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道德经》这样定义美与丑
\r\r\r\r\r \r \r\r\r\r 二\r\r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r\r——《道德经》
\r\r译文:
\r\r天下都知道美是什么,丑自然就存在了;都知道什么是善,一定也知道什么是不善。所以,有和无相待而生,难和易相待而成,长和短相待而显,高和下相待而倾倚,音和声相待而和谐,前和后相待而顺序相随。所以圣人行事,顺乎自然,崇尚无为,实行不言的教诲。顺应万物自然的生长而不加干预,创造万物而不占有,施泽万物而不将这当成是倚仗、凭借的手段,有了功劳而不居功自傲。正因为他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功德永存不灭。
\r\r第一章我们解读了世界的本源,根据这个世界的开端、本源,他强调了认识事物的这种方法,提出一对重要的范畴“有和无”。沿着这样一个思路,第二章也讲的是世界运动的规律,以及我们按照这个规律来认识事物的方式方法,用哲学的语言概括这一章的内容,两句话——叫“相比较而存在,相对立而发展”。世界上很多的事物有正必有反,有黑必有白,这两者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但在它们的对立之中,才能形成一个运动变化与发展。就像我们下围棋一样,得有黑子也得有白子,这两者相辅相成,这个才能形成这一个游戏的一个根本的特点。所以现在我们沿着这样的思路来看一下这一章。
\r\r“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大家都知道美是什么,丑自然就存在了。你不知道什么是丑,你怎么判断这个事物是美,反过来也是一样。“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大家都知道这个事是一个好事,是一个善事,那你一定知道什么是不好的,不善的,一定有这个标准,你才能做出这种评判。
\r\r所以下面这些是什么?就是《道德经》的总纲,它把它后边要展开论述的一些内容,在这个地方都提前给大家列出来了。就像我们看书那目录一样。所以在下面老子就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这就是事物稳定的普遍的规律,恒也。他前面讲的这个,他认为这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性的内容。先说第一个有无相生。有和无相比较而存在的,相辅相成。在哪一章讲这个事了吗?有和无。我们先来看一下第十一章,第十一章讲了这样的一个内容,叫“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现在我们骑自行车不是也有车辐条吗,车辐条插在什么地方,插在车轴里,车轴中间是空的,无。它要是实心的你就没办法做到这一点了,古代车的辐条更大,车嘛,木的铁的,插到车轴里边,中间是空的,正因为它空,所以才有车轮的转动,才能有车的具体的使用。当其无,有车之用,有无相生吧。
\r\r第二个例子,“埏埴以为器”。埏埴,坯土,陶器,将黏土拍成型,做成器皿的样子,然后放到火里去烧。干吗呢?装食物装水。这个中间是空的呀,当其无,有器之用。中间是空的,你才能盛食物盛水。此为第二个例证。
\r\r第三个,“凿户牖以为室”。户,门户;牖,窗户。以前有很多类似窑洞那种的凿出来的房子,大家有没有发现这房子,有的部分是什么?棚啊,地啊,墙啊。可是我们用的是中间无的部分,这房子中间是实心的,我们怎么住进去?第三个例证,“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这个讲完了,老子重要的话就出来了,“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你看这两个,后边这两个字加一块不就是“利用”嘛,我们利用这个词的来源,“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看见这杯子吧,外边是“有”的部分,中间是“无”的部分,正因为有“有”的部分我们才能用中间“无”的部分。反过来也一样,中间“无”的部分有用,空的部分有用,“有”的部分的重要性也就凸显出来了,这两者能缺一个吗?有和无能缺一个吗?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不成立。这是老子讲的第一层,告诉我们有无相生。
\r\r那么我们沿着这个方面再玄而又玄,往更高的方面追寻,我们发现什么问题呢?你看中国很多的艺术里边的理念强调的不就是有无相生吗?你看中国文人画,它不把它画满,它要留有空白,甚至有的留得多了叫“马一角”、“夏半边”了。画一角画半边,中间空的。你去问他的时候他会告诉你,你别看我这留着空白,这个地方不是空白,这叫什么?这地方涌动的是元气,什么是元气?无形。我这个叫“无画处皆成妙境”。我这个叫“计白当黑”,我这个叫“虚实相生”,你看虚实相生,不就是有无相生里边延续出来的,你看中国的园林不也是这样吗?妙在什么地方呢?中国园林不仅强调实景,更强调的是虚景,风声,雨声,月影,花影,有无相生。所以大家知道中国的文化讲究悟,这一个有无相生是一个哲学上普遍的规律和道理。在很多的方面里边都明确地表现出来。苏东坡讲“腹有诗书气自华”,你看不见,但是人的气质在。你真的有这样涵养之后,大家能够感觉到,这不也是一个有无相生吗?这是我们说的第一个,有无相生,讲了第十一章的例子。当然还有一个例证,讲无为,无事。它怎么跟有相配合的?我们来看一下第六十三章,我给大家尽量选一些简短的句子。第六十三章开头的这九个字。“为,无为。”为不就是有为吗?你想要有为,你得明白什么是无为,想要得到这个实的,你得知道什么东西该舍,该去掉。“为,无为。”这三个字就这么断句。
