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神殿内一边拜一边念身份证号……这届年轻人“只上香,不上进”?停一停,别贴标签!
不是去心心念念的网红店打卡
不是去桌游店里来一盘刺激的狼人杀
不是在电影院里“宅”一下午
现在年轻人的周末
到底被谁占领了?
答案是
去上香了
不知道啥时候起
“虔诚”“寺庙”之类的词汇
和年轻人绑定在了一起
票务平台的最新数据显示
今年寺庙相关景区门票的订票量
同比上涨了310%
而令人震惊的是
90后、00后占订票人群的50%
与2019年相比
网络各大社交平台
“寺庙”的搜索量涨了368倍
连环球影城、迪士尼等主题公园
也要甘拜下风
佳妮从18岁起定期去
北京雍和宫做义工
最近两三年愈发人山人海的景象
让她很不习惯
9点庙门一开
大家都是一路小跑着往里挤
场面相当震撼
而且年轻人的上香也很现实
前段时间,湖北武汉
张同学和朋友一起去宝通寺游玩时
发现作为求姻缘出名的寺庙
姻缘殿无人问津
反倒是财神殿门口
排了足足七八米长的队伍
这样的情况不是个例
南京鸡鸣寺的财神殿爆满
不少年轻人特意赶来“求暴富”
有游客甚至听见有人虔诚到
一边拜一边念身份证号的程度
令人啼笑皆非
挤爆的还有法物流通处
本就爱买周边的年轻人
让原本不温不火佛珠手串
一跃成为新晋顶流
还有人在小红书上
分享手串种草日记
如果没法到场怎么办?
现实上的距离可没办法挡住年轻人
放上大悲咒、烧起电子香
敲起电子木鱼
甚至连盘串都成了“赛博盘串”
甚至有网友干脆选择“解甲归田”
住进寺庙、做义工、体验禅修
享受“而无车马喧”的生活
年轻人突然兴起的对“求佛”的追捧
让不少网友开启吐槽模式
“姻缘殿里无人问津,财神殿里长跪不起”
“在上班与上进之间,选择了上香”
年轻人热衷求佛
甚至为了“躲清净”住进寺庙里
真的是不上进吗?
记者采访到了几位选择“出家”的年轻人
却发现这个“乌托邦”不美好
早上四点起、晚上九点睡
一整天严格按照日程表执行
饭菜连点肉腥都没有
寺庙里的饭菜
一天连轴转下来
躺在床上只剩下睡觉的力气
在做梦之余
还会怀念山下快递的便利
还有奶茶、炸鸡和咖啡
而且在有些年轻人眼里
念经和大厂黑话没什么区别
好像又回到了学生时代
还是班级里的差生
不知道别人在说什么
还插不上话
好像寺庙也无法解决年轻人的问题
只是在体力活中耗尽了体力
没力气再去焦虑
《2022年国民健康洞察报告》数据显示
当今快节奏及高压的生活环境下
91%的人表示自己存在心理问题
对现实的不确定、对未来的迷茫
导致年轻人成为“45度青年”
(“45度青年”是指处于卷又卷不动,躺又躺不平
放弃不甘心,奋斗不努力半摆烂状态中的人)
在快节奏的工作中
年轻人并非是不上进
也并非是想要彻底逃离世俗、逃离社会
他们急切需要的是短暂的喘息
或者一个希望
上香也好
“出家”也罢
其实就像是他们生活中的一个小确幸
在闲暇的片刻
眺望一下诗和远方
松弛一下紧绷许久的神经
就算当下仍然迷茫
但仍坚信未来会更好
把上香和“不上进”关联到一起
难免有些上纲上线
对他们来说,去寺庙旅游
和逛街、爬山没有太大区别
归根到底
还是一种放松身心的休闲活动
比起一味追求“佛祖”能够让自己暴富
上香的行为只能算是年轻人
一种发泄情绪的手段
也更像觉得有趣的玩梗
认为上香是年轻人“误入歧途”
可是小看了年轻人
在网络发送那些自嘲、调侃言论的下一秒
大多人还是回归现实
重新投入必须面对的工作当中
所以这种贴标签似的行为
还是免了吧!
