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真的有龙脉吗?
文|陈三不
龙脉一说,是中国风水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风水中,龙脉是对地形地势的概括分析,不因时代更迭而发生变化。所以,不仅古代有龙脉,现代亦有龙脉。成语“来龙去脉”便是对风水龙脉的概括。
什么是龙脉呢?山为龙,水为脉,山为脉之源,脉行山之势。正如龙腾有起伏,山脉有高低。龙腾云雾中,见首不见尾,山势绵延,逶迤不断。所以,在风水中借龙来表现山脉的起止、走向、起伏等一些列变化。风水学认为,万物皆为气,所以龙脉在风水上也被称为气脉。风水大师赵梦麟就曾道:“人禀阴阳五行之气而生,故曰葬乘生气,气即脉也,脉即龙也。”
有俗语云:“富贵在龙穴,龙是根本。”那么我国的龙脉根本在哪里呢?在中国风水理论中,认为昆仑山脉为祖龙,即龙脉之首。昆仑山脉出八方,这其中有三大干龙伸向中华。江河是龙的脉络,水即为龙的血液,山临水始称龙。在风水学中,中华大地虽有数不清的大小湖泊河流,但根本上看,只有四水,即黄河、长江、鸭绿江、南海。
以此四水为界,两水夹一山,将中华山脉地势分为北、中、南三大干龙。在《人子须知·龙法》中有:“天下有三处大水,曰黄河,曰长江,曰鸭绿江。长江与南海夹南条与东南海;黄河与长江夹中条尽于东海;黄河与鸭绿江平北条尽于辽海。”
这三大干龙均脉出昆仑,北龙环阴山、贺兰山经京津入辽海,其支脉有恒山、太行山、燕山,至京津停止。中龙则入蜀汉,结关中,散支脉为终南、太华、泰岳、嵩山,自淮水入海。南龙则趋云南,自东去沅陵,散支脉为武陵、衡山、天目山等等,在金陵汇总势,所以说金陵为虎踞龙盘之地。
这三大干龙蜿蜒中华大地,散落延伸支脉众多,所以在风水上又称其为祖脉、干脉。这三大干龙自昆仑始,迢迢千里,在三个方位衍生出众多支脉、枝龙。《人子须知·龙法》中记载道:“枝者,小龙也,犹树之枝叶,树身大者,枝叶必繁。”
综上所述,干龙以及众多支龙构成了中华龙脉体系,龙脉之祖在昆仑,在其之下形成了祖脉、少祖山、父母山等等。这一独特的风水龙脉说发端自堪舆等中华传统文化,也由此深深地印刻在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中。
参考资料:
1.赵复才,邵玉华,蔡慧连.山水环境与风水龙脉(上篇)[J].中华建设,2018(05):56-59
中国最好龙脉在河南,不仅埋着24位皇帝,还埋了200多韩国留学生
生于苏杭,葬在北邙。洛阳北部的邙山,是中国三条龙脉中风水最佳的一段,聚集了一票牛人。吕不韦、曹丕、曹睿、孟郊、杜甫……还有六朝的二十四位皇帝,这些牛人都将自己的陵墓建这里,然而,除此之外,这里居然还葬着200多位韩国人!
(北邙石辟邪)
“北邙山上朔风生,新冢累累旧冢平。”北邙,到底是怎样的龙脉风水,才能引得古今中外所有人对它趋之若鹜?
王又又 | 文
逝者的天堂洛阳北邙
为啥葬着200多位韩国人?
“死去的亲人啊!
你要到很远的地方去啊!
你要去邙山,你到了那里
就永远回不来了……”
这是一首韩国的丧歌,而歌中的邙山,则是指洛阳北部的“邙山”,与中国老话“生于苏杭,葬在北邙”,说的是同一个地方。
其实,邙山不仅出现在韩国的民谣里,在其首都首尔附近,有一座山也被人叫做“北邙山”,邙山东面有一条河,被人称为“洛东河”。在韩国,谈起某人去世,人们也通常会说“去北邙了……”
当然,这种现象让曾经访问韩国的中国学者十分诧异:为什么一座位于洛阳的山,会在韩国如此有名?