\r\r第二句话,“事,无事”。我想做成一大事,我想做事,那你知道在哪些方面,你得应该无事,不多事。不干扰别人,别让那么多繁杂的东西,把自己全部填满,不要瞎折腾。大家看第五十七章最后这四句话,这也是我们领导人讲话时经常引用的,第五十七章有四句话,我们要的其中的两句话,“我无为,而民自化”,无为反而达到比有为更好的结果,这不是有无相生吗?你天天有为还达不到这个效果,就像汉初那无为而治,七十年的无为而治形成了文景之治。你看,我无为而民自化,要的另外一句话,“我无事,而民自富。”别天天老用那些繁琐的东西折腾人,无事了,比那多事反而达到更好的这种效果。这个讲,“为无为,事无事。”
\r\r现在给大家说这三个字,“味,无味”。最有味道的是什么?是没有味道。这什么意思?大家都知道,一个词叫“真水无香”。等到大家喝了各种饮料之后,又回归到喝白开水喝茶的时候,如果这个是没有污染过的,这是最好的。这个没有味道,反而是味道的极品,达到了最高点。什么菜,什么东西跟什么东西都能够相配?豆腐。比如说《淮南子》也是一本解读《道德经》的著作,你看在安徽那个地方,淮南王他们把豆腐给弄出来了。这个东西好极了,豆腐是没有味道的,它和所有东西都可以搭配,饮食清淡。为什么清淡呢?清淡符合道。《道德经》里有这样的说法吗?有啊,大家看第三十五章,“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讲的语言也一样,那种真实的语言,并不是那种花言巧语,甜言蜜语,你看这不都是讲味道,你看淡乎其无味。九个字,“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这不有无相生嘛。所以我说如果沿着这个方式,我们有无相生在后边很多章里边都包括了的。
\r\r这是我们讲的第一个“有无相生”。现在来说第二章的第二个,叫“难易相成”。难和易也是这样的,对立是相比较而存在的,相对立而发展的。大家想不是这么回事吗?世界上有难和易吗?不得相比较吗?什么是难?什么是易?我觉得这事容易极了,我们大家不用准备。你把它当作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你根本就瞧不上它。很多容易的事情也会做砸了。我想做一个难事,现在做的事情太没意思了,我这人是干大事的人,世上的难的事情交给我,我才能解决。不要吹这种牛,想要做难的事情,做大事,先从小的事情做起,从容易的事情做起,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练出本事。这是老子讲的难易相成的道理。我们用哪一章来说明这是一个纲要?在后边哪一章具体论述这一点呢?我们来看一下第六十三章,“图难于其易”。图就是谋划,你要谋划做一件难的事情,你怎么做呢?怎么练习?你要从容易的事情做起,不要眼高手低,“为大于其细”,你要想有大的作为,要从小的事情做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你看给北京大学的那些学生讲话时,就引了这样的话。因为这对我们年轻人来讲,这是很好的一个鞭策与警醒。
\r\r既然讲到第六十三章了,那么我们就拿跟它相邻的第六十四章接着讲,你看这个话,因为这个是在讲同一件事情,拿第六十四章大家都熟悉的话,把这个问题就说得更加清晰明确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不是从易事做起,从小事做起?这不就是量变质变规律的形象的表达嘛?这也是事物发展的一个规律,规律的东西,我们不能够去违背它,按照这个来做,结果会是什么呢?所以你看第六十三章里边这句话讲的,“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有修养有作为的人,包括一个好的领导者,不是老给大家强调大的目标。终不为大,一个一个具体的目标完成,最后不就达到一个那样的结果吗,一步一步来。所以我们强调的是,你看老子在这里边强调的是,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逐步积累,循序渐进。终不为大,终能成其大。所以《士兵突击》里边的许三多,开始他的连长瞧不上他,到后来连长要调走的时候,跟那团长讲了一段话,说原来他做那事我都瞧不上,没想到下来人家已经成了一棵大树了。他是一个一个小的目标,踏实地逐步去完成。这就是难易相成。这是我们说的第二个,难易相成。这两个当然有说的了,难道第三个也有说的吗?长和短。长短相较。你看大家看的译文不就是有长就有短,有短才有长。如果《道德经》里边讲的长短是这么简单的意思,那他还有什么味道了?还有什么意思呢?我们大家都知道取长补短,都知道有些事我们把它当作一件很好的事情。有些事认为是一个我们失去的东西,把它当作短,你不要揭我的短处嘛?