综合丨上观新闻、上海新闻广播、外滩TheBund、沸点视频、三联生活实验室、央广网、小红书等
来源: 看看新闻Knews
青山为证 浩气长存——木里森林火灾救火英雄群像
新华社成都4月4日电 题:青山为证 浩气长存——木里森林火灾救火英雄群像
新华社记者江毅、张超群、吴光于
青山凝噎,邛海含泪。
4月4日上午10点30分起,社会各界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西昌市,送别在3月30日发生的木里森林火灾中牺牲的30位救火英雄。西昌市和木里县降半旗,为30位烈士默哀。
30个家庭的父亲、儿子、丈夫,为了他们视若珍宝的森林,为了肩上沉甸甸的使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化为英灵,魂归森林。
在扑救四川凉山木里森林火灾中英勇牺牲的四川森林消防总队凉山州支队指战员(拼版照片)。 新华社发(应急管理部提供)
热血青春 在烈火中永远定格
“老代,起床了。”
4月3日早上,醒来的周振生习惯地喊了一声,可回过身一看,旁边床铺空空的,曾经的室友、战友、兄弟——老代,再也回不来了。房间里的沉默,宛如一把刀子一点点地扎人心窝。
老代其实只有24岁,名叫代晋恺,是森林消防凉山支队警勤排的新闻报道员。“你们负责冲锋陷阵,我负责还原现场。”和队友们一起无数次穿越火海的代晋恺,爱把这句话挂在嘴上。
翻开代晋恺的微信朋友圈,从头到尾主题几乎都是两个字:救火。
3月2日:今年第11场火,开整!
3月3日:有一种战斗叫作“停不下来”,今年第12场!
3月4日:一段视频里浓烟滚滚、火势凶猛、白日如夜。他写道:什么叫遮天蔽日,第一次体会到烟把自己包围的感觉。
3月5日:一段在路上的视频。“恺哥,又着火了!”换衣服,走人,今年第14场!
……
4月1日,得知他赶往木里火灾现场,记者发微信提醒他注意安全却没有回音……这个开朗小伙清脆的语音,再也听不到了。
凉山州森林覆盖率超过45%,森林蓄积3.3亿立方米,是四川三大重点林区之一,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当地阳光充足,天气干燥,每年10月底开始直到第二年6月初,都是森林火灾的高危期。
今年2月份开始,凉山干旱形势明显重于往年,仅2月份应急管理部接报处理的54起森林草原火灾中,凉山就有18起,占全国三分之一。
就在10几天前,记者还曾走进森林消防凉山支队西昌大队采访。老成稳重的政治教导员赵万昆领着我们进的营地,记者依然清楚地记得他说过:“这里都是准军事化管理,以军人的标准要求专业化和职业化,但小伙子们很多都是‘95后’,容易害羞,你有啥想问的就问吧。”
从左至右:木里县林业和草原局党组书记、局长杨达瓦;四川省林业第五筑路工程处森林管护职工邹平;雅砻江镇立尔村立尔组扑火队员捌斤(拼版照片)。 新华社发(应急管理部提供)
22岁的周鹏是个笑起来很腼腆的清秀小伙,已经是西昌大队四中队一班的副班长了。为了当好一名消防战士,他克服了自己的恐高症,和队友们分别背着约15公斤重的装备,穿行在六七十度陡坡的深山老林。“为了消灭森林火灾,再大的困难都要克服。”
同样22岁的丁振军说,森林消防对体能和技能要求非常高,队员每天除了通过跑步、器械练体能外,上下午还要训练两次专业技能。“从去年到现在,很多地方一滴雨都没下过。有时上山随手摘片树叶,一搓就粉碎。今年是凉山火灾最多的一年,为了大家的安全,咬牙我们也要上。”
