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婚姻文化的个性与传承
小吴与丈夫刚刚办理了结婚登记,就来到同在民政局院内的上海婚姻文化展示馆看展。他们对展览十分感兴趣:“这个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刚刚看到黄炎培的家风家训故事让我们对于婚姻有了许多新的想法。另外,我们还发现了许多很有意思的展品,比如以前的结婚证特别像一张张奖状,结婚照也有时代感,有的穿军装、有的穿中山装。”参观完毕后,夫妻二人写下“和和美美,幸福安康”的祝福系在幸福树上。
上海婚姻文化展示馆自2018年5月正式对外开放以来已运营7个月,这也是全国首家省级以婚姻文化为主题的展示馆。婚姻是社会生活的永恒主题,每一个社会阶段都有与之相应的婚姻文化,而这些婚姻文化也大不相同。上海婚姻文化展示馆择取“婚姻登记管理制度”“婚姻习俗”和“家训家风”三个板块,以清末民初上海婚俗为导引,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婚姻文化发展为主体,采用文字、图纸、照片、实物和多媒体演示等多种形式,把各个历史时期的结婚照、结婚证、陪嫁物品、结婚礼俗等一一陈列、场景再现。
变迁中的上海婚姻文化
展示馆相关负责人介绍说,馆内的展示囊括了上海开埠以来婚姻文化历经传统礼制思想约束下的古代婚姻、中西文化交汇交融后的近代婚姻、以婚姻登记管理法制化为核心的现代婚姻,共三个阶段的演变。
古代婚姻即上海1843年开埠以来至时期,当时因为受传统礼制思想约束,晚清时期的上海民间盛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包办婚姻,有媒证、行婚礼,即可成为夫妻,不必向政府登记。新人们大都经父母操办婚姻、择对象,新人们结婚早,结婚的规矩也多:大户人家的婚礼甚为讲究,所谓行“六礼”方可完婚,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等。
近代婚姻受中西文化交汇交融所影响,在时期,上海传统的旧婚俗出现了一些变化,一些青年学生反对包办婚姻,提倡男女社交公开、自由结合。婚俗也由欧式婚俗与传统婚俗结合而产生的新型婚俗,被称为“文明结婚”。而这“文明结婚”在上海地区尤为明显,构成了独特的近代海派婚姻:婚礼方面,当时的上海新人们崇尚穿燕尾礼服和白色婚纱礼服,甚至时期娃娃亲订婚照也是白婚纱、黑礼服的风格。在上海和平饭店至今留存着宋美龄与的结婚合影,从照片上看婚礼形式十分西式。
据工作人员介绍,清末与时期的结婚规矩有所不同。清末时期,仍沿袭着旧时的一些习俗,例如男方需要向女方讨八字、请算命先生合八字,结婚时也以穿着红色秀禾服、抬花轿、敲锣打鼓迎亲为主;而到了时期,则盛行自由结合,并在服饰上也做出了极大改变,即穿婚纱、西服。
1949年以前,中国民间的婚俗一般沿袭旧制,那时的婚书上介绍人、主婚人、订婚人、结婚人以及祖父母甚至曾祖父母的名字都要写出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旧式婚书变成了结婚证,正本一式两份,男女双方各持一份,其样式由民政部统一制定,并加盖婚姻登记专用钢印。
而现代婚姻则以婚姻登记管理法制为核心,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婚姻均可称为现代婚姻。1950年,国家颁布《婚姻法》,男女婚姻受到法律保护,父母、亲属不得干预儿女婚事。但是旧的婚俗时有沿袭或改头换面,比如昔日的媒人,改称介绍人;相亲为男女见面,比旧俗前进了一大步。而在1980年左右,改革开放以来,“跳舞相亲”在上海单身男女中流行开来,相比以往普通的见面相亲,“跳舞相亲”的方式要开放得多。
展示馆生动翔实地介绍了上海婚姻文化的历史变迁,展示了上海婚姻登记管理的发展历程、婚姻习俗的时代变迁、“忠孝礼善和”的上海故事,体现了海派婚姻文化的传承,见证了民间婚姻风俗的发展脉络。
不同年代的婚礼账单
每个年代的结婚账单都是多少?早些年,结婚就是添置些家用过日子。20世纪70年代三大件210元、家具三十六条腿220元,20世纪80年代婚车60元、照相50元、婚宴600元……这些历史都一去不复返。