\r\r《道德经》里面讲的长和短,后来被一个人用到他的书名上,这个人叫赵蕤,唐朝的一个人,他写的这本书叫什么,叫《长短经》。他也是解读《道德经》的长和短,《长短经》谈什么?谈得与失。我们当然认为得是长失是短,可是按照老子的这个说法,这两者真的就这么简单吗。大家先看一下第四十四章。你看前面这三个问句,哪个好?哪个不好?名与身孰亲?名利和我们的生命比起来,哪一个更重要呢?身与货孰多?我们的生命和我们追求的财富比起来,哪一个更珍贵呢?是应该拿我们的生命,拿我们的健康去换这个财富?我得到得越多,我觉得越好,还是你应该反过来再来思考一下另外一面的问题?大家看下边这个不就在讲得失吗。得与亡孰病?得和失哪一个损害更大?我们大家当然认为失去的损害大了,事实上不是那么简单。所以这个就是你要站在一个对立统一的哲学的高度来衡量的问题了。所以下边这两句话非常有警醒作用,“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对名利追求过分了,过度地追求溺爱、喜爱,一定让我们耗费巨大,甚爱必大费,甚至搭上命。多藏必厚亡,拼命积累财富,到最后反而失去得更多,包括自己的生命在内,厚亡,厚不就是大的意思。“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所以我们应该知足,应该知止,知足不辱,才少了那么多的屈辱,“知止不殆”。知道到什么时候该停止了,这样才能没有危险,没有失败。“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可以不辱,知止才能不殆。“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弘一法师曾书“知止”二字,知止者,知晓这人生中不可逾越的界限,知而后止,远离灾祸。
\r\r如果大家觉得前面说得还不是很透彻。这一章,因为有些字有些问题,两边绕得太快,就在这一章里边。我们来看一下第九章,跟这章的意思是一样的,只是说得更加有韵律,它很多都像韵文一样更加明晰。第九章讲什么呢?“持而盈之,不如其已”,给我装热水,一点空间都不许浪费!热水装得满满的,你怎么端起来喝,你怎么端着它走路。持而盈之,你追求满,太贪了!不如其已,不如恰到好处,适可而止,已就是适可而止。“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有的本子把“揣”注音叫做“捶”,我觉得这个注音更好,把我的锥子尖锤的长长的尖尖的一碰就断了。这些像我们小学削那铅笔似的,想把那铅笔尖削得尖,最后就削得只剩下铅笔头,削尖就断了。这回长可真变成短了,“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多藏必厚亡,什么叫富不过三代?留给他的钱越多,没有正确的处事的智慧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那个东西反而会害了他,留那么多反而会害了他。富贵而骄,自遗其咎。炫官炫富,最后会留下无尽的祸殃。功遂身退,天之道,知进退,进退也属于这种长短的一个内容方面,这讲得与失,人经历了很多磨难,受了很多的苦,我们觉得命不好。我受这么多苦,我是苦人,陕北人经常讲,可是你看没看到,很多人不就恰恰经历了这些艰难困苦,才能练出那种坚韧的意志,才能磨练出那么多的本事吗?这样的人以后才能有大的出息与成功。
\r\r是我在这空口讲吗?不是,大家看第七十八章,两句话,一句话叫“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之垢,你不就是受那些艰苦的磨练,练出那些本事,能够忍受别人无法忍受的艰难困苦,能够承受别人无法承受的屈辱诟骂?受国之垢,就是这样的意思,你这样才能成就这样大的事业,成为江山社稷的主人。“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什么叫受国不祥?有灾难有困难,你别跑,你得有这样的意志、这样的能力、这样的胸怀,挺身而出,勇于担当。很多人不都是这样吗?没练出这样的意志,遇事情就逃窜了吗?遇到这个困难就躲开了吗?什么是长,什么是短?什么是好,什么又是坏?这不都是在相比较而存在的,所以他讲长短相较,讲这两者之间的相比较而存在,相对立而发展。这就是我们说的第三个。