高高大大的陕西人高继垲是西昌大队四中队的中流砥柱。1993年出生的他是四中队三班班长,稳重少言,谈起“打火”却头头是道:“森林防火全部都是林地、草原,很多地方人迹罕至只能步行,最久的一次我走了10几个小时。经常灭火后坐在车里就睡着了,睁开眼睛发现又到了另一个灭火点。”
有次火灾发生在春节,高继垲因此没来得及回家多陪父母几天。“我不怕苦也不怕累,就是有时候想回家看看他们,但我们肩负全州的森林灭火,这是我的使命。”
临别时,记者还和他们约定再找机会来采访,可万万没有想到,赵万昆、周鹏、丁振军、高继垲,这竟然是记者与他们见的最后一面。当得知木里森林火灾有30名扑火人员失联时,记者抱着一丝希望翻开采访本,找到周鹏亲手写下的电话号码拨过去,电话那头传来的只是冰冷的语音提示……
此次木里森林火灾,风向转变和罕见的“轰燃”,让西昌大队遭遇惨痛损失。活着回来的四中队消防员赵茂亦说:“撤离时山沟里有一棵倒下的大树挡住了去路,直径有2米多,很难爬过去。我们的扑火服一般火要烤四五秒才会有感觉,但当时就像熨斗直接在身上烫。”
大火在身后追,逃出的战士们回头嘶喊,却再也没人答应。赵茂亦最后一眼看到的是队里最小的王佛军,他还不到19岁。
“这几天做梦都听到他在喊‘班副,拉我一把’。”说着说着,赵茂亦把头扭向了一边,“还有中队长张浩,当天他是唯一一个背水枪上去的,遗体找到时,还背着一把烧焦了的水枪。”
采访中,记者在战士们的手机上看到过一段视频:几十位消防战士对着森林大火喊道:“兄弟们上!盘它!”现场火势很大,但是在场的战士们冲进火海里,没有一个人退缩,火焰照亮了一张张流着汗水的年轻的脸和一双双亮晶晶的眼睛。
视频的拍摄者,是代晋恺。
4月2日,群众来到西昌市殡仪馆为牺牲的救火英雄献哈达。 新华社记者 张超群 摄
再也不见的“月亮” 眷念着这片森林
“达瓦哥,一路走好!我们将怀念、继承和发扬您忘我工作、勇于担当的精神,守护好这片原始森林,守护好我们的家园……”4月2日,木里县林草局副局长刘兴林在朋友圈里写下这样的话。
“达瓦”在藏语里是月亮的意思。这场大火中,年仅48岁的木里县林草局局长杨达瓦壮烈殉职。消息在全县传开的那天晚上,天空星稀云薄,却看不见月亮。
“达瓦讷于言敏于行,林学专业出身,每次‘打火’都是冲在最前面,没想到他以这样的方式回归他热爱的森林。”木里火灾前线指挥部指挥长、木里县县长伍松声音哽咽。
今年2月,木里县三桷桠乡发生过一场森林火灾,杨达瓦带人前往火场,归来时已经是5天后。“回来时达瓦脚上一双黄胶鞋连鞋底都磨穿了,脚也磨烂了。”刘兴林失声痛哭,“他本来是要赶到西昌去开会,结果连夜赶去火场。这么多年,他永远都是匆匆忙忙,事事在前,没想到这一次再也回不来了。”
杨达瓦毕业于西昌林业技校,毕业后到木里县林业局参加工作。此后,他的命运就与森林紧紧系在了一起。2008年,杨达瓦调到麦日乡任武装部长。
这是人们向牺牲的救火英雄敬献的鲜花和哈达(4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超群 摄
麦日乡是木里县的森林大乡,森林防火任务非常繁重。木里林业局专业扑火队队员李龙忠说,每当起火,扑火队和当地干部就要第一时间奔赴火场。
“有一次在火场上奋战了5天5夜,大火扑灭后我们跳到河沟里洗澡,河沟水都被染黑了。当年达瓦在乡里分管森林防火工作,一有火情,就和扑火队一起冲到前面。”李龙忠说。