记者在上海婚姻文化展示馆内见到了这样一台记录“不同年代的婚礼账单”的互动机器,参观者可根据不同时代勾选婚礼物件,最终算得这份婚礼账单。例如,在20世纪70年代,这个时期经典的结婚三件嫁妆就是“三转一响”,即是: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外加收音机,手表要“上海”牌,缝纫机要“蜜蜂”牌、“西湖”牌,自行车要“飞鸽”牌、“永久”牌。根据机器显示:三大件210元、三十六条腿(即立柜、高低床等)220元,服装180元,婚宴十桌100元,与父母同住的婚房0元,再扣除礼金100元,这份70年代的婚礼账单需610元。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20世纪60~70年代,上海男女婚事都革命化。有的在婚姻登记机关登记后,就在单位举行婚礼,单位领导宣读结婚证书,新郎、新娘谈一下恋爱经过,再助兴做做游戏,亲友吃些喜糖,婚礼就结束。
每个时代都有经典的结婚必备清单,譬如现在人们普遍认为房子和车子是结婚必备,20世纪70年代时的“三转一响”是必备。20世纪80~90年代,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提高。上海的结婚习俗也有变化,兴起拍婚纱结婚照,婚宴规模也有小有大。结婚必备的“三转一响”升级为“三大件”(电视、冰箱、洗衣机)。同时,也出现不按照传统习俗模式,不办婚宴的结婚新习俗,每年都有不少对新婚青年参加隆重而又俭朴、花费较少的集体婚礼。有些青年在外滩解放纪念碑前举行集体婚礼,有的在集体婚礼后将办婚礼节省下来的钱支援希望工程;还举办过“大桥婚礼”,让建设功臣在他们建造的大桥上成婚等等。
感受婚姻之美、婚姻之责、婚姻之义
上海解放后,随着婚姻法颁布实施,包办婚姻渐为自主婚姻所代替,长期存在的早婚现象逐步消除,“排八字”“送彩礼”等亦属少见,婚事简办已成风尚。青年男女经过结识、恋爱,双方自愿结合,即可向政府民政部门办理结婚登记手续,领取法定证书,就在法律上确立了夫妻关系。
据介绍,馆内征集了137张照片和236件实物,58类品种,生动翔实地介绍了多姿多彩的婚姻文化,如在婚礼婚俗方面,把各个历史时期的结婚照、结婚证、陪嫁物品等陈列出来,通过场景再现,让参观者回忆往昔,产生共鸣。
“我们的物件和照片都是从本地征集的,也有一些是捐赠。像以前的娃娃亲订婚照和时期结婚司仪礼簿都算是很有历史感的东西。”工作人员介绍说,“参观我们展馆的人大部分都是新人,他们在民政局登记完后就来看展,感受婚姻文化。有些新人看了这里展出的家风家训之后觉得不错,也希望拟个自己的家风家训。”主办方上海民政局与上海普陀区政府希望观众通过参观,进一步感受婚姻之美、婚姻之责、婚姻之义,从而在新的时代更加尊重婚姻、热爱家庭,更加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共同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
(记者 丁秀伟)
呼和浩特早年民间忌讳
早年呼和浩特旧城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礼数和讲究,这些礼数和讲究大部分是从山西传过来的一些民俗习惯。其表现在待客、交流、盖房、祭祖、过年等方面都有很多的礼数规矩,尤其是在婚丧嫁娶、搬家乔迁、逢时过年諸方面,还有许多的忌讳。
呼和浩特旧城老百姓大多数是清代从山西走西口过来的经商买卖人及大量的手艺匠人,他们来到呼和浩特后,在日常生活中就会把在老家的一些习俗讲究带到呼和浩特。比如熬药的药壶子就有不进家的习俗。那时候有药壶子的人家也不多,谁们家没事买个药壶子,那不就是花钱买病吗?所以谁家有人生了病,抓几副中草药回家,就去找有药壶子的人家去借,而且有药壶子的一般都把药壶子放在自家的窗台上,誰家用就去打个招呼取走,也不用还,等别人用的时候再去取。一把药壶子在街坊邻居之间来回转。
再就是眊(探视)病人有讲究,要在上午,下午眊病人被视为不礼貌和不尊重病人。还有喝茶待客时,茶壶嘴子不能对着别人,茶壶嘴对别人有偳人之嫌。忌进家门不能脚踩门框,踩门框意为遭踏主人。忌给老人送礼时不能送钟,送钟意味着送“终”,不吉利。忌吃饭时不能发出“扑嗒、扑嗒的声音和舔碗边,认为这就是讨吃子的做法,有失体面。忌小孩儿不要耍火,耍火易夜间尿炕。忌妇女坐月子其间串门,怕惊吓着小孩。故在坐月子门头上挂一红布条。忌二月二日前剃头,以防舅舅生灾。