这就要说回洛阳这座“邙山”了。
(邙山)
邙山是崤山的支脉,由于位于洛阳城北,故又被人称作北邙。对于我国人而言,“北邙”可谓是家喻户晓。如果说苏杭是生者天堂,那么北邙,则是逝者的极乐。
“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旧墓人家归葬多,堆着黄金无买处。”唐人王建的诗句可谓淋漓尽致的描绘了人们对北邙的追捧。
在唐朝时,北邙的墓地就已多如牛毛,千金难买;清末曹雪芹的《红楼梦》写到黛玉之死,借李纨之口,“小小年纪,便做了北邙乡女”;今人编撰《辞海》,则干脆为“邙”下定义:邙,亡人之乡也;而在郑州,还有从事丧葬服务的企业专门以“北邙”二字作为自己的企业品牌……
(邙,亡人之乡)
足以见得,无卧牛之地的北邙山从古到今都是丧葬地的热门之选。
细数有幸葬于北邙的这些人,秦朝的名相吕不韦,写“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孟郊,诗圣杜甫,还有六个朝代的二十四位皇帝……
但除了这些皇族贵胄以及骚人墨客外,北邙还葬着一批韩国来的“留学生”。
唐朝时,我国与韩国往来密切,在公元800年至860年间,韩国就先后有六十多批学者到中国留学。当是时,洛阳太学有学生三万人,而韩国来的留学生就占了其中十分之一。这些留学生学成后,有的参加了科举,留在了中国为朝廷所用,有的回到了韩国为文化传播做出贡献。
(太学场景)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200来位因其他原因客死洛阳的韩国留学生。韩国有历史记录,这些人就被合葬在了洛阳北邙,而他们合葬的墓地则称为“韩园”。
一九九九年五月,韩国著名汉学家、高丽大学研究院前院长金忠烈先生和金周昌博士访华时,还曾专程到“韩园”遗址凭吊。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首尔也有邙山”。
北邙,龙脉的所在
中国风水最好的地方
自古以来,我国都讲究落叶归根,尤其重视丧葬。
而北邙,狭意上来讲,是指沿洛阳北部黄河南岸从孟津、偃师过巩义绵延至郑州广武山这段地方,长度约130多千米,高300多米的山体。在我国众多绵延的山脉中,无论高度还是长度,它都不算什么佼佼者,但为啥独它被世人奉为丧葬圣地呢?
(邙山的走向和区位)
邙山取胜向来不是因为山高体长或风景秀美,而是因为它的的风水。
记得过去看电视剧,皇帝建都迁都,或人们藏宝寻宝,总提到一个词——龙脉。龙脉,不明觉厉,似乎所有东西只要和“龙脉”扯上关系,就会天福庇佑,事半功倍。
但其实说白了,龙脉就是山脉的走势,风水中借龙的名称来代表山脉的走向、起伏、转折、变化。但你不要小看山脉的起伏变化,风水的好坏,就是在这山河起伏中变化的。
在中国风水界,大家普遍公认我国有三条龙脉:“北龙”经阴山、贺兰山入山西,起太行,渡海而止;“南龙”由云贵、湖南至福建、浙江入海;“中龙”则由岷山、秦岭入关中,至泰山入海。
(传统认为的三大龙脉)
而这三条龙脉中,数中龙脉最优,而中龙脉中,又数北邙这段风水最佳。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国风水鼻祖郭璞曾著《葬书》,书中写道,“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用白话说就是,丧葬的法则,说到底就是获得生气,最核心的技法,是藏风聚气。而山环可以藏风,使风不散,水抱可以聚气,使气有所止。
而北邙,北带黄河,南望伊阙,不仅是“中龙”主脉的聚结处,伊、洛、瀍、涧四水乃至黄河环抱,可谓是“河山拱戴”,从风水角度而言,北邙无疑是藏地的最佳之选。
(北邙风景)
但是,不是所有龙脉都适合丧葬。我国堪舆学中有“十不葬”之说,“石山不葬”就是其一。
就是说,天下最佳的葬地是土山。因为岩石质地的山即便再长,也未必会结穴,是谓有脉无气,有气无穴。
邙山地势开阔,土层深厚,且土壤紧硬密实,极不易渗水,从土壤条件出发,邙山也完爆很多山川啊。
由于以上种种,从古至今想要葬在邙山的人数不胜数,这些人“头枕山,脚蹬河”,以望可以旺子旺孙。但这些人中,也有一个例外,且这个例外还是一位皇帝。
陵墓不要建太奢侈
不然容易被盗墓贼盯上
在洛阳孟津县的白鹤镇铁谢村,当地有个AA景区,百姓称它为“刘秀坟”。刘秀坟是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和光烈皇后阴丽华合葬的陵墓,古称原陵。
但据考古专家说,“铁谢村刘秀坟只是北魏时期皇家祭祀河神的场所,原名为方泽坛。”真正的光武帝原陵,其实在孟津县送庄乡的三十里铺村。
和其他皇陵不同,原陵反风水其道而行——“枕河蹬山”,留给后人无限猜想。按理说他一个皇帝,就算为着自家江山着想,也不会在墓葬方面如此随意呀。
(光武帝原陵)