4月2日,杨达瓦牺牲的消息传到他曾经工作过的李子坪乡白草坪村,村上哭声一片。
“没有他,就没有我们这里的村道。现在村里变化大了,我经常给他打电话想让他回来看看,可他太忙了。”村支部书记何杨清几度哽咽。
“我再也报答不了达瓦乡长的恩了。”彝族村民何拉体泣不成声。因为孩子患有强直性脊柱炎,家中生活艰难,杨达瓦在乡里工作的那些年先后资助过何拉体好几千元。“那时候他一个月工资也就2000多元。我们乡彝族、藏族、蒙古族、苗族都有,不管谁去找他,他都会站起身迎接,客客气气的。”
杨达瓦总是那么忙,可是回家的时间再晚,82岁的老父亲也会坐在客厅里拨弄着念珠、转着经筒等他。可是这一次,他再也等不到儿子回家。
4月2日,群众来到西昌市殡仪馆为牺牲的救火英雄献花圈。新华社记者 张超群 摄
英灵不远 浩气长存
不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很难理解木里人对森林的依恋和对灭火的执着。木里县森林资源极为丰富,被称为“长江上游生态之眼”。对木里人来说,大山和森林,是他们的衣食父母,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
今年38岁的木里县雅砻江镇中铺子村村民龙生从20岁就开始“打火”了,身后的那片森林,是全家收入的主要来源。龙生说,每个乡都有“打火队”,一有火情村村要出人,这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村规。
3月31日晚上,浑身是伤的龙生从火海死里逃生,听到有那么多消防指战员牺牲,皮肤黝黑的汉子红了眼圈,不顾身上的伤势,不管脚上已磨烂的胶鞋,执意上山寻找遗体。“他们是英雄,我们满怀敬意。木里人与森林消防队员亲如一家人。”
木里火灾,30名救火英雄牺牲,全国人民为之痛心。
4月2日凌晨1时20分,第一批转运的23具牺牲人员遗体由救护车运送至西昌市殡仪馆,早已等候在街道两侧的市民手里拿着菊花,哭泣着喊出:“英雄,一路走好!”数百名退伍老兵,唱着军歌送别战友。62岁的退伍老兵王光才眼含泪水静静地放下一束鲜花:“祝这些战友一路走好,人民不会忘记你们。”
4月2日,群众来到西昌市殡仪馆为牺牲的救火英雄献哈达。新华社记者 张超群 摄
人们自发在殡仪馆路旁的树枝上挂起大大小小的白色纸花,一位中年女性一边挂纸花,一边啜泣:“他们为了国家的财产把自己的生命留在山上了。里面没有我相识的人,但是我的心好痛。”
殡仪馆入口处放了五个大水桶作为临时献花点,每过一会儿就被装满重换。大块头的彝族汉子孙拉坡就在殡仪馆工作,一边整理民众放在桶里的鲜花,一边不时悄悄擦拭眼角的泪滴。“我的心非常痛,他们是英雄。这么多市民来送英雄,我真的非常感动。”孙拉坡告诉记者。
4月4日上午,西昌市民早早地来到了火把广场。通往悼念仪式现场的道路两边摆满了花圈,花圈的尽头挂着黑底白字的横幅:沉痛悼念在四川木里森林火灾扑救中英勇牺牲的烈士。绿色的背景墙上挂着烈士们的遗像,那是森林的颜色。
37岁的张军是西昌大队大队长,1999年入伍以来累计扑火超过150次。4月2日凌晨回到队里,张军一下车就与留守的战友相拥而泣。“教导员牺牲了,战士们现在把我当作这个大队的支柱。我不能倒下,我们肩上还有使命。”(参与采写记者齐中熙、轩玉珏、张海磊、萧永航、刘坤)