\r\r第四个总没有什么好说的了吧?高下相倾。恰恰就是这个地方讲得更为深刻。大家是否还记得我们前边讲第三十九章的时候讲的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如果没有这个本,没有这个基会怎么样,就倾倒了,你看这不就是这个字的意思吗?高下相倾,倾倒的意思。所以不管我们居于什么样的高位,我们知道都要以下为本,还有要善于处下。所以我们做事的时候要谦卑,善于处下,虚心求教,礼贤下士等等,这样才能真正居上。所以道家有一个词被人给玄妙化了,这个词叫太上。第十七章,有这个词“太上”。大家觉得这个词应该很高大上了吧。都是被太上皇误导。大家看太字的写法,你看这个字非常妙,我们中国人认为大就已经不得了了,伟大嘛,大而为之神嘛。可是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比这个大还多一点的念什么字呢?所以这个点放在下面,善于处下,才能真正居上。第六十六章里边有一句话,欲上民,必以言下之。你要想站在上面,领导好下面这些人,在语言上一定要谦逊。不要老居高临下,盛气凌人,指手画脚。原来是这样高与下,他在这里边把大家熟悉的用的这些词,都能够结合到生活之中,讲出这一对概念里边的深刻的智慧。
\r\r现在讲第五个,音声相和。是说这有差别的东西合到一块才能形成一种和谐。就像音和声是不同的,才能形成和谐一样。所以有人讲,听音乐就知国之兴衰。因为中国的文化各个方面都是相互渗透的,哪怕在讲音乐里边,也可以蕴含着治国和为人处事的思想与智慧。我们很多人不就是从来不允许人有不同意见吗?你同意我的,咱们就是好朋友,不同意我的就是敌人。
\r\r各位知道,我们这一辈子进步,从朋友那儿得到的远不如从敌人从对手那得到的多!因为你有对手,有敌人,你经常想他会怎么批评我讽刺我?我得努力地弥补,我得不断地进步。你看这朋友天天关心你,算了,别干了,那么努力干吗,不用努力了,咱们都是朋友,以后什么事我罩着你好了。坏了,都把他给坑了,所以我们讲不同的人,包括不同的食材、不同的调料一样,不同的人,各种各样不同的声音,你都允许他发声,形成的最后的统一才是一个真正的和谐,就像音和声一样,音声相和。
\r\r最后一个,前后相随。这总没什么好说的了吧?长和短高和下,这又来个前和后,前后相随,有前才有后,有后才有前,谁不知道?两者相比较而存在嘛!不是那么简单。在《道德经》里边,前和后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对非常有智慧的概念,什么事情呢?如果我们做事情想要站在前面,领着大家,你必须知道什么东西你得放到后面,你才能把前边这个位置站得住,坐得好。讲前和后,我们用《道德经》里边三章的内容来解释它。第六十六章,“欲上民,必以言下之”,这好理解。我们现在要说的这句话是第三句话,“欲先民,必以身后之”。这话讲得太好了。你要想站在前边,领着后边这些人做事,你要想成为他们的核心,真正的领导者,大家认可的,你要把自己的利益放到后面,你才能够居前。“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后边,要先人后己。你站在前排,位置优越,有什么利益,你要先抢的话,后边人抢不过你。可是别忘了后边那么多人,什么好处、利益都抢在自己手上,后边人有的就离你而去了,更多的就起来把你推翻了。“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所以范仲淹后来就把这句话演化为《岳阳楼记》里,大家都很熟悉的两句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不就是讲前后相随吗?