民间流传一个故事,说刘秀的墓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家里有个调皮的熊孩子。他这个儿子向来不听话,指东往西,干啥都要跟你对着干。
刘秀深知自家儿子德性,于是,去世前故意把话说反,叮嘱儿子:“父命中缺水,归天后汝要把父葬于黄河之中,如此才免干渴之苦。”
谁知,这回儿子感念父亲,一反常态,觉着自己一辈子都不听话,这回眼看着父亲就要不中了,于是,当即跟父亲表忠心,一定按父亲叮嘱做事。
这刘秀一听,心中大悔,想反悔都没来得及,便驾鹤西去了。
当然,故事惊奇有趣,但众人一听也知仅是故事罢。虽然,史书对刘秀的“枕河蹬山”陵墓构造理念并未多着笔墨,但是,关于他的陵墓,还是有很多传说。
公元50年开始,刘秀就在北邙山与黄河之间修建自己的陵墓。但是,刘秀最初只是想“俭葬”来着。
原来,最初在刘秀征战时,曾目睹西汉先人的皇陵被盗,满目疮痍,怕自己身后也受盗墓贼侵扰,曾对负责修建陵园的窦融说过这样一段话,“所制地不过二三顷,无为山陵,陂池才令流水而已”。意思是说现在建陵占地不要越过二三顷,不要起山陵,只要能让雨水排出就行了。
临终前,刘秀又再次下旨强调自己“俭葬”的心愿,像文帝那样陪葬以瓦器即可,要因山为陵,不起坟堆,各地官吏也不用来京奔丧、送吊唁奏章。
(刘秀)
所以,原陵在营造之初,并无任何奢华。然而,现实中他也真有个不听话的儿子,为表孝心,明帝还是为父亲刘秀的陵墓进行了一番修建,最终,引来了董卓的盗掘。
费尽心思,终究没能逃过盗墓贼之手。原陵的命运,在北邙并不是个例。
据考古学家黄明兰研究,洛阳解放前出土了约5000方历代墓志,按平均每十座古墓出土一方墓志计算,可知被盗掘古墓达5万座之多。如今人们提起北邙古墓,常用“十墓九空”来形容,这种局面,恐怕也是当初说啥也要葬在此处的先人所料未及的吧。
(图片来自网络)
豫记版权作品,转载请微信80276821,或者微博私信“豫记”,投稿请发邮件至yujimedia@163
豫记,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粮
什么是“龙脉”?千里来龙看入首,龙脉有何神奇之处
在电视和小说里,经常出现“龙脉”的说法,比如民间盛传,朱元璋为了皇权永固曾下令让刘伯温斩断天下龙脉,但刘伯温却留下了长白山的龙脉没有斩断,以至于后来清军入关,大明灭亡;
在金庸的鹿鼎记里面,韦小宝发现大清的龙脉和宝藏就在一个叫鹿鼎山的地方,而天地会同样也一直在寻找大清龙脉,只要挖断龙脉,就能反清复明。
龙脉
当然,龙脉,并不只在电视或小说里面才有,龙脉的概念,起源于上古时代的堪舆术,堪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现代科学认为,所谓的堪舆术,其实是古人将天文地理以及人体这三大学科融于一体的综合性学术,而所谓的“龙脉”,则属于地理的范畴。
“龙脉”究竟是什么?龙脉真的存在吗?龙脉又有何神奇之处呢?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龙脉的“来龙去脉”。
古人在研究地理的时候,觉得起伏延绵的山脉,就像龙的形态,所以将山脉称为“龙脉”。
龙脉
龙的形态,就是山的脉络,山上的土,对应龙身体里的血肉,石头,对应龙的骨头,山上的草木绿植,则对应龙的毛发,当然这都是一种基于意象进行联想的比喻。
我们知道, “龙”,作为传统文化中具有神秘力量的高贵物种,被人们赋予了至高无上的地位,所以皇帝又被称作“真龙天子”,后来,龙脉也就逐渐和皇权有了某种联系。
比如古代的国师为了辅佐皇帝提升国运,就要到民间四处查访龙脉的所在,皇帝龙驭上宾之后,皇陵往往也必须要葬于龙脉。
龙脉
所以,如果从广义上来说,龙脉指的就是山脉,所有的山脉都可以叫“龙脉”,但如果从民间狭义的理解来看,只有那些风水极佳,而且能对国运造成影响的山脉,才是真正的龙脉。
搞清楚龙脉的概念以后,还有一个问题大家或许都有需求,那就是——“龙脉”真的存在吗?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可以非常肯定,龙脉,确实存在。
龙脉
比如我们平时所关注的气象,就和龙脉地理息息相关,因为山脉可以阻挡季风寒流,如果龙脉发生重大的改变,比如某一山脉遭到破坏,势必就会造成气候变化,进而影响到农业生产和百姓生活,所以“脉毫”毫无疑是真实存在的。
最后呢,咱们顺便来聊一聊成语:“来龙去脉”,过去精通堪舆的老先生,有一句口头禅,叫“寻龙点穴,千里来龙看入首”,什么是“来龙”?一座山脉的主山,就叫“来龙”,这是相当重要的位置。
龙脉
然后,从主山峰顶延绵而下的山梁,就是这座山的脉络,也叫“去脉”,来龙去脉,合起来就是一座山的全貌,因此,来龙去脉就用来比喻事物发展的前后经过,也就是所有的全貌和由来都可以一目了然,就像我们今天分享的内容一样,这就是“龙脉”的“来龙去脉”。