青山为证 浩气长存——木里森林火灾救火英雄群像
新华社成都4月4日电 题:青山为证 浩气长存——木里森林火灾救火英雄群像
新华社记者江毅、张超群、吴光于
青山凝噎,邛海含泪。
4月4日上午10点30分起,社会各界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西昌市,送别在3月30日发生的木里森林火灾中牺牲的30位救火英雄。西昌市和木里县降半旗,为30位烈士默哀。
30个家庭的父亲、儿子、丈夫,为了他们视若珍宝的森林,为了肩上沉甸甸的使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化为英灵,魂归森林。
在扑救四川凉山木里森林火灾中英勇牺牲的四川森林消防总队凉山州支队指战员(拼版照片)。 新华社发(应急管理部提供)
热血青春 在烈火中永远定格
“老代,起床了。”
4月3日早上,醒来的周振生习惯地喊了一声,可回过身一看,旁边床铺空空的,曾经的室友、战友、兄弟——老代,再也回不来了。房间里的沉默,宛如一把刀子一点点地扎人心窝。
老代其实只有24岁,名叫代晋恺,是森林消防凉山支队警勤排的新闻报道员。“你们负责冲锋陷阵,我负责还原现场。”和队友们一起无数次穿越火海的代晋恺,爱把这句话挂在嘴上。
翻开代晋恺的微信朋友圈,从头到尾主题几乎都是两个字:救火。
3月2日:今年第11场火,开整!
3月3日:有一种战斗叫作“停不下来”,今年第12场!
3月4日:一段视频里浓烟滚滚、火势凶猛、白日如夜。他写道:什么叫遮天蔽日,第一次体会到烟把自己包围的感觉。
3月5日:一段在路上的视频。“恺哥,又着火了!”换衣服,走人,今年第14场!
……
4月1日,得知他赶往木里火灾现场,记者发微信提醒他注意安全却没有回音……这个开朗小伙清脆的语音,再也听不到了。
凉山州森林覆盖率超过45%,森林蓄积3.3亿立方米,是四川三大重点林区之一,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当地阳光充足,天气干燥,每年10月底开始直到第二年6月初,都是森林火灾的高危期。
今年2月份开始,凉山干旱形势明显重于往年,仅2月份应急管理部接报处理的54起森林草原火灾中,凉山就有18起,占全国三分之一。
就在10几天前,记者还曾走进森林消防凉山支队西昌大队采访。老成稳重的政治教导员赵万昆领着我们进的营地,记者依然清楚地记得他说过:“这里都是准军事化管理,以军人的标准要求专业化和职业化,但小伙子们很多都是‘95后’,容易害羞,你有啥想问的就问吧。”
从左至右:木里县林业和草原局党组书记、局长杨达瓦;四川省林业第五筑路工程处森林管护职工邹平;雅砻江镇立尔村立尔组扑火队员捌斤(拼版照片)。 新华社发(应急管理部提供)
22岁的周鹏是个笑起来很腼腆的清秀小伙,已经是西昌大队四中队一班的副班长了。为了当好一名消防战士,他克服了自己的恐高症,和队友们分别背着约15公斤重的装备,穿行在六七十度陡坡的深山老林。“为了消灭森林火灾,再大的困难都要克服。”
同样22岁的丁振军说,森林消防对体能和技能要求非常高,队员每天除了通过跑步、器械练体能外,上下午还要训练两次专业技能。“从去年到现在,很多地方一滴雨都没下过。有时上山随手摘片树叶,一搓就粉碎。今年是凉山火灾最多的一年,为了大家的安全,咬牙我们也要上。”