\r\r再举第七章为例,老子先给大家一个形象,形象不能证明问题,但是他能说明问题——天长地久。不是我们用的成语吗?“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天地为什么会存在这么长久?因为它没有自己的利益,不为自己的利益而活,以其不自生,它只给我们提供条件,阳光、雨露、土壤,让万事万物在天地之间自由生长,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下边开始讲,一个有智慧的有修养的领导者,圣人,做事的原则。一共三句话,第一句“后其身而身先”。这不是在讲前后,而是说越是把自己利益放在后边,反而越能走到前边。大家往前推你,往高举你。第二句,“外其身而身存”,越是把自己的利益置之度外,才能有更好的存在状态。第三句,“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天地也一样,好的领导者也一样,懂得做事智慧的人也一样。你说各位谁没有私心,天下哪没有私心的人呢。可是一个人什么事只关照自己的私心,凡事私字当头,什么好处利益都拼命抢,都抢在自己手上,这样的人最后能满足自己真正的私心吗?你别看他抢得凶,失去的更多。所以老子说你看这天地和这有智慧的人,不就是因为他们无私吗?做事情把自己利益放到后边,所以才更好地成就了他们的私心,越往后退,利益上越往后退,反而最后越被大家推到前面。你事业发展大了,当然水涨船高了,不就因为他们无私吗?所以才更好地成就了自己的私心。这个事情太玄妙了,“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这是在讲前后的这种怎么摆正这个位置的思想与智慧。
\r\r再举第六十七章为例,这一章能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重要的事情,就是老子这本书的确是在回答人问题的时候写的,然后把这些东西答案概括、总结、提炼、升华,为什么?你看这章的开头就讲,天下皆谓我道大,大家都说我把道讲得太大了,太宽泛了,大家把握不住了。然后我拿形象给他来类比,我说这个道像水,他说不像——“故不肖”。我拿什么给他比,他都说不像。我说这个道像风,他说也不像。大家都知道当自己的儿女遇到危险的时候,做母亲的都会挺身而出,你要有这样的一种情怀,有灾难有困难的时候,你当然会挺身而出,你有这种使命和责任感,这样才是真正的勇敢。“一曰慈,慈故能勇。二曰俭,俭故能广”。我觉得这个老先生的确是对咱们中国人了解很深刻。你说咱们中国人有没有致命的弱点?随着我们文化本身就有的这样的一种弱点,跟文化相伴随的。我们中国人好面子,好虚荣,喜欢攀比,这是随着文化本身就具有的。一个人浪费糟蹋的是自己的福分!一个国家浪费糟蹋的是国家的福分。你这个国家没有培养出这种节俭之风,你还想广?广就是长久持续嘛,能有福分吗?所以老子第二条就讲,“二曰俭,俭故能广”,你要培养出这种节俭之风,节制之风,你这个国家才能长久地持续地发展。这个家也是一样,道理都是一样的。所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候,他就说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
\r\r“三宝”中两个讲过了,大家看第三个是什么?“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什么叫“成器长”呢?成器、成长。你有什么样的一种示范作用、垂范作用、模范作用,你才能帮助大家成器成长?比如你做一个家长,你怎么帮助自己的小孩成器成长呢?你作为一个王,一个士,你怎么帮助底下这些人,大家成器成长呢?不敢为天下先,有利益放到后边,先人后己,有这样一种胸怀、这样的一种素质、这样的一种模范作用,你才能够让其他的下面的这些人,下属也罢,儿女也罢,有一个好的榜样,你才能帮助他们成器成长。所以你看我们这三章,第六十六章,“欲先民,必以身后之”。第七章,“后其身而身先”。第六十七章,“不敢为天下先”。还有什么好说的!你看他讲的前后相随的意思,不就是把怎么样定好前后的位置,什么时候该前,挺身而出,勇于担当,因为你有这种责任,有这种使命。什么时候该后,先人后己,遇到利益的时候,先人后己,有好处的时候懂得让。所以我们经常讲一句话叫“大道至简”,经常会说,真传一句话,假传才万卷书。所以我们立足一本经典,把它吃透,哪怕是一章,你把它琢磨透了,其中哪怕有一句话对你一生有重大影响的话,那么它就能量无限了。
