很拗口,听上去又有点古香古色的方言,随着香港文化的发展、传播、流行,一路北上,对汉语及汉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其影响甚至遍及全国。
在“粤语北上”的潮流中,一些爱赶时髦的女青年的纷纷效仿,使得“老公”一词迅速蔓延到了全国各地,而今已成了对“丈夫”最常见、最普遍的称谓了。
广州街头
“老公”一词之所以能迅速登上历史舞台,不仅与时代发展有关,与文化发展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老公”“老婆”这样的称谓词,明快简约,雅俗共赏,适用于各种场合,更符合现如今的潮流,更能为大众所接受。
“老公”一词的产生发展,从本义到引申义所折射出来的,不仅仅是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还有这在历史长河中不同时间的社会和文化生活,我们可以透过词汇看到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沉淀。(张文平)
郎君、官人、相公、先生、爱人、老公:丈夫称谓的历史演变
良人最早时妻子称呼自己的丈夫“良人”,从中我们不难看到古代丈夫们光辉高大的形象,古诗里就有“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持戟明光里”。
“良人”一词显示不出男女性别,妻子称自己的丈夫为“良人”;丈夫称自己的妻子亦为“良人”。从这儿可以看出当时男女地位大抵还是比较平等的,但这种不加区别也给夫妻间称呼带来很多不便。
郎所以后来就根据“说文解字”,在“良”字音义上加以区别;在“良”右边加“阝”,变成“郎”;在“良”左边加“女”,衍成“娘”。
“郎”就代表丈夫,李白有“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义山诗有“刘郎已恨蓬山远,又隔蓬山一万丛”,花间词中有“问郎花好侬颜好”。“郎”多亲切的称呼啊!
郎君古人认为单音节词似乎太甜腻了,当时大约除了个别人如郑袖,钩弋之流,众多良家妇女们在人前还是羞于叫出口。于是她们就在前头或尾后加一个字变双音词,即“郎”字后面加一个“君”字;
在“娘”字后面加一个“子”字,成了表示亲昵的“郎君”,“娘子”。(注:起先,“娘子”一词仅用青春妙龄的少女。大约到了唐代就成了妻子的称呼。)妻子称丈夫为“郎君”,是对丈夫的雅称,丈夫称妻子为“娘子”,是对妻子的爱称。
官人宋代,是南北文化交流频繁的时代,在夫妻间的称呼上,由于当时的宫庭中出现了“官家”一词,平民百姓中,于是有了“官人”这一称谓。有的妻子称自己的丈夫为“官人”。
至今,民间仍对新婚夫妻戏称为“新郎官”、“新娘子”。从这个称呼也可看出随着宋代理学的兴盛,男人的家庭地位也上了一个新台阶啊。官人是管人嘛,那家里的官人当然就是管家里的老婆了哦。
外子在宋代,妻子也有称自己的丈夫“外人”的,再文雅点的就称做“外子”,丈夫则称自己的妻子除“娘子”外,还称“内人”。
在别人面前,对妻子的谦称还有“贱内”;这都是那时的小资和伪小资们最喜欢喜欢的叫法了。称西门庆一定是甜甜的一声“偶官人”。但李清照称赵明诚则一定是“外子”。
相公看过京剧,越剧,黄梅戏的话,你一定会对里面不时就有的,拉长了声音的一声娇呼“相--公—”,印象深刻。由此可见这个称呼古时之流行。这比“官人”又进了一步,已经不仅是“官”,而且是最高的官“相”了。
男人的家庭地位由此达到极盛。然而泰极否来,近代以来,随着妇女解放运动的愈演愈烈。男人的地位也是每况愈下,从对丈夫的称呼中也可明显看出。
先生近代以来,也称“丈夫”为先生。有本意,有引申意,也有通假意。有特指,也有泛指。《辞海》“先生”目下载:“《礼记·曲礼上》 ‘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也引申为对年长有德业者的敬称。有时,也泛用为对人的敬称。”
由此可见,这一称谓,除指某些特定身份,如丈夫等对象之外,是隐含着职业、年龄方面的因素的。换言之,所谓先生,主要指有一定学识而又年庚较高的人。用先生指代丈夫,文雅而又带有仰慕尊崇的意思。从中尤可见男性的尊严。至今在海外华人中和港台地区还在广泛使用。
爱人“爱人”这一称谓最早见于新文学作品之中。上世纪20年代初郭沫若写的诗剧《湘累》中,就有“九嶷山的白云哟,有聚有消;洞庭湖的流水哟,有汐有潮。我的爱人哟,你什么时候回来哟。”在小说中、情书中,更是多见。但那时没有被广泛地用于对妻子或丈夫的称呼。30年代末或40年代初,解放区一些受新文化运动熏陶的知识分子开始用“爱人”这一称谓。
新中国成立后提倡男女平等,不再使用如“屋里的”、“做饭的”等有歧视色彩的称谓;而解放前在国统区使用的“先生”、“太太”、“小姐”,又显出“资产阶级”的色彩。于是“爱人”便被广泛地使用起来。
但是,海外华人拒绝使用“爱人”称谓。一位朋友说,他去英国留学,每当他说起自己的妻子时,使用国内的称呼“我爱人”,使得人家以为他在谈论“情人”。因其直译lover就是“情人”的意思。而且在日语中汉字“爱人”也是指“情人”。所以现在也用得少了,年轻人已很少再用这个词了。
老公最后来说说“老公”这个目前最流行的叫法。据说,“老公”这个词是80年代从 香港传过来的。不过有意思的是这个词最初是称呼太监的。这宦官吧,古代官名称为寺人、黄门、貂珰。尊称内官、内臣、中官、中贵;卑称内竖、阉宦、太监、阉人。民间则俗称老公,李自成进北京后,即有“打老公”一说(《枣林杂俎》)。不过不同的词语在不同时代代表着不同意义,现在叫老公的时候谁也不会想到太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