高高大大的陕西人高继垲是西昌大队四中队的中流砥柱。1993年出生的他是四中队三班班长,稳重少言,谈起“打火”却头头是道:“森林防火全部都是林地、草原,很多地方人迹罕至只能步行,最久的一次我走了10几个小时。经常灭火后坐在车里就睡着了,睁开眼睛发现又到了另一个灭火点。”
有次火灾发生在春节,高继垲因此没来得及回家多陪父母几天。“我不怕苦也不怕累,就是有时候想回家看看他们,但我们肩负全州的森林灭火,这是我的使命。”
临别时,记者还和他们约定再找机会来采访,可万万没有想到,赵万昆、周鹏、丁振军、高继垲,这竟然是记者与他们见的最后一面。当得知木里森林火灾有30名扑火人员失联时,记者抱着一丝希望翻开采访本,找到周鹏亲手写下的电话号码拨过去,电话那头传来的只是冰冷的语音提示……
此次木里森林火灾,风向转变和罕见的“轰燃”,让西昌大队遭遇惨痛损失。活着回来的四中队消防员赵茂亦说:“撤离时山沟里有一棵倒下的大树挡住了去路,直径有2米多,很难爬过去。我们的扑火服一般火要烤四五秒才会有感觉,但当时就像熨斗直接在身上烫。”
大火在身后追,逃出的战士们回头嘶喊,却再也没人答应。赵茂亦最后一眼看到的是队里最小的王佛军,他还不到19岁。
“这几天做梦都听到他在喊‘班副,拉我一把’。”说着说着,赵茂亦把头扭向了一边,“还有中队长张浩,当天他是唯一一个背水枪上去的,遗体找到时,还背着一把烧焦了的水枪。”
采访中,记者在战士们的手机上看到过一段视频:几十位消防战士对着森林大火喊道:“兄弟们上!盘它!”现场火势很大,但是在场的战士们冲进火海里,没有一个人退缩,火焰照亮了一张张流着汗水的年轻的脸和一双双亮晶晶的眼睛。
视频的拍摄者,是代晋恺。
4月2日,群众来到西昌市殡仪馆为牺牲的救火英雄献哈达。 新华社记者 张超群 摄
再也不见的“月亮” 眷念着这片森林
“达瓦哥,一路走好!我们将怀念、继承和发扬您忘我工作、勇于担当的精神,守护好这片原始森林,守护好我们的家园……”4月2日,木里县林草局副局长刘兴林在朋友圈里写下这样的话。
“达瓦”在藏语里是月亮的意思。这场大火中,年仅48岁的木里县林草局局长杨达瓦壮烈殉职。消息在全县传开的那天晚上,天空星稀云薄,却看不见月亮。
“达瓦讷于言敏于行,林学专业出身,每次‘打火’都是冲在最前面,没想到他以这样的方式回归他热爱的森林。”木里火灾前线指挥部指挥长、木里县县长伍松声音哽咽。
今年2月,木里县三桷桠乡发生过一场森林火灾,杨达瓦带人前往火场,归来时已经是5天后。“回来时达瓦脚上一双黄胶鞋连鞋底都磨穿了,脚也磨烂了。”刘兴林失声痛哭,“他本来是要赶到西昌去开会,结果连夜赶去火场。这么多年,他永远都是匆匆忙忙,事事在前,没想到这一次再也回不来了。”
杨达瓦毕业于西昌林业技校,毕业后到木里县林业局参加工作。此后,他的命运就与森林紧紧系在了一起。2008年,杨达瓦调到麦日乡任武装部长。
这是人们向牺牲的救火英雄敬献的鲜花和哈达(4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超群 摄
麦日乡是木里县的森林大乡,森林防火任务非常繁重。木里林业局专业扑火队队员李龙忠说,每当起火,扑火队和当地干部就要第一时间奔赴火场。
“有一次在火场上奋战了5天5夜,大火扑灭后我们跳到河沟里洗澡,河沟水都被染黑了。当年达瓦在乡里分管森林防火工作,一有火情,就和扑火队一起冲到前面。”李龙忠说。
4月2日,杨达瓦牺牲的消息传到他曾经工作过的李子坪乡白草坪村,村上哭声一片。