\r\r我们了解这些东西干吗呢?当然首先应该“勤而行之”。其次你看我们了解这些古往今来的大道,它能够帮助我们做什么?大家看第十四章,这都不用我们自己来说。第十四章里边最后这一段,执古之道。掌握了解这些古往今来的大道,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御不就是掌握、统率吗?你了解了古往今来的大道,才能更好地掌握了解做好我们今天的事情。二〇一五年人民日报社编辑出版的《用典》,在该书前言中就有这句话,“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这也是我们现在要做的事情。所以你看中国的文化能够延续这么长的时间,它内部一定有非常重要的精神力量。还有呢?这能够传这么长时间的这些经典,两三千年的这些经典,里边一定蕴含着大的智慧,“淘尽黄沙始到金”。留下来这些重要的充满智慧的经典,值得我们认真地、反复地去琢磨,去了解,去认知,去按照他的大道来行事,这样才能够终能成其大。
\r\r《道德经》的特点——越来越接地气。所以在第二章里边接着就讲,你看,有智慧有修养的人做事,好的这些领导者做事,应该怎么做?处无为之事。正因为让你有为,所以你应该从反面来理解,因为事情都是相反相成的。你说有为就是天天忙吗?天天折腾吗?你得了解哪些是该无为该舍掉的,处无为之事,才能达到更好的有为的效果。大家千万不要认为道家讲的无为是一个消极的,他反而是一种无比积极的智慧与想法,你要想做好有为的事,你得从反面才能把这个事情认识得更清楚,哪些是我们该无为的,这样才能够达到更好有为的效果。所以我们经常赞美诸葛亮,大家想想这事对吗?诸葛亮能代表真正的我们民族的智慧吗?你看鲁迅,他说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像什么?状诸葛之智,已近妖。把诸葛亮写得跟妖差不多了,就为了强调他的智慧。我们不谈这个,我们就谈谈诸葛亮的领导方法。诸葛亮怎么打仗?跟谁商量过?而且提前还不告诉你。让你领兵去了,给你个锦囊,不许看,到时候再打开。结果每个人把那个锦囊打开的时候都是一句话,丞相此计大妙。那你就妙去吧,再也没人动脑子了。就你一个人在那,这样你能够把他们锻炼出来吗?还有呢?事无巨细全掌握在自己手上。可是真有为,全掌握在自己手上。所以司马懿逮住一个蜀国小兵时候就问他,你家丞相在干吗?我家丞相可忙了!二十军棍以上的事情全都亲自过问。司马懿就撂下一句话,你家丞相这样岂能久乎?能坚持多久,五十岁左右鞠躬尽瘁了。问题最关键的就是手下一个人都没锻炼出来。你平常不给他压担子,不让他独当一面,不让他练出这个能力,你完了蜀国不也完了吗?所以大家去成都,你看那副对联中有:“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这不是表扬他,是在批评他。所以这样的有为你仔细衡量,仔细去想,他能够进入到真正的最高的这种智慧层面吗?所以老子讲你要处无为之事,想要有为先把无为的事情认清楚,哪些事是你该无为该不做的,你才能真正做好有为的这个事情。“行不言之教”,这句话大家熟悉,身教重于言教,要知行合一,言行一致,身教重于言教,行不言之教,为什么?话说多了反而是一种负面的作用。
\r\r清朝汉官做得比较成功的一个人叫张廷玉,大家看清宫剧的时候能看到这个人。张廷玉一生中处事的准则,是黄庭坚的八个字,“万言万当,不如一默”。是说我自己认为我说一万句话都很恰当,不如沉默是金。“万言万当,不如一默”。那《道德经》里有没有关于这个问题的概括呢?也是字数比较少的,我们大家一听能记得住的。大家看第五章,这话讲话的时候也引用过,“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话讲得越多,最后就把自己逼到死胡同,山穷水尽了,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恰到好处就好!这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下边这几句话,大家要注意了,《道德经》里很少有重复的话,可是有几句话在第二章在第五十一章都重复出现,我们来先看一下第五十一章,因为第五十一章比第二章更凝练,更全面一点。