在婚姻方面,随着儿女长大成人,到了谈婚论嫁年龄,于是,就有媒婆上门给介绍对象,征得父母同意,然后找人去打听一下对方的父母人品怎么样,家境怎么样,看看是不是门当户对。要是同意的话,再看看两人的属相合不合适,男婚女嫁,属相至关重要。属相相配,互相相扶,才能联姻,若属相不配,相互相克,则告知对方不合适。具体属相是否合适,民间留有民谚“从来白马怕青牛,金鸡见犬泪长流。虎蛇同穴如刀割,羊鼠相逢一但休。玉兔最怕与龙见,猪遇辕猴不到头。即属马和牛、鸡和犬、虎和蛇、羊和鼠、兔和龙、猪和猴者,婚姻不配不配。”如果男女双方婚姻相配,家长都乐意的话,那么男方就可以向女方提亲,要女方的庚帖,即“讨八字”。如果女方接纳男方的提亲,就把女孩子的生辰八字(出生年、月、日、时)用红纸写出来送与男方,因为有一句“男人有福是个人,女人有福带全家”所以娶的媳妇的属相和生辰八字非常重要。男方收到女方的庚帖后,请算卦先生给算一算男女双方生辰八字命相是否相配,来决定这桩婚事是否吉利。命相是以木、火、土、金、水相生相克来决定。列如:女方属相系金命,而男方属相是木命,那么金本克木,木多金缺;土生金,则金能克木。女方克男方,这桩婚事不吉利就得告吹。如果女方属相系水命,就是水生木,水木两旺时。这桩婚姻大吉告成。总之婚姻再不存在相冲相克的前提下,才能定婚,商议嫁装、财礼。定婚后男方还要请算卦先生算出几个娶亲的良辰吉日,让女方来决定娶亲的日子时间。呼和浩特市旧城老百姓在迎娶新媳妇时,还有这么个习俗规矩,就是讲究“姑不娶,姨不送,妗妗送到黑卜洞,嫂嫂送到米面瓮,姐姐送到断了命。”在就是娶媳妇迎亲选路线,不走回头路。
呼和浩特市旧城老百姓在搬家时有忌讳和不少说戒。搬家乃乔迁之喜,在搬家时有“搬家不吃糕,一年搬三遭”民谚。就是说搬家必须要吃糕。还讲究搬家时所搬迁地方的方位是否是“天坑”。如果不讲究,不慎搬进天坑,过后就要出事,小则破财办事不利,大则伤命祸从天降。什么是天坑,这就得从五行八卦、天干地支说起。所以在搬家前要看清楚所搬的方位是否是天坑。一年四季的天坑是“春季、夏坤、秋乾、冬艮”即按所居之地方,立春后东南方向系天坑,立夏后西南方向系天坑,立秋后西北方向系天坑,立冬后东北方系天坑。所以在搬家时要算一下所搬的位置,时间,一定要搞清楚。民间有“三六九,家家有”就是说每个月的初三、初六、初九日都是搬家的好日子。如果想在你搬家的时候,方位正好是天坑,而现在又不具备搬家的条件,也有解决的办法,就是看好日子赶在天坑前,把瓢盆锅碗带到新家,炸顿油糕或烙张饼,在新家吃顿饭,就算是搬过去了。
过大年(春节)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也是讲究和忌讳最多的节日。年三十这一天,为欢度佳节,家家户户首先要进行请云,打扫卫生、贴春联、门神、挂灯笼,制做年夜饭。到晚间,吃过团圆饭进入守岁时间,等待第二天五明头接神和祭祖。从此时开时,就有了忌讳和说戒。体现在说话不能高谣二喊,不能翻箱倒柜,怕惊顿神灵。不能往地下倒水,不能教训孩子,防止孩子受伤害生病。不能说不吉利的字,如:死、病、烂、破、痛等。如不小心打碎了碗或盆子,应该说是“岁岁平安”。最讲究的是在接神时,因各种因素回娘家过大年的女儿此时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呆在家中,必须要走到外面躲一躲,等接完神才能回家。那么到哪里去躲呢?大过年的,无处可去,只能到茅茨(方言:厕所)躲避。除一忌讳动刀剪。动刀剪则主伤或口角。因初一动刀剪、一年口舌是非都难免。妇女不能拿针线。如动起针线,轻则浑身难受如针扎,重者生下的孩子是小眼圈。忌泼水、忌扫地、忌杀生、忌哭啼、忌洗衣服、忌说不吉利的话等。总之除一忌讳不能破,图的是一年平安无事,吉祥如意。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呼和浩特市发展较快,内蒙古赤峰、通辽、兴安盟、呼伦贝尔等地人民大量迁入首府呼和浩特,因文化差异,打破了山西人一統的局面,在东部群众影响下,许多旧习俗改变或消失。
文曹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