“没有他,就没有我们这里的村道。现在村里变化大了,我经常给他打电话想让他回来看看,可他太忙了。”村支部书记何杨清几度哽咽。
“我再也报答不了达瓦乡长的恩了。”彝族村民何拉体泣不成声。因为孩子患有强直性脊柱炎,家中生活艰难,杨达瓦在乡里工作的那些年先后资助过何拉体好几千元。“那时候他一个月工资也就2000多元。我们乡彝族、藏族、蒙古族、苗族都有,不管谁去找他,他都会站起身迎接,客客气气的。”
杨达瓦总是那么忙,可是回家的时间再晚,82岁的老父亲也会坐在客厅里拨弄着念珠、转着经筒等他。可是这一次,他再也等不到儿子回家。
4月2日,群众来到西昌市殡仪馆为牺牲的救火英雄献花圈。新华社记者 张超群 摄
英灵不远 浩气长存
不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很难理解木里人对森林的依恋和对灭火的执着。木里县森林资源极为丰富,被称为“长江上游生态之眼”。对木里人来说,大山和森林,是他们的衣食父母,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
今年38岁的木里县雅砻江镇中铺子村村民龙生从20岁就开始“打火”了,身后的那片森林,是全家收入的主要来源。龙生说,每个乡都有“打火队”,一有火情村村要出人,这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村规。
3月31日晚上,浑身是伤的龙生从火海死里逃生,听到有那么多消防指战员牺牲,皮肤黝黑的汉子红了眼圈,不顾身上的伤势,不管脚上已磨烂的胶鞋,执意上山寻找遗体。“他们是英雄,我们满怀敬意。木里人与森林消防队员亲如一家人。”
木里火灾,30名救火英雄牺牲,全国人民为之痛心。
4月2日凌晨1时20分,第一批转运的23具牺牲人员遗体由救护车运送至西昌市殡仪馆,早已等候在街道两侧的市民手里拿着菊花,哭泣着喊出:“英雄,一路走好!”数百名退伍老兵,唱着军歌送别战友。62岁的退伍老兵王光才眼含泪水静静地放下一束鲜花:“祝这些战友一路走好,人民不会忘记你们。”
4月2日,群众来到西昌市殡仪馆为牺牲的救火英雄献哈达。新华社记者 张超群 摄
人们自发在殡仪馆路旁的树枝上挂起大大小小的白色纸花,一位中年女性一边挂纸花,一边啜泣:“他们为了国家的财产把自己的生命留在山上了。里面没有我相识的人,但是我的心好痛。”
殡仪馆入口处放了五个大水桶作为临时献花点,每过一会儿就被装满重换。大块头的彝族汉子孙拉坡就在殡仪馆工作,一边整理民众放在桶里的鲜花,一边不时悄悄擦拭眼角的泪滴。“我的心非常痛,他们是英雄。这么多市民来送英雄,我真的非常感动。”孙拉坡告诉记者。
4月4日上午,西昌市民早早地来到了火把广场。通往悼念仪式现场的道路两边摆满了花圈,花圈的尽头挂着黑底白字的横幅:沉痛悼念在四川木里森林火灾扑救中英勇牺牲的烈士。绿色的背景墙上挂着烈士们的遗像,那是森林的颜色。
37岁的张军是西昌大队大队长,1999年入伍以来累计扑火超过150次。4月2日凌晨回到队里,张军一下车就与留守的战友相拥而泣。“教导员牺牲了,战士们现在把我当作这个大队的支柱。我不能倒下,我们肩上还有使命。”(参与采写记者齐中熙、轩玉珏、张海磊、萧永航、刘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