\r\r我们先来看第五十一章里边最后这一段,为什么说这一段也要给大家细说一下,一九三九年周恩来回绍兴,见到他一个老朋友叫曹天风。这个人是《战旗》杂志的主编。曹天风就跟周恩来聊起了《道德经》,他说《道德经》这本书对个人的修养有用,对社会没用。周恩来说你这话不对。他说一个人能写这样一本书,大家知道那时候写五千字有那么容易吗?刻五千字有那么容易吗?写这样一本著作就证明他有一份责任感,他没有忘情,没有忘记对这个世界的责任和使命。然后他就问曹天风一个问题,他说你知道《道德经》里边最精彩的部分是什么吗?曹天风说不知道。于是周恩来指出他认为《道德经》里边最精彩的部分,就是第五十一章的这十二个字:“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生就是创造,不管我们创造了多少,都不要认为那只是自己的功劳,“生而不有”。你看这天地,就像我们讲的创造了万事万物,它不是用占有的态度来对待,垄断的态度来对待,它为我们提供条件,阳光、雨露、土壤,生而不有。第二句话“为而不恃”,不管我们对别人多有好处,多有恩德,都不要把这个当作一种倚仗、凭借甚至勒索的手段。我们对别人的好处,你就把它忘了吧,别人对我们的好处,我们要懂得感恩,恃就是倚仗凭借。第三句话,长而不宰。做家长也罢,做官长也罢,都不要认为我们能掌握主宰自己的儿女,主宰自己属下的命运,一旦有这样一种想法做法,恐怕就要反目成仇。“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周恩来去世之后,连骨灰都不留下,撒在江河大地,有的人还揣测是不是别的什么政治风险原因,其实你了解了他为人处世的思想,他认为最精彩的部分,把它作为一种准则,他很多的做法你也就了解了。这是我说在第五十一章里边我们看到的,同时在第二章里边也有重复的内容。这不是排版错了,这是有意识的强调。他觉得这话太重要了,就像我们说有些话要重复一样。
\r\r所以我们再回到第二章,大家一比较就看得更清楚了。“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有了功劳,有了作为,不要居功自傲,功成而弗居。历史上也是这样。有的人有了很大的功劳之后,居功自傲,最后的下场就会非常糟糕了。就像我们说到唐朝的玄武门事变里边的一个功劳很大的人叫侯君集,做过李世民的国防部长(兵部尚书)。但是征兵的时候,挂印出征的时候,征讨朝鲜的时候,把很多战利品都自己贪了。李世民还是有点念旧情的,也没有把他处理得太严格、太严厉,只是撤了职。但这人就很不满,觉得我对你家的功劳那么大,没有我你能上台吗?愤愤不平,跟太子合谋兵变最后连命都送掉了。所以我们说“功成而弗居”,这历史上因为居功自傲而丧命的人很多,所以我一直说《道德经》很多人读得多了,尤其在历史上它会救很多人的命。这样一个长者、老者、老师,有那么深的智慧的人,时刻在提醒这些人——“功成而弗居”。对我们大家也是一样,我们做了点事,一开会的时候见面就说大家知道我现在做的事情功劳有多大吗?我对你们的恩德有多广吗?你越说大家越反感。你不讲,你做的事情都摆在那儿,别人替你宣传宣扬,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你不居功自傲,不四处宣扬,它反而存在得更长久。所以这些东西都是我们听着好像道理都成立,为什么平常我们想问题不这样想,没有走到这边呢,我们每个人的正向思维水平都是天然的高。站在自己的角度,站在自己的立场,都能把问题说得头头是道,振振有词。可是我们都不习惯换位思考,都不习惯站在相反的角度再看同样一个问题。
\r\r所以老子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大家不习惯站的那个角度,他站在那一点,告诉大家,他所看到的。和我们内容中正面的东西结合起来,这两者的结合才能达到一种更高的思维的水平。黑格尔把他的思维的方式,哲学的思维方式概括为三个字:正——反——合。正面看反面看合起来看,正反合。你看老子讲的不也是这样吗?都是我们大家习惯站在这边,他告诉我们站在那边看到的东西应该具有的智慧,把这两者统一起来,合起来,那才是天下最杰出的最有智慧的思维方式。有没有这句话?就是刚才你说的,从一个整体合起来看问题才是一个最高的这种思维的方式,天下最高思维方式,有没有这个概括?有。大家在第二十二章里边找一下,看能不能找到这句话,“抱一为天下式”。“一”是什么?“一”就是阴阳两个方面,“抱一”不就是把两个方面合起来嘛。为天下式。最杰出最有智慧的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抱一为天下式。
\r\r所以好了,读了第二章,这《道德经》里面很多的东西你把它解释完了,很多东西就能够理解了。为什么呢?这是思维方式,他考虑问题的思维方式告诉我们了。我再给大家最后举个例子,咱们也别往远了找,第二十二章讲“抱一,为天下式”,那么在他哪一章里边告诉我们,恰恰是这种正反合,站到这样的一个角度来看问题的方式与方法?往后边翻几章就到了第二十八章。这个考虑问题的方式就像数学上的例题一样,大家做题的时候都先做例题然后解决其他的问题。你看,这就像老子给我们做的例题一样。所以他讲的思维的方式“抱一”是什么样的?我们把这一章概括出来,十八个字,六个字一组,三六一十八。第一组,“知其雄,守其雌”。什么叫抱一?知其雄,守其雌。我知道自己力量强大,我知道自己有本事,我知道自己有能力,可是要守得住对面,要懂得示弱,要懂得锋芒内敛,你才有资格去谈对面。知其雄,守其雌!就像黄晓明和甄子丹演《叶问》一样,黄晓明找到师父,师父那个人又来挑衅了,我们怎么办?跑!甄子丹说跑。两三下就可以把他打倒了,你为什么要跟他较量?大家也知道,你也知道,你较量不就没有智慧了吗?知其雄,守其雌。你才有资格谈,这个才是双向的。所以很多人认为道家弱是本来就很弱了你还在那守弱,不成了个窝囊废了么?知其雄,守其雌,这才是正反两个方面合起来。
\r\r第二句话,“知其白,守其黑”。下围棋给我分配黑子。我就看黑子我不看白子,我就看我自己这点地方,你能把这个黑子守住吗?知其白,守其黑,白是什么?白就是内心的光明信念和远大的抱负。你内心有白有光明信念和远大的抱负,你才能守得住这个黑,不管是别人黑你,还是你自黑。你不屑于为之争,知其白,守其黑。如果你内心没白,那就不用舍,那就成了真黑了。所以我们说这个都是双向的,你看这才叫抱一。
\r\r最后一组,“知其荣,守其辱”。其实我觉得这一点对我们大家来讲更重要,为什么?因为现在很多人在讲国学的时候讲偏了,在讲让大家修养的时候就告诉大家,练,把自己练得心态好了,什么都OK。把自己心态练好?各位想,一个人到了一定的年龄,既没有跟年龄相应的位置,相应的才华,本事,和谐的情感,这些都没有,你再练你能够守得住吗?守得住辱吗?不可能。同学聚会的时候,别人几句讽刺的话你就崩溃。有这个荣,你才有资格去谈守得住辱。当然荣是多方面的,知其荣,守其辱。比如坐领导位置的,自己的事情做得很好,自己也对这点也认知清楚,别人也认可。突然来了一个下属在这儿骂你,你这人我觉得什么都不是,我看你做什么都不成,你一点本事都没有,你干脆回去算了。你要不要跟他争?你说你胡说,你看我,这都是我做的事情,我的政绩!这不就笨了吗?你既然有这个荣,淡然一笑就可以了,这不是守得很恰当,有这个荣你才能守得住这个辱,这就是双向来考虑问题的这种思维方式,抱一为天下式。
\r\r大家知道我们为什么花这么长的时间来解释第一章和第二章吗?因为第一章里面讲的很多的内容和现在的一些科学的东西,方向是非常吻合的,让我们进入到了一个哲学思维的层面。说真的有人探讨问题,把这个东西当作一个根本的道,它甚至可以成为这样的一个高端的存在,万事万物的本源。然后讲这个道是怎么样表现出它的能量的?它的运动的规律,告诉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认识这个世界呢?怎么样才能拥有这样的一种处事的智慧?所以第二章里边把后边要论述的很多内容都在这个地方给大家先概括出来了,这样我们解读后边的东西,那我们的速度就会自然而然地加快了,对这本书的理解也就会越来越全面,越来越丰富。
\r\r\r已丑日生人,真的命中注定与父亲无缘?
最近遇到一件奇特的事。两个出生在同年同月同日的男孩子,但出生的时辰不同。都出生在2001年,蛇年,他们的日柱都为已丑日,(月柱就不透露了),一个出生在丑时,一个出生在未时。两个孩子的家庭经济条件比较相当,父母文化程度都比较高,均为本科文化。
出生在丑时的男孩,从小父亲就不准爷爷奶奶管教,培养其自已管自己的习惯,小学时读书成绩一般般,爷爷奶奶看着很着急,但也无可奈何。从初中开始,好象突然开窍,人生开挂,读书成绩一路高歌猛进,考上了当地的重点中学,然后又考上了985大学,大学一年级,以为自己成绩不错,没有努力,结果成绩一般;从大二开始,突然发力,结果大二、大三、大四拿到好成绩,成功保研至985大学。更为神奇的是,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没有上过补习班,成绩依然名列前茅,真是天生的学霸!
出生在未时的孩子,从小读书就很困难,父母操尽了心,自已教,教不好;请家教,也没什么效果,孩子逻辑思维能力和记忆力都比较差,但听力非常好,从小学到高中,成绩一直不好,最后只考上了大专。
两个孩子也有共同之处,都是语言能力比较好,擅长表达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主意。看来,读书成绩的好坏,真的跟天赋有关!
更加令人称奇的是:两个孩子的父母均离异,且父母中均有一方是再婚后离异,而且都是由于父亲外遇导致的家庭破裂。
笔者还见过已丑日出生的人,父亲在其还只1岁多就离世了。
难道已丑日出生的男孩真的会跟父亲生离死别吗?
这也太奇特了吧!已丑日出生的人,还有没有遇到这样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